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08日 19:04 星期三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亭阅读答案16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4-27 11:45:04

    亭阅读答案第1篇喜雨亭记①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②。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③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亭阅读答案16篇,供大家参考。

    亭阅读答案16篇

    亭阅读答案 第1篇

    喜雨亭记①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
    汉武得鼎。以名其年;
    叔孙胜敌,以名其子②。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③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容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
    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古文观止》)

    [注解]①本文为嘉佑七年(1062)苏轼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作。②这三个典故分别是:周成公得一异禾,便作《嘉禾》一篇;
    汉武帝在汾水得一宝鼎,于是改元为元鼎;
    叔孙领兵大胜北狄,俘秋君侨,即给儿子取名侨如。③扶风:即凤翔府。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雨麦于岐山之阳 雨:天上落下 B.既而弥月不雨 弥月:不足一月

    C.农夫相与忭于野 忭:惊恐草一木 D.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繁兴:繁荣兴旺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占为有年 B、①忧者以喜,病者以愈

    ②其可得耶 ②始旱而赐之以雨

    C、①雨麦子峻山之阳 D、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②属客而告之 ②五日不雨则无麦

    7.下列六句话,分编为四组,都体现作者关心百姓、与民共忧同乐思想的一组是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②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③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④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贸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⑤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⑥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A、①③④ B、④⑤⑥ C、②④⑤ D、①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故以“喜雨”名其亭,这与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表现作者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

    B.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如剥茧抽丝。语言轻快活泼,文笔淋漓酣畅,充分表现作者的喜悦心情,极富感染力。

    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

    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而非亭名。

    答案

    5、A(雨:用作动词;
    弥月:满月;
    忭:喜悦;
    繁兴:多发。)

    6、D(A①那;
    ②岂 B①因此;
    ②把 C.①的;
    ②他们)

    7.B(除①②,其余均能体现)

    8.C(全文以一“喜”贯穿)

    附文言文译文:

    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当时下雨这一件喜事。古时的人有了喜事,就用它来给物取名,表示永不忘记。周公得了“嘉禾”,用它作为他的书名;
    汉武帝得了鼎,用它作为他的年号,叔孙战胜了北狄,用北狄国君的名作为己儿子的名。他们的喜事虽然大小不等,可是用它来表示永不忘记却是一致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开始修建官署。在厅堂北面建了个亭子,在南面开了个水池,引来了水,种上了树,当作休息的地方。这年春天,岐山南面下了麦雨,占卜说是个丰收年。接着,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老百姓正在因此担忧。过了三个月,到四月初二日(乙卯)才下雨,四月十一日(甲子)又下了雨,老百觉得没有下够。四月十四日(丁卯)又下大雨,一连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厅堂上互相庆贺,商人们在衡市上一起唱歌,农民们在田野上成群欢舞。担忧的人因此高兴起来,患病的人因此病情好转,我建的亭子正好在这个时候落成。

    于是在亭子里摆上酒席,向客人敬酒并告诉他们给亭子命名?我说:“五天不下雨行吗?”客人说:“五天不下雨就没有麦子”十天不下雨行吗?”客人说:“十天不下雨就没有稻谷。”我说“没有麦,没有稻,将会连年饥荒,诉讼案件就会接连发生,而且盗贼也会增多、猖獗。那么,我和你们几个人虽然想要悠闲自在地在这亭子里玩乐,那能做得到吗?现在老天没有遗忘这里的百姓,刚刚出现旱情就赐给了雨。使我和你们几个人能够悠闲自在地在这个亭子里玩乐的,都是雨的赐予啊!这又怎能忘记呢?

