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09日 00:47 星期四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热门17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3-27 18:30:04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1篇设计说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并能在独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热门17篇,供大家参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热门17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第1篇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并能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学以致用,本节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

    1、在引入小括号之前,注重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教学中,当学生列出错误的综合算式时,抓住契机,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结合问题情境明确运算顺序,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及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2、在学习新知之后,注重安排学生的实践应用。

    在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并掌握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之后,及时安排学生独立解决需要小括号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关于小括号由来的资料

    学生准备关于小括号由来的资料

    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问题,请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并口答。

    (1)一辆出租车能坐4名乘客,一个旅游团有36人,需要多少辆这样的出租车?

    (2)三(2)班有24人去南湖公园划船,每条小船可乘坐6人,这些人一共需要多少条这样的小船?

    2、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观察讨论,发现新知

    1、观察教材8页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1)独立观察情境图,获取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组织学生交流各自获取的数学信息。

    师:现在把你获取的数学信息向大家说一说吧。

    (学生汇报)

    师:这些数学信息你们都看懂了吗?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引导学生理解“每条小船比大船少坐学生3人”的含义)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师(出示教材8页第二个问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哪些相关的信息呢?

    (请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叙述完整:同学们过河,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条大船坐学生9人。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2)尝试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3)交流解题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29+25=54(人)54÷9=6(条)

    师:为什么先算29+25?54÷9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需要几条大船必须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再看54里面有几个9,有几个9就需要几条大船)

    方法二:列出错误的综合算式。

    29+25÷9

    师:你认为这样列式正确吗?

    师:按照前面学习的除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25÷9,而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先算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先算29+25,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运算顺序呢?

    (4)引入小括号。

    师:如果我们要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一位朋友可以帮忙,它的名字叫“小括号”。

    (5)介绍小括号的来历。

    师:在没有发明运算符号以前,人们运算都要用很复杂的文字进行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需要有密切联系的各种计算也逐渐复杂起来。这些计算常由两个或几个算式合成,而且在计算时常常需要先算某一个算式,再算另一个算式,于是便产生了区别先后运算顺序的符号。大约400多年以前,在大数学家魏芝德的数学运算中,首次出现了“()”“[ ]”和“{ }”。“()”叫小括号,是荷兰人吉拉特最先开始使用的。

    师:由于小括号可以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所以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小括号的来历,使学生对小括号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小括号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记住小括号。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第2篇

    半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几种现实反思如下:

    1、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任教小学低年级数学,最挠头的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2、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反思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级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还理想,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差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差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角色,不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公式,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更要因人而宜,我们也不能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生,我认为我们可以吸取公开课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开课的方法。

    总之,我觉得,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第3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27页至29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依据《三角形分类》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观察、操作、比较、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都是为了使学生能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因此这是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这是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因而我认为“三角形分类”的教学难点是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教学准备

    多媒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固体胶、剪刀等。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复习铺垫

    1、师:同学们,你们说说以前学过哪些图形?三角形是什么样的?谁想上黑板画给大家看一看?

    2、师:从同学们画的三角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三角形可能存在这三个角。(课件出示)

    ①叫角。

    ②三角形有三个特点,(课件出示)

    有边,角,顶点。

    让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迁移铺垫,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揭示课题

    在三角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角和边各有特点,这节课咱们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给它们分类,好不好?

    (板书:三角形分类)揭示课题的同时让学生明确了新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目标,克服了盲目性。

    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探讨三角形分类方法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给每小组学生分一张彩色卡纸,让学生把附页上的三角形剪出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贴在彩色卡纸上,让学生选代表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并说说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类,然后:

    ①学生代表自评作品

    ②学生互评

    ③老师点评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出三角形分类方法这一话动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真正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评、互评、老师的点评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探究新知

    按角分类的三角形

    按照教材顺序依次展示第一类锐角三角形,第二类直角三形,第三类钝角三角,并出示相应的课件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这三种三角形的特征。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有一个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

    在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归纳出按角分类的"三角形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探究新知按边分类的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引入

    展示学生以边分类的彩色卡纸。问:学们有什么新发现?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探究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2、等边三角形的教学

