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21日 06:04 星期二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碳达峰碳中和论文8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1-18 19:45:06

    碳达峰碳中和论文8篇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碳中和”其实是一个正在努力实现的方向,是指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在一年之内,生活、工作中排放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碳达峰碳中和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

    碳达峰碳中和论文8篇

    篇一: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碳中和”其实是一个正在努力实现的方向,是指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在一年之内,生活、工作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一、“碳中和”为什么总是和“碳达峰”一同出现?“碳中和”和“碳达峰”确实总是一同出现。“达峰”和“中和”有什么区别呢?当每年碳排放量不再增加、达到峰值,由增转降的拐点开始出现,就叫碳达峰。但是人类总是要排放碳,实在减不掉的就吸收掉,当吸收量=排放量,即实现排放=没排放,就是碳中和。上述所说的“中和”是指二氧化碳达到相对零排放。这么说,应该是先“达峰”后“中和”。我们国家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十四五”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碳达峰。因为只有碳先达峰了,碳中和才有基础和前提。这里可能有一个误解,到2030才达峰,现在可以无限制排放。不是的,二氧化碳是一个长寿命的气体,它的寿命是百年量级的,如果你现在还不刹车,到2030年踩一脚刹车,肯定要再延续10年才能达峰。

      所以“十四五”期间很重要的就是抓紧让能源结构转型。二、联合国为什么提出把全球变暖限制在1.5ºC?

      联合国给出的碳中和的重要目标是,把全球变暖限制在1.5ºC,而非2ºC或更高的温度。

      因为这可以避免严重的后果,这也是我们努力争取碳中和的意义。

      这一目标如果实现不了呢?会全球气温上升,全球会有城市不断消失在海里;气温上升会间接影响大气环流运动,加剧雾霾天气,让你无法呼吸;天气会变得更加极端,2020年,东非多国因强降雨引发洪涝就是一场预演;高温多雨导致蝗虫成灾,去年极端高温侵袭美国西部和澳洲,山火多发;气温上升还将破坏生态系统,亚马逊雨林、北极冻土带等重要的多样生态消退,大量物种批量灭绝;高山冰川也会慢慢消失,带来不可预料的灾害,00后很有可能会见证“世界末日”。……

      所以在全球科学界的基本共识是:全球变暖2ºC或更高的温度,将使地球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是人类无论如何都要阻止的共同敌人。三、如何阻止全球变暖超过1.5ºC呢?

      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是二氧化碳,占比约80%。遏制全球变暖,首要的一点是减排。包括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物品生产。碳中和中重要的操作之一是碳捕集,也就是把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捕捉回来。目前的碳捕集主要有两条途径:第一是植树造林,让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就能捕集一吨CO2。第二是常用技术捕集,化工厂排出的废气里CO2占比高达80%,在烟囱上加装吸附装置就能把大量CO2捕集回来。当然新兴技术捕集,全球的实验室在试验直接过滤大气,捕捉其中的CO2。四、碳中和跟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呢?要实现全球的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作出改变,我们也可以从身边做起: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资源浪费;尽量自带餐具,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

      节约用水用电,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短途出行可以步行或骑行。

    篇二: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低碳转型探

      讨

      摘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各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本文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涵,介绍了对能源行业的影响,探讨了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策略,以供借鉴。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

      2020年9月,中国政府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也就是“双碳”目标。该目标的提出,彰显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走低碳环保道路的决心,对我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质量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能源电力方面,“双碳”目标会在多个维度为其带来系统化的影响。本文就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低碳转型进行如下论述。

      1、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解读

      1.1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涵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内外尚未明确定义。通常认为在某段时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后,从维持平稳后逐渐降低的过程,被称为“碳达峰”;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经负碳技术处理后,实现增减平衡,被称作“碳中和”。碳中和的概念,可以从负碳技术、碳减排两个方面理解[1]。从负碳技术层面看,需要高度关注封存技术、二氧化碳捕获技术等,以便解决负碳技术的高成本、高能耗等问题;从碳减排层面看,是推动能源改革,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是对国家相关法律、标准的完善,为碳减排强度的降低提供指导;对信息、减排、管理等技术进行融合,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保障;是合理分配和管理碳配额,激发资产主体参与碳减排热情的有效举措。

      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能源行业的影响

      2.1调整能源结构

      近几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于BP发布的相关数据:在2019年,全世界的一次能源占比将至最低水平(27%),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加速了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同年,我国煤炭消费占比57.7%,火力发电仍然是碳排放的来源,未来重塑能源结构势在必行。

      2.2能源供给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2019年的火力发电量累计达51654.3亿千瓦时,期末产量比上年累计增长1.9%,这样的比例显然不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伴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可再生能源将迎来显著的发展。大规模的新能源并网发电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以煤电为核心的电力系统,未来将面临巨大的改造压力,给能源供给比例的调整带来挑战。

      2.3能源信息化

      能源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信息化、工业化的相互融合,及能源企业的转型。这里的能源信息化,是指发电侧的碳足迹评估、信息安全防护等,网侧的分布式能源接入、安全控制等,用户侧的信息采集、智能电表应用等,其实质是对能源的发电、输送等,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赋能。

      2.4能源消纳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的消纳是构建能源体系的关键步骤。基于消纳技术来看,通过应用特高压技术,满足可再生能源的外送要求,解决能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通过对电网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解决电力系统的运行问题;通过建设储能电站、蓄能电站等,解决调峰能力不足、峰谷差加大等问题。

