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15日 12:43 星期三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科学说课稿模板18篇【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3-21 14:30:03

    科学说课稿模板第1篇《美丽的公鸡》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三个小动物比美遭到拒绝,最后在“老马”的帮助下懂得“美不美不光开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人们做事”的道理。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说课稿模板18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说课稿模板18篇

    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1篇

    《美丽的公鸡》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三个小动物比美遭到拒绝,最后在“老马”的帮助下懂得“美不美不光开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人们做事”的道理。塑造了三个爱劳动的小动物和一个爱比美无事可干的公鸡以及语重心长的长者老马的形象。故事中角色对话简洁明快,并且结构和语言多次重复,是与幼儿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幼儿产生模仿的欲望。

    为了更好的同幼儿一起进入角色,我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师与幼儿的问答中想象,猜测故事的发展,从而达到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从以下三方面具体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一、出示角色形象,吸引幼儿进入故事。

    教学伊始,我和幼儿一起做手指操《大公鸡》并问幼儿:今天大公鸡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欢迎吗?(出示公鸡图片)小朋友大家好!你们看我美丽吗?哪美丽?你能用语言夸夸我吗?从而引导幼儿从“冠子”“羽毛”“脚”等方面来形容公鸡的美丽。

    有的幼儿说“冠子红红的,大大的”有的说“身上的羽毛五颜六色的”有的说“脚是黄颜色的”等孩子描述完大公鸡,我有模仿公鸡说:“我还为自己编了首儿歌,你们想听吗?”孩子们高息的说:“想听。”“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的脖子金黄的脚,要比漂亮我第一。”让幼儿对故事中的公鸡有一个整体印象,为下文的猜测故事打下基础。

    二、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预测故事的发展,和幼儿一同讲故事。

    待幼儿对故事中的公鸡有了感性认知后,我开始讲述故事的开头,当讲到公鸡得意洋洋地唱完歌,问孩子:“请你猜想一下这只公鸡要干什么去?”由于幼儿听了两遍儿歌很容易回答出“比美去”“比漂亮去”。接着出示“树林”让幼儿自由观察思考:公鸡来到了哪?看见了谁在干什么?它会说什么?“啄木鸟”会和它比美吗?让幼儿真正进入到故事情境中来,猜测它们会说些什么。

    因为幼儿知道公鸡要和别人比美所以很容易猜出:“啄木鸟,咱们比比谁美?”“啄木鸟正忙着给大树捉虫子,会和它比美吗?”我又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他们一直认为不会,从而猜出啄木鸟的话。在此引导幼儿用得意洋洋的语气说公鸡的话,用冷冷的语气说啄木鸟的话,师幼共同分角色进行对话。放手让幼儿根据第一幅图讲述“果园”和“稻田”中比美的图片,幼儿能按原有经验进行讲述。

    最后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它们不和公鸡比美?有的幼儿说“它们不愿意和公鸡比美”,

    有的说“它们正忙着呢”在回家的路上公鸡遇到了谁?老马会给它满意的答案吗?听了老马的话公鸡会怎么做?幼儿很轻松的猜出了故事的结尾,整篇故事都给幼儿留下了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三、完整的观看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幼儿边看图边讲述故事内容后,让幼儿观看碟片,在头脑中进一步建立表象,为下节课的复述故事和表演故事做好准备。同时故事中优美的语言,对于丰富幼儿词汇,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看完故事后引导幼儿明白:美不美比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进而建立从小爱劳动的美德。本来在教学中还设计了谈话“你能为别人做什么事?”让幼儿懂得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进而师幼共同演唱《劳动最光荣》可由于时间关系没完成预设任务,有一点遗憾。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只有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思考,才能不断地进步。

    在此游戏活动中,我始终要体现的是,幼儿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与引导者,是环境的创设者,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充分、更有利的条件。

    一、说教材

    1.设计思路:托班上学期的(2岁半)幼儿正是自我意识萌芽期,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区别自己和他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兴趣,并对五官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认识,手部动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手指的精细动作还不是很协调,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这一个跟老师念儿歌并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从而加深对手指的认识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通过这个活动能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得到发展,体验活动的快乐。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一个教育活动的起点和最终的结果,对活动和教师的教学起着引导的作用。以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依据,确立了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的目标:

    训练手部肌肉群,手指的协调能力,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双手能很灵活的做各种动作。

    培养幼儿喜欢游戏,积极的运用想象力,去创编手指动作。

    3.活动准备:a、空间准备:一个宽敞、明亮、干净的教室里。b、幼儿经验的准备:对手部的各个手指的名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4.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训练手部肌肉群,手指的协调能力。

    难点:双手能灵活的做各种手指的动作。

    二、说教法学法

    整个游戏活动结合了各类教育功能,把语言、科学、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幼儿认识自己的小手、发展手部的协调能力、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

    示范法:此游戏活动的示范为教师完整的示范一次,然后再和幼儿一起作。

    游戏法: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游戏法。“有趣的小手”游戏,动作示范、重点练习、难点解决全部放在游戏中进行,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愉快的、充满幻想的、充满创造的游戏中去掌握知识、感知快乐的情绪,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三、游戏活动过程

    1.引起动机,激发幼儿兴趣(欢迎访问零二七范文网,范文大全)。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的关键。首先叫幼儿伸出小手,并提问“你们知道你们自己的小手的每个手指叫什么名字吗?那小手可以做游戏吗?”一开始以游戏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下面要展开的游戏做准备。

    2.老师先做一次完整的示范。

    3.教师面向全体幼儿坐好,把两只手放在胸前五指张开,手心面向幼儿。教师问:谁的小手最干净?幼儿同样把两只小手在胸前五指张开一边念着儿歌一边做动作,教师问:谁的小手最干净?幼儿同样把两只小手在胸前五指张开,说:我的小手最干净。然后,幼儿和教师一起边说儿歌,边做动作:

    十个巧宝宝,(幼儿两只小手伸出在胸前,五指张开,手心向前,然后转向后。)

    团结又友好;
    (两手相握。)

    生活在一起,(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尖依次相对。)

    谁都离不了。(两手交叉相握。)

    白天做事情,(两手五指伸开,手心相对。)

    晚上休息好。(双手交叉放在肩上。)

    大拇指睡了,(双手手心向外,大拇指弯曲。)

    食指睡了,(食指弯曲。)

    中指睡了,(中指弯曲。)

    无名指睡了,(无名指弯曲。)

    你睡了,我也睡了。(小指弯曲,两拳相对。)大家都睡了。(两拳互相有节奏地对击二次。接着,幼儿两拳相对,放在脸的一侧,幼儿闭上双眼作睡觉状。)

    叮铃铃,叮铃铃,天亮了,起床了。(幼儿睁开眼睛,两拳相对的放在胸前。)

    小指醒了,(小指伸开。)

    无名指醒了,(无名指伸开。)

    中指醒了,(中指伸开。)

    食指醒了,(食指伸开。)

    你醒了,我也醒了,大家都醒了。(拇指伸开。伸伸手,做刚睡醒的样子)

    十个好兄弟,(两手心相对。)

    团结一条心。(有节奏的拍手三下。)

    4.结束。让幼儿自己再做一次,然后叫幼儿回家记得做给家人看,并和家人一起做此游戏。

    在此游戏活动中,我始终要体现的是,幼儿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与引导者,是环境的创设者,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充分、更有利的条件。

    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2篇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环境污染,并逐渐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2。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

    3。能积极地参与活动。

    二、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认识地球》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猜谜语导入活动。(地球)

    (二)播放幻灯片,认识地球的外形及特点

    今天我想请你们看一看这些图,想一想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地球上哪些地方是美的?”

    “你们去过哪些地方也是很美的?”

    请幼儿讲述对地球的认识及自己见到美的东西

    总结: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大家的家,可是在这么美的地球上,有些地方却因为被一些人不好的做法而遭到破坏,所以地球爷爷就生病了,周末的时候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过地球上哪些地方生病了?能不能告诉我们,你找到了什么?

    (三)了解地球正在遭受的种种危害

    1。请幼儿来说说地球上的哪些地方生病了

    总结:原来汽车排放的废气、破坏绿化等会使地球生病,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听一听地球是怎么说的?

    2。出示头饰,

    讲述“我是一个生病的地球爷爷,最近几年,我身上的病越来越多了,我的空气中有许多的细菌,使空气受到污染,我的海水、湖水都变了颜色,不再是蓝蓝的大海,清洁的河流,我的森林变得光秃秃了,有的树叶也长不出来了,鸟儿没有了自己的家,唉,我真难过呀!”

    (四)寻找为地球爷爷治病的方法(出示生病的地球挂图)

    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地球爷爷的病好起来?

    幼儿分两组进行比赛。

    “每个人想一种,和前面的小朋友说得不一样,你们每说一种,老师就拿掉一块被污染的地球,看哪一组的小朋友为地球爷爷治好的病多。”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已经想出了许多治病的办法,但是地球上还有好多好多的病,也有好多的治病方法是我们不知道的,请你们回去问问爸爸妈妈,让我们大家一起把地球爷爷的病治好,好吗?

