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16日 13:27 星期四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2-06 13:00:11

    罗玉虹 陈 燚

    (1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十三小学,贵州 遵义 563000;
    2六盘水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是我们始终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2]。教育作为对思想文化的选编和“以文化人”的实践活动,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至关重要[3]。学校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文化传承和传播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在小学课堂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熏陶,十分必要。教材《道德与法治》中包含了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该课程成为传承传播文化和道德法制教育的有效渠道[4]。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5]“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5]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是我国未来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水平以及思想道德水平意义重大。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6]。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充分发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7]。2021年1月8日,教育部印发《中华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要注重传承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伦理和风尚,养成恪守诚信、严于律己、敢于担当等优秀品质,培养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主要载体为相关格言、人物、故事、民俗、文物图片等。”[8]为全面系统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机融合,为日常开展相关教学提供了指引和规范,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使课堂教学迸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日常课程中,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立足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牢牢把握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学情,积极有序地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
    充分利用古代诗歌、传统格言及谚语,利用传统节日民俗、传统礼仪、积极的民间文化,传承、应用与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实施素质教育,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当前小学德育工作面临一些困境,如学生存在知行不统一[9]、作为主渠道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存在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等。而以本身兼具思想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来育人,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困境。本文力图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育人途径研究,使小学的德育工作既具亲和力,又能接地气。

    (一)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素质教育强调各个阶段的教育应从德智体美劳等多个维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加强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教学改革最为重要的切入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5 000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凝聚了多元的人类智慧,集结了中国人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岁月中如一棵常青树,永远保持着生机和活力,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当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多层面感知中华文明的魅力,多视角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多维度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价值引领,使小学生从小就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塑造学生高尚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将真善美的种子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心田,绽放出绚丽多彩的美德之花,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丰富的实践,并在持续学习和深度钻研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升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一定程度而言,学生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会直接影响自身的思维深度和眼界广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成长具有深刻、长远的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之中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思政课教师需要研究和探索的一项课题。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为课堂注入更多丰富多彩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所蕴含的正确价值理念、高尚人文情怀、爱国主义情操,拓展学生认知的眼界,提升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引发学生的情感与共鸣,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是非对错,引导学生加强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托教材资料、课本内容等纸媒资源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思想教学,选讲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排斥、抗拒的情绪和厌倦的心理,难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提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加强对多类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衔接多样化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开展有趣多元的实践活动,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搭建一个更广阔的自主探索、自主展示的舞台,从知识技能、素养、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助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10]。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与探讨方法单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教学安排上,一般每周两节至三节课,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知识的获取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和多种感官参与的体验活动为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容易出现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接受方式与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不统一等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的连接点断裂,加之学科资源挖掘和选材的适宜性、实用性缺失等问题,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无法真正发挥服务教学的作用[11]。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没有很好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没有很好地与时事热点进行有效的融合,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价值的提高。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不够,学生经常按照老师的教学思路、教学经验进行学习和思考,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加强学生课外知识的阅读教育,学生在成长进步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12]。学生在有效的学习体验方面也收效甚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小学生发表的有些观点常常会给予否定,缺少对他们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讨论的平台建设方面也没有去完善,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单一的做法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也产生了诸多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改善教学的方法。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素材缺乏情境创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传承中,历经了漫长的岁月,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学生在小学阶段认知能力的欠缺,而依托于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要素。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忽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机械的、单一化的理论灌输、讲解为主,满堂灌的情况非常严重,教师讲、学生听成为主流的教学形式,整体的教学氛围不生动、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欠缺学习的动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热情也逐渐消退,由此失去了构建高品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必要条件。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传授吸收存有差异

