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19日 15:10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言文复习高三必备1(精选文档)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4-14 18:00:10

    文言文复习高三第1篇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知识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分值来看,它在150分的总分值中占了19分,所以它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文言文试题的训练似乎很费时且见效慢或效果不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复习高三必备1,供大家参考。

    文言文复习高三必备1

    文言文复习高三 第1篇

    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知识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分值来看,它在150分的总分值中占了19分,所以它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文言文试题的训练似乎很费时且见效慢或效果不明显,而且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觉得枯燥无趣。那么该如何做有效的复习和训练呢?作为一个初上高三的青年老师来说,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只有通过学习他人的教学思路、方法和自己的思考、探索,来慢慢摸索、实践、反思、积累。本文主要就自己在高三一年中对文言文这个专题复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探索式的方法来谈谈个人的感想。

    一、系统梳理、归纳总结

    结合高考复习资料,按小专题的形式对考点逐个复习。我安排的小专题顺序是这样的:

    (1)18个虚词

    (2)词类活用

    (3)文言句式

    (4)翻译的方法准则

    这个环节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主要时间花在18个虚词上,每节课讲1——2个虚词,课后再加以配套的习题,对虚词的复习自认为很扎实。但是,从整体的时间布局来看,我觉得这个环节的时间可以再缩减一点,以便为之后的文言文综合实题训练留出更多的时间。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考点有一个清楚的框架,知道高考考什么,有哪些知识点,该复习什么,即有了个目标和方向,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后面的复习就有了针对性和侧重点。

    二、紧贴教材、回归文本

    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个系统的宏观上的掌握后再回归教材,把理论性的知识点揉进实实在在的文本里。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慢,要踏踏实实地把教材里的文言知识点过一遍。其实高考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考察,教材里都能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大纲要求考察120个实词、18个虚词,从数量来看并不多,关键在于如何灵活有效地记住,我认为还是得通过课文,通过实实在在的语境、句子,有机整体的去记忆,而非独立、机械地记忆。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再把文章从头到尾翻译一遍,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我按教材编写的顺序,从第一册复习起,我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点”,以每一册的内容为“线”,以实题演练为“轴”,建立起立体的复习坐标,讲练结合,整散相济。具体操作如下:用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复习1—2篇文言文(视文章长短而定),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以前的笔记把文章内容回忆起来,再思考本文有哪些重要的或是你认为比较难记的实词,勾画出来并记在笔记本上。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虚词,特别注意那些在文中所处的句子不同,意思也不同的虚词。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特殊文言句式,勾画出来。

    总之,思考四个问题:

    第一、本文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第二、本文有哪些重要的实词极其含义?

    第三、本文有哪些虚词及其含义和用法?

    第四、找出本文的特殊文言句式,并判断它是何种句式。

    在学生做好这些自主复习工作之后,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的分析讲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学生静下来走进教材里面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比老师满堂灌似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然后再配以紧密结合教材的练习加以巩固。按照这个方法复习完全六册。

    三、试题演练、注意要点

    走进教材后,再从教材里走出来,若进去时是头脑空空,那么出来时脑袋里应该要装有东西了。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试题演练,来运用消化所学知识。最好是在课堂上进行定时训练。老师自己打印一篇文言文,为什么是自己在电脑上输入试题而非选择现成的试题呢?因为我要在文言文上“做文章”。即把重要的实词、虚词打上点,并当作习题写在后面,告知学生这些是本文需要识记的重要知识点。

    文言文复习高三 第2篇

    九下第五单元课内文言文复习课的设计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要让学生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的基本要求;
    二、要让学生借助往年升学考试的题目,来了解古诗文考查的知识点和题型;
    三、根据这些要求和考查范围,来梳理本单元内容,有针对性地训练重要知识点;
    四、在训练过程中,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能掌握方法要领,并能举一反三。

    课时一节课。在这节课里,本人自认为比较好地贯彻了设计思想,课堂容量适中,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做得成功的有:

    一:开场白设计简洁、精美,对于诸子的活动、诸子散文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时,注重了内容的全面和评价的高度,起到了高屋建瓴的作用。语言方面,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和铺排的手法,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二、上课的过程思路清晰、线索明朗、方向明确、重点突出、紧扣了升学考试的考纲要求。教学内容的安排采用了模块法,将全部内容设计为名句背诵、中考考什么、熟记通假字、区别古今异义词、准确翻译句子、迁移拓展能力几个模块,重点十分明确。而且每一个模块的内容都十分充实。

    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学有所获。课前发给学生少量的练习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前整理知识点;
    课堂上通过成果展示、竞争发言来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每一个学习环节中;
    在掌握了翻译句子的基本原则之后,注重实战训练,在翻译中发现困难、合作讨论、相互交流,完成这些从本单元课文中挑出来的有代表性的重点例句。总体而言,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四、指导性强。包括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方法指导:学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时,可使用表格进行整理,既简洁明了又十分有效,可谓事半功倍。更主要的是理论指导:在名句这一块,解释了什么是名句,本人认为:凡能够表达作者思想观念的句子,对后世人们的精神生活有深远影响的句子,常常被人们引用的句子都是名句,这些名句一直沿用至今,具有蓬勃的生命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也体现了伟大思想的深邃。这一段话,对学生而言,既能够对古代先贤产生由衷的敬佩,又能够举一反三自己确定哪些是名句,对以后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在熟记通假字模块和区别古今异义词模块,都编写了七言小诗来作结,小结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规律,而且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学生喜闻乐见,效果好;
    又比如,句子翻译的基本原则是六字诀:“留”“加”“换”“补”“省”“倒”,每一字诀都有具体解释以及例句,学生在了解了基本方法并经过实战训练之后,句子翻译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不足之处有:教学容量略大,字词内容偏多,以至时间上前松后紧。句子翻译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而且学生讨论交流用时要偏多,但完成得比较仓促;
    迁移拓展能力训练模块,是本课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时间十分有限,一共只四五个同学有机会发言。如果再一次上复习课的话,本人会将字词复习的时间大大压缩,全部通过成果展示的方式来完成这一教学环节,将大量的时间留给重难点,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来讨论、吸收、形成观点,更加有效地消化知识。