    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3篇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 号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中大班科学活动《 》(板书课题)

    本次活动,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活动方法、说活动流程等方面向各位评委加以说明。

    首先说教材:本次活动是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孩子有时会缺乏科学性,希望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以事实为依据得出推理,懂得科学存在于客观事实中的道理。《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依据《指南》的要求,结合幼儿的认知基础、年龄特点和本次活动的`内容,我拟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在积极动手探索中,感知 现象 ,初步了解 原理。

    2.能力目标:学习用图画或其它符号记录探索结果。

    3.情感目标:萌发幼儿对现象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使幼儿主动参与探索活动,了解 现象。

    活动难点是:幼儿能创造性地用图画或符号来表现自己的发现。

    以上我说的是教材,下面我说说活动方法。

    先说教法: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我采用观察指导法、演示法、谈话法、记录法等方法开展本次活动。新《指南》提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活动中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孩子,以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孩子,还采取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

    再说学法:

    在活动中我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指南》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操作法、记录法、体验交流法等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幼儿的认知基础,我做了以下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 、记录卡、记号笔等

    我解说的第三个方面是活动流程

    根据本次的活动内容及中班幼儿的认知基础,围绕活动目标、重点和难点,结合《新指南》精神,我把活动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猜测活动,引起兴趣。

    刚开始,我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这一环节我先让幼儿自由讨论。幼儿在同伴中讨论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

    理解与看法。同时也能够吸收到别人的知识,从而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小朋友讨论完以后,我又让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见解在集体中发表,并加以肯定和鼓励。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和源泉,通过谈话,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望,进而顺利地进入下个活动环节。

    二、自主探索,获得感性经验。

    我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我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因为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我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感知和了解 现象,完成重点目标。

    三.再次探索,记录操作结果

    由于我准备的记录表的形式是第一次使用,此时我会边出示记录卡边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然后我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通过记录,使幼儿对 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此环节我通过再次探索,并记录探索结果,让幼儿充分了解本次活动的内容,激发了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让幼儿从中感受到快乐,提高了幼儿的思维能力,突破了难点目标。

    四.交流结果,验证总结。

    我这样给孩子提出要求:请你看着自己的记录表,说说你是如何操作的,又发现了什么呢?

    在这里,我尽量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尽情表达交流,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五.引导归纳,拓展延伸。

    利用开放式提问,在问答的过程中引导幼儿用比较清晰、准确的语言归纳自己所学的内容,然后,教师再围绕活动重点和活动方法进行最后的归纳和总结 ,最后,在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活动延伸:(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 )这样使活动并没有完全结束,让他们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其目的是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的自主创新能力。

    本次活动我遵循了“玩中学,学中乐”的幼儿教育理念,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等身份,通过操作体验、启发式提问法、演示法、记录法等教学方法,为幼儿创设了自主探索、交流发现、感知体验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总之,在设计本次活动的过程中,我自觉运用《指南》的教育理念,积极为幼儿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尊敬的专家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鞠躬,擦掉黑板。)

    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4篇

    一、教材分析

    省编自然科学第三册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在初中自然科学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知识难度用教学要求并不是很高,但声音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信息、是组成美好生活的一个要素,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关注、研究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因此,它是自然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且通过对声音发生和传播的学习,为下一节光的传播打好了基础。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学生已有的逻辑思维及习惯,本人对教学流程作如下处理:声音是如何发生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波的形成、反射及回声→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速。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处理会使整堂课的结构更加自然流畅,学生也易接受。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有媒介物质,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

    了解回声现象。

    2、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创新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声音是如何发生及如何传播是认识声现象本质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它应是本节课的重点。

    声音的传播需依赖一定的物质,这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感受到,它需要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由于实验本身的局限性,初中生理解、推理及想象能力又相对薄弱,我认为本节的难点,应是理解声音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

    四、教学的创新点

    1、把课堂教学的模式由以教师讲授、实验演示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探索,分组实验的研究性学习为主。,把全班学生按3-4人一组,分成十几个学习小组,通过问题情景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补充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实验,使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实验转变得饶有趣味性,并易于学生探索、理解。如:

    实验一:为了说明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设计如下的模拟实验:

    声源的振动引起橡皮膜振动,光源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照射在墙上,把橡皮膜的振动放大。引导学生把橡皮膜看作鼓膜,使他们真实感受声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动。

    实验二,如图,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比较甲、乙两图,可得出乙图所示情况下听到声音较大,从而说明当声波向外传播时遇到障碍后将会被反射回来。

    实验三,教师创设情景:“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试自己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学生设计如下图的实验,并亲自动手操作,真切听到来自水中的声音。

    3、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的作用,通过课件来真实再现自然现象。如蜜蜂的嗡嗡声,大海的波涛、狂风,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课件还可摸拟了人们无法看到的声波的传播及反射的过程。

    4、改进课本的实验装置,把电铃悬挂起来,使实验效果更佳。

    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创新精神,我认为就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例如,在引入新课时,把扬声器平放在桌上,在扬声器上放一些彩色的塑料小球,当音乐响起时,塑料小球随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氛围中来研究陌生的规律,可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想象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联想。如在做钟罩实验时,随着钟罩内的空气不断地抽去,声音越来越弱,此时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出“假如里面的空气被完全抽去,声音还听得到吗怎样?”这样处理,既尊重实验事实(通过多次实验,证明抽去空气后听不到声音是不可能的),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如在课后练习中提出:在月球上,两个宇航员面对面却无法直接对话,这是为什么?你能为他们想些办法吗?学生提出了许多方法,既达到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3、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如课后练习中,老师提出: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长自来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击一下管子,你认为甲同学可能会听到几次敲击声?有同学提出1次、2次、3次…,教师要求学生想象情景,进行合理的解释。4、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由于本堂课采用以学生分组探索,实验为主的课堂模式,在整个教学中,始终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同一问题,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合理的方案进行研究。六、教学设计构思

    1.注重自然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从自然科学论的高度指导教学活动,坚持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进行“声音的传播”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学生动手实验交替进行,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又符合科学认知的一般规律,很自然地得出科学结论。

    2.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学生方法的获得去实现,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尤其是一些创造学的方法,如发散思维等,并让学生大胆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发散与聚合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思维状态。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协作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总结评价”的科学探究方法。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同时,将教学活动变成了学生一种创造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力。

    六、教学程序的具体安排:

    1、扬声器振动实验(将一扬声器平放在桌面上,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放上一些塑料小球,注意观察扬声器发声时塑料小球的状态。)→学生动手体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多媒体展示:①蜜蜂的嗡声(翅振动——固体)

    ②大海的波涛声(海水的振动——液体)

    ③狂风(空气的振动——气体)

    学生归纳得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发声。

    3、通过教师演示钟罩实验,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传播需依赖于一定的物质。

    4、演示纵波实验并用多媒体来说明声波是如何形成的。

    5、师生共同完成实验一,说明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6、学生动手完成实验二,多媒体展示隆隆的雷声,使学生了解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障碍物质会被反射回来及回声的形成。

    7、教师设疑,学生设计,动手完成实验三,体验液体能够传声。

    8、学生游戏:利用“土电话”来聆听悄悄话,使学生体验固体能够传声,教师进一步介绍如回音壁等例子。

    9、教师设计问题,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

    10、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1)小结:由学生完成课堂小结,其它同学讨论补充。(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2)课堂练习:1.声音是靠物质的产生的,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2.月球表面上非常寂静,两上宇航员面对面却无法直接对话,这是为什么?你能为他们想些办法吗?

    3.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长自来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去一下管子,你认为甲同学可能会听到几次敲击声,为什么?

    4.回声有广泛的应用,在水中定向发射声波,利用接受到的回声,可以判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发现沉船、鱼群及敌人的潜艇等,若已知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450米/秒,当海面的测量船向海底发出声波0.8秒后接收到回声,则海底的深度为多大?

    5.课外研究课题:

    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你能粗略地测定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请课后写出实验测定的方法,原理,需记录的数据及实验结果

    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5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美丽的彩虹》,本次活动选自幼儿园多元能力实践课程大班下册科学领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活动目标、活动的重点与难点、活动准备、教学与学法、活动过程六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先说一下我的设计思路,正如《纲要》中所要求的,选取事物要贴近幼儿生活,就拿"彩虹"这一自然现象来说吧,它常常出现在夏天雷雨后,云层中的水珠大量聚集时,经过阳光的折射,就会在天空中出现美丽的彩虹。但往往孩子们还未仔细欣赏时,它转瞬即逝,犹如昙花一现,让人难以捉摸。根据以上情况便生成了《美丽的彩虹》这次活动。

    接下来我对幼儿现状进行分析:大班的孩子探索欲望强,能够相互合作也有竞争意识,而且喜欢动手,敢于尝试。在生活中感觉自己很棒,信息十足。《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设计了此次科学活动《美丽的彩虹》。

    二、说活动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引和导向作用。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生活经验,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

    2、能力目标: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产生对自然界奇妙现象的兴趣。

    3、情感目标: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达成以上活动目标,我制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

    教学难点是: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产生对自然界奇妙现象的"兴趣。

    四、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中、游戏中,我做了以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选择晴天开展活动2、物质准备:课件一份,镜子人手一份,盆中装满水,圆珠笔,色拉油,白纸,三棱镜,放大镜,泡泡等。

    五、教学与学法《纲要》提出:

    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大胆尝试,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提问法:教师有意识地提出幼儿所关注的、感兴趣的、有益于发现某种关系的问题为幼儿指引了探索的方向,减少了探索的盲目性。

    2、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操作活动,是幼儿获得并理解知识的最好的方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

    2、尝试探究法。在活动中,幼儿通过不断地尝试失败,最终在探索中获得成功。使孩子们懂得真理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并体验探索的乐趣。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六、活动过程

    为了达到以上活动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的过程:

    猜谜语,激发幼儿探究欲望--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学习动手制造"彩虹"--交流总结--延伸活动。

    我是让孩子们在操作探索中亲身体验,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克服重点和难点。具体过程如下: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会以猜谜语的方式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入活动中。(弯弯一座桥,挂在半天腰,七色排的巧,一会不见了。请你猜猜我是谁?引导幼儿根据经验猜出谜底--彩虹.)第二个环节是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以下三个小环节来实施:

    1、幼儿自由玩镜子。幼儿在玩中和同伴说说从水中的镜子中找到了什么?

