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23日 22:41 星期四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生活中比教学设计16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3-26 12:15:03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本节内容在整章中的地位: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是本章的基础,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活中比教学设计16篇,供大家参考。

    生活中比教学设计16篇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第1篇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本节内容在整章中的地位: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是本章的基础,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的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本章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透镜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有所了解,并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都是很有价值的。

    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已经有一定的归纳能力,能对较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

    3、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知道如何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

    4、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打下了经验基础。

    设计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以多彩的自然现象导入课题采用实验进行探究,逐步深入,使学生真正懂得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通过科学探究体会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过程与方法

    (1)会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会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

    (3)能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能根据透镜对光

    线的作用完成光路的作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两个概念的理解;
    光路的作图。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探究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凸、凹透镜、透镜对光线作用一套器材、光具盘、光源、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2、展示眼镜教师拿一副老花镜和近视镜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老人家戴老花眼镜和年轻近视的人戴近视眼镜,与前面所学的面镜相同吗?谁能说出在生活中不戴或戴上眼镜来看东西时的情境呢?

    3、教师讲述像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一类镜子,它们都是透明的,我们把它们叫做透镜。用这些透镜能够纠正视力,只因为它们对光能起一定的作用,具体是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1、提出问题: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2、整体感知: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让学生认真观察,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生]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生]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生]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生]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3、教师归纳: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薄透镜: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

    [师]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它们是什么透镜?

    [生]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生]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师]引导学生了解除了玻璃外,冰、水等其他透明物质都能做透镜。[思考]

    ABCDEF

    属于凸透镜的是:A、C、D属于凹透镜的是:B、E、F

    (二)、认识主光轴和光心

    图一两球相交

    如图一所示,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许多同学可能都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只放大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调整放大镜与纸的距离,纸上会有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光斑处的温度很高,如果长时间照射,纸会被烤焦,甚至燃起来。这个现象提示我们什么?(放大镜能把光会聚起来)放大镜是凸透镜,看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那么凹透镜也能使光会聚吗?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1、演示教师演示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凹透镜来演示凸、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图三)。

    (2)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图四)。

    图三凸透镜使光会聚

    图四凹透镜使光发散

    2、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凸透镜又叫做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凹透镜又叫做发散透镜。通过光轴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四)、焦点和焦距

    实验发现,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跟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如图五所示。图中F表示焦点,f表示焦距。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第2篇

    学习目标

    ①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③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④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⑤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创设情境

    ①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闪光的金钥匙”新闻发布会。

    ②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办法

    内容:

    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

    规则:

    a.按小组选一名“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b.“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当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奖励办法:

    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

    民主推荐

    ①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

    ②组内评选:推出“新闻发言人”。

    ③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成果发布

    ①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②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总结颁奖

    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各种人造机器和行为判断所使用的能量形式。

    2.能通过观察发现自己周围存在哪种形式的能量。

    3.能将自己经常利用的能量形式记录下来。

    4.能发现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哪类生物。

    5.能通过计算结果说明与能量相关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从中发现自己观察的不足。

    2.乐于从小养成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量。

    2.能举出实例说明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3.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植物。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出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人是怎样利用各种能量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难点:找出身边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或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观察单元页,引导学生了解能量的作用。

    2.提问:关于能量,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讨论)

    3.讲述: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进入能量的世界。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能量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认识各种能量

    1.认识机械能

    ①出示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

    ②提问:你玩过橡皮筋动力飞机吗?说一说它是怎样飞上天的?

    ③请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橡皮筋动力飞机飞上天的过程。

    ④讲述:当连接螺旋桨的橡皮筋被绕紧时,橡皮筋就有了一种能量,当它放松时,就将这种能量释放出来了,这种形式的能量就是一种机械能。

    2.认识其他能量

    ①讲述: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产生的效果。

    ②出示利用各种形式能量的图片。

    ③讨论:图片中各种现象利用了什么能量?

    ④学生讨论,交流。

    ⑤讨论:为各种能量的使用举出实力

    ⑥学生交流。

    3.小结: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机械能、化学能等都是能量,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能量。

    板书设计:

    第八课 生活中的能量

    (1)声能:声纳

    (2)风能:风车

    (3)光能:太阳能

    (4)电能:电扇

    (5)热能:烹调饭菜

    (6)磁能:磁悬浮列车

    (7)机械能:橡皮筋飞机

    (8)化学能:食物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导入

    (二)新课教学

    活动2:我们周围的能量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讨论: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能量形式,并清楚的解释能量能帮助我们什么?

    3.学生讨论,记录。

    4.活动:找一找,教室里所利用的能量。

    活动3:食物中的能量

    1.提问:你知道一天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活动需要吗?

    2.阅读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①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②儿童和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是多少?

    ③哪类食物中所含能量高,哪类食物所含能量低?

    ④今天早餐摄取的食物大约含有多少能量?是如何计算?

    3.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4.讨论:资料中的食物哪些来自植物?哪些来自动物?这些食物所含能量最终来自哪些生物?

    5.师生交流,归纳

    拓展:计算自己每天所吃食物中含的能量

    1.交流:自己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种类和数量

    2.利用教材中的食物能量表,计算出一日三餐大约所含的能量

    3.交流:自己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比规定的是高还是低,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4.小结:过多或过少的获取能量,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只有保证身体中的能量平衡,才能保持我们的健康。

    板书设计:

    第八课 生活中的能量

    食物中的能量

    食物种类能量

    教学反思:

    能量概述

    能量简称为能,是物质运动的一般量度。物体做功或使物体发生位置变化的本领就是能。能的主要存在形式包括: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电能、电磁能和原子能等。

    (1)机械能

    你乘坐的汽车、往前跳跃的青蛙,甚至你听到的声音都具有机械能。机械能是指与物体的运动或位置高度、形变相关的能。机械能可以表现为动能,也可以表现为势能。

    (2)热能

    所有的物体都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由于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形式和排列结构方面的原因,这些粒子既有动能又有势能。热能是指组成物体的粒子所具有的能的总和。当物体的热能增加时,粒子的运动速度就会增大,从而使得物体摸上去感觉是热的。

