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20日 21:15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教学反思3篇(2023年)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1-10 19:30:11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一课是在学生学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之后教学的,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教学反思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教学反思3篇(2023年)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一课是在学生学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之后教学的,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首先安排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基础是10以内的加法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这部分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是后面学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

      对于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要更好地发挥小棒和计数器的作用

      从孩子们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开始,小棒就成了孩子们认数、理解加、减法算理的"忠实伴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量的增加,学生对小棒的兴趣已不如先前。加之学生认识了个位和十位后,热衷于在计数器上拨数。于是,我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来验证一下。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由于学生的计数器上没有标明数位,在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己用水彩笔补上,但有些学生没有按要求去做,到了具体操作过程中,就出现把数位搞反的现象。也有少部分学生把3个十当作了3个一。看来,让学生分清计数器上的数位,搞清数的组成,是学生正确操作计数器的关键。指名学生在计数器上演示完成后,我又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用小棒摆一摆,这名学生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直接在4捆下面摆了3捆,下面的学生也随即附和。当时,我为了图省事,也没有强调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在右边摆上3捆,然后把3捆移到4捆下面,没能展现一个动态的合并过程,学生对此印象不够深刻。

      二、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学生通过操作计数器或小棒理解了算理,但此时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有一个从算理走向算法的转变过程。这一点是学生正确口算的关键一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弄清算理之后,应该及时追问一下:“你准备怎样计算……这样的算式的得数?”让学生提炼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即在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1)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教学反思3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教学反思1

      我在上《两位数加一位数》这节课时,尽管精心准备,可在课堂上还是出现了失误。

      为了更好地上好这节课,我反复钻研教参,制定教学方案。根据课堂需要,课前我精心制作了挂图,画呀画,画出了可爱的大象。可是,慌张之余,每头大象面前都少画了一堆木头,在讲课出示时也没认真看。课后问孩子们,发现老师的这个错误没?同学们都说:“老师,我发现了,可是校长在这里听课,我们没敢说。”唉—这些孩子们。如果没有人听课,他们早就喳喳叫了。我严肃的告诉孩子,以后不管有没有人听课,老师在讲课时出现错误,都要大胆的给老师提出,让老师改正,我们应该互相学习。老师喜欢勇敢的孩子。教学设计上,我感觉内容有些多,孩子们没有做那么多的练习,就下课了。我在设计时,也考虑了这些,可是反复钻研教参,教参是这样安排教学任务的,所以,我依照了教参,设计了这些内容。可是,实际课堂教学,却让我感觉到,教参的教学内容安排,并不符合实际课堂教学,所以,以后,我会根据实际课堂教学效果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参只是个参考。另外一点,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列竖式时,有不同的观点。一部分老师认为竖式思考过程不必教,那样实在是舍近求远,太麻烦,应该直接讲竖式的简便写法。另外一部分数学老师认为,竖式把完整的思考过程表达出来必不可少,否则,竖式简便写法从何而来?为什么可以这样写?我深入钻研教参,竖式的思考过程必须让孩子理解,必须板书出来,在经过分析比较得出可以有简便的写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必不可少。

      课后,我对本节课所讲知识通过做题调研,发现同学们本节课知识掌握还可以,教学效果属良好。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教学反思2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一课是在学生学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之后教学的,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首先安排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例如45+30,先算40+30=70,再算70+5=75。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基础是10以内的加法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如45+3,先算5+3=8,再算40+8=48。这部分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是后面学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对于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要更好地发挥小棒和计数器的作用从孩子们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开始,小棒就成了孩子们认数、理解加、减法算理的忠实伴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量的增加,学生对小棒的兴趣已不如先前。加之学生认识了个位和十位后,热衷于在计数器上拨数。在这节课上,学生在列出算式45+30之后,又很快说出得数是75。于是,我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来验证一下。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由于学生的计数器上没有标明数位,在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己用水彩笔补上,但有些学生没有按要求去做,到了具体操作过程中,就出现把数位搞反的现象。也有少部分学生把3个十当作了3个一。看来,让学生分清计数器上的数位,搞清数的组成,是学生正确操作计数器的关键。指名学生在计数器上演示完成后,我又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用小棒摆一摆,这名学生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直接在4捆下面摆了3捆,下面的学生也随即附和。当时,我为了图省事,也没有强调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在右边摆上3捆,然后把3捆移到4捆下面,没能展现一个动态的合并过程,学生对此印象不够深刻。

