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04日 13:06 星期六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考真题题解析10篇(2023年)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4-23 13:15:05

    高考真题题解析第1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真题题解析10篇,供大家参考。

    高考真题题解析10篇

    高考真题题解析 第1篇

    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真题解析

    此题在前几年成功探索的基础上,保持了命题一贯的稳定性,依然采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在审题、立意方面不给考生设置过多障碍,在材料的选择上,虽然选取了史料,但以现代文的形式呈现,没有增加阅读难度,充分体现了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特殊背景下,对考生的人文关怀。试题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导向,选取古圣先贤作为讨论的对象,充分体现了“增强文化自信”的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写作形式上,延续了20XX年写书信,20XX年写演讲稿的实用文的特点,要求考生写一篇发言稿,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写作实际,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本次作文的“规定动作”,即写作任务,既限定,又开放,要求考生在三个历史人物中选择最有感触的人物加以评论,参与讨论,有较自由的写作空间;
    同时,加入孔子和司马迁对三个人物的评价,又起到了一个提供讨论切入点的作用,降低了审题和立意的难度,使得考生人人有话说,体现了高考命题公平性的原则。

    总的看来,今年全国一卷作文题,既借鉴了传统作文命题的成功经验,又巧妙地避开了备考热点,防止了过去通过猜题押宝侥幸取得备考成功的做法,是一道非常成功的高考作文题目。

    西汉·司马迁《管仲与鲍叔》原文:

    原文:

    西汉·司马迁《管仲与鲍叔》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
    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翻译: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婪的人,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处境恶劣,而鲍叔不认为我是愚笨的人,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
    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
    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
    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

    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
    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

    写作背景:

    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驰义侯授命平定西南夷,中郎将郭昌、卫广率八校尉之兵攻破且兰,平南夷。夜郎震恐,自请入朝称臣。

    汉军又诛邛君,杀笮侯,冉震恐,请臣置吏。随后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而此时正随汉武帝东行巡幸缑氏的司马迁在继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之后,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往巴、蜀以南筹划新郡的建设。随后又抚定了邛、榨、昆明,在第二年回朝向武帝覆命 。

    司马迁与上大夫壶遂讨论文学之时曾说过:“我听董生说:‘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害他,卿大夫阻挠他。

    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 。

    而纵观《史记》可知董仲舒之公羊学对司马迁的影响主要为:其一,公羊家颂扬汤武革命,主张以有道伐无道,成为《史记》反暴政的思想基础。

    其二,公羊家"尊王攘夷",主张"大一统"的思想,成为《史记》贯串全书的主要观念;
    其三,公羊家崇让、尚耻之义是《史记》褒贬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

    人物背景: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
    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

    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
    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鲍叔牙又称鲍叔、鲍子,是鲍敬叔的儿子,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

    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高考真题题解析 第2篇

    一、正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 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

    二、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三、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四、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五、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高考真题题解析 第3篇

    语文估分

    在众多的学科中语文是最难估分的,语文中不仅有写作这一项,而且有很多的阅读理解等,但考生也不要太过担心,语文成绩是最稳定的一门课程,所以对照好选择题基本就可以参考你平时的成绩了。

    到学校估分

    很多学校都会组织考生到学校估分,这是因为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估分参考意见,所以考生有时间还是尽量去学校进行估分。

    录取批次

    录取批次是指省招生主管部门为高效开展录取工作和优先照顾重点院校的录取,划分时间段分期分批进行录取。

    一般分为:

    (1)提前批次;

    (2)本科一批次;

    (3)本科二批次;

    (5)专科批次。

    提前批次,是军事院校、公安院校、艺术和体育类等院校录取批次;

    本科一批次,一般是重点大学录取批次;

    本科二批次,一般是普通院校录取批次;

    考生前一个批次未被录取的,可以参加后一个批次录取,但后一批次的考生不能跨界进入前一个批次的录取。

    根据《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年起全国多个省份开展了录取批次改革试点,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年上海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继续上海之后,年山东、海南等地将一批、二批合并为“本科普通批”, 浙江则一步到位,取消所有学校批次,按考生成绩分段录取。

    此外,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河南、云南、新疆等7个省份年也取消了“三本”录取批次。合并批次已成趋势,目前,全国各省均已取消了“三本”批次。同时已实行新高考的省份,均已完成普通本科批次合并。