    问: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等腰三角形都只是两条边相等吗?看不出可以拿尺子量一量。

    学生归纳:(课件展示)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等腰三角形,并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实践。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更大程度上的发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

    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1、教材28页上的第一道练习题,请个别学生到视频展台做此题,

    2、游戏巩固

    老师左手拿一个三角形,右手拿一张卡纸遮住三角形的两个角,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这会是什么样的三角形?设计第一道练习题目的在于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培养学生联系新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感到有些疲劳时,这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练习方式,增加题目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课小结

    大家谈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谈谈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发现的三角形分类方法及各种三角形特征,不仅及时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感受、体验到一个探索者的成功乐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与信心。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整个黑板主要用于展示学生按角和边进行三角形分类的彩色卡纸作品。这样安排既便于学生观察,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第4篇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本校和转入的同学)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我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
    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
    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
    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3、第五单元“分数”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分数大小变化规律、公约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结合实例,感知平移轴对称现象;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以及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等。

    3、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与生活中各种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在第二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可能性”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与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知识设计日常生活中的方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1、体会“数”中,体会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猜测、验证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2、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体会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渗透“化整为零”的策略。通过操作、旋转、平移等探索活动,体会“转化”思想,并能用符号和语言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操作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信息收集、处理、建立模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5、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图形与数的关系,发展归纳与概括能力。

    6、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并能获得解决问题方法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主要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充分把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育资源引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4.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己梳理所学内容;
    对错题或活动过程的进一步反思,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提出更有挑战性的问题;
    进一步分享算法多样化;
    进一步追问算理的解释。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6.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第5篇

    12月5日,我有幸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美茵校区,聆听了黄为良老师“素养立意的运算教学”和侯正海老师的“图形认识教学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辨析与思考”,他们的讲解一次次使我心灵震撼,他们的许多別样的思考方式使我耳目一新。

    一、反思中前行·摸索中提高

    经过这次短暂的培训,回来后我做过深刻反省,反省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是否懂得、教学理念是否新颖,教学知识是否扎实,教学技能是否一流。只有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才能提高,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受学生喜受的,有自已到见解的教师。

    二、学以致用,救学中践行

    对于每位教师都要面临的备课和上课任务,在这次培训中我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面对庞大的班级学生数,面对堆积如山的要批改的作业再加上那么些个后进生,教师己经忙得不可开交,谈何每天细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尤其是像我这样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日常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内心来说实在让人堪忧。老师的讲解为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思考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方法。空谈理论不切实际,屏弃理论也不合逻辑。我们应理论结合实际,在日常工作中根据自身工作量在学期初为自己制定好工作目标,如细致备多少节课进行多少节课堂教学研究等。简而言之,就是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研究,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做到充分利用。可谓:量不在多,贵在精。我想这样一种教学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才能让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教学。

    三、终身学习,提升自己。

    这次培训,我再次充电,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要以这次培训作为起点,活到老、学到老,博览群书.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探索,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学生共同成长,与时俱进。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大胆尝试,以爱育人,零距离,多角度、全方位地与学生互动,以自己的努力,让我的毎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以至于对他们的一身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这次培训,我收获颇丰,我决心以这次难得的培训为契机,通过自己的不解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与时俱进,尽职尽责,使自己成为一名新时期合格乃至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18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一)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

    (四)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五)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五、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

    2、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公式。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向周边的居民宣传有关禁毒知识,做禁毒宣传的小能手。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七、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合作探究,拓展引申。

    6、给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与爱心,因材施教,分层次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第7篇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
    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设计意图:由科学家从一个平常的现象得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应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平常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从中的出一些规律,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依次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 =45(人)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并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小结研究方法:刚才我们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

    9、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前面两小题。

    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28+17)+23=68(人)

    28+(17+23)

    (28+23)+17

    28+(23+17)

    (23+17)+28

    23+(17+28)

    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设计意图:本环节又是“用教材教”的一个很好体现,比较好地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到需要的算式。

    4、根究研究方法,接下来我们应该进行哪一步?(观察思考)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
    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

