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08日 18:54 星期三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小学数学趣味数学教案(精选文档)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4-27 13:30:07

    小学数学趣味数学教案第1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神奇的扑克》教学目标: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趣味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趣味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趣味数学教案 第1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神奇的扑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月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 小王=月亮 红=白天 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三。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被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先测一百粒黄豆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购物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的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一百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4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只好还给街坊100元。

    现在问题是: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究竟损失了多少元?

    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实际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趣味题一》

    教学目标:

    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

    教学难点: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出一道关于数学的IQ题,让学生回答(答对有奖),然后开始逐渐深入课题,解答一些数学计算题。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三、课堂解说

    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以及解题方法,从而在做题中得到启发。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趣味数学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

    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数学谜语: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

    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

    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

    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习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

    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4、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第4题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趣味数学教案 第3篇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课本第一册第52—54页的例题和第55页上的“做一做”,练习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元、角、分间的换算。

    2、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和注意节约的思想教育。

    3、初步培养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币值的人民币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买东西要花钱,钱也就是人民币,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向家长请教,也可以查找课外书了解有关人民币的知识,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你所了解到的知识。(学生汇报)(尽情地让学生发挥)

    同学们了解的知识可真不少,但每个同学了解的知识又是不完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我国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

    二、新课

    师:请先拿出你们带来的人民币,分一分类,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操作(可以分成硬币和纸币;也可以分成分币、角币和元币。按照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将同一类人民币放在一起。)

    1、教学例1,认识“分”币。

    师:请从分币中分别找出1分、2分、5分硬币各一枚,说一说,你是怎样区分它们的。(学生回答,电脑演示第枚硬币正反面图案。)指出: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以换钱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这几种分币间的关系。通过电脑动画演示得出结论:1个2分可以换2个1分,1个5分可以换5个1分。

    2、教学例2,认识“角”币。

    让学生拿出10分,并说说自己的拿法。(有的同学拿了10个1分,有的拿了2个5分,有的拿了5个2分。)

    说明:10分就是1角,10分既可以换成一枚1角硬币,也可以换成一张1角纸币(电脑演示)。教师板书:1角=10分

    角币除了有1角外,还有哪些?你怎样区分2角、5角?5角硬币你认识吗?它与5分硬币有什么不同?(电脑演示各种角币图案。)指出:“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53页例2的填空,了解角币之间的关系,然后请同桌同学互相兑币。

    3、教学例3、例4、认识“元”币

    让学生拿出10角,同桌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讲一讲元币的图案。板书:1元=10角告诉学生“元”同样是人民币的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拿出指定的钱数,看谁拿的对、拿的快,看谁的方法最简便。

    3、独立完成练习第1、2题。

    四、购物活动

    电脑演示小小商店的商品及其价格,学生选出、最合理的方案,并对学生进行节约用钱,珍惜爸爸妈妈劳动成果的教育。

    五、为什么人民币中没有以3、4、6、7、8、9作数的钱呢?了解纸币两面各是什么图案。

    【板书设计】认识人民币

    元角分

    1元——→1角——→1分

    小学数学趣味数学教案 第4篇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
    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
    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

    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192+8)÷2=200÷2=100(分)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192—8)÷2=184÷2=92(分)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
    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
    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趣味数学教案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趣味数学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学期通过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趣味数学》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系列数学故事、益智问题和数学游戏。这些问题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奥秘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这些数学游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锻炼数学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的要求: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探索解法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了数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数学方法的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向往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讨论探究生活中各种现象,喜欢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趣和理想。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知道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并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活动措施:

    1、选好人才

    先初步设定趣味数学兴趣小组人数,各班主任利用班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自由报名,再根据各班的报名人数从中选出具有一定爱好数学的学生作为学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学好数学,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活动中,通过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题目,逐步培养大家的“数感”,引导大家喜爱数学,以至于达到自觉学习数学的目的,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注重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下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同时要保证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 趣味 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趣味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趣味数学教案(通用5篇) 小学数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