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16日 17:11 星期四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15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1-26 09:55:05

    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15篇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值计算中国当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为了比较中国教育竞争力在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15篇,供大家参考。

    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15篇

    篇一: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值计算中国当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为了比较中国教育竞争力在近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中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的29位相比经过近的发展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分印证了中国近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但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1999经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经过近的发展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教育体系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而其在投入结构与比例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实践中要解决教育资源总量的短缺,首先就要从量上加大投入。尽管经济转轨过程中,各领域、各产业、各部门的发展需求都很强烈,需要国家支持投入的资金很多,有很多理由来加速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但是,不管是从战略高度来考虑,还是参照国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支持程度,国家在转轨期怎么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都不过分。其次,要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最后,在转型期,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政府应该担当起“有为”和“无为”双重角色。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直接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有力推动了教育发展,积极扩大教育开放,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还比较低,这一点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与反响。

      四、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

      (一)中国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而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6%。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却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表11993-2009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

      量及占GDP的比重

      年份

      财政教GDP(亿财政教育

      育支出元)

      支出占

      (亿元)

      GDP的

      比重

      1993

      867.76

      34634.42.51

      1994

      1174.7446759.42.51

      1995

      1411.5258478.12.41

      1996

      1671.7067884.62.46

      1997

      1862.5474462.62.50

      1998

      2032.4578345.22.59

      1999

      2287.1882067.52.79

      2000

      2562.6189468.12.86

      2001

      3057.0197314.83.14

      2002

      3573.36105172.33.41

      2003

      117390.23.28

      2004

      136875.92.79

      2005

      2.82

      2006

      3.00

      2007

      3.32

      2008

      3.48

      2009

      3.09

      自2000年开始,中国每年用于教育的经费支出增长率均在10%以上,2000年至2007年短短8年间,教育经费支出提高了3倍多;另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8年12月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7年中国实际的教育经费支出为12148.1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3.8%,形成了自2000年以来的第二个增长小高峰。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教育费附加)为7654.91亿元,比上年的5795.61亿元增长32.08%。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076.35亿元,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长76%,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约28%的增长幅度。

      艾瑞认为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央政府各级机关用于教育经费的支出还将保持较高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教育经费高突破20000亿大关。

      表2

      政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扩大,且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也逐年增多,可见

      府逐渐认识到教育对于一国的重要意义。我国教育

      经费来源构成的基本特征,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目前已形成政府投入、民办学校、社会捐赠、事业收费(含学杂费)及其他经费等多种形式、多元化的教育资金来源结构。

      表31995—2010年我国教育经费来源

      (二)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支出规模情况比较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4)。

      表4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19801985199019941995区

      世界平均4.84.84.84.95.2

      美国6.74.95.25.4

      日本5.85.04.73.6

      法国5.05.85.45.96.1

      印度巴西中国

      3.03.53.93.63.43.63.84.61.652

      2.512.41

      从人均教育支出水平来看,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用具体的数字来说的话,中国实际公

      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见表5)。

      表5各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比较

      五、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对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投入情况,教育经费

      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以及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

      (一)我国的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种。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义务教育的学生数超过1.9亿,非义务教育学生为2907万,但当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的比重为52.11,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的比重为49.27%,可以看出对义务教育投入力度远小于非义务教育,而农村义务教育的生均经费更低。表6反映了这个问题。

      表61999年我国三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

      出(单位:元)

      类级别

      平均

      城镇农村

      别

      义初小财568.70705.56501.22

      务等学政

      教教

      性

      育育

      预433.29502.76399.04

      算

      内

      初财720.96781.67675.44

      中政

      性

      预525.43528.61523.05

      算

      内

      高财825.15

      非中中政

      义等

      性

      务教

      预587.83

      教育

      算

      育

      内

      中财2123.75

      等政

      技性

      术预1934.55

      学算

      校内

      中财2717.26

      等政

      师性

      范预2458.47

      学算

      校内

      高普财10719.89

      等通政

      教高性

      育等预10222.82

      学算

      校内

      (二)从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来看,我国的教育经费按来源,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地方教育经费投入还可以细分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乡镇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2005年,全国教育总经费为8419亿元,其中中央为852亿元,占比例为10.1%,地方为7567亿元,占比例89.9%。同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亿元,其中中央为410亿元,占比例为7.9%,地方为4751亿元,占比例92.1%。从数据看,地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教育财政基本是中央政府“大包大揽”,此后,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两个重要的改革,第一是逐步把中央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向地方政府扩散,基础教育形成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第二个改革则是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付改为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这两方面的改革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越提高。

      (三)从教育经费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来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7)。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表7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GNP比例的国际比

      较

      国家

      初等教中等高等教

      育

      教育育

      美国

      0.13

      0.350.21

      英国

      0.15

      0.270.42

      法国

      0.19

      0.270.41

      日本

      0.14

      0.160.49

      韩国意大利巴西印度中国

      0.120.140.110.110.05

      0.170.230.120.150.15

      0.060.451.100.831.93

      从表8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表8财政教育支出三级教育分配结构的国

      际比较(单位:%)

      国家

      初等

      中等

      高等

      中国

      33.0

      42.3

      15.4

      美国

      38.1

      37.5

      24.4

      日本

      32.3

      32.1

      19.0

      印度

      41.8

      29.1

      17.0

      法国

      23.7

      45.9

      19.8

      巴西

      30.8

      34.1

      20.6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四)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来看,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财政状况的极不平衡,我国的教育投入分布也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

      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1992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为东部的2/3,而到1995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仅为东部的1/2左右,其中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地区支出的5.7倍,2001年为5.4倍,同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41∶0.26。虽然这种比例差距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以后有所缓和,但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等各个方面的不公平性。

      六、中国较其他国家教育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位,综合排名居第29位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在考虑国际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53个国家作为比较国,包括了经合组织国家、可获得数据的人口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数据以2006年为主。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新加坡、美国、芬兰、丹麦、澳大利亚(见表9)。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秘鲁、委内瑞拉,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29位,属于中等水平。我们在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中包含了绝对值和百万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相对值。教育竞争力计算中如果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按照绝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16位,如果按照相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47位。综合排名在29位。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而在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素质人才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二)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近10年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居民科技论文数量指标项没有相关数据,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结果显示,我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位,与2006年的29位相比,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竞争力提升了17位。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芬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和比利时。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印尼、秘鲁和委内瑞拉。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位,排在倒数第8位。通过对两次排名的比较可以看出,近10年来,居于前5位和后5位的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排名变化并不大,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约旦、印尼、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位、16位、15位、13位和11位,而以色列、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位,斯洛伐克降低了17位。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国家,这充分印证了中国近10年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三)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缩小1、当前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存在差距,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我们选取了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作为比较对象。

      从图5、图9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相比均占优势。中国在教育质量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方面略优于金砖四国的均值。

      如果去除人口的因素,采用每百万人的相对指标时,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同时也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均值。特别是中学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这些指标与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源水平密切相关,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

      表5

      表9

      2、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差距减小,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1999年,通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从各项指标的发展情况来看,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在全职研发人员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但在专利数量上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但是,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专利的绝对数量上已经超过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在4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从百万居民的相对指标看,中国1999年的4项指标都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其余各项指标除了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略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外,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然而,到2006年,中国在识字率、本地专业研究培训、职工培训范围、教育体系的质量、学生学业成就等指标上均高于金砖四国均值。在大部分指标上与经合组织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四)中国教育竞争力优势劣势并存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有16个,从每项指标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初等教育毛入学率、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专利数量、科技论文数量等指标与其他52个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大部分指标都处于中等或中下等水平,排名低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等方面。

      七、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一)教育支出总量不足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教育支出近年来大幅上升,但其所占GPD总量的3%左右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当前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1%,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也在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教育支出仅占人均GDP的0.82%,美国为6..10%约为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就算在金砖四国内,中国的教育支出也排在末位。在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中明确提出确保到2007年教育支出在GDP中的所占比重达到4%,但现在看来这一计划并没有完成,而在今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则提出到2012年达到4%,这一计划通过地方和中央的共同努力应该可以达到。

      (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失衡由表10的表格可以看出,在初、中、高三级教育支出上,我国严重失衡忽视初等教育,过分注重高等教育。根据统计我国初中高等教育人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分别为0.05,0.15和1.93。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高等教育几乎都有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收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初等教育,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反应出高等教育比例偏高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初等教育投入的不足。

      表10三级教育在校学生年生均经费支出比例

      2、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资不足,支持力度不够,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模式的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发展模

      式,只有真正重视起职业教育才能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有助于我们国家向技术型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

      表112008年全国各省预算内

      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3、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对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2006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指标最高的上海市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为8409.78元,初中为10325.89元,最低的河北省小学948.57元,初中1195.42元,相差近10倍。(见表11)

      4、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所以我国教育投入基本走了一条先城市后农村的道路,导致城乡教育支出差距显著。但我国有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从公平原则看,城乡学生的人均政府教育投入应当相等。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资金严重不足,以2004年为例,全国的各项经费投入,占40%的城市获得了其中的77%,二战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2006年,我国基础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公用经费普通中小学生648.42元,而农村中小学生是594.04元。这种地区之间教育投入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各地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极大的影响了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5、多元财政主体,使责任难以落实。影响我国教育投入的另一因素是财政收入分散在5级约3500个政府的手上,其中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近2/3的财力。这就产生两种情况:(1)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虽在市县,但在投入上却显得乏力,尤其在1500个农业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而有能力投入的政府又并非办学主体。(2)受财政分税制体制约束,无人对4%负责。马斯格雷夫认为地方政府缺乏充足的财力,难以控制经济主体的流动,所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应由中央政府来负责,而资源配置职能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

      差别,由地方政府负责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进。再来看基础教育,尽管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各级政府共同的职能,西方国家中央财政的负担比例仍然很高,其中,法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等过家中央财政拨款比例高达70%以上。而我国,社会效益最明显的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方面,80%以上的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对小学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不足20%。这种政府间的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的非对称性,必然会由于乡镇财政困难而影响对基础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2007年,有关数据表明,江苏省部分市县和浙江省的宁波市,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是脱节的。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该市可用财力仅占GDP的8.6%,若教育达到4%,则意味着全市将有一半财力用于教育,这不可能做到。可见,教育支出占GDP的4%只是观察指标,而非行动目标,更无法考核地方政府。既如此,又有谁能对此负责呢?

      八、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建议

      (一)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占财政支出乃至GDP

      的比重。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

      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然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很不够,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的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二)促进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一国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全部依赖单一的政府投入,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努力,因此在加大财政教育性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如果说政府的财力有限,并且将多数经费投放于义务教育,那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办学应该是个可行之法。如实行股份制学校,由政府牵头,以股份制的融资方式有效的聚集民间资金,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明确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虽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缓解了农村学校经费短缺,但这是初步、低标准的。尤其是全国1500个农业县,从农村学校房舍、教育设备设施到教师质量等方面还十分落后,一些县仍保留了义务教育乡级管理体制,至今还有一定数量“新代课教师”,所以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农业县财力十分困难是必然的。为此,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是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首要前提。(四)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五)建立对省级政府的全省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考核机制。考核本身就是针对政府的职能及责任承诺的。由于省级政府的职能比较全面,GDP与财政收入脱节程度较轻,因而建立这一考核、监察制度既必要又可行。(六)建立适当的官员考核制度。在中国当前的分权程度和地方官员以经济增长为绩效考核目标的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增长而竞相开展的水平竞争会导致政府的支出结构发生偏向,政府支出会从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上更多的转移到基础建设等生产性投入上,造成财政教育支出的不足。因此必须把教育发展的水平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绩的指标之一。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作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支柱,对地方社会进步起到了几级的作用,但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一个滞后期,往往使得以晋升为目标的某些地方政府官员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对教育的考核作为晋升的一个条件,有助于其给予关注。(七)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

      注:图表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

      主要参考文献来自: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凤凰网教育

      论文《我国财政教育资金投入问题研究述评及路径选择探讨》梁素萍

      中国财经报2005-03-08中国教育经费投入问题解析吕炜

      《财政学》第七版第四章教育支出陈共

    篇二: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越提高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经济学院05级周楚书[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

      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本世纪末即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但是这个目标并没有在世纪末实现,相反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关键词]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结构[正文]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是和国际上公共教育经费(公共教育支出)相对应的指标,即指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而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6%。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

      1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200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分别是3.41%、3.28%、2.79%、2.82%(见表1),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表11993-2005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年份

      财政教育支出(亿GDP(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GDP

      元)

      的比重

      1993199419951996

      867.76

      34634.4

      2.51

      1174.74

      46759.4

      2.51

      1411.52

      58478.1

      2.41

      1671.70

      67884.6

      2.46

      1997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2004

      2005

      1862.542032.452287.182562.613057.013573.36

      2

      9

      74462.6

      78345.282067.589468.197314.8105172.3

      117390.

      136875.

