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04日 03:25 星期六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人教版汇编7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4-23 15:30:11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人教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人教版汇编7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人教版汇编7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人教版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
    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

    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活动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们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读图、分析、归纳、总结来实现最后的学习目标。

    活动三:技能拓展

    教师:回顾刚才我们分析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

    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会分析大洲地形河流的特点

    活动四:复杂的气候

    教师:情境设计

    家住广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间出国旅游,这次旅游给他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旅行路线是从东向西沿北回归线进行,他从广东省出发时盛行东南风,来到了南亚,风向发生了改变,变成西南风,而且遇上滂沱大雨,当来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上时,天气却异常炎热、干燥。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教师: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1.我会读图

    (1)仔细读图,亚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2)不同类型的气候有何特点?

    (3)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4)我们家乡所在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联系生活思考一下,该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图,并从中归纳得出答案,教师行间点拨。

    2.我会探究

    探究方案一:结合“亚洲气候类型图”,探究亚洲的气候特点有哪些?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预习回答: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亚洲纬度广,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域辽阔,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中西部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海陆间热力差异明显,地形复杂多样。

    气候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综合影响。

    探究方案二:亚洲大陆东部从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说明季风气候显著,那么冬夏季风的性质是什么?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有什么影响?

    学生预习回答: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所以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

    3.我会拓展

    (1)读课本第12页图6.15“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2)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特征都有大陆性气候显著这一特点,造成的原因一样吗?

    ①亚洲地域辽阔,面积广大,中部距海遥远,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②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划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广阔的平原,东部低缓的高地,造成其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脉、中部平原分别对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气有什么作用?

    教师:最后我用一句歌诀来形容亚洲的自然环境:

    山地多、高原大,亚洲地形杂;

    中间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最复杂。

    【设计意图】教师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回顾,是对本节课的课堂学习的一种很好的反馈。用歌诀记忆增强学生的兴趣,最后的课后延伸是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技能的巩固。

    【板书设计】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亚洲地形和河流的概况,通过地形分布图的判读,总结出亚洲的地形特点;
    根据地形图判读,明确了亚洲的地形特征,明确了地形和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认识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北美洲与亚洲的维度位置有相似之处,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差异,请课后类比探究。

    四、教后反思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亚洲河流的流向时,首先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在图中描出,并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进行归类,从而归纳出亚洲河流的流向是从中部流向四周。学生自然就得出了“亚洲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结论。学生能够体验到地图分析对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性。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人教版 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了解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加数之间的关系;理解由于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了解亚洲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通过分析各国产生经济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亚洲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初步掌握搜集各个国家资料的方法,通过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亚洲人文环境,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亚洲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

    2、地形如何制约河流的流向?

    3、亚洲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

    导入新课: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的人们怎样生活呢?

    显示亚洲不同地区民族服饰

    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猜一猜它们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些区域?

    服饰为单一薄裙———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的热带地区;

    服饰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阳辐射强烈的西亚地区;

    服饰为各式长袍—分布在气温年较差大内陆地区(上身袖管穿脱方便);

    服饰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亚洲北部。

    很显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市、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我们来看一看亚洲的人口情况,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的一些情况,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人口状况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计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特别稠密?

    [读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图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提问]1、2000年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60.55亿)

    2、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多少?(12.95亿)

    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10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

    其中亚洲有几个?(6个)分别是哪些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活动]

    1、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队(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计算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

    [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х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净增人口数(60.55亿-1.3%=0.79亿),所以2001年世界净增人口0.79亿,而亚洲2000年人口总数36.8亿-1.4%=0.52亿,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亚洲(0.52/0.79-100=66)。

    [小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提问]1、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说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增长率)

    2、我们还能想想其他方法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吗?(亚洲的人口密度)

    [讨论]

    分组讨论亚洲的这些国家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从气候、地形、历史、经济角度分析)

    [讨论]亚洲这么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展示材料]人口拥挤、开垦山坡、水土流失、庄稼枯萎等。

    [小结]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不够用,从而又转化为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才会顺利进步。(即要理解“两只手”和“一只口”的关系)

    阅读材料“亚洲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根据阅读材料按因果关系填入框图中

    A、要求增产粮食B、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C、粮食产量下降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恶性循环F、土壤肥力下降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

    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问题是人口的过快增长,解决途径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依靠科学技术等。

    学生绘制良性循环图

    [活动]

    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小组讨论对亚洲人口发展的建议,站在全球角度,体验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并推选代表发言。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1.列举一些简单的文化现象。

    2.读图6.17完成活动1。要求学生解释自然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这些文化现象的。

    (1)日本由于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设计。

    (2)从亚洲地形图中可以看出,也门位于丘陵地带,所以也门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农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3)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为了防潮,他们的房屋是高脚屋。由于过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们的房屋很长,可达200米。

    (4)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终年湿热,河网密布,所以这里的居民出门乘船,以捕鱼为生。

    (5)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之一,为了御寒他们身着毛皮服装,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终年的积雪使雪橇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6)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以便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人们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们身居帐篷。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人教版 第3篇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带雨林区的民居,西-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人教版 第4篇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人教版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人教版 第6篇

    教材分析

    《东南亚》一节教材,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如“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等。教材利用“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的国家”、“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几幅图和对应的活动,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的国家,特别突出了东南亚处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众多地处热带的临海国和岛国,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进而影响到东南亚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作物分布。教材在介绍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热带气候特点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了东南亚农业生产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教材在介绍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后,联系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分析了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条件和因素,归纳出了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教材介绍了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为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东南亚众多沿海国家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容易,尤其是农村学生,见识较少,对东南亚的位置的优越性、气候的分布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来引导学生漫游东南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主要农作物及分布;
    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
    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
    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
    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教学过程

    师曰:关于我们的近邻东南亚地区,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十分投入地制作演示文稿,现在很多同学已跃跃欲试向大家展示制作成果。我们就把这次学习当做是一次东南亚旅行,依次请各组代表来当向导,带领我们了解东南亚的地理环境,领略东南亚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oN—10oS,90oE—140o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
    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
    理解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

    师适当补充。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
    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
    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3)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
    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2)师曰:我请大家欣赏陈毅元帅的一首诗《赠缅甸友人》,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南半岛与我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

    (3)组间互动: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31活动内容1中的河流及上游所在地;
    找出河内、金边、万象、曼谷、仰光分别位于哪条河流的沿岸,分别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4)组织讨论教材P32活动内容2。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2)教师介绍。

    (3)演示文稿:图“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曼谷佛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人教版 第7篇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推荐访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