    已经用“雨”给亭子命名,接着又歌唱道:“如果天上落下的是珍珠,寒冷的人不能用它做衣服;
    如果天上落下的是美玉,饥饿的人不能拿它当粮食;
    一连下了三天雨,这是谁的功劳呢?老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认为没有这个功劳,归功于皇帝;
    皇帝说不是这样,归功于上天;
    上天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归功于太空;
    太空渺渺茫茫,不可能给它命名,我就用‘喜雨’来叫我的亭子。”

    亭阅读答案 第2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
    汉武得鼎,以名其年;
    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子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_____________

    (2)余至扶风之明年_____________

    (3)既而弥月不雨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______________有共通之处。

    4.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跟从,随从(2)第二年(3)下雨

    2.(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忧愁的人因此欢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

    3.关心人民疾苦 与民同乐

    4.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
    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

    亭阅读答案 第3篇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

    ②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③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

    ④乙卯,四月初二日;
    甲子,四月十一日;
    丁卯,四月十四日。

    ⑤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⑥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⑦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 ②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

    ③志喜也 志:_____ ④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_______

    2.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3.【甲】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

    4.(1)贯穿【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2) 【乙】文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

    5. 【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①念:人教版,考虑、想到;
    语文版,想。

    ②寝:睡觉 ③志:记 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

    2.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

    3.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

    4.(1)赏月(月光) (2)喜(1分)

    5.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意思接近即可)

    亭阅读答案 第4篇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褰裳:提起衣服。

    19.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剧中的意思:(4分)

    (1)子瞻杖策载酒 (2)酌酒相劳 (3)然将适西山 (4)西山之胜始具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2分)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B.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C.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D.妾不衣帛,马不食粟。

    2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6分)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2)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22.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武昌诸山中的西山和寒溪,风景秀美,吸引苏轼屡次前往。

    B.苏轼到齐安后,徜徉山水,结交朋友,保持着他一贯的豁达洒脱。

    C.苏轼营建九曲亭的初衷是为了让上山的老百姓能够有一个小憩的场所。

    D.苏轼在原来废亭遗址上伐树辟地,九曲亭因此得以完工。

    23.请比较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的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8.同意浦起龙的观点。从内容上看,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临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心存天下、志在社稷的人生态度。从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看,情景交融,单是“齐鲁青未了”一句,便写出泰山雄踞齐鲁,高耸入云的气势。作者的年轻时壮志豪情与泰山的雄伟壮阔浑成一体,用语简洁劲健,造就了诗篇宏大的气魄。(4分。学生也可以反对浦起龙的观点,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五、19.(4分)(1)拄着竹杖;
    (2)问候,慰问;
    (3)到……去;
    (4)美景。

    20.C(2分)

    21.(1)他们一直走到深山的尽头,直到筋疲力尽才停下休息。(3分,评分要点:穷、山之深、力极。)

    (2)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它的遗址很狭小,不足以容纳众多游客。(3分,评分要点:焉、废、席。)

    22.B(2分)

    23.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相同处在于都表现了一种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同处:《前赤壁赋》是将短暂的人生置于浩渺宇宙与历史长河之中,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寄情自然的超然态度;
    同时还在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主旨的背景宏阔深远。而本文除表现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之外,也隐含了对苏轼于逆境中依然保有兴废利众,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的赞许。

    亭阅读答案 第5篇

    喜雨亭记(节选)

    苏 轼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注】①忭(biàn)欢乐 ②荐饥:连年饥荒 ③二三子 :你们 ④优游:悠闲自得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分)

    ①予至扶风之明年( ) ②既而弥月不雨( ) ③以属客而告之(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C、忧者以乐,病者以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越三月,乙卯乃雨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13、《喜雨亭记》一文表现了苏轼 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与欧阳修在《 》一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2分)

    8、艰难、恶劣的处境(意思对即可)

    高洁坚贞的品质(意思对即可)

    9、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意思对即可)

    10、①第二年 ②下雨 ③通“嘱”,劝酒

    11、C

    12、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座亭子中悠闲自得地享乐,难道做得到么?