      二、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学生通过操作计数器或小棒理解了算理,但此时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有一个从算理走向算法的转变过程。这一点是学生正确口算的关键一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弄清算理之后,应该及时追问一下:“你准备怎样计算像45+30这样的算式的得数?”让学生提炼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即在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三、走实“两位数加整十数”才能走好“两位数加一位数由于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很重要,课堂容量比较大。在教学完例1之后,就急于进入例2的学习,没有及时巩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学生没能及时地把习得的算法形成初步技能,因此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时,就觉得有些眼花瞭乱了。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四、让动手操作与学生的思维过程真正结合起来学生在动手摆小棒或拨计数器时,往往有些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出现把学具当玩具的现象。把计数器上的珠子任意地拨上拨下,弄得哗哗作响,或者把小棒弯来折去地摆图形。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如何让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真正实现手、脑、口并用,把思维过程和动手操作过程完美结合起来,这还需要我们在*时的教学过程中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教学反思3

      每每听课,都有不同的收获,听宗老师不进位加这节课,让我收获颇深。在课前复习一年级学过的加减,在17-3=这道题时,宗老师问:为什么用7-3,有孩子说是7-3够减,宗老师又写一道:43-2,为什么用3-2,4也够减2,为什么不用4-2呢?引发学生的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最后得出结论: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这也为接下来的竖式相同数位对齐垫定了基础。

      在这节课上我没有用减法进行铺垫,这节课是加法计算,对此进行了调整改为:12+3=,提问:为什么用2+3,不用1+3呢?经过讨论得出结论:相同的数位相加。

      接下来的教学中,体验35+2=多种算法,口算、数一数、竖式,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教写竖式时,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设疑让学生学会列竖式计算。

      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主,老师提出疑问、犯错误让学生改正,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去改正,课堂上宗老师幽默的语言、一步一步的引导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让我学到了“知识”。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2)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教学反思3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一课是在学生学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之后教学的,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首先安排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例如4530,先算4030=70,再算705=75。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基础是10以内的加法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如453,先算53=8,再算408=48。这部分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是后面学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

      对于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要更好地发挥小棒和计数器的作用

      从孩子们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开始,小棒就成了孩子们认数、理解加、减法算理的忠实伴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量的增加,学生对小棒的兴趣已不如先前。加之学生认识了个位和十位后,热衷于在计数器上拨数。在这节课上,学生在列出算式4530之后,又很快说出得数是75。于是,我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来验证一下。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由于学生的计数器上没有标明数位,在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己用水彩笔补上,但有些学生没有按要求去做,到了具体操作过程中,就出现把数位搞反的现象。也有少部分学生把3个十当作了3个一。看来,让学生分清计数器上的数位,搞清数的组成,是学生正确操作计数器的关键。指名学生在计数器上演示完成后,我又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用小棒摆一摆,这名学生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直接在4捆下面摆了3捆,下面的学生也随即附和。当时,我为了图省事,也没有强调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在右边摆上3捆,然后把3捆移到4捆下面,没能展现一个动态的合并过程,学生对此印象不够深刻。

      二、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学生通过操作计数器或小棒理解了算理,但此时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有一个从算理走向算法的转变过程。这一点是学生正确口算的关键一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弄清算理之后,应该及时追问一下:“你准备怎样计算像4530这样的算式的得数?”让学生提炼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即在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教学反思2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确实也提出了很多算法。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另外我在练习的设计上进行了改变,这节课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趣味练习和应用体验。这些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本课的重点,分层次练习,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知识。在整个练习阶段,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引导了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特别是符合了一年级儿童年龄特征的游戏,很好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学会,又应用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创新精神。我认为这种开放式分层次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值得继续发扬。

