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21日 09:52 星期二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里河探源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2-08 18:30:05

    孙生民, 陈友兴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里河,也称里运河,指京杭大运河江淮之间的一段,其前身是著名的邗沟,开挖于春秋末期。邗沟受江水,经武广湖、樊良湖,东北至博支湖、射阳湖,西北至淮安东北的末口入淮。汉末建安初年,广陵太守“陈登穿沟”,裁弯取直,运道自高邮直达淮安,并由此奠定了今天江淮间运河的基本走向。

    里河之里,本字当为“裏”,为里外之里,表里之里。“里河”一词,最早见于文献的记载,是在五代末期。《资治通鉴》卷二九四记载,周世宗显德五年三月(958),“上闻唐战舰数百艘泊东州,将趣海口扼苏、杭路,(胡注:东州,在泰州东南大江中,元是海屿沙岛之地。宋白曰:东州在通州东南,通州海门县界。)遣殿前都虞候慕容延钊将步骑,右神武统军宋延渥将水军,循江而下。甲午,延钊奏大破唐兵于东州”[1]。

    《册府元龟》卷五七记载,显德五年三月,“将行,令延钊帅骁骑登陆而往,延渥督舟师沿江而下。时议者云,径趣江路,恐非良策,若取里河而往,保无忧矣。唯帝独断不移。未几,延钊上言大破贼军于东州”[2]。

    两处文献,所言实为一事。里河所指,当与沿江或外江相对,为内陆河道。《宋史·河渠志》载:“汉吴王濞开邗沟,通运海陵。”[3]2388-2389《万历扬州府志》卷五载:“吴王濞开邗沟,自扬州茱萸湾通海陵仓,及如皋蟠溪。濞以诸侯专煮海为利,凿河通道,运海盐而已。”[4]《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三记载:“运盐河即湾头河之分支也,繇湾头而东七十里至斗门,入泰州界;又东百六十里至海安,入如皋界;又东南百十里至白蒲,入通州界;又东七十里至新寨,入海门界;又东八十里达吕四场。”[5]1121隋唐以后,因海岸线不断东移,后人继续将其东延至通州境内各盐场。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唐文宗开成三年(838),“盐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相随而行”[6]。自刘濞开邗沟,这就是沿海与扬州之间最为重要的交通水道。其时,后周已经控制了南唐江北地域,这条东西向的传统水道,乃是舟舰夹江而下的捷径与安全通道。故而,里河并非泛指内陆水系,而更应该是确指,即老通扬运河,也就是《万历扬州府志》所载之邗沟,《读史方舆纪要》所称之运盐河。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三引《江防考》:“江北岸东起蓼角嘴大河口,以及吕四、卢家等场,沿于杨树港、海门县里河镇以达于通州,此海门之南路也。”[5]1154“里河镇,在州东六十里。旧接海门县境,今皆堙于海。”[5]1152《嘉靖海门县志》卷一载:“运河,在县治南,东止吕四场。西北至扬通淮。”[7]里河镇,必与运河相通连,为内河出江、出海之航运要津。里河镇,海门志不载,可见其堙于海的时间不迟于嘉靖十五年(1536)。据地方文史工作者考证,里河镇原址在今海门区水流镇一带。里河镇作为港口,自是因河而得名。

    《康熙两淮盐法志》:“淮南纲盐出场……于仇湖、孙庄、於溪,抵泰坝,经谢家铺里河至湾头制盐所。”[8]291就盐运流程看,仇湖之盐来自富安与安丰两场,循倒塘河、官河,过孙庄,沿秦东河、於溪镇、老东河,至泰坝。在泰坝掣验,完成场商与运商的交割后,入通扬运河,运至扬州湾头制盐所。谢家铺尚存,位于今天江都郭村镇华陀寺西南800余米通扬运河北岸。因此,所谓里河,就是通扬运河。可见,从里河镇之得名,到《康熙两淮盐法志》称通扬运河为里河,实际是有渊源的。