    13、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醉翁亭记》

    亭阅读答案 第6篇

    1.①念:人教版,考虑、想到;
    语文版,想。

    ②寝:睡觉 ③志:记 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

    2.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

    3.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

    4.(1)赏月(月光) (2)喜(1分)

    5.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意思接近即可)

    亭阅读答案 第7篇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陀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仗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埽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而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②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③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22.苏轼爱自然,爱探究。我们学过他探究石钟山得名的文章,在此文中他提出:________________观点。(2分)

    23.联系上下文,说出第3段中的焉指代_________________(1分)

    24.联系苏轼的生活背景,第1段中的迁应解释为____;
    请说明迁字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3分)

    25.文章题为九曲亭记,然而在第1段和第3段中的很多内容似与九曲亭无关,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3分)

    26.文章中的苏轼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主要是从人物的_____、_____、_____几方面来刻画的。(3分)

    参考答案:

    2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分)

    23.游历之乐。(1分)

    24.贬官(1分);
    苏轼当时正过谪居生活,但他并未消积遁世,而是杖策载酒,寄情山水。而这个迁字更反映出苏轼豁达、乐观的个性特点和追求适意而悦的人生境界。(3分)

    25.文章虽题为九曲亭记,但全文是围绕适意而悦这个中心,来表现苏轼的旷达胸怀和乐观性情的。首段写苏轼在谪居生活中常杖策载酒,渡江游览武昌诸山的情景,为下文作铺垫,而末段为回忆青年时期的苏轼对山水自然的钟情,从而透露出苏轼适意而悦的内涵。(3分)

    26.动作、神态、语言(3分)

    亭阅读答案 第8篇

    1、从文章来看,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思想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当时作者思想感情的三个语句。(5分)

    ⑴作者当时的心态是:______________(2分)

    ⑵从文中找出三个语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3分)

    2、文中写了作者对着溪水哭笑和跟着虾蟆跳的两个细节,它们的作用是:(4分)

    ⑴写“对溪照影”的用意是(不超过16字):
    _____________(2分)

    ⑵写“跟着虾蟆跳”的用意是(不超过16字):
    ______________(2分)

    3、文章中加点的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5分)

    ⑴写法上的特点是(不超过10字):_______________(3分)

    ⑵这样写的作用是(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6分)( )

    A、看到题目便让人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看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于是就有一种对秋天傍晚景象的联想。

    B、这篇散文中写了许多景物,这些景物都明显的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从中可看出作者少时的纯真,年轻时的奔放和年长时的深沉。

    C、本文脉络清晰,先是感情的激荡,后是理智的思考,表达了作者投身自然的强烈愿望。

    D、文中的景物与作者的喜怒哀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被我蹂躏得烘热而稀软”的青草,正表明作者对劳动人民被压迫生活的同情。

    E、本文的风格自然朴素、热情奔放,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洒脱心境。

    F、本文末尾突然写到农夫,看似闲笔,实则意蕴丰富,含蓄地提醒读者不要忘了社会,不要忘了还存在着人与人的差异和距离。

    亭阅读答案 第9篇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喜雨亭记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
    汉武得鼎,以名其年;
    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子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1)下列各组句子加粗的词,讲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是岁之春 是说也,人常疑之B.而吾亭适成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C.始旱而赐之以雨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D.官吏相与庆于庭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而弥月不雨 弥:满B.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南边C.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滋:滋长D.岁且荐饥 岁:每年

    (3)下列四句加粗的词,与“五日不雨可乎”中的“雨”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而此独以钟名,何哉B.范增数目项王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D.天下云集响应

    (4)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官吏相庆于庭,商贾相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给自己的亭子命名为“喜雨亭”?找出原文中的两个句子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D;

    (3)D;解析:

    (4) ①官吏们在厅堂上互相庆贺,商人们在街市上一起唱歌,农民在田野上成群欢舞,担忧的人也因此高兴起来,患病的人因此而病情好转,我的亭子恰好建成。

    ②没有麦,没有稻,将会连所饥荒,诉讼案件就会连接发生,而且盗贼也会增多、猖獗。

    (5)①亭以雨名,志喜也。②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6)抒发作者喜雨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亭阅读答案 第10篇