    2、引导幼儿在水中把镜子对着太阳照射。

    3、说说自己的发现。数一数有几种颜色?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我开始的直接提问是让孩子们拿着镜子在水中自由玩耍,讨论自己的发现,幼儿讨论的问题肯定不充分,之后我用语言提示他们"在水中把镜子对着太阳照一照",这样有目的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彩虹"这一奇妙的自然现象:镜子中能反射出七彩的颜色。

    第三个环节是学习动手制造"彩虹"。

    经过前一环节的介绍,幼儿对"彩虹"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么漂亮的彩虹一会就没有了,怎么办呢?"我直接把问题抛给幼儿,让他们想办法解决,孩子们肯定会说:"我们可以自己做一条"彩虹"呀?那怎么制造"彩虹"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寻找材料,如:泡泡、放大镜、三棱镜、圆珠笔、白纸……幼儿自由地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教师用问题设置的方法边观察幼儿操作,边及时地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幼儿在尝试操作过程中交流、合作。本环节是运用了尝试法和操作法,也是活动的难点之处。

    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6篇

    一、 设计意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是幼儿最熟悉的东西之一,几乎每个幼儿都喜欢玩水,水的透明感、流动性、溶解性等特点使幼儿对水产生浓厚的兴趣。纲要中指出:幼儿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从幼儿的身边事物着手,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次活动,充分创造条件,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

    二、 活动准备

    为了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服务于本次活动达到活动目标,

    我做了以下准备:

    1. 两只鱼缸(一只有(水、)金鱼,一只内有(米、)塑料球)

    2. 人手一个塑料篮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一根搅拌棒

    3. 每组一份糖、盐、菊花精、

    三、 活动过程

    以目标为指导,我吧本次活动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1.出示鱼缸,对比观察。

    2.分析讨论,大胆表述 3.幼儿操作,探索解决 4.观看图片,引发思考

    第一环节,同时出示两个鱼缸,对比观察,引起探索欲望(1)小朋友们,看老师带来了两个鱼缸,这两个鱼缸里有什么呢?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后说出一个鱼缸里有水,水里有鱼;
    另一个鱼缸里有米。开始部分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观察两个鱼缸,简洁明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的愿望,为下一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大胆表述,感知水的透明感。)老师提问:米里会有什么呢?请一名幼儿到米里找一找,找出一个塑料球来。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你能看到鱼在水里游,却看不到米里面有塑料球呢?(根据老师的提问,先让幼儿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随后老师小结提升:水是透明的。)通过两个物体鲜明的对比,让幼儿直观的感知到水是透明的,打破了以往教师给幼儿灌输知识的原则,而是幼儿自主观察探究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则是作为一名引导者。

    第三环节,幼儿操作,探索解决,在试试、玩玩中了解水的流动性和溶解性。

    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两个操作实验。

    1.流动性实验,幼儿人手一个塑料篮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教师通过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用来盛水,(1)谁来说说看,刚才的小实验你成功了吗?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状况)在幼儿讲述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想说,敢说。这一环节,教师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人翁意识。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提供的都是一些会漏水的材料,因此幼儿就更能充分的体会到水是具有流动性的。最后,老师加以小结: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水是会流动的。加深了对水的特性的认识

    2.溶剂性实验,教师给幼儿每人提供一根搅拌棒,每组一些糖、盐、菊花精、刚刚做实验用的那半杯水,教师请幼儿自主选择一些材料放入水中,用搅拌棒对其进行搅拌。(1)谁来说说看,刚刚你放了哪些东西?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说说水的颜色和实物在水中的变化)(师小结:原来有的东西会被水溶解。)(2)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也是可以溶解的吗?把幼儿在实验中又拉回到了现实生活,符合幼儿的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可溶解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也巩固了幼儿对溶解的含义,(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水溶解呢?回去后再研究研究。老师以一个追问,拓展幼儿的思维,使活动更具延伸价值。)

    第四环节,观看图片,引发思考,在想想、议议中知道水的重要性(1)(水真神奇,透明的,流动的,还能溶解很多东西。如果没有水,会怎么样?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没有水的危害。(2)如果水脏了、被污染了,会怎么样呢?请幼儿观看一组图片:干枯的稻田、渴死的青蛙、盼水的孩子、污水河里的死鱼。观看后请幼儿说说图片上的内容,(3)随后老师小结:水很重要,动物、植物、人都需要他,如果没有了水,或者水被污染了,地球上的一切都不能生存。)

    (4)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呢?(引导幼儿说说,如节约用水、不乱认垃圾等,初步培养环保意识。

    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2、认识铁生锈变成铁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懂得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实验中能确定自变量,并控制无关变量。

    3、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控制变量在铁生锈实验中的重要性。

    2、具有收集证据证明铁生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对铁生锈的原因作出猜测,并能设计实验来证明猜测。

    2、认识铁生锈变成铁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难点:

    1、能正确设计变量控制实验并能在实验中控制无关变量,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镊子、铁钉、水、课件、一次性杯、保鲜膜、未生锈的铁片、锈蚀严重的铁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锈的情景,引出课题。

    引入:(PPT出示生活中生锈的图片)课前老师收集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怎么了?你知道它们都是用什么做的吗?(板书:铁生锈了)

    师:请你们回顾一下,生活中你见过有哪些常见的铁器有生锈现象?(二)、活动一:观察铁锈

    (1)铁生锈是什么变化?请说说你的理由?

    (2)那铁生锈到底是什么变化呢?我们必须找出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请各组按要求进行研究。

    PPT提示要求:1、用感观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2、从金属的特征进行比较?

    3、把研究结果填在记录单上。

    (3)观察铁片和铁锈,并做好记录。

    (4)汇报交流。

    (5)通过我们的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那铁生锈是什么变化?

    小结:我们寻找到的证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铁和铁锈是不同的物质,所以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板书:铁铁锈)

    (三)活动二: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过渡:铁生锈好不好?有什么不好?

    (1)学生交流铁生锈的危害。

    (2)视频介绍铁生锈的危害。

    过渡:铁生锈危害那么严重,你觉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既然我们想让铁不生锈,那我们就要先研究铁生锈的原因。课前同学们都对铁生锈的原因进行了猜测,你们猜铁生锈与水、酸和空气有关,你们设计的实验合理吗?下面我们要请其他组的同学来评一评。每个小组都会拿到不是自己组的实验,请根据评价表上的两个问题对他们小组的实验进行评价。(PPT展示问题)

    (3)小组围绕教师的两个问题互评小组实验。

    (4)汇报交流。(教师用板书引导)

    (5)用不同颜色的笔修正完善实验方案。

    (6)小组领材料实验。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铁生锈了

    铁铁锈

    化学变化

    问题:铁为什么会生锈呢?

    猜想:铁生锈与

    空气

    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8篇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物质的变化》。本课是属于物体与物质范畴,针对六年级这样高年级的学生展开教学的,学生经过“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来进行这方面的学习,物质的变化主题已进入第三层次,通过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到一些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学生对于一些物质存放久了,就会发生变化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认识和知识储备,比较熟悉物质不是一尘不变的,都是存在变化这个观点,但对于这些变化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在科学上我们应该如何对其进行分类等等在系统认识上还是比较模糊的。

    为此我从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了解科学探求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 能用简单器械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纪录。

    4、 会查阅书刊及利用其他信息源。

    5、 能反思自己的探求过程,将探求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6、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科学知识:

    1、 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2、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想知道,爱提问。

    2、 愿意合作与交流。

    3、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4、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六年级的学生对学“科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解释事物现象方面会有更多自己的见解,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想探求的问题,并能运用实验、观察等手段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绝对不希望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却更希望老师能跟着他们“走”,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就更注重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毫无压力下,从学习研究中充分抒发自己的见解,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我将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认识典型的化学变化作为本主题的教学重点,而将通过实验探求物质变化的秘密应该是学生需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本课我安排3教时来完成,我将为学生准备必要的媒体资料以及实验所需要的实验用品等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本课的学习活动。

    本主题可以分为三各部分,每个部分一课时。

    第一部分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变”来“变”去的盐,认识可逆的变化,认识青铜器的生产,制造蜡星星等活动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这是什么变化,科学定义这一类变化——物理变化的根据。

    我打算采取实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让他了解到向盐这样变来变去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以及物理变化的特征等等,培养他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以及学会搜集整理所学知识的得出结论的能力。

    第二部分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常见的铜生锈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生锈的原因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通过小组的质疑方式,让他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到金属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并试着自己得出如果是一种化学变化的话,它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培养他们合作交流自主设计实验这样的能力。

