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08日 03:13 星期三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知识点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1-07 13:45:0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考前复习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知识点

    2023高考语文考前复习知识点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知识点如何写?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要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高考语文考前复习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

    一、语文基本知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点

    诗歌分类

    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

    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

    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常用鉴赏术语

    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

    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

    常考意境(主旨)

    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

    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

    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

    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

    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

    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

    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

    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

    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

    ●直接抒情

    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间接抒情

    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借景抒情

    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融情于景

    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因情造景

    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虚实相生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借古讽今、怀古伤情

    ●比喻

    ●夸张

    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象征

    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用典

    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对比

    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反衬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衬“林静”,以“鸟鸣”衬“山幽”。与对比相比,不难看出反衬是以相反的一方写另一方,“牺牲”相反的一方来突出另一方,如以动写静、以乐写悲、以黑写白等;对比却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对比双方不存在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双方都为某一个目标服务。

    ●正衬(烘托)

    是绿叶对牡丹的衬托,是云彩对明月的烘托。如《山园小梅》的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在这里是虚拟“霜禽”和“粉蝶”对梅的喜爱,烘托自己对梅花的喜爱。正衬与反衬的性质一样,只是正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同一“立场”,反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相反“立场”。

    ●化用

    诗词的诗句是由前人的诗句变化而来。如王实甫《牡丹亭·长亭送别》中的句子“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就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借代

    较普遍的技巧。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帆”代“船”;“朱门”是朱红色的大门,这里代指权贵豪门之家;“丝竹”,“丝”本指琴瑟一类的弦乐器,“竹”本批箫笛一类的管乐器,这里“丝竹”一起代指音乐。

    ●通感

    一种特殊的比喻。

    “通感”就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白居易《琵琶行》)用触觉“冰泉冷涩”写听觉琴声低沉(“弦凝绝”),传达出琴声的幽愁暗恨。再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清淡、时断时续。

    ●互文

    一种特殊的省字法,使诗句更精练。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实际是说“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即古时的明月,古时的关;“秦”字后省去了“汉”,“汉”字前省去了“秦”,不仅语言精练,而且给读者一种时空阔大之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实际上是说“迢迢皎皎牵牛星,皎皎迢迢河汉女”。“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辞》),实际上说“雄兔脚扑朔眼迷离,雌兔眼迷离脚扑朔”,所以两兔在地上跑时很难分辨出谁雄谁雌。

    诗歌的意象鉴赏

    ▲雨

    愁思,是古典诗歌中雨意象的主要含义。这主要是因为绵绵雨丝常常能引起诗人的情感共鸣,便常用这一意象来写心中的不尽愁思。借助具体雨意象与抽象的心理活动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联系,传达出了诗人的或离别之绪、或思念之情、或厌倦之心、或悔恨之意、或国破家亡之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

    但有时,雨意象也传达出一种温润与暖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但总的说,雨意象以表达愁思为主。

    ▲水

    雨意象传达的主要是愁思,水意象传达的主要是被阻隔的无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相距并不遥远,但因不可逾越的水的阻隔,只能留下地老天荒般的大遗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无论你怎么努力,眼前的美好,都会因水的阻隔而变得可望不可及。

    与阻隔的无奈相反,水意象有时又是传达离愁、思念之类情感的媒介。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李白《江夏行》)“心逐江水流”,茫茫江水正是无限离别之情的生动写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向东滚滚流去的春水正是不尽愁恨的传神写照。

    ▲青山

    青山意象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无数的诗人对此倾注了自己的深情。大致而言,青山意象有下面几种意义。

    象征故乡,栖息身心。

    “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关人北归》)“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暗示虚无,显示苍凉。

    “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临江仙》)“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引为知己,安妥灵魂。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

    ▲落花

    花很美丽,但这种美丽常常是短暂的,因此在多愁善感的诗人心中,飘零的落花总会引起无限的惆怅。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漫天飞花是诗人的无边愁苦。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以落花暗示繁华不再、盛世一去不返。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落花变成了坠楼人,传达的是哀怨与愁恨。

    当然,并非所有的诗人笔下的落花都是感伤、忧郁、衰老、死亡的意象。

    王维《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有诗云:“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这是以落花写澄澈心境。