    曾巩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 滋:滋生蔓延

    B.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 涯:水边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遗憾

    D.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殁:死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C.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则其心洒然而醒徐而察之

    12.下列各句编成了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④D.③④⑤

    答案:

    10:C(憾:怨恨。)

    11:D(A以:连词,表目的/介词,表原因;
    B焉:兼词,相当“于之”,在那里/疑问代词,什么C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D均表修饰关系。)

    12:B(①“其心洒然而醒”是“乐”的实质,虽然是“或醉且劳”者之乐,但也是欧阳公之乐;
    ②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这不是“公之乐”;
    ③④由“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可知均是“公之乐”;
    ⑤是写同游者的“喜”与“幸”。)

    13(1):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或”1分,“则”1分“即”1分,醒心1分]

    (2):欧阳修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乐于山泉之间”介词短语后置1分,“名之”1分,“善”1分,“其实”1分]

    (3):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凡”1分,“其可……欤”反问2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一条泉水的旁边,欧阳公担任滁州太守的第二年,在那里修建了一座亭子叫“丰乐亭”,他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它的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在距离丰乐亭东面几百步的地方(直译:笔直朝丰乐亭的东面走几百步),找到一处山势高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凉亭叫“醒心亭”,让我为它写一篇记。

    只要欧阳公和州里的宾客一道游玩,就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他)有时喝醉或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眺望四周,只见到那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都是清新之景,耳朵所听到的都是清新之音,从而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想久待在这里而忘了回去。所以欧阳公根据这些事为它取名“醒心亭”,“醒心”二字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

    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这样做的快乐,我却能解释它。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
    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
    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
    不论边远地区的人,还是鸟兽草木生长的生存,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呆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再见到的感叹(或“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这篇文章在他的文章之后使自己扬名,难道不更加感到欢喜、幸运吗

    亭阅读答案 第11篇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注释】:①忭(biàn)欢乐 ②荐饥:连年饥荒 ③二三子:你们 ④优游:悠闲自得。

    【阅读训练】: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分)

    ①予至扶风之明年( )

    ②既而弥月不雨( )

    ③以属客而告之(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是岁?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垄上

    C、忧者以乐,病者以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越三月,乙卯乃雨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喜雨亭记》一文表现了苏轼_______ 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与欧阳修在《____ 》一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①第二年 ②下雨 ③通“嘱”,劝酒

    11、C

    12、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座亭子中悠闲自得地享乐,难道做得到么?

    13、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醉翁亭记》

    亭阅读答案 第12篇

    〔宋〕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bin高兴)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讼:诉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濡;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yi句首语气词,相当于惟唯)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适:刚刚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 属:通嘱,指劝人饮酒

    岁且荐饥,狱讼繁兴 狱:监狱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 从:接着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越三月乙卯乃雨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其又可忘邪 其孰能讥之乎

    将文言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5分)

    (2)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5分)

    参考答案

    (1)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2)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

    文言文翻译: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喜事。古代有了喜事,就用喜事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记。例如周公得到了嘉禾,就用嘉禾命名他的文章;汉武帝得到了宝鼎,就用元鼎命名他的年号;叔孙得臣战胜了狄人侨如,就用侨如命名他的儿子。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它们表示不忘记的意思是一致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修建官舍。在厅堂的北面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作为休息的场所。这一年的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这件事,预示为丰收年。后来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老百姓才因此担忧,过了三月份,到了四月初二才下雨。四月十一日又下雨,老百姓还认为不满足。四月十四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下了三天才停住。于是官吏们在厅堂中一起庆贺,商人们在市场上一起歌唱,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欣,忧愁的人因此快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而我的亭子恰好建成。

    于是我在亭子里举杯劝客饮酒,并且问他们说:再过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说:再过五天不下雨就没有麦子了。再过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说:再过十天不下雨就没有禾苗了。没有麦子,没有禾苗,年景将要频频发生饥荒,诉讼案件繁多而且盗贼更加猖獗。那么,我和诸位即使想在这个亭子上悠闲游乐,难道可能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开始旱就赐给他们的雨。使我和诸位能够在这个亭子上悠闲游乐的原因,都是雨的恩赐啊,难道又能忘记吗?

