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10日 07:52 星期五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苯化学教案(范文推荐)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2-15 12:15:1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苯化学教案(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苯化学教案(范文推荐)

    苯化学教案1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摸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苯就是几种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 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和烷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特征反应。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先行组织者”,苯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和“先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先行组织者”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三、具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 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应,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的探究加强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显地表现出科学解释必须与实验证据、自然观察相一致的实证精神;

      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 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以化学史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20xx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

      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在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时,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

      本节课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设置了八个学习任务,将一个完整的发现苯、认识苯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运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亲历 “苯的发现之旅”,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乐趣,训练科学方法。本课采用化学史和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苯分子结构假说的提出和证实(或发展)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设计教学程序。从发展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角度出发,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C6H6可能的链烃结构简式,然后设计实验否定苯具有链式结构,从而发现并明确问题。再通过介绍凯库勒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从运用假说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

      六、教学信息技术

      依据心理学知识,人类获取的信息80%来源于视觉,多种感觉协调运用时,获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幻灯片与板书结合的呈现方式增强信息刺激力度,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结构模型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相关实验装置及其药品。


    苯化学教案扩展阅读


    苯化学教案(扩展1)

    ——初中化学教案10篇

    初中化学教案1

      一、教学设计思路

      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筑一幢大楼,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真正的建筑师应该是学生自己,而不是教师。为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教学活动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前,师生利用生活废品自制教具,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大额班实验仪器不足的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堂中,让学生收集、整合实验室制取O2的有关信息,推理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再结合思路设计CO2的实验室制法,然后让学生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制取、验证、验满CO2,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探究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后,让学生利用本节所学知识再设计一套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参加班级展览,将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这样才能真正使教师成为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

      二、教案

      课 题 CO2制取的研究

      授课人

      学 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进行CO2制取的探究实验;

      2、通过探究,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原理、装置和操作;

      3、了解CO2的部分物理性质,学会收集、检验和验满CO2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推理、解决问题;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表达与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生对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

      1、讨论和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

      2、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及收集、检验CO2的方法。

      难点

      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设计CO2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教法

      对比法、分组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仪器药品

      仪器:锥形瓶(或广口瓶、大试管)、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集气瓶、玻璃片、导气管、注射器、胶头滴管、火柴等。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石灰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大家从空气中吸进了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O2,请问:能否以空气为原料制取O2?为什么?实验室制取O2的方法有哪些?”


    做一次深呼吸。


    【回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激活思维,为问题的引出做好铺垫。

    整理旧知,引领思路,获取新知


    【请填表】



    反应原理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密度比空气的大小是否与水反应氧气

    【请选择】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为,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为;收集装置为。





    【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适合于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吗?为什么?能改吗?怎样改?


    【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过渡


    “吸进O2,呼出了CO2,如果需要一定量的CO2,能否以空气为原料制得?”


    【设问】在实验室如何制取CO2呢?(揭开本节课的探究主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学生练习、讨论、回答。








    推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1、选择理想药品;2、确定合适的实验装置;3、验证气体。





    再做一次深呼吸。


    让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分析、推理、引发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达到轻松突破难点的学习效果。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分组实验,探究理想药品


    【提供给学生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


    【说明】从反应速率,生成的气体是否易于收集等方面考虑。


    【小结】 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反应


    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分组试验:观察、记录。




    通过比较,选出实验室制取CO2的理想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让学生通过操作,更直观地理解实验室制取CO2应选择的理想药品。初步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理想药品的选择依据。
    开动脑筋,设计实验装置

    【问】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适合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吗?


    【激励】相信你能当一个小设计师,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屏幕显示】可供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仪器(也可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利用代用品)。


    【展示学生作品】实验装置。请学生说出每种装置的优缺点,选出最佳方案。


    【小结】实验室制取CO2的实验装置。


    1、制取;2、收集。


    分析、讨论、设计实验室制取CO2的实验装置,然后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




    发生装置:固液反应不需加热;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同伴间的合作、交流与表达。



    使学生对本知识点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展示自我

    【请你告诉大家】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如何制取CO2?