    教学永远是缺憾的艺术。只有上过一节课之后,才能真正明白不足在哪里。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愿意再做努力,力争更好。

    文言文复习高三 第3篇

    一、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为了巩固知识,你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握的更牢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注意课外积累。

    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多读,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推荐一定要订阅《语文报》,这份报纸让人受益匪浅。拿到报纸,每一篇文章都能仔细的去阅读,准备一个本子,看到好的东西就记下来。

    强记,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勤写,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曰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头”不无道理。

    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错题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避免不了各种考试,考卷发回来以后我会针对自己考练中出现的易混点、易错点、创新点进行总结,及时建立错题卡片。按照语文老师告诉我的:平时训练“错”得多,高考则会“对”得多,所以一定要建立自己的错题集,用好错题。

    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做习题。以前我喜欢采取题海战术,但是最终的结果并不乐观,说明语文学习并不是题目做得越多,成绩就会越好,要提高高考语文成绩,应该在应试技巧上下工夫,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解题方法。按照我自己的情况,在精选例题方面,我一般选择的例题都是接近近三年全国高考的命题思路和特点,对例题进行解剖分析,各种类型试题解答的规范步骤都会弄清楚,了解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熟悉规范答题的表达要求,主要是语言表达题和阅读鉴赏题。同时我还找老师面对面的沟通,寻找失分的原因,分析提高的方法,这对我高中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文言文复习高三 第4篇

    【学习目标】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作者庄子,名周,____________(时代)人,曾做过蒙漆园吏,一生自甘贫困,从事著作,有《 》一书。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实词含义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水击三千里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野马也,尘埃也

    7、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9、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10、而后乃今将图南

    11、我决起而飞

    12、枪榆枋

    13、适莽苍者

    14、三餐而反

    15、腹犹果然

    16、小知不及大知

    17、小年不及大年

    18、朝菌不知晦朔

    19、众人匹之

    20、未有知其修也

    21、故夫知效一官

    22、且举世而与之而不加劝

    23、旬有五日而后反

    24、而御六气之辩

    (三)虚词用法

    1、去以六月息者也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3、其视下也,则若是则已矣

    4、置杯焉则胶

    5、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6、而后乃今培风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8、之二虫又何知

    9、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10、彼且奚适也

    11、彼且恶乎待哉

    (四)课内外名句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浅而舟大也。

    8、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故九万里,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旬有五日而后反。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五)翻译训练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齐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离娄下》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课内写作素材积累

    (1)写作素材:

    A、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B、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角度点拨:世间万物皆有所待,没有做到真正的自由

    (2)写作素材:

    A、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

    B、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角度点拨:①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是获取自由的要诀;②无己、无功、无名才能绝对自由。

    文言文复习高三 第5篇

    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

    三是“以今律古”.比如”雨”字

    最好的方法就是划分句子成份,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词类的活用

    汉语的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名词、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

    动词经常用作谓语,

    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的类型有:

    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动词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

    数词的活用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用作形容词

    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③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③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二)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

    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

    ③驴不胜怒,蹄之。

    ①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②晋师军庐柳。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①狼不敢前。

    ②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三、名词活用作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检验。

    例如: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②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③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的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动词的特性。一种是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这是名词活用作意动。

    第二种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什么性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美;这一类主要是形容词活用作意动。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④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晋侯饮赵盾酒。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可判断为用作使动.

    三、动词为动用法

    1、文赢请三帅。

    2、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四、动词作状语,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

    ①各国争赂秦者何也?

    ②执刃而立

    ③弃甲曳兵而走

    ④儿惧,啼告母

    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将军身披坚执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二、形容词作一般动词。按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动词。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①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③稍出近之。

    三、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四、形容词的意动。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③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数词的活用

    1、庭中通南北为一。(《项脊轩志》)

    2、六王毕,四海一。

    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4、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 指出词类活用

    A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褒禅山》)

    B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D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捕蛇》)

    • 词类活用特殊的是( )

    A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信陵君》)

    B 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赤壁》)

    C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

    D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

    • 词类活用特殊的是( )

    A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

    B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C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行》)

    D 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崤之战》)

    • 词类活用特殊的是( )

    A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B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

    C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

    D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词类活用特殊的是( )

    A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

    B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

    C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

    D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涉》)

    • 指出具体的词类活用现象

    A 有大石侧立千尺。

    B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

    C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

    D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促织》)

    • 词类活用特殊的是( )

    A 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

    B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之者

    C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采草药》)