      2.50

      2.592.792.863.143.413.28

      2.79

      2.82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

      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

      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

      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

      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

      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

      2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

      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表2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区1980

      1985

      1990

      1994

      1995

      世界平均

      4.8

      4.8

      4.8

      4.9

      5.2

      美国

      6.7

      4.9

      5.2

      5.4

      日本

      5.8

      5.0

      4.7

      3.6

      法国

      5.0

      5.8

      5.4

      5.9

      6.1

      印度

      3.0

      3.5

      3.9

      3.6

      3.4

      巴西

      3.6

      3.8

      4.6

      1.65

      2

      中国

      2.512.41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在高等、中

      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以及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从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来年,在我国,教育经费按来源,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地方教育经费投入还可以细分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乡镇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2005年,全国教育总经费为8419亿元,其中中央为852亿元,占比例为10.1%,地方为7567亿元,占比例89.9%。同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亿元,其中中央为410亿元,占比例为7.9%,地方为4751亿元,占比例92.1%。从数据看,地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

      3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教育财政基本是中央政府“大包大揽”,此后,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两个重要的改革,第一是逐步把中央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向地方政府扩散,基础教育形成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第二个改革则是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付改为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这两方面的改革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越提高。

      从教育经费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来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

      4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

      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表3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GNP比例的国际比较

      国家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美国

      0.13

      0.35

      0.21

      英国

      0.15

      0.27

      0.42

      法国

      0.19

      0.27

      0.41

      日本

      0.14

      0.16

      0.49

      韩国

      0.12

      0.17

      0.06

      意大利

      0.14

      0.23

      0.45

      巴西

      0.11

      0.12

      1.10

      印度

      0.11

      0.15

      0.83

      中国

      0.05

      0.15

      1.93

      表4财政教育支出三级教育分配结构的国际比较(单位:%)

      国家中国美国日本印度法国巴西

      初等33.038.132.341.823.730.8

      中等42.337.532.129.145.934.1

      高等15.424.419.017.019.820.6

      5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来看,我国的教育投入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1992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为东部的2/3,而到1995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仅为东部的1/2左右,其中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地区支出的5.7倍,2001年为5.4倍,同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41∶0.26。虽然这种比例差距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以后有所缓和,但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三、财政教育支出的对策分析通过以上对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加强政府在教育财政投入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稳定教育经费来源。首先要继续深化对教育事业的性质和战略地位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属于公共事业,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政府财政投入应优先保证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其次,对教育投入进行法律调控,从法律层次上保证、规范教育投入,即义务教育财政责任的法治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要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首先,转变政府职能,科学调整财政支出

      6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其次,预算安排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地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二)提高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重

      财政收入在GNP中的比重偏低其根源主要在于我国的财政收入并不等于政府收入。我国的政府收入,除了列入预算的财政收入之外,还包括预算外收入。大量的政府收入游离于预算之外,由各地区、各部门自收自支,这种不规范的政府收支管理状况,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表现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问题上,有如下几个方面:(1)政府收入虽然总体上说并不少,但财力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财政部门能够调度的仅限于预算内收入这一块儿。财政部门在教育经费支出的安排上捉襟见肘。(2)不纳入预算管理的各类政府收入由于自收自支,不受财政部门的监督,其管理自然处于混乱状态。不仅本应花在教育事业上的资金被挪用、挤占和克扣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通过种种途径,相当一部分预算内收入被转作预算外资金,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财政部门在教育经费支出安排上的困难。(3)即便通过一些非规范的途径,如集资、摊派、收费、统筹等取得的制度外政府收入,已经用之于教育,由于未列入预算,亦不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统计口径之内。这部分的政府教育支出,也就不能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数字中得到反映。(三)优化三级教育结构

      7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在我国,一方面文盲率还很高,另一方面人均GDP还很低,在这个阶段迫切需要的是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而且初等、中等教育的社会报酬率远远高于高等教育。在当前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人到收益率低的部分,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并使社会不公平的情况加剧。因此,政府财政预算内拨款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不尽合理,应把教育经费更多地投入到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为了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在刀刃上,政府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义务教育。而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则引进市场机制,实行全社会参与战略,采取自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办学。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应该增加对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中公共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在公共教育经费占各类学校教育经费的比重中,应该使义务教育的比重最大。(四)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教育支出责任

      理顺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乃是政府有效承担教育支出责任的前提。我国目前各级政府间的教育支出责任体制为:基础教育投资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和省级通过转移专项基金形式进行补助;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体制。但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没有法定财力加以保障,对教育的支出主要依靠本地财源,“中央请客、地方出钱”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应按分级财政体制的要求,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间的教育支出责任,尤其,中央政府具有教育财政负担的最终责任,通过平衡各地区之间教育条件(特别是基础教育条件),来保证所有社会成员享有均等教育机会的责任与义务。(五)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

      鉴于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财力存在明显差距的现实,为缩小地区

      8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间基础教育支出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应完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完善分税制,完善一般性无条件转移支付制度,纵向使中央财政加强对西部和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弥补西部和贫困地区财政的教育收支缺口;横向建立省际之间、县际之间的教育转移支付框架,促进各地方政府教育提供能力的均等化。另一方面,建立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解决办学、教学条件的改善等问题。

      9

    篇三: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屮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

      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比较研究

      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巨

      大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改变穷人的福利水平就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而增加人力资本、提高人口质量,归根结底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由此可见,教育投资和教育产出对于经济发展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

      关键词:世界各国中国教育支出GDP

      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一)、教育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一方面,教育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受教育者个人能够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获取较高货币收益及较高的精神享受。因此,教育可由私人部门提供并获取利益;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有较高的正外部效应,对我国生产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民族文化与文明程度,增加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但教育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为了避免因教育机会不均所造成的贫富差距与不平等状况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公平,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财政支出必须再进一步向教育事业倾斜。(二)财政学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教育程度提高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可以促进个人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可以促进家庭在医疗保健、营养、学习和计划生育方面采用新技术。同时,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有着密切关系。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教育必须由国家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安全,才能保证国家的健康发展。因此它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让人关注其支出的结构。

      2

      二.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及占GDP比重

      表12003-201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于2012年1月22日,由财政部公布的2012年度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根据所能查找到的国家统计局的最近数据,201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519322亿元,全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21165亿元。据此计算,2012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4.08%,“教育支出占GDP4%”的承诺首次得以实现,虽然这个比例仍只能算“贴地飞行”。(二)中国与部分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情况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9》。注:中国为2008年数据,英国和泰国为2006年数据,俄罗斯为2004年数据,其他国家为2005年数据。)

      3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而我国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三、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一)教育支出总量不足

      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过低,国际比较差距明显。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对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逐步提高中央及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上升,各级财政部门对教育的支出迅速增长。然而,从相对水平来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与预期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缺口,财政性教育支出未能同步于经济增长或者优于经济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其结果是政府更快速地集中大量社会资源履行政府职能,但并未形成对教育的有利投资和支持,反而是作为教育接受者的个人和家庭承担了更重的教育成本。虽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总量上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还是偏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

      (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

      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中等教育,高于高等教育。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把重点放在初等教育普及上是最为有利的教育战略。然而,从数据中来看,我国的投资普遍偏向于高等教育,存在着不顾实际、盲目攀高的情况,结果,失去了大多数的教育对象。

      2、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薄弱阶段,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仍存在忽视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倾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力度不够,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同时,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缺少双师型的教师,导致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3、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教育支出对沿海发达地区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

      5

      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差距;农民义务教育负担重。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从下表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经费支出不同省份的水平天差地别。

      四、针对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现状所提出的建议(一)针对总量不足所提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二)针对我国教育支出不合理所提建议1、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

      6

      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2、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缺少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重视,极易因教育深化而导致教育失业。公共对教育的无线需求,供大于求使一部分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必定找不到工作从而引发知识失业,大学生抢占了中学生能够胜任的职位。同时。知识失业也导致了教育的进一步扩张,使我国教育投资效率低下。3、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7

    篇四: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可编辑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2009-3-11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网站。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

      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总体而言,OECD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均为5.0%。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1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比重的因素主要有:(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学生学费政府包干的政策,因而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达到5.6%,在欧洲国家中,这一拨款水平也是较高的(详见表1)。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二、财政性教育支出占一般政府支出的比重针对西方各国财政支出口径的差异,这里按“一般政府支出”统计。按OECD统计口径,一般政府支出指按国民经济核算概念的一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和公益性代理机构)的总支出,包括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但不包括社保基金支出。在我国,部分财政资金是用于补充社保基金的,因而支出口径大于西方。从部分西方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看,2005年OECD国家平均为13%。在所收集的15个国家的数据中,排在前面的是墨西哥(23.4)、新西兰(19.4)、丹麦(15.5)和韩国(15.3),而排在后面的有意大利(9.3)、德国(9.7)和日本(9.5)。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占GDP的比重与国家的“福利化”程度有关。例如,欧洲和日本政府承担的“福利化”支出项目较多,公共支出的总量大,因而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较低,而墨西哥则相反。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总体上呈稳定缓慢上升态势。一是在统计的15个OECD国家中,该指标平均值由11.9%上升到13%,其中有13个国家的教育拨款比例上升,或维持原水平,只有法国、美国是下降的;二是加拿大、法、德、日、英、墨西哥、西班牙等9国的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的上下浮动不超过1%,呈现出惊人的稳定性(表2)。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多级政府共同职能,西方国家通常采用中央、州(地区)和县市(地方)多级政府共同拨款的体制来体现各级教育职能,2005年各国分担比率见表3。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由表3可以发现,在财政转移支付前,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平均为46.5:27.5:27.1,这说明中央政府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在教育经费的分担上,西方国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中央财政通过一般转移支付扩大地方支出基数,再由地方财政拨款给教育机构。这部分钱不属于中央政府的教育支出,而属于地方的教育支出。表3中“转移支付前”与“转移支付后”地方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的差异主要由此引起。另一种是中央财政的教育专项拨款,虽然它通过层层分配而用于学校,但计入中央政府支出。经转移支付调整后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为31.2:28.8:41.0,因而,教育财政体制属于以县市政府为主。

      表3也表明,各国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职能划分上存在较大差异,而这又与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集中程度有关。其中,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韩国以中央对州和地方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各类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供给。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是平衡地区间财力,一般转移支付后不再对中小学下达专项,而新西兰、法国、意大利的基础教育则采用经费以中央拨款为主、委托县市办学的模式。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三、对教育经费两大来源结构的分析通过对教育经费的两大来源,即公共财政拨款与私费负担的比例分析,我们发现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OECDl5个国家总体上呈现私费比重上升,政府拨款比重下降的态势(详见表4)。

      从OECD15国的平均数看,1995年私费占全部教育支出的15.6%,而2000年增加到16.7%,2005年又增加到19.0%。其中,除荷兰教育的私费负担占全部教育支出的比重由9.8%降到8.6%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美国私费负担比重由29.0%提高到32.7%。私费比重上升并非意味着政府的义务教育政策变动,而是政府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对就读于高校的大学生提高了收费。

    篇五: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导思想支持和帮助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张引导有发展潜力的加工型流通型等农业企业成长壮大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参与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活动获得一部分利润回流增加收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分析

      作者:韩爽韩继深来源:《经济师》2010年第05期

      摘要:教育支出是指国家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费用开支,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高效地利用和配置这部分资源,对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尽管财政近年来在财政教育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首先概括了财政教育支出的总体状况,进而分析财政教育支出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结构教育转移支付

      中图分类号:F81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023-04

      教育支出是指国家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费用开支,由于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因此,教育支出是每一个国家财政支出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我国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财政教育支出也不断增加,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正确分析和解决好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近年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体发展状况

      1.教育支出总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由表1可以看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额延续了之前教育支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年来的增长率基本全都保持在10%以上,反映了教育支出较快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方面大力进行投资。

      2.中国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数国家已成财政支出首项。从表1中,自1991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基本全都保持在15%以上,最高的1996年曾一度达到21.06%。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在国际上通常用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4.9%提高到16.3%,这一比重已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目前,教育支出在我国财政支出当中,按比重算,它是第一大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二是从2004年到2009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3.7%,占GDP的比重从2.79%提高到3.67%,年平均提高0.17个百分点。这一比重逐年有所提高。

      但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既取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这就是反映一个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同时,它也取决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我国2009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20.4%,这低于各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这也制约了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进一步提高。

      3.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低位徘徊。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支出的总额上,2005年比1991年翻了8倍之多,但是2005年,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只有2.80%,甚至低于1991年2.86%的占比。最高的2009年,也只占到了3.67%,与发达国家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二、我国教育支出中所存在的问题

      1.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过低。尽管我国的教育支出总额连年增加,但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却并不见有多大的增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曾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比达到6%的目标,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18条也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指出,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政府对义务教育负全责,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但直至今日,我国既没达到4%的目标,离6%的目标更是有着巨大差距。据了解,2006年—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01%、3.32%、3.48%和3.67%。较低的占比说明,在我国近年来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教育支出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或优于经济增长,使得政府教育经费对学校运转的支撑力度并没有得到增强。

      2.教育支出国际比较差距明显。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实在与我们的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不相符。

      3.教育投入占财政收支的比重呈下降之势。1997年以来,财政收入和支出增加非常迅速,平均每年增长16.9%和19.0%,但对教育的投入却未能等速增加,每年只增加15.9%,使得教育投入所占的比重呈逐年减小之势。2002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7.7%和15.2%,比1997年下降了0.9和2.2个百分点。即使到2009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仅为16.37%,尚未达到1996年占比21.06%的水平。

      4.教育支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另外,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部分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

      由表2可以看到,在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市,不仅教育经费的总额很大,而且,大部分的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支出,中央的拨备只占到一小部分。对于中部的湖南、湖北等省份,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支出虽然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支出总额相较于东部省份尚有一定的差距。在西部地区,不仅教育支出总额较低,而且地方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占比也不高,如西藏、青海,教育经费完全依靠中央拨备。