    高考真题题解析 第4篇

    第一部分 高中14篇

    1、《劝学》荀子

    2、《逍遥游》庄子

    3、《师说》韩愈

    4、《阿房宫赋》杜牧

    5、《赤壁赋》苏轼

    6、《诗经·氓》

    7、《蜀道难》李白

    8、《登高》杜甫

    9、《琵琶行》

    10、《锦瑟》李商隐

    11、《虞美人》李煜

    12、《念奴娇》苏轼

    13、《永遇乐》辛弃疾

    14、《离骚》(节选)屈原

    第二部分 初中50篇

    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潜

    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7、《关雎》

    18、《蒹葭》

    19、《观沧海》曹操

    20、《饮酒》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3、《使至塞上》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25、《行路难》李白

    26、《望岳》杜甫

    27、《春望》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李贺

    35、《赤壁》杜牧

    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

    38、《无题》李商隐

    39、《相见欢》李煜

    40、《渔家傲》范仲淹

    41、《浣溪沙》晏殊

    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44、《水调歌头》苏轼

    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50、《己亥杂诗》龚自珍

    高考真题题解析 第5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XX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XX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XX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高考真题题解析 第6篇

    对大多数的考生而言,决定其成败的往往是基础题和中等难度的问题,这些试题约占整张试卷的五分之四左右。因此,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先保证基础题和中等难度的试题得分,不要一味地追求难题。在解题方法上,一些典型方法,尤其是通性通法,要灵活掌握。对于那些解题技巧并不常见,而且比较偏、怪的试题,则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

    对于近两年的高考真题,可以模仿高考的考试时间和考试要求,感受高考的氛围,训练答题的时间和考试状态。同时,在模拟过程中,也要注重答题规范性的训练,尽量避免因为字迹、涂卡等因素影响考试成绩。

    高考真题题解析 第7篇

    高考数学基础题占试卷的比例

    基础题占的比例是70%,20%是中等的,10%是难的。

    其实文科、理科是有一些差异的。不过一般来说,都是7:2:1,基础题百分之七十,中档题百分之二十,难题百分之十,但是高考每年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它会一年简单,一年难,所以最终会在百分之十左右。所以,尽量不要去管什么难题,将基础题和中档题复习好,最后一定会有个不错的成绩。

    数学试卷分布情况

    试卷内容及分配比例:(1)集合、简易逻辑10分、(2)数列19分、(3)三角函数19分、(4)立体几何18分、(5)圆锥曲线18分、(6)概率与统计18分、(7)导数18分、(8)算法5分、(9)线性规划5分、(10)不等式5分、(11)向量5分、(12)复数5分、(13)三视图5分

    试题难度及分配比例:(1)较易试题、(2)中等试题、(3)较难试题

    试题题型及分配比例:(1)选择题40分、(2)填空题30分、(3)解答题80分

    高考真题题解析 第8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开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塑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 ①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 ②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简、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③ 的。奕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如果低于,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真题题解析 第9篇

    一、(18分,每小题3分)基础知识。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狰狞zhēng 诤言 挣脱 峥嵘岁月 铁骨铮铮

    撩拨liáo 潦倒 燎原 眼花缭乱 寥若晨星

    悭吝qiān 歼灭 虔诚 潜移默化 阡陌纵横

    缉拿jī 编辑 作揖 羁旅生涯 疾言厉色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是( )

    积腋成裘 猝不及防 曲突徙薪 群贤必至

    瓦釜雷鸣 歪风邪气 目光如聚 铤而走险

    优柔寡断 源远流长 钟灵毓秀 常年累月

    自立更生 遗笑大方 弱不经风 气势汹汹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勇往直前的汩汩泉水相信,在岁月的过滤与涤荡下自己将永远一脉 。

    ②由于摆脱了功利之争,田园山水诗人便有了一种恬静 的心境。

    ③时间的长河无影无形,看不见摸不着,每天都在悄无声息地 。

    清莹 淡薄 流失

    轻盈 淡泊 流失

    轻盈 淡薄 流逝

    清莹 淡泊 流逝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需要那些大巧若拙的智叟式的人物。

    在俄罗斯流光溢彩的古典文学长廊里?有不少卷帙浩繁的文学巨著值得我们流连。

    百位知名学者十余年来殚精竭虑,通力合作,《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终于问世了。

    工作缺乏通盘考虑,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是许多人干不好工作的重要原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我出国的时候。父亲送给我的那套石印的前四史,充塞了我的半个行囊。

    我区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首批改革38个试验区,从今年起进行课改实验。

    他的画作风格清新,色彩丰富,色调和谐,得到画界及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我国古代,为区别韵文和骈文,凡不押韵、不重对偶和排比的散体文章,一律称之为散文。

    下列各句与上下文衔接得最好的一句是

    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

    它们眼里,收进了多少秘密呢?