    【动画】实验室制取、验证、验满CO2。


    表达、交流、自查。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自查自纠的能力。
    自制二氧化碳

    请用自制仪器制取、验证、验满CO2,并记录实验现象。


    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1、现象;2、验证方法;3验满方法。


    让学生从探究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巩固新知,自我检测,拓展思维


    【请让我来告诉你】1、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填代号)


    ⑴写出标有编号仪器的名称:


    ①;② ;③ ;④ 。





    ⑵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⑶实验室用固体氯化铵(NH4Cl)与固体氢氧化钠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取氨气(NH3),化学方程式为NH4Cl+NaOH





    NaCl+NH3↑+H2O,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能溶于水形成氨水。根据以上知识推断:实验室制取NH3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


    2、【趣味实验】鸡蛋在醋酸中潜水。


    问:你能解释其中的奥秘吗?


    学生抢答。









    观察,讨论。


    当堂训练,及时反馈,检测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谈收获体会


    1、本课题研究什么内容?


    2、有哪些收获?


    3、从这些知识中你想到了什么?


    4、运用这些知识你想做点什么?


    自由发言,相互补充。澄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模糊点、疏漏点。

    【课外探究】


    1、小发明:就地取材,选用你家中现有的物品(墨水瓶、塑料瓶、圆珠笔芯等),自制一套制取CO2的装置,参加班级展览、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试验。


    2、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工业制取CO2的原理和方法。


    学生自制仪器,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科学品质;强化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 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3、 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4、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

      教学难点: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探究目标:

      1、探究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提出问题:

      1、如何选择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依据是什么?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气?

      3、如何检验一瓶氧气已收集满?

      收集资料:

      1、回顾一下,写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气的一种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情境创设: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

      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气。氧气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动手制取氧气吧?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步骤和方法 现象 分析和结论

      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加入3-5ml的过氧化氢溶液。

      1、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试管口,观察现象。

      2、 在B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B试管口,观察现象。

      3、 在C试管中加入几块沸石(或瓷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C试管口,观察现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

      依据是

      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一瓶氧气。

      1、 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在广口瓶内先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通过长颈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2、 收集氧气。

      先将集气瓶中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倒立在水槽中。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等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把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实验时 (有或没有)气泡冒出

      收集到的氧气是 色 的气体

      判断一瓶氧气已收集满的依据是

      实验时,填加长颈漏斗的优点是

      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的底部必须液封在液面以下的原因

      当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地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这是因为

      分析归纳: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加入二氧化锰(或沸石),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锰(或沸石)在此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呢?

      交流与反思: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2 :

      反应物 ,状态 ,条件 ,

      收集方法 , 。

      知识应用:

      1、常温下,某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该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根据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质是 ,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 ;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填字母);

      (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原因是 。

      探究课题:氧气的性质

      探究目标:

      1、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

      1、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 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水中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还是不易溶于水?

      3、 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收集资料:

      1、抢救病人的时候要用到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性质。

      2、家里生炉子时,用扇子煽,炉火越扇越旺,说明氧气具有性质。

      做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初中化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 : 变浑浊 悬浮固体不颗粒 (分层) 植物油 :牛奶状浑浊 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 (分层) 食盐: 透明液体 (稳定) 酒精 : 透明液体 (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

      学习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 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 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 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

      1、什么叫溶解?与溶化是否一样? 2、什么叫溶质和溶剂?溶液有哪两部分组成? 讲授新课:1、关于溶质、溶剂(方法:分析讲解) 阅读实验:课本P160,药匙取0.1克以下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500毫升烧杯中,注入200-300毫升水,并不断搅拌,形成色彩鲜艳的溶液。 分析:上述实验叫什么过程,其中溶质是什么?溶剂又是什么? 思考:是否只有固体才能当溶质,水才能当溶剂吗? 归纳: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1)溶液的组成 溶剂:通常为液体

      (2)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初中化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教案-绪言。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实验3]镁带的燃烧

      [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3

      银白色的镁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镁粉末

      4

      绿色粉末状的

      碱式碳酸铜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

      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浑浊

      三种其他物质:氧

      化铜(黑色)、水、

      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绪言》。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等等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

      A. 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 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 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化学史

      化学教案-绪言

    初中化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理*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教学重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一、[板书]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C(s)+H2O(g)CO(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

      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

      (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

      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

      ①浪费资源;

      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

      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

      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①能引起温室效应;

