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11日 00:10 星期六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篇(完整文档)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3-03 15:45:12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篇(完整文档)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教材说明】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幅较长,语言生动,其中不乏细节描写,历来是研究孔子思想以及孔门弟子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先秦诸子选读》及《*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均将此篇选入其中。本教学设计是以高一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所选的《侍坐章》为教材进行设计和规划教学的。

      【学习目标】

      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进度,高一学生已经学完必修的四册教材,阅读过十几篇文言作品,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为此,本课学习目标拟定如下:

      1、介绍语言文化常识,例如古代名与字、“晳”字的写法等。

      2、落实文言基础知识,读懂篇章大意,过好语言难关。

      3、理解四子之志,以及孔子“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

      “吾与点也”也是理解孔子思想的难点所在。

      【教学准备】

      布置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阅读课文,初通文意,完成语言基础练习。

      2、朗读课文3遍,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3、阅读研讨练习的“相关链接”资料,了解孔子对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的评价,以及孔子的志向。

      【教学安排】

      1-2课时

      【教学内容】

      一、了解孔子及《论语》的地位和影响

      1、结合学生实际简单介绍孔子思想及《论语》对*人生活与思想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课文出处

      今天我们所学的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次印刷),文章选自何晏等人《论语集解》,中华书局1990年。

      二、了解语言文化常识

      朗读标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这个标题就是课文的第一句话。《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取首章前面二三个字作篇名,没有实际意义。本文题目是编者加的。侍坐,即陪长者聊天。

      首先,看看这四个人的排列顺序。朱熹说:“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各言其志”。“以齿为序”,即按照年龄从大到小排列。*古代很强调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所谓孝悌,孝即孝敬父母长辈,悌即尊重兄长。

      其次,看这里的名字,与孔子对他们的称呼不同。这里称字,而孔子称呼其名。对一个人直呼其名和称呼其字,包含了古代人的文化观。

      *古代做官的人,以及知识分子,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名与字在意义上有着某些联系。有的名与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字原,“原”是宽阔*坦的意思;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由,所走的路;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有的名与字意义相对,例如:曾点,字晳,点,小黑点也,皙,肤色洁白之意;韩愈,字退之。有的名与字的意义有文化上或事理上的联系,例如:孔子,固其母曾去尼丘山向神祈祷,才怀了孕生下孔子,又因他排行老二,所以给他取名丘,字仲尼;孔子弟子冉求,字子有,须先“求”才能“有”;公西赤,字子华,赤,红色,华,花也。

      长辈或上级对晚辈或下级,可以直呼其名,而晚辈或下级对长辈或上级,则只能称其字,这就是为尊者讳。课文里,孔子分别称呼他的四位弟子为“由”、“求”、“赤”、“点”,即直呼其名,而本文的笔者在写作时却称其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即称其字。这是一种文化自觉行为。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再次,看曾晳的“晳”字是怎么写的。

      晳,从析从日。人教版2006年的版本写作“皙”(从析从白),2008年的版本改成了“晳(从析从日)”。是印刷错误吗?这两个字究竟哪个是正确的?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从深圳大学图书馆查找了许多资料,结果发现:现行图书中有关曾晳的“晳”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从析从白的“皙”,例如于丹的《论语心得》等一般通俗读物中都写作“皙”;一种是从析从日的“晳”,例如杨树达、南怀瑾、李泽厚等人的著作,王力的《古代汉语》,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出版社的图书,以及台湾的《国学基本教材》都写作“晳”。其实,“晳”与“皙”这两个字不是异体字,意义上也没有相通之处(皙,是皮肤白的意思;晳,是“晰”的异体字,是明晰的意思),可是为什么却出现二字混用的情况呢?最后,《康熙字典》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拼音:xī,部首:日

      【辰集上】【日字部】晳【正韵】思积切,音析。【五经文字】晳从白。相承多从日,非。【正韵】曾点,字晳,本从白,《论》《孟》《史记》皆讹从日。今不可改,故收入。【正字通】按从白者为白色之皙。从日者为明辨之晳。二字义各异也。

      可见,“皙”是其本字,而“晳”是因为《论》《孟》《史记》皆讹从日,“今不可改”,所以,后世治《论语》的学问家大都沿用“皙(从析从日)”字。这些大方之家都遵从了语言发展中“约定俗成”的原则。我们学语文,也要学会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负责任。

      三、落实文言基础,初通篇章大意

      1、检查预习情况。

      2、流利朗读课文。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四、理解并探讨四子之志,理解“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

      理解课文内容,读懂大意,是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二,目标之三是理解四子之志及孔子“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

      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可以引用孔子自己的话语。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下面探讨四子之志。

      (一)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把问题的答案简要的写在教材相应的地方):

      1、这四子的志向各是什么?用简洁完整的语句概括。

      2、他们能够胜任吗?

      3、你认为他们之中谁的志向最值得赞赏?为什么?(共同讨论)

      子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晳:“异乎三子者之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二)深入探究

      读孔子对四子之志的评点语段,讨论如下问题:

      1、从对子路之志的评价中,你觉得孔子作为一个老师怎么样?

      (了解学生,严格要求,因材施教,对弟子的评价恰如其分。《三字经》说“教不严,师之惰”,看来,孔子是个出色的老师。)

      2、孔子对冉有、公西华之志的沉默不语,以及后来回答曾点问题时孔子的评价,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

      (孔子认为,冉有多才多艺,知礼乐,可以礼治国,但他却没有发挥自己的长处;公西华擅长外交辞令,有外交家的才干,可是,他却说自己“愿为小相”,他们都没有使自己做到“人尽其材。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志向太过远大,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不行;志向太小,不能使自己人尽其材,大材小用,也不行。就像我们中考高考选择学校,将来大学毕业选择工作岗位一样,不一定是学校越好,职位薪水越高就越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在自己的上司和同行面前应该做好我自己,不亢不卑,不谄媚讨好,不卑躬屈膝,用实力说话。)

      3、曾晳是个什么样的人?曾晳说的是志向吗?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

      (性情宁静淡泊之人,“鲁之狂士”;胆大而心细,当他们每人各言其志之后,他能追问孔子为何哂由,又为什么对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不着评价。曾晳与一群人到曲阜城南的沂水边去春游。这种“与人乐乐”的和谐欢乐的生活图景,正是推行礼乐教化的结果,是以礼治国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说“吾与点也”,即我赞同曾点的观点啊。)

      4、根据文意回答,孔子说“吾与点也”时为什么“喟然”而叹?

      (“喟然”是长叹惋惜的样子。可能的解释有两种:一是结合课文来理解,前面三位弟子所说的志向,孔子都不太满意,觉得美中不足,所以孔子为他们叹惋;而当曾晳说出自己的志向时,孔子立即表示赞同。二是结合曾晳的身世来理解,钱穆先生持这种看法。钱穆在他的《论语新解》这样解释道:

      “盖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曾晳乃狂门之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与巢许伍哉?然则孔子之叹,所感深矣,诚学者所当细玩。”

      结合孔子“喟然”“与点”和曾点身世综合分析,当不应排除这种可能,尤其是曾晳终生不仕,久居故乡,又是孔门狂士,因此,当他在“侍坐”中说出一番务实可行的志向时,孔子眼见弟子的长进也会由衷地予以赞叹。这正是孔子善于因材施教的体现。)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短短的“侍坐”一章,廖廖315字,却为我们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四子侍坐、与夫子共言其志的故事。这个故事究竟是生活实录还是艺术再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孔子对其弟子的才能、性格的真实了解,从而给他们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指导,孔子对弟子们严格要求,从而让他们做到人尽其材,同时,故事还深刻地表现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与仁。本篇语言的简练、精辟、含义深刻,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细致品味的。

      《论语》的确是一部了不起的书,其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修齐治*”之精髓,表现了儒家思想积极奋斗、努力进取而又顺应自然的思想,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的东方智慧。作为一个*人,我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论语》的伟大价值,而美国作家威尔·杜兰特却非常羡慕我们,他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一书中这样写道:

      “我很羡慕*的儒生——他们被要求记住孔子的每一句话,因为我发现他的每一句话都深刻而精当。有时我认为如果这些格言在我记忆中沉淀20年,我或许会变得心态*和、举止庄重、思绪沉稳、个性深沉、彬彬有礼,这些我能在*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身上找到。”

      今天这堂课只是学习《论语》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回去之后,继续阅读《论语》,真正地去领会《论语》的精神实质,用《论语》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智慧之人。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一、教学背景

      高一的一堂公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已上了三分之二,对《侍坐》这篇文章的解读正迈入高潮。解读了“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是孔子对三个学生言的“志”的肯定后,我正想继续问学生:“孔子对三个学生分别做了怎样的评论。”有一位同学突地站起来问道:“老师,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如果说子路的志向是当一个将军,冉有的志向是当一个政治家,公西华的志向是当一个小相,也可以说是外交家,那么曾皙要当什么?”这个问题问得我措手不及,因为备课的时候,我将注意点放在了对“以礼治国”的理解上,把曾皙的发言所描绘的“春风沂水”的理想蓝图,归结为是儒家礼乐治国付诸实践的完美体现,是大同世界、理想社会的缩影,但未对曾皙的个人价值意义上的志向作过多的关注。没想到在学生的直觉上,谈理想就是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等个人的定位。学生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地问了一个我备课时没准备的问题。怎么办?是按公开课备课的原有方案执行下去,还是在紧张的时间里去解答这个有争议的问题,而把这堂备“好”课的公开课导向不知去处的前方呢?我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此刻直觉告诉我,这时按公开课已备好的方案执行下去,肯定是败笔,另起炉灶,或许柳暗花明,而且这可能还是一座埋藏着金子的宝藏,可能是深入阅读文本的突破口,我不禁为自己的彷徨而惭愧,更为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发问而欣喜,于是我毅然抛开了原先设计的问题方案,因势利导,展开了一场备课之外的课堂对话。

      二、教学过程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刚才我们分析得还欠到位,大家想想看,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1:“曾皙的志向是想当一名老师。”

      师:“谈谈依据。”

      生1:“春天,带几个学生,游山玩水唱歌,这不就是一幅师生春游图吗?”

      生2:“我认为是归隐山林,是隐士。”

      生3:“不,把自己的理想定为大同世界,应当是一名大政治家”

      师:“看来答案不少,还有吗?”