      不足的是在教学时,忽视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教学和探究算法时,理性够多,感性不足,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利用直观性的教学,如利用学具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导致了中下生对算理的一知半解。今后教学中要多利用直观性的教学,或者多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学生理解题的方法和算理会记忆更加深刻。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3)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的教学反思3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的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一节*常的计算课。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会:

      一、适当的复习铺垫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另一方面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本课的新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着相关旧知,通过适当的复习和铺垫,能够发挥这些已有旧知的支撑作用,促进新知的生长,这也体现了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的基本原则。

      二、合理的学习层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一门讲求逻辑和层次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层次,能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主要结合:小棒操作→计数器拨珠→抽象计算这三个环节,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自主探索到比较归纳掌握算法这样的层次。在课堂学习时学生都能循着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心理规律开展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具的合理选用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教学方法是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可的;在由具体形象向经验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学生仍然要借助具体实物,从直观思维引发经验抽象思维。教学的前测表明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都会做,但问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一大半的学生说不出来,即使说也说不明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具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当然计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具上,而是深层次算理的理解。教学中安排了小棒验证和计数器验证,从低层次(小棒的操作)过渡到高层次(计数器的操作)过渡到深层次(算理),这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逐步过渡深化的。

      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一堂课下来后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做到位,不能仅仅就是“拿来”。这节课我选用了教材中发新书的情境,虽然学生对这个情境不陌生,但它却存在着清晰度不够,离学生现在的学习时间也很长这样的局限。因此教学时费时较多。对此我感受到:教材上的情境是专家老师们精心选取的,他们在选材上能关注学生的.认知。同样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孤本”。可能同样的情境,一些地方的学生很感兴趣,而另一些地方的学生则不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上的情境做适当地改动,或者是如于科长所说的深加工,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只有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高效才能落到实处。虽然我对学生前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教学中考虑到了,但放手的力度不够,如果让学生先来通过说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理解算理会更好。像35+3=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先算5和3相加,再算30和8相加。在引导学生知识内化时,我可以让学生汇报并提出:如何让自己说的更清楚些呢?这时产生对学具的需求,从而摆小棒、拨计数器顺势产生。学生有了一种内在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才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学习。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的教学反思2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一课是在学生学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之后教学的`,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首先安排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例如45 30,先算40 30=70,再算70 5=75。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基础是10以内的加法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如45 3,先算5 3=8,再算40 8=48。这部分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是后面学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

      对于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要更好地发挥小棒和计数器的作用

      从孩子们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开始,小棒就成了孩子们认数、理解加、减法算理的忠实伴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量的增加,学生对小棒的兴趣已不如先前。加之学生认识了个位和十位后,热衷于在计数器上拨数。在这节课上,学生在列出算式45 30之后,又很快说出得数是75。于是,我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来验证一下。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由于学生的计数器上没有标明数位,在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己用水彩笔补上,但有些学生没有按要求去做,到了具体操作过程中,就出现把数位搞反的现象。也有少部分学生把3个十当作了3个一。看来,让学生分清计数器上的数位,搞清数的组成,是学生正确操作计数器的关键。指名学生在计数器上演示完成后,我又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用小棒摆一摆,这名学生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直接在4捆下面摆了3捆,下面的学生也随即附和。当时,我为了图省事,也没有强调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在右边摆上3捆,然后把3捆移到4捆下面,没能展现一个动态的合并过程,学生对此印象不够深刻。

      二、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学生通过操作计数器或小棒理解了算理,但此时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有一个从算理走向算法的转变过 程。这一点是学生正确口算的关键一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弄清算理之后,应该及时追问一下:“你准备怎样计算像45 30这样的算式的得数?”让学生提炼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即在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的教学反思3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确实也提出了很多算法。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另外我在练习的设计上进行了改变,这节课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趣味练习和应用体验。这些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本课的重点,分层次练习,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知识。在整个练习阶段,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引导了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特别是符合了一年级儿童年龄特征的游戏,很好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学会,又应用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创新精神。 我认为这种开放式分层次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值得继续发扬。