    (28+17)+23=28+(17+23)

    5、电脑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Ο45+(25+13)

    (36+18)+22Ο36+(18+2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教师张贴: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第4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3、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头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板书设计: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28+17=45(人) 17+28=45(人) (28+17)+23 28+(17+23)

    28+17=17+28 =45+23 =28+40

    (学生说的算式) =68(人) =68(人)

    (28+17)+23=28+(17+23)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a+b=b+a (a+b)+c=a+(b+c)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第8篇

    一、说课资料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资料,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所以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资料:

    (1)例1经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经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资料是例1、例2。经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资料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经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构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本事。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所以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构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经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构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进取性;

    2、经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经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资料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本事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
    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资料做了自我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经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经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经过确定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一样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经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
    同时,能在最终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本事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经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样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十分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样分?

    (3)比较这两种不一样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此刻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样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能够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我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能够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能够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样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
    媒体任意出示下头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样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一样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期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齐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教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明白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第9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次百花奖,让我感受颇深,对于本节课,《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认识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这是面积知识的提升和发展。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针对本节课,我有一下反思:

    同时,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组合图形产生感性认识,更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面积做好铺垫。

    一、联系生活,体会组合图形必要性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从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可以找到组合图形。让孩子们感受学习组合图形的必要性,也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个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题。

    二、探究方法,寻求解决问题最优化

    在学生解决组合图形面积时,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培养了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寻找最简单的方法,实现方法的比较,同时也是反思自己的方法和学习别人方法的一个很好时机,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讨论、优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通过小组和全班交流,使学生学会了别人的方法;
    最后,从这些方法中,比较、反思、知道最简便的方法。

    三、总结全课,学习解决问题方法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引导让学生在总结上有所提升,在知识方面,还有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都应该有收获的。

    对于本节课,暴露出的问题:

    1.各环节时间的分配。本节课在各环节的分配上有所欠缺,需要对各环节有个提前预设,需要适当的引导孩子们在有效的单位时间内进行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课堂进行中,给于人的印象为赶,这就不能照顾到后进生,导致他们对本节课失去学习欲望。

    2.语言艺术。本节课的课堂评价过于单一,引导孩子们过渡环节以及布置任务的目的性上不明确。

    3.组合图形方法优化上。虽然引导孩子们质疑可以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可以达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但由于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时间相处更多的方法,从而忽略个后进生,也忽略了孩子们想表现自我的心理,导致出现个各个相同分割的方法。本节课没有在最后引导孩子们达到“分割的图形越简洁,计算起来越简便”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不足。

    4.在课堂生成上,没有及时的进行快速思考,导致一些生成没有及时的解决,忽略后,孩子们的质疑没有解决,也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第10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

    =192+96=200+88

    =288(千米)=288(千米)

    40+56=56+40(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第11篇

    一、学情分析

    这学期我继续任教一年级(3)和(4)的数学课。这两班的学生人数很平均,都是45人。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学期刚开始,我发现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的编写,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排。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同时,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的一些好的经验、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本册教材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4.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

    5.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

    6.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

    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及图形的拼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总复习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第12篇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运用连加和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运用估算,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可以顺利运算。

    教学重难点:

    1、灵活运用连加连减等有关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

    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这两副画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提示,左图是有关认识图形的知识,右表可以利用呈现的数据练习加减法。教师可以通过这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我的成长足迹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成长记录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教科书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比整理与复习(一)提高了一步。学生可以展示最满意的一次作品,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适当加以指导。

    三.练一练

    1.第1题

    练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可以列竖式计算,要求学生计算正确,在速度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2.第2题

    教材通过“五一”旅游的情境,提出了三个问题,不仅复习了万以内数的感受和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3题

    复习认识图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第13篇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本人所任教的是四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共有学生93人。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方面掌握的比较扎实,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能乐于参与学习活动中,上课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发言积极,作业能够及时完成,已经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个别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还有待于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信心,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学期的教学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学期重要教学内容。

    五、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以前的教具和学具,一些仍可继续使用,本册的教学需要一些新教具和学具,如下:1.数位顺序表2.用硬纸条做的三角形