      总的来讲,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定,为能源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电力企业未来进行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

      3、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低碳转型

      3.1明确企业的发展定位

      第一,明确在线机组的最佳比例。高比例的电力(可再生能源)并网,会降低系统的转动惯量,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考虑到系统安全,在保证电力正常供应的情况下,应确保相应比例的机组在线托底[2]。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在线机组能否维持电网的运行进行判断,由于方法的建立会涉及电力设备、机组配置等因素,因此在线机组的比例应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第二,深入推进机组改造。现阶段,电网灵活性的提升和各方面有关,比如煤电的灵活性、蓄能电站等。高比例并网的接入,需要电力系统具备相应资源和技术,机组的灵活性改造应满足系统的改造要求,改造可能会涉及子系统、设备本体等,而且一套机组可以提供多个方案,方案之间的改造成本、重点也有所不同。对于多数电力企业而言,机组改造的重点是分摊投资和费用,严重影响着相关部门参与该工作的主动性。对此,应出台调峰补偿政策,完善补偿机制等,为机组改造的推进提供保障。

      3.2低碳制造体系下的碳减排

      第一,从低碳产品的设计层面来讲,电力企业的碳减排重点是消纳可再生能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可再生能源势必会迎来飞速的发展,但不同区域的资源总量和负荷有差异,会影响到可再生能源消纳目标的实现。现阶段,消纳主体为大电网,随着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的发展,消纳必然会趋向于多元化,而且大电网在规模上也存在技术性的问题。因此,未来应借助新技术成果,对消纳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同时,构建消纳市场机制,提高参与热情,依靠市场力量“就地消纳”。

      第二,从低碳工业园区层面来讲,电力企业碳减排的重点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对于电力企业来讲,园区是进行信息交换、供给能源的基础,科学的选择低碳路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近年来,低碳园区备受各界关注,比如低碳商业模式、温室气体排放等,但对于园区能源的利用方面,却极少进行研究。综合能源服务的开展,有助于减少电力企业的用电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未来可以从建筑节能、电力信息化建设、分布式光伏等方面,推进园区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出能源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园区的能源利用率。

      第三,从低碳工艺层面来讲,电力企业碳减排的重点是节能[3]。基于碳减排的规定,能量核算最终计为减碳量,这属于“节能即减碳”,是电力企业改进低碳工艺的基础。从电能供应周期上看,能损多来自电力生产、输配的损耗,这些损耗也和相关工艺有关。未来应继续研发节能技术,完善市场体系,加大监管和扶持力度,共同助力电力企业节能工作的发展。

      第四,从低碳循环使用层面来讲,电力企业碳减排的重点是ERP原则的贯彻执行。比如,余压、余热的回收利用,彰显了节能责任;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彰显了环境保护的责任;捕获和转化二氧化碳,彰显了低碳的责任。要想彻底落实生产者的责任,应从多个方面着手,比如披露节能信息、控制废弃物的排放源头等,减少碳排量,落实生产责任,是园区实现低碳循环使用的终极目标。

      3.3多交易市场机制

      当前,国内和能源有关的市场主体,仍然处于孤立的状态,相互间的关联不紧密,这些市场包括碳交易、电力市场交易等。基于低碳交易体系,以“碳减排”为核心,可考虑对不同市场进行连接,比如利用CCER对减碳量进行计算,将不同市场的发电量折算为减碳量;基于用能指标,在特定的场景下折算为节能量,并对减碳量进行计算。借助多交易市场联动机制减碳,突破市场壁垒,促进碳中和市场的统一构建。

      4、结语

      综上所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给各行业的发展和转型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特别是电力企业,促使其向绿色低碳转型。本文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能源行业的影响,从明确企业的发展定位、低碳制造体系下的碳减排、多交易市场机制3个方面,深入探讨了电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策略,希望能为电力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石敏俊,林思佳."双碳"目标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的挑战和路径[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42(5):5-7.

      [2]赵国涛,钱国明,王盛,等."双碳"目标下火电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对策分析[J].华电技术,2021,43(10):11-21.

      [3]王宁双碳目标下金融支持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调查[J].河北金融,2021(10):15-16,20.

    篇三: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必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评论文章汇编(5篇)

      目录

      1.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22.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53.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74.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115.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14

      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JeremyRifkin表示,“一个国家的活力取决于人民是否愿意牺牲部分收入和财富以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安全,从而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健康水平和福利。”这句话用以批判现今国际社会上碳中和进程呈现出的激进态势,显得恰如其分。如果一种经济发展是以不尊重人民社会生活幸福度、损害健康和生命权益的,那必将引发一定的社会震荡与矛盾。

      欧盟的承诺是,要在2030年完成自1990年基础上减排至少55%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欧盟各成员国不断在绿色发展上提速,但过于激进同样是欧盟面临的一大问题。

      虽然欧盟的碳减排目标提出较早,碳交易市场相对完善,但欧盟目前缺乏碳减排的统一政策或法规。决策者们往往杀鸡取卵,不考虑民众实际生活,对人民健康与利益不做考量,为了迎合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与指数,往往激进地去对煤炭发电厂一关了之,这不仅使发电厂与投资商的利益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民众的抗议情绪,使得碳中和进程反而阻力重重,使决策者离预期越来越远。

