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20日 11:36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适应社会需要是发展动力,坚持质量内涵是办学根本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06-11 11:05: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适应社会需要是发展动力,坚持质量内涵是办学根本,供大家参考。

    适应社会需要是发展动力,坚持质量内涵是办学根本

     

     适应社会需要是发展动力,坚持质量内涵是办学根本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专业发展纪实 王基生 1

     今年是西南科技大学建校 60 周年,也是西南科技大学开办本科专业第 35 个年头。学校几经搬迁分合,历经艰辛磨练,广大师生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在艰苦中奋斗,在拼搏中创新,本科专业规模从小到大,实力由弱变强,已形成了多科性大学的学科与专业体系。国家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水平评估,认可了我校本科教学的优秀状态,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按照历史进程回顾和总结学校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将有助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构建多科性大学专业格局

     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专业建设。学校根据国家经济社会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和学校自身实际,按照传统专业“整合资源、改造内涵、拓宽面向”,特色专业“重点建设、突出优势、彰显特色”,新办专业“加强建设、保证质量、提高水平”的建设思路,扎实进行了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完善了专业体系。

     1、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阶段(1978 年-1993 年)

     1978 年 3 月,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升格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同年 4 月 19 日由教育部发文通知国家建材总局和四川省,学校实行总局与省双重领导,以总局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开始了本科教育新时期。1978 年 10 月,学院首批开设的两个本科专业开始招生,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 7801班 37 人,非金属矿床地质与勘探专业 7801 班 35 人。

     1979 年、1981 年分别增设了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非金属矿床开采两个专业。

     1982 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1983 年,硅酸盐工程(水泥)本科专业招生,1985 年又增加了硅酸盐工程(玻璃)专业,之后以硅酸盐工程专业统一招生。1989 年,设立硅酸盐工程(陶瓷)专业,1991 年改称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到 1993 年,学校共设有六个本科专业(另有 7 个专科专业),形成了面向全国建材行业需要的机、电、矿、材的专业体系。

     2、西南工学院阶段(1993 年-2000 年)

     1993 年 8 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改变教育管理体制并更名为西南工学院,学校在专业结构上由过去以建材类为主的专业调整为既突出建材特色,又适应地方及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全方位、宽专业体系,为实现联合办学对多学科、更高层次的人才需求与培养奠定了基础。接着,国家建材局考虑到学院发展和联合办学的需要,新审批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计算机及应用、机械设计及制造、汽车与拖拉机、地质学、测量工程、建筑工程、环境工程、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贸易经济等 10 个本科专业。其中,地质学和采矿工程随即分别建成为了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加快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步伐。同时,本科专业的办学形式也有了拓展,开始了成人本科教育,拓宽了本科教育服务面。

     联合办学为专业建设与生源水平提升拓宽了渠道。1995 年,学院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签署了联合开办"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本科专业协议书,经国家教委批准,当年就被列入重点高等院校的录取批次,全国招生。1996 年,学院与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签署了合作共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也在当年纳入了重点高等院校的录取批次,在全国招生。

     学校在新体制下的专业结构也有了进一步调整。1996 年设立了法学本科专业,加大了文科类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王基生(1957-),男,学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理论,网络教育教学设计,教学管理。

     力度。

     1997 年 5 月,我校通过了国家教委对新建高校的“合格评估”。

     1998 年,全国部、委属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我校成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省管为主”的学校,专业设置更注重区域经济需求。1998 年、1999 年先后设立交通工程、城市规划两个本科专业,并根据 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撤消了汽车与拖拉机专业招生,将地质学专业更名为地质工程,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到 2000 年,西南工学院已由过去的建材类为主的专业体系调增至涵盖理、工、经、法、文 5 大学科门类共 34 个本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工科为主,文理兼有、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兼顾区域和行业特色的专业体系。

     3、西南科技大学阶段(2000 年以后)

     2000 年 8 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同意西南工学院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南科技大学。2000 年 12 月 21 日,学校正式挂牌成立。合并前,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是为面向农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适应一、二、三产业急需,设置了含盖种、养、加工和管理类的,以专科为主的 32 个专业(专业方向)。两校合并,增强了学校农学类专业办学实力。经教育部批准,原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的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农学、园艺等专科专业在 2000-2001 年先后升格为本科专业。

     根据国家、四川经济发展和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需要,学校组建后,对学科和专业进行了全面调整。按照加强基础学科、发展优势学科、扶持新兴学科、重视交叉学科的原则,先后新增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设计、生物医学工程、通信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公共事业管理、英语等本科专业。2002 年进一步加强了理科专业建设,增设了数学与应用数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工科专业的更好发展加实了基础。此外,根据四川新兴经济的发展,又新增了工程管理、制药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电子商务、艺术设计等 8 个专业。至此,学校共设置有本科专业 42 个。

     2002 年,学校成为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开始进行本科层次的网络教育,设立了 18 个本科专业,大大扩展了学校本科教育的社会服务面。

     2003 年,根据国家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需要,学校与长虹电子集团合作举办了独立学院 —— 长虹信息学院,这是采用新模式新机制举办的以本科层次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2003 年共有 4 个专业招收本科学生 178 人,并于 2007 年毕业。但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学院已于 2004 年停止招生。2006 年,由万博集团与学校合作,成立了新的独立学院 ——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设立了 15 个本科专业。