    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浯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波涛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

    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波涛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

    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波涛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

    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波涛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它们是惟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7—10题。

    成熟离我们有多远

    有一种理论认为,证券市场在走向成熟时会使市场参与者的赢利趋向平均化,但是我们知道几乎国内外所有证券市场的价格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如果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市场永远不会走到真正成熟的那一天,股票价格的定位根本不能用所谓理性的计算来获得。所以,我们将无法界定绩优股与垃圾股在价格和投资价值上的差异,也几乎不能清除那些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大肆造假的上市公司。就算是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的美国证券市场,不也冒出了诸如“安龙”、“世界电信”之类的丑闻。

    但是在美国,对造假行为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我们几乎可以用残酷这个词来形容。通常情况下,这些造假公司的首脑和相关人员都会倾家荡产并过上长期的铁窗生活,而且不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或许这就是真正意义的成熟市场,承认价格的扭曲,承认所有的投资者都是为了利益而来,也承认有可能存在虚构利润伪造报表的上市公司,但与此同时法律以极度严厉的惩罚制度威慑着违法者。从这个角度讲,假如我们都理解了“对造假者的仁慈就是对投资者的犯罪”的含义,也许我们的市场就离成熟不远了。

    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向消费型经济的转型是必由之路,启动社会需求对经济拉动的杠杆作用将会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10年里,制造类上市公司的辉煌是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步伐成长起来的。在未来的10年甚至更远的时间里,随着国民生活质量和水准的提高以及对消费需求的进一步上升,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些正在不断壮大的消费类品牌将会步人上升轨道。

    第三段中用“杠杆”的比喻要说明的是( )

    较少的社会需求能极大地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需求起着指导制约的作用。

    社会的需求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有拉动调控的作用。

    中国的消费型经济必将提高国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准。

    在作者看来,以下不能作为“证券市场不会走到真正成熟”( )

    股票价格的定位根本不能用所谓理性的计算来获得。

    很多国家都在对市场造假行为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击。

    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的美国证券市场也冒出了丑闻。

    虚构利润、伪造报表可以使上市公司获得超额利润。

    以下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参与者获得的利润趋向平均化则标志证券市场走向成熟,的认识。

    绩优股与垃圾股在价格和投资价值上的差异,决定了证券市场的价格存在扭曲。

    现阶段中国经济实现了向消费经济的转型,会推动中国证券市场走向成熟。

    在上一个经济周期的10年里。那些尽显辉煌的中国上市公司以制造类为主。

    以下对文章内容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造假行为人人喊打,但如果不予以彻底的打击,在一定条件下,它还会死灰复燃。

    终止来料加工型经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中国下一个经济周期的主要任务。

    “使参与者的赢利趋向平均化”是理想化的理论,很难指导中国证券市场走向成熟。

    中国的证券市场,如果能承认价格的扭曲,严厉打击造假现象,那就离成熟不远了。

    第Ⅱ卷

    三、(2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4题。

    回音壁

    陶然

    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奇妙的事情;一道环形的围墙,你站在那一边,我站在这一边,对方的身影甚至被中央的建筑物遮住了;然而,那嗓音,啊,那熟悉的嗓音,透过贴耳的墙,就这样粼粼地相互传递,清晰、真切,简直就是殷殷的叮咛。

    当我傍着天坛的回音壁通话时,我总会升起一种奇异的感觉。想起很多年以前,我首次站在这里,十分诧异于面前这毫不起眼的红墙,它甚至有些斑驳得古老了,却显示了惊人的传音灵敏度。这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敏捷,沟通了历史与现代的时光距离,我仿佛听到遥远时代的声音,那一刻就回响在耳畔。

    但这种错觉一闪即逝,我明明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把我从南海之滨携来的一句问候,一直保留到踏足这里,这才怀着既亲切又神秘的.心情,轻轻地朝着伴我的朋友奉上空间的怀念:“你好吗?”