    已经用喜雨命名亭子了,又接着用歌来颂这件事.歌词说: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冻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使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三天,是谁的力量?老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种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否认.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不把它作为自己的功劳,归功于太空,太空高远,不可能来命名,我只好用雨来命名我的亭子。

    亭阅读答案 第13篇

    沧浪亭记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②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③有国时,广陵王④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⑤之西南。其外戚⑥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⑦淮南纳土⑧,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⑨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⑩,望五湖⑾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⑿、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⒀之所争,子胥、种、蠡⒁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⒂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⒃,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⒄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⒅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选自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

    【阅读理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

    (2)迨淮南纳土

    (3)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4)极一时之盛

    2.下面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B.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C.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D.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3.沧浪亭是谁建造的?又是谁重建的?重建后曾改名为什么?

    4.“沧浪亭”得名于《沧浪歌》。请填写完整《沧浪歌》,并回答问题。

    (1)《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_____;
    沧浪之水浊兮,_____。”

    (2)这首民歌隐含着_________的意思。

    5.能表明文章主旨的是哪句话?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环绕 (2)等到 (3)流传 (4)尽

    2.D

    3. 苏子美建造。文瑛重建。重建后曾改名为大云庵。

    4. (1)可以濯我缨 可以濯我足

    (2)退隐不仕

    5.“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⒅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想要流传美名到千年之后,不想像冰块那样一下就完全消失,那是有另有原因的呀。(指道德文章)

    【注释】

    ①浮图: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文瑛,生平不详。庵:小庙,多为女尼所居。

    ②苏子美:苏舜卿,字子美,北宋诗人。他曾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该亭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③吴越:指吴越王,即唐末钱镠,官拜节度使。后拥兵自重,建国吴越,称吴越国王,是五代十国时的十国之一,辖地包括今浙江、江苏西南、福建东北部地区。④广陵王:指吴越王钱镠的儿子钱元瓘。吴中:指苏州一带地区。⑤子城:附属于大城的小城,这里指内城。⑥外戚: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孙承佑:钱镠的孙子钱俶的岳父。⑦迨:到,等到。⑧淮南:唐代设置的淮南道,治所在扬州。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了宋王朝。⑨禅者:指信奉佛教的人,即佛教徒。⑩姑苏之台:在姑苏山上,春秋时吴王阖闾建。⑾五湖:这是泛指包括太湖在内附近所有的湖泊。⑿太伯:周代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虞仲:古公亶父的次子。传说太子准备将幼子季历立为王,于是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就远避江南,遂为当地君长,成了春秋时吴国的开国者。⒀阖闾:春秋时吴国的国王(公元前514-公元前496年)。夫差:阖闾的儿子,吴国的国王(公元前496-公元前475年)。⒁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哥哥伍尚,被楚平王杀害,他投奔到吴国,曾辅助吴王夫差伐越。仲蠡:指文种和范蠡。文种,春秋末年越国大夫,楚人;
    范蠡,春秋末年楚人,曾辅助越王灭吴。⒂钱镠:吴越国的建立者,在位有二十五年(公元907-公元932年)。传位四世,后统一于宋王朝。⒃僭(jiàn):超越本分。⒄释子:佛教徒的通称。因出家修行的人,都舍弃了俗姓,以佛释迦为姓,又取其弟子之意,故称为释子。

    ⒅澌:冰块消融的样子。

    【译文】

    僧人文瑛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周环水,就是苏子美所造的沧浪亭旧地。文瑛多次请我为沧浪亭写记,说:“过去苏子美写过一篇记,记载亭子的美景,请你记下我修建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写到:从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在子城的西南面修建了一座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园子旁边修了一座园子。到了淮南之地归于宋朝时,吴越的园子还没有荒废。这最初苏子美在园中修建了沧浪亭,后来一些佛教徒住在这里。于是沧浪亭就变成大云庵了。自从有大云庵以来,至今已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当年遗迹,在荒芜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原有的建筑,于是大云庵就又变成了沧浪亭。