      碳中和进程激进会引发两大后果。一是国际化争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与德国的争端:2018年,荷兰政府为遵守《巴黎协定》提出将要在2030年前实现全国零煤炭

      的能源供给。为尽快完成此目标,荷兰政府自2018年起强制关停了大量煤电项目及设计煤炭发电的工厂,这样的做法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强烈不满。2020年初,荷兰政府要求鹿特丹周边的Maasvlakte3煤电厂必须在2030年前关闭。Maasvlakte3由德国能源公司Uniper投资运营,2016年正式启动,服役年限40年,然而荷兰政府强制要求它在2030年关闭也就意味着这座煤电厂的实际运行年限仅有15年,这无疑对Uniper的投资回报造成了影响。因此,Uniper根据《能源宪章》的条令起诉荷兰政府,并要求10亿欧元的赔偿。但事与愿违,荷兰政府驳回了Uniper的请求,并表态关闭前的十年过渡期已经是很好的补偿。近期德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商莱茵集团同样以违反《能源宪章》为由起诉了荷兰政府,因为荷兰政府同样强制要求荷兰境内于2015年完工的莱茵集团发电厂在2030年前关闭。

      第二个更值得警醒的后果来自于民生。碳中和的激进会极大干扰和影响民众的实际生活。《京都议定书》与《巴黎协定》的制定初衷本为团结世界各国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作出贡献,但随着近年来很多国家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后,碳减排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一种脱离客观现实的盲目攀比趋势,如果各国间的绿色合作进一步演化为绿色竞争,将对民众利益与整体碳中和目标造成负面影响,也离国际经济碳中和的初心越来越远。一个国家或地区碳中和进程的顺利与成果,不能只看减排数据,更要从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度中寻求答案。政府应在碳减排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正确

      的发展理念将对减排规划起到积极作用。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相关产业正在快速转型升级,而

      政策与法规也应跟上产业转型的脚步,特别是要在保护居民基本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发展绿色产业。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情况不尽相同,尽管碳中和是国际经济大势,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应该扎实稳健,以维护和尊重经济稳定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切不可盲目与他国做国际“数据”竞争。

      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

      众”

      近年来,ESG投资逐步脱离“小众”,走进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视野。

      当前全球最受关注的几大长期风险均与气候和环境有关,为此国际社会积极开展相关行动,我国也已承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而ESG投资起源于可持续的社会责任投资,主要涵盖环境、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三个层面。其中“环境”包含低碳、气候变化等目标,涉及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等评价因素,与我国的绿色金融理念高度契合。在此背景下,我国也正在加码布局ESG投资支持绿色转型。

      投资者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投资机会。近年来,中国机构投资者愈发重视ESG投资策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中接近九成对ESG投资策略有所关注,其中十分关注并且进行实践的占比接近20%。

      但我国目前可供投资者选择的ESG产品还比较“小众”。近年来,ESG产品布局明显提速,但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公募基金方面,国内泛ESG基金布局主要围绕主题投资展开,真正ESG产品较少;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发力布局ESG主题

      理财产品,以固收产品为主,覆盖节能环保、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权益类产品有待创新。而券商资管旗下的ESG主题产品只有寥寥几只,同样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投资方式及产品数量均有待扩充。

      与产品发展进度相“匹配”的是,我国ESG投资同样处起步阶段,投资者入场节奏落后于海外发达市场。这一方面与当前A股市场的ESG评级体系发展仍不完善、ESG可投资性有待验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ESG投资理念尚未普及有关。笔者认为,目前ESG投资有几个大的方面亟待完善。比如建立标准化的投资体系、包括投资工具、评价体系、信息披露的标准化等;ESG评级方面,应结合自身国情对差异化指标进行针对性更新,探索本土化ESG评级等等。

      同时也应看到,还处在“小众阶段”的ESG投资整体向上空间也较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ESG披露体系的完善、经济转型的深入、海外资金等中长线资金加速进场,中国的ESG投资将大有可为,也将逐步走向“大众”。

      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日前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其中,“先立后破”意义深远,既着眼长远,也要立足当下,需遵循能源转型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合理安排、有序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是“先立”系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和推进终端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举措,对碳减排贡献度超过70%,其核心在于加速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核心特征体现为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和开放互动,应推进新能源集中式和分散式发展,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开发;推进新能源发电跨省跨区优化配置,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在发输配售用各环节系统性推进电力系统灵活性建设;推进数字化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推进发输配售用一体化建设;推进综合能

      源服务、虚拟电厂、灵活性响应、电动汽车及充电桩、分布式能源等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进一步还原电力商品属性。

      二是“先立”市场,完善我国碳市场建设。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在立法建设和实务操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逐步形成了全国和区域、一级和二级、现货和衍生品的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体系。接下来将在碳配额分配机制、温室气体范围、市场覆盖行业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全球成熟碳市场看,碳交易是碳金融的基础,碳金融是碳交易的方向,两者都是推进绿色技术应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为充分发挥碳市场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我国碳市场需要进一步推进碳市场金融属性建设,推进金融机构成为碳市场主体,推进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创新产品示范,充分发挥碳金融在配额价格发现、降低碳市场风险、提高配额配置效率、推进绿色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电网平台作用,完善碳配额成本传导机制,形成全社会共担共建共享绿色发展的局面。