    在历史上,通扬运河既可以引水灌溉,又能宣泄淮河洪水,更是盐运和漕粮的主要通道。这里的海盐,乃是历代王朝的经济命脉。宋仁宗天圣中,“通、楚州场各七,泰州场八,海州场二,涟水军场一,岁鬻视旧减六十九万七千五百四十余石,以给本路及江南东西、荆湖南北四路,旧并给两浙路,天圣七年始罢”[3]4438。“自通、泰、楚运至真州,自真州运至江、浙、荆湖。”[3]4439“东南盐利,视天下为最厚。”[3]4438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通扬运河或运盐河,乃是千里大运河航运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故《册府元龟》所云之里河,可以看成是江淮运河的支脉。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二》记载:京诸仓,“国初置仓,凡受四河运之京师者,谓之船般仓:永丰、通济、万盈、广衍。初,通济有四仓,真宗景德四年(1007)改第三曰万盈,第四曰广衍。延丰,旧曰广利,景德中改,大中祥符三年(1010)增。顺成,旧曰常丰,真宗景德中改。济远,旧曰常丰,景德中改。富国,太平兴国中,以迎春苑故地为仓。(凡)十仓,受江、淮所运,谓之东河,亦曰里河;永济、永丰二仓,受怀、孟诸州所运,谓之西河;广济第一仓,受颖、寿诸州所运,谓之南河,亦曰外河;广积、广储二仓,受曹、濮诸州所运,谓之北河”[9]5949。《宋史·食货三》记载:“宋都大梁,有四河以通漕运:曰汴河,曰黄河,曰惠民河,曰广济河,而汴河所漕为多。”[3]4250上文所言,东河或里河,所指即四河之中的汴河。《宋史·河渠三》:“汴河,自隋大业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至唐,改名广济。宋都大梁,以孟州河阴县南为汴首受黄河之口,属于淮、泗。每岁自春及冬,常于河口均调水势,止深六尺,以通行重载为准。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为重。”[3]3316-3317

    而南河或外河即惠民河。宋初,在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四渠中,惠民河的地位仅次于汴河。《宋史·河渠志》记载:“蔡河贯京师,为都人所仰,兼闵水、洧水、潩水以通舟。闵水自尉氏历祥符、开封合于蔡,是为惠民河。”[3]2336

    惠民河在漕运价值上虽不如汴河,但在航运价值上却不低于汴河。汴河主要沟通东南一路,惠民河却沟通东南和西南二路。东南一路由蔡河经颖河入淮,自淮以下分为二道:一道逾淮达寿春,经巢肥之间水陆通道到达长江;一道由淮水顺流而下抵盱眙,经过新开的龟山运河,由江淮间的山阳渎进入长江,此线起到了汴河复线的作用。西南一路是由开封向西南,经蔡河、沙河与南阳、襄樊地区相通。《宋史·河渠志》白河篇:“太平兴国三年正月(978),西京转运使程能献议,请自南阳下向口置堰,回水入石塘、沙河,合蔡河达于京师,以通湘潭之漕。”[3]2345

    端拱二年(989),冬十月,“癸酉,复令折中如旧。又置折中仓,听商人输粟京师,而请茶、盐于江淮”[10]687。《嘉靖惟扬志》卷之九:“端拱二年置折中仓,听商人输粟京师,优其直,给江淮盐。此中淮盐以实京师者。”[11]《宋会要辑稿》载:“其受商人入中,谓之折中仓,有里河、外河二名。其后诸仓名额或更,则所受小异。今丰济、广济、万盈、广衍、延丰第一、第二、顺城、济远、富国、永济第一、第二、永富等十二仓,受江、准运;里河、外河折中,广济第一、三仓,受京西运;广储、广积南、广积第一、广济税仓等四仓,受京东运。”[9]5949宋初于京师置仓,受商人入中粮食,谓之折中仓。折中仓的设置在于既保证京师粮食需要,又免除军民辇运重役。商人运粮入仓,优给代价,发给交引,折换江淮茶、盐等物。

    《汴京遗迹志》卷一载:“东水门里,广济、里河折中、外河折中、富国、广盈、永丰、济远等仓。”[12]15北宋时期,汴河即里河,过京东,受江、淮运。里河折中与外河折中“受京西运”,其运道当是惠民河即外河。漕自京西,则里河、外河折中仓必在惠民河两侧。尽管“诸仓名额或更,则所受小异”,则里河、外河折中之置仓,似名于河名。就仓名而论,至少里河折中仓,当在汴河与惠民河之间。

    里河与外河之称缘何而来?《汴京遗迹志》卷一,引赵德麟《侯鲭录》:“旧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步,即汴州城。唐建中二年(781),节度使李勉重筑。国初,号曰阙城,亦曰里城。新城乃周世宗显德二年四月,诏别筑新城,又曰罗城,亦曰外城。”[12]2

    《东京梦华录》:“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13]23东都外城,“东城一边,其门有四:东南曰东水门,乃汴下流水门也”[13]7。“西城一边,其门有四:从南曰新郑门,次曰西水门,汴河上水门也。”[13]7“旧京城,方圆约二十里许。……东壁其门有三:从南汴河南岸角门子,河北岸曰旧宋门,次曰旧曹门。西壁其门有三:从南曰旧郑门,次汴河北岸角门子,次曰梁门。”[13]20即汴河自东京外城西壁南缘,经西水门入外城;东行至汴河北岸角门子入内城(里城),再东行,至汴河南岸角门子出里城,入外城;东行至东水门出外城。