      这种教育支出的区域性差异,恰好反映了我国东中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是因为其经济的不发达,导致了地方教育投入的匮乏,无法满足发展教育所需的基本资金,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育人才,致使教育水平的低下。

      (2)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状态,而在教育投入上,城乡之间也是相差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

      5.教育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我国的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由表3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比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年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几乎都由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在于初等教育上,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教育支出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有些偏高,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初等教育投入经费的相对不足。

      而在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投资收益率最高的并不是高等教育,而是初等教育。相反,投入较多的高等教育反而收益率最低,因此从收益率的角度讲,我国在教育支出的结构上,对于初等和中等教育理应继续大力支持。

      三、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解决好教育支出能够达到占GDP4%的问题,根本途径只能是政府部门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改变和更新观念。邓小平同志说过,宁可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把其他建设放慢一些,也要把教育搞上去。他还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而人才只能靠教育。现在政府大力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观念转变了,重视教育了,就一定有办法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比如,根据我们每年的经费缺口发行长期教育国债、发行教育彩票、提高教育附加在税收中的比重等等

      2.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4%的问题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关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按照2007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的统计,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0亿元,占GDP的比重大致是20.8%,不到21%。一些学者、专家也在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占GDP达到4%或者5%。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35%以上,甚至40%,接近50%,许多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5%以上,所以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财政蛋糕是既定的,比重偏低当然也就制约了我们国家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入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3.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乃至GDP的比重。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工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而相较于我国近年来GDP的高速增长,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并没有多大提高,从一定角度上说明,我国教育的投入相对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言,增长速度较慢。教育虽对经济的增长没有明显的直接的刺激作用,但是,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是巨大的,并且会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显现出来。因此,我国有必要在经济持续增长,近年来财政收入也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在增加教育支出总额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即使达不到教科文组织6%的GDP占比,也应以先期4%的占比为目标,尽量向发达国家的水平靠拢。但增长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教育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

      4.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用制度的设计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为了贯彻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中国有五级政府、五级财政,设计出一个好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才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根本。增加教育投入,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制度的先行,这个经费投入肯定会增长。

      从提高教育质量和减轻老百姓教育负担出发,我国应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保障教育经费。与此同时,加强学校内的民主管理,建立有权参与决策、评价、监督的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是让学校财务管理透明,避免学校领导乱收费、乱用钱的必然选择。

      5.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实现4%的目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别指出,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将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各级政府要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财政年度预算和执行结果都要达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到教育经费支出的法定增长水平,并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1)增强公共财政有效财力。今后几年我们要加强税收征管,大力推进税费改革,保持财政收入稳定较快增长,为4%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财力基础。(2)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年初财政预算安排中,各级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都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还要根据财政超收的情况追加教育经费,要向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3)大力筹措其他财政性教育资金。通过采取足额增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等措施,逐步建立政府多渠道筹措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4)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坚持开源节流并重,一手抓增加投入,一手抓资金管理,坚持勤俭办教育的方针,坚决反对各种铺张浪费。要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让增加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6.努力改善教育支出的区域不平衡。(1)加大对中西部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差距。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的教育投入都有很大增加,各省份的教育设施,教育水平都有比较大的提高,但是,我国东西部地区教育支出不平衡的状况仍然很严重。这对我国教育乃至经济发展都极为不利,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因此,在教育投资的地区分布上,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投资政策的倾斜力度,增加对西部的教育资金支出,努力改善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2)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我国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设施比较差,教育条件相当落后,优秀的教师资源严重匮乏,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农村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教育的城乡差距在近年来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并没有多大的缩小,而教育的落后将很大程度上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的增收致富。因此,在财政支出的安排上,应当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首先,应该主要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加大财政的专项教育转移支付,重点扶持教育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第三,发挥财政的分配职能,将资金有重点地投入到落后地区,并加强对农村教育投入资金的监督管理。(3)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强化基础教育。我国目前的教育支出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较高,高等教育占用资源相对较多。因此公共资源应更多配置在基础教育。有必要明显提高初等教育支出占公共教育总支出比重,确保教育支出的“公共性”。初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外部正效应,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前文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基础教育投资收益率大约是高等教育的四倍。况且目前我国文盲率偏高,更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义务教育。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R].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2.杨丹芳.财政支出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2001

      3.梁伟真.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及对策研究[J].经济经纬,2004(6)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4.骆勤.我国教育支出的财政分析和对策选择[J].财经论丛,2004(5)5.中国财政部主页http://www.mof.gov.cn(作者单位: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大学100000,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山东济南250013)(责编:吕尚)

    篇六: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适时引入民间资本在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的同时还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观察各个发达国家的财政报告不难发现这些国家的财政支出多半在利国利民的建设上占的比重多一些也许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各项基础建设医疗卫生条件都发展的较好的原因他们的行政财政支出的占比通常并不很高反观中国行政财政投入有些居高不下

      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

      一: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高,各方面的财政保障也越来越高。但在财政资金有限,各社会部门又急需资金保障其运营时,财政支出的优化,财政资金的高效使用就变尤其重要。在既定的市场范围内,有限的财政资金应最大程度的配置于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教育,基本医疗保障,环保,社会公共安全,以及公共设施的维护这类用上去,这其中,优化教育财政支出比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强国先强教育,复兴大计离不开人才培养,科教兴国等,强调教育所占的财政支出比例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我国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与他的同僚通过研究实证发现,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产值达到800美元到1000美元时,就要实现教育跟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此时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家GDP总产值比重必须达到4.07%到4.25%的下线。在2012年的时候我国的人均GDP产值突破6000美元,但是2012那年教育支出占国家GDP总产值的比重才勉强达到4%。并且,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已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就应实现教育支出占国家GDP总量的比重为6%。但现如今,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占GDP总量的比重才勉强达到4%,这距占6%的目标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自国家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之后,从2001年起,我国中央政府的教育财政支出是在稳步上升中,2001年是213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9%,2003年是251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8%,到2004年,这个比例反而开始下降,仅占2.79%,一直到2012年,教育经费的支出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达到了历年来最高的水平1占比4.28%,从这之后,国家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出才算是真正稳步提升。中央如此,的地区的财政支出情况也大致相同。

      以沈阳为例,沈阳市的各类小学、初中、职高的学校办学条件都处于全国中下等水平,普通高中甚至处于下等水平,沈阳市教育经费占沈阳总GDP的比例在全国仅排在第九位。另,沈阳市这几年的人口结构、人口规模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出生率的降低,使得部分教育资源出现闲置的问题,优化教育财政结构的问题刻不容缓。目前,尽在沈阳市开始进行教育财政的支出优化,效果良好,但在周围城乡还存在一些问题。

      除去几个较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全国各省市都有类似于沈阳市所出现的教育财政支出问题,都是前期不够重视,多半的财政支出都用来发展经济建设,忽略了教育方面的建设。但当注意到这问题之后又因为城乡发展不平衡

      导致后期调整困难加剧,例如,较发达的城市地区往往能更快的优化结构,增加的教育经费也更容易落实到实处。而相对欠缺发展的乡镇地区就会因为前期的教育不平衡导致许多问题。

      三:原因分析

      从国家原因来看,我国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占GDP总值的比重太高,并且这个比重仍在不断增加。同为发展中国家,行政管理支出占比年增长率维持在17%左右,但中国一度高达18%。而发达国家的行政管理支出占比年增长一般稳定在10%左右。以美国为例,他们的年增长率维持在10.48%。

      同时,因我国的国家财政收入本身就不高,用有限财政资源投入到国家各个部分中去,教育本身就很难在分到充足的财政资源了。所谓的僧多粥少,就是这种情况。有限的财政资源除去大量投入到基层建设中的,还有医疗卫生,国防建设等等。重点还有经济建设,没有经济建设的投入就没有后期经济资源的回报,所以经济建设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可减少。同时,基建也是。,没有完善的基建设,人民无法安居乐业,经济也就无从发展了。同时还有各类医疗保障等,除去这些能分配到教育方面资金真是少之又少。主要还是因为支出不合理。

      支出结构不合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间教育财政支出存在明显差距,各市州教育财政支出不均衡;三级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教育财政事业性经费中公用经费所占比重较低,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四川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使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是全国范围内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举措。

      既然科教兴国就必须要意识到教育建设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虽然早在1986年我国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但一直到2009年,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才达到总人口的99.7%。但在发达国家,基本实行的是十年基础教育,有些国家地区是实行12年义务教育的。虽然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如深圳、福州、浙江、珠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开始试行12年义务教育了,但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12年义务教育,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我国及教育资金不断投入方向多为高等教育,弱化了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造成了教育资源的资源现象。

      四:国际经验介绍

      在发达国家中,教育资政的支出比重占GDP的比重都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而我国所占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际还有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的几个国家的视屏。从人均教育支出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占比在世界范围内非常低,仅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仅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但我国作为世界二大经济体,这样的教育投入,实数难堪。

      同时,发达国家多半重视基础教育的投资建设,我国在2009年才基本普及了九年的义务教育,但在发达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匈牙利、加拿大等国家实行的是十年免费教育;英国、波兰。俄罗斯等国家实行的是十一年的义务教育;而在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家实行的是12年免费教育。对于基础教育的强调发达国家做的更早一些。

      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还在政府的引导下增加了非政府资金,也就是民间资本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在面对一个大国时,仅通过政府进行教育资金的投入本省就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国家的经济还不是特别的发达的时候。适时引入民间资本,在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的同时还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观察各个发达国家的财政报告不难发现,这些国家的财政支出多半在利国利民的建设上占的比重多一些,也许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各项基础建设医疗卫生条件都发展的较好的原因,他们的行政财政支出的占比通常并不很高,反观中国,行政财政投入有些居高不下。

      五:对策建议

      根据上文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一:教育支出结构的对策建议:一是顺应城市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支出差距;二是均衡各市州间教育财政支出;三是调整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四是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的内部结构。二:降低行政支出占国家GDP总量的比例,将省下的财务经费用以发展教育,增加教育投资占国家GDP总产量的比重,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对行政管理费用我们应该制定合理的行政预算,完善监督机制,使行政费用的使用合理合法,杜绝贪污腐败等浪费事件的发生。三: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虽然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开始试行十二年义务基础教育,但在全国范围内还需要些时间。所以要重视各个地区的协调发展的同时还要发挥“先富带动后富”的经验,先行地区总结经验后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推广。基础教育是我们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工程,也是我们的百年大计,所以一定要全面普及,缩小城乡差距。四:在教育财政投入方面引进民间资产,在政府引导下积极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引进民间资本,用民间办学、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来增加对于教育的投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五:吸引外籍学生,可以通过收取比较高的学费来补贴学校的部分教育经费。也可以以工养学等各种商业运行模式来补贴教育经费。教育程度可以提高并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这也可以促进个人劳动生产率和个人收入的提高,个人收入提高,可支配资金上升,会正面促进国家GDP总值的上升,是良性循环,所以发展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也是优化教育支出结构的意义。

    篇七: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人力资源第一保持美国第一强国地位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张振助博士多年来美国始终保持全世界人力资本积聚的强国和教育最发达国家的地位始终保持人力资本发展水平领先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不仅有力地支撑了其经济的起飞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和军事强国而且为其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能保持美国第一傲视群雄

      美国、日本和韩国用短短30-4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100多年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三次成功经济追赶的历史奇迹,也谱写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力资源开发案例。这些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只有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大全社会的投入,才能有力地支撑经济发展,才能实现赶超的目标。

      总结美国、日本、韩国的经验,可以发现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最主要有以下几点:

      教育超前发展,短时间、大跨度提升教育和人力资源阶梯;先数量后质量,大力发展私立教育;大幅度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政府投入和私人投入共同增长;义务教育由政府负责,非义务教育以私人和社会投入为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开发投入,扩大科技人才培养规模。

      教育和人力资源是立国之本

      ——美、日、韩追赶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

      美国:人力资源第一,保持“美国第一”强国地位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张振助博士100多年来美国始终保持全世界人力资本积聚的强国和教育最发达国家的地位,始终保持人力资本发展水平领先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不仅有力地支撑了

      其经济的起飞,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和军事强国,而且为其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能保持“美国第一”,傲视群雄。

      世界第一强国地位久盛不衰

      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已为世界第一,但美国人均GDP自1830年以来一直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直到1913年终于超过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1]此后90年来,美国的经济、军事、人力资本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首位。

      据Maddison(2001)计算,1913年后,美国的GDP总量、人均GDP水平一直居世界首位。美国GDP占世界总量1870年为8.9%、1913年为19.1%,1950年为27.3%,差不多每过40年就增长10个百分点。二战以后,虽然日本、韩国的经济迅速崛起,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但美国的GDP占世界总量一直保持20%以上水平,1998年为21.9%,而同期美国人口只占世界的4.6%。[2]2000年,按平均购买力计算,美国GDP总量占世界29.6%。美国不到世界1/20的人口创造了占世界1/5以上的财富。

      美国人均GDP1913年突破5000美元,1950年为9000多美元,1970年突破1.6万美元,1992年突破2万美元,2000年达3.2万美元(PPP)(参见表1),远高于其他高收入国家1.7万到2.5万的发展水平。

      表12000年部分高收入国家国民收入(GNI)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人均GNI