      两三秒停顿后,“曾皙的社会理想是和谐社会,他的个人理想似乎应当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的*常人”,一位女生在座位上回答道。

      师:“看来,每个人对曾皙的志向都有不同的解读,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时间,分组讨论一下,在文中找出自己的根据,或者找出反驳别人观点的根据。”

      学生们纷纷分组讨论,我趁机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并在电脑里找出备课的资料库,将原先准备给学生看的资料幻灯片做了简单的重新组合。也没时间关注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但看上去,讨论还热烈。

      师:“好,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4:“参考书上说,这事发生在孔子的晚年,晚年的孔子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说过‘道不得,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这‘喟然一叹’流露出无奈,消隐当是合于情理的;而且曾点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又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应当说曾点想当一个隐居在山林的隐士的看法得到了孔子的赞同。”

      生1:“孔夫子正是深感他的主张难以推行,所以说‘吾与点也’,从政治国的路没有机会走,那就和人办教育吧!当个教师,‘浴乎沂,风乎舞雩’,和学生一起‘咏而归’,岂不潇洒?”(生笑)

      生5:“孔子对子路的‘哂之’,从下文看,孔子并没有否定三个学生治国的才能、从政的志向,只是对他们三人表达志向的态度不满意,孔子并不是否定他们从政的理想,而是积极评价他们的实力和才能,鼓励他们大展宏图。”

      生3:“对啊!本文的开头孔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这些学生们只是想当隐士,当教师,当一个凡人,要别人了解他干什么?正是这些学生想得到国君的重用,想怎样才能合乎时机地显露端倪,所以才说‘不吾知也’!而孔子提问的前提也是‘如或知尔,’有人要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会怎样。所以他们的理想应当都是积极入世的,而不是当什么隐士、教师,甚至凡人!”(众生鼓掌)

      生6(刚才在座位上回答的女生):“曾皙的‘凡人’是在实现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后的‘凡人’,曾皙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是因为前面三位同学的回答既有社会理想,又有对个人的名利、地位的追逐,而曾皙的理想只有社会、大家的,没有个人的荣华富贵,天下为公,此‘凡人’非彼‘凡人’也。”(众生笑,鼓掌)

      师:“很精彩,大家还有吗?”

      “这位同学,你说说!”我望着一双欲说还休的眼睛说。

      学生7:“‘暮春者’,暮春三月是春光和煦,草长莺飞,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曾皙的人生定位应该是亮丽的!”

      学生8:“曾子‘舍瑟而作’,作,起也。推开琴瑟站起来,有踌躇满志、昂扬向上之态。”

      学生9:“隐逸者,好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居,或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清净,我感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十几个老老少少,一大群人一起游玩,一起唱歌,热闹非凡,与隐士的心态不相符合,认为曾子要当隐者我是不同意的。”(生又笑,鼓掌)

      师:“刚才大家深入文本,提出了对大师的不同理解,我也谈一下几位名家的看法,以供参考:

      《论语今读》的作者李泽厚先生认为,《侍坐》是非常著名也非常重要的一章,该文从字句到内容,历来有各种解说。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曾子‘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其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幻灯片A)现代评论家朱宏达认为‘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表现为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这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的上的修养追求,使得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考余地。’(幻灯片B)现代作家张应抗在《人生哲学论》里谈到‘孔子的赞同曾皙,并非想作隐士,想超脱尘世,而要寻找单纯、简明、朴素、自然的人生。不要把自己当圣人,也不要当一个冷嘲热讽的厌世者,而是要当一个好老师、好朋友、好父亲,一个有思想、懂世故、通人情的长者,一个不爱生活的人是成不了仁者的,一个不爱社会的人更不会成为仁者,一个痛苦伤感、叹老嗟贫的人不是仁者,一个麻木冷漠、无情无义的人也不是仁者。仁人之心总是充满了光明、道义、欢乐、眷爱,他热爱自然、音乐、孩子、春天,他的灵魂安宁、沉静、和谐。’(幻灯片C)做一位‘仁者’,应当是儒家至高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备的课还没上好,一堂课的时间却已到了)“今天我们穿越时空,与先哲相识、沟通、对话、交流, 拓宽了自己的视界、心胸,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再次走进大师的心灵,感受亘古长青的儒家文化的精髓吧!”伴随音乐,在朗诵声中结束了本课。

      三、收获与反思

      1、 备课的教案肯定不是最佳的脚本

      最好的教案不是“备”出来的,而是在课堂上生成的。这堂课由一位学生的突发问题而导向了备课之外的课堂流程,我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干脆偏离原定的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这恰恰被评课老师认为是本堂课的最大亮点,学生也认为通过思辨,从字词到内容对本课有了更深入的解读,这堂公开课虽不是一台好戏,但是一堂真课。

      2、 我们都知道新课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和学生*等对话

      一般教师在公开课上更是尊重学生,然而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在潜意识中对话语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念,学生往往受其诱导,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师生对话的*等性。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不敢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不能接受学生的“误读”,而“委婉”地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学生的话语权;或为了多元解读而“多元解读”,不能“纠正”学生的“误读”,过分放纵学生的主体性。这堂课的后半部分,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第一主体、也使最后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了真正体现,将教育的实现机制从学生的积累变为学生的自我生长,学生在对知识进行内部的自我组织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3、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中,言语对象的内容与学生原有语感图式的落差,产生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是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阅读主体从文本中解读出来的,有自身的人格力量与精神品位;有自身的阅历与经验;有自身的文化、艺术和审美。教师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在宽容、民主的气氛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敢想,敢说。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和消除张力的过程。在本堂课的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对话并非是把本来应该占据“阅读对话”主导的另一主体方——文本撇在一边的学生自由“交谈“的对话,而是走进文本的内部,在阅读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经验、意志、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视野,学生对文本产生创造力,文本对学生也产生引导力、影响力,不经意中体现了真正的阅读对话。

      4、教学对话。

      教学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对话的过程,如果用简洁直观的图式表现这一过程,大致可以演示为:

      生本对话

      原始文本

      对 话

      (师生、生生)

      文本1

      文本2

      教材课文

      文本3

      文本4

      修正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整个阅读过程的核心和关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该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其中“培养”、“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本教学片段,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下,通过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在协作交流中,引起共鸣和碰撞,共享知识和经验,纠正偏差和错误,获得发现和感悟,还能使文本逐渐与学生实际发生联系,从而使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建构了信息意义,对新的信息进行了编码,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了对问题的不同理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

      【国学诵读】

      完成背诵,课堂听写。

      【学习目标】

      (分层次设计)

      1、根据学案,学生完成知识积累,教师点拨;

      2、分析人物刻画技巧:对话描写、动作描写;

      3、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展示孔子理想世界;

      4、熟悉文本,尽可能当堂完成背诵。

      【自学导引】

      适当补充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积累整合】

      检查预习情况,由学生板演答案,教师订正。

      【感受鉴赏】

      一、阅读《孔子世家》分析:

      1、对“郑人”描画的孔子形象,孔子为何“欣然笑之”?(处世态度):

      2、孔子为何被称为“丧家之狗”?

      【思考领悟】

      1、结合文章层次,诵读课文;

      2、诵读“四子述志”一节,根据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以同学分角色读、说为主 )

      (1)、子路:

      (2)、冉有:

      (3)、公西华:

      (4)、曾皙:

      3、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中,动作描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文本找出不同人物相关动作加以分析分析(请同学注意模仿)

      【发现创新】

      孔子为何要“与”点呢?(理想世界)

      【课堂检测】

      引领学生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孔子世家》训练习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

      教学目标:

      1、探索文章内在的线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了解和孔子。

      3、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注意字的读音。

      重点难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十年寒创苦,初战败北落孙山;有志能通天,重整旗鼓夺魁元。”说的是人要有志,有可以拔开云雾见天日。黄巢铮铮誓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得桃花一处开”,孔子也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要有志,所谓“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有了志,就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他们的志又是什么呢?

      (二)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这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宣言:如果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想继续生存的话,必须回头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无法措手足”。

      (三)《论语》: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教师范读,指出字的读音,句读的停顿。

      (五)学生自渎,弄清文章的情节。

      (六)探究:

      1、文章题目的理解

      其中四个人是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就是陪着长者说话。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谈话

      2、文章围绕什么事展开讨论的?

      志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3、你是怎么看待他们所说的话?

      子路————“其言不让”————哂之————直率

      冉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叹之————谦虚

      公西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惜之————更谦虚

      曾皙————与之————洒脱

      (七)延伸:

      1、他们的思想你是怎样看待的?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需要这些思想?为什么?

      2、孔子的思想和*文化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设计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设计1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关注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

      【学习重点】

      1.了解和掌握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2.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难点】

      1.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了解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学会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一)辨析下列加黑加横线的词的含义:

      以①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方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方形

      ②毋吾以也通“已”认为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土地纵横

      ③则何以哉用、做③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礼仪、礼

      ④以俟君子就,连词,表顺承④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洞其中刚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假如①吾与点尔赞同

      如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与②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语气助词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③遂与外人隔绝和

      ④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④往借,不与给

      (二)下列句子中加黑加横线的词有什么特殊用法(词类活用)?

      ①端章甫:

      ②鼓瑟希:

      ③风乎舞雩:

      ④可使足民:

      (三)下列句子与现代汉语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①毋吾以也

      ②不吾知也

      ④何以哉

      ⑤④求,尔何如?