    第三部分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看燃烧的蜡烛,让学生知道化学变化会伴随着什么样的典型特征。通过这些典型的特征变化,联系生活中的其它变化,最终得出:只是形态上的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我打算采取利用科学欣赏的形式再现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拉瓦锡的实验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画的形式对研究物质在燃烧中会发生哪些变化有直观的印象,探讨在此过程中发生各种变化的原因,对以后进行实验重复验证蜡烛燃烧的变化,有着积极的暗示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的形式,让他了解到科学的结论具有可重复验证,培养他们今后养成通过实验验证结论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因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倡导以探究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实验的过程中既可以使其对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样的特征有了直观地认识,同时又可以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过程中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于以后养成通过实验自主探究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习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下面我就从教学过程方面来进一步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根据学生的经验以及兴趣爱好围绕“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首先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 “活”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的机会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

    第一课时:“变来变去的盐”需要为学生准备:酒精灯,蒸发皿,烧杯等,“煮海为盐”、“青铜器的制造”的教学的短片。

    我的意图是先通过问题“我们知道盐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水利的盐还能‘变’出来吗?”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前经验,积极的根据生活经验积累进行猜测:得出盐水是能变回盐的。如果学生在此遭遇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回想水的汽化现象”给学生进行提示。此时再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自己设计合理的实验来验证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媒体出示中国古代人“煮海为盐”的历史和方法,让学生在实验和媒体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分离水与盐的方法和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演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酒精灯学生生活中不常见,又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实验操作,同时考虑实验的安全性,为了更有效率的进行实验所以由教师演示规范,再让学生通过小组通过合作实验进行学习。他们会发现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提取出来,这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继而进一步思考最终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变化过程是可逆的。通过收集和整理有关变化过程的相关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可逆变化的认识,并且做好资料的记录和整理,养成实验中随时记录的好习惯,并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通过青铜器的制作过程的录像资料简介以及如何利用可逆的变化之作蜡星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的意识。

    第二课时:失去光泽的铜镜,我将为学生准备铁丝、细砂纸、吸水纸、白磁盘,出土铜镜的短片等

    铜镜失去光泽,铁钉上锈等金属生锈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事,关键是如何了解他们上锈的秘密。我通过录像短片让学生直接思考,来预测原因,在此基础上考虑怎样提高实验设计比较金属生锈与否的实验,深入到它们的里面,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概念。通过进行对比实验进行研究,通过金属存在的环境差异,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因为此实验当堂课不能完成,所以此时教师可以延迟评价实验的结果。

    我的意图是在学习过程中有竞争才有进步,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使他们的探究热情空前高涨,争相尝试各种方法。学生的实验只要是合理的我都给予肯定,从而使学生明白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种的。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的探究能力,获取了知识,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生锈的铁和铜等让学生了解铁与铁锈、铜与铜锈的区别。这个地方学生可能从很多方面进行比较,比较杂乱且有的毫无价值,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表格让学生从颜色、光泽、软硬等方面进行重点观察,让他了解到这种变化是产生新物质,并不仅仅是形态的变化,为以后第三颗的`学习埋下伏笔。同时根据金属都会生锈的现象,以及生锈的秘密,回想在生活中人们是怎么来处理金属生锈的问题的,让科学回应于生活。此时可以通过补充这方面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防锈措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铜镜失去光泽是一种可以看得见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而生活中很多的化学变化人们不容易察觉,所以在第三个部分设计了常见的燃烧现象让学生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蜡烛的燃烧,我要为学生准备: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等、拉瓦锡实验的短片

    蜡烛的燃烧非常常见,但越是这样人们越有可能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不去思考他所蕴藏的科学含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的设计意图是:先通过一个问题:“在生活中的常见的燃烧的现象,就以蜡烛燃烧为例在此过程中,蜡烛燃烧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燃烧前和燃烧中蜡烛的变化,猜测燃烧掉的蜡烛变成了什么。在此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如果失火了,应该赶快用湿毛巾来灭火。之后可以通过让学生讨论如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很多方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实验:

    (1)罩一个烧杯与燃烧的蜡烛上方,看烧杯有什么变化

    (2)罩一个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在燃烧的蜡烛上方,看烧杯有什么变化

    (3)用一个白瓷板置于燃烧的蜡烛上方,看白瓷板底部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考虑燃烧掉的蜡烛是不是什么都没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质疑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然后通过录像重放当年拉瓦锡验证的燃烧的实验,通过这样直观的实验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燃烧的本质。了解到燃烧会产生新的物质。同时让学生结合前面的所学拓展了解还有那些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在所学基础上讲物质的变化的种类进行分类:

    一类像盐水转换为盐那样,是可逆的变化,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一类是像金属生锈和燃烧现象一样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让学生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是是否产生新的物质。这样就将普通常见的现象总结成为一个普通的规律,让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科学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仅仅从课堂上来解决问题,所以我布置了一个小任务:收集有关物质变化的资料,让学生回去完成。因为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筛选的能力也是科学课所必备的,在下一堂课进行交流汇报和讲评,这样就使科学课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同时也为下个单元整理信息,让我们更有效的学习,作铺垫。

    出示板书设计。

    物质的变化

    盐到盐水:可逆的变化 物质形态发生改变,不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

    铜生锈

    铁生锈 :不可逆的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燃烧

    我的设计是从现象到本质,让学生清楚物质变化的分类依据。

    以上是我对《物质的变化》这一主题的教学思路,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9篇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班科学课《磁铁的穿透力》。

    一、说教材

    首先我先对本次的教材进行分析,先说一下我的设计思路,就像《指南》中所要求的,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本次活动的取材——磁铁,它正是来源与生活且是孩子们身边比较常见的。我们不难发现,中班的孩子经常会在学习性区域中把玩一些关于磁铁的游戏,例如:米中找物、猴子爬树等等。但在孩子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又会发现,孩子对该类材料熟悉但不了解,知道却不会针对性的运用,而指南在领域明确提出了: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标。所以教师何不合理设计,将其变成课堂中的教育选材,与孩子一起深入的挖掘其中的教育内涵。因此有了《磁铁的穿透力》这一节科学课,希望孩子能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去发现、思考、解决各种问题,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观察和思维能力。

    二、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磁铁能隔着一定厚度的物体吸铁的特性。

    2、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并能进行简单记录。

    3、乐于参加科学活动并能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从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进行制定的,在这里我将“了解磁铁能隔着一定厚度的物体吸铁的特性”设置为我的知识重点,期望通过整个活动让幼儿掌握磁铁的这个基本特性。

    4、此外,我结合中班第二学期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来分析,我将本次活动的难点定位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并能进行简单记录。”因为中班孩子的思维发展还是比较直观的,他们都比较乐于操作,但是他们不会将自己观察到的进行表达和记录,即他们会做但不会表达与记录。但在科学活动中,操作的结果都是要用讲述或记录的方式进行展现的,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表述、记录的机会,通过多说、多记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表达能力。

    三、说准备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的活动准备:

    1、幼儿第一次的操作材料:每组若干硬纸板、塑料垫板薄木板若干:每人几枚铁质回形针、一块直径1厘米的小磁铁。

    幼儿第二次操作材料,每人一本厚厚的杂志、一块厚木片;
    一块鼠标垫、一块直径1厘米的小磁铁。幼儿相对应的记录纸1份。

    2、教师演示材料:以上材料各一份。

    这些材料都比较简单,而且容易操作,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参与到环节中,从中获得相关知识经验。

    四、说教法、学法

    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观察指导法:教师通过观察,能及时、有针对性的对幼儿的实验操作进行观察与个别指导,帮助幼儿获得正确的知识经验。

    (2)提问法:善于运用启发性提问法来引导幼儿有目的的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并鼓励用自己的语言大胆描述。

    (3)演示法:将正确的操作过程进行演示,给予幼儿最直观的操作经验。

    2.因为我要体现的是尊重幼儿为前提,以幼儿发展为导向,充分体现了本园“以幼儿为本”的理念,所以在幼儿的学法上,我采用的主要是:

    (1)操作法:

    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丰富、操作性强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体验法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

    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的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五、说活动流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活动环节,本次活动主要分成了: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自主探究集体交流;
    全课小结,拓展延伸三个环节。

    1、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关键提问:一枚回形针会不会被磁铁吸住?要在回形针和磁铁间加入另外的物体,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把回形针吸住?(这边我用到了提问法,第一个提问的目的首先是要帮助幼儿回顾磁铁能吸铁制品的特性,接下来的提问是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充分激发幼儿动手验证的欲望,为后期的探索活动奠定基础。)

    2、自主探究,集体交流(这一环节是我的重点环节,为重难点的突破而服务,因此我又具体将其分成6小步来实施))

    (1)幼儿大胆猜测、自由探索操作

    结合教师提问,教师交代操作要求、提供第一份操作材料,幼儿进行第一次的自由操作、教师巡观察并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这边我用到教法是观察指导法,教师通巡回观察,及时、有针对性的对幼儿的实验操作进行个别指导,幼儿则运用到了操作法,在第一次的自由操作过程中,让幼儿能够自主的对磁铁的穿透力及正确的实验方式进行探索。)

    (2)交流结果,集体验证

    教师请给个别幼儿讲述实验结果,与操作的经过。教师进行演示。根据实验记录得出结论,小磁铁能够隔着塑料片、硬纸板、薄木板吸住回形针。

    (幼儿通过交流法,幼幼互动,获得一些相关的经验,好处在于,孩子个体差异的存在,通过互动来激发所有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梳理“可以”或“不可以”的经验。结合教师的梳理,同时解决上一环节“在回形针和磁铁间加入另外的物体,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把回形针吸住”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采用的演示法,也给与了幼儿操作的直观经验,避免幼儿一些不正确的操作手法影响最后的结论。)