    文言文复习高三 第6篇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 )其无礼于( )晋,且( )贰于楚也。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

    佚之狐言于( )郑伯曰:“国危矣,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 )缒而( )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 )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 )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 ),若不阙( )秦,将焉( )取之?阙秦以( )利晋,唯( )君图( )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 )之。

    荆轲刺秦王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 )略( )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 )请( )荆卿曰:“秦兵旦暮( )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 ),岂可得哉?”荆卿曰:“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 )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 )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 )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 )见臣,臣乃得有以( )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 )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 )之意,愿足下更( )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 )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 )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樊於期乃前( )曰:“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 )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 )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 )陵之耻除矣。将军岂( )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己( ),无可奈何,乃遂收盛( )樊於期之首,函( )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 )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 )未发,太子迟( )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 )尽矣,荆卿岂( )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 )所以( )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 )”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 )以送之。至易水上,既( )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 )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 )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 )车而去,终已不顾。( )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 ),厚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 )振( )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 )国为内臣,比( )诸侯之列,给( )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 )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 )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 )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 )之,荆轲顾( )笑武阳,前为谢( )曰:“北蛮夷之鄙( )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 )之,使毕( )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 )图,图穷( )而匕首见( )。因( )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 )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 )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

    荆轲逐( )秦王,秦王还( )柱而走。群臣惊愕,卒( )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 )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 )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 )轲。秦王方( )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 )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 )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轲自知事不就( ),倚柱而( )笑,箕踞以( )骂曰:“事所以( )不成者,乃欲以( )生劫之,必得约契以( )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鸿门宴

    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 )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 )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 )也,素善留侯张良( )。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张良,具( )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张良曰:“谁为( )大王为( )此计者?”曰:“鲰生( )说我曰:‘距( )关,毋内诸侯( ),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 )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 )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 )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 ),约为婚姻( ),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籍( )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 )遣将守关者,备( )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 )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 )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 )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 )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 )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 )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 )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 )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 )尽裂。项王按剑而跽( )曰:“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 )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拔剑切而啖( )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 )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 )芷阳间( )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 )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 )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 )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在?( )”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 )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 )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

    文言文复习高三 第7篇

    必考题型——文言文翻译指津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在此将其系统地归纳如下。

    一、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解析]此句中的“亡”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连词后一般跟动词)“则”之后,而“王”的位置与后一句的“亡”相同,两句对举,功能也应相同,故“王”是动词“称王”义。

    [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例2]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解析]此句中“请出之”的“出”从语法角度推断其肯定为动词,但如果直译成一般动词是不能体现出主语对宾语的主动性的,这时就应当考虑它是否属于使动或意动、为动用法。

    [译文](万泉)县有十几个犯了轻罪的囚徒,适逢春末下了应时的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暂且)让他们出狱(耕种),县令不允许。

    [例3]奇之,立许字以女。

    [解析]此句中“奇之”的“奇”肯定为动词,但如果译成“奇怪”,句子明显讲不通,此时不妨往其它方面想一想。比如师说中“不耻相师”中的“耻”字就是典型的意动用法——认为……耻辱。

    [译文]认为他品质非凡,立刻许诺把女儿嫁给他。

    [例4]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解析]此句中“丧”如果直译成“哭”,看似通顺,但与下文意思不符,若从为动的角度翻译,则通畅无阻。

    [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5]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解析]此句中“贤”和“愚”本为形容词,但形容词是不能充当句子主语的,由此可以判定这两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应当是名词的功能。具体翻译时可用替换法分别译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

    [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二、特殊文言句式在翻译中要体现出它的特殊性

    文言句式已纳入今后高考的考查范围,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几个特殊句子——“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判断句

    [例6]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解析]本句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考生必须将本句译成“……是……”的格式。

    [译文]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省略句

    [例7]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解析]此句中“不足为也!”省略了主语,翻译时应把主语“廉吏”补出来。

    [译文]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被动句

    [例8]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解析]本句能否得分的关键就在于“见……于”表示的被动关系能否译出。

    [译文]朱晖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解析]本句中的“求”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词提前了,翻译时必须将“何”归到它原来的位置上(“求”后面),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译文]在赵国这片土地上我想要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吗!

    [例10]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解析]此句中“于勾践”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翻译时应将它提到动词“求哀请命”之前。

    [译文]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三、注重对关键实词的翻译

    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翻译时首先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上下句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其次要准确运用“组词法与替换法”来完成文言文向现代汉语的转录。

    [例11]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

    [解析]本句中“质”“售”两字甚为关键,如误译则句意必然不准。“质”,“典当、典押”的意思,这个意思在教材中未出现过,需要考生利用上下文来推断。“售”,“买”而非“卖”,古今异义词,和现代汉语截然不同。

    [译文](阳城)经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敬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

    [例12]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

    [解析]此句中的“谢”,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感谢”义,而表示“谢罪、道歉”的意思。

    [译文]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四、虚词是句子的润滑剂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因、以、于、乃、其、为、则”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例13]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解析]此句的翻译,虚词是关键点,“以”,介词,“为了”的意思;“乃”,副词,“于是、就”的意思;“悉”,副词,“全部”的意思。

    [译文]裴侠说:“因为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

    五、不忽略句子中隐含的语气

    句子的语气也是句子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如果考生在翻译时丢失了原句中隐含的语气,那么翻译也就失真了。

    [例14]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解析]此句除了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外,关键还要能看出这是一个反问句。

    [译文]在赵国这片土地上我想要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吗!