    (3)化学能

    你吃的食物,用来点蜡烛的火柴甚至你身体的细胞里以及石油、煤、木头等化合物中都储存有化学能。化学能是指储存在化合物化学键里的势能。

    (4)电能

    当门的金属把上的静电击中你的时候,你就能感受到电能。运动的电荷形成电流,或者说产生了电能。电器设备,如收音机、电灯以及电脑等,用的都是来自电池或电厂的电能。

    (5)身体中的能量

    指的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热能。人体所需要的热能都来自产热的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国际上通常以焦耳(J)为热能的计量单位,同时也仍然使用卡为计量单位。1焦耳=0.239卡,l卡=4.184焦耳。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使用千焦和千卡,即焦耳和卡的1000倍。人体从食物中获得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如内脏的活动、肌肉的收缩、维持体温以及生长发育等。

    能源的分类

    能源品种繁多,按其来源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能,除太阳的辐射能之外,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等都间接来自太阳能;第二类来自地球本身,如地热能,原子核能(核燃料铀、钍等存在于地球自然界);第三类则是由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球的引力而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1.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可以直接取得且不必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如煤炭、天然气、地热、水能等。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或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产品,如电力、焦炭、汽油、柴油、煤气等属于二次能源。

    2.常规能源:也叫传统能源,就是指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用的能源。几种能源中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都属一次性非再生的常规能源。而水电则属于再生能源,如葛洲坝水电站和未来的三峡水电站,只要长江水不干涸,发电也就不会停止。煤和石油天然气则不然,它们在地壳中是经千百万年形成的(按现在的采用速率,石油可用几十年,煤炭可用几百年),这些能源短期内不可能再生,因而人们对此有危机感是很自然的。

    3.新能源:指以新技术为基础,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太阳能的利用。据估计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是目前全世界能量消费的1.3万倍。如何把这些能量收集起来为我们所用,是科学家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植物的光合作用是自然界“利用”太阳能极为成功的范例。它不仅为大地带来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和养育万物的粮菜瓜果,地球蕴藏的煤、石油、天然气的起源也与此有关。寻找有效的光合作用的模拟体系、利用太阳能使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及直接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等都是当今科学技术的重要课题,一直受到各国政府和工业界的支持与鼓励。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第4篇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但是难度都不大,因此根据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1、借助情境,引入新知。

    结合教材情境图,创设一个出示班级新同学照片的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照片,使学生对相关问题产生思考。

    2、自学合作,丰富知识。

    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通过自学及合作探究的方式,总结出比的读写方法及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实践能力。

    3、比较发现,建立联系。

    结合课件,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弄清楚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比的意义和读写法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

    同学们,咱们班又来了一位新同学,老师想介绍他给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可是这位新同学现在没有来,但是老师带来了他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想)

    2、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教材69页图片A)

    咱们学校美术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为这位新同学画了一张画像(依次出示B、C、D、E四张图片),观察这些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与小组的同伴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观察与交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生活情境一:照片相像问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的发现。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如果以图A为标准,观察这四张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呢?

    (2)为什么图B、图D与图A比较像?试着说一说。

    (图B、图D都与图A的形状相同,图B是把图A缩小了,图D是把图A放大了)

    (3)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长方形)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形的长和宽)

    3、探究规律。

    (1)指引探究思路。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图片放在方格纸上,并隐去图片,只留下长方形来研究。

    前面我们是通过观察直接判断出这些图形的像与不像,那么为什么图B、图D和图A比较像,而图C、图E和图A不像呢?现在请你数一数、算一算、议一议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探究五个长方形中各自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计算,并完成表格。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编号

    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长方形A

    长方形B

    长方形C

    长方形D

    长方形E

    (3)初步感受比。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预设

    生1:我发现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就是长方形B;
    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长方形D。

    生2:我发现长方形B、长方形D和长方形A一样,它们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也都是长的。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A、B、D这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都是长的,也就是说这三个长方形是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这样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会相像。

    设计意图: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一组长方形的观察、计算、思考,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的固定倍数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获得“比”的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第5篇

    学习目标

    ①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③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④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⑤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讨论交流

    ①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②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观摩评选

    ①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②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代言人”向别的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搜集的资料。

    ③每位学生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集体评议

    ①各组同学评议:哪组活动开展得好?好在哪里?

    ②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总结、颁奖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2.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3.通过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掌握名数改写的一般方法。

    难点: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时,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教具准备:

    幻灯片课件。

    主要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分析

    这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迁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习。

    2、注重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小数知识出发,紧密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0.36×100= 4.08×1000= 30.2÷100= 12÷1000=

    2、1米=( )分米=( )厘米 1千米=( )米

    1吨=( )千克 1千克=( )克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1、复习巩固,使学生能熟练移动小数点。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常用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小数。在课前大家都收集了生活中的小数,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学生汇报各自收集到的小数,并说一说每个小数表示的含义。

    老师展示教科书上的图片和做一做,指名说它们表示的含义。

    特别指出: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你觉得这个成绩怎么样?小丽的体温是38.5度,你觉得她的体温正常吗?

    同桌之间再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收集的小数的含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前的搜集生活中的小数的过程,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小数,观察图片中的小数,以及互相说说这些小数表示的含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和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小小数,处处有数学,同时进一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

    三、新课学习

    1、名数的认识

    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测量的结果,有数有单位;

    不同点: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

    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
    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大家能举出一些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吗?