      国别

      GNI/世界总额(%)

      人均GNI(PPP)(美元)

      美国

      29.64

      31910

      日本

      14.08

      25170

      德国

      6.84

      23510

      英国

      4.67

      22220

      法国

      4.64

      23020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1年。

      教育、人力资源优先发展是美国经济持续强盛的不竭动力

      美国经济强盛不衰的主要动力来自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发达的教育水平,以及先进的教育、科技发展战略。

      ——美国最早普及初等和中等义务教育。美国的经济起飞是在南北战争时期,从1852年马萨诸塞州第一个通过义务教育法到1919年亚拉巴马州最后通过义务教育法,其间用了60多年时间,美国基本普及了6-8年义务教育,[3]为经济追赶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又基本普及了中等义务教育,这比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早30-40年左右。1996年,美国初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02%、中等教育为97%,都居世界领先水平。大多数州不仅对接受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而且对幼儿园儿童和高中生,都免费供应教科书。1999年,美国初等、中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为4685.7万。

      ——美国高等教育最早进入大众化、普及化,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规模均为世界第一。19世纪末美国创建了特有的二年制高等教育机构——社区学院,又称作初级学院。这类学院到1920年发展到200所左右,到1940年已接近470所。[4]社区学院的出现使美国青年上大学的机会大大增加,也使得美国能分别用两个30年(1911-1941、1941-1970)实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50%的飞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阶段的国家,大众化时间比英、法、德等发达国家早30-40年,普及化时间早25年左右(参见表2)。普及化以后的20多年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增长,1996年达到80.9%,居世界第二,比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62%)高出18个百分点。[5]1999年,美国本专科在校生总规模为1268万,研究生和第一专业证书学生共211万,规模均居世界第一。

      表2主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历程表

      5%左右(年)15%左右(年)

      50%左右(年)

      1996年水平

      美国

      1911

      1941

      1970

      80.9%

      英国

      1954

      1970

      1995

      52.3%

      韩国

      1966

      1980

      1995

      67.7%

      日本

      1947

      1790

      1990

      71.8%*

      法国

      1970

      1996

      51.0%

      加拿大

      1980

      87.3%

      澳大利亚

      德国

      19601960

      19701970

      19921996

      79.8%47.2%

      资料来源:1960年数据取自《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1970

      年、1975年、1980年、1985年的数据分别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统计年鉴》(1985年版和1995年版),1995年、1990年和19

      96年的数据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年版和200

      0年版)。

      注:日本数据为2001年,包括开放大学和专修学校专门课程的学生。

      ——25-64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世界第一。美国25-64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17年,[6]居全球首位。另根据麦迪森计算,1913年以后,美国1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一直是世界第一,1913年为7.86年、1950年为11.27年、1973年为14.58年、1992年为18.04年(初等教育当量年,初等教育权重为1,中等教育为1.4,高等教育为2)。[7]如果不加折算,根据联合国开发署《人类发展报告》,2000年美国该项指标为12年,仍居世界首位。

      2005年,全国教育支出3951.59亿元,占GDP的比例是2.16%。

      资料来源:人均GDP来源于麦迪森(1997),p134-144;人

      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来源于麦迪森(1997),P15、p48;中国的人口平

      均受教育年限数据为我们按照麦迪森的方法计算。

      上图是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人力资本发展进程与经济发展进程相互关系的拟合曲线,曲线的起点时间是1820年,终点是1992年,中间各点分别代表1870、1913、1950、1973年。从图中可以看出:(1)人均GDP与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之间有非常大的相关性,三条曲线的R2值都在0.9以上;(2)美国在经济起飞(1870年)之前,人力资本就超过英国在同等GDP条件下的水平,此后一直保持着人力资本超前发展的优势,这也

      是美国能长期保持世界头号强国地位的重要原因;日本在经济起飞(1950年)之前,其人力资本积累都超过处于相同GDP时美国的水平,然而到人均GDP为12000美元左右后,日本的人力资本积累就不及同等GDP时美国的水平了,这也是日本能在短时期内缩小与美国的的差距,却又始终没有超越美国的重要原因。

      ——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高。据OECD统计,1999年,在美国25-64岁劳动力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的教育者占90%,在所有OECD国家中最高,其中,大专以上占39%(参见表3)。

      表31999年部分OECD国家25-64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国别

      初中及以下

      高中

      大专以上

      美国

      10

      51

      39

      加拿大

      15

      28

      56

      澳大利亚

      37

      33

      60

      日本

      18

      49

      33

      新西兰

      22

      41

      36

      德国

      44

      27

      29

      英国

      13

      60

      28

      法国

      32

      43

      24

      韩国

      33

      42

      25

      挪威

      13

      57

      30

      资料来源:EducationataGlanceOECDINDICATORS2001

      ——有一支人数多、水平高的科学研究队伍,科学技术成就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从1956年到1976年的20年中,在世界492种主要技术革新项目中,美国占65%。[8]联合国人类开发署的研究表明,美国运用新技术能力、技术创新、技术传播、从事科学研究能力、信息传播能力都居世界领先地位。2000年,美国的技术成就指数[9]为0.733,仅次于芬兰的0.744,位居世界第二;每千人因特网主机数量为295.2台,雄踞世界榜首;1998年每百万人获得专利数为289项,仅次于日本、韩国,居世界第三;每百万人中从事R&D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有4103人,居世界第四(参见表4)。

      表41990-2000年部分高收入国家每百万人中R&D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

      国别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

      亚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英国法国瑞典挪威芬兰

      技术成就指数

      因特网主机数(每千人)2000年

      专利获得数(每百万人)

      1998年

      R&D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每百万人)

      1990-2000年

      0.733

      295.2

      289

      4103

      0.591

      77.4

      31

      3009

      0.589

      85.7

      75

      3320

      0.6980.6660.5870.5830.6060.5350.7030.5790.744

      36.58.545.224.828.219.167.3101.1102.3

      9947798235123.939.0271103187

      49602139218228732678268645074095

      资料来源:技术成就指数见UNDP人类发展报告2001,p.48;其

      他见UNDP人类发展报告2002,p.186

      ——公众科学素养较高。科学素养是指公众对科学术语和基本观点、探究过程、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科学学术研究团体的组织功能的理解。1995年,美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2%,远高于日本3%(1991年)、加拿大4%(1989)、欧盟国家5%(1992年)的发展水平。[10]

      ——长期以来保持高水平的教育投入。1975年以来的多数年份,美国机构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例保持在7%以上(参见表5),美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也长期保持在5%-6%左右的高比例,同时社会和私人部门的投入也不断增加,1995年私人对教育机构经费投入占GDP的1.7%,

      1998年为1.6%。1999年,美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6468亿美元(参见表6)。高强度的教育投入水平是美国教育发展的持续动力。

      表5美国主要年份教育经费投入及占GDP的比例

      学年

      机构教育经费总投入(百万美元,1999不变价)

      公共教育经费

      占GDP的比例(%)

      占

      GNP的比例(%)

      1975-76

      362363

      7.3

      6.8a

      1985-86

      419251

      6.4

      6.7a

      1995-96

      580301

      7.2

      5.0b

      1998-99

      641191

      7.1

      5.1c

      1999-2000

      646800

      7.0

      数据来源:机构教育经费总投入及占GDP的比例来自DigestofEducationStatistics2000,U.S.DepartmentofEducation,2001,P.34-35.

      a.UNESCOStatisticYearbook1989,P.4-11

      b.为机构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例,OECDEducationataglance2001,P.80

      c.OECDEducationataglance2001,P.100

      表62000年高收入国家教育投入状况

      国别教育总投入占GDP的比例(%)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

      美国

      6.43

      4.82

      加拿大澳大利

      亚日本中国德国英国法国挪威OECD平均

      6.16

      5.46

      4.722.165.554.926.246.90

      5.75

      5.48

      4.34

      3.55*

      4.354.655.886.77

      4.64

      数据来源:EducationataGlance,OECDIndicators2001

      ——各级教育生均经费均居世界前列。1998年美国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为19802美元,居世界第一;中等教育生均经费7764美元,仅次于瑞士和奥地利;初等教育生均经费为6043美元,仅次于丹麦、瑞士和奥地利。各级生均教育经费都远高于OECD平均水平,也高于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参见表7)。

      表7部分发达国家生均教育经费和人均教育经费(1998年)

      生均教育经费(美元PPP)

      初等中等

      中学后

      高等

      美国604377641980219802

      日本507558905890

      9871

      韩国28386544*

      6536

      德国35316209109249481

      人均教育经费

      美元

      美元PPP

      20352052

      14221188

      *

      1092

      14551305

      英国332952305230

      法国37526605*

      OECD平均

      39155625

      *

      96997226

      11711546

      *1436

      11720

      *

      *

      数据来源:EducationataGlance,OECDIndicators2001,pp.67

      *:数据不可得。

      ——注重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私人的教育力量相配合。美国人认为,联邦、州和私人对兴办教育都责无旁贷,美国独立后流行一句谚语:“兴办教育事业是由人民首创、州政府尽责和联邦政府积极关怀的工作”。[11]美国的宪法规定实行地方分权制,主要由州负责设校兴学,并积极调动私人办学的积极性。1999-2000学年,美国大学1-4年级学生中,在公立高等学校就读的占77%,私立的占23%(仅限于可授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统计);幼儿园-8年级在校生中,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占90%,在私立学校就读的占10%;9-12年级学生中,公立学校占92%,私立学校占8%。[12]

      ——重视科学技术开发投入。美国十分重视对科技开发的投入,1990-2000年间,美国R&D支出占GNP比例为2.5%,在OECD国家中列第四位,人均R&D支出额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仅次于日本(参见表8)。

      表81990-2000年部分高收入国家R&D支出

      国别

      R&D支出占GNP比例(%)人均R&D支出额(美元)

      瑞典

      3.8

      日本

      2.8

      969.9

      韩国

      2.7

      174.2

      美国

      2.5

      842.5

      德

      2.3

      606.8

      国

      数据来源:UNDP人类发展报告2002年,p.186

      人均R&D支出额:中国人大与评价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

      展报告2001》,中国人大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p.314。

      日本:教育对日本现代化起了主要作用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所张珏博士

      教育与日本经济的两次起飞

      日本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里程最短、发展最快的国家。187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英国的13%,但到1950年,达到了英国的46%,[13]至上世纪60年代末,超过了英国、德国,仅次于美国、苏联。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9642美元,超过了美国,[14]此后日本经济始终位于世界前列。

      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激荡的百年史》一书中总结日本明治维新后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时说:“教育在现代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大概可以说是日本现代化的最大特点。”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两次飞跃都与高水平的教育发展有关。

      日本经济的第一次飞跃是在明治维新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当时日本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在世界各国首屈一指。1874-1890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2.1%,而美国为5.2%、德国为3.5%、英国为1.7%;1891-1900年,日本为14.3%,美国为3.5%;1901-1914年,日本6.3%,美国4.8%;1915-1919年,日本为37.0%,美国为3.2%。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15]日本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治维新后颁布的各级学校令,在制度上建立起来的一套严整的学校体系,以及小学义务教育的普及。日本1900年开始实施4年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儿童入学率从1899年的74%上升到1900年的81%,1907年达到97%,培养了大批具有初等文化的产业劳动者。

      日本第二次经济起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并在以后的40年内一直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战败后,194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555美元,还不及1916年(1630美元)的水平,倒退了整整30年。但是仅仅用了10年时间,到1956年,日本便从战争创伤中恢复过来,人均GDP达到2949美元,超过了战前最高年份1941年(2897美元)的水平。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6%、9.3%,每10年翻一番,[16]70年代、80年代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3%、3.4%,

      20年又翻了一番,[16]与美国比较,日本人均GDP的比值也由1950年的19.6%提高到1992年的90.1%,成为世界上第二号经济强国。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经济增长同样离不开迅速发展的教育和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战后,日本迅速恢复学校教育秩序,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各类教育,在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上采取了赶超战略,使国民受教育水平获得大幅度提高。1947年《基本教育法》规定实施9年免费义务教育,并在上世纪70年代初基本普及了9年免费义务教育。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普及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在1980年超过了90%,高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很快,日本高等教育入学率1947年仅为5.8%,1970年上升到18.7%,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从1970年到1980年间,日本的大学在校生人数由70万人发展到220万人,10年间增长了2倍,199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7%,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目前,日本25-64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78年,[17]已接近于美国的水平。二战后,日本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几乎每隔20年提高一个学历层次。如果说20世纪中叶日本能够从战败的窘况中迅速恢复,并逐步走上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主要是得益于战前的国民教育体系和较高的国民受教育水平,那么,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能够赶上,甚至超过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无疑则是依托于其战后的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所达到的较高水平。

      日本是一个物质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早在19世纪中后叶,他们就从闭关锁国的教训和欧美国家迅速崛起的神话中,悟出了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寻求发展的道理。长期以来,日本的教育投入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近20多年来,日本全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基本处在6%以上水平,其中,有的年份高达6.8%。正是由于政府在立法、资金投入和改革方面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日本教育及其人力资源开发才能达到世界发达水平,日本经济发展才能在不同时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并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发展大国。