      ⑥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⑦⑥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四)翻译下列语句:

      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⑧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⑨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答案:

      (二)①端章甫名词活用为动词②鼓瑟希名词活用为动词

      ③风乎舞雩名词活用为动词

      ④可使足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①毋吾以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不吾知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省略句

      ③则何以哉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④求,尔何如?省略句宾语前置

      ⑤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介宾短语后置

      ⑥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省略句

      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定语后置

      (四)翻译句子

      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教化的事情,就只好等待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去做了。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诸侯会盟、共同朝见天子的大典,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③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结束,放下瑟站起来。

      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时节,春天的夹衣都穿上了,约五六个成年(行过冠礼)人,六七个少年人,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学习小结】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1.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小结:“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认的科学的教育原则,在这方面儒家创始人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题部分:

      1)读准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

      ①千乘之国②愿为小相焉③舍瑟而作

      2)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居①坐②处于③住④住处⑤处在某种地位或某地方⑥占,占据⑦积蓄,储存⑧*日,*时⑨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义较虚,相当于“过了……”

      A.居则曰,“不吾知也!”(⑧)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⑤)C.年且九十,面山而居(③)D.居十日,扁鹊复见(⑨)

      E.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①)

      F.囤积居奇(⑦)

      (2).异①不同②奇特,与众不同③奇怪,惊奇

      a.异乎三子者之撰(①)b..渔人甚异之(③)

      c.永州之野产异蛇(②)d.览物这情,得无异乎(①)

      e.父异焉(③)f.异曲同工(①)

      (3).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安全③安心④安抚抚慰⑤安置,安放⑥什么,什么地方⑦怎么

      a.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⑦)

      b.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

      c.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⑤)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⑦)

      (4).知①知道②知觉,感觉③见解,知识④了解⑤交好,交往⑥主持⑦zhì通“智”。

      a.居则曰:“不吾知也。”(④)

      b.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⑥)

      c.不知木兰是女郎(①)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首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⑦)

      e.人不知而不愠(④)

      f.孰为汝多知乎(③)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却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1.给下列词语注音: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③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2.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奉

      B.居则曰闲居

      C.如或知尔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成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B)

      A.以吾一日长乎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翻译句子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

      ②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学法指导】

      注意探究总结方法规律。

      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组长做好总结提升,形成小组意见,再在班内交流。

      仍未解决的问题一定写下来,通过各种途径解决。

      【学习小结】

      写下自己的收获,在一点一滴中体会自己成功的快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1

      教学理念:

      本课是《*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的一篇赏析范例,课下有详细的注解,《新课标》也主张在选修部分,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因此我把本文的文句疏通和文言知识分类整理教给学生,要求在预习时把存在的困难加以记录,教师在第一课时补充和归纳总结,并梳理文章内容。在第二课时,根据课堂回顾做针对性的检查和指导,达到落实基础知识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文本,通过三个问题的设置,初步把握孔子四个弟子的志向;之后通过讨论和教师补充、追问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志向,这样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分析教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选修模块《*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一篇文章。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篇,是《论语》中篇幅相对较长的一篇,它主要表达了儒家的治国理想。首先,课文中字词句的疏通,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其次,本文的主题是言志,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由“问志”——“述志”—“评志”三部分组成。其中 “述志”部分是重点,“评志”部分是难点,即孔为何“哂由”,又为何“与点”, 孔子的“志向”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及《论语》;

      积累本文中的文言词语、句式,疏通文意;

      梳通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及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对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的三个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达到对文本知识有效掌握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曾皙和孔子志向的学习,树立自我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文意,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理想观。

      一、导入:

      1、课前导入:播放歌曲视频《孔子说》。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迅速从课间回归课堂。)

      2、课堂导入:宋代诗人米芾的诗:“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圣儒的《论语》,从节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领略圣人的风采。

      二、三维目标展示:

      (设计意图: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了教学思路、教学意图。)

      四、检查预习——你是我的眼

      步骤:

      1、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提问。

      2、教师总结问题,并重点解难。

      3、集体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借学生的眼看他们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作针对性指导;梳通文意、感知文本内容。)五、合作探究——元芳,此题你怎么答?

      曾经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十年寒窗苦,初战败北落孙山;有志能通天,重整旗鼓夺魁元。”说的是人要有志,就可以拔开云雾见天日。黄巢铮铮誓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得桃花一处开”,人要有志,孔夫子也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有了志,就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他们的志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来探讨。

      1、熟读全文,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孔夫子给他的四个学生上了一节生动的主题班会课,你知道孔老师四位高徒的志向分别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弟子的志向,为理解孔子的形象做铺垫。)

      2、孔老师是怎样评价四个弟子的志向的?(用原文回答)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设计意图:理解孔子的评价,把握孔子的性格形象。)

      3、曾点向往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用原文回答)这种生活状态寄托了他什么样的生活理想? (设计意图:理解曾点的志向,为下面理解孔子的治国理想做铺垫。)

      (总设计意图:1、根据课文内容,由浅入深,从学生的志向到课文的主题逐渐引出孔子的治国理想,为下面当堂检测做合理铺垫;2、让学生全员参与,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展现课堂的主体的积极作用; 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目标回扣:

      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1.回顾目标

      2.小结内容: 让我们慢慢打开这幅画卷:冰河融化,草长莺飞,春暖花开,身着美丽轻薄的春衫,约几个知心好友,带几个烂漫孩童,在清澈的小河沐浴戏水,在高高的台上享受习习春风,带着清爽,在夕阳暖暖中,踏歌而归。 曾点所言说出了人心最*淡最朴素最适合人性的活法。前三者兴国安邦的用让那个华贵理想,曾点的志向有如邻家女孩,亲切*常,不施粉黛,有如*淡流年波澜不惊。咏而归的闲适,舒张人性的散淡。曾点的理想举重如轻,他符合孔子社会理想。

      七、当堂检测:

      《颜渊季路侍》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第五》)

      1、翻译这篇短文。

      2、结合短文,说说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社会理想。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检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曾皙和孔子的治国理想,使学生的思想境界更加开阔。)大同境界。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这里有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一个给人无穷回味和浮想联翩的教育场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为思想家孔老夫子,他博大精深,如金声玉振,如万仞宫墙;我们还看到了作为教育家孔老夫子,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堪称万世师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读百篇也其义自现,要精通论语,既要纵读百变,还要横读百篇,今天我们读背论语,就是让孔子的精神在我们精神的原野里长成一株开花的树。

      八、拓展延伸:

      孔老师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支军队可以失去他们的主帅,但是一个人却不可以失去自己的志向。的确,“人无志则不立”,一个人假若没有远大的理想,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比照孔老师的学生,身为学生的你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规划,请同学们畅谈自己的志向,并说说,你会为之如何奋斗。

      (设计意图:及时拓展延伸,由孔子学生的理想,到孔子的理想,水到渠成,让学生谈自己的理想,落实情感目标,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根据本单元学习重点古诗文的诵读和欣赏,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各组成员分别活动,由分担角色朗读上升到扮角色表演。活动的原则是:由读到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在读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在表演中体会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气质和风范。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对话语言,分析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3、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魅力。

      【学习重点】

      通过语言和简单的动作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文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分角色朗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学习过程:

      一、夯实基础,积累有关常识。

      (1)(以邀请嘉宾的形式展示出孔子的画像,然后借机介绍孔子和《论语》)

      内容:智者、仁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思想宝库——《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2)文化常识抢答巩固:(幻灯片)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集,是记录__________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

      明确: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性格,感受孔子的教学魅力。

      1、初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并把原句读出来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并在课本上标出。

      哂()莫()俟()铿()

      沂()冠()雩()喟()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并说出原句)

      率尔:哂:知方:

      撰:喟:与:

      2、再读,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幻灯片)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毋吾以也(省略句)

      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

      (2)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思考并讨论问题:

      ①从内容来看,这一段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围绕谈“志”展开。

      ②你能理出这篇文章的思路吗?

      明确:问志————述志————评志

      3、品读,把握性格,感受魅力。

      根据课文对话及简单的动作描写,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小组分角色朗读,用现代语言演绎现代版的“孔子讲学”情景。)

      问题1:从弟子的述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子路——强国冉有——富民

      公西华——以礼治邦曾皙——春游图

      问题2:根据课文对话及简单的动作描写,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幻灯片)

      子路:冉有:

      公西华:曾皙:

      孔子:

      明确: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

      子路:直率自信,粗疏鲁莽。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

      孔子:热情严格,谦和亲切。

      问题3:孔子对这4人的回答态度是怎样的?用一个字来回答。

      子路——哂冉有——赞

      公西华——惜曾皙——与

      问题3:孔子为什么“哂由”“与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明确:

      哂: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补充:《礼记曲礼上》规定“长者不及,勿谗言。”这就是说在长者面前,如不问及,是非礼的.,所以受到孔子的哂笑。这种形式的主动发言,并不被孔子所提倡。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与点:曾点描绘了一幅“暮春咏归图”,是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是太*盛世的一个缩影,人们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的和谐社会理想生活

      问题4:为何是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明确: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小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

      4、小组分角色表演“孔子讲学”情景剧,并作出评价。

      三、谈学习感受。

      在你心目中,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的课堂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学生自由发言

      四、朗读下列经典名言并达到背诵。

      (学生齐声朗诵以下经典名句,深刻领悟古代大教育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诲。)

      (幻灯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结束语:

      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教育场景,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这,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无穷魅力,也是孔子这位大教育家的无穷魅力。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10篇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会认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根据诗句说故事。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先不要坐下,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百忙之中也来和我们一起上课,我们也应该向他们问个好!(学生和家长问好)现在就让我们轻松地进入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先一起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找别扭”,(点击课件:“轻松一刻”)老师要请一位同学在10秒钟之内找到两幅画的区别,谁来?(指名上台操作主机)

      师:好!这两幅图当中篱笆是不一样的!你马上就找出来了,真棒!同学们还想玩吗?

      生:想!

      师:那好,老师再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试试。(指名上台操作主机)同学们觉得哪两幅画比较难找?

      生:第二次的两幅画比较难找。

      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比较难找?

      生:因为第二次的画里的那只蝴蝶是黄色的,而且,它所停的花也是黄色的!

      师:观察得真仔细!表扬!蝴蝶飞进花丛中就不见了,有一首诗里也有一句类似的话“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宿新市徐公店》里的一句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进行导入,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压力,同时通过图片中篱笆和黄蝶的特点,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解诗题

      师:大家看看,老师写的有什么错误吗?

      生:少了一个字,“宿”。

      师: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把这个字写上去好吗?

      (教师板书,指导书写:宝盖不宜过宽。学生书空)

      师:谁来告诉我,这个字什么意思?

      生:住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师表扬)

      师:有人知道“新市”是什么意思吗?

      (生自由回答,如果不知道,师过渡:看来,还是于老师知道的多一些。“新市”,是一个地名,在今天的浙江省,大家记住了吗?)

      师:还有最后一个词了,“徐公店”,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自由回答,如果不知道,师过渡:还得我来告诉大家,“徐公店”,就是姓徐的人家开的店。)

      师:咱班有姓徐的同学吗?