    [例15]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解析]此句中“贤而多财”的“而”不表示“递进或转折”关系,它隐含着一种假设语气。这一点,能看出来的考生并不多。

    [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以上从五个方面谈了高考命题者在文言文翻译中设置的采分点,也是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予强化的着力点。当然除了要特别注重以上五个方面外,同学们还应注意句子整体上的通顺,无病句,注意书写大方、清晰,这是许多老师在阅卷中的真切感受。总之,只要同学们尽了最大的努力,答卷时格外细心,文言文翻译是可以一分不丢的。

    文言文复习高三 第8篇

    上课听讲法: 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学会倾听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别人的赞赏。培养听力首 先从听课开始: 老师讲课时,不要东张西望,要集中精神这是培养听力的第一步。

    耳朵边听要边记重点,这样方便回家、考试前的复习(笔记最好记书上)。

    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要插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改善自己的不足。即使同学回答得不够完 美,也等同学说完再补充。

    课后题试着做一做,最好不用参考书,这样能提高阅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课后在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解决。

    复习是梳理已学过的知识,如字词句知识、修辞、阅读、写作知识等。但是复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应用。以复习修辞为例:不是要看是否知道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拟人或排比,而是要理解别人文章里为什么要用这些修辞方法,自己会不会用这些修辞。

    复习是温习老师教过的方法,像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阅读文言文现代文的方法,写作的方法等。但是复习各种方法,不是为了记住它们,而是看看会不会运用。

    复习不能光看已经学过的,应以旧带新,培养提高运用原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复习文言文为例:课文固然要复习,但也要找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短文读一读,看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究竟怎样,由课内迁移到课外。现代文的复习更应这样。

    文言文复习高三 第9篇

    文言文复习,既深奥又沉闷,加上在高考的语文考试中分量比较重,学生们为了明年的高考,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下去,每一次课下来,学生辛苦,老师也辛苦。有很多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多次跟我反映,这些文言文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书,让我不得不经常对自己的课堂加以思考,到底怎样的文言文复习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既高效学生学有所获,又生动活泼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愿意学。经过自己的思考揣摩,以及向其他人学习借鉴,我想就文言文的复习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文言文教学与复习一直是块硬骨头,在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探索,这一个月以来,我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上,主要分五个板块学习:积累实词和虚词,以例句探讨,加以文言实虚词的推断方法,在学生自译的基础上,字字落实,明辨意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辨析方法,归纳积累,并联系所学过的文章,拓展分析,尽量做到举一反三,由易到难;
    其次是句式,让学生熟悉各类句型,由课本延伸到课外,最后以翻译和理解为主,鼓励学生用资料、查工具书,尽力翻译要准,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第三,文言翻译与文言整体阅读,结合实虚词、句式,在阅读迁移中培养能力,落实基础,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扣题回答;
    第四,文言断句,先熟悉断句方法,在练习中落实方法。第五文言简答,其实这个也是一个综合考查的内容,因此我也贯穿了文言实虚词文言翻译与整体阅读,从而达到一个综合能力提升的结果。最后,文言的整体阅读。

    反思这些复习课,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文言文的专题复习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夯实基础,积累拓展迁移,就需要我们从实际探讨,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想主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课内文本,夯实基础,然后才能拓展迁移。我的作法是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再辅以课外练习,在练习中联系学过的内容来比较拓展,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

    其次,加强方法的指导与落实运用,尤其文言实虚词的推断方法。在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大量的语料、形成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基础上来,加强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在阅读中不断地让学生运用一些推断方法,并让这些方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的一个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做到不丢分。

    再次,我认为这一点相当重要,就是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文言文一块肯定离不开整体阅读,那么究竟让学生阅读一些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最好的?这个值得我们老师仔细考虑。学生对文言文本不感兴趣,更何况是课外阅读。几番观察下来,我认为高三复习中文言整体阅读的材料,首先得让学生感兴趣,并能够从这个文章中接受思想上的洗礼和熏陶。有了兴趣自然就会去阅读,而且还能学到除课本外的东西,可谓一举两得。其次是难度,一定跟我们的课本难度接近,太难学生倦怠,太易,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最好选择那种能与课本比较阅读的文本。还有就是文本中的实词虚词能够把我们的`方法能够推广施行的,容易操作的,这样的话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所以我认为文言文复习过程中,老师得花功夫来备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应该让学生自己多练习多总结,形成自己的一套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进而达到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我的作法是整体阅读中让学生多读课外文本,在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多总结,尤其是把适合自己的文言阅读方法记录下来,并加以实践运用。

    总而言之,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与复习,一定要在借鉴传统的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不断积累创新,真正地让学生把阅读方法形成自己的能力,这样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才会得到稳步的提高。

    文言文复习高三 第10篇

    碧空云卷云舒,岁月无声无痕,语文的天地因同学的参与而精彩动人。回望自己一学期以来走过的足迹,无限感触涌上心头。

    初三下学期,面临着升中考的压力,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语文教师,如何带领42名充满希望而又十分迷惘的学生顺利达过关,是我努力的方向,在倍感教学压力的同时也收获着前所未有的快乐。