      日本教育和人力资源超前发展的经验

      ——及时制定教育法规,集中体现国家发展教育的强烈意志。为了实现政府发展教育的目标,日本从明治时代起就注重利用立法来规范国家和民众的相应职责。为了实现小学义务教育,日本明治5年(1872年)颁布《学制》,随后又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教育法规,如1886年颁布的《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诸学校通则》等。这些法规有力保障了日本早期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1882年,日本义务教育就学率超过50%,1905年超过90%,1920年(大正9年)超过了99%。与之对应,中等以上教育的入学率有了较大提高(见表9)。

      表9日本明治至大正年间适龄人口三级教育在学率变化情况

      年度义务教育就学率(%)中等教育在学率(%)高等教育在学率(%)

      1880

      41.06

      1.0

      0.3

      1885

      49.62

      0.8

      0.4

      1890

      48.93

      0.7

      0.4

      1895

      61.24

      1.1

      0.3

      1900

      81.48

      2.9

      0.5

      1905

      95.62

      4.3

      0.9

      1910

      98.14

      15.9

      1.0

      1915

      98.47

      19.9

      1.0

      1920

      99.03

      25.0

      1.0

      1925

      99.43

      32.3

      2.5

      资料来源:日本文部省.《日本の成长と教育》.帝国地方行政学会,19

      63.180棧保福保?/P>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读、写普及率已超过处于同等经济发展阶段的许多西欧国家。即使是在英国的主要工业城市,1837年的儿童就学率也仅有20-25%。也就是说,明治早期的一系列教育法规,对于日本建立亚洲最早、最为完善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制度框架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并使日本成为亚洲最早推行6年制义务教育的国家,儿童就学率水平甚至超过了发达的西欧国家。

      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被迫进行以美国为模式的、全面的教育改革。为了统一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强调国家发展教育的意志,日本政府同样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例如,1947年出台的《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1949年出台的《私立学校法》以及1955年前后出台的《教育公务员特例法》、《义务教育政治中立法规》、《临教审设置法》、《教科书法》、《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及运营法等》等。依照上述相关法规,日本在民主、法制的框架下开始执行“6、3、3、4”教育制度,并把快速发展的短期大学、技术学校和培养研究生的大学院一同纳入到学校体系,从而形成了有利于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新的教育体制,为20世纪60年代经济跨越式发展、70年代之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基础。

      ——把发展教育作为经济振兴政策的重要环节,为教育发展赋予了明确的人力资源开发特征。1955年-1990年,日本政府制定310项国家经济计划,在这些计划中,教育被作为重要的一环,科学技术和教育作为重要政策课题,置于重要地位。例如,1961年,日本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倍增计划》,提出要在10年中实现国民经济年增长7.2%、国民收入增加一倍的目标。其中,人才预测和教育培养都是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与之相对应,文部省也制定了从1

      961年起,在7-9年之间每年增加招收1.6万名理工科大学生的配套计划。1963年,在《经济发展中人的能力开发的课题与对策》的咨询报告中,

      经济审议会明确提出:教育应该为经济发展选拔、培养大批人才。在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影响下,日本政府从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以促进经济发展战略出发,在20世纪60年代连续制定了包括放宽私立学校设置条件、促进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等措施,使大学、短期大学的数量以及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仅1965年至1966年的一年间,大学、短期大学的数量就分别增加了29所与44所。1960年至1970年间,日本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0.2%增加到18.7%。同一期间,日本在亚洲率先完成了从高等教育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移。随后,日本政府还开始提高对私立学校的经济资助力度、正式启动降低人才培养门槛的专修学校制度,并将专修学校中的专门课程规定为高等教育内容,从而使高等教育的概念扩展为中等后教育,为以后日本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到普及化阶段奠定了基础。

      ——改革教育结构,使之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加快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上世纪60年代,正是日本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急需大量科技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为此,日本增设了工业科高中,并于1962年建立工业高等专门学校,1964年确认短期大学的法律地位;同时,根据经济发展,进行人才预测,调整高中和大学的招生人数,使理工科毕业生得以增加,1985-1995年间获理工科学士学位的学生占22%-24%。[18]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程中,日本创建了筑波大学、技术科学大学和新型教育大学,大力发展了以专门课程为主的专修学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中学后教育的多样化。这些措施加快了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从而有效地配合了80年代初所确立的“技术立国”战略。[19]

      ——重视教育投资,逐步提高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使教育经费增长率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并把普及义务教育经费列为重点投资,为各级教育扩大供给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础。伴随战后经济的快速复苏,日本教育总经费一直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图2列出了1955年至1999年日本教育总经费、公共财政教育费支出的变化。从逐年增加的绝对数值变化情况看,1955年教育总经费为4373.5亿日元,1965年猛增到17881.99亿日元,10年之间增加4倍多,超过国民收入的增加。到1995年的40年时间里,教育经费绝对值增加68.8倍。1999年日本教育经费总值为303681.27亿日元,其中来自国家、地方和学校法人的比例分别为24.1%、54.7%和21.2%。

      资料来源: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统计要览[M].2002.200-201.

      从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看,日本教育经费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详见图3)。除1970年左右因国民生产总值快速提高使得此比例有所减小之外,其它时间段中,均保持在5%以上,1980年曾经达到6.8%。1998年日本教育费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6.0%。

      资料来源:文部科学省.教育费总额·公财政支出教育费と行政费·国民总

      生产との关系.www.mext.go.jp,2002.

      日本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从义务教育占公共教育经费的比重来看,1949年为71.2%,1950年为72.1%,1951年为69.9%,1952年为65.9%,此后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这得益于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占有的主导地位,日本二战前顺利地实现了小学四年、六年制义务教育;同样得益于政府的教育投资主体地位,日本在战后国库极度空虚,包括粮食在内的生活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仍想方设法腾出有限的资金,在一片战争废墟上重建学校,把迅速恢复学校教育秩序和人才培养看成是经济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力保证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日本教育史上的所谓“青空教室”,指的就是在战后极端艰苦时期,日本仍然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国家的希望,并站在面向未来的高度实施教育兴国、技术立国战略。1963年,日本开始实行免费供应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使用教科书制度,供应对象是国立、公立及私立的义务教育学校在籍的全体学生。按照免费措施法规定,免费供应所选的一切教科书,由国家负担经费的全额。教科书免费供应的学生的范围后来逐年扩大。1969年起实施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从小学1年级至初中全体学生所用教科书免费供应,一些地方还为学生提供学习用品和交通补助费。

      ——官民并举振兴私学,健全法制公助私学,全面形成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直接助学体系。日本的学校体系包括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主办形式。中小学教育以国立公立学校为主,2001年,小学在校生数中私立学校仅占0.9%,初中在校生数中私立学校占6%,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中私立学校占29.3%;幼儿园以私立学校为主,2001年,私立幼儿园儿童数占79%;高等教育阶段也是私立学校占大多数,2001年,4年制大学为73%,短期大学为91%。[21]日本私立大学是在1920年后才发展起来的,当时国家正式认定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等8所私立专门学校为私立大学。随后私立大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到1923年私立大学的学校数已占大学总数的51.6%,在校生占56.7%。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上世纪60年代家庭收入的增加,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这一时期,通过新设私立大学、扩大办学规模等办法,使人们的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1969年私立大学在校生占总数的比例,4年制大学为75%,短期大学为90%,[22]这个比例一直保持到现在。应该说私立大学是促进日本高等教育普及的主力军。

      在经费投入上,日本政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加大了对私立高等教育资助份额。60年代之前,私立高校的经费支出中,来自国库和地方的补助部分比例较小。即使是在1970年,政府的补助金也仅为132.2亿日元,只占私立高校经费比例的7.2%。但随着1975年政府《私学振兴助成法》的颁布,私立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提高,到1980年为止,政府对私立学校的拨款比例一直持续增长。到1980年,政府对私立高校的经费比例上升到29.5%(见表10)。

      表10日本私立大学1970-1981年政府补助经费变化情况

      年度预算额(亿日元)比上年增长(%)占私立大校经常费的比重(%)

      1970

      123.2

      7.2

      1973

      433.8

      +44.1

      13.9

      1976

      1290.1

      +28.1

      23.2

      1979

      2355

      +19.2

      28.9

      1980

      2605

      +10.6

      29.5

      1981

      2835

      +8.8

      29.7

      资料来源:大泽胜.日本の大学教育[M].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社,1

      981.138.

      私立学校教育是日本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日本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是二战以后,高中教育、高等私立教育发展更快,对提高日本国民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提高日本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政府对私立学校加大拨款资助的比例,则进一步加快了日本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步伐。

      除依法对各级教育机构进行拨款之外,政府所属机构还对各类学校的学生进行多种资助和奖励。在许多国立大学中,享受学费全额、半额免交的研究生比例超过80%;为了帮助家庭出现临时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政府还常常拨专款予以资助。在日本的教育助学体系中,育英奖学金是在日本各层次学校、各类学生中覆盖面最大的国家助学机构。该机构设立于1943年,资助对象是那些学业优秀而家庭困难的学生,目的是为了提供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帮助各类矢志向学的青少年完成学业。该奖学金由政府补贴,分有息和无息两种,有息奖学金的利息很低,仅为3%,而且返还时间可延长至20年。2002年,日本育英会对家庭出现困难的私立大学学生给予每月61000日元的奖学金贷款。在政府的奖学金之外,日本还设有种类繁多的其它奖学金项目。同时,日本政府还设有为高中以上在学学生安排勤工俭学的专门机构。有了这些途径及其较为完善的助学体系,在义务教育之后的各类学校中几乎找不到因经济困难而被迫辍学的例子。

      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日本家庭也对教育给予极大的投入。在一般家庭消费中,教育费用支出的比例呈现出逐步走高的趋势。在日本夫妇及两个子女的两代人家庭支出中,教育相关费支出比例从1969年底的6%增加到1999年的13%,增加了2倍以上(图4)。

      资料来源:日本厚生劳动省《平成8年国民生活白皮书》。

      另外,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素质,日本政府还对各类学生活动直接予以资助。如以往由民间举办的《学生科学奖》,2002年改由国家机构“科学技术振兴团”直接举办,并实现两项重大改革,一是增设了与IT相关的“应用奖”,二是大幅增加科学奖的奖金。最优秀的内阁总理“大臣奖”从过去的5万日元提升到50万日元,奖金额提高了10倍。

      ——厉行改革,为推进教育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动力。近、现代教育体系诞生以来,依据时代发展需求及时地调整教育发展方向是日本实施教育发展超前战略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从实际效果看,不同时期由日本政府主导的三次教育改革,分别对其教育规模扩大及质量提高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明治早期的第一次教育改革中,日本就以新型学校代替绝大部分结构松散,以民间运作为主的私塾式教育机构——寺子屋。通过教育立法、建立新学制、教育投资和政府主导型义务教育运营等,迅速实现了小学义务教育的高入学率,使日本成为亚洲最早实现义务教育的国家。

      第二次教育改革始于二战结束,这次改革主要是对战前的日本教育体系进行大改造。在其过程中,日本从经济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出发,大大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招生比例和应用型人才的数量,使日本人均受教育年限快速增加到1950年的9.1年(初等教育等量年)[23]以上。正是有战前良好的基础教育水平和战后快速提高的综合教育水平,日本才获得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储备优势,才能够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高速发展经济,并在1960年开始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仍处在改革之中。应对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1984年设立的“中央临教审”曾经围绕“多样化、国际化、终身化”思路,为文部省推进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它对于充实日本教育体系的内涵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期间,日本从197

      3年至1992年用了20年时间,使15-64岁国民的受教育年限差不多又增加了3年(初等教育等量年)。[24]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在学人数比例均处于较高的地位(见表11)。

      表11日本等几个发达国家教育水平指标比较

      义务教后中等教育每千人高等教育入学率(%)在校生数(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日本

      94.0(2001)

      23.7(2001)

      49.3(2001)*

      美国

      88.6(1998)

      31.7(1998)

      27.2(1998)

      英国

      71.2(1999)

      21.2(1999)

      58.4(1999)

      法国

      87.7(1998)

      35.6(1998)

      43.0(1997)

      德国

      82.5(1998)

      22.01(1998)

      30.3(1998)

      资料来源:日本文部科学省.国际指标と国标比较(平成14年版)www.m

      ext.go.jp2002.

