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20日 16:54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SWOT分析的工程管理硕士人才培养与提升路径研究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1-27 16:00:08

    张正勇 李晓鹏 徐艳丹

    (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工程管理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工程管理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简称MEM)于2010年应运而生,经过10余年的发展,诸多学者围绕着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目标、模式、认证、学位论文以及相关概念等开展了系列研究探索[1]。工程管理是指对工程活动的管理,具有明显的横跨技术与管理的复合特性,是一门聚焦工程目标,关于计划、组织、资源分配以及指导和控制的学科[2][3]。就工程而言,在我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主要指的是土木建设工程领域,广义上则是大工程概念,涵盖了土木、机械和化工等行业。工程管理硕士教育也是广义概念,不仅包括土木建设工程管理,也包括新产品研发管理、制造与生产管理、技术改造与创新管理、企业转型升级管理等,研究各工程领域的管理规律,培养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4]。工程管理硕士是专业学位硕士,这有别于传统学术学位硕士侧重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学位硕士更偏重实践应用,具有实践性和职业性属性,因而在培养目标定位、知识体系结构、实践技能素养等方面有其自身规律与要求[5]。

    王雪青等首先研究了国外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经验,重点剖析了最早开展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的美国高校,发现其比较重视学生的工程技术背景,已经建立了跨学科培养及质量评估认证体系,各高校依据自身特色和优势设立了差异化的培养方案[3]。陈国铁等对中美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在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学习工作背景、学制、毕业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6]。汪洋等研究了工程管理硕士参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r Professional,IPMP)的路径,提出了将IPMP考核要素融入到工程管理硕士培养过程中,以推动培养工作的国际化[7]。桑秀丽等研究了工程管理管理硕士培养目标的设立情况,发现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目标多不能反映产业需求,各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等问题,据此提出了用人单位参与培养方案设计等培养目标改进建议[8]。李兵基于物事人系统法研究了工程管理硕士课程体系设计,提出了课程体系设置方案[9]。张嘉琦等研究提出了涵盖三模块双“T”型知识结构体系、渐进性阶梯式课程体系以及“课堂教学—实验平台—实践基地”的工程管理硕士教学体系[10]。李新等研究了工程管理硕士论文选题方向,从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凝练了包括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计划管理等11个选题方向,强调学以致用[11]。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日前发布了《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论文标准与工作指南》,指明了学位论文的类型、文献综述、理论方法工具及数据、目录结构等要求以及评价指标。

    工程管理硕士教育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发展,基本概念取得了广泛共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位论文规范等领域也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研究多为某项专题的探究,尚缺乏整体性的思考,人才培养仍旧存在着持续改进的空间[12]。

    工程管理硕士是2003年至2008年间,由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基于国家发展与人才成长需求提议,2009年国务院学位办委托清华大学组织论证,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设置的专业学位,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其进行了调整,从2020年招生开始,将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下的项目管理、工业工程、物流工程这几个领域方向调整到工程管理专业学位[13]。据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开数据显示,全国工程管理硕士授权单位从2010年的77家逐步增加到目前的184家,2021年报考工程管理硕士人数达到5万余人,录取人数约1.2万余人,报考人数呈现出较高的增长态势。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其中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该方法通过从系统全面的角度对被分析对象进行内部和外部综合研判,分析优劣势和机遇挑战,基于此方法理念,对工程管理硕士培养进行综合分析[14-16]。

    1.工程管理硕士培养优势分析

    工程管理硕士有一定实践经验。由工程管理硕士报考条件的一般要求,即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有5年或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可见,工程管理硕士入学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切身感受到一线工作中的管理或技术难点,往往会带着问题或思考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亦有部分同学细心采集了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实验数据,将日新月异的企事业一线问题融入到研究生专业教育,极大的促进了教学相长。

    工程管理硕士培养具有明显的复合性特征。工程管理硕士横跨了“工程”和“管理”,是面向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工程管理活动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具有管理技能的复合应用性人才,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特点,表现在高校培养方面,有高校工程管理硕士培养设立在工科类学院,也有少量高校设立于管理类学院,以及部分高校实行工科和经管类学院合作培养,极大的满足了工程类人才日后进入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储备。

    2.工程管理硕士培养劣势分析

    工程管理硕士培养面临时间瓶颈。工程管理硕士学生主要为在职工作人员,非全日制培养为主,一般为周末集中授课,学生不得不面对日常繁琐的业务工作,以及成家的同学还需面对家庭生活,投入科学研究工作的时间受到限制[17]。

    工程管理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有限。突出表现在工程管理硕士同学的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研究方法使用较为简单,问题探讨不够深入,研究逻辑和篇章结构不够合理,实践创新应用有限,无法较好的体现研究生的应有水平。

