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01日 20:08 星期三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四年级平均数课件6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2-16 18:45:04

    四年级平均数课件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平均数课件6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平均数课件6篇

    四年级平均数课件 第1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
    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

    14、

    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

    (14+12+11+15)÷4 =52÷4 =13(个)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每队的总成绩除以每队的总人数等于每队的平均成绩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平均数课件 第2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习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感悟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通过对任教的三年级(2)班学生进行课前调研,了解到全班59.1%的学生面对“比总数不公平”的情境,能够想到“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的建议,但没有学生能够清晰地回答“为什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就公平了?”。退一步说,就算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意义,那么“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是否就能直接与“每人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画上等号?细微的文字表述差异的背后,又表征着学生怎样微妙的思维差异呢?

    事实上,“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而言,其心理活动的表征往往是“先求总和,再除以人数”。而这一心理运算对学生而言,其直观背景十分模糊。至于其最终运算后得出的结果又是如何成为这组数据的代表的,其意义的“联结点”对学生而言更是很难直接建立。由此可见,仅仅从“比较的维度”揭示平均数的意义,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且教师也很难察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

    于是,教师将备课的思维焦点再次落到“数据的代表”上来。能不能从“数据的代表”的角度,重新为平均数寻找一条诞生的新途径?于是,便有了本节课的尝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

    一、建立意义

    (一)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1.谈话:

    (1)上个星期,于老师和体育来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看谁投得多。

    (2)想不想知道比赛结果?我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数据,请你判断一下,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课件分别依次出示来老师和于老师三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2.提问:

    (1)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为什么?

    预设:分别计算出两位老师三次投篮的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小结: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要想比较谁的水平高我们经常先把总数算出来,看总数谁多。

    (2)观察观察数据,还有别的办法很快地比较出我们俩谁的水平高吗?

    预设:直接将两位老师每次投篮的个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提问:为什么直接比5和3?

    小结:如果每一次投篮的数量一样,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一次的成绩作为我投篮水平的代表就可以了。

    提问:选择哪个数量来代表来老师的投篮水平呀?那于老师呢?方便不方便?

    【设计意图:创设“1分钟投篮比赛”的情境,精心设计数据,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代表性”的理解。】

    (二)强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谈话:不过,我可不服气,就找了一个理由:你是体育老师,我是数学老师,我要求再多投一次,结果来老师还真同意了,我就又投了一次。

    2.提问:

    (1)你们说于老师再投一次的话,会不会对我目前投篮的成绩有影响?

    (2)想不想知道于老师最后一次投篮的结果?(课件出示于老师第四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3)我这次1分钟投了几个?我太高兴了,我为什么高兴呀?你们认为来老师会同意我的观点吗?

    (4)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比?

    (5)我平均每次投中了几个?

    a.谈话:有很多同学有自己的想法了,请你试着在图上圈一圈、画一画,或者在图下面写一写、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b.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

    预设:从第四次投的7个中拿出3个分别给前3次各1个,就得到平均每次投中4个。

    谈话:你这个办法可真好!这样一移实际就是把几次不相等的数匀乎匀乎,看起来每次都一样了。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有个名字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设计意图:首先利用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呈现“移多补少”求得平均数的过程,而不是先通过计算求平均数,强化平均数“匀乎匀乎”的产生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方法二:先合后分

    提问:还有同学用计算的方法算出了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的个数。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预设:3+3+3+7=14(个)16÷4=4(个)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了4个。

    谈话:实际上就是把于老师四次投中的个数先全部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板书:先合后分)

    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目的就是要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样多了,数学上我们把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3、3、3、7的平均数是4。

    提问:再来看看,来老师水平高还是我水平高,这种情况下我干嘛要用到平均数来比较我们俩谁的水平高呀?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投篮次数不同的情况下,比较总数不公平。这时就需要用平均数作为几次投篮个数的代表来反映投篮的整体水平进行比较。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

    活动2【讲授】

    二、深化理解

    提问:

    1.那你们觉得于老师要是再投一次的话,这个平均数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2.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吧,如果我第五次就投了1个,你们觉得于老师投篮的整体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为什么?(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3.你可没算,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告诉我下降了呢?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4.那我要想让我的投篮水平再上涨一点儿,你们觉得我得投几个?算算我投篮的水平上涨了没有?(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5.要想让我投篮的整体水平上升点,你觉得我这次得投几个才行?(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了统计学的意义后,进一步设计活动让学生借助于具体问题、具体数据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活动3【练习】

    三、拓展提升

    (一)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1.估计平均数(课件出示)

    提问:

    (1)不能算,直接看,有这样5个数据,估计一下平均数可能会是几呢?

    (2)为什么一下就能想到平均数是5呢?平均数可不可能是2,为什么?

    (3)真的是5吗?你怎么知道是5?用计算的方法会算吗?怎么算?

    【设计意图: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平均数总是介于最小数与最大数之间,强化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判断直条所在位置(课件出示)

    提问:

    (1)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第五个数据如果我也要画一个直条,它会在这条红线上面?还是在红线下面?请同学们用投票器进行选择。

    (2)来选一个代表,谁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在红线的下面?

    【设计意图:变化思路,由已知平均数逆求部分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平均身高

    提问:

    (1)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可是他的身高才155厘米。你觉得可能吗?

    (2)那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每个人都是160厘米吗?