    学生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名数和数区别,同时知道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概念)

    2、教学例1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发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是广泛呀!这里就有四个同学,他们在比身高,你们来给他们排排队吧。

    投影出示图片

    请同学们观察这四个名数,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要想比较它们的大小,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讨论回答:

    把它们的单位都化相同了再比较。

    把它们都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都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要比较大小,必需把单位统一。有两种方案:或者都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或者都改写成低级单位的。)

    (1)教学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学生交流讨论

    80厘米=( )米

    应该怎样改写?学生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自主对新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学习。)

    学生可能有这样两种方法:

    ①因为100厘米=1米,80厘米=米=0.80米

    ②80厘米=80÷100米=0.80米,其中的80÷100可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进行计算,缩小100倍也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所以80÷100=0.80。

    补充说明:小数末尾的零可以去掉。

    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学生可能会选择第二种,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像这样把一个单位的数换成另一个单位的数,叫做名数的改写。(板书课题)

    再来看一看厘米和米这两个单位哪一个单位大,哪一个单位小?

    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改成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

    讨论: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低级单位的数去除以进率)

    教师出示1米45厘米=( )米

    这道题与上面的题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小组讨论一下,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

    (设计意图:明确单名数改单名数、复名数改单名数的区别)

    (2)练一练

    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 =( )吨 7450米=( )千米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设计意图:熟练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

    (3)教学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0.95米=( )厘米

    观察这道题与刚才上面80厘米=( )米哪道题有什么不同?你能根据上面哪道题改写的方法推想出这道题的改写方法吗?

    小组讨论

    这是一道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应乘以进率。1米=100厘米,0.95×100=95,所以0.95米=95厘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的数去乘进率)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上面学习的经验,再利用知认的迁移和类推,让学生自主学习高级单位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名数的方法,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

    1.32米=( )厘米

    可以这么想:1.32米=1米+0.32米=100厘米+32厘米=132厘米,还可以这么算:1.32米=1.32×100厘米=132厘米。

    请同学们完成书上的做一做:

    3.7吨=( )千克 0.86平方米=( )平方分米

    0.3千克=( )克 2.63千米 =( )米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3.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

    1、教科书第70页—71页第1题和第3题

    第一题:下面牺物品价签上的小数点都标错了,请改正过来。

    第二题:辩识托盘称上物品是重量是多少克或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明确实际生活中的小学的含义。)

    2、13厘米=( )分米 86克=( )千克

    109分米=( )米 5350米=( )千米

    3、 1.09米=( )毫米 2.56吨=( )千克

    2.3千克=( )克 4.6米=( )分米

    2.95元=( )元( )角( )分

    4、71页6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名数改写的方法)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性质以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基础上,通过身边的小数入手,主要让学生学会一般名数改写的方法。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有一些亮点,如结合生活的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安排有层次有坡度,也能按照知识迁移的方式让学生去学习,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但总得教学效果还是不太理想,离目标的达成还有一定的距离。

    问题原因有多方面的:

    一是在整堂课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对新课程理念体现的较少。

    二是教师问题有些零碎,问题缺乏有效性,把学生束缚得太多,总担心学生不明白。

    三是这节名数改写的课要求学生必须对各计量单位间的进率以及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明确和熟练,才能达到顺利的改写,但实际是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生疏淡忘了,因此造成教学过程有些吃力。四是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可能跟与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有关。五是教师在语言要更加精练准确,在评价学生的方式上还需多下功夫。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身份证的编码特点,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比较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了解身份证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探索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小组合作表格

    一、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瞧瞧这是什么呀?(身份证)

    2、你知道哪些地方要用到身份证吗?(住酒店、坐飞机等)

    3、从这张身份证中你们看出哪些信息呢?(投影展示身份证)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地址、身份证号码)

    观察得真仔细,由数字组成的身份证号码中包含了怎样的信息,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生活中的编码。

    二、探索身份证编码的知识

    1、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本找有关身份证的信息,请将你查到的信息与身边的同学分享一下吧!

    小组内说完后,全班汇报,得出身份证号码的含义。

    性别码

    板书:441900197605176345

    省市县区出生日期顺序码校验码

    2、考考你(课件出示两个身份证号码)

    看到这两个号码,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3、看不出有关这两个身份证号码的地区信息,利用身份证查询网站进行查询。

    4、对有关身份证知识进行质疑。

    三、知识延伸

    1、你还知道生活中的其他编码吗?(车牌、电话区号等)

    2、介绍完有关区号的知识后,让学生给在外地的亲人或朋友打一个问候的电话。

    四、实践应用

    利用编码的知识,小组合作给三位东莞的小学生编写学号。

    五、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先同桌说再全班说)

    小结:数字与编码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希望大家留心观察,探究更多有关编码的知识,从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第8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生活中民主对话的基本形式。

    2.体验民主对话的情景和氛围。

    3.具备初步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

    二、学情分析:

    “社会生活中的民主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但五年级学生求知欲强,他们对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有进一步了解社会的迫切需要。本课教学注重开放性、活动性的增强,学生乐于学习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民主对话(活动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民主对话的一些基本方式)

    1.同学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吧,你还记得坐车时购买的票价是多少吗?

    2.重庆的公车票价从20xx年到现在,已有8年没有调整过了。今年4月初,市物价局提出了“调整公交票价”的方案。报告中提到重庆公交企业近几年累计亏损已高达12.42亿元。可是市政府并没有马上作出调价的决策,而是想听听群众的意见,召开了一次“听证会”,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大屏幕,走进这次听证会。

    3.播放“重庆市改革城市公交票价听证会”(课件)

    4.召开“听证会”以后政府经过研究决定“暂缓调整公交票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5.小结:(课件)这种政府和有关部门与群众进行沟通;
    群众向政府和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就叫民主对话。(板书:民主对话)

    6.“民主对话”有哪些方式呢,请看书上P42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式?(板书:民意调查、听证会、新闻发布会)

    7.在我们这个民主的社会中,民主对话的方式远不止同学们了解的这些,还有的方式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听证会、新闻发布会、民意调查、民意测验、座谈会、职工茶话会、团代会、论证会、职代会……

    8.小结:在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对话的方式多种多样。(板书:……)

    9.过渡:如果政府要把“重庆市改革城市公交票价的情况”向社会通报,你们猜一猜政府会采用哪种民主对话的方式?(新闻发布会)

    活动二:体验民主对话(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参与模拟的社会情景活动,感受和体验民主对话的氛围,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提高他们的民主参与能力)

    (一)新闻发布会模拟:

    1.同学们在电视中看过新闻发布会吗?