    众所周知,文言文阅读在升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很重,连同古诗词背诵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共占了28分,我想这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更像是一场死伤惨重的战役。如何带领这42名弱兵克敌制胜,将伤忙情况减至最低,是我本学期教学计划的重头戏。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文言文教学亦然。针对班级中后进生较多文言文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常常分析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找出规律加以分析,强加练习巩固成效。就以我今学期上的公开课——《文言文词汇复习》为例,总结一下我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上的几点思考。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只有文言文的常识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阅读追求。所以我并没有急着为赶进度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文言文复习方案。先从简单的词汇现象,再到特殊的几种句式,最后到必考课文的过关等等,像环环相扣妙趣横生的惊险探险,让学生全程体验的是成功掌握文言文的乐趣而不是以往雾里看花的枯燥乏味。

    在文言文词汇复习上,我针对新课改后淡化语法、句法的特点,绕开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烦琐的句子成分,运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一节文言文词汇复习课,旨在解决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因为这些知识点,由于淡化语法后,学生在初中阶段只作了解认识,很多时候在考试中出现某个学生遗忘的词汇时,学生不能从记忆库中搜索信息去答题而又掌握不到方法去解决,所以我分门别类地为学生讲解每种现象的由来、意义,再利用文言文课文中的典型例子作详细分析,让学生理解原理,找到规律,举一反三。通过该节课,我感觉到学生热情澎湃的参与和他们通过归纳规律所得到的恍然大悟的喜悦,同时他们的收获也在告诉我教学中化繁为简的重要性。

    课上首先投影升中考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对文言文考点有个明确的认识,对考题有个清晰的概念,这样可以为文言文复习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为每一种词汇现象作归类,让学生对先前混淆的文言文知识有一个归纳梳理的思路。再次,在文言文复习尽可能多地通过形象典型的例子去分析词汇现象及总结分析方法。整节课难点在于词类活用现象分析,因为学生对语法知识知之甚少,他们只懂得几种简单的词性如名词、形容词、动词,但却不懂得什么是状语、什么是介词、什么是宾语,甚至连什么是主语都摇头叹息。

    针对他们语法知识薄弱的情况,在课上我没有立刻对各种语法成分进行分析,而是抽取本节课所用的状语成分来稍加分析,在分析什么是状语的时候,我只轻轻地带过概念,为免造成同学们对另一个概念的模糊,在投影概念的时候,我故意把“状语是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成分”中的“的成分”删去,只投影“状语: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由于同学们对形容词和动词比较认识,于是我直接用实例来对该概念进行形象分析,我举了《陈涉世家》中的“狐鸣呼曰”来分析,让同学们在该句中找出什么是动词,虽是普通班的学生,但他们还是不约而同地回答动词是“鸣”,解作“叫喊”,学生的这一回答让我十分满意,然后我就顺藤摸瓜,问学生那么在这句中哪个词语修饰动词“鸣”,他们中思维比较灵活的马上答到是“狐”,于是其他反应稍慢的同学看着状语的投影概念,也像如梦初醒一般,在脑里回旋着“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词语是状语”,结果同学们都明白了在这句中“狐”为什么解作“装狐狸”,原来是由名词活用成状语了。清晰概念,找到规律以后,我就投影了更多的典型句子如“将军身被坚执锐”、“神弗福也”、“劳其筋骨”等,让学生们自己思考分析,把属于词类活用的找出来,经过一轮的思考,同学都能找到答案。在课堂结束之前,我对如何分析词汇活用的方法加以分析,让学生们掌握一种分析思维,以防中考中出现词类活用解释而学生记不牢的问题。最后,为了巩固效果,我以初二文言文课文《小石潭记》倒数二、三段等比较多词类活用的现象逐一找出,结果同学们都能用所学的方法逐一找出。

    总之,该课给我的收获是:1、文言文复习必须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2、文言文复习课程设置最好能化繁而简,迎合学生接受能力;
    3、尽可能多地运用形象例子作方法讲解,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我想在文言文复习中要是能做到以上几点,文言文复习教学就事半功倍。

    文言文复习高三 第11篇

    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知识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分值来看,它在150分的总分值中占了19分,所以它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特点:①选材稳定,均为人物传记。传主或忠诚机敏,或刚直敢言,或修身爱民,或厚德善政,多为忠诚良将或贤士孝子;
    ②来源比较广泛,均为历代史书,偏重于“二十四史”。

    文言文试题的训练似乎很费时且见效慢或效果不明显,而且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觉得枯燥无趣。那么该如何做有效的复习和训练呢?只有通过学习他人的教学思路、方法和自己的思考、探索,来慢慢摸索、实践、反思、积累。

    本文主要就自己在高三复习中对文言文这个专题复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探索式的方法来谈谈个人的感想。

    一、读,是开启文言大门的钥匙

    从人的认知规律的角度看,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要经过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是人脑对事物的感觉、知觉形成表象,这是我们认识新事物的基础,只有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知性的分析、理解才有意义。所以,我们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先采用“读”的手段,让学生在脑子中先形成对文章的感性认识,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把握。这级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文言断句对于理解文义很重要,句子如果断得不对,就会理解错误,在教学时,对于容易弄错停顿的句子,教师要特别提示。文言文中,语气词比现代汉语多,文言语气比较丰富,学生常常把握不准,揣摩不透,所以,教师要作示范朗读,并让学生模仿。

