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04日 15:04 星期六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微德育教育的实践对策探究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3-18 08:00:08

    吴亚红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对传统德育耗时低效、脱离生活的反思,“微德育”从开发校本德育微课程入手,以微实践、微活动、微体验为路径,创新展示微平台,搭建多样化微评价,促进中小学生从道德认知向道德行动的转变,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对提高德育实效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微课程;
    微实践;
    微体验;
    微平台;
    微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3-0005-04

    为了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養要求,笔者及德育工作室所有成员立足新时代发展格局,秉持“五育并举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努力在深化改革、融合育人路上探索微德育的创新路径。文章将以微德育为切入点,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中小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一、 解读育人目标,开发德育微课程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以国家课程为主,以地方课程和样本课程为辅,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类德育微课程。五类微德育课程分别对应新时代五大德育内容:“四史”教育微课程实施理想信念教育、“叶子精神”微课程旨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诵读”微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种植”微课程让生态文明教育落地开花与“心灵驿站”微课程释放学生心灵。

    (一)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

    每个地区和学校的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和人文特征等方面不同,关键是学生的独特性,致使目前的课程不能满足德育工作实践的需要。中小学校不满足成为落实国家课程的教学者,立足学科,潜心研究,探索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德育微课程,强调以德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视品德教育,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外国语学校以“至健至善”为校训,倾力打造“健如江,善若水”的“长江”主题特色文化课程,创办校园“两台一网”(广播台、电视台、校园网)“一报一刊”(校报《江风》、校刊《江花》)和学校微信公众号校园文化传播媒介,努力走出一条内涵发展的特色之路。

    学校教育绝不能办成“世界杯”,而要办成“奥运会”。滨江学校生源构成复杂,既有当地拆迁户子女,也有为改善居住环境而不断增加的新市民子女,还有新城建设者。该校在抓好篮球队、足球队、阳光合唱团、工艺美术、达人秀等传统课程的同时,强力推进橄榄球队常态化训练、游泳进课堂、京剧进课堂等体艺项目。同时,在小学部高年级启动篆刻进校园,在初中部启动太极拳进校园,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德育新格局。滨江学校,以水为名、因水而兴,孕育出“清、灵、融、韧”的滨江文化课程。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德育微课程要密切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主体性出发,唤起生命的自觉,激发和引导学生走自我发展之路,以此来丰富德育内容。校本课程是德育的载体,有了微课程,德育也就有了灵魂。

    (二)营造“时时关怀”的氛围

    网红校长唐江澎说:“即使没有通天的云梯,也要让学生有拥抱月亮的手臂。”他为天天坚持跑步的学生发奖,即使他的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
    他为天天给父母打电话的学生发孝心奖,他说父母培养一个让自己暖心的孩子,这是挺成功的事。

    外国语学校城南分校把“做一片美的叶子”作为校训,校长带头走近学生,影响到中层管理人员、每一科任教师,由全员熏陶每一位学生。管理人员、教师撰写德育周记,学生书写“班书”(即班级循环日记),学校电子宣传屏定期播放德育短视频,表扬学习生活中的“美言善行”。“时时关怀”是该校微德育工作常态。这不仅仅为学校德育微课程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也对学生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 立足生活实际,开展德育微实践

    以微实践促进微课程的落地生根,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提升的主要路径。只有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才能坚定中小学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的道德品行,从而加快学生从道德认知向道德行动的转变,对提高德育实效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立足课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德育采用的教材是《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图文并茂,涵盖了真实案例,教师舍得花时间,充分运用好“活动园”“交流园”“故事屋”“小贴士”“知识窗”等板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教师也充分利用夕会课、课后服务等固定时间,倾听学生的心愿,及时引进习惯养成方面、文明礼仪方面、中华传统美德等微课程内容。科任教师要把更多的关注点落在提升学生思想行为和素质发展的方方面面,有的利用开讲前五分钟,有的是与教学内容巧妙衔接,有的是结束前三分钟。在执教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依法履行义务》时,靖江新桥城实验学校陆锦燕老师分别选择了某次疫情防控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正面与反面事例,并抛出问题:“疫情防控中,作为新时代的公民应该履行哪些义务?”

