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01日 13:00 星期三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必修会考知识点10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4-18 13:15:04

    必修会考知识点第1篇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1)过渡时期总路线①核心内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会考知识点10篇,供大家参考。

    必修会考知识点10篇

    必修会考知识点 第1篇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

    (1)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核心内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①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②主要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轻、重等关系

    ③成果:“一五计划”成果图

    ④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3)三大改造: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标志:生产资料的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建立。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4)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①中共八大:(1956年)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②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③左倾错误:

    表现: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④纠“左”举措: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必修会考知识点 第2篇

    1、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宗法制的核心的嫡长子继承制。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创立皇帝称号的是秦王赢政。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2、西汉初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分封制并存的制度。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3、图中所示的中央机构是创立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立内阁加强君主专制。“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说明了军机大臣揣摩皇帝的意思来拟发谕旨。军机处是清朝皇帝雍正帝设置的,标志着中国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5、鸦片战争发生于1980-1842年(19世纪中期),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英国《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标志着中国从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6、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51年的广西金田村起义,达到鼎盛是在北伐和西征之后,失败的标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它的建国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后期颁布建设国家的新方案是《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7、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割九龙给英国),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

    8、甲午中日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割台湾岛、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影响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了。

    9、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借口是义和团运动(旗号“扶清灭洋”)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其机关刊物《民报》。同盟会领导的起义中最为壮烈的是黄花岗起义,取得胜利的是1911年的武昌起义。于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是: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1、五四运动不同于辛亥革命的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后进行了北伐战争,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国共合作失败的标志是宁汉合流。

    12、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标志是南昌起义。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红军长征(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于1934年10月,结束于1936年10月三个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主要是确立了-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3、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1937-1945),开端标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日军侵华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

    14、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解放战争中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1947年刘伯承、-率军挺进大别山。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的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南京解放,解放战争胜利,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结束。

    15、新中国初期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是《共同纲领》,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16、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最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成功的实践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交流的民间团体是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和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

    必修会考知识点 第3篇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

    (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

    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②制瓷技术:

    东汉末年: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

    产生:西周时期

    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明代以前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②私营手工业:

    ?兴起:春秋时期

    发展:明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经营方式的变化: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⑥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五、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商业发展:

    ①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②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③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④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⑤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⑥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

    (2)城市的繁荣:

    ①周秦至唐:?

    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市坊分明:坊市分开

    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②宋代:

    ?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六、“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

    ①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 。

    ②产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朝代:商朝、西汉、明朝、清朝

    ③后果:强化了农耕经济形态,限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

    (2)海禁

    ①原因:“天朝上国”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

    ②后果: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会考知识2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一、新航路的开辟(航路、影响)

    (1)1405-1433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2)1487-1488葡萄牙迪亚士,非洲好望角

    (3)1492意大利哥伦布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发现美洲新大陆

    (4)1497-1498葡萄牙达伽马从欧洲到印度

    (5)1519-1522葡萄牙麦哲伦在西班牙的支持下第一次环球航行

    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活动

    (1)荷兰的殖民扩张:

    ①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②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2)英国的殖民活动(日不落帝国):

    ①手段: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②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③影响: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活动中,美洲的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跨大西洋黑奴贸易开始。

    (4)欧洲人用美洲的金银购买亚洲的商品,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

    四、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织机

    ②冶金业:焦煤炼铁法;采矿业:蒸汽抽水机、安全灯

    ③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碎石路、铁路、汽轮

    ④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标志: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技术、化学材料、炼钢技术

    ②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③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④交通运输:内燃机、汽车、飞机

    ⑤化学领域:有机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油漆

    ⑥动力:电的发明和使用

    ⑦影响: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五、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4)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

    (5)影响:?

    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拉美在经济上受制于列强。

    ③欧美工业国从全世界范围获得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货币可自由兑换,经济危机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六、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破产;

    (2)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4)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的兴办近代工业的出现。

    “自强”:成立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开设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求富”:成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

    七、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曲折发展

    (1)兴起:

    ①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②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③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④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机器磨坊

    (2)甲午战后(19世纪末)初步发展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限制、实业救国的思潮、收回利权运动

    ②概况: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实业家:张謇和荣氏兄弟

    (3)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①原因: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和实业救国的推动;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②表现:

    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迅速发展;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一定发展;

    化学工业的代表——范旭东

    八、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民族工业(影响发展的因素)

    (1)封建主义

    (2)资本主义

    (3)官僚资本主义

    九、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

    (1)服饰:

    晚清: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装传入中国

    民国:中西合璧中山装和旗袍

    (2)饮食: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西餐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西餐成为时尚

    (3)建筑: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4)断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5)不缠足:维新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等倡导,不缠足运动开展起来。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6)礼仪革新: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意义:显示平等、自由

    (7)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十、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铁路:

    1881年,唐胥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1909年,京张铁路——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2)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3)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中国自主办电报的开端

    (4)影响: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丰富了生活。

    十一、近代以来报刊、影视及传媒的发展

    (1)报刊: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2)影视:1905年,《定军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电影;

    (3)大众传媒:互联网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及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必修会考知识点 第4篇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②概况: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开会

    ③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④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⑤影响: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世界贸易。

    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①内容:

    ①国际金融组织及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员国义务:认缴资金——决定投票权。

    ②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制度—美元以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2)作用: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霸主地位;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①成立的时间:1947年

    ②性质:国际多边协定

    ③目的: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④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

    ①构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②影响:顺应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三、欧洲联盟

    (1)欧洲共同体到欧盟的发展进程: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1993年,欧盟成立

    (2)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建设共同农业政策、共同的关税政策、统一大市场、欧元

    (3)欧盟初具规模:欧元的诞生(20XX年1月1日正式启用)

    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改变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四、北美自由贸易区

    (1)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建立:美、加、墨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成立。

    ②性质:单一的经济组织

    ③影响:三国间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负面影响

    五、亚太经合组织

    (1)建立:1989年,在堪培拉12国外长会议,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2)扩大: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该组织

    (3)性质:论坛性经济组织

    (4)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

    六、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时间:

    性质: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作用: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意义:

    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1)进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经济全球化;

    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2)推动因素:?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3)表现:国际贸易的增加、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4)影响:

    积极方面:?

    ①能有效的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②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的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存在问题: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各国经济互相依赖导致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

    ③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5)展望: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来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新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共同繁荣。

    必修会考知识点 第5篇

    1、过程

    2、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
    碳循环的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
    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本P103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

    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朴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留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6、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

    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3、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2)对水资源的压力

    (3)对能源的压力(4)对森林资源的压力(5)环境污染加剧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课本P126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央。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4)建立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必修会考知识点 第6篇

    17、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亚非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8、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的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9、古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 独立自主。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是梭伦,确立雅典民主政治的是克里斯提尼,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的是伯利克里。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雅典民主政治局限于“成年男性公民”

    20、罗马成文法诞生标志《十二铜表法》,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民法大全》

    21、建立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法律文件是1689年《权利法案》,英国责任制内阁由多数党领袖组阁,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有权解散议会。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最大特点是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22、确立美国政体的法律文件是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其中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分权与制衡)。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两党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22、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

    23、十月革命之前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1917年十月革命, “阿芙乐尔”号上发出了进攻冬宫的信号,彼得格勒起义成功。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24、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25、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是1967年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

    26、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两德统一,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

    必修会考知识点 第7篇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原因:?战争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1921年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4)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5)作用: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①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②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评价

    ①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业总值跃居欧第一,世第二。

    ②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股票投机过度;供需矛盾;生产过剩——直接原因

    ③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卷交易所股市崩溃

    (2)特点和影响

    ①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②影响:经济破坏严重,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四、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立法、救济、复兴)

    ①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新政的特点: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②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节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③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

    ④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①背景: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②措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

    (2)福利改革

    ①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

    ②福利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

    ③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④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⑤评价: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六、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后果;斯大林逝世

    ②内容:

    农业:允许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开恳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买给农庄。

    ③评价: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没有改变原有经济体制,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赫氏个人作风急躁,造成混乱。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②内容: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重点重工业;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③评价: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弊端,取得一定成效;勃氏执政后期趋于

    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跨了苏联经济。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②内容: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必修会考知识点 第8篇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

    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
    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必修会考知识点 第9篇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
    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三、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

    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结果对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提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5、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四、群落的演替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
    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3、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必修会考知识点 第10篇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①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②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口号、结果、意义

    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口号:外挣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结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意义: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商人也参加了斗争;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成为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

    3、新中国的民主建设历程

    4、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作用:

    ①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②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纠纷,缓解社会矛盾

    意义:

    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

    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以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比如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人权宣言》等等。


    推荐访问:知识点 会考 必修 必修会考知识点10篇 必修会考知识点(集合10篇) 高中会考内容必修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