      不足的是在教学时,忽视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教学和探究算法时,理性够多,感性不足,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利用直观性的教学,如利用学具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导致了中下生对算理的一知半解。今后教学中要多利用直观性的教学,或者多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学生理解题的方法和算理会记忆更加深刻。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4)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数学教学反思3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数学教学反思1

      通过这节课,整体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在本节课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给学生自主,学生的创造力将不可限量

      苏联教育家苏霞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的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需要特别强烈。”上了这一课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这句话。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36+9到底得几,学生想出了这么多种想法。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得更主动,潜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2、自主探究活动,给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探究活动中,给学生主动探究活动的空间更大了。因此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要转变。教师在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大部分时间是以参与探索者身份出现,与孩子们一起研究,师生之间关系是一种*等、和谐民主的伙伴关系。

      3、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本堂课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36+9,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如何理解?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角度提出的。为此,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应区别于趣味数学的游戏,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最佳或较佳方法中的标准,一是简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类问题中均可使用,这两条标准必须同时具备。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录用”。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算法被列为最佳成或较佳,在他们幼小心灵里会萌发出自我价值,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谛!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数学教学反思2

      通过这节课,整体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在本节课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给学生自主,学生的创造力将不可限量

      苏联教育家苏霞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的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需要特别强烈。”上了这一课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这句话。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36+9到底得几,学生想出了这么多种想法。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得更主动,潜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2、自主探究活动,给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探究活动中,给学生主动探究活动的空间更大了。因此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要转变。教师在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大部分时间是以参与探索者身份出现,与孩子们一起研究,师生之间关系是一种*等、和谐民主的伙伴关系。

      3、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本堂课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36+9,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如何理解?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角度提出的。为此,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应区别于趣味数学的游戏,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最佳或较佳方法中的"标准,一是简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类问题中均可使用,这两条标准必须同时具备。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录用”。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算法被列为最佳成或较佳,在他们幼小心灵里会萌发出自我价值,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谛!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数学教学反思3

      通过这节课,整体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在本节课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给学生自主,学生的创造力将不可限量

      苏联教育家苏霞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的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需要特别强烈。”上了这一课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这句话。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36+9到底得几,学生想出了这么多种想法。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得更主动,潜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2、自主探究活动,给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探究活动中,给学生主动探究活动的空间更大了。因此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要转变。教师在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大部分时间是以参与探索者身份出现,与孩子们一起研究,师生之间关系是一种*等、和谐民主的伙伴关系。

      3、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本堂课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36+9,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如何理解?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角度提出的。为此,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应区别于趣味数学的游戏,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最佳或较佳方法中的标准,一是简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类问题中均可使用,这两条标准必须同时具备。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录用”。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算法被列为最佳成或较佳,在他们幼小心灵里会萌发出自我价值,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谛!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5)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3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先设计了针对性很强的复习题,再现并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使接下来的新知学习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从而产生有效的正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首先,让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情况,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在探讨算法时,为学生搭建了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过程:小棒和计数器图→移动小棒和算珠→隐去直观图→看算式说过程。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足够空间。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算法,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班内算法的多样化,再通过对算法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把哪部分先合起来”从而提取出几种算法的核心成分,共同概括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一般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建构。

      练习时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交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提升。两位数是由几十和几组成的,所以在口算时,若加整十数,就用整十数加,若加一位数时,就用一位数和它相加,要用两步来计算,大多学生掌握了这种算法,只有个别学生还分不清个位和十位。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2

      首先,复习铺垫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于是我通过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进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就通过简单的情境:春天到了,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我们班有45(46)个小朋友还有两个老师,应该怎样坐车去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三,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中,由于个别学生已经能正确地计算出得数了,但是,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很多小朋友就无法回答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画好计数器,当问到你是怎样算的时候,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水彩笔画出两次相加的珠子,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了数位后都能把整十数画在十位上,把一位数画到个位上。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的珠子说一说为什么要和十位或个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初步感受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