      三是“先立”技术,推进绿色技术示范应用。绿色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我国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相比化石能源竞争力仍不足。据测算,绿色溢价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存在,电力行业在2030年左右实现绿色溢价转负,非电能源供应行业则需要更长时间。需要充分发挥碳金融、绿色金融等创新机制,推动

      绿色低碳技术、减污降碳技术等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降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度电成本,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在供热、制氢等领域创新应用,进一步提高风光灵活性与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高云大物移智链等数字技术在存量改造和增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氢能、储能、特高压、碳捕集及利用等创新技术示范及推广;进一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示范,推进绿氢、绿氨应用示范;进一步推进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应用节奏。

      四是“后破”传统化石能源,逐步打破煤电及化石能源主体地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超过80%,煤炭占比超过55%,化石能源仍在稳定可靠能源供给、保持实体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各区域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全国能源消费逐步进入“总量增加,增速下降”的减速增长阶段,但仍处于碳排放上行阶段。“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电力供给端和需求侧负荷双向波动逐步加大,能源电力供应整体宽松,但局部地区季节性、阶段性偏紧趋势将越发凸显,电价波动也逐步成为常态。在储能、氢能等创新灵活性技术逐步具备竞争力的过程中,仍需煤电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保障区域季节性阶段性电力供需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煤电仍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一味地、一刀切地去煤化、去煤电化将对能源电力安全可靠稳

      定供应带来较大影响。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的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这是中央对当前重点工作的最新部署。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行动,但是在“减碳”进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一些地方“减碳”雷声大、雨点小,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二是一些地方用力过猛,去煤电“一刀切”,超出了当前的发展阶段,采取的行动不切实际;三是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强烈。

      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出一些地方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在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时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减碳”目标的实现,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亮、造的声势多么轰轰烈烈,而是要踏踏实实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没有充分调查研究,甚至在没有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情况下,片面强

      调零碳方案或行动,或者不顾自身资源禀赋,就一哄而上实行能源替代,看似力度很大,实际上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不仅会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就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冲动,有“大上、快上、抢上、乱上”的势头。如果任由“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但会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会导致碳排放增加速率快,碳排放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达峰,无疑会让后期碳中和承担更大的压力和代价。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必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处理好发展

      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要重点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也就是先立后破,先把“减碳”的基础工作做好,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推进“减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责任,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

      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近期备受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有了新的指示: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相关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其中对运动式“减碳”及时制止的顺应民心之策,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意义不需赘述,而要有效促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衔接与实现,政府和市场毫无疑问都会扮演各自的角色。各级政府在面对来自高层或上级政府带有考核性质的要求时,有些地方会采取比较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目标的实现,有时甚至会过于简单粗暴,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所谓运动式“减碳”,一种是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另一种是过度行动,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比如某些地区在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片面强调零碳方案、打造零碳社区、大搞零碳行动计划,宣传所谓的投资潜力。更有甚者,粗暴关闭碳排放较多的传统企业,影响产业经济供应链。此外,因运动式“减碳”对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行政性干预也时有出现,违背了以人民为出发点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值得警惕。

      换言之,实现碳中和需要制定详细的“减碳计划”和具体措施,既不盲目,也不激进,需要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还有70%左右,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转型是绕不开的,要用绿色能源替代如此巨量的煤炭。就能源多元化的结构性思路考量,水电资源开发空间已不大,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核电等还有较大拓展空间,特别是光伏发电,技术进步空间较大,应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而从碳排放大户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头,总体上是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排放占比在80%左右,且集中在能源、制造、交通和建筑领域。未来,能源领域核心就是推进绿能替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电力体系,在此基础上推进电气化和电动化。制造业要实现燃料或原料脱碳,交通要在绿电绿氢基础上推进电动化和氢动化,建筑要大力推广节能建筑。目前中国的能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约40%的差距,减排空间不小。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是对所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梳理,对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矛盾的现行政策和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保持政府政策和制度与碳减排目标的一致性。同时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价格、税收、排放权交易,让绿色低碳价值能够通过市场进行表达和实现,并完善碳减排相关的基础设施、构建更好的绿色金融生态、加强绿色发展国家合作,等等。

      对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不应对居民用能采取限制性行

      政手段,特别是切忌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可行的举措是,通过激励性的阶梯性电价政策等手段,更好激励居民节约用能,让节约用能更好的居民,能够通过用能权的交易获得补偿和奖励,一举两得。

      总体而言,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平衡好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有序推进,尽可能避免为完成目标采取过于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应该相信,有了好的政策、制度和激励机制,市场主体就会在这个环境下主动作为,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篇四: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碳中和与碳达峰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从大的层面来讲,碳达峰将影响国家整体的能源结构,从而进一步影响我国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在碳排放达到峰值后,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的占比会越来越小,而新型清洁能源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以此来减少碳排放。从小的层面来讲,碳中和是在激励个人和企业通过改良生产技术或植树造林等手段来降低CO2排放量。可以说碳中和是碳达峰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从个人层面对减排碳的具体体现。

      总之,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是一条漫长但却有益于全人类的道路,“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时代开始结束,绿色新能源的时代即将到来。

    篇五: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论碳达峰和碳中和内涵及我国政策措施

      分析

      摘要: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的基础上,在全面分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定义和内涵的基础上,重点从我国政策措施的角度分析了如何实现我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目标,希望对于今后全面践行我国的碳中和发展之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支持,发展措施

