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20日 02:20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二会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6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5-09 19:55:0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会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6篇),供大家参考。

    高二会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6篇)

    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总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会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篇一

    (1)分封制

    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高二会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篇二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 https:/// 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4、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 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6、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高二会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篇三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矛盾: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原因:冗兵,冗官,冗费

    3.庆历新政

    中心:整顿吏治

    结果:失败-----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失败原因)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富国之法(理财)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作用:政府的收入增加,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取士之法(教育、用人):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评价)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积极作用: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家军事力量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局限性: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
    不能从根本上摆脱统治危机

    四、结果:失败----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失败主要原因)

    高二会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篇四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⑴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
    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
    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1、先秦: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2、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3、唐朝: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开封)

    5、明清: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势力)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

    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海禁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原因:

    ①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高二会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篇五

    慕尼黒阴谋,标志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二战”爆发的原因:(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经济危机的影响。(c)法西斯势力的扩张(d)英法美的纵容。

    二战爆发标志:1939.9.1 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德军开下无敌的神话。

    日军偷袭珍珠港,标志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争的转折点,

    华盛顿会议鉴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影响或作用:团结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雅尔塔会议;
    二战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内容:a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b决定成立联合国。c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的的转折点。

    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柏林战役:德国投降

    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5.8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结束。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9.2,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启示?

    胜利的原因:a这场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b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同盟。c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二战的启示:a热爱和平,反对战争,b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c团结起来力量大;

    d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18、当今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为哪些?(或你认为影响和谐世界的因素有哪些?) 答:a地区冲突b民族矛盾c宗教纷争d恐怖主义e大国争夺)。

    19、如何才能避免战争?

    答:a发挥联合国作用。

    b用和平方式解决各国争端c

    加强各国交流与合作。

    d反对强权主义

    e努力提高本国综合国力。

    高二会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篇六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年

    2、目的:为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权益

    3、经过: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西摩尔率领下发动侵华战争。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列强第二次洗劫、焚烧北京)

    4、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与列强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①《辛丑条约》主要内容: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赔款最多的一次),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②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

    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推荐访问:必考 知识点 会考 高二会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6篇) 高二会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6篇) 高二会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