      第四,通过对比,强化算理

      在学完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后,首先让学生对45+30和45+3这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不同。接着让学生对从计算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发现他们虽然都要再拨3粒珠子,可是拨的位置却是不同的,一个要拨在十位上,一个却要拨的个位上,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这一数学学习饿方法。

      我校数学教研组承担区计算教学,由我执教一年级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很是担心理一是总认为计算课比较枯燥,不容易上出“厚度”,二是现在的课堂“长程两段式”、“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重心下移”等这些词语在教师的对话中现已经常能听到,但如何在自己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我感到还很难落实或心存疑惑。同时家长们也给我出了道“难题”,有些家长已经提前把这部分内容的计算方法教给了孩子,但孩子们并不完全理解算理。怎样上好这节计算课呢?带着上面的那些疑问我开始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苏教版的第二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中的第一阶段,即教学“结构”的阶段。它与后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它们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似的。抓住知识间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迁移。本课要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的保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我分几大环节:

      第一环节常规训练,导入简单。利用几个数让孩子写算式,将算式进行分类,将所学算式前后贯通,由整体进入,也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类的意识.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在教学45+30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全班展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合作交流的经验。自主探索这一环节,第一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小棒圈一圈、在计数器上画一画获得结果;然后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得出计算方法。

      第二层,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根据刚才的口算,引导学生迁移上面的.口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算法,老师协助学生整理并演示思考

      过程,帮助学生进行计算方法与策略的迁移,进一步理解了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提高了学生的计算类推能力,把握知识呈现的层次性。在细微之处仍然体现出层次性。

      第三层,比较45+30和45+3

      通过两道题计算方法的对比,使学生能够发现、比较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原理,突破了难点,虽然学生语言概括不到位,我认为他说到也够了。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应用算法:这里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其实在新授中也融入了练习。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激励评价:通过学生谈注意点,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尤其是“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学习怎样的算式”,让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提炼过程结构。在“教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过程结构,启发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能主动研究相关内容。

      上完课感觉这节课还有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如:

      蒋主任说本节课还是重心不够下移,学生的学习是钓鱼式的.的确,在教到两位数加整十数要先算什么?学生说来说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我很着急,又不知如何引导,就一个劲的一问一答理想想这和我*时在教学中一贯的做法有关,有时害怕学生不会,设计的问题过于细化,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一个个细小的问题中学会了知识,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时一定要有让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感觉。

      由于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很重要,课堂容量比较大。在教学完例1之后,看看时间来不及了,就快速进入例2的学习,因此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时,没能及时地把习得的算法形成初步技能,也没有沟通与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相同点,就觉得有些眼花了乱了,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此外,到结束也没能让学生说说用这样的方法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开始黑板上遗留的45+9就不了了之.要是引导学生说一说,不就是把知识贯通起来了吗.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由第一次执教,再在一起研讨,最后到再一次执教,这一系列活动让我感觉:没有研究之前感觉这内容很简单,没什么好研究的;研究了才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内容,也有许多需要研究的地方,只有深入研究了,才有收获!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知识生长点是整十数加整十整十数加一位数,所以,这一节我以复习旧知的形式导入,通过复习唤醒孩子头脑中关于100以内数的组成的知识。

      对于例题的处理,我直接呈现3辆车的信息,让孩子们根据这些条件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应该说,这样的提问完全难不倒孩子们。对于45+30的计算过程,和我预设的一样,刘远首先站起来回答:“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的确,这是大部分孩子对45+30计算方法的初始认识,家长们的确是这样教孩子们的。孩子就是孩子,尽管我已经用心良苦地唤醒他们头脑中关于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十和几个一相加的旧知,但是他们依然毫不领情地搬出了自己的固有认知。于是,我引导:“这样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到呢。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是我们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很好,孩子想到了先把45分成4个十和5个一再进行计算。而有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经历,再计算45+3时,孩子们就很自觉从用数的组成的角度去思考计算方法了。