      生:有,徐木子。

      师:那我们能不能称呼徐木子“徐公”呢?

      (引导学生理解“公”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师:所以,我们不能称呼徐木子为“徐公”,但大家往下面看看,我们敬爱的徐校长,我们就可以称呼徐校长为——(“徐公”)那如果用古代的习惯,你们怎么称呼于老师?(“于公”)

      师:现在大家都理解这首诗的题目了,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引导学生断词:宿/新市/徐公店)

      师:学到这里,通过题目,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了吗?

      (杨万里住在姓徐的人开的店里看到的事物)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题目,让学生了解本首诗歌所描写的主要内容,在知识储备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所学的内容。

      三、自主读文,纠正字音

      师:理解的不错,那杨万里住在姓徐的人开的这家店里,看见了什么呢?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个一个地读读这首诗,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读错了马上纠正。声音不要太大,能听清楚就好。

      (学生分组读诗,教师巡查,指导)

      师:(学生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

      (学生自由汇报,教师让学生将错误诗句重读)

      师:我整理了一下,这些字大家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我们把他们再读一读。(课件出示生字:篱 疏 未 追 店 徐 菜 宿,纠正学生的字音)

      师:这里面有几个字是要求我们会写的,和老师一起写,好吗?

      (教师板书,学生书空)

      师:生字会读了,诗中的生词会读吗?(课件出示生词:疏疏 菜花 急走 一径深 未成阴 追黄蝶 无处寻)

      (学生读词)

      师: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我还注意到,有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另一个同学就让他反复读,让他多读几遍,这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习的精神!现在,敢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吗?(课件出示古诗)

      (3生读诗,师指导)

      [设计意图]把字音读准、词语读连贯、句子读通顺,这是朗读的最起码要求。这个环节中,按照“字——词——句”的顺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书写能力,为后面感情朗读古诗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研读诗文,理解诗意

      师:很好,语音准确。但仅仅读通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能够理解。现在,我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大家再把这首诗读几遍,并思考,诗中都写到了什么?他们什么样子?如果有不懂的,可以和你的同桌商量了商量。开始吧!

      (学生按要求学习,老师巡查,指导)

      师:一共28个字,难不难?不难!认为自己读得懂的举手。我来看看!不一定要读得很准确,大致读懂的就举手。好的,有些同学还是没把握,老师提两个问题好不好?如果你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的读懂了。

      师:(问第一个问题)诗的题目叫“宿新市徐公店”——住在姓徐的人家开的店里,懂吗?(生:懂)那我问你,杨万里在那里都看到什么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篱 径 树 花 童 蝶 菜花)

      师:非常好,第二个问题:这些事物什么样子?一行一行地读,你能不能从诗中找到依据?每个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生自由回答,师纠正)

      师:看看,这两个问题大家都能回答,你们真的读懂了。

      1.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师:在那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是那样安静,这就是——(课件出示诗句“篱落疏疏一径深”)(生读)

      师:老师还没感觉到这条路的深远,教你们一个办法:读得慢一些。

      (师范读:篱落/疏疏/一——径——深——生跟读)

      师:好,这次我听出来了,好安静,路好长好长!谁还来读?

      (3生读诗)

      师:“树头花落未成阴”,读着读着,我感觉到春天正悄悄地离开我们,初夏正向我们走来,树上的花已经纷纷落下来,可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形成浓密的树阴。谁读读这一句?(课件出示诗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3生读诗)

      师:哦,我好像看到了花瓣正在微风中飘下来呢!老师也想读读,请你们闭上眼睛,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一起再来把这美丽的画面读读。

      3生读,小组读,全班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教学古诗,就应该充分调用学生的想象,为教学服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想象更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想象是古诗诵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2.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读得这样好,老师要奖励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课件播放“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动画,随后出示这两句诗。)

      师:谁读读这两句诗?

      (1生读)

      师:老师想问问你们,捉过蝴蝶吗?当蝴蝶飞起来时,你是怎样跑的?

      生:快跑。

      师:对,诗句中的“急走”就是快跑的意思。可我没听出你在快跑呢!该怎样读这行诗?

      生:速度快一些。

      师:好,就你读读看。

      (3生读诗)

      师:捉蝴蝶是很快乐的事,我想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你的快乐。

      (3生读诗)

      师:大家一起读读这两句,读出你们的快乐。

      (生读诗)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很适合语文教学。

      师:可惜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说告诉我为什么蝴蝶飞入菜花看不见了?

      生:因为蝴蝶是黄的,菜花也是黄的,所以蝴蝶飞到菜花中,就看不见了。

      师:那你认为小朋友没捉到蝴蝶,会是什么心情?

      (生自由回答)

      预设1:快乐

      师:哦,我听出了你快乐的感受,那你读读这两行!

      (生读)

      预设2:难过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看出了你的一些无奈。没关系,待会就有一只更美丽的蝴蝶飞过来。你还难受吗?(不难受了)对了,等待也是一种乐趣,带着你的快乐,再读读?

      (生读)

      [设计意图]“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结果不是伤心,而是一份另样的快乐,这一切在诗人眼里是那样的真实,富有生命活力,是那样富有生活情趣,所以不能把这句的感情基调定在伤心、失望上。要通过教师引导没让学生体会出其中的情趣。

      师:同学们,这一幅美妙的捕蝶图正好被诗人看到了,杨万里看到美丽的油菜花,看到这追蝶的孩子,看到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无奈,诗人有感而发,写下——(生接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这是一幅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的图画,怎么读才能读好?

      (师指导读出趣味)

      师: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幽静的`小路伸向远方,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师:你想到了哪句诗?

      生:“篱落疏疏一径深。”

      师:树上的花落了,叶子还没长大,还没形成树阴呢!

      生:“树头花落未成荫。”

      师:小朋友们急忙跑过来抓蝴蝶啦!

      生:“儿童急走追黄蝶。”

      师:抓到没有?

      生:“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小结: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意的田园风光呀!看,幽远的小径,追黄蝶的儿童,稀疏的篱笆,长着嫩嫩树叶的大树,一切都这样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虽然小朋友们没捉到蝴蝶,可他们也体会到了捉蝴蝶的快乐。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你随着音乐把诗读一番,读出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全诗,生有感情地读)

      师:大家读得不错,你能看着图把这首诗吟诵给大家听吗?

      (课件至首页,生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描述性语言和课件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含义,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五、教师小结,深化理解

      师:诗人杨万里用非常精炼的语句,仅仅28个字,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趣味横生的儿童捕蝶图,看着插图,想着古诗,你能把它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能)我们就把这个故事作为今天的作业,明天课堂上我们交流,好吗?

      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古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像杨万里、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宿在新市徐公店所看到的暮春田园风光和儿童捕蝶的美丽景色,在教完本课后,回顾学生上课情况及同事们的评价,我感触颇多。

      我在教学中有如下两点侧重:

      一、教给方法,学会学习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渗透了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解诗题,知题意;抓字眼,明大意;读诗境,悟诗情;诵诗文,勤积累。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生日后自学古诗作铺垫。有了这四步法,学生很快能进入本课的学习活动中,这样设计目的使学生最终学会自学古诗。

      二、合作学习,品位意境

      这首古诗采用白描的方法,语言自然无华,个别字词突破了,诗意就容易弄懂了。在小组合作中,我让他们通过反复诵读,互相商讨,共同理解诗意,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在反馈时说得很生动。但要他们品位其中的意境,这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合作学习中,我旨在让每位同学有发言、有质疑、有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只要他们能说出诗中描写了美丽的春光,悠闲的农村生活,儿童天真可爱,诗人喜爱大自然或喜爱孩子等等有关诗句感悟的内容,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字音

      1、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掌握字音。

      重点字音:

      荣

      宿

      篱

      疏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2、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随机解决学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4、教师范读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5、学生美读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6、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7、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8、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9、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四、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两首古诗

      二、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

      如,离——篱

      味——未

      三、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要写的字中*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

      烧

      荣;*舌音:菜

      宿

      。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仔细观察。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沟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沟的拐弯处要圆润。

      4、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会认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根据诗句说故事。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先不要坐下,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百忙之中也来和我们一起上课,我们也应该向他们问个好!(学生和家长问好)现在就让我们轻松地进入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先一起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找别扭”,(点击课件:“轻松一刻”)老师要请一位同学在10秒钟之内找到两幅画的区别,谁来?(指名上台操作主机)

      师:好!这两幅图当中篱笆是不一样的!你马上就找出来了,真棒!同学们还想玩吗?

      生:想!

      师:那好,老师再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试试。(指名上台操作主机)同学们觉得哪两幅画比较难找?

      生:第二次的两幅画比较难找。

      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比较难找?

      生:因为第二次的画里的那只蝴蝶是黄色的,而且,它所停的花也是黄色的!

      师:观察得真仔细!表扬!蝴蝶飞进花丛中就不见了,有一首诗里也有一句类似的话“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宿新市徐公店》里的一句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进行导入,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压力,同时通过图片中篱笆和黄蝶的特点,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解诗题

      师:大家看看,老师写的有什么错误吗?

      生:少了一个字,“宿”。

      师: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把这个字写上去好吗?

      (教师板书,指导书写:宝盖不宜过宽。学生书空)

      师:谁来告诉我,这个字什么意思?

      生:住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师表扬)

      师:有人知道“新市”是什么意思吗?

      (生自由回答,如果不知道,师过渡:看来,还是于老师知道的多一些。“新市”,是一个地名,在今天的浙江省,大家记住了吗?)

      师:还有最后一个词了,“徐公店”,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自由回答,如果不知道,师过渡:还得我来告诉大家,“徐公店”,就是姓徐的人家开的店。)

      师:咱班有姓徐的同学吗?

      生:有,徐木子。

      师:那我们能不能称呼徐木子“徐公”呢?

      (引导学生理解“公”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师:所以,我们不能称呼徐木子为“徐公”,但大家往下面看看,我们敬爱的徐校长,我们就可以称呼徐校长为——(“徐公”)那如果用古代的习惯,你们怎么称呼于老师?(“于公”)

      师:现在大家都理解这首诗的题目了,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引导学生断词:宿/新市/徐公店)

      师:学到这里,通过题目,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了吗?