    《东京梦华录》记载:“穿城河道有四:南壁曰蔡河,自陈、蔡由西南戴楼门入京城,辽绕自东南陈州门出。河上有桥十一……次曰龙津桥(正对内前)。”[13]23龙津桥正对御街,位于内城朱雀门外。如此,汴河横穿汴京城,蔡河在外城南部自南戴门、龙津桥、陈州门间绕了一个几字形。两河在汴京外城东南部,呈并流之势。里河与外河之别,是否因此而来,待考。

    如《宋会要辑稿》所载,里河受江、淮运,则汴河固属于里河,但里河的范围并不止于此。皇祐年间(1049-1053),“令逐路据年额斛斗般赴真、楚、泗州,转般仓却运盐归本路,发运司更不得支拨里河盐、粮纲往诸路。初,发运使许元言:‘江南东、西,荆湖南三路上供斛斗,旧皆逐路载至真、楚、泗三州,复载盐以回。而汴船不出外江,谓之里河纲,每岁往来四运入京,乃敷上供之数。至十月放牵驾兵卒归营,谓之放冻’”[9]5571。熙宁六年,“诏令今冬不闭汴口,令造阀截浮凌。先是,权判将作监范子奇言:‘汴口每岁开闭,劳人费财,不惟民力重困,兼闭口后阻绝漕运。乞每至冬,更勿闭口,以外江纲运直入汴至京,废罢转般,其年计必大有所增,操舟兵士自可减省,上下酒税课利亦当以故增多,公私便利,无越于此’”[10]6039。

    纲运是北宋漕运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最早始于唐代。刘晏改革漕运时,与转般法相互配合,即把各地漕粮按一定的数量组合成一个整体,定为一纲,分批次运输。“始于扬州转运船,船每以十只为一纲,载江南谷麦,自淮泗入汴,抵河阴,每船载一千石。”[14]这种纲运制度秩序井然、纪律严明、责任到人,“凡一纲计几舟,每舟计所给挽船之直,悉以付主纲吏,令自雇民,勿复调发。凡水陆舟车辇送官物及财货之出纳,悉关报而催督之。自是贡输无滞矣”[10]551。这对漕运途中存在的粮食损耗、偷盗漕粮等不利因素起到了较好的防范作用。北宋时期的开封,拥有一张庞大的交通运输网,漕运纲运体制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显而易见,里河纲的组织与运输的区界,乃是汴河至瓜洲、仪征,即与外江相对。也就是说,自汴河至江淮间运河,皆谓之里河。

    庆元六年(1200),虞俦奉命结伴金使至淮,有诗:“《十二月初六日,抵仪真廨舍,次日即出护使客,天气严寒,里河冰合,有厚一二尺者,打冻峻急不免,取山路径走都梁》:‘王式当年本不来,那堪岁晚犯尘埃。淮分南北谁为梗,路适东西意自哀。锦缆千艘分玉帛,冰河万处碎琼瑰。只消一夜东风力,一一船头尽拨开。’”[15]是年天寒水冻,水道不通,故只能舍舟陆行,循真州北行,“取山路径走都梁”至淮。文中里河,只能是真、扬、楚、泗之江淮间运河。

    北宋初,自楚州至泗州,漕路要逆行220里的淮河干流。为避开长淮风险,北宋王朝在近百年间先后开凿了沙河、洪泽河、龟山运河,使淮河与运河隔开。这条位于淮河左岸的新运河,实质是淮河水道的复线。

    《宋史·河渠志》记载:“熙宁四年,……发运使罗拯复欲自洪泽而上,凿龟山里河以达于淮。”“宜自龟山蛇浦下属洪泽,凿左肋为复河,取淮为源,不置堰闸,可免风涛覆溺之患。……(元丰)六年正月戊辰,开龟山运河,二月乙未告成,长五十七里,阔十五丈,深一丈五尺。”[3]2381文中龟山里河、龟山运河与复河,固然与淮水存在里外之别,但未尝不是里河的延伸与概念的泛化。

    可见,在宋代,自汴河至大江之间之东南漕路,皆谓之里河。

    《元史·食货志》:“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初,伯颜平江南时,尝命张瑄、硃清等,以宋库藏图籍,自崇明州从海道载入京师。而运粮则自浙西涉江入淮,由黄河逆水至中滦旱站,陆运至淇门,入御河,以达于京。”[16]2364《元史·罗璧传》:“至元十二年(1275),始运江南粮,而河运弗便。十九年,用丞相伯颜言,初通海道漕运,抵直沽以达京城,立运粮万户三,而以璧与硃清、张瑄为之。”[16]3895至元十二年,正是伯颜大举平宋,兵下建康,三路大军进逼临安的时候,这时已开始南粮北运,以运河为主要漕路,并用旱站陆运作为辅助,通行状况极为艰难。“河运弗便”,故而选择了海运。