    (3)变换操作材料,引发猜测

    关键问题:小磁铁能够隔物体吸住回形针,我将物体换成厚书和厚木板,或别的东西,你猜小磁铁还能吸住回形针吗?(这边用到的同样是提问法,但是与第一次不同的是教师变换了操作的材料,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新的悬念,幼儿因为有了前期的操作经验,所以就能充分调动起了幼儿再次动手验证的欲望)

    (4)、演示记录单的使用

    教师对幼儿第二次操作提出记录要求,启发幼儿对记录表进行观察,并演示记录表的用法,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这边幼儿的学习方法是比较常见的记录法,对于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记录卡的使用还是比较有意义的,能够帮助让幼儿将探索的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同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的要求,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5)、幼儿的第二次操作与验证

    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记录。教师巡观察并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这边我用到教法同样是观察指导法,教师通再巡回观察,及时、对幼儿的操作、记录进行指导,指导时的有效提问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影响磁铁穿透力的因素:例如,这次吸不住了,是什么东西变了?你看看变得怎么样了?等。而幼儿则通过操作法,在操作过程中,探索物体厚度对磁力穿透力的影响。这一环节为突破本次重点目标的关键环节。)

    (6)、交流结果,集体验证

    教师请幼儿上来交流自己的记录结果,集体验证,教师再次亲自演示后得出结论,原来磁铁不能隔着厚厚的书和厚木板吸住回形针但能通过鼠标垫吸住回形针。关键提问:猜猜同一块磁铁为什么不能隔着木板吸住回形针,但却能隔着鼠标垫吸住回形针?(幼儿通过交流法,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演示让幼儿更直观的了解到了实验的结果,得到了正确的实验结论。同样关键的提问给予了幼儿隐形的提示。)

    3、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1)结合幼儿的两次操作教师小结:同一块磁体的穿透力会因为隔离的物体厚度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吸住或吸不住)。(教师对两次的实验结果进行经验上的提升,帮助幼儿总结磁铁能隔着一定厚度物体吸铁的特性,)

    2)经验拓展

    关键提问:刚才我们发现,原来我们的小磁铁不能隔着厚厚的书吸住回形针了,如果想让磁铁透过厚厚的书吸住回形针,你有什么好办法?(巩固幼儿对本课时的经验,同时充分调动了幼儿再次探索的积极性,为下次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六、说特色

    教师采取做中学的方式,提供的科学经验来源于幼儿在生活中对事物的兴趣、疑问和关注而产生的问题,符合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特点,满足了幼儿的经验奠基的发展需求,突出的是孩子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提高。反观教师,整个活动教师始终是以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于创设学习氛围,调动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以及设疑与总结,始终注意把活动的空间还给孩子。活动突出了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

    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10篇

    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蚂蚁》是新教科版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教学内容。喜爱动物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从“寻访蚂蚁”开始,用“寻访”作为话题,不仅饱含情趣,而且赋予了课堂动态的情境。在这样的氛围中,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的小动物,在一个个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多层次观察和提问,获得对小动物的直接认识,丰富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初步构建起对动物、生命世界以及整个世界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蚂蚁的形态特征:真正地蚂蚁什么样。

    2、多层次地对蚂蚁进行观察和提问。

    3、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真正的蚂蚁是什么样。

    教学难点:多层次地对蚂蚁进行观察和提问。

    二、说学情

    学生对这些毫不引人注意的小小蚂蚁,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在生活中学生对蚂蚁很熟悉,但真正的蚂蚁是什么样?学生没有很深刻的印象。

    教学准备:昆虫观察盒、放大镜、水盆、樟脑球、食物(糖)等。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学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四、说教学程序

    一、以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导入环节我采用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发现中。我设计的“猜猜我是谁”游戏规则是:在一个同学后背衣服上,用别针别上一张动物图片,注意不要让他看到是什么动物。由背着动物图片的同学提问动物的特征,其他同学只许答“有”或“没有”,“是”或“不是”,最后,背图片的同学猜对了,就说:“我是……”然后,换一位同学接着做“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游戏过后教师进行小结:同学们,在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里,蚂蚁简直太渺小了。可它却是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蚂蚁。(板书:蚂蚁)

    二、交流捕捉蚂蚁的方法和发现。

    课前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访、亲近、关注周围小动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课上同学们交流课前捕捉蚂蚁的方法和发现:有的学生在校园的大树上发现蚂蚁,是用糖引诱把它装到瓶子里。有的学生在花园里发现蚂蚁,是用手把它捏到瓶子里。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不要直接用手捏,以免伤害蚂蚁,进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三、提出问题。

    由于蚂蚁太渺小了,因此常有人用它来比喻那些微不足道的东西。然而,正是这些毫不引人注意的小小生灵,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引起了无数孩子的极大兴趣。学生们会提出许多关于蚂蚁感兴趣的问题:想要了解蚂蚁喜欢吃什么?如果把蚂蚁的触角包裹起来,会怎么样?蚂蚁记路吗?两只不同窝的蚂蚁相遇后会怎么样?这些问题是学生兴趣引发思考的,问题研究的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去探究。而教师及时地记录整理,并展示学生的部分问题,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引导学生多层次提问的积极尝试,使学生体验提问的乐趣。

    四、画蚂蚁。

    在世界各地,除了南极、北极和终年积雪不化的山峰外,在陆地上几乎都有蚂蚁存在。请学生根据对蚂蚁的认识,画一只生活中常见的蚂蚁。虽然学生画的都是蚂蚁,但它们的样子各不相同。有的同学把蚂蚁画成了四条腿……,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仅凭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初步印象是不够的,我们想要认识真正的蚂蚁是什么样,就需要进一步观察,从而促使学生从内心发出迫不及待想去观察探究的欲望。

    五、讨论、交流观察蚂蚁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多层次地对蚂蚁进行观察。为了突破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由于蚂蚁身体很小,又到处乱爬,我们很难观察它。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观察蚂蚁?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观察蚂蚁的样子:

    (1)拿食物引诱它,不让它乱跑,再用放大镜观察。

    (2)用类似放大镜的观察器具——昆虫观察盒,只要把蚂蚁放在里面,便可以直接观察。

    (3)用樟脑球在纸上或桌上画个圆圈,把蚂蚁放在里面,用放大镜观察。注意:由于樟脑球有毒,严禁入口;
    接触过樟脑球后要洗手。

    (4)把蚂蚁放在水中的泡沫塑料块上,用放大镜观察。……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

    六、观察研究蚂蚁。

    根据本组研究需要,做好分工,利用所带材料,也可以到“材料超市”领取材料,选择喜欢的方法观察、研究蚂蚁。与此同时,学生根据所观察的蚂蚁特征,修整蚂蚁的画像,并填写观察记录表。通过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相互协作,在思考中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性,获得对蚂蚁的直接认识,丰富已有的感性认识。

    七、学生交流研究成果。

    认识蚂蚁的形态特征,了解真正地蚂蚁什么样。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前面的认真观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等一系列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真正蚂蚁的身体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画出蚂蚁的样子。蚂蚁的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长着一对触角,一对眼睛和一张嘴;
    胸部较细,有前胸、中胸、后胸三个胸节组成;
    每一胸节上长着一对足,共三对足;
    腹部是卵形,有七、八节。这就是蚂蚁的样子。学生在研究中还有其他的重大发现:蚂蚁的生活环境、取食情况、对特殊气味的反应等。

    本环节在有效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体验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的乐趣,从学生的交流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想象出,观察过程中学生的积极主动与兴致盎然。

    八、畅谈收获、体会。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处,也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的关键。我是这样小结的:这节课通过对蚂蚁的观察、研究,我们不仅认识了真正的蚂蚁什么样,还了解了它的生活习性;
    同时还掌握了观察蚂蚁的方法。今后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观察大自然,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通过总结观察蚂蚁的体会,进一步明确观察动物的科学方法。

    最后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与动物、环境和谐相处:同学们,蚂蚁是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与我们人类和平共处。让我们用双手为小动物撑起一把保护的大伞,用爱心为它们创设一个安全、舒适的家。下课后,我们一起送蚂蚁回家好吗?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把科学课程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这样我们就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清晰、简明,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为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11篇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班科学课《磁铁的穿透力》。

    一、说教材

    首先我先对本次的教材进行分析,先说一下我的设计思路,就像《指南》中所要求的,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本次活动的取材——磁铁,它正是来源与生活且是孩子们身边比较常见的。我们不难发现,中班的孩子经常会在学习性区域中把玩一些关于磁铁的游戏,例如:米中找物、猴子爬树等等。但在孩子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又会发现,孩子对该类材料熟悉但不了解,知道却不会针对性的运用,而指南在领域明确提出了: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标。所以教师何不合理设计,将其变成课堂中的教育选材,与孩子一起深入的挖掘其中的教育内涵。因此有了《磁铁的穿透力》这一节科学课,希望孩子能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去发现、思考、解决各种问题,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观察和思维能力。

    二、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磁铁能隔着一定厚度的物体吸铁的特性。

    2、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并能进行简单记录。

    3、乐于参加科学活动并能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从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进行制定的,在这里我将“了解磁铁能隔着一定厚度的物体吸铁的特性”设置为我的知识重点,期望通过整个活动让幼儿掌握磁铁的这个基本特性。