    “读”就是朗读课文。诵读的方式多样,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大声齐读、分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交替进行,培养语感并解决生字难字,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记住相关内容。我国古代教学就非常重视朗读,从一些名句中可见一斑,如“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等。姚鼐的“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
    若但然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即为一证。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忽视了诵读,只注重理解,这是造成学生文言文语感差的直接原因。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所以在初次接触一篇文言文时可以让学生试读,文言文朗读虽然存在困难,字少意深,音单义广,句法简奥,语焉不详,但往往朗读之后学生更容易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读,是开启文言大门的钥匙,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楼阁。教师必须对学生文言的诵读进行监督、指导。要明确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等,必要时可作示范朗读,适当点拨。

    二、紧贴教材、回归文本

    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个系统的宏观上的掌握后再回归教材,把理论性的知识点揉进实实在在的文本里。

    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慢,要踏踏实实地把教材里的文言知识点过一遍。其实高考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考察,教材里都能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大纲要求考察120个实词、18个虚词,从数量来看并不多,关键在于如何灵活有效地记住,我认为还是得通过课文,通过实实在在的语境、句子,有机整体的去记忆,而非独立、机械地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再把文章从头到尾翻译一遍,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我按教材编写的顺序,从第一册复习起,我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点”,以每一册的内容为“线”,以实题演练为“轴”,建立起立体的复习坐标,讲练结合,整散相济。

    因而,思考四个问题:第一、本文讲了一个什么内容?第二、本文有哪些重要的实词极其含义?第三、本文有哪些虚词及其含义和用法?第四、找出本文的特殊文言句式,并判断它是何种句式。在学生做好这些自主复习工作之后,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的分析讲解。

    三、系统梳理、归纳总结

    结合高考复习资料,按小专题的形式对考点逐个复习。

    我安排的小专题顺序是这样的:

    (1)18个虚词,虚词推断。

    (2)词类活用,实词推断。

    (3)文言句式。

    (4)翻译的方法准则。

    (5)文化常识。

    这个环节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主要时间花在18个虚词上,每节课讲1~2个虚词,课后再加以配套的习题,对虚词的复习自认为很扎实。但是,从整体的时间布局来看,我觉得这个环节的时间可以再缩减一点,以便为之后的文言文综合实题训练留出更多的时间。

    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考点有一个清楚的框架,知道高考考什么,有哪些知识点,该复习什么,即有了个目标和方向。

    四、试题演练、注意要点

    走进教材后,再从教材里走出来,若进去时是头脑空空,那么出来时脑袋里应该要装有东西了。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试题演练,来运用消化所学知识。最好是在课堂上进行定时训练。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忘性非常大,有些词的含义讲过多遍也记不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重复!记忆需要理解加重复,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以为,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

    课堂限时做文言文练习(1~2篇),做完后马上评讲,解决练习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知识点。学生做了至少4篇文言文后,老师再把这篇文言文中考查过的知识点整理成一张卷子,再次考查。

    文言文复习高三 第12篇

    文言文复习,既深奥又沉闷,加上在高考的语文考试中分量比较重,学生们为了明年的高考,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下去,每一次课下来,学生辛苦,老师也辛苦。有很多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多次跟我反映,这些文言文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书,让我不得不经常对自己的课堂加以思考,到底怎样的文言文复习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既高效学生学有所获,又生动活泼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愿意学。经过自己的思考揣摩,以及向其他人学习借鉴,我想就文言文的复习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文言文教学与复习一直是块硬骨头,在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探索,这一个月以来,我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上,主要分五个板块学习:积累实词和虚词,以例句探讨,加以文言实虚词的推断方法,在学生自译的基础上,字字落实,明辨意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辨析方法,归纳积累,并联系所学过的文章,拓展分析,尽量做到举一反三,由易到难;
    其次是句式,让学生熟悉各类句型,由课本延伸到课外,最后以翻译和理解为主,鼓励学生用资料、查工具书,尽力翻译要准,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第三,文言翻译与文言整体阅读,结合实虚词、句式,在阅读迁移中培养能力,落实基础,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扣题回答;
    第四,文言断句,先熟悉断句方法,在练习中落实方法。第五文言简答,其实这个也是一个综合考查的内容,因此我也贯穿了文言实虚词文言翻译与整体阅读,从而达到一个综合能力提升的结果。最后,文言的整体阅读。

    反思这些复习课,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文言文的专题复习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夯实基础,积累拓展迁移,就需要我们从实际探讨,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想主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课内文本,夯实基础,然后才能拓展迁移。我的作法是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再辅以课外练习,在练习中联系学过的内容来比较拓展,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

    其次,加强方法的指导与落实运用,尤其文言实虚词的推断方法。在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大量的语料、形成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基础上来,加强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在阅读中不断地让学生运用一些推断方法,并让这些方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的一个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做到不丢分。

    再次,我认为这一点相当重要,就是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文言文一块肯定离不开整体阅读,那么究竟让学生阅读一些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最好的?这个值得我们老师仔细考虑。学生对文言文本不感兴趣,更何况是课外阅读。几番观察下来,我认为高三复习中文言整体阅读的材料,首先得让学生感兴趣,并能够从这个文章中接受思想上的洗礼和熏陶。有了兴趣自然就会去阅读,而且还能学到除课本外的东西,可谓一举两得。其次是难度,一定跟我们的课本难度接近,太难学生倦怠,太易,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最好选择那种能与课本比较阅读的文本。还有就是文本中的实词虚词能够把我们的方法能够推广施行的,容易操作的,这样的话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所以我认为文言文复习过程中,老师得花功夫来备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应该让学生自己多练习多总结,形成自己的一套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进而达到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我的作法是整体阅读中让学生多读课外文本,在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多总结,尤其是把适合自己的文言阅读方法记录下来,并加以实践运用。

