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19日 23:29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七年级课本24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4-03 13:45:07

    七年级课本第1篇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课本24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课本24篇

    七年级课本 第1篇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七年级课本 第2篇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解漫天雪飞。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间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寻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这勇气非常可爱。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大历平弱纤巧诗风的、主张“不平则鸣”的“韩孟诗派”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惟(唯)作(做)

    【练习巩固】

    《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晚春》一诗中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诗人勤奋努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七年级课本 第3篇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

    ②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纬线与纬度

    (1)纬线的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纬线的特点:形状 :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长度 :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

    (4)低、中、高纬的划分:

    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北纬北半球,南纬南半球。

    经线和经度

    (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叫子午线。

    (2)经线的特点:形状:半圆状;长度:相等;方向:指示南北方向。

    (3)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为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为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4)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的经线度数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0度和180度除外)

    (5)几条特殊经线:

    A、180°、0°的经线圈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B、20°W、160°E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过0度经线到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过180度到160°E为西半球。

    东西半球的判断:

    (切记:经度在0°--20°在东半球;160°——180°在西半球。经度在20°—160,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

    C、所有的经线相交于南北两极,所有的纬线互相平行。

    经纬网定位

    (1)经纬网是地球仪或者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经纬网的判读步骤:

    A:一般经纬网的判读:

    步骤一:分清经线和纬线

    步骤二:确定经纬度

    确定纬度的方法:

    1、赤道以北是北纬,字母代号是N;赤道以南是南纬,字母代号是S

    2、纬度数向南增加为南纬,向北增加为北纬

    确定经度的方法:

    1、本初子午线以东是东经,字母代号E;以西是西经,字母代号W

    2、经度数向右增加为东经,向左增加为西经

    B、有极点的经纬网地图的判读:

    (1)首先,确定南极还是北极。(方法:根据自转方向:南顺北逆;地图中明显的标志,如:S或N;南、北极圈;)

    (2)其次,分清经线和纬线。(通过极点成放射状的直线是经线,表示南北方向;封闭圆圈是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3)判断东西经。(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递增的为东经度,度数递减的是西经度。)

    C、 经纬网确定方向的方法:

    (1)同一条纬线上两点只有“东、西”之分,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前者为东,后者为西。

    (2)同一条经线上两点只有“南北”之分。离北极近的在北方,离南极近的在南方。

    (3)既不在同一条纬线,也不在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首先应该找一个参照点,这个点与其中一个点在同一条经线上,与另外一点在同一条纬线上。再判断方向。

    七年级课本 第4篇

    【句子仿写】

    1、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2、彩虹,经过与雷早激战之后才出现;理想,经过与困难搏斗之后才诞生。

    3、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叶,贮满希望之情;

    夏之色为金的黄,如麦浪,如稻草,彰显着丰收的希望;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诗歌赏析】

    1、《次北固山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写诗人停船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江南冬末的景物和感受。

    首联勾画出在江南旅途中所见到的明媚景色:茫茫江水,隐隐青山。

    颔联抓住早春江湖这一特有的景象,“平”“阔”“正”“悬”四字准确生动,“阔”是“平”的结果,只有江水涌涨,江面才变得宽阔,“正”即包含“和风”又包含“顺水”的意思,使诗句生动地描绘出江水涌涨、水波浩荡、风顺帆正的壮丽图景。

    颈联写天将破晓时,一轮红日涌出江面,虽已是残冬,但一轮红日给四周景色带来了生命的光辉。“生”和“入”突出江南早春的特征,这一联妙在不仅描写景物入神,而且富于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特中孕育着新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尾联写看到大雁北归,想到新年即将来临,而今身处异地他乡,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

    全诗写景生动传神,意境开阔,抒情自然。

    2、《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首联写远景,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西边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涨与湖堤相平,“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描绘了一幅开阔又明朗的春天图景。

    颔联写莺燕的活动。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初春生机勃勃的感觉,“早”“新”两字用的妙:是诗句的诗眼,作者抓住早春这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在西湖见到早春景象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颈联写近景,五颜六色、随处开放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春草刚刚没过马蹄。