    4、此外,我结合中班第二学期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来分析,我将本次活动的难点定位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并能进行简单记录。”因为中班孩子的思维发展还是比较直观的,他们都比较乐于操作,但是他们不会将自己观察到的进行表达和记录,即他们会做但不会表达与记录。但在科学活动中,操作的结果都是要用讲述或记录的方式进行展现的,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表述、记录的机会,通过多说、多记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表达能力。

    三、说准备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的活动准备:

    1、幼儿第一次的操作材料:每组若干硬纸板、塑料垫板薄木板若干:每人几枚铁质回形针、一块直径1厘米的小磁铁。

    幼儿第二次操作材料,每人一本厚厚的杂志、一块厚木片;
    一块鼠标垫、一块直径1厘米的小磁铁。幼儿相对应的记录纸1份。

    2、教师演示材料:以上材料各一份。

    这些材料都比较简单,而且容易操作,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参与到环节中,从中获得相关知识经验。

    四、说教法、学法

    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观察指导法:教师通过观察,能及时、有针对性的对幼儿的实验操作进行观察与个别指导,帮助幼儿获得正确的知识经验。

    (2)提问法:善于运用启发性提问法来引导幼儿有目的的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并鼓励用自己的语言大胆描述。

    (3)演示法:将正确的操作过程进行演示,给予幼儿最直观的操作经验。

    2.因为我要体现的是尊重幼儿为前提,以幼儿发展为导向,充分体现了本园“以幼儿为本”的理念,所以在幼儿的学法上,我采用的主要是:

    (1)操作法:

    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丰富、操作性强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体验法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

    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的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五、说活动流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活动环节,本次活动主要分成了: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自主探究集体交流;
    全课小结,拓展延伸三个环节。

    1、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关键提问:一枚回形针会不会被磁铁吸住?要在回形针和磁铁间加入另外的物体,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把回形针吸住?(这边我用到了提问法,第一个提问的目的首先是要帮助幼儿回顾磁铁能吸铁制品的特性,接下来的提问是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充分激发幼儿动手验证的欲望,为后期的探索活动奠定基础。)

    2、自主探究,集体交流(这一环节是我的重点环节,为重难点的突破而服务,因此我又具体将其分成6小步来实施))

    (1)幼儿大胆猜测、自由探索操作

    结合教师提问,教师交代操作要求、提供第一份操作材料,幼儿进行第一次的自由操作、教师巡观察并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这边我用到教法是观察指导法,教师通巡回观察,及时、有针对性的对幼儿的实验操作进行个别指导,幼儿则运用到了操作法,在第一次的自由操作过程中,让幼儿能够自主的对磁铁的穿透力及正确的实验方式进行探索。)

    (2)交流结果,集体验证

    教师请给个别幼儿讲述实验结果,与操作的经过。教师进行演示。根据实验记录得出结论,小磁铁能够隔着塑料片、硬纸板、薄木板吸住回形针。

    (幼儿通过交流法,幼幼互动,获得一些相关的经验,好处在于,孩子个体差异的存在,通过互动来激发所有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梳理“可以”或“不可以”的经验。结合教师的梳理,同时解决上一环节“在回形针和磁铁间加入另外的物体,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把回形针吸住”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采用的演示法,也给与了幼儿操作的直观经验,避免幼儿一些不正确的操作手法影响最后的结论。)

    (3)变换操作材料,引发猜测

    关键问题:小磁铁能够隔物体吸住回形针,我将物体换成厚书和厚木板,或别的东西,你猜小磁铁还能吸住回形针吗?(这边用到的同样是提问法,但是与第一次不同的是教师变换了操作的材料,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新的悬念,幼儿因为有了前期的操作经验,所以就能充分调动起了幼儿再次动手验证的欲望)

    (4)、演示记录单的使用

    教师对幼儿第二次操作提出记录要求,启发幼儿对记录表进行观察,并演示记录表的"用法,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这边幼儿的学习方法是比较常见的记录法,对于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记录卡的使用还是比较有意义的,能够帮助让幼儿将探索的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同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的要求,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5)、幼儿的第二次操作与验证

    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记录。教师巡观察并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这边我用到教法同样是观察指导法,教师通再巡回观察,及时、对幼儿的操作、记录进行指导,指导时的有效提问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影响磁铁穿透力的因素:例如,这次吸不住了,是什么东西变了?你看看变得怎么样了?等。而幼儿则通过操作法,在操作过程中,探索物体厚度对磁力穿透力的影响。这一环节为突破本次重点目标的关键环节。)

    (6)、交流结果,集体验证

    教师请幼儿上来交流自己的记录结果,集体验证,教师再次亲自演示后得出结论,原来磁铁不能隔着厚厚的书和厚木板吸住回形针但能通过鼠标垫吸住回形针。关键提问:猜猜同一块磁铁为什么不能隔着木板吸住回形针,但却能隔着鼠标垫吸住回形针?(幼儿通过交流法,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演示让幼儿更直观的了解到了实验的结果,得到了正确的实验结论。同样关键的提问给予了幼儿隐形的提示。)

    3、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1)结合幼儿的两次操作教师小结:同一块磁体的穿透力会因为隔离的物体厚度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吸住或吸不住)。(教师对两次的实验结果进行经验上的提升,帮助幼儿总结磁铁能隔着一定厚度物体吸铁的特性,)

    2)经验拓展

    关键提问:刚才我们发现,原来我们的小磁铁不能隔着厚厚的书吸住回形针了,如果想让磁铁透过厚厚的书吸住回形针,你有什么好办法?(巩固幼儿对本课时的经验,同时充分调动了幼儿再次探索的积极性,为下次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六、说特色

    教师采取做中学的方式,提供的科学经验来源于幼儿在生活中对事物的兴趣、疑问和关注而产生的问题,符合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特点,满足了幼儿的经验奠基的发展需求,突出的是孩子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提高。反观教师,整个活动教师始终是以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于创设学习氛围,调动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以及设疑与总结,始终注意把活动的空间还给孩子。活动突出了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

    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12篇

    一、 设计意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是幼儿最熟悉的东西之一,几乎每个幼儿都喜欢玩水,水的透明感、流动性、溶解性等特点使幼儿对水产生浓厚的兴趣。纲要中指出:幼儿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从幼儿的身边事物着手,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次活动,充分创造条件,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

    二、 活动准备

    为了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服务于本次活动达到活动目标,

    我做了以下准备:

    1. 两只鱼缸(一只有(水、)金鱼,一只内有(米、)塑料球)

    2. 人手一个塑料篮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一根搅拌棒

    3. 每组一份糖、盐、菊花精、

    三、 活动过程

    以目标为指导,我吧本次活动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1.出示鱼缸,对比观察。

    2.分析讨论,大胆表述 3.幼儿操作,探索解决 4.观看图片,引发思考

    第一环节,同时出示两个鱼缸,对比观察,引起探索欲望(1)小朋友们,看老师带来了两个鱼缸,这两个鱼缸里有什么呢?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后说出一个鱼缸里有水,水里有鱼;
    另一个鱼缸里有米。开始部分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观察两个鱼缸,简洁明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的愿望,为下一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大胆表述,感知水的透明感。)老师提问:米里会有什么呢?请一名幼儿到米里找一找,找出一个塑料球来。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你能看到鱼在水里游,却看不到米里面有塑料球呢?(根据老师的提问,先让幼儿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随后老师小结提升:水是透明的。)通过两个物体鲜明的对比,让幼儿直观的`感知到水是透明的,打破了以往教师给幼儿灌输知识的原则,而是幼儿自主观察探究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则是作为一名引导者。

    第三环节,幼儿操作,探索解决,在试试、玩玩中了解水的流动性和溶解性。

    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两个操作实验。

    1.流动性实验,幼儿人手一个塑料篮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教师通过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用来盛水,(1)谁来说说看,刚才的小实验你成功了吗?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状况)在幼儿讲述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想说,敢说。这一环节,教师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人翁意识。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提供的都是一些会漏水的材料,因此幼儿就更能充分的体会到水是具有流动性的。最后,老师加以小结: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水是会流动的。加深了对水的特性的认识

    2.溶剂性实验,教师给幼儿每人提供一根搅拌棒,每组一些糖、盐、菊花精、刚刚做实验用的那半杯水,教师请幼儿自主选择一些材料放入水中,用搅拌棒对其进行搅拌。(1)谁来说说看,刚刚你放了哪些东西?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说说水的颜色和实物在水中的变化)(师小结:原来有的东西会被水溶解。)(2)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也是可以溶解的吗?把幼儿在实验中又拉回到了现实生活,符合幼儿的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可溶解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也巩固了幼儿对溶解的含义,(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水溶解呢?回去后再研究研究。老师以一个追问,拓展幼儿的思维,使活动更具延伸价值。)

    第四环节,观看图片,引发思考,在想想、议议中知道水的重要性(1)(水真神奇,透明的,流动的,还能溶解很多东西。如果没有水,会怎么样?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没有水的危害。(2)如果水脏了、被污染了,会怎么样呢?请幼儿观看一组图片:干枯的稻田、渴死的青蛙、盼水的孩子、污水河里的死鱼。观看后请幼儿说说图片上的内容,(3)随后老师小结:水很重要,动物、植物、人都需要他,如果没有了水,或者水被污染了,地球上的一切都不能生存。)

    (4)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呢?(引导幼儿说说,如节约用水、不乱认垃圾等,初步培养环保意识。