    你好吗?你好吗?这短促的三个字回荡起来,就在青山绿水间悠扬,有如一首多情的歌。

    我不知道传回我耳朵里的那一句,到底是我送去的,还是他回赠的;我总以为,你来我往的同一句话,已经交融成为分不清我的还是你的,那回音混淆了彼此的区别,成了合唱,流动在同一个音调里。

    我实在喜欢倾听郡回音。

    当发自心底的声音诉出,任谁都不会漠然于它的去路,更不会无视于它有没有回应。即使是在空谷里的呼喊:也还会有相应的回声;何况是在人间!

    这回音壁的妙处,就在于它的有呼必应。我有时会想,倘若太寂寞,倘若嘻嚣的市声卷走了真诚的歌声,也许你和我也可以在这古老的地方找到一点安慰。

    然而,我又想,大约,我们也不用太过拘泥于形式。生活在我们心海中激起的浪花,那涟漪,那涛声,不也是一种动人的回音吗?

    只是,胸中的回音壁是无形的,它随着世间的脉搏,不断地震出生命之歌。然而,比较起来,它比真正的回音壁或许还要敏锐而且立体,因而还要生动得多。

    文章第一段中用了两个叠音词,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6分)

    (1)粼粼:

    (2)殷殷:

    第二段中,作者之所以“总会升起一种奇异的感觉”是因为:(分两点回答,每点不超过18个字。)

    (1)

    (2)

    通观全文,回答以下问题。(8分)

    (1)“我实在喜欢倾听那回音”,“实在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2)胸中的回音壁和真正的回音壁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

    本文构思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分)

    四、(2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一17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予。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粱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用“/”线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6分)

    秦 闻 公 子 在 赵 日 夜 出 兵 东 伐 魏 魏 王 患 之 使 使 往 请 公 子

    平原君以见毛公、薛公为羞,公子无忌对此的评价是(用文中语句作答) (5分)

    文中是怎样表现公子无忌礼贤下士的?(6分)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2)李白这首诗,诗中有画,有情,也有志。在“画”、“情”、“志”中选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五、 作文(70分)

    下面诗句是对阴历二月(春天)的描写。(20分)

    太阳在二月升高,柳条在二月长垂。白雪在二月消融,冰凌在二月隐退。湖水在二月露面,迎春在二月吐蕾。燕子在二月来信,大雁在二月起飞。

    有人说二月(春天)是生命的季节,也有人说二月(春天)是希望的季节,还有人说二月(春天)是喧闹的,灿烂的季节。请以“二月(春天)来了”为题,写一篇200字的短文。

    有句话说得好: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使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没倒的话。请以“信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50分)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二、(12分。每小题3分)

    三、(25分)

    (1)形容回音的传递是连续、起伏的(3分)

    (2)形容回音深厚而亲切(3分)(答殷切、深厚、亲切、深情亦可,答急切给1分)

    (1)回音壁显示了惊人的传音灵敏度。(3分)

    (2)回音壁沟通了历史与现代的时光距离(或:回音壁使我仿佛听到遥远时代的声音)。(3分)

    (1)要点:回音真诚、多情;回音是入与人心灵的交流、融合。(4分)

    (2)要点:胸中的回音壁无形,真正的回音壁有形;胸中的回音壁比真正的回音壁还要敏锐、立体、生动。(4分)

    本文由实到虚,从天坛回音壁写到胸中回音壁,把握一点,透视生活,抓住瞬间,见其永恒,赞颂沟通心灵的人间真情。(意思对即可)

    四、(23分)

    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平原君之游,徒蒙举耳,不求士也。

    要点:(1)从博徒卖浆者游(2)天下士复往归公子(3)善纳雅言,急归救赵 语句通顺,意思对即可。

    (1)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4分)

    (2)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2分)

    五、写作

    (20分)略

    (50分)略

    高考真题题解析 第10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开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塑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 ①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 ②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简、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③ 的。奕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如果低于,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推荐访问:高考 题解 真题 高考真题题解析10篇 高考真题题解析(汇总10篇) 高考真题及其解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