    2.今天我们就在教室里现场模拟一次通报“重庆市调整公交票价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亲身体验一下社会中的民主生活。

    3.参加这次新闻发布会的人员主要有:(课件)

    A.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市物价局局长、市物价局办公室主任、市发改委主任

    B.各大媒体记者:重庆卫视记者、重庆交通广播电台记者、重庆晚报记者、重庆时报记者、重庆时报记者、重庆晨报记者……新闻发言人要代表政府发布有关新闻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谁愿意来扮演?(请表演的同学上台就坐)剩下的同学就扮演各大媒体记者。

    4.模拟新闻发布会的准备。课件打出准备内容:

    ⑴活动准备:(课件)

    A.扮演新闻发言人的:讨论分工,准备发言内容

    B.扮演各大媒体记者的:

    ①和同桌一起确定扮演什么媒体的记者,

    ②并讨论针对这次“重庆市调整公交票价”提出问题的内容。

    ⑵模拟新闻发布会

    A.新闻发言人发言

    B.媒体记者提问,新闻发言人回答。

    5.刚才同学们体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你觉得这样的民主对话方式有什么好处?

    6.小结:通过新闻发布会,人们了解了政府的决策,老百姓拥有了知情权,体现了我们社会的民主。

    7.通过这次“调整公交票价”事件,你觉得在社会生活中,当政府想了解人民的意愿时,当人民想向政府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可以采取什么方式?

    8.总结:当人民想向政府和上级领导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时,当政府和上级领导想了解人民的心声时,可以采用民主对话的方式,大家可以心交心,面对面地相互沟通和对话。

    (二)听证会模

    1.正如这次政府在决定是否调整公交票价之前,想听取人民的意见,想使决策更加合理,就召开了听证会,与群众沟通。

    2.你知道我们政府和有关部门召开过哪些听证会。

    3.(课件)图片出示:国家计委举行旅客列车票价听证会;
    《重庆市养犬管理办法》立法听证会;
    上海市居民用电价格听证会;
    重庆公交车票价调整听证会;
    除了成人有听证会,还有小学生参与的听证会。

    4.(课件)视屏出示:全国首次小学生听证会。

    5.模拟听证会准备:今天我们就在教室里现场模拟召开一次听证会,进行一次民主对话。今天的听证会的主题是:“五一”节长假是否应该恢复?

    6.(课件)出示:

    A.参加本次听证会的听证方领导有:市人大主任、市办公室主任、市发改委主任、市文化局局长;

    B.本次听证会需要邀请的社会各方代表有:旅游业服务代表、普通市民代表、学生代表、交通运输业代表、企业公司代表、经济学专家代表、农民工代表、社会学专家,旁听市民、媒体记者……想扮演听证方领导的同学举手:(请表演的同学上台就坐),本次听证会代表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参加。现在就开始请你任选以上一种角色报名参加本次听证会。名额有限,抓紧时间报名。

    7.准备活动:(课件)

    ⑴挂代表证。

    ⑵和同桌讨论“听证会”发言内容。

    注意:要围绕自己所代表的群体的利益发言,发言要符合你的代表身份。

    8.模拟听证会召开

    ⑴介绍领导和来宾:

    ⑵宣布听证会主题。(课件)

    ⑶听证会代表陈述自己的意见。

    ⑷听证领导总结发言。

    ⑸听证会结束。

    9.同学们刚才模拟了“听证会”,体验了民主对话,你们有什么感受?

    10.小结:通过“民主对话”,政府能听到人民的心声,人民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

    11.你如果你是参与听证会的群众代表,你认为自己应当怎样做,才能够代表群众的心声?才能达到与政府的有效民主对话?(板书:民主意识民主能力)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小不但要培养自己的民主意识,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民主参与能力,才能更好地享受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权利,履行自己的民主责任。

    活动三:参与民主对话(活动目的:通过调查问卷的填写,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提高学生的民主参与能力)

    1.接下来,请同学们来参与一次我们学校的民主对话活动,老师要看看同学们是否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

    2.现在你们手上就有一张“学校服务工作满意率调查表”。你们可以通过填写调查表与学校管理部门对话。

    3.请同学们在填写调查表时,要实事求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填,要认真地提出对学校工作有促进、有价值的意见,同学们开始填写吧!

    4.学生填表(课件);

    5.反馈同学们填写调查表的情况。你对学校的物业餐饮服务工作总体评价选择“很满意”的请举手?“满意”的请举手?“不满意”的请举手?你有什么意见?

    6.总结:同学们通过参与刚才的“学校民意调查活动”,也就是参与了学校的民主生活,参与学校的民主生活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责任;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向建立高度的民主社会迈进,就需要我们每个国民都要具有民主意识,并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才能共建民主社会、和谐社会。

    老师希望你们在自己心中从小能播下民主的种子,从小培养自己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国家公民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缩小课程目标。在本课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经历了教学目标由多到少;
    教学设计由繁到简;
    教学实施由忙累到轻松的过程。最后确定本课分三课时教学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民主选举”;
    第二课时完成“民主对话”;
    第三课时完成“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民主对话”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社会生活中民主对话的形式;
    体验民主对话的情景与氛围;
    初步具有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我从最初的一节课讲三个话题,到现在确定一节课讲一个话题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感受到合理的定位教学目标,可以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活动和体验生活的时间;
    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轻松,学生的学习更愉快、更有效。