    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13篇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不仅要让小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还要教会他们做科学,即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并通过探究来形成他们的科学素养,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

    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亲临的各种身边活动为载体,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中的位置:本课属于物质世界领域中运动与力之常见的力。课标中要求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过程与方法上要求,能用简单测量工具(测力计)对物体进行定量的观察测量,并做简单记录。

    教材中,本课是第五册《力与生活》单元的起始课,后面有浮力,摩擦力,找找身边的力等课,本课要求学生知道推和拉是力,力可以使物体运动发生变化,力有大小和方向,并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为后面对浮力,摩擦力,身边其它力的探究学习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知道推和拉物体时,物体会运动起来,是因为有人提供的动力,一半学生知道对运动着的物体施加推或者拉力时,物体运动可能会停止,或者改变运动方向。

    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推或者拉,会用省力和费力描述推和拉时的感受,即力的大小。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探究式,学生在身边各种推拉活动中,感受推力和拉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师通过讲授、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小车,仪器车,小木块,测力计,钩码,记录表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推车,推木块、推门等活动的体验,知道什么是推力和拉力,力有大小和方向,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2.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初步具有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力的作用效果的能力。

    3.能主动探究力的知识,对力学知识具有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推力和拉力、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学习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过程

    1.引出课题:推力和拉力,知道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T:推动仪器车,问:老师做了什么动作?仪器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引导学生说车向前(右)运动)

    预测:推车,车向前运动,是因为受到了老师的动力,(T:因为他受到了什么?才动起来。)

    T:这个动力来自于“推”

    T:谁还可以使仪器车向前运动起来?为什么会动起来?

    预测:学生会向前拉动车。手上的动力。

    T:这次的动力是“拉”

    T:我们在做推和拉的动作时,都会施加给被推拉物体一个力,叫做推力和拉力。(板书:推力和拉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T:静止的仪器车在受到了怎样的推力和拉力时,发生了向前的运动?

    S:向前的推力和拉力。

    T:怎样使静止的仪器车向后运动呢?

    S:向后推动或拉动车,给车向后的拉力和推力。

    T:也就是说力有方向,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力的方向有关系。

    T:板书图画,仪器车箭头

    2。探究活动,认识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运动的物体静止。能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T提出问题:

    (1)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静止的仪器车运动起来,还能不能使其他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2)对运动的物体施加怎样的推力和拉力,物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你能用实验来说明吗?出示材料(木块,小球,小车)

    S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实验中去,T针对推、拉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物体受力后怎样运动进行引导。引导的过程中

    T谈话:请把你们小组试验的结果介绍给大家?

    S预测给木块,小球,小车一个向前的推力或者拉力时,木块向前运动

    给向前运动的小车一个向后的大的推力或者拉力时,小车向后运动,(小的力时,可能继续向前运动,慢了,或者静止。)

    给小球一个向右的推力或者拉力时,小球向右运动。

    T:通过上面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说成用力,力气小,也就是说力有大小,

    T引导S小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也就是说: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力进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猜测假设、实验证明的科学学习过程)

    3、学习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T:力的方向我们能够直接分辨出来,那么力的大小是多少呢?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工具测量得出。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测力计有圆通、平板测力计,握力计、测力环、SKN系列测力计。我们要学习使用的是平板测力计,它有以下这些结构组成,出示PPT介绍提环,弹簧,指针,刻度,底板,挂钩。力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可以用字母N表示。板书

    T: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检查测力计(板书)

    A、右手提起测力计,让测力计自然下垂,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0N处;
    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如果指针没有指在0N处,要进行调谐或更换测力计。经过检查,这个测力计的指针指在0N处

    B、检查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通过检查,知道这个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0—0。49牛。每一小格是0。098牛。

    C、用重0。49牛的钩码检验测力计的准确性:左手托住钩码,右手提起测力计,用测力计的挂钩钩住钩码,左手慢慢下垂,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测力计指针读数0。49牛说明这个测力计很准确。

    第二步:使用测力计测力的大小

    A、测力计测量的力的大小时,不可超过测力计标定的最大数值。如果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可采用分割方法测量,不能分割的要换用相应的测力计。

    B、首先来测量这把剪刀所受重力的大小。估测以下不会超过这个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在

    测量时,由于我们不知道到底重多少,因此要手托着慢慢自然下垂。

    S:测量提起物体时所用的力大小是多少,并记录。

    T:巡视指导规范的操作方法。

    C、我们用测力计测量拉动木块运动时所用的力。为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测量时要手拿测力计的底板,避免测力计与桌面之间接触,在木块匀速运动时读取力的大小数值。

    S:测量匀速拉动木块运动时所用力的大小并记录。

    T:巡视指导规范的操作方法。

    4、总结

    T:这节课,我们通过推力和拉力的活动认识了力,力有大小和方向,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学会了怎样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力就在我们的身边,除这节我们接触到的推力和拉力外,还有那些种类的力呢,我们把一辆小车放到斜坡上,他会自己向下跑,是谁让它由静止变成运动的?还是推力和拉力吗?在后面的课中,我们继续研究。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从课堂气氛评价:学生能够自始至终积极围绕学习内容思考、实验、探究、讨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问题评价:

    (1)能举例说明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拔河比赛中,我要比赛赢过你,那么就要求我用的力比你的()。方向是与你的方向( )

    (3)推门时,门没有变化,说明我对门没有施加力。()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从学生生活入手。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含科学。首先,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入手,利用常见的推、拉开始,自然过渡到推力和拉力,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处处蕴含着科学知识。其次,本节课使用的实验材料是玩具小车,小球,木块,对这些学生非常熟悉的材料,兴趣更高。

    2、培养学生初步设计科学实验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学生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自己尝试设计实验,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能够在体验过程中,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

    3、精心设计课后延伸,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继续探究有关力的知识。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完成后,老师提出:“力就在我们的身边,除这节我们接触到的推力和拉力外,还有那些种类的力呢?我们把一辆小车放到斜坡上,他会自己向下跑,是谁让它由静止变成运动的?还是推力和拉力吗?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研究一下,你可能会有更大的发现。”为今后学习浮力、摩擦力等知识进行铺垫和准备。

    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14篇

    1、制作纸飞机

    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纸飞机,可以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制作方法,然后每个人去自己制作,并尝试着将它们飞起来。将孩子们带到户外,让每个孩子将自己制作的飞机飞起来,看谁能将飞机飞得远些。

    向孩子提一些问题:如:你注意飞机是怎样飞得吗?帮助一些孩子调整自己制作的飞机,使其能飞起来,并飞得远些。

    设定一个目标,看谁的飞机能到达那个目标。

    2、高处向下抛物体

    收集不同形状、重量、大小的小物品,如羽毛、小石头、橡皮擦、皮球等一些不太重,不会掉下来造成伤害的物品。

    向孩子们提问:这些东西会怎样从空中落地?是直接落地还是飘着落地?是很快地落地还是很慢地落地?

    如果孩子们喜欢一些其它东西试验,也可让他们进行选择,但一定要保证安全。

    针对以上的一些问题,在尝试每种物品落地时,可以让孩子们先猜想一下可能的结果。

    3、让球在管子里滚动

    收集各种长度的PVC管子,或是用卷纸中间的纸管子,将它们连接起来。尽可能使这些管子在一条线上,使其能让一个球通过。

    让孩子们尽可能设计自己的小球通道,尽可能地将管子做得长一些。

    怎样才能使小球通过设计的管子而不停下来呢?

    4、滑动物体

    如果是在冬季,外面的地面结冰,人走在上面不小心是会滑倒的。孩子们有这样的经历一定会对滑动有经验。

    可以设计几种斜坡,斜坡可以考虑用不同的材料,光滑的和不光滑的,从而使在上面的物体下滑的速度不同。

    和孩子们一起尝试在这些不同的斜坡上滑动某些物体,看它们在不同的斜坡上下滑的快或慢。

    还可以在同样的斜坡上采用不同的物体,看同样的斜坡上,哪些物体下滑的快或慢。

    每一种实验都要和孩子进行必要的讨论,谈他们的发现,归纳他们看到的结果。

    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15篇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食物与消化》的第1课。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己的饮食情况,学会给食物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己该吃什么、该怎么吃。学生要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没有哪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自己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学生饮食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和保持。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设计了活泼、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为后面学习“怎样搭配食物”作好准备,为建构自己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由以下四大块内容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和最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现丰富多彩、品种多样的食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

    第二块是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标准也很多,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可以是学生自己带的,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食物图片。

    第三块是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营养,帮助学生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和作用,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这块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呈现出来,这样会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一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己所带的食物中发现它们各含有哪些营养,学习按照营养的成分给自己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所含有营养的分析和巩固。

    第四块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这样的次序编排与教材内容安排上有一些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学生的饮食情况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干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

    【评析】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引起学生对营养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饮食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统计全班同学爱吃的三种食物做好了准备。

    二、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你能利用学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由吗?