    总而言之,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与复习,一定要在借鉴传统的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不断积累创新,真正地让学生把阅读方法形成自己的能力,这样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才会得到稳步的提高。

    文言文复习高三 第13篇

    文言文是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学的时候也害怕,到考试的时候更害怕,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不拖学生整体提高的后腿,经过复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一、复习文言文,首先要弄清楚考试的方向。

    近几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已经取消了,我们复习必须以课本为主,当然学习好的同学老师可以给他在课外延伸学习,但在课堂我们要照顾多数学生。

    二、复习文言文,教师要十分熟悉文言文考试的知识点。

    根据近两年中考出现题型由原文填空、解释词语(实词、虚词)、翻译句子、划分节奏、还有根据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等题型组成,各个知识点的考核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而且在词语解释上还降低了难度,可以选择答题。

    三、复习文言文,根据考试题型。

    我们分以下几方面来复习:首先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目的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其次听写课文中的重点名句,检查上课时候每节两句古诗词听写巩固的情况;
    再次听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意义词语、一词多义词等;
    再次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及划分节奏训练,在翻译上不提倡学生按注释原样翻译,只要求大体意思一致,但句子中缺少的成分要求补上,需调整的语序必须调整;
    在朗读节奏划分上,让学生多读多练,从而明白不管字词多少表达一个意思时才能停顿;
    最后,根据课文理解回答问题方面和现代文阅读基本一致,先理解课文内容思想,围绕作者思想再来回答问题。

    四、复习文言文要注意知识的迁移。

    在复习文言文词语时不能满足记住本课书中的意思就行,同时必须记住在整个初中阶段课本中的意思,例如,"肉食者鄙"中的"鄙"是目光短浅的意思,而"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鄙"是身份低微的意思,这样的词语在词类活用、一词多用方面比较突出,同时文言虚词里边也有体现,只要注重了这些,复习其它文言文时学生也很好掌握,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复习文言文要注意课课清。

    复习完一篇课文以后,我们不要高估学生,认为学生掌握牢靠了,学生毕竟不是我们自己,老师要提前准备好和考试题型一致的测试卷,用半节课的时间测验,通过再次温习,哪怕做错的学生他也会改正后理解掌握了,这种做法对语文功底比较薄弱的学生相当管用。

    经过这样一轮复习以后,学生的文言文功底提高了,大部分学生在测试中反映出来词语掌握、句子理解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是在划分朗读节奏方面还需要多加练习。

    文言文复习高三 第14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 )之,取阳晋,拜( )为上卿,以( )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 )赵王书,愿以( )十五城请易( )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 )见( )欺;欲勿予,即患( )秦兵之( )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 )知之?”对曰:“臣尝( )有罪,窃计欲亡( )走( )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 )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 )于( )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 )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 )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 )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 )赦臣。臣窃以为( )其( )人勇士,有智谋,宜( )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 )在赵;赵予璧而( )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 )之( )二策,宁( )许以负( )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 )无人,臣愿奉( )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 )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 )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 )秦王。秦王大喜,传以( )示( )美人及左右,左右( )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 )前( )曰:“璧有瑕,请指示( )王。”王授璧。相如因( )持璧却( )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 )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 )其强,以( )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 )不相欺,况( )大国乎?且以( )一璧之故逆( )强秦之欢( ),不可。于是赵王乃( )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 )大国之威以修( )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礼节甚( )倨(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 )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 )璧,乃辞谢( ),固( )请,召有司案( )图,指从此以往( )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 )以诈佯为( )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 )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 )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 )秦王虽( )斋,决( )负( )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 )褐,怀( )其璧,从径道亡( ),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 )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故令人持璧归,间( )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 )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 )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 )汤镬。唯( )大王与群臣孰( )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 )相如去( ),秦王因( )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 )而厚遇( )之,使归赵。赵王岂( )以( )一璧之故( )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 )礼而归( )之。

    相如既( )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 )不辱于诸侯,拜( )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 )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 )石城。明年( )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 )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 )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 )曰:“王行,度( )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 )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 )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 )闻赵王好音,请奏( )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 )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 )奉( )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 )缶,因( )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 )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 )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 ),为一击缶。相如顾( )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请以( )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 )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 )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 )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 )以( )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 )贱人,吾羞,不忍( )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 )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 )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 )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 )谏曰:“臣所以( )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 )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 )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 )庸人尚羞( )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 ),请辞去。”蔺相如固止( )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 )也。”相如曰:“夫以( )秦王之威,而相如廷( )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 ),独( )畏廉将军哉?顾( )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 )以( )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 )不俱生。吾所以( )为此者,以( )先( )国家之急而后( )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 )荆,因(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 )之人,不知将军宽之( )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苏武传

    武,字子卿。少以( )父任,兄弟并为郎。稍( )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 )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 )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尽归( )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 )其义,乃遣武以( )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因( )厚赂( )单于,答( )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 )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 )币( )遗( )单于。单于益( )骄( ),非汉所望( )也。