    尾联写诗人陶醉在湖东的白沙堤掩映下的绿杨阴里,以至于流连忘返。

    全诗写景层次分明、由远到近、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3、《过故人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写了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和山村的秀丽风光,表达了朋友间那种淳朴的情谊和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前两句写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诗人到家里做客。通过写朋友的热情款待,表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四句描写了小村庄的秀丽景色,绿树、青山环绕,小村庄显得格外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喜爱之情。

    七年级课本 第5篇

    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课本 第6篇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公转知识点:

    (1)北半球的节气:春分日();夏至();秋分日();冬至()。

    (2)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由于地球的公转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四季变化。

    (3)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①地球公转至夏至日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地球公转至冬至日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南回归线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②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 北半球,从秋分到春分,太阳直射点在 南半球

    ③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向 南 移动 ;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向 北 移动

    (4)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夏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长,越往北白昼越长,北极圈内有极昼 现象,南极圈内有 极夜 现象;

    ②冬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越往北白昼越短。北极圈内有极夜 现象,南极圈内有 极昼现象;

    ③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从春分到秋分,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从秋分到春分,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地球上五带的形成与分布

    (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2)范围:0°°S(°N)为热带;

    °°N为北温带;°°S为南温带;

    °N-90°N为北寒带;°S-90°S为南寒带。

    (3)五带的特点: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获得光热最多;

    寒带——阳光斜射,有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

    温带——阳光斜射,无极夜极昼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七年级课本 第7篇

    教学目标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1,相反数的定义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第3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七年级课本 第8篇

    直线与角

    几何图形

    形状:方的、圆的等

    (1)①几何图形大小:长度、面积、体积等

    位置:相交、垂直、平行等

    ②几何体也简称体。包围着体的是面。

    ③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一曲面二平面)、圆椎(一曲面一平面)、圆台、球(一曲面)、长方体(六面八点十二棱)、四面体(三棱锥)、三棱柱(各部分不都在一个平面内,在一个平面内就是平面图形。)新课标第一网

    ④点线面体:是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几何图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2)展开与折叠: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正方体展开六个面可用“1字型”、“Z字型”模型认识。

    (3)三视图:主视图(从正面看)、左视图(从左面看)、俯视图

    (从上面看)。

    直线、射线、线段

    特点与表示方法:

    ①直线没有端点,向两方无限延伸(不能用延长描述),可用两个大

    写字母或小字字母表示;

    ②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向一方无限延伸,用端点和延伸方向中的任意

    一点表示;端点相同,延伸方向相同的两条射线是同一条射线(两个相同)。

    ③线段有两个端点,可用两个大写字母或小字字母表示(不能延长)。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是图形,距离有大小。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经过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线段的长短比较

    ①线段的比较:叠合法(线段上、线段的延长线上)或度量法。

    ②中点: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的点称这条线段的中点。

    ③线段的和、差、倍、分(整体求部分,部分求整体)可以设未知数

    ④点在线段上、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甚至在线段外。

    七年级课本 第9篇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岛屿是面积较小的陆地;大陆是面积广大的陆地;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世界轮廓几何图:(在图上填出七大洲、四大洋)

    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七大洲与四大洋均按面积由大到小顺序排列)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黑海和里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处,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七年级课本 第10篇

    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卫星云图上:绿色――陆地,蓝色――海洋,白色――云层。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变化)

    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

    一年中的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④分析某种气候的特点:

    a 根据气温曲线变化图判定气温的变化。(“全年高温”“终年寒冷”“冬冷夏热”“全年温和”)

    b 根据降水柱状图判定降水特点。(“全年多雨”“终年少雨”“夏多冬少”“夏少冬多”)

    c 结合气温和降水两方面的特点,得出结论,进而判断出气候类型。

    ⑤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旱、雨季。

    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季。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干燥,降水稀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一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且夏季较集中。

    七年级课本 第11篇

    王维

    独坐幽里,弹琴复长。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

    七年级课本 第12篇

    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④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大,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反之,比例尺小,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

    (2)方向

    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采用“平移指向标”法。如图,AB的走向是西北一东南走向,BC的走向是东西走向。

    ②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如图,A位于B的西面,B位于C的北面。

    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七年级课本 第13篇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的分布特点,知道生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并能影响环境。

    能力方面

    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周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是本章的重点。

    组织好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活动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手段:PPT文件、调查范例等。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1)从周边或校园的生物引入调查;

    (2)举例说明调查的基本方法;

    (3)分组,教师指导制定调查计划;

    (4)实施计划,教师组织指导;

    (5)汇报、总结、交流、评议。

    教学过程

    (l)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本章的教学课题可以从周边和校园的生物引入。在此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①你知道我们北京市的市树和市花吗?②我们的校园中有多少种生物?这些生物开花结果吗?它们的花期是几月?