      1引言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积极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全面重视环境和发展的问题。在全球化的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正是人类面对环境问题恶化的积极思考,否则,忽视发展中的环境因素则是给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2碳达峰和碳中和内涵

      对于“碳达峰”来说,主要就是对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来说,表明其在拐点基础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主要就是意味着碳排放与经济的脱钩情况。结合相关能源数据统计资料,碳排放达峰并非呈现出某年具体情况,而是在一个平台期中进行上下的波动,随后往往满足于平稳下降环节。具体的达峰目标涉及到达峰年份和峰值。

      对于“碳中和”来说,则是意味着净零排放,主要就是经济活动中所涉及到CO2排放则是借助于森林碳汇,以及其他手段来实现有效的捕集利用或封存,这样有效满足相应的温室气体增量控制在不变的情况下。也就是,利用节能减排措施,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能将其有效利用,从而满足碳中和的要求。

      从当前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则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而逐步严重的,当其满足于一定程度的情况下,而肯定意味着下降的趋势。从这个解释来看,碳达峰与碳中和则是具有相互紧密的关系,其各个因素有着不可

      分割的联系。具体来说,达峰时间和峰值数据则会对于碳中和实现的时间有着直接的影响。

      3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的政策措施

      3.1全面提升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的行动力

      在我国的十四五期间,我们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实现以碳排放总量为核心的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并能配套落实好具体的制度内容,全面满足国家总体上进行减排的要求,特别从实际出发来针对重点行业、企业严控排放要求。

      当存在着碳生产力较高的地区的管理过程中,则应严控碳排放增量总量控制,并落实好五年规划的具体要求,全面积极推行新旧动能转化工作,积极刺进新动能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诸多领域基于全面的支持,有利于实现满足协同产生的经济效益目标,实现中长期的碳排放目标。具体控制环节,可以借助于“自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逐一分解,在处理碳排放达峰的过程中,坚持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能有效全面保障去产能、去库存与结构优化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满足GDP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要求。从整体上综合考虑节能减排工作的相关影响因素,落实好分区域、分行业的总量控制方案。

      同时,从行政措施角度考虑,从实际出发来逐步保障碳排放强度、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考核体系的逐步完善,能有效全面保障排放数据统计监测水平的全面提升,落实好各项的核查制度内容,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内容来实现公平执法监管。从实际出发,有效保障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的合理化修订,逐步完善治理机制、管理体制的协调完善,实现我国当前的碳市场的有法可依,全面提供足够的法律方面的支持。最后,结合全国碳排放总量约束的要求,满足发电行业的碳配额的合理化配发,积极融入可再生电源的内容,借助全面推进新新能源的发展有效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在此环节中,重视财政方面的支持工作,以便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增长情况,实现气候融资的创新发展。从地区的实际评估情况出发,合理化适当调整相应的碳总量指标要求。

      3.2加快制定科技创新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从政策角度出发,则应明确碳中和目标下的科技创新发展总体规划,重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低碳转型发展,加强对于低碳/脱碳技术的研发,力求从整体上全面提升绿色产业的竞争力。在全面践行《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科技专项规划》的基础上,一定要保障做好相应的技术支撑工作。

      可以保障从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落实好非化石电力生产体系的建设比例,保障满足行业中的电气化率的全面提升,这样才能有效越来越接近碳中和的目标。同时,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以及利用,加强差异化、小型化、模块化的新型技术的研发活动,全面重视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等方面的研发,以及全面保障具有实现大规模配套应用的要求,实现非化石电力占总发电量比例能在2061年上升到90%以上。这样就能意味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实现社会整体的电气化率大幅度上升。

      加强对于氢能、生物燃料等作为燃料或原料的创新发展,重视开展相关的负排放技术的储备,要求技术研发一定要完全化创新固有思路,积极采用革命性的工艺技术。重点可以放在如何有效全面开展氢气炼钢、生物基塑料等革命性工艺的研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积极开展抵消工业过程等难以减排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负排放技术的研发储备工作,重点落实好如何将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落实到位,并积极开展诸多领域中的全面应用,并能在逐步应用的基础上开展大面积的推广。

      技术研发与创新的保障体系则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内容。主要结合低碳技术和革命性技术研发路线的合理布局,积极利用市场力量,合理化开展相应的低碳/脱碳技术推广,从而实现良好的积极创新驱动体系结构。从国家层面出发,借助于国家重点实验室,明确满足碳中和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逐步推广成为低碳/脱碳技术大规模集成示范点。最后,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实现“南南合作”、“一带一路”等平台,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努力为实现低碳/脱碳技术快速发展而努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一定要全面重视如何保障满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在正视发展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的基础上,我们应要坚定信念,合理规划碳减排路径与方案,统筹全局,做好政策支持,全面保障满足高质量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高国.碳达峰和碳中和:中国走向绿色经济体的必然选择[J].北方经济,2021年第3期:25-27.

      [2]费伟良,李奕杰,张晓岚.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工业园区减污降碳路径探析[J].环境保护,2021年第8期:61-63.

      [3]邓茗文,武曙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林业碳汇发展机遇与企业行动选择[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1年第1期:26-29.