    李白《少年行》有诗云:“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是李白式的生活——不言伤感,只有纵情,落花也能增加游兴。

    龚自珍有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还护花。”这更一种积极进取、发愤有为精神的写照。

    ▲飞鸟

    像鸟一样自由飞翔是人类自古就有的愿望。表现在诗歌中,飞鸟意象成为了人们心灵自由飞翔的重要凭籍。

    以鸟的自由飞翔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渴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这是生活在司马氏专权年代的嵇康的精神翱翔。

    以鸟的翱翔太空表达诗人对超然玄远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王维《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

    以飞鸟回巢写游子的思乡愁肠。如“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以孤鸟独飞写人的漂泊无定。“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

    ▲钟声

    钟声意象在古诗中的意义可分两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前,那时的钟声多是作为庆典音乐的体验,带给人们一种欢快、热烈的享受,如《诗经》开篇《关雎》中的句子“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二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一阶段要比第一阶段复杂。

    王维的诗中的钟声,多回荡在远离尘嚣的山谷云雾、参天古木之中,传达的是一种隐遁山林、皈依佛门的空寂与恬淡。如“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还有许多诗人都使用过这种具有佛教色彩的钟声意象。像李白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听蜀僧弹琴》)

    在诗人笔下,钟声还是对时间流逝的警示。如“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

    有的诗人还借助钟声思考“我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如刘禹锡的《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雷雨江湖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革新失败,一贬十载。奉诏还京,百感交集。宿于长安附近的驿站,听到皇宫中隐隐传出钟声,刘禹锡写下了这首诗。

    钟声有时还传达着离愁。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舟船

    屈原、李白、杜甫,中国三位大诗人都孤寂地死在漂泊的小船上。这或许是巧合。但古典诗歌与舟船的关系却是一种必然。在古代,对于更多的诗人来说,水路比陆路更为方便,因此也更为重要。他们所有的远行,走的几乎都是水路。于是,旅途中借以安身的一叶扁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诗人的笔下,成了他们诗作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一是写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刘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两首诗所用意象极相似,主题也极相似。无论是“月照一孤舟”,还是“孤舟兼微月”,都是将“月”与“舟”两个意象组合起来,再通过声色(猿声、秋声与暝色)的烘托,便很好地传达出了漂泊他乡的孤独沧凉之感。

    二是写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读到这些诗句,我们仿佛感到了诗人们急切跳动着的企图摆脱束缚的自由心。

    诗歌的意境鉴赏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遵从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秀之作,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因为营造意境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所以解读、辨析诗词中的意境是鉴赏古诗的重要手段。

    ▲离别意境

    离别是古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大概是因为人喜聚不喜散,但又不得不散,于是对相聚的留恋、对分别的感伤甚至痛惜,便常常成了诗词歌咏的对象。所以,诗人写离别很少轻松用笔,像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高昂笔调并不多见,而是大都写得很沉重,且往往在伤情中引发出一种生命短促、前路茫茫的无可奈何之叹。

    营造离别意境的主要意象有绮筵、泪眼、长亭、寒蝉、秋雨、骤雨、兰舟、别路、暮雨、来帆、去鸟、散丝、杨柳、残月等等。

    离别意境的感情基调是缠绵、伤感、悲凉。

    ▲离乱意境

    离别多为私情,离乱则可能更能体现时代特征。中国几千年的古代社会,经历了无数的战乱与分割。每一次战乱,都给百姓带来了无限痛苦。但“国家不幸诗人幸”,有良知的诗人都会以一颗爱悯、忧伤的诗心,去表现人民的的苦难、家国的伤痛以及诗人个体生存的艰辛。这些诗作的意境因多为诗人的亲历之境的再现,所以往往表现出情感深沉、思想深刻的特征,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赋到沧桑句便工”。

    离乱意境的主要意象有清秋、夕阳、大江、悲风、鼓角、天涯、星河、飞雁、黄花、梧桐雨等。

    离乱意境的感情基调是悲壮深沉、孤独寥落、清冷忧戚、伤感惆怅。

    ▲隐逸意境

    隐逸是中国古代士人们的一个重要情节。特别是那些道德文章都很棒的人,他们本可以出仕为官,但因种种原因,最终选择了归隐。不过这种生活,也创造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意境——隐逸意境。他们将自己高超的文化修养投射到山水田园之中,不仅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更使山水田园也有了一种性灵。正是人因山水田园而“隐逸”,山水田园因人而“性灵”。