    (2)关于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①利用录像或投影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进行科学调查的资料,利用投影向学生演示调查活动的范例,从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调查,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②讲解学生记录的方法,强调在活动的过程中如实做好记录的重要性。

    如向学生讲清在调查前要制定好调查记录表,随时记录下观察的内容。如生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用途等。在活动中要尽量多地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以便调查结束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并把调查内容撰写成调查报告。

    ③向学生强调调查的意义,切忌将调查作为游玩。

    教育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把活动作为对自己的挑战去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从而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

    (3)分组,制定调查计划,为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①建议将班内同学按自愿结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一组)。由组长专门负责,制定调查计划。

    ②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小花园、生活小区或街道等地去调查。也可以在校园内进行调查。选择一条动、植物种类多且有不同生活环境的路线。

    ③调查的内容力求多样化。

    班内的不同小组可以调查不同的内容,各有侧重点。如可以调查园艺花卉生物、蔬菜粮食作物,也可以调在城市的行道树种类等。

    (4)实施计划。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①认识调查地段的生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用途等。

    ②确定的调查路线边走边观察并及时记录下来:身边有哪些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与生物生活在一起的有哪些动物?树上有鸟巢吗?有病虫害吗?花丛中有蜜蜂、蝴蝶飞舞吗?

    要注意观察生物的分层现象,不仅观察高大的乔木、灌木,还要注意观察草本生物和藤本生物。不仅观察高大的生物类群,还要观察一些微小的生物类群,如阴湿树干上的菌类、生活在水中的藻类等。

    ③教育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不要任意攀折花木,尤其要爱护身边的珍稀生物。

    ④调查限定在几天之内完成。如对生物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设立小专题,作进一步的调查。

    (5)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把调查记录归纳管理,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调查的内容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6)总结、交流、汇报。调查结束后可以与本班的板报小组合作,布置展览,将各小组的调查报告、收集来的图片资料等筛选展出,作班内交流。


    七年级课本 第14篇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七年级课本 第15篇

    第一章有理数

    【正数和负数】

    第1课时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引入.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让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和零下5℃,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行50米和向西行120米等.

    想一想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具有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具有与它意义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术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零除外).

    活动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说出有关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讨论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举正数、负数.

    总结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提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例2】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记作+,那么表示什么?

    【例3】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点拨】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00相差135分钟.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下表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

    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

    (元)+16++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记账的优劣.

    数学游戏:4个同学站或蹲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1,2,3,用“+”表示“站”,“-”(负号)表示“蹲”.

    (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1,-2,-3,+4,则第1、第4个同学站,第2、第3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1,-2,+3,+4,如果第2、第4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作小小的“惩罚”;

    (2)增加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中的游戏.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填空题:

    (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吨.

    (2)如果4年后记作+4年,那么8年前记作年.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

    (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kg,记作+3kg;小阳体重减少了2kg,则小阳增加了.

    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米,记作米,下午1时,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水位又上涨了米.

    (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

    (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

    提升能力

    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

    (六)课时小结

    与以前相比,0的意义又多了哪些内容?

    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具有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

    第2课时正数和负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通过对“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知识回顾和理解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具有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用正数、负数和零表示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和零度.

    思考“0”在实际问题中有什么意义?

    归纳“0”在实际问题中不仅表示“没有”的意思,它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如:水位不升不降时的水位变化,记作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分别是什么?

    (二)深化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3]:(课本P3例题)

    【例1】(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例2】(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德国增长%,

    法国减少%,英国减少%,

    意大利增长%,中国增长%.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后语: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类似的还有水位上升、收入上涨等等.我们要在解决问题时注意体会这些指明方向的量,正确地用正负数表示它们.