    (3)既然李强的身高是155厘米,根据这个信息猜想一下,可能有的同学身高是多少厘米呢?有可能超过160厘米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平均数的意义进行推理判断,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

    2.平均水深(课件出示)

    (1)提问:

    a.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冬冬身高130厘米 池塘平均水深115厘米)

    b.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c.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2)谈话: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真实的情形吗?(利用课件,呈现池塘水底的剖面图)

    (3)小结:虽然平均水深能够很好地反映这条小河水深的总体情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小河某一处的深度。看来,平均数也不是万能的,如果使用得不恰当,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发生危险,今后我们还会研究中位数、众数……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要联系实际去思考,平均数只有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设计意图:处理这一题目时,教师适时呈现小河的截面图,并标注出5个距离,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达到学生仍能借助平均数的意义理解东东下水的危险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感悟到平均数在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时存在的局限性,适时提出今后还要学习其它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水平的统计量,做好统计知识由中年级到高年级的衔接。】

    四年级平均数课件 第3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做的。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四、作业

    1、做一做第1题

    2、判断题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内容来自闪亮儿童网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

    3、做一做第2题

    4、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平均数课件 第4篇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本节课从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统计中,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但是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只能代表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和平均分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

    引导法、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学法: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孩子们喜欢的拍球(乒乓球)游戏入手,把全班同学分为男生、女生两大组进行比赛,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比赛的规则,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通过孩子自己想出的比赛方法,能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学生可能会想出选代表来参赛,我们先在男、女生中各选择一名代表来参赛,此时,在规定的10秒时间内决出胜负,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想方设法去激将另一只代表队,逼着他们再去添加补充比赛规则,如:两队再各增加3名队员来比一比拍球总数谁更多?如果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乘机去安慰弱者,加入到弱者队,这样弱者队拍球总数就会增加,就可能会反败为胜。这样另一队就会觉得比赛不公平,两个队的人数不一样,人多的队拍球总数就可能会多。矛盾就这样又一次的被激化了,孩子们就会在比两队的总数不公平的时候慢慢地想到比两队的平均数。这时,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就会被很自然的引出来了。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既然可以决出两队的胜负,那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求出他们两队各自的平均数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一起来探究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哪些?在小组合作之前,告知学生可以借助老师准备的学习单。学习单上有条形统计图,可引导学生先画出条形统计图,再去想办法求每队的平均数。通过小组合作中同学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分享同伴的成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求出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这个平均数代表什么呢?我们该怎么认识理解这个数?我们求出来的平均数和这组数据中的数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呢?通过4个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积极的思考,从而得出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会比这组数据中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会在他们中间。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平均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为此,我会将平均数和我们在之前学习除法运算时所学到的平均分进行对比教学,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来例举生活中那些时候会用到平均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通过“小明过河会有危险吗”、“少儿歌手比赛算平均分”、“打把游戏”的生活情境问题,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碰撞,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考虑数学因素的同时,更要全面分析、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板书设计:

    平均数不一样多移多补少一样多524=13先求和再均分:总量总分数=平均数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五、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年级平均数课件 第5篇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0页—92页“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二中部分习题。

    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
    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这节课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有关平均数的知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课的导入用“儿童身高免票线”如何确定的问题串,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  怎样才能使四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  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学生梳理思路,明白了相关部门从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求平均身高,最后呈现6岁以下儿童平均身高,因此确定“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0厘米。

    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应用价值,为树立应用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体会到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平均数的教学中,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经历了从探索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从体验中发展的全过程。教师起到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但交流者的作用体现不足,如能更好的与学生达到互动,能给孩子以富有个性的评价,相信效果会更好。在这节课中,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认识了平均数,他们感到平均数就在身边,并获得了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学得兴趣盎然。

    四年级平均数课件 第6篇

    一、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小明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关小动物寿命的数据,并制作成了下面这张统计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动物寿命统计表:

    小猫老鼠大象乌龟

    寿命/年6251152 提问: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乌龟的寿命最长,老鼠的寿命最短。)

    谈话:借助统计,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板书:统计)

    【说明:利用动物寿命统计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复习相关旧知,导入新课,自然贴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 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这两张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2. 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①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为比较总数预设)

    想法二: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谁来介绍女生没人套中的个数。

    ②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有什么方法?

    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想法一:女生套得准一些,因为套中的最多的是吴燕。

    追问:那套中的个数最少是男生还是女生,所以套中最多的是女生,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③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因为参与套圈的人数不相等,比较总数,是不公平的。

    可以怎么办呢?

    想法三: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哪个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多,哪个队就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4. 理解平均数。

    ④操作:你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
    二是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⑤引入:男生中谁套中得最多?谁套中得最少?根据这个信息,你有什么好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可以把张明套中的一个移给李小刚,另一个移给陈晓燕。——移多补少

    反馈时,学生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

    ⑥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引导列式:6 + 9 + 7 + 6 = 28(个)

    ⑦28表示什么?

    28 ÷ 4 = 7(个)

    ⑧7表示什么意思?(图中的红色线条就表示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数)

    ⑨你能看出,7比谁套中的个数多?比谁套中的个数少?

    小结: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说明: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⑩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在5~9之间)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

    ⑾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请你独立完成在书上。10+4+7+5+4=30(个)

    30÷5=6(个)

    ⑿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女生有5人,要用5人的总数平均分成5份)

    ⒀现在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圈,是不是女生每人都套中6个呢?为什么?

    仔细观察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得出结论:平均数代表的是一个整体水平。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⒁在解决男生、女生平均套中多少个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

    ⑴求平均数的方法,得出数量关系。(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

    ⑵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大。

    ⑶平均数都是代表了一个整体的水平。

    不同:总数不同,人数不同,平均数也不同。

    推荐访问:平均数 四年级 课件 四年级平均数课件6篇 四年级平均数课件(推荐6篇) 四年级平均数课件公开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