    这些都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参照教学目标,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整合,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德育实效。

    (二)课外延伸,架起实践体验的桥梁

    以往德育课基本是一种教条式的灌输,把品德学习看作是纯书本知识的学习,这种知识和他们的生活是不相关的。微德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建构好自己的学校生活,也要引导他们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以及其他各种公共生活的建构。例如,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除了课堂教学了解“选举权”“被选举权”,教师要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了解父母亲人以及社区人员参与选举的进程,关注人大代表选举过程,与人大代表对话,从而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增长自己的见识,丰富个性。

    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也要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娱乐生活、经济消费生活、公民的政治生活等,主动与社会各界联系,关注政府机关的通知公告,必要时向上级部门申请,就可以发现并获得各种课内外微实践的最佳时机。莲沁小学与人民法院开展了“我是行风监督员”评选活动、观摩了江阴园区的选举工作,外国语城南分校师生走进市人民政府和市行政服务中心感悟国家机关人员的工作作风,全程学习融媒体记者采访撰稿过程等实地考察活动,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是提升新时代德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三、 把握时事热点,相机提升微体验

    (一)把握时机,培养家国情怀

    我们要站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心系国家和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命运和发展,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人。

    “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发生后,学生表现不一,有的幸灾乐祸,宣传“恶有恶报”;
    有的深表惋惜,心痛不已;
    还有的事不关己,漠然视之。面对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笔者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活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大情怀大格局,培养胸怀天下的博爱精神,让学生在学校小课堂也能看到远方的大世界。

    在华为5G芯片遭卡脖子时,高年级组织辩论“外国科技强还是中国科技强”。辩论胜负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发现中外科技领域的差异,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科技方面的进步,尤其是“航天精神”是如何薪火相传,以此激发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做一粒好的种子,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世界。

    (二)阅读感悟,传承英雄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要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一个充溢书香的校园才能办好有生命力的教育。将“大阅读”推进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举行了“阅读马拉松”打卡活动、经典诵读现场会、聚焦家校亲子共读、编写阅读素养校本教材、布置阅读展示长廊,推进全人全科素养阅读计划,加强阅读策略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阅读能促进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崇尚英雄才會产生英雄。”去年5月,袁隆平院士在长沙逝世的消息传过来。学生浏览网页、观看电影、阅读传记……当袁爷爷的大量事迹不断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也会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发生质变。课余时间学生的目光、话题与阅读内容产生了共鸣,学校实现了知识性阅读转变为思想性引领与价值性引领。中小学生敬仰英雄、学习英雄,从赵一曼、杨靖宇到钱学森、林俊德、孙家栋,以及泰州大地的新星叶培建、林鸣等英雄楷模,在各级各类演讲与朗诵表演活动中,他们时时把英雄精神传扬,并用实际行动弘扬英雄精神,刘雯睿、臧可吉、曹艾立等同学见贤思齐、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分别荣获江苏省泰州市“新时代好少年”称号。

    (三)寻访善行,树立远大理想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靖江西来土桥镇实验学校的学生前往西来镇封家村看新农村面貌,参观“丰收”主题剪纸画文化墙、新二十四孝手绘文化墙,了解新农村“春看油菜花,秋赏向日葵,一年两季花儿美,春秋籽油销得旺”的增收模式。寻访活动结束后,七(3)中队制作了短视频《党是太阳我是花——寻访封家村的小康路》,学生对小康社会有了深刻的体会,蒋廷妮同学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实现梦想的必由之路。我要感谢夏书记这样的楷模,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正是有了夏书记这样勇于担当、带头致富的领路人,我们才能走上小康生活。”周韵嘉同学说:“在党的领导下,村民们的小康路越走越好,这真是‘党是太阳我是花啊!”

    四、 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搭建展示微平台

    (一)网络载体,创建成长微档案

    微德育本着“把最美好的世界献给孩子”的梦想,学校开设各级各类社团活动,满足其个性发展需要,承诺每个学生一学期至少有一次登台表演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与家长组成的信息技术团队会根据图像视频资料,为学生创建个人成长电子档案。这与以前部分优秀代表汇报演出不同,“一个都不能少”的育人理念与网络技术相遇,家长与社会各界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成长。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持之以恒的毅力以及团结协作意识增强了。

    当然,既然是全体学生展示,也会有部分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对这些现象学校都能作出全面、客观评价,然后再反馈到微课程的开发层面,有利于学校不断地更新、改正微课程,从而促进德育微课程的不断优化与完善。