    二、力图构建体验型的品德课教学课堂。体验是学生认知提升的途径。所谓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整节课贯穿三次社会生活体验:我预计了三个体验活动,一是“新闻发布会”,二是“听证会”,三是开展“民意调查”。为了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社会民主生活,我有目的的创设模拟社会生活的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在亲历中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对话形式。体验既是活动的结果,也是活动过程。所以每次活动后都要组织学生围绕目标交流活动中的感受,提供一个信息分享和交换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生对这样的社会生活情景再现既陌生又好奇,在这种社会生活的模拟体验中获得了快乐,提升了认知水平。

    三、尊重儿童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本课是一节社会性较强的课,社会生活中的民主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联系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开课时联系儿童身边的社会生活,将今年4月,“重庆市调整公交车票价”情景再现课堂。通过这一事件,引出“民主对话”这一基本概念,再结合具体事例体验民主对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既贴近真实生活,又让学生容易理解“民主对话”的含义。接下来让学生情景再现“通报‘重庆市调整公交车票价相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和模拟“‘五·一长假是否恢复’这一社会热门话题的听证会”。学生在两次社会情景体验活动中了解到社会生活中民主对话的形式;
    体验到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氛围。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和感染力。经过前面的认知、体验做铺垫,我再将学生引入到校园生活中,让学生亲身参与一次“民主对话”开展学校服务工作满意率的“民意调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民主能力,树立民主意识。这三个体验式的教学活动设计,遵循了儿童认知的逻辑,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花的造型特点及寓意。发现中国传统绘画、建筑工艺品中花的优美造型,以及生活中各种以花为主题的装饰,从而建立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超越生活的理念。

    2、通过欣赏,认识中外不同艺术表现方法及不同表现形式表现出化的特点,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以花为主题的创作。

    3、通过设计应用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各种花的造型特点以及颜色搭配的同时进行以“花”为主题的绘画实践。

    教学难点

    艺术实践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要体现艺术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理念。

    教学准备

    师:课件挂图绘画作品盆花文字资料

    生:画具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设意图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检查学具

    起立问好

    好的课堂氛围是成功课型的开端

    赏花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桌子上的花漂亮吗?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常见的花,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与花有关的创作。

    出示课题“生活与艺术中的花”

    欣赏桌子上的花,闻一闻,看一看,指生谈谈花给人带来的美妙感受以及盆花的颜色、形状、结构。

    初步感受花带给我们的美感与温情。

    品花

    三、探究新知

    1、游戏,眼力大比拼---猜花

    孩子们:桌子上摆着的是我们知道的花,而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名字的花,大家来共同欣赏吧。

    课件配乐播放各种花,供孩子们欣赏,看谁记住的花名最多,谁是记花能手,发小礼物给以鼓励。

    2、古今中外,每种花都有自己独特的外形特点之外,人们还根据它的外形结构特点和生长特点赋予他们不同的品格,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

    出示图片,提出活动要求:

    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明确各种花的寓意。

    牡丹—富贵、吉祥。

    百合花—象征荣誉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梅花---傲雪

    菊花---熬霜

    康乃馨---送给长辈,幸福、安康

    兰花----品格高洁

    郁金香—

    3、欣赏

    欣赏潘天寿的荷花,了解中国画的绘画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国画工笔和写意的区别。

    4、欣赏杜菲的“银莲花”、凡。高的“向日葵”了解西方表现花的表现形式。(出示挂图)

    5、中西两种画风进行比较,尝试着找出不同特点。

    根据孩子们的总结给以补充。

    6、指导学生分析:花在生活当中是怎样应用的?

    出示清朝嘉庆年间的“粉彩白花图瓶”供孩子们欣赏。

    师小结:黑地厚重而雅致,瓶身绘满造型各异、色彩绚丽的花,没有一朵是重样的,线条流畅,做工精细,体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大师精湛的技艺。

    7、感受花在生活当中的应用。(观赏课件图片),说说这些设计采用了那些手法。

    手法:夸张变形

    样式:长形圆形三角形自由形

    学生欣赏,快速记住花名。自由发言自己记住的花,花名说的多的给予奖励。

    分组活动,每小组给一种花赋予花语。

    同学们根据花的颜色以及它的生活特点,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给每种花配上话语。

    欣赏挂图,对比了解工笔与写意的区别。

    进行总结

    工笔:工整,细腻

    写意:大气,豪放-

    (1)造型完美颜色艳丽的花朵配以茂密的叶子,充满着生命力。

    (2)花瓶上的图案颜色与花头相互辉映

    (3)整合的桌布使画面更有空间感。

    小组合作探究:

    两件艺术作品在画风气韵上有些相似,大气豪放。从色彩上有所差异,国画从颜色上讲素洁高雅,而西画则色彩艳丽。

    欣赏清朝嘉庆年间的“粉彩百花图瓶”总结外形的艺术特点。

    同学之间交流,总结汇报。

    通过猜花,使孩子们知道生活中更多种类的花,并从中感受色彩各异的花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激发兴趣,了解花的品格。学习做人的道理。

    体会中国画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提高欣赏能力。

    通过欣赏,进一步感受西方油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

    学生在探究的同时,感悟绘画作品不同风格的表现魅力。

    感悟艺术作品中花源于生活。

    提高总结能力,再次提升艺术源于生活超越生活的理念。

    画花

    四、艺术实践

    花事艺术创作的源泉,这些设计师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都融入到了绘画作品当中,形成可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他们的作品才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那么,大家想不想做一名设计师呢?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你会怎么做呢?是把这些花插在美丽的花瓶里,还是设计一个漂亮的花瓶,还是设计一组花纹,或者花边,总之与花有关的都可以,孩子们,快快动起笔来吧。

    提出作业要求

    1、设计一副以“花”为主题的作品。

    2、根据自己的实际可临摹可创新。

    3、样式自己选择,只要与花有关都可以。

    (花边花纹静物花瓶自由花)

    教师巡视指导,要根据孩子自己的作品给予合理化建议,使孩子们的作品更具特色。

    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

    要求新,求异,与众不同

    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进行艺术实践。

    孩子们的思维是不受局限的,生活中和艺术中的花给孩子们留下了或强烈或淡雅的印象,放开手给他们自由设计的空间,这样才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作业,彰显其个性魅力。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审美确立绘画方向。

    评花

    评头论足

    将一部分作业粘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组织学生对板前的作品进行评价。

    师评:用赏识的眼光评价孩子作品的闪光点。

    评出最佳创意奖五名,并发给奖品。

    自评:说说自己的创作意图,以及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的难处。

    互评:说说自己最喜欢这些作品当中的哪件作品,为什么?