      注:不包括开放大学和专修学校专门课程学生在内,如果包括则为7

      1.8%。

      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日本非常注重教育体系内部的改革,如突出强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多种选择、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能力等。正如日本文部科学大臣远山敦子所述:要培养独立思考、自主行动的勇敢的日本人;作为顶尖人才领导知识经济时代的日本人;视野开阔、承上启下的日本人;能够融入国际社会的、有教养的日本人。[25]同时,日本还为激活办学资源采取了一些新的改革措施,如推进国立大学独立法人化、实施大学合并、启动政府每年资助1-5亿日元的“21世纪重点科研基地工程”等项目。

      可以看出,三次教育改革表现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基于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超前改革教育和注重提高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在第一次改革中,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政府大力实施学校义务教育,并达到了亚洲最高的就学率水平;第二次改革则集中体现了日本依靠高素质劳动力资源复兴经济、赶超欧美以及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国家意志,使整体教育水平达到了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水

      平;而在继续进行的第三次改革中,日本强调多元化、终身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在数量方面已经领先的基础上,注重进一步提高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期望通过实施高水平的教育激发国民的创造性,依靠发展高新技术等来克服目前的经济发展颓势,并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成为21世纪的世界大国。在开发高素质人力资源战略的引导下,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以往改革中一直没有被作为重点的日本研究生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见图5)。这既标志着第三次教育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也反映出日本已经开始注重培养高端人才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意图。

      资料来源:日本文部科学省.平成14年教育统计,www.mext.go.jp,2002

      ——重视技术创新,加强研究与开发投入。1994年日本开始从“技术立国”向“科技创新立国”转变,改变过去“模仿与改良”的科技、经济发展模式。1995年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1997年启动《国家研究开发实施办法指针》,从立法的角度保障科技研究开发的良好环境,如改善设置、加强后勤保障、提高国内主干网络通讯速度、为研究人员配备助手、实施“万名博士后支援计划”等,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另一方面,日本还不断提高R&D投入比例。2000年8月,日本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在《关于平成13年度科技振兴调整费用意见》中提出:在21世纪初期,政府R&D投资占GDP的比率要超过欧、美主要国家,并实现倍增的目标。为此,计划期内需要总额17兆日元的科技研究开发的相关经费。目前,日本的科技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2.8%,这一比例雄踞亚洲之首,在发达国家中仅次于瑞典。即使是在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的困境中,日本也从不强行削减在建或新建科技项目的费用与投入。日本用于科技研究开发的费用逐年增

      加,其中的特别研究经费也大致占到经费总值的一半左右。在世界各国纷纷增加研究开发投资的趋势中,日本R&D支出的增长快于GDP增长,近年来一直走在其它发达国家前列(见表8,表13)。2001-2005年政府的科技研究开发预算经费是1310亿美元,排世界第二,2002年预算金额为220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2%。最近,在同时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鼓舞下,日本政府准备对2002年科技预算增加2个百分点。从日本的科技投入增加情况可以看出,前不久提出的今后50年将培养30名诺贝尔获得奖者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经济基础,并不仅仅是鼓舞士气的口号

      日本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长年努力,已经改变了日本以往主要依靠引进、消化外国技术的基本模式,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都取得了空前的进展。如2000年至2002年3年间,连续获得三届诺贝尔化学奖和2002年物理奖,目前,日本获诺贝尔奖项总数已经超过10个;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研究,日本每百万人获得专利994项(1998年),居世界第一;每百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有4960人,列世界第二位(参见表4)。

      表12日本科学技术费用的增长单位:亿日元

      19951996199719981999

      科学技术经费(E)=(C)+(D)24.99528.10530.02630.32231.552

      特别研究经费(D)

      12.90514.68415.21515.31915.620

      一般研究经费(C)=(A)+(B)12.09113.42014.81115.00315.932

      科技振兴费用(A)

      6.8447.5888.4938.9079.630

      其他研究费用(B)

      5.2475.8326.3186.0966.302

      资料来源:日本文部科学省.《平成11年版科学技术白书》www.mext.go.jp,2002.

      表13日本R&D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

      日本美国欧盟

      1981年2.32.41.7

      1985年2.82.91.9

      1990年

      3.02.82.0

      1995年

      1998年

      2.8

      3.0

      2.62.8(1999)

      1.8

      1.8

      OECD平均

      2.0

      2.3

      2.4

      2.1

      2.2

      中国

      0.61.0(2000)

      资料来源:OECD.ScienceTechnologyandIndustryOutlook,2000.226.及www.sts.org.cn,2002.

      韩国:后发国家追赶的典型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所陆璟副研究员

      “教育先行”与经济崛起

      韩国于1945年光复之前既没有工业化基础,也没有教育文化发展基础,12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尚不足20%;全国165所幼儿园中只有3所属于公立;小学就学率仅为64%。光复之后,韩国各届政府励精图治,坚持“教育先行”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韩国认为,人力是最宝贵、最富饶的资源,具有良好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源是经济开发最重要的基础。经过50多年的努力,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使小学入学人数占同龄人口的比例超过100%;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从1980年的50%左右提高到1990年的90%;大学入学率从1975年的10%提高到1995年的50%,目前已经达到66%,都超过了英、法、德几个主要西欧国家的水平。1999年,韩国25-64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0年。[26]在如此迅速发展的教育和快速提高的人力资源水平支撑下,韩国经济迅速崛起。1962年韩国开始实施第一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韩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1962-1967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7%,1967-1971年平均每年增长10.5%,1972-1976年平均每年增长11%。根据Maddison(2001)的计算,1950年韩国人均GDP仅相当于西欧国家(12个国家)人均GDP水平的15%,1973年达到后者的23.3%,1993年上升到60.4%。[27]1995年韩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823美元,[28]突破1万美元大关。1962-1995年中,韩国实现了年均经济超过8%的快速增长。1996年成功地加入OECD组织,经济实力一跃升入到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成为世界上又一个依靠快速发展教育、实现经济追赶的新兴国家。

      韩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几大措施

      考察韩国教育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韩国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在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源水平的快速提高,并支撑其经济实现快速赶超,就在于韩国政府采取了加强教育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重视普及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及产学研结合等基本方针。

      ——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增加全社会教育投入。近10年来,韩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基本保持在7%左右(其中政府各年投入分别为3.5%-4.2%),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中最高的,教育经费增长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持续超过GNP的增长率。如此高的教育投入得益于韩国始终坚持政府和社会共同增加教育投入的原则,政府和私人投入各占整个教育经费的1/2左右,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更是以私人和社会投入为主。这是韩国教育的鲜明特征之一。

      首先,韩国不断增加政府公共教育经费投入,1950年,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而到了1969-1975年,每年平均约2.8%,[29]1984年韩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13.3%,达到日本5.7%的近2倍,创当年世界的最高记录(见表14)。1965年到2001年间,韩国中央政府的教育预算一直保持很高的比例,特别在上世纪90年代,基本上在20%以上,最高达24.0%(见表15)。

      表14韩国与部分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比较

      国别增长率(%)

      韩国10.4

      美国3.6

      英国1.4

      日本1.4

      法国德国2.00.4

      新加坡

      8.7

      泰国5.3

      资料来源:UNESCO.世界教育报告,1991.

      表151965-2001年韩国中央政府教育预算占中央政府预算的比例

      年份中央政府教育预算比例(%)年份中央政府教育预算比例(%)

      1965

      16.2

      1996

      24.0

      1970

      17.6

      1997

      23.9

      1980

      18.9

      1998

      23.3

      1985

      19.9

      1999

      19.8

      1990

      22.3

      2000

      20.4

      1995

      22.8

      2001

      19.5

      资料来源:2001BriefStatisticsofKorea

      Education.MOE&HRDRepublicofKorea,

      2002.p.51

      在政府逐步加大教育投资的同时,韩国还多次大规模地引进外资,大力鼓励民间和私人投资,扩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韩国的现代、三星、大宇、韩进等大型企业财团都非常热心投资兴办教育。大宇企业集团除独资兴办职工培训院校之外,还设立了研究生院教育体制。大宇、三星企业集团用于企业内部人员培养的经费每年高达6000多万美元,人均投资相当于美国、西欧等大、中型企业的2倍。韩国私立教育的大力发展在缓解公共教育经费紧张、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促进教育的民主和机会均等以及实现国家富强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整体教育成本分担中,韩国的私人教育支出在GDP中的所占比例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1998年,韩国公共和私人教育经费支出(机构经费)占GDP的7.03%,其中,政府的教育投入占57%,私人投入占43%,在OECD国家中私人投入比例是最高的。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社会和家庭承担了教育成本的绝大部分,1998年,韩国高等教育非政府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为83.3%。[30]政府、社会和国民家庭对于投入教育抱有极大的热情,在上世纪70年代初,韩国人均教育经费每年只有11美元,此后平均每年递增17%左右,到2000年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参见表7)。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增强各类学校的办学活力。为了加快教育普及,响应国家实现战后复苏的号召,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韩国政府大大放松了对各类学校自我发展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控制,特别是放任私立中等、高等教育的发展。1953年之后韩国大量兴办私立高中、私立大学,同时各类学校纷纷突破政府的招生计划,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从学校数比重来看,1945年私立初中占20%,私立大学占53%;到1957年私立初中已占41%,私立高中为42%,私立大学已达71%。私学数量的急剧增加扩大了教育机会,但也带来了单纯追求营利和质量下降的问题。[31]此后,韩国政府采取统管与扶植支援相结合的政策,一方面整顿私学的办学条件,加强对私学的管制。1963年韩国制定《私立学校法》,此后又制定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促进私立学校的发展。例如《私学机关财务、会计规则》(1969)、《私立学校教员年金法》(1973)、《学校法人的学校经营财产及准令》(1976)、《私学振兴财团(基金法)法》(1989)、《学校法人及私立学校教职人员规则》(1992)以及这些法律的实施令等十几项,这使得私立学校的法人地位得到法律保障,并且使私学在财产、财务会计、教师工资等办学规则方面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政府也逐渐增加对私学的补贴,并区分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对私学进行税收减免,社会上也成立“振兴私学基金会”,保障私学的办学经费,促进私学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教育部每年逐步增加私立学校的津贴,主要是补充学校用于人员和运营经费上的不足;同时还通过贷款的形式资助学校扩充设备、资助教授的研究、学生奖学金以及教师退休金

      等。目前韩国各级教育私立学校比例如表16所示,韩国政府对各级私立学校补贴如表17所示。

      表162001年韩国国立、私立学校比例

      学校数比例(%)学校数比例(%)

      国立、公立私立国立、公立私立

      幼儿园

      50.1

      49.9

      22.5

      77.5

      小学

      98.6

      1.4

      98.7

      1.3

      初中

      75.4

      24.6

      78.2

      21.8

      高中

      53.4

      46.6

      46.2

      53.8

      大学

      17.1

      82.9

      27.5

      72.5

      其中初级学院

      9.4

      90.6

      3.9

      96.1

      大学本科院校

      23.4

      76.6

      37.2

      62.8

      数据来源:2001BriefStatisticsOnKoreanEducation,MOE&HRD,RepublicofKorea,2002,pp.8

      表171999年韩国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单位:十亿韩元)

      学校类别

      学费

      小学

      72.9

      初中149.5

      高中1014.2

      大学435.7

      津贴

      0.9533.4739.118.1

      中央转移支付

      其他

      总计

      15.8

      6.796.3

      18.0

      22.2723.1

      52.7

      84.01890

      109.6

      103.2666.6

      总计1672.31291.5

      196.1

      216.13376

      资料来源:EducationinKorea,1999-2000.M

      inistryofEducation,RepublicofKor

      ea.

      ——政府主导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二战后,韩国逐步开始构建民族教育体系,但受财力、政治理念的种种影响,韩国并没有把兴办各类教育统统纳入到政府的职责范围以内,而是在改造旧的教育体制的同时,通过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实施纲要》,制定了符合当时经济发展实际的《义务教育6年计划》,并把主要财力用于大力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上。

      朝鲜战争使韩国的基础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53年战争结束后,韩国政府重新集结力量重点解决成人识字和基础义务教育的落实问题。在政府《完成义务教育6年计划(1954-1959)》、《扫盲5年计划(1958)》政策指导下,韩国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适龄儿童就学率由1953年的72%提高到1959年的96.4%,文盲率由1953年的26%迅速下降到1959年的4.1%。

      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制定了“教育立国、科技兴邦”的发展战略,推行“巩固初等义务教育、普及中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注重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在韩国光复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政府共投资536.7亿韩元改建基础教育设施,投入86.7万韩元用于向562万名小学生提供教科书,同时还在解决小学毕业生升学问题上制定新的法规,促进中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如在1968年试行了初中免试入学及高中平衡化政策等。

      为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逐步提高,韩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就将政府文教经费预算的75%投入到初等义务教育上。1965年,初等义务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为75.1%。

      到1976年,韩国已完全普及6年制初等义务教育;1980年,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4.5%,小学、初中、高中的毛入学率分别为102%、79.1%和63.3%。从1985年起,韩国开始在岛屿、偏僻地区实施初中义务教育;1994年初中义务教育扩大到郡(县)、镇一级。(参见表18)

      表181965-2001年韩国各级教育升学率(%)

      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12001

      小学毕业升学率54.366.177.295.899.299.899.999.999.9

      初中毕业升学率69.170.174.784.590.795.798.599.599.5

      高中毕业升学率32.326.925.827.236.433.251.468.070.5

      资料来源:2001BriefStatisticsofKoreaEducation.MOE&HRDRepublicofKorea,2002.p.24

      ——加速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大量引进外国资金、设备和技术,不断扩大新的经济领域,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业。1962-1977年底,韩国一共引进技术881项,自1976年起,每年引进的技术超过100项以上。[32]随着新技术和设备的大量引进,韩国各大企业都竞相雇佣经济专家管理企业,聘用技术专家发展生产,可是当时经济管理与技术人才都十分短缺。为了摆脱这一困境,迅速消化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韩国开始采用各种措施加速高等教育的发展。

      1945年韩国光复后仅有高等学校19所,其中只有汉城大学是综合性本科大学。为了发展高校,经过15年的改造,韩国将各类中专和高中改办成高等学校,到1960年韩国高校增加到85所。如表20所示,1945年之后高等学校数、在校生数一直增长很快,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私立大学在战后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到上世纪60年代,各类高校纷纷突破政府计划扩大招生规模,大学超额招生的热情非常高涨(见表19)。1960-2000年的40年间,高等学校数增加了13倍,高校在校生人数增加了32倍,教师数增加了20倍(见表20)。1996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67.7%,[33]远远超过了50%的普及化界限。目前,韩国已经成为亚洲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国家,即使在世界范围内比较,韩国也已经赶上或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表19韩国1962-1968年之间四年制大学扩大招生情况

      年度

      19621963196619671968

      计划招生(人)6571079512102467111790129750

      实际招生(人)115505105238131354124029123659

      超员率(%)175.8132.4128.2110.995.3

      资料来源:马越彻.韩国近代大学の成立と展开.名古屋大学出版社,1995.