    方( )欲发使送武等,会(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 )胡中。及( )卫律所将( )降者,阴( )相与( )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 )与副张胜相知( ),私候( )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 )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 )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 )与( )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其一人夜( )亡( ),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 )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以状( )语( )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 )我。见( )犯乃( )死,重( )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 )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 )谋单于,何以( )复加?宜皆降( )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 )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 )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 )归营。单于壮( )其节( ),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 )张胜。

    武益( )愈( ),单于使使晓( )武。会( )论( )虞常,欲因( )此时降( )武。剑( )斩虞常已( ),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 )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 )连坐?”复举剑拟( )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 )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 )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 )以身膏( )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 )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 )主背亲,为( )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且单于信女( ),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 )两主,观祸败。若( )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 ),白( )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 )武置大窖中,绝( )不饮食。天雨( )雪,武卧啮( )雪,与旃( )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 )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 )乃得归。别( )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 )草实而食之。杖( )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 )纺缴,檠( )弓弩,於靬王爱之,给( )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 )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 )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 )厚( ),故使陵来说足下( ),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 )自苦亡( )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 )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 )过( )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 )常,大臣亡罪夷灭( )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 )已死久矣!”王必( )欲降( )武,请毕今日之驩,效( )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 )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 )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 )见汉使。具( )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 )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使曰:“武等实在( )。”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 )降及物故( ),凡( )随武还者九人。武以( )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 )强壮出,及( )还,须发尽白。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 )文,游( )于三辅,因( )入京师,观( )太学,遂通五经( ),贯六艺( )。虽( )才高于世,而( )无骄尚( )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连辟( )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 )拟( )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 )以( )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 )成。大将军邓骘奇( )其才,累( )召( )不应( )。

    衡善机巧,尤致思( )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 )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 )拜( )郎中,再迁( )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 )尽璇机之正( ),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 )当世( ),所居之官辄( )积年不徙( )。自去( )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 )精铜铸成,员( )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 )柱,傍行八道,施关( )发( )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 ),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 ),乃( )知震之所在。验之以( )事,合契( )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 )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 )其妙。自此以后,乃( )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 )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 )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 )之,衡乃诡对( )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 ),遂共谗( )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 )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 )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又多豪右( ),共为不轨。衡下车( ),治威严,整法度,阴( )知( )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 )三年,上书乞骸骨( ),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文言文复习高三 第15篇

    归去来兮辞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 )有怀,求之靡( )途。会( )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 )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 )远役,彭泽去( )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 )有归欤之情。何则( )?质性( )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 ),违己交病( )。尝从( )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 )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 )逝。寻( )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 )不归!既自以( )心为形( )役( ),奚( )惆怅( )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 )晨光之熹微。

    乃( )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 )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 )庭柯以怡( )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 )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 )扶老以流憩,时矫( )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景( )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归去来兮,请息( )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 )兮焉求?悦亲戚( )之情话,乐( )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 )孤舟。既窈窕( )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 )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

    已矣乎!寓( )形宇内复几时!曷( )不委( )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 )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 )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 )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 )三江而带( )五湖,控蛮荆而引( )瓯越。物华天宝( ),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 )陈蕃之榻。雄州雾( )列,俊采星( )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 ),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 ),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 )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 )名区;童子何知,躬( )逢胜饯( )。

    时维( )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 )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 )冈峦之体势。

    披( )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 )瞩。闾阎扑( )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 )津( ),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遥襟甫( )畅,逸兴遄( )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 )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 ),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 )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 )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 )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 ),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 )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 )梁鸿于海曲,岂乏( )明时?所赖君子见机( ),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 )以犹欢。北海虽赊( ),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 )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 )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 ),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 )陪鲤对;今兹捧袂( ),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鸣呼!胜地不常( ),盛筵难再( )。兰亭已( )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 )短引(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逍遥游

    北冥( )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 )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 )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 )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 )六月息( )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 )正色也?其( )远而无所至极邪?其( )视下也,亦若是( )则已矣。且夫水之( )积也不厚,则其负( )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 )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 )在下矣,而后乃今( )培( )风;背负( )青天,而莫之夭阏( ),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 )而飞,抢( )榆枋而止,时则( )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 )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来源]

    小知( )不及( )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 )久特( )闻,众人匹( )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 )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 ),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 )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 )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 )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 )也。

    故夫知( )效( )一官,行比( )一乡,德合( )一君,而( )征( )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 )笑之。且举( )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 )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

    )也。虽然,犹有未树( )也。夫列子御( )风而行,泠然( )善也,旬有( )五日而后反。彼于致( )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 )者也。若夫乘( )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 )险衅,夙( )遭闵( )凶。生孩六月,慈父见( )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 )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零丁( )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 )兄弟;门衰祚( )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 )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 )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逮( )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 )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 )臣秀才。臣以(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 )臣郎中,寻( )蒙国恩,除( )臣洗马。猥以微贱( ),当( )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 )表闻( ),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

    )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 )笃( );欲苟( )顺私情,则告诉( )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 )圣朝以( )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 )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 ) 伪朝,历职郎署,本图( )宦达,不矜( )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 )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臣密今年四十有( )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 )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 )悯愚诚,听( )臣微志,庶( )刘侥幸,保卒( )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 )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 )以闻( )。

    推荐访问:文言文 必备 复习 文言文复习高三必备1 文言文复习高三(必备1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