    巩固练习

    通过例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995年下列国家年平均森林面积(单位:千米2)的变化情况是:

    中国减少866,印度增长72,

    韩国减少130,新西兰增长434,

    泰国减少3247,孟加拉减少

    (1)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这六国1990~1995年平均森林面积的增长量;

    (2)如何表示森林面积减少量,所得结果与增长量有什么关系?

    (3)哪个国家森林面积减少最多?

    (4)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你想到了什么?

    阅读与思考

    (课本P6)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直径为和直径为的零件是否合格?

    你知道还有哪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甲冷库的温度是-12℃,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库低5℃,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9±(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9mm,加工要求不超过标准尺寸多少?最小不小于标准尺寸多少?

    摩托车厂本周计划每天生产250辆摩托车,由于工人实行轮休,每天上班的人数不一定相等,实际每天生产量(与计划量相比)的增减值如下表:

    星期一二三四

    增减-5+7-3+4

    根据上面的记录,问:哪几天生产的摩托车比计划量多?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多,是多少辆?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少,是多少辆?

    类比例题,要求学生注意书写格式,体会正负数的应用.

    (四)课时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有理数】

    第1课时有理数

    教学目标:

    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在的数集图里.

    教学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现在,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3,,-7,-9,-10,0,,,-3,,…

    议一议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正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

    试一试你能对以上各种类型的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

    有理数

    做一做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那可不可以按性质(正数、负数)来分呢,试一试.

    有理数

    数的集合

    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

    试一试试着归纳总结,什么是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有理数集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0,20XX,-,,10%,,,-89

    【例2】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分类方法,你认为他们分类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有理数有理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提问:今天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两种分类的方法.我们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注意“0”的正确说法.

    下面两个圈分别表示负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能说出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7,,,-3,3,0,50%,

    (1)整数集合{};

    (2)分数集合{};

    (3)负分数集合{};

    (4)非负数集合{};

    (5)有理数集合{}.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整数就是自然数

    不是自然数

    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是整数,而不是正数

    提升能力

    字母a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现在所学的范围内,你能否试着说明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

    第2课时数轴

    教学目标:

    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教学重点:数轴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课本P7的“问题”(学生画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数轴.

    【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据情况而定).

    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

    对比思考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

    (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做一做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

    试一试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3,-2,0吗?

    讨论若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

    小结整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表示吗?分数呢?

    可见,所有的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都在原点的左边,都在原点的右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例2】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3,-,

    【例3】下列语句:

    ①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

    个个个个

    【例4】在数轴上表示-2和1,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而小于1的整数.

    【例5】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20XX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有()

    个或1999个个或20XX个

    个或20XX个个或20XX个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规定了、、的直线叫做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上的点来表示.

    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点所表示的数是.

    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

    或不能确定

    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正数负数

    不是负数不是正数

    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但它们分别表示.

    提升能力

    与原点距离为个单位长度的点有2个,它们分别是和.

    画出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

    +2,-3,,0,,4,

    开放探究

    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个,为;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个整数点.

    下列四个数中,在-2到0之间的数是()

    第3课时相反数

    教学目标:

    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位置关系.

    给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教学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双重符号简化的规律.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请一个学生到讲台前面对大家,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

    交流如果向前走为正,那向前走5步与向后走5步分别记作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观察下列数:6和-6,2和-2,7和-7,和-,并把它们在数轴上标出.

    想一想(1)上述各对数有什么特点?

    (2)表示这四对数的点在数轴上有什么特点?

    (3)你能够写出具有上述特点的n组数吗?

    观察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0除外)是在原点两旁,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即:我们把a的相反数记为-a,并且规定0的相反数就是零.

    总结在正数前面添上一个“-”号,就得到这个正数的相反数,是一个负数;把负数前的“-”号去掉,就得到这个负数的相反数,是一个正数.

    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是原数的相反数.如-(+5)=-5,表示+5的相反数为-5;-(-5)=5,表示-5的相反数是5;-0=0,表示0的相反数是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填空

    (1)是的相反数,的相反数是-(+3),a的相反数是;a-b的相反数是,0的相反数是.

    (2)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的相反数是,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例2】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有()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②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的点一定在原点的两边;③所有的有理数都有相反数;④相反数是符号相反的两个点.

    个个个个

    【例3】化简下列各符号:

    (1)-[-(-2)];(2)+{-[-(+5)]};

    (3)-{-{-…-(-6)}…}(共n个负号).