    篇六: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评论文章汇编(5篇)

      目录

      1.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22.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53.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74.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115.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14

      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JeremyRifkin表示,“一个国家的活力取决于人民是否愿意牺牲部分收入和财富以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安全,从而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健康水平和福利。”这句话用以批判现今国际社会上碳中和进程呈现出的激进态势,显得恰如其分。如果一种经济发展是以不尊重人民社会生活幸福度、损害健康和生命权益的,那必将引发一定的社会震荡与矛盾。

      欧盟的承诺是,要在2030年完成自1990年基础上减排至少55%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欧盟各成员国不断在绿色发展上提速,但过于激进同样是欧盟面临的一大问题。

      虽然欧盟的碳减排目标提出较早,碳交易市场相对完善,但欧盟目前缺乏碳减排的统一政策或法规。决策者们往往杀鸡取卵,不考虑民众实际生活,对人民健康与利益不做考量,为了迎合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与指数,往往激进地去对煤炭发电厂一关了之,这不仅使发电厂与投资商的利益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民众的抗议情绪,使得碳中和进程反而阻力重重,使决策者离预期越来越远。

      碳中和进程激进会引发两大后果。一是国际化争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与德国的争端:2018年,荷兰政府为遵守《巴黎协定》提出将要在2030年前实现全国零煤炭

      的能源供给。为尽快完成此目标,荷兰政府自2018年起强制关停了大量煤电项目及设计煤炭发电的工厂,这样的做法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强烈不满。2020年初,荷兰政府要求鹿特丹周边的Maasvlakte3煤电厂必须在2030年前关闭。Maasvlakte3由德国能源公司Uniper投资运营,2016年正式启动,服役年限40年,然而荷兰政府强制要求它在2030年关闭也就意味着这座煤电厂的实际运行年限仅有15年,这无疑对Uniper的投资回报造成了影响。因此,Uniper根据《能源宪章》的条令起诉荷兰政府,并要求10亿欧元的赔偿。但事与愿违,荷兰政府驳回了Uniper的请求,并表态关闭前的十年过渡期已经是很好的补偿。近期德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商莱茵集团同样以违反《能源宪章》为由起诉了荷兰政府,因为荷兰政府同样强制要求荷兰境内于2015年完工的莱茵集团发电厂在2030年前关闭。

      第二个更值得警醒的后果来自于民生。碳中和的激进会极大干扰和影响民众的实际生活。《京都议定书》与《巴黎协定》的制定初衷本为团结世界各国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作出贡献,但随着近年来很多国家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后,碳减排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一种脱离客观现实的盲目攀比趋势,如果各国间的绿色合作进一步演化为绿色竞争,将对民众利益与整体碳中和目标造成负面影响,也离国际经济碳中和的初心越来越远。一个国家或地区碳中和进程的顺利与成果,不能只看减排数据,更要从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度中寻求答案。政府应在碳减排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正确

      的发展理念将对减排规划起到积极作用。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相关产业正在快速转型升级,而

      政策与法规也应跟上产业转型的脚步,特别是要在保护居民基本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发展绿色产业。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情况不尽相同,尽管碳中和是国际经济大势,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应该扎实稳健,以维护和尊重经济稳定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切不可盲目与他国做国际“数据”竞争。

      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

      众”

      近年来,ESG投资逐步脱离“小众”,走进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视野。

      当前全球最受关注的几大长期风险均与气候和环境有关,为此国际社会积极开展相关行动,我国也已承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而ESG投资起源于可持续的社会责任投资,主要涵盖环境、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三个层面。其中“环境”包含低碳、气候变化等目标,涉及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等评价因素,与我国的绿色金融理念高度契合。在此背景下,我国也正在加码布局ESG投资支持绿色转型。

      投资者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投资机会。近年来,中国机构投资者愈发重视ESG投资策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中接近九成对ESG投资策略有所关注,其中十分关注并且进行实践的占比接近20%。

      但我国目前可供投资者选择的ESG产品还比较“小众”。近年来,ESG产品布局明显提速,但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公募基金方面,国内泛ESG基金布局主要围绕主题投资展开,真正ESG产品较少;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发力布局ESG主题

      理财产品,以固收产品为主,覆盖节能环保、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权益类产品有待创新。而券商资管旗下的ESG主题产品只有寥寥几只,同样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投资方式及产品数量均有待扩充。

      与产品发展进度相“匹配”的是,我国ESG投资同样处起步阶段,投资者入场节奏落后于海外发达市场。这一方面与当前A股市场的ESG评级体系发展仍不完善、ESG可投资性有待验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ESG投资理念尚未普及有关。笔者认为,目前ESG投资有几个大的方面亟待完善。比如建立标准化的投资体系、包括投资工具、评价体系、信息披露的标准化等;ESG评级方面,应结合自身国情对差异化指标进行针对性更新,探索本土化ESG评级等等。

    篇七: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碳达峰与碳中和引领能源革命

      能源转型是人类文明形态不断进步的历史必然。煤、油、气等化石能源的发现和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使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这是典型的能源革命。但200多年来,工业文明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气候和可持续性问题。现代非化石能源的进步,正在推动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并在推动新一轮能源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的快速增长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效明显提高,能源结构也有改善,但还难言能源革命,而产业偏重、能效偏低、结构高碳的粗放增长使得环境问题日趋凸显。

      近年来,我国已将能源强度、碳强度列入政府考核指标,能源弹性系数逐步下降。但目前我国能源强度依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如果这一数字降至1.0,就意味着同等规模的GDP可节省十几亿吨标准煤。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仅剩不到10年。因此,“十四五”期间的能源规划极为重要,它将为2030年前碳达峰做好铺垫,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明确路径。