      这节课的难点是比较例题里两道算式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也就是比较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异同。对于这个难点,我一直犹豫的是最后总结学生的发言时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们的异同表述清楚。一开始是这样表述的: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整十数和一位数;不同的是,如果加的是整十数,那么整十数就和两位数的整十数先相加,如果加的是一位数,一位数就和两位数的一位数相加,因为在加法计算中,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后来有琢磨了一番,改成了这样的表述: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几个十和几个一;不同的是,如果加的是几个十,就和两位数的几个十相加;如果加的是几个一,就要两位数的几个一相加,因为在加法计算中,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变呢?个人觉得,后一种“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更贴切一些,因为“十”和“一”是计数单位,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就在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其通分后化成相同分母的分数再相加的缘由就是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

      看来,数学语言需要三思而后说。

      首先,复习铺垫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于是我通过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进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就通过简单的情境:春天到了,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我们班有45(46)个小朋友还有两个老师,应该怎样坐车去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三,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中,由于个别学生已经能正确地计算出得数了,但是,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很多小朋友就无法回答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画好计数器,当问到你是怎样算的时候,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水彩笔画出两次相加的珠子,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了数位后都能把整十数画在十位上,把一位数画到个位上。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的珠子说一说为什么要和十位或个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初步感受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

      第四,通过对比,强化算理

      在学完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后,首先让学生对45+30和45+3这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不同。接着让学生对从计算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发现他们虽然都要再拨3粒珠子,可是拨的位置却是不同的,一个要拨在十位上,一个却要拨的个位上,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这一数学学习饿方法。

      我校数学教研组承担区计算教学,由我执教一年级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很是担心理一是总认为计算课比较枯燥,不容易上出“厚度”,二是现在的课堂“长程两段式”、“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重心下移”等这些词语在教师的对话中现已经常能听到,但如何在自己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我感到还很难落实或心存疑惑。同时家长们也给我出了道“难题”,有些家长已经提前把这部分内容的计算方法教给了孩子,但孩子们并不完全理解算理。怎样上好这节计算课呢?带着上面的那些疑问我开始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苏教版的第二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中的第一阶段,即教学“结构”的阶段。它与后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它们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似的。抓住知识间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迁移。本课要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的保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我分几大环节:

      第一环节常规训练,导入简单。利用几个数让孩子写算式,将算式进行分类,将所学算式前后贯通,由整体进入,也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类的意识.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在教学45+30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全班展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合作交流的经验。自主探索这一环节,第一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小棒圈一圈、在计数器上画一画获得结果;然后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得出计算方法。

      第二层,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根据刚才的口算,引导学生迁移上面的口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算法,老师协助学生整理并演示思考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6)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优秀教学设计3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计算过程。

      2、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的能力以及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能力。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是创新性的思维。本课着重安排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策略的运用。

      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周末,小明、小亮和小红到郊外游玩,休息时,他们打算互相欣赏各自所带的画片。你能找到三个小朋友所说的数学信息么?(出示课件)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试着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1、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2、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3、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4、他们三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能试着写出算式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9+6,24+6,24+9,24+6+9

      师:上面几道算式,哪一道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准。(学生回答,教师擦去第一个问题和算式)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第2和第3个问题。

      2.教学24+6。

      师:24+6=30,你是怎样算的?请四人小组拿出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计算方法。(师巡视指导)

      小组交流方法:(投影)说说你们的方法。其他同学可以随时对他们进行提问。有问题要问他们么?那我来问:你们先算的几加几?你们是怎么想到先算4+6的?让投影前的同学带领大家够10根捆起来。

      让我们跟着课件再来回顾一下这个计算过程。(课件)够了10我们就捆起来,这又是1个十,2个十加1个十就是3个十,3个十就是30。

      教师板书:4+6=1020+10=30

      教师提醒:这是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写完得数后别忘记写出单位名称。

      师:这个方法你学会了么?请同桌俩快速的互相说说这个方法。

      3.教学24+9。

      师: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能赛选出有关的信息列出算式么?请试着用刚才学过的方法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好方法分享给大家?