      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

      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

      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初中化学教案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探究活动为: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与评价。

      探究结束之后,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做法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边进行介绍。动员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与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标准,学会分类。

      之后,让每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理解电解质的定义,把自己的理解与其它组员交流,

      组内形成统一意见,举手发言。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对学生的说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学生交流。同时为了加深对电解质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说出开始呈现的物质哪些是电解质。结合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学生开展评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质概念。(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提出梯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问题1:氯化钠是电解质,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呢?利用flash课件展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本质。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像NaCl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同时强调电离的条件有2个: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问题2:如何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呢?从而引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开展组内讨论,提出预设。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书写电离方程式,教师对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学生阅读课本,学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点(写电离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析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的特点,推导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写出NaOH、KOH、Ba(OH)2的电离方程式。

      NaOH=Na++OH-

      KOH=K++OH-

      Ba(OH)2=Ba2++2OH-

      学生通过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碱的概念。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着进行探究学习,请学生写出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

      Na2SO4=2Na++SO42-

      KNO3=K++NO3-

      NH4Cl=NH4++Cl-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盐的定义,即,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三)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自主概括本节课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需要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知道酸、碱、盐的定义)。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4题

      2.书写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硫酸钠溶液(2)氯化铁溶液(3)硫酸铝溶液(4)氢氧化钡溶液

      六、说板书设计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解质:水溶液、熔融状态

      2.电解质的电离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初中化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理*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教学重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一、[板书]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C(s)+H2O(g)CO(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①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温室效应;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初中化学教案8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参考:

      一、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周围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象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雪白的食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老师补充问题:实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讨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初中化学教案9

      一、物理性质

      1、金属的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性质决定用途

      二、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3.合金的优点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四,教学准备

      药品: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砂纸、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

      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

      仪器:砂纸、火柴、试管(若干)、坩埚钳、。

      五,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内容

      1,【引入】

      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

      2,【新授课】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反应

      ①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时,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铝制品不宜用钢刷来清洗)。

      2Mg+O2==2MgO2Al+3O2=2Al2O3

      ②铁铜在常温下很难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2Cu+O22CuOFe+2O2Fe3O4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③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金属的活动性:Mg>Al>Fe,Cu>Au

      【演示实验Mg、Zn、Fe、Cu和稀HCl混合】

      2、金属+酸→盐+H2↑

      Mg+H2SO4=MgSO4+H2↑反应最剧烈,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Zn+H2SO4=ZnSO4+H2↑反应剧烈,但比镁与硫酸的反应速率要慢

      Fe+2HCl=FeCl2+H2↑反应较慢

      ★铁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时只生成+2价的铁,不生成+3价的铁。Cu不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

      金属与稀硫酸或稀盐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反映金属的活动性。金属的活动性:Mg>Zn>Fe>Cu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及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P11】

      3、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2Al+3FeSO4=Al2(SO4)3+3Fe

    初中化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结构

      [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

      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

      [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明确]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相同。

      [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 量: 低……→高

      离 核: 近……→远

      活动3: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归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交流]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提示]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点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归纳]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达到2个)的结构。

      活动4:

      [操作]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知识画出氢、氧原子的结构草图。

      [讨论]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

      [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结构的图形叫原子结构示意图。

      活动5:

      [讨论]以氧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归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二、离子的形成

      活动6:

      [投影]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稳定?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怎样使其结构稳定?

      [归纳]

      [小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活动7: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活动8: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

      [提问]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活动9:

      [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小结]1.不同点:

      ①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②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③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点拨]带电的原子团这类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

      ④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相同点(联系):

      ①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②

      活动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归纳]

      [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C )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E共表示四 种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 B、C (填序号,下同);③表示阴离子的粒于是 A、D ;④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 E ;⑤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A、D、E ;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B 。

      3.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四)总结反思,拓展珏伸

      [总结反思]本课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形成。启示:.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较好方法。

      [拓展延伸]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与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电子排

      布相同,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C )

      A.m+n+a B.m+n-a

      C.a-n-m D.a+m-n

      [解析]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且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对于“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

      A.一定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B.不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 D.一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解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下列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 ( D )

      A.水受热后汽化 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

      C.氧气溶解于水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三种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n>p,则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关系为 ( B )