      “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对节能提效做出明确要求。节能提效应为我国能源战略之首,是保障国家能源供需安全和能源环境安全的第一要素。特别是在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下,节能提效应是减排的主力。从能源生产来说,就是由黑色、高碳逐步转向绿色、低碳,从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

      通过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以及储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和综合能源服务,以及智能电网、微网、虚拟电厂等新业态的进一步发展,预计到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將达到20%,电力在终端能源中占比将超30%,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达50%,发电量占比超40%。

      届时,可再生能源将担当大任,成为“十四五”期间能源增量主体,煤炭消耗不再增长,率先实现“煤达峰”,甚至“煤过峰”。“十五五”期间,通过非化石能源增长(包括电动汽车在内)和再电气化,中国东部地区/城市率先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这是非常清晰的目标。

      在碳达峰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碳中和,就要做到碳排放与碳汇持平。2006年以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国。我国提出“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意味着能源转型将迈出更加积极的步伐。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对我国是挑战。现在,我们正处在能源产业和时代发展的拐点上,尤其是在碳中和的目标之下,未来的能源生产、储备和消费将会发生重要变化。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进。

    篇八: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中国的新能源革命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会推动新能源革命和能源结构多元化进程,以光伏为中心的非化石能源将逐渐占据主体地位,电力的地位将显著提升,煤炭和石油的消费将明显下降。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对于中国的挑战体现在经济和能源结构调整压力大、制造业成本上升、煤电退出困难、光伏风电并网影响电网稳定、关键金属供应存在隐患,机遇表现在光伏风电设备竞争力较强、对外油气依赖度降低和低碳绿色转型加快。中国应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的顶层设计,鼓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快经济和能源结构调整,严控新增高排放高能耗项目建设,稳妥推进存量“双高”项目的调整和退出。

      当前,尽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与行动,全球约有130个国家计划在21世纪中叶达成碳中和目标,占全球碳排放总额的61%左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充分考量国内外环境和全面权衡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断,攸关中华民族的根本福祉与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发展。作为一个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偏煤、能源效率偏低和油气供应风险偏高和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能力较强的发展中大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压力将会倒逼中国的经济和能源结构调整。

      一、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革命的特征第一,能源结构趋于多元化,非化石能源将逐渐占据主体地

      —1—

      位。碳中和转型意味着未来二十余年能源结构将出现前所未见的多元化局面,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煤炭将可能四分天下。伴随着低碳转型的推进,主体能源将由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逐步过渡,预计非化石能源可能在2040年代早期占据主导地位。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将由2018年的5%升至2050年的50%左右,化石能源的比重则相应由85%降至30%左右。

      第二,煤炭和石油消费将显著下降,天然气需求则相对稳定。体现在:一是煤炭消费将会持续显著下降。根据BP(2020)的预测,2050年,煤炭消费可能下降85-90%,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低于5%。全球煤炭消费下降将由中国驱动。电力部门减碳程度最高,削减量约占煤炭消费下降总量的2/3。二是全球石油需求可能已达峰。在能效改进和电动汽车销售强劲增长等因素的作用下,汽车行业不再扮演石油需求引擎的角色。全球石油需求可能在2019年达峰,难以恢复到新冠疫情爆发前的水平。中国石油需求在2030年会达到峰值。2050年,全球日均石油需求量可能下降3000-5500万桶。三是作为清洁能源和过渡能源,天然气需求较为稳定,预计在2035年左右达峰。2050年,全球天然气消费可能回落至2018年的水平。

      第三,电力和氢能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显著提升。电力将取代化石能源成为最重要的能量来源,电气化程度将会大幅提高。考虑到可再生电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特征,未来电力系统的智

      —2—

      慧化水平将显著增强,会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等,将人、能源设备、能源服务互联互通,使电源、电网、电荷以及能源存储相互协调。不同行业或部门电气化程度存在差异。一些行业或部门难以实施电气化,如钢铁、水泥和化工等高温的工业生产加工过程,以及远程交通运输,包括重型卡车、航空和海运等。对于这些难以电气化的过程需要采取替代性的低碳或零碳能源。

      第四,光伏太阳能将占据能源系统的中心地位。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光伏太阳能发电成本下降82%-90%左右,在绝大多数国家低于新的燃煤电站或天然气电站的成本。太阳能光伏的年新增装机容量在2021-2025年期间预计为250吉瓦,在2026-2035年期间预计达350吉瓦,约等于2000年以来年均新增60吉瓦新增装机容量的4倍、6倍。2030-2050年期间,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将逐步由替代能源向主体能源过渡,太阳能将占据全球能源系统的中心舞台。这有助于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常规火力发电将从目前的基荷电力转变为调峰电力。

      第五,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导致关键金属长期需求大幅上升。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不同,光伏、风电和电动汽车需要更多的金属。锂、镍、钴、锰、石墨对于电池的功效、寿命和能源强度非常重要。稀土永磁材料对于风力发电机和电动汽车至关重要。电网需要大量的铜和铝,其中铜是电力系统的基石。电动汽车的金属使用量是普通燃油汽车的6倍,陆上风力发电站的金属

      —3—

      需求量是天然气发电站的10倍。电动汽车和储能电池的金属需求在2040年将会至少增加30倍。锂需求将经历最为迅猛的增长,2040年将增长40多倍,紧随其后的将是石墨、钴和镍,约增长20-25倍。