      (杨万里住在姓徐的人开的店里看到的事物)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题目,让学生了解本首诗歌所描写的主要内容,在知识储备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所学的内容。

      三、自主读文,纠正字音

      师:理解的不错,那杨万里住在姓徐的人开的这家店里,看见了什么呢?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个一个地读读这首诗,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读错了马上纠正。声音不要太大,能听清楚就好。

      (学生分组读诗,教师巡查,指导)

      师:(学生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

      (学生自由汇报,教师让学生将错误诗句重读)

      师:我整理了一下,这些字大家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我们把他们再读一读。(课件出示生字:篱 疏 未 追 店 徐 菜 宿,纠正学生的字音)

      师:这里面有几个字是要求我们会写的,和老师一起写,好吗?

      (教师板书,学生书空)

      师:生字会读了,诗中的生词会读吗?(课件出示生词:疏疏 菜花 急走 一径深 未成阴 追黄蝶 无处寻)

      (学生读词)

      师: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我还注意到,有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另一个同学就让他反复读,让他多读几遍,这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习的精神!现在,敢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吗?(课件出示古诗)

      (3生读诗,师指导)

      [设计意图]把字音读准、词语读连贯、句子读通顺,这是朗读的最起码要求。这个环节中,按照“字——词——句”的顺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书写能力,为后面感情朗读古诗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研读诗文,理解诗意

      师:很好,语音准确。但仅仅读通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能够理解。现在,我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大家再把这首诗读几遍,并思考,诗中都写到了什么?他们什么样子?如果有不懂的,可以和你的同桌商量了商量。开始吧!

      (学生按要求学习,老师巡查,指导)

      师:一共28个字,难不难?不难!认为自己读得懂的举手。我来看看!不一定要读得很准确,大致读懂的就举手。好的,有些同学还是没把握,老师提两个问题好不好?如果你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的读懂了。

      师:(问第一个问题)诗的题目叫“宿新市徐公店”——住在姓徐的人家开的店里,懂吗?(生:懂)那我问你,杨万里在那里都看到什么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篱 径 树 花 童 蝶 菜花)

      师:非常好,第二个问题:这些事物什么样子?一行一行地读,你能不能从诗中找到依据?每个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生自由回答,师纠正)

      师:看看,这两个问题大家都能回答,你们真的读懂了。

      1.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师:在那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是那样安静,这就是——(课件出示诗句“篱落疏疏一径深”)(生读)

      师:老师还没感觉到这条路的深远,教你们一个办法:读得慢一些。

      (师范读:篱落/疏疏/一——径——深——生跟读)

      师:好,这次我听出来了,好安静,路好长好长!谁还来读?

      (3生读诗)

      师:“树头花落未成阴”,读着读着,我感觉到春天正悄悄地离开我们,初夏正向我们走来,树上的花已经纷纷落下来,可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形成浓密的树阴。谁读读这一句?(课件出示诗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3生读诗)

      师:哦,我好像看到了花瓣正在微风中飘下来呢!老师也想读读,请你们闭上眼睛,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一起再来把这美丽的画面读读。

      3生读,小组读,全班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教学古诗,就应该充分调用学生的想象,为教学服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想象更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想象是古诗诵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2.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读得这样好,老师要奖励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课件播放“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动画,随后出示这两句诗。)

      师:谁读读这两句诗?

      (1生读)

      师:老师想问问你们,捉过蝴蝶吗?当蝴蝶飞起来时,你是怎样跑的?

      生:快跑。

      师:对,诗句中的“急走”就是快跑的意思。可我没听出你在快跑呢!该怎样读这行诗?

      生:速度快一些。

      师:好,就你读读看。

      (3生读诗)

      师:捉蝴蝶是很快乐的事,我想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你的快乐。

      (3生读诗)

      师:大家一起读读这两句,读出你们的快乐。

      (生读诗)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很适合语文教学。

      师:可惜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说告诉我为什么蝴蝶飞入菜花看不见了?

      生:因为蝴蝶是黄的,菜花也是黄的,所以蝴蝶飞到菜花中,就看不见了。

      师:那你认为小朋友没捉到蝴蝶,会是什么心情?

      (生自由回答)

      预设1:快乐

      师:哦,我听出了你快乐的感受,那你读读这两行!

      (生读)

      预设2:难过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看出了你的一些无奈。没关系,待会就有一只更美丽的蝴蝶飞过来。你还难受吗?(不难受了)对了,等待也是一种乐趣,带着你的快乐,再读读?

      (生读)

      [设计意图]“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结果不是伤心,而是一份另样的快乐,这一切在诗人眼里是那样的真实,富有生命活力,是那样富有生活情趣,所以不能把这句的感情基调定在伤心、失望上。要通过教师引导没让学生体会出其中的情趣。

      师:同学们,这一幅美妙的捕蝶图正好被诗人看到了,杨万里看到美丽的油菜花,看到这追蝶的孩子,看到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无奈,诗人有感而发,写下——(生接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这是一幅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的图画,怎么读才能读好?

      (师指导读出趣味)

      师: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幽静的小路伸向远方,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师:你想到了哪句诗?

      生:“篱落疏疏一径深。”

      师:树上的花落了,叶子还没长大,还没形成树阴呢!

      生:“树头花落未成荫。”

      师:小朋友们急忙跑过来抓蝴蝶啦!

      生:“儿童急走追黄蝶。”

      师:抓到没有?

      生:“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小结: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意的田园风光呀!看,幽远的小径,追黄蝶的儿童,稀疏的篱笆,长着嫩嫩树叶的大树,一切都这样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虽然小朋友们没捉到蝴蝶,可他们也体会到了捉蝴蝶的快乐。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你随着音乐把诗读一番,读出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全诗,生有感情地读)

      师:大家读得不错,你能看着图把这首诗吟诵给大家听吗?

      (课件至首页,生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描述性语言和课件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含义,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五、教师小结,深化理解

      师:诗人杨万里用非常精炼的语句,仅仅28个字,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趣味横生的儿童捕蝶图,看着插图,想着古诗,你能把它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能)我们就把这个故事作为今天的作业,明天课堂上我们交流,好吗?

      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古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像杨万里、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宿在新市徐公店所看到的暮春田园风光和儿童捕蝶的美丽景色,在教完本课后,回顾学生上课情况及同事们的评价,我感触颇多。

      我在教学中有如下两点侧重:

      一、教给方法,学会学习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渗透了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解诗题,知题意;抓字眼,明大意;读诗境,悟诗情;诵诗文,勤积累。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生日后自学古诗作铺垫。有了这四步法,学生很快能进入本课的学习活动中,这样设计目的使学生最终学会自学古诗。

      二、合作学习,品位意境

      这首古诗采用白描的方法,语言自然无华,个别字词突破了,诗意就容易弄懂了。在小组合作中,我让他们通过反复诵读,互相商讨,共同理解诗意,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在反馈时说得很生动。但要他们品位其中的意境,这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合作学习中,我旨在让每位同学有发言、有质疑、有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只要他们能说出诗中描写了美丽的春光,悠闲的农村生活,儿童天真可爱,诗人喜爱大自然或喜爱孩子等等有关诗句感悟的`内容,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暮春时节大自然的生意葱茏,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赏景诵诗,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暮春风光)。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呢?

      2.同学们课外背会了不少古诗,我们一起来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好吗?

      点评:联系旧知和生活经验,导入新课。学生在赏春景,诵古诗的过程中,对芳草萋萋,碧柳垂丝,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美丽春天油然而生一股向往之情。有了对春天的美好憧憬,学习描写春天的诗就会是一种心理需要了。

      二、图文结合,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指出图上哪是“篱落”,认识“篱”字。

      2.这些篱笆上的竹竿与竹竿之间的间隙怎样?引出“疏”字,理解“疏”的字义。

      点评:识字写字是低段语文的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识记生字,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做的事情。而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图文结合,识记生字,经实践证明,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欣赏画面的轻松愉悦氛围中,字义理解了,生字也自然而然地记住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注意读得正确、流利、知道按节奏停顿。

      2.同学互读正音。

      3.指名读,评议。

      点评:读是语文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自得、顿悟皆从熟读成诵中来。

      四、细读文本,感悟暮春

      1.学习前两句

      (1)配乐朗读前两句。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在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曲折的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都谢了,花瓣撒了一地,树叶刚刚长出来,还没有形成浓密的树阴。)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再读这两句。

      (3)读读这几句诗,它们描绘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理解前面两句诗描绘的分别是初春和仲春时节的景象,而这首诗描绘的是暮春的景象。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4)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诗的前两句。

      点评:借助想象生成画面,重现古诗中淡定深远、生意葱茏的意境。对比赏析,感受春天的不同阶段,感受不同的诗人笔下春光的异彩纷呈。在有所得有所悟的基础上再来读,这种读,就不仅是字正腔圆,音韵和谐,停顿合辙,而是和诗人的心灵唱和了。

      2.学习后两句

      (1)自由朗读后两句诗,这两句诗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2)儿童是怎样追黄蝶的?相机理解“走”的古义。如果你是那名追蝶的儿童,“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后,你会怎样?

      五、想象拓展,积累语言

      1.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见到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样?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这首诗。

      2.指导背诵。

      (1)借助挂图,想象画面,进行试背。

      (2)指名背诵,对当堂背会的予以表扬鼓励。

      点评:在语文课堂上,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背会一些经典,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精髓的传承。这样可以让学生丰富积累,积淀语感。长此以往,学生必将“腹有诗书气自华”。

      评析:

      本教学设计立足一个“趣”字,落实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行走,进入情景,充分想象,诵读吟咏,品味诗意,体会诗情。

      古诗教学,重在吟咏。教师以指导学生感情诵读为基础,引导他们通过入情入境、有滋有味地读,不但使他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而且体验到了“急走追蝶”的欣喜,体验到了“飞入菜花无处寻”的诧异、失落。这种让学生既读出了诗的“形”,又读懂了诗的“神”的教学,是古诗教学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字音

      1、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掌握字音。

      重点字音:

      荣

      宿

      篱

      疏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2、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随机解决学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4、教师范读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5、学生美读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6、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7、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8、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9、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四、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两首古诗

      二、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

      如,离——篱

      味——未

      三、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要写的字中*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

      烧

      荣;*舌音:菜

      宿

      。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仔细观察。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沟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沟的拐弯处要圆润。

      4、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会认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根据诗句说故事。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先不要坐下,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百忙之中也来和我们一起上课,我们也应该向他们问个好!(学生和家长问好)现在就让我们轻松地进入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先一起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找别扭”,(点击课件:“轻松一刻”)老师要请一位同学在10秒钟之内找到两幅画的区别,谁来?(指名上台操作主机)

      师:好!这两幅图当中篱笆是不一样的!你马上就找出来了,真棒!同学们还想玩吗?