      A.X=Y=Z B.Y>Z>X

      C.X>Z>Y D.Z=Y>X

      3.下列粒子示意图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 ( C )

      4.下列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 C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 B )

      6.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C )

      7.某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所示,则该元素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为 ( B )

      A.6 B.8

      C.10 D.12

      8.(2001长沙市)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 ( A )

      9.(2002山西省)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C )

      提升能力

      10.(2002吉林省)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构成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D )

      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 B.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 D.属于金属元素

      12.对Fe3+、Fe2+、Fe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C )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等质量的三种粒子所有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13.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则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 A )

      A.1 B.2

      C.8 D.10

      开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是 ( B )

      15.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H3+离子和H3分子。请回答:

      (1)1个H3+离子中含有 3 个质子, 2 个电子。

      (2)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C (填序号)。

      (3)H3属于 单质 (填“混合物”、“单质”或“化合物”)。


    苯化学教案(扩展2)

    ——硝酸化学教案

    硝酸化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用比较的方法(与硫酸比较)学习掌握HNO3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HNO3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阅读训练

      四、教学设计:(分两课时完成)

      1、教师陈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2、一分钟记忆力比赛:C + HNO3—、Cu + HNO3(浓)—、Cu +HNO3(稀)—、HNO3— (学生快速记忆,并整理到错题本上)。

      3、关于HNO3物理性质的教学。采用一分钟记忆力比赛,然后让学生复述回答,师生评价、补充。然后教师设疑:为什么“发烟”二字用引号?(意在强调烟和雾的区别)。

      4、关于HNO3化学性质的教学,程序如下:(1)开展4分钟阅读竞赛(粗读),回答下列问题:浓HNO3和浓H2SO4在化学性质方面有何异同?(学生回答,师生总结完善)(2)分别学习 HNO3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具体如下:A、关于HNO3的不稳定性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阅读探究:(约5分钟)(1)为什么应把HNO3(特别是浓HNO3)盛放在棕色瓶中?以前我们接触过的物质中,哪些物质也要盛放在棕色瓶中?(2)为什么我们有时可以看到浓HNO3呈黄色?(3)分析HNO3分解反应原理:a.被氧化、被还原的元素分别是什么?b.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分别是什么?c.电子转移数是多少?试用单线桥法表示,教案《《硝 酸》教案》。讨论学习后,教师板书。

      B、关于HNO3的氧化性的教学,教学程序如下:(1)实验探究:让两组同学分别演示浓HNO3、稀HNO3和Cu的反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表述现象,并分析原理,教师板书方程式。(约5分钟)(2)阅读探究:让学生开展3分钟阅读竞赛,归纳总结金属和HNO3反应的规律,并和浓硫酸相比较。最后通过提问,补充、完善,师生总结并做好笔记。(约8分钟)(3)关于HNO3和C及其它物质的反应,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自学完成。(约3分钟)附:板书设计:一.HNO3的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为1.5027g/cm3,沸点83℃,98%以上为“发烟”硝酸。

      二.HNO3的化学性质1.不稳定性:宜保存于棕色瓶中的物质:HNO3、AgNO3、AgCl、AgBr、AgI、Cl2水、HClO等。2.氧化性:A、和金属反应:HNO3和金属反应的规律:① HNO3能和大多数金属发生反应(除Au、Pt等外),而且主要不生成氢气。② 常温下,Al、Fe等金属能在浓HNO3中发生钝化。③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以后的金属Cu、Ag、Hg等与HNO3反应,主要生成NO2,与稀HNO3反应,主要生成NO。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 ==== 3Cu(NO3)2↑+2NO+4H2OB、和非金属反应C+4HNO3 ===4NO2↑+CO2↑+2H2OC、和有机物等反应D、与Fe2+、S2-、I-、Br-、SO32-等反应。

      五、布置作业:课本习题P16:三、1. 2. 四。

      六、教学反思:1、加强问题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开展阅读比赛、记忆力比赛,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应是我们努力学习并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


    苯化学教案(扩展3)

    ——离子化学教案

    离子化学教案1

      教学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 2)

      比较稳定

      金属元素

      少于4个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多于4个

      不稳定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苯化学教案(扩展4)