    2.小组交流、汇报。

    【评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和思考的空间,对于学生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活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

    【评析】通过统计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资料,通过阅读使学生知道粮食类含有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量和力量;
    鱼、肉、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油脂类含有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保持体温;
    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纤维。

    2.通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该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评析】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学生了解按营养成分为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形成“建立合理饮食结构”的意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关心和注意自己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己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实践。

    教学片断赏析

    1.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师: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的,鸡在岸上活动。

    生: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我不喜欢吃的。

    生: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为它们都很圆。

    师: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

    生: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如果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

    【说明】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分,教师不加以限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挖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教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

    生: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

    生: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
    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虾、蟹分为一组,它们都生活在水中;
    把苹果、柿子、梨分为一组,它们都长在树上。

    生:我把柠檬、芒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黄4534535aaa色的;
    把草莓、樱桃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红色的。

    生:鸡蛋、鸭蛋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圆的;
    芸豆、扁豆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细长的。

    师:通过今天的讨论交流,老师觉得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出很多种分法。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

    【片断评析】利用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当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升高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鼓励学生“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期望学生永远都不要言败,只要付出,终归会有收获。

    2.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

    师:自学教材中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学、讨论)

    师:谁能说说通过学习和讨论,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米饭、馒头、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它可以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生: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生:各种油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它能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

    生: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师:通过汇报,我知道同学们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吃?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又分别含在不同的食物中,比如,我们组有的同学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鱼、有的喜欢吃鸡腿,但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吃蔬菜,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如果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生: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种食物分别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对我们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好处的,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我们的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

    生: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形成偏食的习惯。我们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我们必须养成食物多样化、不偏食的好习惯。

    【片断评析】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明确不偏食可保证身体正常发育的重要性。

    教学手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重。”对待学生,我们要学会多点理解,少点挑剔;
    多点赞赏,少点指责;
    多点肯定,少点否定;
    多看优点,少看缺点。要知道低估学生的潜能比高估学生的潜能更可怕;
    求知是孩子的天性;
    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
    爱动是孩子的特点;
    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子,尤其在课堂交往中,通过教师和学生密切往来,从中体验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合作、信任和宽容。教学使我体会到:课堂上不能缺少讨论、争论、交流和合作,能让学生争论和交流,就会出现心灵的摩擦和智慧的冲撞,正是有了这种摩擦和冲撞才会产生灵感,才会使问题越辩越明,学生的思维也会越来越活跃,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开发课程资源,师生之间有了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课堂气氛才会越来越和谐,师生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

    绿叶如云的自然界寻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片。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更难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就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博览群书,积累资料,吸收营养,发现规律,勤于思考,日积月累,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崇敬到亲近,从模仿到效法,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师生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16篇

    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赅,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下面小编以幼儿园科学《动手做玩具》说课稿为例,为大家介绍说课稿的写法。

    各位评委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科学《动手做玩具》。

    一、说设计意图

    一次性的物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这些物品随便丢弃又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指导幼儿利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为指导思想。利用一次性物品来大胆进行创新制作,既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因此我设计了此活动。此活动的目标是:

    1、启发幼儿尝试用废旧材料自制玩具,增进环保与创新意识。

    2、巩固幼儿练习不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

    3、学习与同伴合作制作玩具,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说活动准备

    人们常说:成功总是伴随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为本活动做了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1、VCD、电视机、CAI课件。2、一次性物品:快餐盒、纸杯、塑料袋、一次性快子、辅助材料等,即时贴、毛线等(人手多份)、剪刀、浆糊。3.轻音乐磁带、录音机。

    三、说活动重难点

    中班幼儿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向抽象逻辑性思维过渡,所以科学地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地创造是活动重点。而幼儿的抽象逻辑性思维正在发展,因此,训练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连贯地讲述.是活动的难点。

    四、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了游戏法、启发提问法、讨论法、操作练习等教学方法。

    1、游戏法是幼儿最喜欢又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

    2、我运用启发性提问法来引导幼儿有目的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大胆创作。

    3、讨论法可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法、形式来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操作练习法不仅能培养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还可以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能力,

    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17篇

    各位领导评委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光的传播》。

    教材分析:

    《光的传播》是粤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是学习光学的基础课。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光是直线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及日食月食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
    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点:认识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本课的教学作出了以下教学设想

    教学设想:

    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所以在教学光的传播的特点时,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为实现这一设想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猜想 2、探究 3、运用4、小结

    教学过程

    (一) 第一环节:猜想

    我首先以镭射笔的红色光线照射屏幕,然后问学生你认为光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跑到屏幕上的?这种实物作为导入,让学生对光学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的同时也作出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测想。然后进入重点环节:验证 我将分两步进行

    1、提取生活经验进行初步验证 2、通过实验再次验证

    (1)提取生活经验进行初步验证

    学生作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猜测后我再追问,生活当中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这时可利用课件配以图片如:舞台上的灯光、阳光照射森林┉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看到的直线形式的光。使学生发现,原来生活中就的"确存在着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让学生从猜测发展到初步信服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通过实验再次验证

    生活经验只是一个事实,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证明出来?接下来我为学生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实验由简到难,层层推进。实验活动1管子看光实验,实验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充许有有不同方法,但只要学生有一个共识,只有管子是直的光才能传播出来,当管子是弯的光就不能传播出来了。这样就能得出我们的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活动二光线打靶,实验发现只有B孔和中间挡板的小孔及靶心三点在一直线上光线才能打到靶心,这就又一次地验证了光是直线传播的。两个实验由简到难,层层推进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进行了充分证明学生从初步信服发展到充分肯定光是直线传播的。当充分肯定光是直线传播的结论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环节:运用

    (三)运用

    科学知识的学习在于运用,科学知识的运用又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达到这一目的先让学生根椐课文了解小孔成像,再让学生根据光是直线传播的特点猜想在白屏上所看到的内容并把它画出来。之后我通过实物演示让他们惊奇的发现,蜡烛倒过来了,而且还有颜色,还能动呢。这时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但可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光通过小孔后的传播过程。结果不用讲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学生此时的探究欲望非常强烈我紧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光是沿直线传播来解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并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现象。

    当学生明白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能简单运用后,为提高他们的技能我布置拓展练习自制简易

    (四)最后一个环节小结

    我先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

    整堂课,其实内容都很简单,就是如何一步步加深验证,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兴趣更大,因为这堂课注重更多的是探究的过程。

    科学说课稿模板 第18篇

    一、教材分析:

    随着身会的发展,科技产品越来越贴金人们的生活,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纲要》中强调选材既要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面包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而如何使硬面包从新变得松软可口,对于孩子来说还是个疑问,这又不得不联系到现代生活中的科技产品——面包机。面包机对于我班幼儿来说还是十分新奇的,熟悉与新奇的碰撞可以激发幼儿操作与探索的欲望,因此,从幼儿熟悉的科技 成果入手,让孩子们接触和了解这些生动具体,形象可见的“科学技术”,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有益于激发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大班幼儿平时求知欲强,好奇多问,对周围一切都非常关注,他们喜欢自由活动,渴望参加承认活动,盼望自己快点长大。本班幼儿对科技产品较感兴趣,在家里都看见过父母操作,但自己未必尝试过。因此,自己操作电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相对有一定的难度,本次活动就将正确使用面包机作为难点。

    二、活动目标及依据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我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从情感、认知、能力方面指定了以下目标:

    1、感受现代科技产品面包机的优点,激发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2、了解面包机的基本功用,学习使用面包机。

    3、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动脑思考的积极性。

    以上目标都在各活动环节中一一体现并完成,并落实到幼儿的身上,注重哟而的操作性、体验性和全面性。

    重点:学习使用面包机,激发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难点:正确使用面包机。

    重难点突破的方法是通过让幼儿自己尝试,在实际操作中来解决的。

    三、活动准备

    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哟而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我为幼儿两次操作准备了两组材料:

    第一组:干面包、开水、牛奶、电饭锅

    第二组:面包机、干面包

    四、活动过程

    A、以故事形式引出课题。(3—5分钟)

    “小熊家来了很多客人,可是家里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只剩下一些干面包,这可怎么办呢?正在小熊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小猴子走了过来说,我们来做个实验,使这些面包重新变得好吃起来。建议都被小动物们认同了,小熊就拿来了开水、牛奶等,开始行动了,小朋友愿不愿意帮助小熊?”

    我班幼儿爱听故事,以故事形式设置悬念,一方面引起幼儿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又给幼儿充分的想象与探索空间。

    B、幼儿动手做面包

    (1)幼儿分撑组分别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带着问题“你的面包

    变成什么样了?”进行探索操作,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为下一个环节引出面包机作出铺垫与对比。

    (2)对幼儿进行操作评价

    让幼儿说你用了什么方法?

    1、在电饭锅里的面包粘粘的,不好吃。

    2、放进牛奶和水里的面包都湿湿的,不好吃!

    小结:利用这些工具,面包有的太湿,有的太粘,让幼儿说说还有没有另外的好办法,激发幼儿爱动脑筋思考的能力,推动环节发展,引出面包机。

    C、出示面包机

    1、观察面包机的构造。

    2、教师示范插上电源插头,边讲解边示范。

    这里是实现重点的第一步,因此我用了讲解演示法,让幼儿更快地了解其功用,学习使用方法,为自己操作带来了进一步的推进。

    3、个别幼儿操作,并尝尝味道,与刚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引出面包机的好处。

    D、幼儿操作面包机

    这里是担待内的所在,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及老师的知道,共同来完成。

    E、(1)共同享用,总结

    作为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总结也相当重要,这里主要是让幼儿再次感受现代科技产品的便利,并对其产生兴趣。

    (2)延伸活动

    请幼儿说说还有哪些好朋友产品,是谁发明的你想发明什么?

    推荐访问:模板 说课稿 科学 科学说课稿模板18篇 科学说课稿模板(精选18篇) 科学说课稿万能模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