    六、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互动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6、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7、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第14篇

    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现平均每班有88左右学生,在大班额条件下,学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原因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弱,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审题能力及认真听题的习惯。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 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

    “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全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第15篇

    1. 本课应该更放手让学生直接面对“游乐场”的具体情境,用“你问我答”两人合作的形式,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就个体的学习而言,理解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脉相承的完整过程,还是不要把它们分成三个教学阶段为好。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不能老是一步一步地牵着扶着学生走。教师教学环节的铺垫多,可能学起来觉得顺利,但把学习任务变得没有挑战性,学习也就失去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教师不要过细地铺垫,但不能没有示范在上述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提出与乘法或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要描述完整,同时也对“你问我答”活动如何操作做了具体的示范。

    2.练习第1题,用学生抢答的方式是否合适?有一部分思维不敏捷、算得慢、跟不上的学生,会不会没练到什么,走过场?基本练习应确保人人都练到位,练习量也要足。练习第4题是结合“投镖”游戏提出的数学问题,本意不是做游戏,而是解决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需要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从计算的结果去找对应的算式,才能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第16篇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的双脚在有间的物体上交替移动绳子向前走的能

    2、增强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技巧。

    3、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准备:

    篮球若干

    活动过程:

    教师带幼儿到户外操场,做简单的热身动作。

    1、导入游戏

    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做个有难度的游戏好不好?(幼儿回答,好)这个游戏需要小朋友们之间合作完成,那个小组的小朋友合作好,这个小组就可能获胜。下面看这个游戏怎么做,教师示范具体玩法。幼儿观看。教师首先说明游戏的规则和过程,请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路纵队,游戏开始后,魅族排头的的两名幼儿双脚踏绳走,通过其他幼儿不断向前移动绳子前行,到达中点后原路返回,看哪一组的幼儿配合最好,那组幼儿最先完成任务,就是获胜组。注意事项在传球的过程中,要注意绳子的放好,即间隔的距离。相邻幼儿要互相配合,幼儿要注意安全。

    2、游戏分组将全班幼儿分成两个小组,站成两个纵队,每组的第一个幼儿开始。

    3、开始游戏幼儿准备好以后,哨声一响,游戏就开始。

    4、活动结束,对表现好的小组成员给予表扬鼓励,教师做及时总结活动反思移绳过河给幼儿带来了快乐,锻炼了幼儿的身体机能,幼儿积极主动地的参与到游戏中去,在配合中增长了知识,磨练了意志,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更进一步感受了集体成员的合作的乐趣。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是对于小班来说,既要让他们记住活动内容又要保证安全还要活动的井井有条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始终都以语言来提示幼儿注意安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第17篇

    一、说教材

    《相交与垂直》是选自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属于新课标中“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和认识了线、直线、射线、角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相交与垂直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奠定基础。陈老师确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中两条直线的相交与垂直。

    ②能利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③理解点与直线之间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最短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感知生活中处处皆数学,热爱数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1、感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

    2、能正确画出点与线之间的垂线。

    教学难点: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大纲,以及结合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本课时陈老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比较、分析、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让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说学法

    新课标强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上,陈老师将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运用的过程,让他们能够清楚地理解平面中两条直线相交与垂直的概念,如何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生动而活泼。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时的教学过程陈老师分为四个环节六个小步骤来完成:

    (一)学情调查(二)质疑探究(三)达标检测(四)拓展延伸其中第二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将内容细化为四个小步骤,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知识。

    第一个环节:学情调查陈老师设计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线,得出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交平行线.

    第二个环节:质疑探究

    第一步:自学课本,互相交流。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后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

    第二步:自学课本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学得出互相垂直的概念.

    第三步: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

    让学生拿出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让学生自己验证折痕是否互相垂直,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垂直的概念

    第四步:实践活动找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

    第五步:画一画

    这一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为此又细分为三小步: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过点A画已知直线垂线。

    第三个环节:达标检测,完成教材作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淘气要过河,怎样走最近。让学生懂得用点到线段垂线距离最短的原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 北师大版 热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热门17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热门17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