      生:想!

      师:那好,老师再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试试。(指名上台操作主机)同学们觉得哪两幅画比较难找?

      生:第二次的两幅画比较难找。

      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比较难找?

      生:因为第二次的画里的那只蝴蝶是黄色的,而且,它所停的花也是黄色的!

      师:观察得真仔细!表扬!蝴蝶飞进花丛中就不见了,有一首诗里也有一句类似的话“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宿新市徐公店》里的一句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进行导入,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压力,同时通过图片中篱笆和黄蝶的特点,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解诗题

      师:大家看看,老师写的有什么错误吗?

      生:少了一个字,“宿”。

      师: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把这个字写上去好吗?

      (教师板书,指导书写:宝盖不宜过宽。学生书空)

      师:谁来告诉我,这个字什么意思?

      生:住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师表扬)

      师:有人知道“新市”是什么意思吗?

      (生自由回答,如果不知道,师过渡:看来,还是于老师知道的多一些。“新市”,是一个地名,在今天的浙江省,大家记住了吗?)

      师:还有最后一个词了,“徐公店”,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自由回答,如果不知道,师过渡:还得我来告诉大家,“徐公店”,就是姓徐的人家开的店。)

      师:咱班有姓徐的.同学吗?

      生:有,徐木子。

      师:那我们能不能称呼徐木子“徐公”呢?

      (引导学生理解“公”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师:所以,我们不能称呼徐木子为“徐公”,但大家往下面看看,我们敬爱的徐校长,我们就可以称呼徐校长为——(“徐公”)那如果用古代的习惯,你们怎么称呼于老师?(“于公”)

      师:现在大家都理解这首诗的题目了,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引导学生断词:宿/新市/徐公店)

      师:学到这里,通过题目,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了吗?

      (杨万里住在姓徐的人开的店里看到的事物)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题目,让学生了解本首诗歌所描写的主要内容,在知识储备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所学的内容。

      三、自主读文,纠正字音

      师:理解的不错,那杨万里住在姓徐的人开的这家店里,看见了什么呢?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个一个地读读这首诗,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读错了马上纠正。声音不要太大,能听清楚就好。

      (学生分组读诗,教师巡查,指导)

      师:(学生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

      (学生自由汇报,教师让学生将错误诗句重读)

      师:我整理了一下,这些字大家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我们把他们再读一读。(课件出示生字:篱 疏 未 追 店 徐 菜 宿,纠正学生的字音)

      师:这里面有几个字是要求我们会写的,和老师一起写,好吗?

      (教师板书,学生书空)

      师:生字会读了,诗中的生词会读吗?(课件出示生词:疏疏 菜花 急走 一径深 未成阴 追黄蝶 无处寻)

      (学生读词)

      师: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我还注意到,有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另一个同学就让他反复读,让他多读几遍,这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习的精神!现在,敢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吗?(课件出示古诗)

      (3生读诗,师指导)

      [设计意图]把字音读准、词语读连贯、句子读通顺,这是朗读的最起码要求。这个环节中,按照“字——词——句”的顺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书写能力,为后面感情朗读古诗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研读诗文,理解诗意

      师:很好,语音准确。但仅仅读通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能够理解。现在,我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大家再把这首诗读几遍,并思考,诗中都写到了什么?他们什么样子?如果有不懂的,可以和你的同桌商量了商量。开始吧!

      (学生按要求学习,老师巡查,指导)

      师:一共28个字,难不难?不难!认为自己读得懂的举手。我来看看!不一定要读得很准确,大致读懂的就举手。好的,有些同学还是没把握,老师提两个问题好不好?如果你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的读懂了。

      师:(问第一个问题)诗的题目叫“宿新市徐公店”——住在姓徐的人家开的店里,懂吗?(生:懂)那我问你,杨万里在那里都看到什么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篱 径 树 花 童 蝶 菜花)

      师:非常好,第二个问题:这些事物什么样子?一行一行地读,你能不能从诗中找到依据?每个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生自由回答,师纠正)

      师:看看,这两个问题大家都能回答,你们真的读懂了。

      1.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师:在那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是那样安静,这就是——(课件出示诗句“篱落疏疏一径深”)(生读)

      师:老师还没感觉到这条路的深远,教你们一个办法:读得慢一些。

      (师范读:篱落/疏疏/一——径——深——生跟读)

      师:好,这次我听出来了,好安静,路好长好长!谁还来读?

      (3生读诗)

      师:“树头花落未成阴”,读着读着,我感觉到春天正悄悄地离开我们,初夏正向我们走来,树上的花已经纷纷落下来,可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形成浓密的树阴。谁读读这一句?(课件出示诗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3生读诗)

      师:哦,我好像看到了花瓣正在微风中飘下来呢!老师也想读读,请你们闭上眼睛,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一起再来把这美丽的画面读读。

      3生读,小组读,全班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教学古诗,就应该充分调用学生的想象,为教学服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想象更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想象是古诗诵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2.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读得这样好,老师要奖励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课件播放“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动画,随后出示这两句诗。)

      师:谁读读这两句诗?

      (1生读)

      师:老师想问问你们,捉过蝴蝶吗?当蝴蝶飞起来时,你是怎样跑的?

      生:快跑。

      师:对,诗句中的“急走”就是快跑的意思。可我没听出你在快跑呢!该怎样读这行诗?

      生:速度快一些。

      师:好,就你读读看。

      (3生读诗)

      师:捉蝴蝶是很快乐的事,我想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你的快乐。

      (3生读诗)

      师:大家一起读读这两句,读出你们的快乐。

      (生读诗)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很适合语文教学。

      师:可惜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说告诉我为什么蝴蝶飞入菜花看不见了?

      生:因为蝴蝶是黄的,菜花也是黄的,所以蝴蝶飞到菜花中,就看不见了。

      师:那你认为小朋友没捉到蝴蝶,会是什么心情?

      (生自由回答)

      预设1:快乐

      师:哦,我听出了你快乐的感受,那你读读这两行!

      (生读)

      预设2:难过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看出了你的一些无奈。没关系,待会就有一只更美丽的蝴蝶飞过来。你还难受吗?(不难受了)对了,等待也是一种乐趣,带着你的快乐,再读读?

      (生读)

      [设计意图]“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结果不是伤心,而是一份另样的快乐,这一切在诗人眼里是那样的真实,富有生命活力,是那样富有生活情趣,所以不能把这句的感情基调定在伤心、失望上。要通过教师引导没让学生体会出其中的情趣。

      师:同学们,这一幅美妙的捕蝶图正好被诗人看到了,杨万里看到美丽的油菜花,看到这追蝶的孩子,看到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无奈,诗人有感而发,写下——(生接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这是一幅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的图画,怎么读才能读好?

      (师指导读出趣味)

      师: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幽静的小路伸向远方,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师:你想到了哪句诗?

      生:“篱落疏疏一径深。”

      师:树上的花落了,叶子还没长大,还没形成树阴呢!

      生:“树头花落未成荫。”

      师:小朋友们急忙跑过来抓蝴蝶啦!

      生:“儿童急走追黄蝶。”

      师:抓到没有?

      生:“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小结: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意的田园风光呀!看,幽远的小径,追黄蝶的儿童,稀疏的篱笆,长着嫩嫩树叶的大树,一切都这样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虽然小朋友们没捉到蝴蝶,可他们也体会到了捉蝴蝶的快乐。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你随着音乐把诗读一番,读出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全诗,生有感情地读)

      师:大家读得不错,你能看着图把这首诗吟诵给大家听吗?

      (课件至首页,生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描述性语言和课件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含义,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五、教师小结,深化理解

      师:诗人杨万里用非常精炼的语句,仅仅28个字,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趣味横生的儿童捕蝶图,看着插图,想着古诗,你能把它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能)我们就把这个故事作为今天的作业,明天课堂上我们交流,好吗?

      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古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像杨万里、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宿在新市徐公店所看到的暮春田园风光和儿童捕蝶的美丽景色,在教完本课后,回顾学生上课情况及同事们的评价,我感触颇多。

      我在教学中有如下两点侧重:

      一、教给方法,学会学习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渗透了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解诗题,知题意;抓字眼,明大意;读诗境,悟诗情;诵诗文,勤积累。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生日后自学古诗作铺垫。有了这四步法,学生很快能进入本课的学习活动中,这样设计目的使学生最终学会自学古诗。

      二、合作学习,品位意境

      这首古诗采用白描的方法,语言自然无华,个别字词突破了,诗意就容易弄懂了。在小组合作中,我让他们通过反复诵读,互相商讨,共同理解诗意,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在反馈时说得很生动。但要他们品位其中的意境,这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合作学习中,我旨在让每位同学有发言、有质疑、有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只要他们能说出诗中描写了美丽的春光,悠闲的农村生活,儿童天真可爱,诗人喜爱大自然或喜爱孩子等等有关诗句感悟的内容,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去理解、背诵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五步品诗法”教学,不但让学生理解古诗而且能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的课余时间是如何度过的?看来同学们的课余时间真是丰富多彩,但是这些古代儿童的课余师生活一定会让你们羡慕的,想不想看看这些宋朝的孩子是怎么度过同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强调“宿sù”的读音,“店”的写法。(ppt出示课题、出示拼音加强记忆)

      二、讲授新课

      1、初读正音。(课件出示古诗词、红色字体强调读音)

      ①、指名读古诗,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篱(lí)落、径(jìng)、未(wèi)

      ②、全班齐读,读准生字词,读通读顺。

      2、再读,划节奏。(在PPT中用粗体斜线强调节奏)

      古诗的朗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应该注意节奏,要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③、学生自己读古诗,找节奏(注意:不能将词语拆开)。

      ④学生展示,教师指导后全班带着节奏再来读古诗。

      ⑤古诗的节奏不但能读出来,我们还可以用手拍出来,教师示范,学生试读。

      ⑥打节奏、齐读。

      3、读古诗、想画面。(PPT出示范图、用箭头强调诗文中描写景物的词)

      ①、同学们,古诗不但有韵律美,它蕴含的画面也很美。人们常说:“古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你们能把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找出来吗?