    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一门综合课程,任课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视野,具有该专业的学科知识和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但由于该课程学科交叉体系不健全、研究不够、知识储备不足,教师在主体示范引领作用方面发挥不到位,没有体现学科育人的时代特色,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13]。当前,就该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却忽视了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消化和吸收。面对大量枯燥乏味,且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有效地理解,而且抽象的说教式教学与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在知识接受方式上产生了一定的矛盾,难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没有将传统文化和课堂教育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学生在学习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全面,理解不够深刻,最终所取得的教学实效大打折扣[14]。因此,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时,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推进科学合理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理解和认识。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地域局限协同不足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之中,也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在生活场景、民族风情、文化习俗等方面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也引导教师开展校本化、多样化教学。在教材的章节安排中,如“多样的传统新年”一课,内容涉及了藏族锅庄舞、傣族泼水节等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习俗的新年活动,这些民族地域文化虽然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与其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同学在文化习俗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他们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也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应积极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梳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提供资源、思路与策略,进行分类整合,有重点、有选择、有步骤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15]。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长期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发扬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也不同程度地干扰了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相互影响,但三者之间存在地位不对等、合作方式不系统、协同意识不强等现象,三方协同合作教育难以稳定发展,学生在自身生活环境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缺乏真正的参与和体验[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相继出台了文件、政策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教学的“主课堂”学校与教师也要切实发挥好文化的育人功效,将其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一)借助信息媒体资源,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也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数字化、信息化、多媒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信息化的视觉呈现,和学生一起进行沉浸式情景体验,拓展学生的求知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如以部编版五年级“古代科技耀我中华”教学为例,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张衡、祖冲之等古代科学家的图片,以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分享学习张衡、祖冲之等人的故事,了解他们的科学发明。使学生明白每一项科技发明都凝聚着科学家的智慧和汗水,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教学中展开探讨,认识我国古代的科技巨人,学习古代科学家刻苦钻研、追求真理的高尚品格,深刻感受我国古代遥遥领先的科技创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教师在讲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课中,通过情景导入,通过播放《火神山医院建设全过程》的视频,让学生见证不抛弃、不放弃的定力与坚持,让学生感受全民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信心和温暖,让学生见证何为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帮助学生明白所谓的“基建狂魔”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更加惊心动魄的是争分夺秒挽救生命的生死时速。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民参与疫情防控的斗志,才使得疫情迅速得到了控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意蕴丰厚,但对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的相对欠缺,在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阻碍。教师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使抽象的知识内容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二)开展课堂实践活动,领悟传统文化魅力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为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引领学生参与其中,在体验、感知过程中体验身临其境的感受,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例如,以部编版“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为例,讲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意蕴深刻,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沉淀了高尚的传统美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构建。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以传统文化主题为载体,积极组织开展实践探讨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深刻领悟优秀文化的内涵、意蕴,让学生在辩论、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感悟美德,陶冶情操[17]。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历史文物,学习历史文化素材,汲取文化力量,汲取精神力量。

    教师以传统美德为切入点,以孝文化为主题,开展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学实践活动,传统文化中孝敬、仁爱、知礼是千年传承的传统美德,让学生多维度、多层面了解孝文化的基本内涵,懂感恩,知荣辱,通过最简单、最适当的方式表达对长辈的敬爱、关心和孝心。爱一直是一个根本不变的话题,而母爱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一直被世人推崇、敬仰,且母爱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独特的作用和价值。教师通过组织征文比赛,以比谁更有孝心、感恩的心等为主题,让学生以朴实、真挚的语言,回忆、记录生活中细微而又美好的瞬间,表达对自己的母亲及家人的感恩、感谢,将真善美的种子植于学生的心田。教师通过上述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三)深挖教材整合资源,丰富拓展教学容量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囊括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优秀资料和重要载体,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使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过于表面化、浅显化,难以充分凸显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当前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关键切入点则是立足教材内容,深挖其中德育教育元素,衔接丰富有趣的课外资源,加强资源整合、灵活运用,扩大教学容量,为课堂引入更多新颖、有趣、丰富的教育资源,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视域,提升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艺术性[18]。

    如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教学为例,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载体,历史悠远、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汉字在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汉字的文化载体、文明传承作用。在课前导入环节,可通过展示早期陶彩上出现的图画和文字,展示甲骨文字,展示人民币图片,让学生展开探讨,丰富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知,使他们认识到汉字的最初形态,了解汉字的特点、发展轨迹、历史内涵,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除汉字之外,还有蒙文、维吾尔文、朝鲜文等多种多样的文字语言,这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丰富的语言文字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教师可通过教学课件给学生展示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如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的书法作品,以书法作品为主要载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汉字的美及其丰富的形态,了解汉字是伟大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和灵感,在不断地演变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蕴藏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观念。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教师以教材为立足点,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多元化的交流探讨活动,多维度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的特点、历史和艺术色彩,加深对于汉字文化的解读、认知,激活学生热爱中国汉字,尊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文化自豪感。