    自评和互评时尽可能的使用专用术语,一个词或是一句话都可以。

    能够用专业术语简单的评价别人的作品,就已经完成了本课的重点。

    总结

    美丽的花无处不在,其实除了一些有名的花,还有很多无名的小花,如田野里的野花,蔬菜花,甚至一些凋谢的花都有它们惹人喜爱的地方。正因为这些美丽的花,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如此美丽。在老师的眼里你们就是那一朵朵色彩艳丽的花儿。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第10篇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一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三、教具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打算用手里拿着的漂亮小气球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不想看呀?

    生:想看!

    师:小气球与纸片接触,很显然不能将纸片吸起来。那么,我把小气球在头上摩擦几下再与纸片接触,同学们注意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纸片被吸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靠近碎纸屑,你发现了什么?

    生: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吸起碎纸屑。

    实验2:用梳过头发的干燥梳子再次靠近头发,你发现了什么?

    生:头发飘起来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生:塑料梳子经过摩擦,产生静电,就把纸屑和头发吸起来了。

    师:你还见过那些类似的现象呢?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文具、书本、头发、桌椅、衣服等)通过摩擦等方式体验静电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自己体验的静电现象:你用了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现象?

    指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验。

    小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些静电现象不是通过摩擦产生的,比如:电视屏幕带电。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三)认识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电荷

    师: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的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1)出示课件:正电荷和负电荷

    讲解:物质同时具备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就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2)出示课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

    讲解:当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了梳子上,梳子有了多余的电荷显负电;
    头发因缺少电荷而显正电。

    2、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一: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

    师: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气球带负电,头发应该带什么电?

    生:正电。

    师: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气球能把头发吸起来。

    课件出示示意图。

    活动二:让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现象发生?

    提问:

    (1)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带什么电?

    (2)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课件出示示意图)

    (3)这和我们了解到的哪一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似?

    小结: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跟磁铁的现象类似。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四)认识电流的形成

    1、认识电流的形成(出示课件)

    静电虽然是由于电荷转移形成的电现象,但是在静电中,电荷是不能流动的。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电荷是能持续流动的,我们称之为“电流”。电荷的流动需要导线作为通过的道路,电荷在导线里按照一定的方向不断的流动起来,就像不停开动的缆车一样。这样,我们使用的电灯、冰箱等才能正常工作。

    2、认识电源

    要帮助电荷流动起来,还需要提供动力的装置,这个动力就是电源。

    (五)课堂练习(出示课件)

    【我会填】

    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靠近头发,会发现头发和梳子相互吸引的现象,这属于( )现象。

    2.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 )和( )。

    3.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 )和( )。

    4.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 )。

    5.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 )和( )两个条件。

    【我会答】

    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有关静电的一些知识,并且知道了流动的电荷形成电流,才能使用电器工作。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还会了解更多电的奥秘。

    (七)布置作业

    晚上睡觉前在黑暗中脱衣服,你能看到小火星吗?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 正电荷 负电荷

    电荷流动(电流) 电源 电路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7节,是《曲线运动》一章的最后一节。学习本节内容既是对圆周运动规律的复习与巩固,又是后面继续学习天体运动规律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安排了铁路的弯道,汽车过拱桥,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离心现象四个方面的内容,如果面面俱到,难免会蜻蜓点水,为了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讨论铁路弯道的设计意图。【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周运动有了较为清晰地认识,但是对于向心力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同时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很希望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的解决问题。【三维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历观察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能在具体问题中找到向心力的来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感悟科学的严肃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具体问题中找到向心力的来源

    【教学策略】

    1.教法:使用情境激趣、设疑引导、适时点拨的方式引领学生的学习;

    2.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观察现象、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方式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求知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自制教具:车轮模型、弯道模型;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首先,播放一段4.28胶济铁路火车事故的视频动画,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火车转弯这一具体情境中来。我就此提出两个问题:

    1.火车转弯时的限定速度是怎样规定的?

    2.火车超速时为什么容易造成脱轨事故?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既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又为他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二、复习巩固、明确方法

    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计算向心力的常用公式,然后,设置情景,让学生对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做出受力分析并找到向心力的来源。

    情景一:物块随圆盘做匀速圆周运动。

    情景二:小球在杯子内壁做圆周运动。此情景并没有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提出问题:“你能不用手接触小球,而不使小球落入杯底吗?注意,要保证杯口朝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出小球的运动方式,并对杯中小球的运动情况作出受力分析。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做出总结:分析圆周运动问题,就是要通过运动分析求出物体需要多大的向心力,通过受力分析找到谁在提供向心力,从而建立供需平衡方程,这是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思路。

    三、设疑引导、自主探究

    这一部分集中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巧设梯度,从以下三个部分组织教学:

    1.认识火车车轮的结构特点

    首先教师播放视频,分别展示火车在水平面和水平弯曲轨道上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到火车转弯要靠铁轨和车轮的作用。然后学生观察车轮和轨道结构,描述火车车轮结构特点。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利用自制教具──模型车轮,加深学生对车轮结构的印象,并提示学生思考车轮轮缘的作用。

    进一步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类似的轮子结构?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图片的展示(学校门口的电动拉门的轮子),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结构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认识。接着提问学生:你认为火车在水平轨道上转弯时向心力来自哪里?经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已经不难想到向心力的来源。而后追问:你认为这样的转弯方式有什么弊端吗?学生通过思考,结合上课之初播放的视频,不难回答出这样做的危害性。

    2.真实的火车弯道的情况

    那么设计师有什么好的方法吗?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实际铁路弯道特点的认识情况。而后通过图片,使学生认识铁路弯道处内轨低而外轨高的特点;
    从而发出疑问,弯道处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呢?