      ②、学生展示,教师相机简笔画、贴图、板书。

      前两句的景物:篱落、径、树头、----静态

      后两句的景物:儿童、黄蝶、菜花----动态

      ③、写法:动静结合、白描手法

      4、抓重点词,理解诗意。(PPT出示诗文,由黑色字体转变为红色字体,强调重点词)

      ①、深:创设情景理解深远和深坑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深是深远的意思。

      ②、未成阴:出示组图让学生选择符合诗意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明确此诗描写的季节,引出“菜花”。

      ③、急走:快跑。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走”的意思。

      拓展:(想像说话)

      当孩子们在追黄蝶的时候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嘴巴会不会闲着,心里又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④、诗中还有一个字写出了孩子们好胜、不服输的性格,你们能找出来吗?——“追”与前问照应,将儿童天真烂漫、不服输的性格跃然纸上,使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5、检测:熟读成诵。(ppt出示范图,箭头指示提醒孩子背诵古诗)

      ①、看画面,读古诗。

      ②、看画面,背古诗。

      三、总结本课学习古诗的方法——“五步品诗法”。(PPT逐条展示总结的背诵方法。)

      1、初读正音。

      2、再读,找节奏。

      3、读古诗、想画面。

      4、抓重点词,理解诗意。

      5、看画面,背古诗。

      同学们,你会用“五步品诗法”来学习古诗了吗?

      四、拓展训练:(课件出示古诗)

      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江雪》。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五、作业:(课件出示)

      古诗词是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背诵更多的诗词。

      六、板书:(简笔画)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 一径树头——静

      儿童 黄蝶 菜花——动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五、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六、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四、板书:

      诗宿新市徐公店

      情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

      画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动)

      意色:黄(绿)(黄)

      共4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

      教学要求: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并能教学课本P40~41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荫、急走”等词语的内容意思。

      教学要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指出背诵《绝句》

      2、指名说说绝句的意思。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指导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继续运用“四步法”学懂古诗。)

      (1)题。板书后,“宿”,住。“新市”是地点,在现在的湖南省攸县。“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客店,“公”,是对人表示尊敬的称呼。

      (2)介绍作者。

      2、学生自学古诗。

      (1)自由读。自学6个生字,查字典理解词语。读古诗看插图想想哪些地方能自己读懂。完成《作业本》第1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2〉检查

      〈3〉指名读古诗,交流自己哪地方读懂了。

      3、指导学习古诗

      理解词语,读懂词句。

      (1)理解第1句:

      “疏疏”是稀稀落落、不密的样子。“篱笆”、“径”“深”各是什么意思?

      回答后。教师讲:篱落,指篱笆;径,是指小路;深,远,很长的路。这句意思是:菜园边的篱笆稀稀疏疏,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

      (2)理解第2句:谁能说说“枝头”、“未成荫”的意。

      枝头,指树枝上,未成荫,树叶长得还不浓密,不能遮盖地面而为树荫。这句诗的意思是: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不很茂密,不能遮盖地面成为树荫。

      (3)理解第3句:

      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教师讲述:“急走”是奔跑的意思。这诗句的意思:

      儿童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

      (4)说出第4句,让学生说说这句的意思后,教师讲讲:

      蝴蝶飞进黄色的菜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说出诗意,感受意境。

      (1)自由朗读,试说说古诗的意思,同桌相互练说

      (2)集体朗读,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5、体会感情,背诵默写。

      〈1〉讨论: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面?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

      〈2〉讨论后,教师小结: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春夏这交儿童们在菜园里天真活泼地捕蝶嬉戏的生动画面,作者也受到感染,童心萌生,非常高兴。全诗充满欢乐。请大家用活泼、向上、欢乐的感情读,背诵诗歌。

      〈3〉、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布置课堂作业

      共4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

      许多老师对古诗教学感到棘手。如把字、词、句的意思嚼碎了喂给学生,“填鸭式”地教学,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如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教师不讲或少讲,又怕煮“夹生饭”。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不“填鸭”,又能把“饭”煮熟呢下面这位教师的古诗教法给了我们很好启发。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理解文字,再理解词语意思,最后连接句意,理解诗意。

      2、从诗意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领悟诗中的意境。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理解字、词、句意

      板书课题。教师一边背诵,一边在黑板的左侧板书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正音:“疏”读Shu不读Su。

      2、利用工具书自学古诗(分四人组),理解诗的字、词、句意。

      3、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对字、词、句理解的情况。

      (2)分句解释诗意(同学们相互补充)。

      (3)教师小结后解题,介绍作用。

      三、诗文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学生画简笔画(指名两位学生分别在黑板和幻灯片画,其他学生在草稿上画)。

      2、师生评画。

      (l)评黑板上的画。同学们认为画得很美,但画中枝繁叶茂的树木固然好看,但不符合“未成阴”的诗义。

      (2)评幻灯片上的画。同学们感觉通过抽出的新芽、延伸的小路、茂盛的菜花、翻飞的蝴蝶、儿童的形态,充分展示了春天的气息。

      (3)修改自己的画。

      四、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1、师:古人咏诗有什么习惯动作

      生:摇头晃脑。

      师:为什么会摇头晃脑呢

      生:读出节奏,抒发感情。

      请一位学生用“/”“||”“…”画出这首诗的节奏。(幻灯出示:“…”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短,“/”表示断开拖韵时间长,“||”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更长。)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哪位学生表演一下(一名学生上台摇头晃脑地背起来,其他同学也随之自由背诵,气氛活跃。)

      2、讨论: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你是通过哪些景物来抒发浓浓的春意的呢

      小结:你的这种情感就是当时作者的情感。

      五、练习

      1、在自己的作品右侧附上这首诗(要求默写)。

      2、在自己的作品下方用一段话解释诗的意思。

      3、将你的作品加工,添上颜色送给家长或朋友。

      [评:这位老师的古诗教学方法新颖,根据学生对诗的理解来作画,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能力、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为学生架设了从直观思维通向抽象思维的桥梁,课堂上充分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原则,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教学效果好。]

      共4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

      以游戏法为主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简介作者,请学生根据已知进行介绍。反复读题,理解题意。

      2、铺垫性练习,为学习诗句打下基础。

      (1)照样子填词。例:了(停)宿()篱()未()追()寻()

      (2)交流所填的结果,并指出“同义复指”的作用。

      3、出示游戏题,自学理解诗的内容。

      (1)围绕“诗人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2)宣布游戏规则:讨论分两组进行,自愿组合。一组经过讨论后使诗的内容“胖”(扩句)起来;一组讨论后使诗的内容“瘦”(缩句)下去。

      (3)开始计时,10分钟后,小组分别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可以补充。

      (“瘦”的结果:篱疏径深,花落未阴。儿童追蝶,入花无寻。“胖”的结果:农家菜园边有一道稀稀疏疏的竹篱笆,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路边树上的"花朵已经凋谢,但是树叶长得还不茂密。只见小路上奔跑着一个小男孩,咦!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在追逐黄色的蝴蝶。呀!蝴蝶不见了,原来它飞入了黄色的菜花丛中。)

      (4)交换各自的学习体会,并将不同的理解摘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4、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

      5、拓展性练习,运用上述的方法学习新诗。

      出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评点]

      古诗教学的难度无疑会比教学用现代汉语写成的诗文要大得多。然而,这则设计由于教师的慧心独运,不仅使古诗易于理解,而且使课堂充满了参与的乐趣。如以多种多样的趣味练习教学《绝句》,让学生找到了一条进入诗情的通道。用游戏法将诗句变“胖”(扩句)变“瘦”(缩句)。用对抗赛学《宿新市徐公店》,更使古诗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教学模式,而成为愉悦的自学自悟活动。“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在这里得多了印证。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以图引文

      1、出示幻灯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

      (小男孩、黄蝶、花、小路。)

      2、大家来到这里,你认为这里的景色怎样?人呢?

      (美丽、可爱)

      想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是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店的地方,唐代诗人杨万里就住在这里。

      (教师随手板书课题和作者)

      3、让生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自由读诗,扫除生字障碍

      师语:杨万里看到美丽的景色,他写了一首美丽的小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1、圈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2、请小老师上讲台进行生字教学,班内交流识字方法,筛出难字进行教学。

      3、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

      三、学习古诗

      1、出示全诗画出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唐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2、教师范读古诗。

      3、学生自由以组学习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诗句。

      4、班内交流学习情况。

      (重点理解前两句古诗)

      四、指导朗读

      1、师:这么美的春天,我们读诗时应该怎样读?

      2、录音范读,学生模仿朗读。

      五、背诵古诗

      六、指导书写

      七、布置作业

      1、背会古诗。

      2、积累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 会认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根据诗句说故事。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先不要坐下,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百忙之中也来和我们一起上课,我们也应该向他们问个好!(学生和家长问好)现在就让我们轻松地进入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先一起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找别扭”,(点击课件:“轻松一刻”)老师要请一位同学在10秒钟之内找到两幅画的区别,谁来?(指名上台操作主机)

      师:好!这两幅图当中篱笆是不一样的!你马上就找出来了,真棒!同学们还想玩吗?

      生:想!

      师:那好,老师再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试试。(指名上台操作主机)同学们觉得哪两幅画比较难找?

      生:第二次的两幅画比较难找。

      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比较难找?

      生:因为第二次的画里的那只蝴蝶是黄色的,而且,它所停的花也是黄色的!

      师:观察得真仔细!表扬!蝴蝶飞进花丛中就不见了,有一首诗里也有一句类似的话“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宿新市徐公店》里的一句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进行导入,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压力,同时通过图片中篱笆和黄蝶的特点,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解诗题

      师:大家看看,老师写的有什么错误吗?

      生:少了一个字,“宿”。

      师: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把这个字写上去好吗?

      (教师板书,指导书写:宝盖不宜过宽。学生书空)

      师:谁来告诉我,这个字什么意思?