    (二)德育合力,开通德育微平台

    传统的德育采用课堂教学、座谈会、专题讲座、谈心等方式交流,面对面的形式可能让学生或家长欲言又止,尤其是学生或家长出现思想问题或困惑时,教师鞭长莫及难以及时解决。微信、抖音、QQ等多媒体平台具有易操作、简单快捷、即时互动等优点,深受师生与家长的喜爱。教师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常与家长联系,赢得他们的信任,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导他们,设身处地地为学生与家庭着想,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三)学生主体,搞好思政微评论

    班级微信群、校园公众号、校园网等拓宽了学生学习与交流的空间。学校微信公众号转发“华为被美国制裁”事件,学生留言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坚信科技强国战略”;
    关注了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新中国70周年盛典,学生自豪地说“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学习强国现在开始”;
    “中国人缺席全球宇航联大会”“乌镇互联网大会”等一一成了他们的焦点,德育工作者及时与学生互动,利用丰富的表情包、生动的语言营造出轻松的氛围,实现“润物无声”的引领作用。

    (四)换位思考,做好线上微德育

    疫情之下,线上微德育成为教育新样态,是不容忽视的研究领域。教师除了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线上学习的积极性,还要留心学生品德发展的蛛丝马迹,使线上微德育成为学生的心灵汇聚之所。考虑到中小学生对面电子屏幕时间较长,教师要优化课件的结构布局及编排方式,选择新颖有趣、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以适应不同主题的教学需要。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要客观、科学、及时,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心理问题及时做好心理疏导与心理干预。

    五、 基于个性发展需要,实施多样化微评价

    改变以往“唯分数论英雄”的学生观,改变以往“口耳相传”灌输式的德育方法,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以此来促进学生多样性的发展。多样化微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成为“美的叶子”“做最好的自己”。微德育的评价不同于国家课程评价,重视学生的需要和个性化发展,充满了灵活性、开放性和丰富性。

    (一)过程性评价:一枝一叶总关情

    无论是在家校联系手册、学生作业本,还是班级微信群以及朋友圈里,教师多以肯定、激励、正面引导性语言或表扬符号评价学生,旨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行为品质。新桥城实验学校定期举行班级每周之星评比、学校月度之星评比,涵盖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如“运动之星”“艺术之星”“劳动之星”“悦读之星”“进步之星”等,学期结束的“成长树”评比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实现“人人有特长,人人有进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

    家长满意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一环。学校设立家长信箱、校长接待日、校园微信等多种方式倾听家长的心声。学校会在活动前、活动后发放《调查意见书》或《网络评价单》,听取家长对学生的培养以及学校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年级组负责人密切关注家校联系,发现问题及时约谈,用高质量的服务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二)展示性评价:万紫千红春满园

    一方面,学校利用微信公众号、校园网、教育资源网等媒介,展示学生行为习惯、经典诵读、优秀习作、绘画书法、艺术表演等方面的长进,接受来自家长、社会等方面的监督与评价。如“情暖重阳”微活动就得到了靖江融媒体的全程关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2.0水平,编辑短视频记录学生点滴进步,激励学生正向发展,为金色的童年留下珍贵的视频资料,得到了家长好评。

    (三)差异性评价:梅花香自苦寒来

    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每个年级每学期举行的班级会演是一种集体展示,更多是展示班级的凝聚力和合作,考查每一个学生的协调配合能力,而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存在一些建议性评价。因此,滨江小学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评价,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展示的机会,不仅是期末,更多的可以放在每周、每月进行,把学生的差异性评价纳入工作的重点,尊重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便更好地改进德育校本课程,使课程更好地适应每一个学生。

    “双减”之下,师生在校时间相对延长,给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教师在微课程内容、微实践方法、微体验形式、微平台开发等方面,必须与时俱进,及时作出调整与创新,在微德育的评价方面也需要深入探究与改进。德育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天下一切大事,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为此,学校“咬定青山不放松”,通过不懈地钻研与创新,不断提升微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娟,崔伟.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4):63-66.

    [2]郑志生,鄂志辉.校本课程开发的复杂性审视及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8(8):50-55.

    [3]檀傳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周琴.基于班本的微德育模式的创新探究[J].智库时代,2018(35):245-247.

    猜你喜欢微平台微课程基于微信平台的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微平台设计软件(2016年6期)2017-02-06微平台用于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分析科教导刊(2016年20期)2016-12-27基于社交网络的英语互动微平台建设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年26期)2016-11-24巧借微课,翻转课堂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自主学习型《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与研究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7期)2016-05-11

    推荐访问:中小学 新时代 探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