    提示学生从受力分析入手,找到此时向心力的来源,并要求学生画出受力分析图。

    除了正确的分析外,学生很可能将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画成沿斜面向下,这是对弯道的圆心位置分析不清造成的,对学生可能做出的两种向心力的方向,我不直接评论对错,而是使用自制教具,展示给学生弯道处路基的特点,让学生有所参照。学生不难发现,弯道的内侧与碗的内壁相似,进而认识到和杯子内壁的相似性,把小球在杯子内壁的运动与火车在弯道处的运动作对比分析。经过这样两步,学生已经不难得出正确的受力分析。成功的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从定性到定量,写出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的表达式,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3.假如你是设计师

    为了解决开课时提出的两个问题,我设计了第三部分──假如你是设计师。

    首先,设置情境:你设计了一段半径为r,倾角为θ的铁路弯道,你会如何规定火车转弯的速度?提示学生从解决圆周运动一般本思路出发,从供需平衡关系入手,列出方程,从而得出限定速度的表达式。从表达式的得出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限定速度的规定实际是为了保证由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从而避免车轮和铁轨间的挤压,保证行车安全。

    接着,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在杯内转动过快的小球从杯中飞出的过程,提示学生思考,如果火车速度过快会怎么样呢?学生已经不难认识到火车速度过快会使火车脱轨的问题。而后引导学生用供需平衡条件来解释这一问题,深化了学生认识。为了突出重点,这里不提出离心现象这一问题。只是通过现象的分析和认识为离心现象的教学做好铺垫。

    四、总结方法、完善认识

    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解决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认识到火车转弯的模型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认识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往往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感的来源。进一步启发学生,还有哪些生活中的运动也使用了相同的设计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自行车转弯、汽车转弯也有相似的情况,从而从特殊到一般,深化学生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事故原因的科学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尊重规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

    课后作业是学生再学习的重要途径,本节课后我安排了两项作业。旨在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认识物理与社会的联系,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引向课外。

    1.课后练习题。

    2.了解中国铁路提速情况,查找资料,提出你对铁路建设的建议。【总体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借助问题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支点,在教师的引领下,从分析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入手,找到一般规律。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思考、发现生活中的模型。通过类比,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联系到新问题的解决当中,在加深知识理解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分析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第12篇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比,但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于形式上。因此,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系列情境,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学习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感受比,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会求比值。

    3.能够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学习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会求比值。

    学习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模式

    学生活动设计教师活动设计二次备课意见

    一、观察思考,初步感知

    1、听故事,想问题

    生:想。

    2、观察思考并汇报

    生a:我认为图B与图D都和图A比较像,图C和图E不像。

    生b:因为A、B、D这3张照片形状差不多,只是大小不同而已。而照片C和E一个太胖,一个太瘦了,都不像A。

    生:齐说:没有。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完成学案表(一)(单位厘米)

    照片长宽

    A64

    B32

    C83

    D128

    E122

    图形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A6÷4=1.54÷6=

    B3÷2=1.52÷3=

    C8÷3≈2.73÷8=

    D12÷8=1.58÷12=

    E12÷2=62÷12=

    2、观察,思考,汇报

    生A:照片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照片A、B、D的宽也都是长的。

    而其它两张照片的长和宽的关系不是这样的。

    三、合作交流,建构新知

    1、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A:我们发现,照片B的长和宽都是照片A的。

    生B:我们发现,照片D的长和宽都是照片A的2倍。

    生a:图B中,长和宽的比是3比2,比值是1.5。宽和长的比是2比3,比值是2/3。

    2、观察,思考,汇报

    生A:这两幅图都是知道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生B:用路程除以时间的商就是速度。

    3、计算,填表(二)

    路程时间速度

    马拉松40220

    骑车人60320

    生1:它们的关系是:

    路程÷时间=速度

    生2:通过计算,它们的速度都是20km/t。所以一样快。

    3、看图,思考

    生A:就是要比较它们的单价。

    生B:用总价÷数量=单价。

    4、填表(三):

    摊位总价数量单价

    A15元3千克5元

    B9元2千克4.5元

    C12元3千克4元

    生:通过计算我发现C摊位比较便宜。

    5、认识比:

    回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如:6÷4写着6:4,读作:6比4。

    “:”叫做比号,比号前面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数叫做比的后项,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6、想一想

    比和除法以及分数之间的关系

    生:从3÷2=3:2==1.5可以看出,

    除法:被除数÷除数=商

    分数:分子÷分母=分数值

    比:前项÷后项=比值

    生:求比值用比的前项÷比的后项。

    四、巩固练习,解释应用

    1、读一读,并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3:12=(2)=

    (3)6:=(4):=

    2、找比

    我们六年级有男生11人,女生14人。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人数与全部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3、判断

    (1)、小强身高148厘米,小明身高12分米,小强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48﹕12。()

    (2)、5÷4又可以说成5比4,又可以写成。()

    4、发展性练习

    (活动:用自己的身高除以脚印长)

    探究身高与脚印长的关系。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第13篇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示

    教材简析:

    对于一年级的同学来说,生活中有趣的事是数不清的,比方说出去玩、做了个奇特的梦……能够把它画下来,那就更有趣了。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回忆生活中各种奇闻趣事,体验生活中点滴乐趣。

    2、指导同学创作一幅表示生活中趣事的绘画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把生活中的趣事表示清楚。

    2、是否突出了主题、画面生动有趣。

    3、能否把自身的作品介绍给同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儿童画作品,各种颜色的制、多媒体课件等。