     2003-2006 年,为适应国家对多类文科人才的要求,增设了汉语言文学、音乐学、音乐表演、日语、社会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文科专业的举办,也促进了绵阳市和学校的文化建设。同时,为进一步拓展基础学科建设,新增了应用心理学、应用物理学等专业。由于四川省和绵阳市制药、食品行业的发展,学校将制药工程、动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升格为本科专业。为加强对传统优势专业的改造,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办了信息安全专业。按照结构合理、科学的原则,增设了安全工程、工业工程、应用化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地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等专业。学校本科专业达到了 54 个。

     2006 年,国防科工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西南科技大学,学校成立了国防科技学院。学校整合已有师资、实验室和董事单位国防科技资源,新增了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等 3 个本科专业和应用化学(含能材料方向)1 个专业方向,2010 年,又增设了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专业。

     2008 至 2009 年,随着国家对小语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新增了西班牙语、对外汉语、

     商务英语专业,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国际化办学进程。同时,根据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需要,2009 年增设了物流管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

     2008 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后,我国加快了经济结构转型步伐,加大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2010年 2 月,教育部发出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国家决定大力发展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关系到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一些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学校抓住新机遇,进行深入思考,及时申报了 5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最终有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物联网工程两个专业获得批准,并从 2011 年开始招生。

     2011 年,根据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要求,学校申报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根据国家对新材料发展的需要,学校再次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功能材料”。2012年 3 月上述两个专业获得批准办学。

     迄今,学校已有工学、理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八大学科门类相互支撑的本科专业 72 个。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达到 2.5 万余人。

     二、重视本科教育发展,以联合办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教学管理改革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学校多年来积极探索适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教学管理模式,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改革。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是我国最大的航天飞行器空气动力学及风洞工程研究试验机构。上世纪90 年代,该中心科研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非常突出。学校和“中心”共同提出有效利用“中心”一流人才优势和设备资源,联合培养学生的办学思路。双方进行了真诚协商、优势互补,有机合作,联合开办了“工程力学”(流体力学)重点本科专业。学校负责公共和基础课程,“中心”负责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与设计的主要任务,发挥“中心”高水平科技与专家资源的专业优势,共同培养出“中心”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并共建实验室,积极完善教学条件。

     双方共同制定了《共建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专业五年计划》,组建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和“中心”专业教学委员会,编撰了《实验空气动力学》、《空气动力学试验技术》等教材,形成了比较完整又富有特色的工程力学专业教材体系,建立了具有丰富教学和工作经验、在教学或实际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包括”中心”的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一批著名老专家为主的教学团队。由学院和“中心”共同建设的专业实验室也很快初具规模,其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均结合实际课题“真刀真枪”地进行。

     实践证明,按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思想政治和专业素质都有质的飞跃。首届毕业的 17 名学生中有中共党员 8 人,院学生干部 2 人,有 1 人被评为 1997 年度四川省优秀大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全部在良好以上(6 人论文为优秀),并被推荐到全国气动会议上交流或在气动刊物上发表,有 3 人经国家硕士生统一考试被录取为“中心”的研究生。

     作为我国最大的彩电生产企业--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的专项人才需求矛盾突出,特别缺少中间层次的专业人员,如全能的维修工程师、懂技术的生产一线管理人员、有创造力的市场营销组织者等。1996 年 10 月,学院与长虹签订了合作共建“电子工程”专业、联合培养家电工程师的协议。培养方案充分考虑到长虹对人才缩短适应期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强化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中突出产品原理分析、维修基础和维修实践课程,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对产品营销维修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基本能完成家电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训练。在专业课教学中,长虹承担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新产品、新技术教学,并提供教学条件,指派在产品设计、维修工作第一线的工程师担任实践环节

     的教学工作。长虹提供实验用样机和有关实验器件,在学院建立了“家电电子工程实验室”。1998 年,第一批家电维修工程师走上了工作岗位。长虹集团认为这种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探索大学生就业途径有重要意义的举措和实践。

     学院联合办学实践受到中央领导、国家教委、国家建材局、四川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 1994 年,四川省政府就把这一改革称作省内办学体制改革的三种形式之一,即“西南工学院模式”。国家建材局也作为办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范例报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当年教育大会上对学院在如此短的时间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赞誉了“西南工学院模式”。参与联合办学的董事单位也对学校各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纷纷表示要对学院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1997 年 5 月全国普通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揭晓,学院《实行“共建”体制,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坚持质量内涵拓展,构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与层次的系列改革与科学有序的推进。核心是质量,效果在学生,基础在专业建设。

     1、质量工程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面对扩招带来的压力和公众对大学教育质量的更高要求,学校制定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002 年,学校提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8111 品牌计划”,其中重点是专业建设,与教育部 2007 年实施的“质量工程”不谋而合。8111 品牌计划”第一批重点建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地质工程、环境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5 个本科专业;第二批重点建设了法学、计算机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生物技术、土木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7 个本科专业,为后来的特色专业建设打下了基础。

     2007 年,教育部开始实施“质量工程”,学校将“8111 品牌计划”提升为“...

    推荐访问:办学 适应社会 内涵 适应社会需要是发展动力 坚持质量内涵是办学根本 学校发展必须践行的理念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