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12日 00:52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遏制耕地减少(精选文档)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07-09 14:25: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遏制耕地减少(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遏制耕地减少(精选文档)

    遏制耕地减少4篇

    遏制耕地减少篇1

    遏制战略;
    Containment strategy

    冷战;
    cold war

    台海危机;
    Taiwan strait crisis

    艾森豪威尔主义;
    Eisenhower doctrine

    勃列日涅夫主义;Brezhnev Doctrine

    东盟;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亚太经合组织;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Versailles-Washington system

    雅尔塔会议;
    Yalta Conference

    二 名词解释

    撒切尔: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英国右翼政治家,第49任英国首相,1979年-1990年在任,她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也是自19世纪初利物浦伯爵以来连任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她的政治哲学与政策主张被通称为“撒切尔主义”,在任首相期间,对英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面貌作出了既深且广的改变。在担任首相前后高姿态地反对共产主义,而被前苏联媒体戏称为“铁娘子”,1970年,进入内阁担任教育及科学大臣。1975年的出任保守党党魁,1979年率领保守党重夺政权,展开保守党长达18年执政。其领导保守党在1979年、1983年和1987年三次大选中接连胜出。1990年宣布辞职,结束长达11年半的执政。2013年4月8日,撒切尔夫人因中风病逝。撒切尔夫人曾四次访问中国,并于1984年在北京代表联合王国和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密特朗:弗朗索瓦,密特朗 法国左翼政治家,自1981年到1995年任法国总统。是法国第五共和国有史以来任期最长的法国总统,”在外交上,密特朗继续奉行戴高乐时期的独立外交和防务,保持东西方力量的均势,特别是欧洲均势以保证法国的安全,反对苏联的霸权和扩张主义。保持法美的良好关系,但也要保持与苏联的对话,保持双边经济合作,加强和发展与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关系,推进南北对话,扩大法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他也力主西欧联合,成立欧盟,他也主张加强英法之间的交流,认为英国应该更深入地融入欧洲,在他和德国总理科尔的推动下,《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1993年欧盟成立。在任期间参与对台军售,导致中法关系降低至冰点。卸任不到一年病逝。

    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被学者认为是美国、北约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约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是二战后的大国主义典型。

    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G.C.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1947年7~9月,英、法、意等16国在巴黎开会,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援助和贷款总报告。1948年4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

      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马歇尔计划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Kosovo War),是一场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发,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推动下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其持续时间从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苏美英于1968年7月1日签订的国际条约。条约共11条,主要内容有: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非核国家;
    不援助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
    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
    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1970年3月5日批准国超过40个。然而,条约阻止了他国发展核能力,而没有禁止核大国自己继续发展核武器。中国和法国没有参加这一条约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1年12月11日,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召开的第46届欧洲共同体12国首脑会议上,12个成员国就经济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达成协议,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亦称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它的签定进一步扩大了在部长理事会内采取多数表决制的范围,增强了欧洲议会的权力,改善了欧共体的决策程序,把原来属于各成员国的一部分权力移交给了欧共体。同时它也使《罗马条约》的政治和经济目标明确化、具体化,把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为标志,该协定于1994年1月1日生效。它取代了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加美自由贸易协定,它的建立有利于美、加、墨三国发展经济,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价格,扩大就业机会,为贸易和投资提供新的机会,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在欧洲和亚洲出现的经贸集团起抗衡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
    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于2001年6月15日成立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组织,是本地区的重要的安全支柱。拥有着巨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组织。它由“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发展而来,其进程最早起始于1989年11月中国和原苏联关于裁减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和保持边境安宁的谈判。后经历了中俄哈吉塔五国两方谈判,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和成立上合组织几个主要阶段,其过程一直以维护中亚安全作为主要内容和方向、

    第一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与1948年5月16日爆发,原因是联合国通过决议,采取巴以分治的方式把巴勒斯坦的领土分给以色列,阿拉伯世界强烈反对此项决议。埃及,叙利亚等五国参与了对以作战,但由于其内部矛盾,以色列占据优势地位。在联合国的干预下,1949年两方签订了停战协议,以色列占据了联合国决议中它应有的领土,但导致了大量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