    同学准备油画棒、水彩笔、图画本等。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

    小组交流生活中的趣事,派代表把最有意思的事向大家讲一下。

    教师出示一幅同学的绘画作品,启发同学看看、说说图上表示的故事。

    活动二:

    教师放课件,展示多幅儿童绘画作品,通过分析与对比了解创作的方法:明确主题、确定人物,添画相应的背景。

    教师为每一组发一幅儿童绘画作品,同学分析与讨论作品中的优点与缺乏。

    教师归纳同学的评述,提出创作要求。

    活动三:

    同学进行创作,创作完后,把自身的画介绍给同学。

    课后拓展:

    引导同学运用其他的方法进行创作。

    教学评价:

    4、能否把生活中的趣事表示清楚。

    5、是否突出了主题、画面生动有趣。

    6、能否把自身的作品介绍给同学。

    札记:

    在引导阶段,个别同学把吓唬他人、恶作剧也当成了趣事来说。对于这些区分是非能力还不强的小朋友,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不准画这样的题材”。而是诱导他们:这样做你感觉有趣,可是被你捉弄的人感到有趣吗?你被他人捉弄时感觉怎样?同学很快明白了捉弄他人不好的道理。也就不再画这样的题材了。其实在画创作画时,经常有同学把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不良现象当成有趣的事画下来,我认为这时老师不应该不论不问,也不能劈头盖脸的训一顿拉到,因为教师的职责不光是教书,还应该育人。所以应该耐心的让同学了解到自身认识上的缺乏,只有这样同学才会画出内容健康的画。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第14篇

    一、课标解读

    1、通过关注生活中的放大镜、照相机,课堂上的投影仪,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自制模拟照相机,经历过程,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 观、深刻的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知道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3、通过投影仪的使用,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有较深刻的印象。

    4、通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有初步 印象,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二、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透镜》是鲁教版八年级课本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透镜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此外,透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学情分析

    一、知识层面

    初三学生由于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对物理知识了解比较欠缺,对许多屋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却不全面。甚至会出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光现象有比较多的生活体验,也知道透镜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但大部分学生对透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原理并不熟悉。

    二、能力层面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经历使得学生对透镜的一些现象能进行简单的分析,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一些规律。但是在物理所要求的抽象思维方面仍有较大的不足,需要通过后续课程继续培养。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的成像特点,能对三者的物距进行区别;
    通过使用这三种仪器,体验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会制作模拟照相机,经历制作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4、会区别凸透镜成的实像和虚像。

    五、评价设计

    1、通过“模块一”中的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的使用,以及“反馈练习一” ,检测目标1、2的达成效果。

    2、通过“模块二”以及“反馈练习二”,检测目标3的达成效果。

    六、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在眼镜的家族中有两个重要的成员:近视镜和老花镜,为视力不好的人解决了不少难题。让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找出辨别近视镜和老花镜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找出在桌子上哪些器材也用到凸透镜。(有放大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第15篇

    教学目标

    一、复习

    1千米=( )米 1千克=( )克

    1米=( )厘米 1吨=( )千克

    1时=( )分 1分= ( )秒

    1平方米= (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 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 20平方厘米 9年 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1)0.95米=( )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

    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

    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 )千克 0.86平方米=( )平方分米

    0.3千克=( )克 2.63千米 =( )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

    (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

    80厘米=( )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 )吨 7450米=( )千米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

    三、巩固练习

    1、71页6题

    2、( )分米=1.5米 ( )千克=4.08吨

    510米=( )千米 516厘米=( )米

    4700克=( )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 )362厘米 284克( )0.284千克

    1480米( )1.5千米 532厘米( )5.3米

    4、72页10题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第16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第57页、第87页“生活中的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创设生活情境,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成功地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然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算一算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思考等多种实践活动,积极性非常高。可以说,我在围绕“数与生活”这一中心设计教学活动时,也在积极地进行构建“生活数学”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尝试。

    学情分析:

    教师请学生用学具盒里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家里的电话号码,学生活动时,因为学具盒里的数字只有1~9,所以如果出现重复数字就不够摆,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再让学生自由下位去找好朋友家的电话号码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下位交流。还有小组同学猜学具个数等活动,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也比较充分,促使合作学习和交流的意识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他人合作、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数就在我们身边。

    2.让学生能用所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5.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学卡片、学具盒中的数字、算式卡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小朋友们,在我们已经认识的数中,哪个数最小?哪个数最大?你们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来吗?(生边拍手边说:0、1、2、3、4、5、6、7、8、9、10)再让学生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设计意图:以师生拍手对口令的形式复习已学过的数,形式活泼。]

    引入:小朋友们说得很好,这些数可是我们的好朋友,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能见到它们。今天,我们就先来说说生活中的数。板书:我会说

    二、我会说

    1.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数?(让学生充分地去说)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看大屏幕,走进生活,看看生活中的数。

    [设计意图:直观演示,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3、看完录像,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数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是我们人类的亲密伙伴,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数来和别人交流。

    4、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6页“生活中的数”。

    问:书上的几位小朋友在向我们说什么?(指导学生看书上带数的话)

    [设计意图:尊重教材,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沟通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

    第一位小女孩正在干什么?她说了什么?(生:我7岁了。)

    第二位小男孩指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他说了什么?(生:我家有5口人。)

    第三位小男孩正背着书包去上学,他又说了什么呀?(生:我在一年级四班。)

    最后一位小女孩放学回家,她对我们说:“我家住302。”

    你知道302指的是什么吗?(门牌号码)

    模仿四位小朋友,说出一句带数的话吗?(多请几位学生说)

    三、我会摆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会打电话吗?(请一名学生说如何打电话)问:拨的数字就是什么?(电话号码)

    [设计意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贴近生活。]

    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话号码吗?请你们用学具盒中的数字,摆出家里的电话号码。(教师巡视)摆好后,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意识。]

    数一数,你们家里的电话号码有几个数组成?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生活中 生活中比教学设计16篇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推荐16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