    ——《水的组成》化学教案3篇

    《水的组成》化学教案1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堂中学生上台展示预习的内容,在课中实验活动探究中,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学生来展示自己当堂所学,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分成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另外,让学生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实质性教学活动。

      3、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来攻破教学难点。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本节课对课本的实验[3-1]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实验室中水电解器上的电极有问题不能做实验),这样全体学生都能看到,避免了演示实验时有一部分同学看不到的敝处,而且现象比较明显,还节省了时间,当然不能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实验。这个探究过程中贯穿以“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表达与交流—得出结论—知识应用”的科学探究环节,学生对这个探究实验很感兴趣,参与度较高,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探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

      4、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展示我们的地球,同时展示没有水的火星,在强烈的对比下,让同学们体会到水对我们地球上一切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命的一种情感。

      此外,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在学生进行了探究活动后,应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学习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有待提高的方面,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例如,在课堂达标检测中,有的学生的正确率不高,未能当堂及时给与指正和评价,这些存在的问题若能及时向学生指出,则更有利于他们下一阶段的发展。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反思整节课的教学过程顺畅,教学节奏还行,语言的感染力有点欠缺,需要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以下两个方面也有待改进:

    《水的组成》化学教案2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重点: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方法:实验探究

      手段: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实验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试管、酒精灯、火柴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空气的组成如何?

      2、情景导入:

      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今天开始学习自然界中的水。

      3、讲授新课:

      讨论:地球上哪里有水?水有什么用途?

      存在:江河、湖、海占地球表面积的3/4;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地层、大气中也含有水;

      总量很大(14亿立方千米,2×1018吨)

      分布很广,但不均匀。

      用途:孕育和维系生命;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

      水力发电;水运航道和宜人的环境

      想一想:1、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留意过我们身边的天然水都是纯净物吗?

      3、水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组成?

      [实验3-1]:水的电解

      现象:

      1、两极都产生无色的气体

      2、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3、与是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 复燃 ——氧气

      4、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

      讨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论::有氢气和氧气生成,说明电解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H2O H2 +O2 分解反应

      介绍氢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

      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

      验纯方法:如图所示

      讨论:氢气H2 氧气 O2 水H2O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

      元素种类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组成:纯净物

      混合物

      物质种类:

      总结:略

      练习:课后习题

      作业:练习册

      课后反思

    《水的组成》化学教案3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1)现象:出现气泡,V正极∶V负极=1∶2(体积比)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H2O)(H2)(O2)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如O2、H2、N2

      2.化合物:如H2O、CO2、Fe3O4、Al2O3、P2O5

      3.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其他任何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布置作业

      1.水是()

      ①单质②化合物③纯净物④混合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

      2.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A.氧气B.水C.蛋白质D.脂肪

      3.关于水的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由水元素组成

      B.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4.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空气B.河水C.冰D.红磷

      答案:1.B2.B3.C4.C

      教学反思

      本课题通过实验证明了水的组成,学生比较有兴趣,也很容易掌握,在介绍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时学生很容易明白,并且掌握较好。介绍有关单质等概念教师语言不宜过多,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理解概念,然后通过练习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备课资料

      水与日常生活

      人类社会为了满足生活需求,需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的水。除饮用外,水也是人们进行炊事、洗涤、沐浴、清洁等所必需的物质。有人估计人的生理需水量约为2.5升/日,但每日全部生活用水量却需要数十升至数百升。

      饮用水是指作为人们日常生活饮用或炊事用的水。其水质是否良好,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为此,各个国家对饮用水都规定有水质标准。饮用水的水源可采用河水、湖沼水和地下水等自然水,但由于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杂质,需要经过适当处理才能饮用。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供水设施较完备,通过自来水厂能为人们提供比较卫生的饮用水,但广大农村绝大多数仍以河水、井水等自然水直接作饮用水,应指出的是近年来许多农村也建立了自来水设备。

      作为生活饮用水,首先要求对人体健康无害而有益,要不含病菌、病毒,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并且要含有人体所需要的成分。当然在感官上也要求无色、澄清和无臭味。

      我们国家的人习惯饮用煮沸过的水,是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饮用水不是越纯越好。像有些地区饮水中缺碘,就易使人造成智力低下(这些地区*部门特配给人们含碘食盐)。饮用水中缺氟易使儿童生龋齿。