    两伊战争:两伊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原因是两国在领土和石油资源分配问题上拥有着尖锐分歧,加之,民族,宗教,文化等也存在着很大的矛盾。战争持续了八年,最终以1988年7月接受联合国调停,8月停战未结束,其阶段可以分为伊拉克进攻,伊朗反攻,两伊僵持,伊拉克反攻四个阶段。此次战争为两伊之间的问题解决没有任何好处,使两国蒙受巨大损失的同时,也使两国之间的关系降到了冰点,为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埋下了伏笔。

    第一次柏林危机;
    根据二战期间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稳定战后混乱的德国经济市场以对抗苏联。

    于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得知后大为恼火,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对西柏林进行水路交通上的封锁,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此次危机最终以德国正式分裂为东德,西德而结束。。

    尼克松时期美国外交调整的原因;

    第一,美国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第二,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受到冲击,美元体系开始瓦解。

    第三,美国的世界政治霸主地位受到冲击,其对盟国的控制能力大为下降。

    第四,美国出现社会危机,反战运动、民权运动、非主流文化运动、种族暴动等此起彼覆。

    第五,面临苏联经济、军力发展的压力。

    第六,第三世界崛起牵制了美苏的争霸势头

    英国三环外交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鉴于英国大国地位的跌落以及欧洲的衰弱,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的构想。其“三环”分别指:英联邦和英帝国、以美国为首的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

    丘吉尔的战略意图是以第一环作为基础,借助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利用作为第三环的欧洲,取得西欧的领导权并运用西欧的力量对付苏联。

    评价:尽管英国三环外交并没有扭转大英帝国衰落的趋势,但此政策也有其存在价值,即在一定时间内维护了英国的大国地位,帮助英国度过了二战后的艰难岁月,使英国从殖民帝国到现代资产阶级国家过度,-

    法国戴高乐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戴高乐积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密切同联邦德国的关系, 积极推动西欧联合,利用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本国谋利。他反对美国的控制,在1966年使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与此同时,他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实现了双方首脑的互访 坚持发展法国独立核力量,反对美苏控制,拒绝美国提出的多边核力量计划,抵制美苏签订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1964 年1月27日法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影响;

    戴高乐主义鼓舞和激励了西欧的独立和离心倾向

    戴高乐主义使美国在欧洲垄断式的霸权受到挑战

    戴高乐主义推动了东西欧的缓和进程并以此提高了法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北约演变进程

    冷战

    原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以及东德在1955年5月14日签署了华沙条约,从而开始了双方冷战敌对。

    在冷战期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战略目标,主要是防范华沙条约组织的大规模军事入侵。因此,军事的议题就成为北约安全战略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35年(1990年)后,东德脱离华沙公约组织,正式以德国之名义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缓和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和东欧剧变以及原苏联的解体,欧洲大陆的政治与安全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北约的职能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所要面对的议题也从过去的军事威胁,扩散到全球恐怖主义、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网络攻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多元问题上。1991年12月,北约首创成立了由北约国家、前华约国家、独联体及波罗的海三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1994年1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脑会议

    起源

    1949年北约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协定成立。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

    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18日、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6日、西班牙于1982年正式加入该组织。

    致通过了同中欧、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方案。1997年5月,为把北约与伙伴国的政治军事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强欧洲和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北约国家与伙伴国家外长共同决定成立欧洲北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

    该组织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华约解体后,北约谋求扩大其使命,如维持和平和通过对话促进区域稳定等。

    扩大

    1999年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为北约新成员国。2002年11月21日布拉格召开的北约高峰会议,达成了第二波的东扩决定,2004年正式接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七国。

    2.论述欧盟的历史演变进程

    欧盟的发展历程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法国首都巴黎签署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旨在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又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

    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又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67年7月1日,《布鲁塞尔条约》生效,欧共体正式诞生。

    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共体。

    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成为欧共体第十个成员国。

    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成员国增至12个。

    1993年11月1日,根据内外发展的需要,欧共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

    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决定邀请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十个国家加入

    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上述十国正式签署加入欧盟协议。

    2004年5月1日,十个新成员国正式加入欧盟。

    2004年10月,欧盟25国首脑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了《欧盟宪法条约》。这是欧盟的首部宪法条约,旨在保证欧盟的有效运作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顺利发展。