      表201945-2000韩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情况

      1945196019701980

      1990

      2000

      学校数(所)19

      85

      232

      357

      556

      1184

      学生数(人)781910104120143660149414908093363549

      教师数(人)1490380810435209004192079136

      资料来源:EducationinKorea2000-2001,

      MinistryofEducation,RepublicofKo

      rea,p.8

      韩国近年来特别重视理工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1999年,授予理工科学士学位比例最高的是韩国(36.7%),其次是德国(33.5%)和芬兰(33.2%)。授予理工科硕士学位比例最高的也是韩国,占48%,其次是日本、瑞士和瑞典,为42%,理工科学位的增加使韩国近年来信息通讯技术迅速发展起来。[34]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在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20年,即韩国第一至第四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期间,每次颁布经济计划国会都要颁布相应的职业教育法令,可见职业教育在韩国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在1949年颁布的《教育法》中,韩国就强调要优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从1962年开始,韩国实施第一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次年韩国国会便通过了《产业教育振兴法》,同年新设实业高等专门学校,目的在于培养中等技术人才。1967年韩国开始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同年,韩国国会通过了《科学教育振兴法》、《职业训练法》,并决定在文教部增设科学教育局。1971年又制定“新农村教育政策”,敦促学校为开发农村培养技术人才。1972年开始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次年颁布《国家技术资格法》,1974年又颁布《国家技术资格法的实施令》和《职业训练基本法》,规定职业学校、实业高中、实业专门学校和初级大学的毕业生,有义务必须参加国家技术资格评定考试并参加相关的培训。1976年颁布《企业员工培训法案》,规定任何一个超过150名员工的公司企业,每年必须对其20%的员工进行不少于3个月的脱产技术培训。1977年开始实施第四个五年计划,同年颁布《关于实施教育法令的命令》,为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保障对中东的劳务输出,加速培养机械、电力、电子等方面的专门技术人员。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这些法令具体规范了政府、地方自治团体、学校法人对于振兴职业技术教育的责任,保障了实验实习设备和相关费用的及时投入。

      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也可以看出韩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韩国的职业教育大致分为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两个层次:高中教育中包含人文高中(普通高中)、实业高中(职业高中)、职业专门学校三种形式;高等职业教育由专门大学、产业大学、研究生院构成,其中既有专科层次、本科层次,也有研究生层

      次。在初中毕业生中,升入人文高中和实业高中的比例一般各占50%。上世纪70年代,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在校生之比为51.02∶48.98(见表20)。进入80年代,由于经济上实施科技开发战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同时受追求掌握系统知识思潮的影响,韩国职业教育曾一时处于停滞甚至滑坡状态。90年代以来,为继续增加“低端人才”的数量,韩国政府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降低收费、提高奖学金覆盖面等手段鼓励学生进入职业高中学习。1990年通过的《高中教育正常化法案》提出,计划到1995年(后调整为1998年),把职业高中在校生比例提高到50%。1990年-1995年间,职业高中增加了175所,职业高中在校生比例1994年上升为41%。1998年,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在校生之比又恢复到1∶1。

      表211963-1983年韩国高中阶段结构的变化

      年度

      普通高中学

      校数(所)

      普通高中学生数(万人)

      职业高中学

      校数(所)

      职业高中学生数(万人)

      全体学生中职业高中的比例(%)

      1963

      364

      21.4

      296

      15.0

      41

      1965

      384

      25.4

      312

      17.2

      40

      1967

      413

      25.9

      368

      18.3

      41

      1970

      417

      29.4

      444

      23.6

      45

      1975

      673

      64.8

      479

      47.6

      42

      1978

      717

      84.0

      536

      61.5

      42

      1983

      855

      106.4

      639

      88.6

      45

      资料来源:韩国文教部.教育统计.1972.1975棧保梗福常?/P>

      在中级职业教育比重逐步恢复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也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其中,专门大学由1990年的117所增加到1998年的158所,职业高中升入专门大学的比例1994年为19.1%、1996年为30%、1997年达51%。

      为了保证职业教育获得充足的发展经费,韩国除依法对各层次职业教育拨款资助之外,还十分重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扶持职业教育。如在1994年,一次就贷款1.3亿美元,而且主要贷给职业高中及少数专门大学。为了体现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世界银行的贷款主要由政府负责还本息。可见,在政府政策、资金的保证下,目前韩国的职业教育已形成一个多层次、多专业、职业学校教育与职前训练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结合的立体职业教育体系。

    篇八: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其次预算安排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地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分析

      要】教育乃国之大计,政府教育支出十分必要,但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在教育上还不合理,存在教育支出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问题,本文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关键字】财政支出、教育支出、建议【正文】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学中按亚当斯密的理论,政府的基本的几项职能为国防和社会治安,教育和重大疾病防控,教育便位列其中。教育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它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教育的投入水平也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才素质的高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越来越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教育也一直是政府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采取各项措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在财政方面也是大力支持。但现实中财政支出对教育的支持还是明显乏力,尽管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量不断上升,但相对数量涨幅却较小,4%的目标迟迟不能达到,这反映了我国目前的教育支出结构确实有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1.教育的正外部性首先,教育能提高劳动者的各方面素质,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从而能提高劳动生产能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其次,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从经济性质来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所谓初等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它是带有强制性的。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初等教育应该是纯公共物品,而作为一种纯公共物品,它就具备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就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合提供纯公共物品,因为:一方面,从公共物品的提供的角度来看,非竞争性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的编辑成本等于零;而另一个方面,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使用。二、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1、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额不断增加由1991年的3386.62亿上升到了2009年的10437.54,亿,约为1991年的3倍多。2、自1990年至2009年,教育支出GDP的比重始终在3%左右,在低位徘徊。在2000年甚至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但从2004年开始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大,足以体现政府逐渐认识到教育对于一国的重要意义。【摘

      1/4

      我国财政支出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1、教育支出总量不足由表一,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教育支出近年来大幅上升,但其所占GPD总量的3%左右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当前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1%,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也在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教育支出仅占人均GDP的0.82%,美国为6..10%约为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就算在金砖四国内,中国的教育支出也排在末位2、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失衡

      2/4

      由上图的表格可以看出,在初、中、高三级教育支出上,我国严重失衡忽视初等教育,过分注重高等教育。根据统计我国初中高等教育人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分别为0.05,0.15和1.93。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高等教育几乎都有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收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初等教育,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反应出高等教育比例偏高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初等教育投入的不足。2)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资不足,支持力度不够,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模式的改变。3)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对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4)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所以我国教育投入基本走了一条先城市后农村的道路,导致城乡教育支出差距显著。但我国有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从公平原则看,城乡学生的人均政府教育投入应当相等。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资金严重不足,这种地区之间教育投入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各地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极大的影响了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三、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一些建议1.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加强政府在教育财政投入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稳定教育经费来源。首先要继续深化对教育事业的性质和战略地位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属于公共事业,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政府财政投入应优先保证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其次,对教育投入进行法律调控,从法律层次上保证、规范教育投入,即义务教育财政责任的法治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要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首先,转变政府职能,科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其次,预算安排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地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2.促进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一国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全部依赖单一的政府投入,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努力,因此在加大财政教育性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如果说政府的财力有限,并且将多数经费投放于义务教育,那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办学应该是个可行之法。如实行股份制学校,由政府牵头,以股份制的融资方式有效的聚集民间资金,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3.明确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虽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缓解了农村学校经费短缺,但这是初步、低标准的。尤其是全国1500个农业县,从农村学校房舍、教育设备设施到教师质量等方面还十分落后,一些县仍保留了义务教育乡级管理体制,至今还有一定数量“新代课教师”,所以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农业县财力十分困难是必然的。为

      3/4

      此,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是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首要前提。4.优化三级教育结构在我国,一方面文盲率还很高,另一方面人均GDP还很低,在这个阶段迫切需要的是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而且初等、中等教育的社会报酬率远远高于高等教育。在当前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人到收益率低的部分,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并使社会不公平的情况加剧。因此,政府财政预算内拨款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不尽合理,应把教育经费更多地投入到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为了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在刀刃上,政府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义务教育。而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则引进市场机制,实行全社会参与战略,采取自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办学。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应该增加对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中公共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在公共教育经费占各类学校教育经费的比重中,应该使义务教育的比重最大。5.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鉴于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财力存在明显差距的现实,为缩小地区间基础教育支出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应完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完善分税制,完善一般性无条件转移支付制度,纵向使中央财政加强对西部和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弥补西部和贫困地区财政的教育收支缺口;横向建立省际之间、县际之间的教育转移支付框架,促进各地方政府教育提供能力的均等化。另一方面,建立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解决办学、教学条件的改善等问题。【参考文献】1.杨斌主编,财政学,2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22.陈共编著,财政学,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邓晓兰主编,财政学,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7(2009.4重印)

      4/4

    篇九: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一、中美教育投入结构分析

      1、中美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中国: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总投入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渠道的教育投入格局加速了教育投入的增长。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2000年要达到4%。但截至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只达到3.48%,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没有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影响了某些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制约现有中小学教学条件的提高,并进而制约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美国:教育是美国政府开支比较大的项目。据美国教育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美国教育投资共计745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7.4%,其中,基础教育为4.5%,高等教育为2.9%。

      总结:从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与美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差距不仅是数值上的直观差距,更加是占GDP权重比例上的差距。但值得肯定的是,从趋势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对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视在日益增加,增长幅度明显。

      2、筹资渠道中国:由于国家财政对于教育投入不足,自然产生了导入民间资金来补充经费的动力。如表二所示,全国教育经费来源中,除财政拨款外,学杂费已经占较大比重,捐资集资和社会团体、个人办学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通过多渠道筹集的民间资金在教育投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方共同承担教育经费的投资体制和模式,使教育经费趋于分散,减轻各级政府的负担,有利于各方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总体计划,灵活机动、充分利用各自的财力,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教育的发展。

      。

      总结:中国的多渠道筹资的市场化格局已经形成,但尚需完善。美国以州政府投资为主体,

      联邦和市地政府为补充的三级投资体制趋于稳定成熟,各自承担的投资比例亦基本确定3、教育投入的阶段分布

      中国:1、高等教育投入多于基础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投入中,高等教育阶段投入远远高于基础教育阶段投入。例如,1996年全国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高校、职业中学、普通高中、初中、小学的投入金额分别为5956.7元、1007.88元、1088.05元、549.24元、302.54元,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投入几乎是小学的20倍。同时,高校民间资金的增长也高于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增长。1994年地方所属教育机构中,高等教育、职业高中所吸收的民间资金的比例分别为27.7%、32.9%,高于初中的25。0%和小学的24.5%,这说明多渠道筹资随着教育阶段的升高效果越来越明显。美国:1、基础教育投入多于高等教育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中小学教育经费由国家统包,高等教育解决部分。以1991一92年度为例,当时估计国家用于各级教育的总投资是4250亿美元。在这笔经费的具体分配上,中小学是2610亿,占61%;高等教育是1640亿,占39%。国家在经费投入比例上做此划分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中小学教育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为体现其义务教育的性质,其经费自然应由国家全部承担.实行国家主义。二是中小学人数庞大,所需数额自然应该占有较大比例。_二是中小学为基础教育,缺乏自创能力。高校尽管国家投入较少.但它可以通过收费、自创等多种渠进去获得收入。这样一来,不仅可补偿国家少投的那一小部分,而且,通常可保证其经济条件高于中小学校。

      4、公私立学校的教育投入中国:私立学校教育经费的来源上,基本形成了多渠道筹资办学经费的雏形,但仍然过分依赖于收取学费,政府资助不力,社会捐资不丰。而公立学校主要是国家政府财政拨款。美国:1、对公立学校的投入多于私立学校

      在联邦、州和市地三方投资分配的总体比例上,国家对公立学校的投入始终高于私立学校。以1991一1992学年度为例,国家对公立学校的投入经费是3466亿美元,而对私立学校的投入只有784亿美元。在基础教育层次,公立学校是2月09亿,利几大学校是201亿。在高等教育层次,公认学校是1057亿,私立学校是583亿。

      2、联邦政府高教投资,私立多于公立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分配与州和市地政府很不相同,表现为用于私立院校的投资比例

      高于公立院校,多年来一直是私立大学独领风骚。

      二、当前中国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投入匮乏

      目前,我国教育机构的财政状况明显地趋于恶化,物质投入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够(1)政府教育财政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根据我国预算内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978年以前未突破17%,而1994年为16.17%,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同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占GDP的比例过低,不仅低于世界5.1%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2)、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差异。教育财政拨款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在我国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三级教育中经费

      比重过高,而义务教育的教育财政投入比重偏低。地区的经济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区人均财政支出数量的巨大差异。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造成了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拉大了不同地区间的差距。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篇十: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中国历年gdp和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1990年2013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