      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一)实验——学习化学的手段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二)观察实验要与思考相结合

      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分别进行观察。观察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思维。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苯化学教案(扩展5)

    ——铁性质化学教案 (菁选3篇)

    铁性质化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引探法

      媒体选择: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设疑:将铁“抽丝”、“打片”,可做出各种规格的铁板,各种型号的铁丝、钢筋,说明铁的延性和展性如何?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设疑:用铁锅炒菜,手会感到锅很烫;用铁做导线,手一碰就有可能触电;这两个实验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 ) 2、密度、熔沸点( )

      3、延性、展性( ) 4、导电、传热性( )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二、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应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较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应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应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6~2 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 (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讨论)如果将5.6g铁投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第六章 铁

      铁的性质

      铁的物理性质

      一、铁的化学性质[FZ1]

      1、铁跟氧气的反应

      3Fe+2O2=Fe3O4

      铁生锈的条件: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铁跟酸反应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

      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Fe+CuSO4=FeSO4+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

      教后记:

      1、在引导学生理解铁“在一定条件”,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2、写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要使学生想到反应现象,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等等,只有不断训练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书写程序,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化学方程式。

      [FZ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引探法

      媒体选择: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设疑:将铁“抽丝”、“打片”,可做出各种规格的铁板,各种型号的铁丝、钢筋,说明铁的延性和展性如何?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设疑:用铁锅炒菜,手会感到锅很烫;用铁做导线,手一碰就有可能触电;这两个实验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 ) 2、密度、熔沸点( )

      3、延性、展性( ) 4、导电、传热性( )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二、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应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较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应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应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6~2 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 (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讨论)如果将5.6g铁投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第六章 铁

      铁的性质

      铁的物理性质

      一、铁的化学性质[FZ1]

      1、铁跟氧气的反应

      3Fe+2O2=Fe3O4

      铁生锈的条件: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铁跟酸反应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

      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Fe+CuSO4=FeSO4+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教后记:

      1、在引导学生理解铁“在一定条件”,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2、写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要使学生想到反应现象,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等等,只有不断训练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书写程序,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化学方程式。

    铁性质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引探法

      媒体选择: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设疑:将铁“抽丝”、“打片”,可做出各种规格的铁板,各种型号的铁丝、钢筋,说明铁的延性和展性如何?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设疑:用铁锅炒菜,手会感到锅很烫;用铁做导线,手一碰就有可能触电;这两个实验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 ) 2、密度、熔沸点( )

      3、延性、展性( ) 4、导电、传热性( )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二、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应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较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应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应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6~2 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 (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讨论)如果将5.6g铁投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第六章 铁

      铁的性质

      铁的物理性质

      一、铁的化学性质[FZ1]

      1、铁跟氧气的反应

      3Fe+2O2=Fe3O4

      铁生锈的条件: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铁跟酸反应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

      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Fe+CuSO4=FeSO4+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

      教后记:

      1、在引导学生理解铁“在一定条件”,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2、写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要使学生想到反应现象,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等等,只有不断训练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书写程序,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化学方程式。

      [FZ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引探法

      媒体选择: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设疑:将铁“抽丝”、“打片”,可做出各种规格的铁板,各种型号的铁丝、钢筋,说明铁的延性和展性如何?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设疑:用铁锅炒菜,手会感到锅很烫;用铁做导线,手一碰就有可能触电;这两个实验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 ) 2、密度、熔沸点( )

      3、延性、展性( ) 4、导电、传热性( )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二、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应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较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应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应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6~2 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 (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讨论)如果将5.6g铁投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第六章 铁

      铁的性质

      铁的物理性质

      一、铁的化学性质[FZ1]

      1、铁跟氧气的反应

      3Fe+2O2=Fe3O4

      铁生锈的条件: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铁跟酸反应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

      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Fe+CuSO4=FeSO4+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教后记:

      1、在引导学生理解铁“在一定条件”,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2、写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要使学生想到反应现象,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等等,只有不断训练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书写程序,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化学方程式。