    【归纳】化简的规律是:有偶数个负号,结果为正;有奇数个负号,结果为负.

    【例4】数轴上A点表示+4,B、C两点所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且C到A的距离为2,则点B和点C各对应什么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归纳】(1)相反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相反数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

    (3)符号的化简.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判断题

    (1)-3是相反数.()

    (2)-7和7是相反数.()

    (3)-a的相反数是a,它们互为相反数.()

    (4)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并把它们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2,0,,,3

    若一个数的相反数不是正数,则这个数一定是()

    正数正数或0

    负数负数或0

    一个数比它的相反数小,这个数是()

    正数负数

    非负数非正数

    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为4,则这两个数是.

    提升能力

    若a与a-2互为相反数,则a的相反数是.

    已知有理数m、-3、n在数轴上位置如图所示,将m、-3、n的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将这6个数用“<”连接起来.

    七年级课本 第16篇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的地面高度。

    相对高度: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起伏大小

    (2)等高线与等深线: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同线同高”“同图同距”

    ①判断地势高低:数值大,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海拔低,地势低。

    ②判断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反之,等高线的稀疏,坡度缓。

    ③判断山地不同部位:

    顶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是中心高四周低

    鞍部: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叫分水线或者分水岭)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叫集水线)

    陡崖:几条海拔不同等高线重合处,用“(示坡线)”符号表示

    (3)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看出地面的高低起伏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4)地形剖面图:能够直观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


    七年级课本 第17篇

    一、制定并执行复习计划??

    制定计划是首要环节,应当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可使复习减少盲目性,限度的提高复习效率。

    二、分块复习??

    具体如何复习,可根据个人的习惯进行。依据老师多年体验,倾向于分块进行。即划分成几个大块,分步完成。??

    (一)把学过的单元,分别按照讲读课文、阅读两大部分制定复习步骤,把讲读课文作为主要复习内容.??

    (二)把讲读课文继续分解为基础知识、阅读两大部分。另外再加作文共三大块作进行。??

    (三)基础知识部分分解为生字(包括音、形)、解词、文学常识、修辞、语法、标点符号、文言文和现代文背诵默写等部分。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作文则按文体进行。??

    (四)基础知识集中几天,进行强化复习。??

    (五)阅读部分,课内的重点篇目,重点段落,要重新加以复习。课外部分,应该有意识的做一些各种文体的段落、篇章阅读题,临考前半个月,每天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六)作文除了注重老师平时的批改、讲评之外,平时应该多看各种类型的经典著作,认真看书上的例文及讲评。体会写作思路,培养写作能力。??复习重点:??

    (一)阅读记叙文应把握哪些方法??

    1、要清楚每段文字的侧重点。是侧重记人,还是侧重叙事;是写景状物,还是较多的环境描写,对这些基本内容有正确的判断。??

    2、要清楚地知道记叙的要素,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内容梗概图。对全段或全篇文字有整体印象。??

    3、纵观全篇,理清结构。对记叙析顺序,记叙的详略,文章的照应、过流能有正确的分析。??

    4、对侧重记人的篇或段,要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5、对侧重叙事的篇或段,要抓住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分析人物在事件过程中的表现。在人与事件的关系中,把握事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6、对篇或段中的写景状物或环境描写,要分析其各自特点,清楚它们对记人叙事所起的作用或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

    七年级课本 第18篇

    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

    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七年级课本 第19篇

    第二单元复习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现代诗人。

    ②玛丽?居里,波兰人,后加入法国国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③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异读字、易错字辨析。

    ①异读字(注音并组词)

    ②易错字(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③字词积累:

    谋: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

    忠:诚心诚意。

    习:温习。

    处:据有,取。

    所恶:厌恶,讨厌。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思考怎样与贤人的德行一致。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

    ④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是知也"知”通“智”,智慧

    诲女知之"女“通”汝“,你

    ⑤古今异义: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信任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三古义:虚拟,泛指多今义:确实的数字

    ⑥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及时、按时。

    五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传不习乎"传”动词用作名词,“老是传授的知识”。

    3、课文内容把握:

    ①《理想》是一首现代史,诗人运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告诉人们,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②《行道树》一文中采用拟人修辞方法,展现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③《第一次真好》中作者以第一次看见柚子树而引发对第一次看见十姊妹鸟的雏鸟的回忆,并总结自己的感受,认为“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它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的阅历。