    隐逸意境的意象有草屋、空山、丘山、明月、朝云、暮雨、田园、尘网、枯树、静水、飞鸟等。

    隐逸意境的感情基调是从容自在、优雅静谧、惆怅孤独、哀愁悲凉。

    古代隐逸诗人很多,陶潜被称为“隐逸之宗”,隋末唐初的王绩自号“东皋子”,唐初的王维、孟浩然进一步丰富了隐逸诗。王维的诗更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思乡意境

    恐怕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爱思乡、会思乡。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思乡之作不可胜数;举凡一切他乡风物、异域情调都可成为思乡的引线。游子思念故乡,是中国古代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思乡意境的意象主要有杨柳、归雁、宿鸟、明月、晚风、落叶、寒山、青山、流水等。

    思乡意境的感情基调是温馨、无奈、哀愁、悲凉。

    高三语文重要知识梳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一)多音字

    多音字是指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读音。它包括多音多义字和同义多音字。

    1.多音多义字。这类字音主要有两种:一是词性不同,读音不同,如“乐”,作名词时读“yuè”,如“乐队”,作动词或形容词时读“lè”,如“乐意”;二是意思不同,读音不同,如“供”与“供应”义有关时,读 “ɡōnɡ”;与“上供、案供”义有关时,则读“ɡònɡ”。

    这类多音字所占比重很大,不可掉以轻心。

    2.同义多音字。这类多音字在不同的词里,字义并无明显不同,但读音各异。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这个字单用(单音词)时和用这个字构成双音词或多音词时的读音不同,如“逮老鼠”的“逮”读“dǎi”,“逮捕”的“逮”读 “dài”;二是在个别词语中的读音与一般读音不同,如 “症”,在“症结”中读“zhēnɡ”,其他都读“zhènɡ”;三是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读音不同,如“血”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就分别读作“xiě”和 “xuè”。

    (二)形声字

    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表字义,声旁表读音。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约有四分之三形声字的声旁不能准确表示现代的读音,于是 形声字字音的辨析成为字音考查的一个重点。

    形声字的声旁与形声字本字的读音的关系,大致有三种情况。

    1.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相同,如“殚精竭虑”的“殚”声旁 “单”与“殚”读音都是“dān”。

    2.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不同,如“发酵”的“酵”读 “jiào”,不读“xiào”。

    3.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相近:(1)声母相同,韵母不同,如 “马厩”的“厩”读“jiù”,不读“jì”;(2)声母不同,韵母相同,如“刹那”的“刹”读“chà”不读“shā”; (3)声母、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如“粉”读“fěn”,不读“fēn”。

    (三)形近字

    形近字是指那些形旁或声旁相近的字,这些字有的读音相同,有的读音相近,有的读音完全不同,加之形体相近,稍不留意就会误读。命题者常以此设题考查考生区分形近字不同读音的能力。

    1.笔画增减造成的形近字。这类形近字笔画只有细微的差别,但读音迥异。如“大抵”的“抵”读“dǐ”, “扺掌而谈”的“扺”则读“zhǐ”。

    2.偏旁不同造成的形近字。这类形近字往往读音相同或相近,更是考查的重点。如“峻”与“竣”都读“jùn”,而“慨”和“概”分别读“kǎi”和“ɡài”。

    (四)同音字及常见的易读错的字

    1.同音字

    有些字字形迥异,读音却相同,而有些字字形近似,读音却有别,在同音字中混杂有易误读为同音字的字,让人一时难以分辨。

    例如,“翌日”“对弈”“肄业”“造诣”“洋溢”“游弋”“屹立”“压抑”“驿站”“瘟疫”“后裔”“双翼”“懿德”中加点的字均读“yì”,其中受“溢、镒、缢”等字形的影响,“隘、谥”易误读为“yì”。其实,“隘”读“ài”,“谥”读“shì”,若把“隘”或“谥”混放入读“yì”的同音字中,让考生判断,这是一种对识别能力的考查。

    2.习惯性误读字

    习惯性误读字分两种情况:

    (1)方言字:我国疆域辽阔,方言甚多,许多方言与普通话读音有很大的差别。方言误读主要有两类:一是前后鼻音与卷舌不卷舌的错位,如把“结束”的“束”误读为“sù”等;二是声调误读,如“乘(chénɡ)客”在有的地方误读为“乘(chènɡ)客”等。

    (2)因“形声字读半边”的观念误导等原因,也会出现一些习惯性误读。如“粳米”的“粳”,习惯读 “ɡēnɡ”,而普通话读“jīnɡ”,“血脂”的“脂”,习惯读 “zhǐ”,而普通话读“zhī”。

    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所谓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是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为主,超出这个范围的,一般是课本上出现过的。重在“识记” 和“正确书写”,“识记”对象是“现代”“常用”的“规范汉字”,这就意味着“古代”及平时“不常用”“吧规范”(如网络字、简化字、繁体字)的汉字不在考查的范围之内。“正确书写”是指要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主要在作文中考查,是作文评分的一个标准,一个错别字扣一分。

    本考点主要包括同音字和形近字。

    1.同音字

    同音字,就是读音相同(相近)的字。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音同形异字

    汉字是表意字,不是表音字,相同读音的字在意义上是不同的,不根据意义而想当然地根据同音(特别是有一些别字从意义上似乎也能说得通)而写别字的现象十分严重。

    如:“礼上(尚)往来”“穷形尽象(相)”“人才倍(辈)出”“不悲(卑)不亢”“谈笑风声(生)”“原形必(毕)露”“以逸代(待)劳”“迫不急(及)待”中的别字均为同音别字(括号内为正确写法)。

    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在使用中最容易出现错别字,命题选用这样的字最具有迷惑性。对这类词,结合字、词的意义来记忆特别重要。

    如:“礼上往来”应为“礼尚往来”,因为“尚”是“崇尚”之意。“礼尚往来”的意思是“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

    (2)音同形似字

    汉语中很多字不仅音同,而且形也极为相似,这和现代汉语有大量的形声字有关。这些字音同形似,极易混淆。如:“弛”和“驰”,“蓬”和“篷”,“骛”和“鹜”,“梁”和“粱”等。

    (3)音同义近字

    这类字的数量不是很多,但在判断时极易出现错误。

    2.形近字

    形近字,是指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形似音异字

    如:“戮”与“戳”、“栗”与“粟”、“瞻”与“赡”、“缀”与“辍”、“杳”与“沓”、“管”与“菅”等。

    (2)形似音同字

    如:“喧”与“暄”、“蔼”与“霭”、“竞”与“竟”、“陨”与“殒”、“腊”与“蜡”等。

    尽管字形错误的原因很多,情况多样,但辨析、识记字形,我们还是有“法”可依的。

    ①以义为本,依义辨形:即通过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的书写是否正确。如“陨落”与“殒身”、“指责”与“指摘”、“杂糅”与“揉搓”、“蒙蔽”与“时弊”,都是正确的写法。而将“入不敷出”写成“入不付出”,将“胸无城府”写成“胸无成府”,

    ②依据形旁,析疑选字:如“不胫而走”的“胫”,其形旁就与走路有关。“插科打诨”的“诨”跟言语有关。“寒暄”的“暄”跟太阳有关。“眼花缭乱”的“缭”与丝织品的缠绕有关。

    ③依据结构,析难定字:如“谈笑风生”中的“生”字,“风声鹤唳”中的“声”字,就可以用这种办法来确定。再如,“人情事故”中的“事”不正确,应改为“世”,因为“情”“故”对应,“人”“世”对应,意思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惹事生非”的“事”不正确,应改为“是”,因为“惹”“生”对应,“是”“非”对应,而“事”与“非”是不对应的。

    ④依声联想,推敲取字:如“针砭”中的“砭”是一种石针,“一泻千里”的“泻”应为流泻的“泻”,“众口铄金”的“铄”为“熔化”,“铄”不能写成“烁”。

    ⑤近体互析,区别定字:如“病入膏肓”的“肓”,不要误写为“盲”。

    高三语文重要知识点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推荐访问:知识点 考前 复习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知识点 2023高考语文考前复习知识点 2023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