    铁性质化学教案3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铁的性质是现行教材(人教版)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氢、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第八章中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A.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B.学会铁制品的一般防锈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A.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B.通过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A.通过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并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B.通过宣化钢铁公司的发展史及我国钢铁史的学习,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好化学的志向。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2)难点:A.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B.学生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1.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铁制品已是司空见惯,对铁的一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了解。因此,对于铁的物理性质,可采用以生活中常见的铁制品入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关于铁的化学性质,在本章之前已经学过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铁与酸的反应,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也曾接触,则可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加以引导,进一步学习。

      2.教材处理及意图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宣化钢铁公司生产发展情况,钢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我国的钢铁发展史及产量情况等资料的收集。每一组推选一人课堂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后转入铁的性质学习。这样处理能使学生自主认识身边常见物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化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联系,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铁的物理性质主要通过讨论题的形式完成,教师选取生活中的钢铁制品为例,由学生讨论各应用了铁的哪些物理性质。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一般顺序和方法。

      (3)铁的化学性质采取“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铁跟氧气的反应时,在学生了解铁丝在纯氧中能够燃烧但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在空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探究铁镁两种金属跟氧气反应时的条件的差别,得出镁比铁活泼的结论。在学习铁与酸反应时,由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导入,学生亲自动手做锌、铁、铜与酸混合的实验,探究锌、铁、铜的活泼性差异。学习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时,则通过一个新奇的实验导入:一把明亮的小刀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取出,“铁刀”变成了“铜刀”,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奥妙,探究反应的实质。如上的教材处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结论——总结规律的过程,获得主动发现的快感,增强了学习兴趣。

      (4)关于钢铁制品生锈及防锈措施的内容,在本节课的一周以前,布置研究性学习课题“钢铁制品锈蚀条件及防锈措施的探究”。由学生代表汇报探究结果,引发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防锈措施和锈蚀条件的关系。通过此过程,帮助学生提高与他人交流、讨论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逐渐树立珍惜资源,合理、正确使用资源的观念。发展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2.学法指导:

      A.指导学生学会认识金属单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

      B.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评价方式: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4.教学手段: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苯化学教案(扩展6)

    ——苯板供应合同 (菁华1篇)

    苯板供应合同1

    甲方:_______

    乙方:_______

    本合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规的规定,结合具体情况,本着互助互赢的态度,共同完成本项目的目的,双方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所在_______地段的房产共计_______栋楼,约_______*方,需要苯板做外墙保温,此保温材料(苯板)由乙方_______提供,不得再由第三方进入。

    二、乙方在供货期间,首先由乙方垫付苯板款_______万元,垫付到由第三方供货,如发生此情况,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均由甲方承担。

    三、甲乙双方商定,乙方同意在此处用货款抵押一套住房,面积在_______,楼层和地点由乙方自行挑选,确定后不得改产,甲方无权出售此房,由乙方自行处理(注:此房款由乙方的货物抵扣,但必须是最后的尾款)。

    四、甲乙双方协定,外墙保温板厚度为_______公分,重量为到工地的重是每立方_______公斤(按板的实际尺寸计算),如低于如高于_______公斤,甲方不再加价计算。

    五、甲方工地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开始施工做外墙保温工程,甲方请提前通知乙方,做好备料准备,供货期间,乙方不得耽误工程进度。如因为供货不及时,为此造成甲方停工待料的情况(误工时间为小时及以上),甲方有权罚款乙方,罚款_______万元,前提条件乙方必须认可方能执行。

    六、经双方协定,苯板价格每立方为_____元 /m(不包括任何税费),此价格包括运费由乙方承运到工地。此价格执行到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止,到时如EPS原料上涨或下跌,双方再议定,但价格以及方量必须以销售单为准,甲方收料人签字确认。

    七、乙方供的全部苯板必须是阻燃材料,乙方应保质保量,如甲方验查出是非阻燃产品,甲方有权从重处罚乙方,为

    八、因甲方用量较大,双方应每半个月核对单据,由收料人出据汇总凭证,并记帐上报公司,工程完工后,双方须将所有月总票据全部汇总,甲方将剩余款于_______年底前一次付清。

    九、如双方发生争议时,应友好协商,如协商不果,可向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本合同自此项目开工之日起,工程完工后自行解除,本合同一式两份,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公章):_________

    乙方(公章):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推荐访问:化学教案 苯化学教案 苯化学教案1 高中化学苯教案 苯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苯酚的教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