      师一边用课件演示一边板书:24+6=3030+3=33请生再说说这个方法。

      4+9=1320+13=33找另一生说说这个方法。

      师:仔细观察这两种方法,尽管计算过程中拆分的加数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把一个数拆开后变成整十数再相加,这就把新的加法算式转化成了前面学过的加法算式。计算24+9的几种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算法优化)

      教师小结:今天的加法题,我们可以用摆小棒的办法解决问题,将整捆的小棒和单根的小棒分开摆,并将单根的小棒凑成10根捆成一捆,再计算。

      4.对比总结

      师:观察比较24+6=30,24+9=33这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我们都是先算什么?刚才这两道题都是先把哪两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呢?再怎么办?

      学生:都是个位和个位相加,加得的得数再和整十数相加。

      师:再来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也就是说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板书),前面我们学过的二十几加一位数都得到的是二十几,今天学习的二十几加一位数怎么变成了三十几呢?十位上多的这1个十是哪里来的?生回答后教师规范语言“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师:进位加法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十位上的数比原来多了1个十。

      二、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师:今天学习的口算方法同学们掌握了么?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来检验一下你的。

      1.想想做做2

      师:先口算第一组题中的三题。

      从这组相似的题目中,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先算3+7=10。也就是说这三道题都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把加得的得数与整十数相加。用这种方法,快速算算第二组、第三组。(左边同学第2组,右边同学第3组比赛)

      2、游戏:摘苹果。

      师:的确,我们班的同学不仅聪明而且学习非常扎实。这节课,到底是男生学得好还是女生学得好,孙老师也分不清了,所以我想通过《摘苹果》的游戏来赛一赛你们的水*,敢于挑战么?我先来说一下游戏规则:课件上会出现6道算式,算式的得数就藏在黑板上的大苹果中,请同学们推选出男女同学代表各一名,到黑板前摘苹果,男生摘得多,就是男生获胜,相反则是女生获胜。其他的同学不准喊出答案,要在心里给自己的队伍加油。准备好了么?

      三、畅谈收获

      师公布结果,现在我作为我们学校的爱学习广播电台的小记者采访一下这位同学,请问你获胜的秘诀是什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应该怎样计算?

      四、拓展延伸

      1、有奖竞答。

      为了奖励同学们这节课的优秀表现,孙老师特意邀请了小红和小明这两位特邀嘉宾和同学们一起玩一个大转盘的游戏,他们都转了两次,你能猜猜他们转中的各是什么玩具么?说说你有什么高招一下子就猜中了?能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分享一下你的思路么?

      2、智慧城堡。

      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后,同学们就顺利地闯入智慧城堡。接下来,还有更难的问题要考验我们,有信心挑战么?

      想一想:

      35+□=3□,□里都可能是哪些一位数?其中最大应该填几?

      35+□=4□,□里都可能是哪些一位数?其中最大应该填几?

      其实,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多动脑筋,用心去思考,你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做学习的小主人,生活中的有心人!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与同伴交流,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合作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复习

      1、口算

      20+40、32+10、40+48、42+47、5+23。

      (1)课件出示,学生口答

      (2)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二、新知引探

      1、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掌握的真棒。瞧!有个班级举行联欢会,我们也去看一看。他们现在好象在讨论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信息)

      2、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么解决够不够的问题?

      算式怎么列?学生口答教师

      板书:24+9=

      3、尝试计算

      师:怎么算呢?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可以请小棒帮忙。

      4、交流算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过程)

      24+9=33、24+9=33、1+9=10、24+10=34。

      30

      5、比较算法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不错。你喜欢哪种方法?

      把你喜欢的那种方法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6、巩固算法

      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45+67+6374+9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7+69+56+4

      27+639+56+54

      (1)独立练习

      (2)反馈

      (3)你有什么发现?

      2、对比练习

      23+467+252+6

      23+767+852+9

      (1)口算得数

      (2)比较异同

      (3)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改错练习

      25+8=23()

      47+5=97()

      36+7=43()

      4、发展练习

      35+()=4()

    推荐访问:进位 课后 位数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教学反思3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 整十数不进位》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教学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