      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中国经济和能源系统的影响第一,减排任务重和向碳中和过渡时间短,加大了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压力与风险。体现在:一是碳减排任务艰巨。2019年,中国碳放量占全球的28.8%,接近排名第2至第5位的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四国的总和,远高于约18%的人口和GDP的份额。二是碳达峰向碳中和过渡的时间短。中国向碳中和过渡的时间仅有三十年,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任务繁重,能源转型是在没有完成油气时代的条件下直接进入可再生能源时代,造成电力灵活性资源先天匮乏。三是制造业比重偏高和经济发展任务繁重,能源强度下降空间受到制约。四是能源转型面临着“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瓶颈制约。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高达60%,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高度依赖进口,能源供应安全风险居高不下,水电和核电等清洁能源发展空间受限,光伏发电和风电发展势头虽迅猛但占比低,调整和优化现有能源结构的回旋空间小,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煤炭仍将扮演主体能源角色和兜底保障功能。第二,能源和环境成本上升导致中国制造业成本增加,国际价格竞争力削弱。加大碳减排力度,显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削

      —4—

      弱制造业的竞争力。对煤炭、金属冶炼、钢铁和水泥等高排放行业的产能限制,会导致能源、金属原材料和建材的供应紧张与价格上涨。现阶段的风电与光伏实际上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价”,没有考虑电力波动性所造成的电网平衡与消纳成本。欧盟拟于2023年实施的碳边境调节税将对中国输欧商品产生负面影响,其中,机械设备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受冲击较大。

      第三,可再生能源行业扩张将创造就业机会,巩固光伏和风电设备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抢占国际绿色科技竞争制高点。中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兴绿色经济领域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如太阳能光伏电池、储能电池、电动汽车、5G、人工智能等。2010-2019年期间,中国对可再生能源部门的投资达8180亿美元,成为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的最大市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行业创造了440万工作岗位,约占全球的38%。而且,中国是可再生能源制造业大国,拥有全球70%的光伏产能和40%的风电产能,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为中国的光伏发电和风电设备提供巨大的市场机会。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绿色低碳重大战略技术储备不足,整体仍处于“跟跑”状态。

      第四,风电光伏大规模并网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构成威胁,煤电有序退出面临巨大困难。电力行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中国电力行业面临着两个紧迫的问题:一是如何在确保电力供应稳定、就业稳定和尽量减少前期投资浪费的前提

      —5—

      下,逐步、有序地推进中国现役的1000多座燃煤电厂的退役。中国现有大部分燃煤电站是在2005年后安装的,还有数十年的设计寿命,过早退役燃煤电站不仅是以往投资的巨大浪费,而且会造成电力供应短缺问题。二是如何处理风电光伏在未来大量并网和消纳后给电力系统安全带来的冲击。风电光伏的大规模并网会给电力系统带来间歇性挑战,如某一段时间发电量过大或过小,威胁着电力系统安全性,对电力系统的市场机制设计、规划设计、生产管理、运行控制带来挑战。同时,由于中国电力生产和消费存在着地域空间上的分离问题,以至于电力供应出现全年整体过剩和尖峰时刻短缺并存的现象。

      第五,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利于减少对外油气依赖度,但加大了关键金属的潜在供应风险。“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致使中国的石油、天然气消费的对外依赖度分别超过70%、40%。与油气资源地理分布失衡不同,地球上的风、光资源分布较为均衡,从而,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助于降低中国的油气供应风险。不过,可再生能源行业扩张将会推动铜、锂等金属需求出现结构性增长,且金属矿石资源供应垄断程度高于油气,从而,未来能源地缘政治焦点可能由油气转移至铜、锂等金属上,关键金属的潜在供应风险将会凸显。关键金属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供应的可获得性和稳定性构成严峻挑战。目前,一些关键金属的产能和投资计划远低于光伏电池板、风电机和电动车快速部署的需求。金属供应风险将导致清洁能源转型的速度放慢、成本更高,阻碍全球对

      —6—

      抗气候变化的努力。三、对策建议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和能源

      系统革命,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充分发挥党和国家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统筹利用国内国际各种资源,以经济结构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体建议有:一是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过程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注重维持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平衡,应严控新增“双高”项目建设,稳妥推进存量“双高”项目的调整和退出,切忌犯急躁冒进错误和实行盲目“一刀切”政策。二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坚决遏制高排放高污染项目的无序盲目发展,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升农业和服务业的低碳发展水平。三是构建清洁、低碳和高效的能源体系。严控新煤电项目,稳妥推进小型煤电项目的整合和有序退出,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大力提升储能和调峰能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四是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建设一批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低排放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加大

      —7—

      能效提升、智能电网、高效安全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快低碳零碳技术发展和规模化应用。五是提升可再生能源关键金属供应安全。加强国内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投入,鼓励废金属回收利用,提高关键金属资源的国内保障能力。通过拓展进口渠道和增加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维护海外金属资源的供应稳定。充分利用在稀土资源及加工、金属加工领域的优势,提升中国在国际金属资源市场的议价权。六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政策协调。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反对将碳排放作为地缘政治的筹码和贸易壁垒的借口,维护中国的发展权益。参与国际规则与标准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完善绿色贸易、投资和融资体系,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8—

    推荐访问: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中和 论文 碳达峰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