    3.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机会分析

    工程管理硕士人才需求旺盛。我国是工程建设大国,举世瞩目的大型工程不胜枚举,且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升级,工程活动愈发复杂,需要大量高层次复合人才。从个人发展而言,我国理工科本科层次人才数目庞大,经过多年工作锤炼之后,开始逐步进入管理岗位,知识技能迫切需要拓展更新[18]。

    工程管理硕士行业内涵不断扩大。随着社会化生产变革的加剧,共性方法在不同行业交叉融合,来自机械、化工等相关行业,甚至金融、贸易行业,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行业也在深刻的影响着工程管理硕士的研究发展方向,改变着工程管理硕士的思考方式。

    4.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挑战分析

    工程管理硕士培养面临质量挑战。由于工程管理硕士生源主要为在职人员,受到学习时间、精力的限制,研究工作主要以实践应用创新为主,文献调研的深度和广度常有所欠缺,研究逻辑常不够严密,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学术论文格式不够规范,研究内容简略,工作量小等问题,造成工程管理硕士培养质量达不到培养目标要求。

    工程管理硕士招考的不确定性风险。工程管理硕士的初试科目为管理类综合能力和英语,与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等初试科目一致,可相互调剂,造成部分专业不对口的考生录取到该专业,在后续学习中学生需要克服诸多学业困难,存在一定的不确定风险。此外,目前工程管理硕士初试分数线属于大类统一划线,含工程管理硕士、项目管理硕士、工业工程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其中工业工程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接受应届生报名,分数线存在一定波动,当过高时会造成工程管理硕士考生通过人数偏少,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全面提升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求我们不断深刻认知工程管理硕士培养规律,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充分发挥工程管理硕士的优势,尽力消除劣势或减弱劣势影响,把握机会,迎接挑战。SO战略包括发挥工程管理硕士实践性和复合性,高质量满足市场和行业需求,ST战略包括将实践问题深刻融入到研究生专业教育,加强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培养,WO战略包括利用市场和行业机会,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克服时间制约,WT战略包括明确工程管理硕士培养要求,凸显专业内涵,防范化解不确定性风险。综合不同战略,并结合工程管理硕士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改进工作,促进工程管理硕士培养质量提升。

    明确工程管理硕士培养要求,强化专业实践性和职业性的学位属性[19]。工程管理硕士属于专业学位,有必要与学术型硕士培养要求进行合理区分,尤其是明确学位论文评价标准,更加突出实践创新和市场应用性,培养学生领导、技术与管理技能,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经验,以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为导向,如质量、效率,评价、流程等方面的工程管理问题,培养学生具备合理选择、使用各类技术与管理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的能力,将工程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承担相关科研与实践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职业竞争力[20]。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破除人才培养时间瓶颈,合理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化案例式教学方式,加大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近年来,新冠疫情的反复催生了网络教学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工程管理硕士教学培养主要为周末上课,而今线上教学和讨论可以很好的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充分利用学生零碎的时间,且可以回看教学视频,反复学习以领会贯通。案例式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研究方法,掌握研究分析流程。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包括文献检索能力、调研与分析能力、方法使用与结果分析能力等,创新教学模式和增强师生互动,不断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训练,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大学慕课、优质公开课程等各类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终生学习能力。

    聚焦工程管理实践,开展差异化人才培养,合理借鉴国内外培养经验,更加注重凸显专业内涵和行业特色。充分发挥工程管理专业在工程要素、活动与技术中管控与优化作用,注重工程建设管理、复杂装备产品管理、技术创新与改造管理等领域知识与技能培养,区别于以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会计与财务等为重心的工商管理,以政府治理、社会保障、应急管理等为重心的公共管理,深化专业内涵。将国内工程实践中人才培养经验、案例引入工程管理硕士培养过程,将国外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资质认证、质量评估体系等与本土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将各高校学科特色、各行业发展需求融入到工程管理硕士教育体系,提升工程管理硕士培养质量水平,具备应对扎根行业各项挑战的品质素养和国际化视野。

    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工作在我国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现有专题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工程管理硕士培养各环节的认知,但仍缺乏综合性探索。通过基于SWOT的系统分析,研究了工程管理硕士实践性和复合性特征优势,也面临着在职学生求学时间有限、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的劣势,正处于人才需求旺盛和行业发展不断扩大的历史机遇期,而培养质量和招考的不确定性风险也是现阶段工程管理硕士培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挑战,基于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把握机会,迎接挑战的系统考虑,提出了明确工程管理硕士培养要求,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凸显专业内涵,差异化人才培养等对策建议,为不断提升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的质量水平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硕士工程管理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22年4期)2022-09-06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子午工程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工程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5年11期)2015-07-01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工程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5年8期)2015-01-11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1期)2014-08-08工程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4年4期)2014-03-01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工程管理 路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