    2005年,法国和荷兰先后在全民公决中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

    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欧盟。

    2007年6月,参加欧盟峰会的27国首脑在布鲁塞尔就替代《欧盟宪法条约》的新条约草案达成协议。

    2007年10月18日,欧盟27个成员国的首脑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就《里斯本条约》的文本内容达成共识。

    2009年10月2日,爱尔兰举行的全民公投通过了《里斯本条约》(俗称《欧盟宪法》的简本),清除欧洲一体化最大障碍。

    朝核危机 全称:朝鲜半岛的核危机

    1.1990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开发核器,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朝鲜则宣布无意也无力开发核武器,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由此爆发。

    2.1992,5月—1993,2月,朝鲜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6次不定期核检查。要求对朝鲜进行特别检查。朝鲜认为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对与核设施毫无联系的北方军事基地进行“特别检查”,这是对朝鲜的民族自主权和国家安全的威胁,于是,1993,3朝鲜宣布退出《核不扩散条约》,这使美国和不少数国家感到震惊,也使朝鲜半岛的局势紧张起来。

    朝鲜核问题,是指朝鲜开发核应用能力而引起的地区安全和外交等一系列问题,相关方为美国、中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

    影响:

    1.朝鲜核问题威胁到了东北亚的相邻国家的安全问题,涉及美俄中日等大国的利益,朝鲜半岛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一地区任何政治力量对比上的变化,不仅会带来亚洲政治格局的改变,甚至会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2.朝鲜核危机涉及到东北亚的中、韩、日、俄、美五个国家,各国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朝鲜核问题让这些国家有了更多的交往,各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作出了不同的反应。

    如果朝鲜核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朝美实现关系正常化朝和韩日关系正常化,东北亚地区将摆脱冷战的阴影,它将有利于本地区实现和平和稳定。如果朝核危机得不到解决的话,将会对东北亚地区带来更加可怕的前景。

    3.朝鲜发展核武器,最直接的后果。

    首先是朝鲜在东北亚人口密集区进行核武试验,使这一地区各国核心区域面临及其危险的环境安全问题。

    其次是引发东亚地区军备竞赛甚至核军备竞赛,恶化东亚国际关系及东亚国际环境。

    第三是引发世界范围的新一轮核扩散浪潮,这对世界各国都没有好处。

    参考资料(处于核阴影下的各国必然会谋求获得某种程度的核平衡,使东北亚开启核武器竞争;
    日本也不会愿意在朝鲜拥有核武器和中程大浦洞导弹的威慑下坐壁上观,它必然全力寻求突破和平宪法,开启核武器之门;
    那么在朝日韩对自己国家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的情况下,俄罗斯必定不干落后,最终将导致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力量失衡和军备竞赛。)

    对于各国的影响:

    美国:美国为了维护其全球霸权,在进一步维护美日韩同盟的基础上,谨慎制订其朝鲜半岛政策,希望朝鲜半岛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

    朝鲜核危机使得美国更加重视东北亚战略并且开始注重与中国的合作。

    朝鲜制造核武器虽然不利于美国,但至少近期不会对美国构成现实威胁。

    日本对于朝鲜导弹试射表示强烈的反对,因为这对他的安全和军事优势构成了威胁,同时对朝鲜进行一系列的经济制裁。日本由于受朝鲜核危机的影响,不得不暂时放弃其“独立”的外交路线,继续追随美国的步伐,但是也为日本借机调整防卫体制和防卫政策提供了借口。

    俄罗斯:俄罗斯正在努力恢复昔日的大国地位,因此特别重视自己在朝鲜半岛所扮演的角色,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统一持积极的态度,但是不希望其落入某一个大国的手中。而对于俄罗斯来说,朝鲜核危机提供了一个恢复其在半岛影响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中国:中国的东北亚战略就是要积极参与朝鲜核危机的解决,既要反对美国的遏制政策,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展开双方的合作。

    朝核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中国解决台湾问题。朝鲜拥有核武器将对区域不稳定的东北亚地区进行战争催化,是违背中国全球利益以及中国区域的利益。朝鲜的导弹和核试验已经对中国的安全形成了威胁,因为朝鲜的试验催化了日本和韩国将购置新的防御功能。