    《大元海运记》卷上:“至元十九年,太傅丞相伯颜见里河之攒运粮斛,前后劳费不赀,而未见成效。”[17]汴渠破败约从北宋末年开始。金兵南侵后,汴河朝不保夕。宋孝宗时,汴河已完全不能通航,兼之黄河夺淮,运河只及淮河以南。这里的“里河”,只能是江淮间运河。就上下文义来看,此间里河,当与外海相对。

    《元典章》卷三六记载,至元二十九年八月,福建道宣慰使高兴呈:“海外诸蕃进献官物,都把福建地面里投北去。若于泉州为头起立水旱站赤,接连铅山州汭口下船,由大江至真州过淮,泝里河直赴大都交卸,便当。”[18]一般而言,海外诸蕃进献官物,多为珍奇稀罕之物,体量上便于运输,也比海运来得保险,选择运河转输较为稳妥。如前面的理由,元初运河止于淮河以南,故“泝里河直赴大都”,里河当为江淮间运河。

    《元史·食货五》记载,惠宗至顺四年(1330),扬州东关通关不畅,盐船积压严重,兹生侵盗,盐商损失惨重。运使韩大中言:“是以里河客商,亏陷资本,外江兴贩,多被欺侮,而百姓高价以买不洁之盐,公私俱受其害。”[16]2495这里的里河就是扬州运河,与外江相对。

    延祐七年(1320),两浙运司申中书省云:“本司地界,居江枕海,煎盐亭灶,散漫海隅,行盐之地,里河则与两淮邻接,海洋则与辽东相通,番舶往来,私盐出没,侵碍官课,虽有刑禁,难尽防御。”[16]2496文中两淮,系指两淮所属盐场。《元史·百官七》载:“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秩正三品。……盐场二十九所,每场司令一员,从七品。”[16]2312其在淮南者,有吕四至庙湾等二十五场;淮北者,有莞渎等四场[16]2313。

    明代因元之旧。“两淮运司盐场东北临海,南界海门、通州,西抵如皋、泰州、兴化、盐城,起吕四距庙湾,绵亘八百六十有一里,是为淮南盐场。逾淮而西南历安东、海州、赣榆,界起莞渎距徐渎浦,亘四百有五里,是为淮北盐场。”[19]

    《康熙两淮盐法志》卷一说得更明白:“两淮从淮南北得名,实兼淮扬两郡。”[8]51-52“里河则与两淮邻接”,里河正对应着江淮间运河,也就是今天所认知的大运河之里运河段。依其文义,此处里河,乃与海洋相对。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二六记载:“明永乐十四年,平江伯陈瑄经理漕渠,于北河南岸筑堤四十余里。顾氏注:淮人谓黄河为北河,淮河为南河,亦曰外河,而漕河为里河。”[5]5422顾祖禹生活在明末清初,文曰“淮人谓”,其所引当为明代之淮安方志。明确淮河以南的漕河,即江淮运河为里河。

    明初以后,在末口修建仁、义、礼、智、信五坝,五坝成为里、外河的分界点。《明史·河渠志》:“明初运粮,自瓜、仪至淮安谓之里河,自五坝转黄河谓之外河,不相通。”[20]与《纪要》相比,《明史》关于里河的起迄与区段更为明确。自末口五坝,至瓜洲江口;自汊河分仪扬运河,至仪真江口,皆谓之里河。

    里河称里运河,最早出现于清代。《清史稿·河渠一》:“(康熙)二十五年(1686),(靳)辅以运道经黄河,风涛险恶,自骆马湖凿渠,历宿迁、桃源至清河仲家庄出口,名曰中河。”[21]3374“二十七年,复遣尚书张玉书、图纳,左都御史马齐等往视,亦称中河安流,舟楫甚便。但逼近黄流,不便展宽,而里运河及骆马湖之水俱入此河,窄恐难容。”[21]3374

    《光绪淮安府志》卷五:“在江北者,自瓜、仪抵淮安,谓之南运河,亦曰里运河;由清江浦径黄河达丰、沛,曰中运河;历山东抵天津,曰北运河。总名漕河。”[22]《光绪淮安府志》这段总结性的文字,清晰地界定了里运河的区间与区位。

    猜你喜欢汴河谓之运河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文化,让运河“活”起来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逻辑学研究(2021年6期)2021-02-12《中国运河志》简介历史地理研究(2020年4期)2021-01-18如泰运河谣黄河之声(2020年11期)2020-07-16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校园英语·下旬(2018年4期)2018-08-16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东京滨水商业初探科技创新与品牌(2018年5期)2018-07-24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6期)2017-10-09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速读·下旬(2017年9期)2017-09-11钱本草海燕(2016年2期)2016-12-13

    推荐访问:探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