    ④《白兔和月亮》是一则寓言。两个转折,形成鲜明对比。寓意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⑤《落难的王子》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绘细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⑥《我的信念》作者通过写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自己作为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致力于科学研究,不谋求物质利益,追求宁静而简单的生活,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心爱的科学研究中

    ⑦《<;论语>;十则》一文,大体上前四则谈学习方法,五、六、七则谈学习态度,后三则谈修身做人。

    七年级课本 第20篇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只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所以此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漫(曼)

    七年级课本 第21篇

    图形认识初步

    多姿多彩的图形

    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我们只管它的形状、大小、位置而得到的图形,叫做几何图形。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此外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平面图形。

    许多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适当地剪开,就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

    点、线、面、体

    几何体也简称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

    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

    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直线、射线、线段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点C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类似的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直线桑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角的度量

    角也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

    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记作1;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秒的角,记作1。

    角的比较与运算

    角的比较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类似的,还有叫的三等分线。

    余角和补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等角的补角相等。

    等角的余角相等。

    七年级课本 第22篇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园(圆)

    七年级课本 第23篇

    一.在故事情景中体验语义记忆

    语文的学习中少不了一些积累好词佳句的活动,例如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五册语文园地四中,要求学生完成“日积月累”中的“读读背背”,这是关于一年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歌谣。

    它形象地反映了不同的瓜果蔬菜在十二个月当中不同的生长特点。句式对仗,读起来也较为上口,学生比较喜欢朗读,但由于内容较长学生背诵起来就有显得有些困难,对学困生而言尤为如此。

    面对这样的困难,如果我们能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结合起来,学生记忆这首歌谣是不是就会很容易呢?于是在教学这一环节之前,我先把歌谣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告诉学生将要带他们走进一座美丽的农家小院,在那里我们将看到在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中生长的瓜果蔬菜。

    此时的学生已是兴趣盎然了,我作为导游带着学生一一参观这些蔬菜瓜果并结合歌谣中的内容进行介绍。然后我请学生自己读这首歌谣,在熟读后我要求他们立刻将它背下来,孩子们有点傻眼,觉得这刚读熟就让背肯定背部下来,都像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子没了兴致。

    这样的情况在语文的学习中可是家常菜。我让孩子们回忆刚才在农家小院里参观的情景,把自己看到的每一个画面都回忆一遍,接着一边回忆刚才的情景,一边想一想度过的歌谣。慢慢的,孩子们又开始兴高采烈了起来,似乎都能把歌谣背诵下来了。这时他们也发现原来用回忆情景的方法来记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啊。

    二. 语义——联想记忆训练营

    所谓“语义——联想”的记忆方法,从字面就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将语义记忆与联想画面相结合的一种记忆方法。那么,在语文的学习中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呢?往往我们在记忆一些没有什么关联的词语是会比较常用。

    例如,学生在积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六册语文园地一中“读读记记”的十二个四字词语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就记得很困难。于是,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将这十二个词语联系在一起,可以用它们来编一个有趣的故事。

    想象丰富可是三年级还得最大的优势,所以他们的故事编得非常起劲。就用这种联想创编的方法,学生们都在五分钟内将十二个四字词语,一个不落的全都记住了。这时我看到孩子们的笑脸上写满了编故事时的兴奋,写满了短时内记住这么多东西的快乐与骄傲。看来“语义——联想”的记忆方法真的可以让他们在记忆中找到快乐。

    三.思维导图——形象记忆与语义记忆的完美结合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

    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

    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同时,思维导图是最能善用左右脑的功能,藉由颜色、图像、符码的使用,不但可以协助我们记忆、增进我们的创造力,也让思维导图更轻松有趣,且具有个人特色及多面性。


    七年级课本 第24篇

    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北美洲东部、欧洲)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人口增长过快或增长过慢甚至减少会对环境、社会以及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

    ⑥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等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中部和南部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②、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③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④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⑤——教堂――欧洲;伊斯兰教——清真寺――北非,西亚等;

    佛教——寺庙――东南亚等。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推荐访问:课本 七年级 七年级课本24篇 七年级课本(集合24篇) 七年级所有课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