    军事上:朝鲜的导弹和核武器能威胁讹诈美日,也能威胁讹诈中国,能打到日本,更能打到北京,在这一点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地理空间。只要朝鲜有核武器,就是对北京、对中国的威胁。

    经济上:当中国发展进入瓶颈阶段的关键时期被迫在对朝鲜的防御上付出了巨大的成本。

    外交上:朝鲜在面的国家存亡与否,面对美国等的包括核打击在内的外部打击时,可以通过对中国动用核武器,迫使中国对美国等国家对朝鲜的打击,从而实现核捆绑,中国也将陷入及其被动的地步。(核捆绑策略)——中国外交形象受损

    后续上:朝鲜拥有核武器,那么韩日就有理由拥有核武器。

    因此朝鲜核问题的解决与否事关中国的切身利益。

    韩国和朝鲜:对于韩朝两国来说,朝核危机为统一之路设下了障碍。

    朝鲜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同韩日两国的关系, 以实现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不论是同韩国的关系还是同日本的关系, 其发展历程可谓波澜起伏冷暖交替, 进展并不顺利, 甚至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由于朝核危机的发生,使刚有所好转的南北关系停滞不前,由于美国的干预,使日本与韩国在朝核危机为解决之前,不得与朝鲜改善关系

    苏联入侵阿富汗

    原因;
    美苏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实力增强。

    美国因为穿梭外交的政策,在中东的影响力大幅度增强。而苏联却一落千丈。

    阿富汗战略位置重要,出于控制石油和寻找出海口的考虑。

    三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后果及其负面影响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一举动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苏联这种做法不仅打破了该地区的稳定而且还对周边国家安全形成威胁、对美国来说,苏联的入侵行为严重威胁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切身利益,美国多次放话要采取各种手段来反击这种侵略。

    联合国大会也多次讨论并通过多项协议,要求苏联无条件从阿富汗撤军,由于“卡尔迈勒政权”对苏联过渡依附,这使得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苏军从阿富汗撤军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在国际社会中,苏联因阿富汗问题日益陷于被动和孤立, 而美国却在这一时期加大了对阿富汗抵抗组织的援助, 从而使得苏联长期陷于阿富汗战场不能自拔。

    在里根上台之后,无论是在资金还是在武器方面,美国都加大了对阿富汗抵抗组织的援助。

    美国的这种做法显然是想利用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一契机,完全拖垮苏联,这样不仅可以增加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的好感, 而且可以在国际社会中可以借助阿富汗苏联问题向苏联不断的施加压力,尽量给苏联增加麻烦,在国际社会中进一步孤立苏联。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出现了停滞。

    1979 年,苏军入侵阿富汗使得苏联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

    这场长达八年的扩日持久的战争,苏联付出了伤亡两万多人,消耗两百多亿美元的代价。

    这场战争的巨大消耗使得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每况日下,苏联国内的民族矛盾日益激烈。

    阿富汗战争使得苏联国内经济比例的进一步严重失衡,国内民族矛盾的日益激烈,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下降,再加上苏联在全球施行霸权主义的野蛮行径,遭到了世界各国的抗议和谴责,外交上日益陷于被动和孤立的苏联,最后走向了灭亡的不归路

    。海湾战争 1991年1月17日到1991年2月18日

    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一是伊拉克;二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

    影响;
    海湾战争打破了中东原有的格局,力量对比等,大大增加了美国在海湾地区和中东地区的地位。

    激起了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民族情绪,伊斯兰力量增强。

    (一)苏联经济政治原因

    1.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民主、决策等方面的因素,成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主要表现在:
    (1)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包揽国家和社会事务,使党陷入日常的管理工作,客观上削弱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总的政治领导。

    (2)苏共党内形成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为个人专断、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提供了可能。

    (3)人民在这种制度下,离权力越来越远。人民群众逐渐与苏维埃、与国家政权相疏远,而脱离人民群众的国家政权无法体现无产阶级民主的优越性,也不会得到人民群众衷心的支持和拥护,一旦遭遇风浪便难免发生震荡,其履行国家权力的职能必然大受影响,也就失去了这个政权的合法依据,使国家失去了稳定的根基。其中腐败问题尤为突出(1)、斯大林时代开始,开始了干部的特权腐败制度化、合法化。(宅第权、特供权、特教权、特卫权、特支权等)(2)、等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干部腐败特权问题更加严重,还开创了新特权。