    (四)衔接多样生活元素,创设情境学以致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内容不断丰富,内涵更加多元,具有整合性、综合性、复杂性等特点。生活是最大的艺术舞台,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的欠缺,加之本身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相对较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难以达成学习目标。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为本,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创设生活情境,衔接多样化的生活元素,使学生以生活的视角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在熟悉的情景中丰富认知,获得更多的学习灵感,将知识内容内化迁移于生活实际情境,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如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学会尊重”教学为例,相互尊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延续传承的传统美德,如同一座隐形的桥梁,在人们的交流交往中传递着信任与爱。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尊重虽然已有一定认知,但缺乏深入的思考,也没有对尊重形成更深层次的解读。教师可通过微课视频,引进生活元素,具体事例,创设生活情境,向学生展示古人有关于“尊重”的言论,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等。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人们对不同劳动身份,不同态度的对比,让学生展开思考,探讨身边有哪些值得尊重的人,以及哪些不尊重他人的事例,引导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每个人都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19]。让学生明白尊重作为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生活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由此从思想、道德、人格等多个维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创设故事情境模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对于正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新奇的故事充满着好奇,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天性,巧用、善用故事教学法,通过创设栩栩如生、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给学生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染学生的心灵体验,熏陶学生的丰富感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养成学生的道德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20]。

    如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团团圆圆过中秋”教学为例,中秋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加深对中秋节的印象,梳理对中秋节的认知,挖掘更多关于中秋的故事,学习有关中秋的民俗文化传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通过播放《中秋节的由来》视频,创设丰富的故事情境,以月饼、大团圆、丰收、佳节这些关键的字眼,让学生全面了解中秋节的历史渊源以及传统的节日文化习俗,明确该传统节日是中秋佳节,又被称为团圆日。通过讲述与中秋节有关的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讲解有关中秋的民间历史故事,讲解李白的《月下独酌》,让学生从故事中了解有关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以及蕴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古诗词中感受古代文人骚客为中秋文化所赋予的人文情怀,以此达成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给予情感文化的熏陶,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1]。

    (六)探索游戏活动教学,彰显文化引领价值

    积极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开辟教学新思路。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探索实施游戏教学法,以游戏为桥梁,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有机构建,展开丰富的游戏活动,以游戏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兴趣引领,加强游戏教学的研究开发,彰显文化引领价值[22]。

    如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视频的方式给学生进行凤阳花鼓的教学视频展示,播放民间音乐、展示惠山泥人的图片等,创设丰富的民间文化情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通过探讨东北秧歌、广东舞狮、江苏刺绣、四川变脸、天津泥人以及独特的剪纸艺术等。开展做一做、练一练、剪一剪等活动,塑造惠山泥人、剪窗花、绣刺绣,制作皮影戏、制作小糖人等。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游戏活动中,加深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了解,认识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珍贵宝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的途径。青少年的德育建设工作始终贯穿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具有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23]。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小学教育活动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资源,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力度,促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有层次、更有内涵、更加深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学校层面需要优化顶层设计,设置一系列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加大教师的资源与培训机会强化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将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校园建设之中[24],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25]。积极探索融合教学的有效路径,加强价值引领,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主体作用,从多个维度着手,开展各种实践教学,利用好网络平台,打造一套结构优良的教育体系,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真正实现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从感知到认同再到内化的跨越式转变,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好文化育人的核心价值。使青少年从小就接受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提升个人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26]“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6]在继承中创新做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与时代发展相互契合,融入传统文化的时代精髓,以特殊的价值与魅力去引导学生追求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俱进,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进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践行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以文化人”功效,培养时代新人,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与传承者。

    猜你喜欢中华法治道德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跟踪导练(五)(2)时代英语·高一(2019年5期)2019-09-03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2期)2019-08-24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中国法治文化(2016年4期)2017-01-20

    推荐访问:中华 传统文化 法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