    时代变化了,朝廷和社会也都发生了变化。我曾登上姑苏台,眺望浩淼的五湖和苍翠的群山,太伯、虞仲曾经在这里建国,阖闾、夫差曾经在这里争雄,子胥、文种和范蠡曾经在这里经营他们的事业,如今都不存在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这样,钱镠趁着天下大乱的时候窃夺了权位,占有了吴越,国富兵强,下传了四代。他的子孙和姻戚乘机奢侈享乐,超越名位,修造的宫殿和园圃盛极一时。这些都无人纪念,只有苏子美的沧浪亭才被一个僧人钦佩重视到这般地步。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想要流传美名到千年之后,不想像冰块那样一下就完全消失,那是有另有原因的呀。”

    文瑛爱读书,喜欢作诗,跟我们这些人交往,大家称他为沧浪僧。

    【说明】 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明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明世宗朱厚熜(cōng)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归有光是明代中叶以后的一位著名散文家,他推崇司马迁的"《史记》和唐宋古文,影响很大。

    本文记载了苏州市内的名园沧浪亭的变化情况,说明了名胜古迹的兴废存亡与人的关系。文章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亭阅读答案 第14篇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②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③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④乙卯,四月初二日;
    甲子,四月十一日;
    丁卯,四月十四日。⑤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⑥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⑦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______②怀民亦未寝寝:______________

    ③志喜也志:______________④雨麦于岐山之阳阳:______________

    8.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分)(1)贯穿【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

    11.【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7.①念:人教版,考虑、想到;
    语文版,想。(1分)②寝:睡觉(1分)③志:记(1分)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1分)(只要答出句中的“阳”指山的"南面即可。)

    8.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2分)

    9.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分)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1分)

    10.(1)赏月(月光)(1分)(2)喜(1分)

    11.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2分)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1分,意思接近即可)

    亭阅读答案 第15篇

    喜雨亭记(节选)

    苏轼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注】①忭(bian)欢乐

    ②荐饥:连年饥荒

    ③二三子:你们

    ④优游:悠闲自得。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分)

    ①予至扶风之明年()

    ②既而弥月不雨()

    ③以属客而告之()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C、忧者以乐,病者以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越三月,乙卯乃雨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13、《喜雨亭记》一文表现了苏轼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与欧阳修在《》一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2分)

    [答案]10、①第二年

    ②下雨

    ③通嘱,劝酒

    11、C

    12、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座亭子中悠闲自得地享乐,难道做得到么?

    13、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醉翁亭记》

    亭阅读答案 第16篇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 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22.第①段交代了醒心亭的 和 。(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2分)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B.第②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
    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

    C.欧阳修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正是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曾巩由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一方面表现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另一方面,也说明得意门生曾巩对恩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清楚。

    25.第③段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中欧阳修所寄之意具体指什么?(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参考答案:

    22.地理位置;
    得名原因。(2分)

    23.表现醒心亭四周环境的优美,借景抒情,凸显了欧阳修及友人在山水间的乐趣。(2分)

    24.C(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2分)

    25.欧阳公寄意于醒心亭者,是更远大宏阔的政治抱负:吾君优游而无不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天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背得其宜。(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

    26.(1)交代醒心亭命名的由来。(2)赞颂欧阳修忧国忧民的儒家仁政理想,以醒世人。

    (3)表达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4)含蓄地抨击当权者,并藉此安慰处于逆境中的欧阳修。(4分)

    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 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 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 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 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 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再见到的感叹(或说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推荐访问:答案 阅读 亭阅读答案16篇 亭阅读答案(汇总16篇) 亭阅读理解及答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