    2. 僵化的“苏联经济模式”。自斯大林执政之后,苏联一直执行的经济政策就没有大的变动。僵化的经济体制、结构和战略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严重落后,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第二货币发行失去控制。第三,债台高筑。第四,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

    (二)对外军事扩张————军备竞赛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在莫斯科举行的俄罗斯论坛上谈到他认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军事盲目扩张,被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的军事扩张在20世纪70年代是鼎盛时期,当时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军备优先”的发展战略,重工业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高达85%。在重工业之中,军事工业又是重中之重。

    苏联军备竞赛的三个方面

    ☞核武器方面(赫鲁晓夫时期1954-1964)

    1954年3月,苏军开始核武器装备,并且积极探索核武器基础下的作战方法;
    1959年,苏军建立了战略火箭军,使其成为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后盾(此时,苏联用于科研的经费高达472亿卢布,科研机构数量大幅度增加)

    ☞海军扩张方面:
    1967年-1977年间,苏联海军的开支超过美国的海军开支约50%,在其国防预算中的占比翻了一倍,达到了30%。这促使苏联有了远洋进攻的实力,极大的缩小了与美国实力差距。

    ☞美国星球大战迫使苏联向太空发展,拖垮军备竞赛

    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美国调整了对苏联的战略计划,提出了星球计划的战略。以此打破双方的僵持局面,企图在军备竞赛中拖垮苏联经济。

    虽然星球大战计划太过超前,耗资巨大,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无法实现,到这迫使苏联向太空发展,最终以军备竞赛的方式在经济上拖垮了苏联。苏联军备竞赛的发展是以经济畸形发展为代价的。沉重的军事负担彻底拖垮了苏联的经济发展,从而致使苏联解体。

    (三)民族矛盾

    苏联的民族构成很复杂,据统计苏联的民族种类高达124种。苏联是在较短时期之内依靠外部的强力因素形成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并不健全。各民族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语言的多样性、各民族宗教信仰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差异性;
    各民族发展的不一致:俄罗斯联邦内部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欧洲部分和乌拉尔地区较为发达,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十分落后。

    而苏联的民族矛盾多样:

    (1)俄罗斯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矛盾

    俄罗斯人占苏联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领土占全苏领土的四分之三,

    政治上俄罗斯人占领导人的百分之六十二点五,占全体党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导致了大俄罗斯主义的盛行。民族教育中俄语为必修课, 当地民族语言为选修课,派遣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俄罗斯人蛮横无理。

    (2)各少数民族内部的矛盾

    在苏联,虽然少数民族的人口总数占全苏人口的将近一半,但是每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并不是很多,而各民族内部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对待民族内部发展和建设等问题上很容易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导致民族内部矛盾的产生。

    十九世纪后半期开始,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和工业的发展,社会中逐渐形成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倾向,受两种思潮的影响,拉脱维亚人开始出现分裂

    (3)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1988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大民族围绕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的归属问题爆发了民族冲突,从而导致两个共和国之间的党政领导人相互指责和对抗。针对这样的情况,苏联政府调用军队,实行军事管制,并对该地区实行特殊管制,暂时直属中央,才是民族冲突得到缓解。

    不同时期领导人推行的政策存在不合理的部分,也是导致民族矛盾加剧的原因

    斯大林时期:对民族问题长久性的错误估计;
    民族问题与阶级斗争混为一谈;
    处理民族关系时出现严重的大俄罗斯主义倾向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时期:保守的修补政策 加速了民族的分裂。坚持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束缚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强制推行民族迁移政策,破坏少数民族生活环境;
    强制推广俄语,压制民族语言的发展

    戈尔巴乔夫时期:提出“民主化”,“公开化”思想;
    实行政治的多元化和多党制

    苏联领到人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认为苏联的民族矛盾已经消失,人为的加快民族融合,进一步激化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大俄罗斯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泛滥导致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引发了民族危机。民族运动的兴起以及波罗的海三国家宣告独立拉开了民族解体的序幕。