      中国历年GDP和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1990年—2013年)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

      有专家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投入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

      据统计,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上,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4.1%。

      中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要在2000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但时间表却已推至2010年。

      年份GDP(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亿元)

      1990

      18,6673.04%

      567

      1991

      21,7812.86%

      623

      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26,9232.74%35,3332.51%48,1972.51%60,7932.41%71,1762.46%78,9732.49%84,4022.59%89,6772.79%99,2142.87%109,6553.19%120,3323.41%135,8223.28%159,8782.79%184,9372.81%216,3143.01%265,8103.22%314,0453.48%340,9023.59%397,9833.66%4715643.83%5193224.00%5688454.00%

      73888712101465175119662186250228473498410344554461519765118559109291223814566180612077322754

    篇十一: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P>  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4%后继续加大拨款研究

      刘玉成【摘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2012年我国要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的目标,这一目标在呼吁多年以后终于变为现实.但是应该看到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于教育经费的持续投入而言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还应进一步提升,这样才能够有力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本文通过对制约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加大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未来我国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具体路径,能够实现教育经费投入步入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期刊名称】《中国商论》【年(卷),期】2015(000)028【总页数】3页(P134-136)【关键词】教育经费GDP比例拨款策略【作者】刘玉成【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0.3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的投入力度一直较小,难以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尽管我国很早就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到GDP的4%以上,但是这一目标一直到2012年才实现,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已经给我国教育强国战略的推进带来了巨

      大的负面冲击。在整个社会对于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呼声日渐高涨的背景下,实现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达到4%以后,我国教育经费应如何进一步提升也随之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如何通过构建完善的机制来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正在不断地考验着政府建立民生社会的决心。尽管从规模来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保持了一个较快增长的势头,但是从其占GDP的比例方面来看却一直徘徊在低位,不仅仅与发达国家相比难以望其项背,同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分析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缓慢的重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1经济发展阶段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经费的收入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我国目前还处于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尽管从经济的总体规模来看,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从人均水平来看,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经济基础的落后决定了教育经费投入所占GDP的比例偏低。在现阶段我国依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主导原则,有限的财政资源都被政府以优先用于发展经济,结果导致教育经费的投入就相对较少。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财政收入中有超过五成都用在了经济建设领域,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与教育经费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增长速度与规模。1.2相关法律不完善法律规范不完善导致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增长乏力,尽管我国《教育法》对于教育经费的支出也做出了规定,要求教育经费应随着财政收入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增加,但是这种规定本身就有很大的笼统性,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从现有的法律规范来看,这些法律规范无论是在权威性方面,还是在层次性方面都存在不足,这不仅仅导致教育经费的支出缺少法律层面的硬性约束,同时还导致相关法律在具体的执行中效果会大打折扣。举例而言,很多地方政府在预算中虽然能够做到对教

      育经费投入的增长,但是在具体的预算实施中却会出现很大的差距。1.3财政体制不合理目前我国实施的是分税体制,这种财税体制导致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收入方面失衡,中央政府占据了大部分的财政收入,而地方政府则收入有限,与此同时与收入有限相矛盾的是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经费支出,在现有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尚待完善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加大教育经费的支出也就丧失了基础支撑。以县级政府为例,目前我国大部分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都比较有限,但是其承担的教育责任却是非常重的,统计数据显示,县级政府承担了70%以上的教育经费支出,但是县级财政的收入却仅仅占到财政收入比例的30%左右,这大大制约了教育经费的支出增长。1.4绩效考核不健全绩效考核引导着地方政府官员的努力方向,对于教育经费考核内容的缺失使得教育经费增长的动力丧失。在现有的政府绩效考核中,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水平权重最高,而教育支出却没有被纳入到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中,这导致政府在主观愿望层面对于教育经费的支出没有动力。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官员自然会将有限的财政收入用于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展教育。结果导致再穷不能穷教育沦为了一句口号,难以落到实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投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占到GDP的4%是我国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必然举措,而达到这一目标后继续提升其占GDP的比重则是确保我国在2020年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途径。考虑到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要性,在分析了制约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攀升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持续推进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2.1大力发展经济要想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必须要依靠增强经济实力来实现。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不容乐观,鉴于此,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力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强有力增长:一是扩大内需,在外贸不畅以及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刺激内需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强大的必然措施;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失衡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未来必须要持续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三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渐缓的背景下,国家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撇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四是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正在不断加剧,我国目前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本身不具有可持续性,这客观上要求国家通过大力引导创新来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总之,通过壮大经济实力来为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夯实基础是一个必然路径。2.2完善相关法律规范通过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的相关法律规范,为教育经费的支出增长提供一个法律层面的保障是确保教育经费增长的现实选择。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就是法律内容的细化,针对目前笼统性的法律内容进一步的细化,这样才能保证法律的可操作性,举例而言《,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支出增长,增长多少应明确规定,可以将增长速度规定为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或者经济增长速度,这样的一个明确性指标在具体的实施中更具有可执行性。另外一方面就是应提升法律层次,部门的法律规章在强制性地约束教育经费增长方面的效力不足,通过提升法律层次可以弥补这一点。通过在法律内容以及法律层面两个角度来进行相关法律规范的完善,可以让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持续增长能够做到有法可依。2.3完善财税体制改革目前的财税体制弊端渐显,已经不能够确保教育经费的持续增长的需要,鉴于此,必须要对现有的财税体制来进行改革完善。在具体的财税体制改革中应重点解决好事权以及财权的匹配问题,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应进一步提升其财政收入的能力,中央政府在给予地方政府事权的同时,应给予其相应的财权,这样才能够实现二者之

      间的匹配问题,从而使教育经费的来源有保障;另外一方面就是中央政府应加大对于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力度,通过完善转移支付的制度,来加大对地方政府的教育支持力度。这就要求中央政府在评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时,应坚持贫困优先的基本原则,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结果来进行财政的转移支付,进而为地方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增长提供基础。总之,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可以大大提升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实现地方政府有财力去投入教育事业发展中去。2.4完善政府绩效考核目前以经济主导的地方政府考核模式应尽快得到改变,单纯的以经济为考核指标不仅仅不利于民生社会的建立,同时也不利于教育经费支出的持续增长。毕竟一定时期内,政府的财政收入是有限的,政府官员作为经济人,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自己仕途的顺畅,必然会根据考核内容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削减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投入。鉴于此,政府绩效考核应将教育经费的投入纳入其中,对于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行为不力的政府给予惩罚,这就能激发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积极性。当然在具体的绩效考核中应照顾到各个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指标的制定应切合实际,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地拔高这一标准,否则就会给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的冲击。2.5建立公正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公平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也是确保我国教育经费稳定持续增加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不公平现象非常严重,不仅仅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的学校之间,同时还体现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层面,这就导致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未来我国教育经费的拨款应将公平置于一个更加重要的层面,未来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以及乡村的教育、西部地区的教育应该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一个重点,实现教育经费的公平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教育经费不断增加的一个主要诱因。而为了确保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对于目前日益加剧的教育不公平应坚决

      加以遏制,国家应按照学生数量来进行教育经费的划拨,对于贫困生应加大帮扶支持力度。总之,4%是一个转折点,其意味着以往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4%的目标实现,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即教育经费未来占GDP的比重超越4%达到更高的比例。当然教育经费的增长涉及到众多方面,需要在法律法规、财税体制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完善配套措施,从而保证教育经费的持续性。与此同时,教育经费的增长应考虑到经济的发展水平,教育经费的增长以不损害经济发展速度为前提,否则损害了经济发展,就会影响到教育经费增长的潜力。

      【相关文献】

      [1]马广志.教育经费达GDP4%重在扩大教育投入渠道[J].经济研究参考,2010(30).[2]涂艳国.关于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两个问题[J].教育与经济,2010(4).[3]张宝文.关于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4).

    篇十二: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P>  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加拿大是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中对公立教育投入占GDP最高的国家。

      根据统计报告显示,世界发达国家对公立教育投入占GDP的平均水平是5.9%,而加拿大却超过7%。在所有经合组织国家里,加拿大用于每名高等教育学生的花费几乎是最多的。

      全国推行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公民或永久居民的子女从小学到中学全部免费教育。

      在202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Report)“全球最佳国家”排名中,加拿大位列总榜第二名,“生活质量”方面排名第一,“教育”方面位列第三名。

      教育阶段01

      学前教育孩子3-6岁,主要由政府资助的托儿所和幼儿园组成。幼儿园孩子的学习内容覆盖了个人与社交发展、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教师都是由经过严格训练持有大学文凭并有职业执照的高素质教师担任。

      此外还有私人开办的收费托儿所和幼儿园(每月约600-800加元),但也必须由具有政府执照资格的人当老师。这样就保证了孩子所受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02

      小学

      加拿大的中小学校没有重点和非重点学校之分,而是按照学生所住的区域就近上学。小学学习科目包括英语、数学、科学、社会、艺术、健康与体育等。小学生的作业全部在学校完成。

      学校不仅在教室教学,同时还非常注重寓教于乐,将社会教育与启发式教育相结合,如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博物馆、图书馆、体育活动、报馆等等。由于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文及法文都是官方语言,所以在一般的小学,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法文。03

      中学

      加拿大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上大学完全靠平时的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所决定,因此学生们没有很大的学习压力,完全是在一个轻松自愿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施展。

      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学习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做出人生规划。在加拿大,学生在中学毕业后的不同发展方向主要是通过中学期间的选课来实现的。中学课程十分重视学术、智能、人际关系、社会发展、技能及职业培训。必修课主要有英语、社会学、数学、科学、体育、艺术、职业生涯规划等,而选修课则是五花八门,例如戏剧、美术、建筑、媒体研究、财会、商业等多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各个学校都会有自己侧重的特色课程。

    篇十三: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P>  1993200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财政支出亿元亿元财政支出占gdp比例财政教育支出比例占gdp国家和地区19801985199019941995世界平均4848484952美国67495254日本58504736法国5058545961印度3035393634巴西3638461652中国2541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

      国外教育支出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较

      「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

      表11993-200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

      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

      财政支出(亿元)GDP(亿元)

      财政支出占GDP比例(%)财政教育支出比例(%)

      占GDP1993

      13.4018.692.511994

      867.764642.3034634.4

      1174.74

      12.3920.282.511995

      11.6720.692.411996

      11.6921.062.461997

      12.4020.172.501998

      13.7818.822.591999

      16.0717.342.792000

      5792.6246759.4

      1411.526823.7258478.1

      1671.707937.5567884.6

      1862.549233.5674462.6

      2032.4510798.1878345.2

      2287.1813187.6782067.5

      2562.6115886.5089468.1

      17.7616.132.862001

      19.4216.173.142002

      21.0416.20

      3057.0118902.5897314.8

      3573.3622053.15104790.6

      注: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2003》②财政部主页()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表2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区19801985199019941995世界平均4.84.84.84.95.2美国6.74.9

      5.25.4;;日本5.85.04.73.6;法国5.05.85.45.96.1印度3.03.53.93.63.4巴西3.63.84.61.652中国;;;2.512.41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前者来分析比较。

      根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篇十四: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P>  教育投入占gdp比重教育部昨天(6月12日)宣布,2019年中国政府将对教育投入50175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40049亿元。根据这一数据,政府的教育投入占GDP的4.04%(即99万亿元)。在2014年首次突破4%后,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在全球数据可比较的190个国家和地区中,4.04%的数字排在110位。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全球教育支出占GDP的平均比例为4.487%。

      【中国的进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投资占比已逐渐接近国际平均水

      平。我们应该知道,1999年中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

      平。

      【排名】通过横向比较,2019年中国数据为4.04%,排名世界110位,泰国(97)、希腊(103)、伊朗(111)与中国比较接近。

      世界上大多数排名靠前的国家是小国和北欧国家。【基本评价】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也都尖注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世界

      经济强国中,中国与其他国家仍有差距,但差f?巨正在缩小。可见,中国政府高

      度重视教育事业,加快弥补教育投资的历史积欠,努力办好教育这一重要的民生事业,使千家万户都能安居乐业。

      〔前景展望〕首先,我们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让学校更漂亮,设备更先进。第二,我们希望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三是希望到今年年底,"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

    篇十五: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P>  教育投入占gdp比重

      教育部昨天(6月12日)宣布,2019年中国政府将对教育投入50175亿元,

      其中国家财政投入40049亿元。根据这一数据,政府的教育投入占GDP的4.04%(即99万亿元)。在2014年首次突破4%后,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在全球数据可比较的190个国家和地区中,4.04%的数字排在110位。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全球教育支出占GDP的平均比例为4.487%。

      【中国的进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投资占比已逐渐接近国际平均

      水平。我们应该知道,1999年中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9%,远低于世界平

      均水平。

      【排名】通过横向比较,2019年中国数据为4.04%,排名世界110位,

      泰国(97)、希腊(103)、伊朗(111)与中国比较接近。

      世界上大多数排名靠前的国家是小国和北欧国家。【基本评价】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也都关注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

      世界经济强国中,中国与其他国家仍有差距,但差f?巨正在缩小。可见,中

      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加快弥补教育投资的历史积欠,努力办好教育这一重要的民生事业,使千家万户都能安居乐业。[前景展望]首先,我们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让学校更漂亮,设备更先进。第二,我们希望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三是希望到今年年底,"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

    推荐访问: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发达国家 比重 支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