    (四)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1)西方在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势力的配合下,大力培植和壮大苏联境内的政治反对派。西方国家扶植苏联境内的政治反对派,以及主张资本主义化的改革派,并从中积极物色合适的代理人。

    (2)利用民族问题激化苏联内部民族间的矛盾。20世纪70-80年代,苏联国内民族民主运动兴起,一些西方国家直接支持苏联国内的一些民族分离主义分子的活动,并进行蛊惑宣传思想渗透。

    (3)舆论宣传。美国多年来拨款扶植民主势力,美国之声,自由电台和自由欧洲电台等西方舆论工具使用俄语等数十种民族语言播,影响了苏联国民的思想方式。

    (4)恶化苏联同邻国的关系,形成对苏联的包围圈。1984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向巴基斯坦提出美巴联手秘密发动一场侵占阿富汗的战争,并把这场战争引向苏联。巴方接受了美国的建议,开始在苏联中亚进行颠覆和发起攻击的计划。

    由于多方原因,加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1991年苏联解体。

    影响:造成东西方走向一体化

    使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造成欧洲的局部动荡与亚太地区的相对稳定

    第三世界作用下降

    遏制耕地减少篇2

    加强耕地保护 严守耕地红线

    □台州市国土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 黄伟军

    【期刊名称】浙江国土资源

    【年(卷),期】2017(000)008

    【总页数】2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占补平衡,严守耕地红线。但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面临数量、质量、生态等多重压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的难度日趋加大。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时出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又一次全面部署,吹响了耕地保护的新号角。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积极探索台州特色的耕地保护之路,进一步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形成保护更加有力、执行更加顺畅、管理更加高效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一、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确保耕地保护责任落地

    《意见》要求,加强耕地保护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其中明确,强化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将责任目标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尤其强调了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党政领导,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台州各地自2006年就建立了镇(街道)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出台了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等一系列制度,明确了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严把考核关,把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垦造耕地、节约集约、供地率、卫片执法等作为耕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各镇(街道)党政领导干班子政绩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强化部门协作,国土资源、发展改革、建设、社保、农林、水利、监察、财政、审计、公安、交通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确保耕地保护工作责任有效落实。下一步,台州市将进一步深化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结合本次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落地到户工作,通过对承包地块的实测,承包户的确认,完善加强耕地保护信息化建设,让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体系尽快发挥实际效力。

    遏制耕地减少篇3

    坚决遏制消极腐败

    孙洁

    【期刊名称】《实践(党的教育版)》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大家知道,我们党对消极腐败的严重性和危险性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始终旗帜鲜明地反对消极腐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消极腐败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rn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决定了党同任何消极腐败水火不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遏制消极腐败的根本.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到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历史地位发生了变化,但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任何改变.共产党人是为了人民打天下,目的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总页数】1页(23)

    【关键词】

    【作者】孙洁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坚决遏制消极腐败 [J], 孙洁

    2.坚决遏制消极腐败现象 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J], 张秉银

    3.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读《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热点问题透视》 [J], 张荣臣

    4.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 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 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 [J],

    5.(十五)党风问题是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J],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遏制耕地减少篇4

    乔治·凯南遏制思想与杜鲁门政府遏制战略的异同

    吕高锁

    【期刊名称】《新西部(中旬刊)》

    【年(卷),期】2017(000)011

    【摘要】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与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是二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主旋律.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强调以政治手段来遏制苏联的对外扩张,是"均势遏制"的典范.而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是建立在强硬的军事手段的基础之上的,具有明显的全球化和军事化色彩,力图建立全球霸权.

    【总页数】2页(110,112)

    【关键词】遏制思想;遏制战略;异同

    【作者】吕高锁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陕西西安 7101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试论乔治·凯南的“遏制”战略思想 [J], 杨川; 刘星锐

    2.探析1946—1950年乔治·凯南遏制思想之演变 [J], 孙建霞

    3.探析1946-1950年乔治·凯南遏制思想之演变 [J], 孙建霞

    4.乔治·凯南“遏制”思想探究 [J], 张亚伟

    5.云与腾,纵与横:腾讯、阿里的政府战略异同 [J], 马旭飞[1,2]; 张一开[3]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推荐访问:耕地 遏制 减少 遏制耕地减少 遏制耕地减少 坚决遏制耕地红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