      生:住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师表扬)

      师:有人知道“新市”是什么意思吗?

      (生自由回答,如果不知道,师过渡:看来,还是于老师知道的多一些。“新市”,是一个地名,在今天的浙江省,大家记住了吗?)

      师:还有最后一个词了,“徐公店”,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自由回答,如果不知道,师过渡:还得我来告诉大家,“徐公店”,就是姓徐的人家开的店。)

      师:咱班有姓徐的同学吗?

      生:有,徐木子。

      师:那我们能不能称呼徐木子“徐公”呢?

      (引导学生理解“公”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师:所以,我们不能称呼徐木子为“徐公”,但大家往下面看看,我们敬爱的徐校长,我们就可以称呼徐校长为——(“徐公”)那如果用古代的习惯,你们怎么称呼于老师?(“于公”)

      师:现在大家都理解这首诗的题目了,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引导学生断词:宿/新市/徐公店)

      师:学到这里,通过题目,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了吗?

      (杨万里住在姓徐的人开的店里看到的事物)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题目,让学生了解本首诗歌所描写的主要内容,在知识储备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所学的内容。

      三、自主读文,纠正字音

      师:理解的不错,那杨万里住在姓徐的人开的这家店里,看见了什么呢?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个一个地读读这首诗,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读错了马上纠正。声音不要太大,能听清楚就好。

      (学生分组读诗,教师巡查,指导)

      师:(学生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

      (学生自由汇报,教师让学生将错误诗句重读)

      师:我整理了一下,这些字大家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我们把他们再读一读。(课件出示生字:篱 疏 未 追 店 徐 菜 宿,纠正学生的字音)

      师:这里面有几个字是要求我们会写的,和老师一起写,好吗?

      (教师板书,学生书空)

      师:生字会读了,诗中的生词会读吗?(课件出示生词:疏疏 菜花 急走 一径深 未成阴 追黄蝶 无处寻)

      (学生读词)

      师: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我还注意到,有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另一个同学就让他反复读,让他多读几遍,这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习的精神!现在,敢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吗?(课件出示古诗)

      (3生读诗,师指导)

      [设计意图]把字音读准、词语读连贯、句子读通顺,这是朗读的最起码要求。这个环节中,按照“字——词——句”的顺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书写能力,为后面感情朗读古诗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研读诗文,理解诗意

      师:很好,语音准确。但仅仅读通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能够理解。现在,我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大家再把这首诗读几遍,并思考,诗中都写到了什么?他们什么样子?如果有不懂的,可以和你的同桌商量了商量。开始吧!

      (学生按要求学习,老师巡查,指导)

      师:一共28个字,难不难?不难!认为自己读得懂的举手。我来看看!不一定要读得很准确,大致读懂的就举手。好的,有些同学还是没把握,老师提两个问题好不好?如果你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的读懂了。

      师:(问第一个问题)诗的题目叫“宿新市徐公店”——住在姓徐的人家开的店里,懂吗?(生:懂)那我问你,杨万里在那里都看到什么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篱 径 树 花 童 蝶 菜花)

      师:非常好,第二个问题:这些事物什么样子?一行一行地读,你能不能从诗中找到依据?每个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生自由回答,师纠正)

      师:看看,这两个问题大家都能回答,你们真的读懂了。

      1.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师:在那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是那样安静,这就是——(课件出示诗句“篱落疏疏一径深”)(生读)

      师:老师还没感觉到这条路的深远,教你们一个办法:读得慢一些。

      (师范读:篱落/疏疏/一——径——深——生跟读)

      师:好,这次我听出来了,好安静,路好长好长!谁还来读?

      (3生读诗)

      师:“树头花落未成阴”,读着读着,我感觉到春天正悄悄地离开我们,初夏正向我们走来,树上的花已经纷纷落下来,可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形成浓密的树阴。谁读读这一句?(课件出示诗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3生读诗)

      师:哦,我好像看到了花瓣正在微风中飘下来呢!老师也想读读,请你们闭上眼睛,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一起再来把这美丽的画面读读。

      3生读,小组读,全班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教学古诗,就应该充分调用学生的想象,为教学服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想象更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想象是古诗诵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2.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读得这样好,老师要奖励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课件播放“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动画,随后出示这两句诗。)

      师:谁读读这两句诗?

      (1生读)

      师:老师想问问你们,捉过蝴蝶吗?当蝴蝶飞起来时,你是怎样跑的?

      生:快跑。

      师:对,诗句中的“急走”就是快跑的意思。可我没听出你在快跑呢!该怎样读这行诗?

      生:速度快一些。

      师:好,就你读读看。

      (3生读诗)

      师:捉蝴蝶是很快乐的事,我想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你的快乐。

      (3生读诗)

      师:大家一起读读这两句,读出你们的快乐。

      (生读诗)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很适合语文教学。

      师:可惜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说告诉我为什么蝴蝶飞入菜花看不见了?

      生:因为蝴蝶是黄的,菜花也是黄的,所以蝴蝶飞到菜花中,就看不见了。

      师:那你认为小朋友没捉到蝴蝶,会是什么心情?

      (生自由回答)

      预设1:快乐

      师:哦,我听出了你快乐的感受,那你读读这两行!

      (生读)

      预设2:难过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看出了你的一些无奈。没关系,待会就有一只更美丽的蝴蝶飞过来。你还难受吗?(不难受了)对了,等待也是一种乐趣,带着你的快乐,再读读?

      (生读)

      [设计意图]“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结果不是伤心,而是一份另样的快乐,这一切在诗人眼里是那样的真实,富有生命活力,是那样富有生活情趣,所以不能把这句的感情基调定在伤心、失望上。要通过教师引导没让学生体会出其中的情趣。

      师:同学们,这一幅美妙的捕蝶图正好被诗人看到了,杨万里看到美丽的油菜花,看到这追蝶的孩子,看到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无奈,诗人有感而发,写下——(生接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这是一幅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的图画,怎么读才能读好?

      (师指导读出趣味)

      师: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幽静的小路伸向远方,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师:你想到了哪句诗?

      生:“篱落疏疏一径深。”

      师:树上的花落了,叶子还没长大,还没形成树阴呢!

      生:“树头花落未成荫。”

      师:小朋友们急忙跑过来抓蝴蝶啦!

      生:“儿童急走追黄蝶。”

      师:抓到没有?

      生:“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小结: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意的田园风光呀!看,幽远的小径,追黄蝶的儿童,稀疏的篱笆,长着嫩嫩树叶的大树,一切都这样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虽然小朋友们没捉到蝴蝶,可他们也体会到了捉蝴蝶的快乐。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你随着音乐把诗读一番,读出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全诗,生有感情地读)

      师:大家读得不错,你能看着图把这首诗吟诵给大家听吗?

      (课件至首页,生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描述性语言和课件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含义,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五、教师小结,深化理解

      师:诗人杨万里用非常精炼的语句,仅仅28个字,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趣味横生的儿童捕蝶图,看着插图,想着古诗,你能把它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能)我们就把这个故事作为今天的作业,明天课堂上我们交流,好吗?

      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古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像杨万里、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宿在新市徐公店所看到的暮春田园风光和儿童捕蝶的美丽景色,在教完本课后,回顾学生上课情况及同事们的评价,我感触颇多。

      我在教学中有如下两点侧重:

      一、教给方法,学会学习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渗透了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解诗题,知题意;抓字眼,明大意;读诗境,悟诗情;诵诗文,勤积累。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生日后自学古诗作铺垫。有了这四步法,学生很快能进入本课的学习活动中,这样设计目的使学生最终学会自学古诗。

      二、合作学习,品位意境

      这首古诗采用白描的方法,语言自然无华,个别字词突破了,诗意就容易弄懂了。在小组合作中,我让他们通过反复诵读,互相商讨,共同理解诗意,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在反馈时说得很生动。但要他们品位其中的意境,这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合作学习中,我旨在让每位同学有发言、有质疑、有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只要他们能说出诗中描写了美丽的春光,悠闲的农村生活,儿童天真可爱,诗人喜爱大自然或喜爱孩子等等有关诗句感悟的内容,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篇(扩展5)

    ——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设计3篇

    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挫折,认识人生难免会有挫折,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勇敢地面对挫折,才能获得成功。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学会应付挫折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心理动机,提高自身对挫折的承受力,获得成功启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挫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认识到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才能成功。

      难点:学会积极地面对挫折,学会应付挫折的方式。

      三、教学方式:讲解、自由回答和分组讨论、看图片、学故事、活动、听音乐等

      四、教学过程:幻灯片开始投影……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次课我们一起交流了关于在我们生活当中出现的怎样看待逆反心理现象的内容,在今天上新课内容之前,老师想做个小小的调查。在我们过年过节的时候,经常会听到祝福语,同学们说说,你们都听到过哪些祝福语吗?

      答案可能有:新年快乐;越来越漂亮;心想事成;梦想成真等。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祝福语(幻灯片投影),比如:一帆风顺,万事如意,梦想成功,马到功成……当然也有很多是同学们刚刚说到的。那么大家想想,这些祝福在现实中真的能实现呢?

      学生回答:不能……

      其实,在生活当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困难和挫折,假如处理得当,它们会成为人生经历中的一笔财富;假如处理不当,它们就会成为我们人生的包袱,阻碍我们的成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挫折,面对挫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内容《人生难免有挫折》。

      (二)、瞭望台——关于日本年轻人受挫的故事

      1、老师介绍书本里“瞭望台”的故事:

      日本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报考某大公司,大出意外的是他竟未被录用,他不能忍受这样的挫折,就自杀了。不久真相大白,原来是计算机统计失误。人们为他惋惜不已,但公司总经理并不惋惜。总经理认为:一个心灵如此脆弱的人即使到了公司,也难有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他就有可能被社会所淘汰。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1)读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认为这个青年人的做法恰当不恰当呢?

      (2)你们认同总经理的说法吗?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呢?

      (三 )、认识挫折

      1、介绍挫折的定义和常见内容

      刚刚同学们对这个日本青年人的做法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是一直陪伴着我们的,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挫折。

      挫折实际上就是人们在做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者干扰,目标不能达到,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绪状态。

      比如:考试不及格;想竞选班长却选不上;被老师批评;别人笑自己身体有缺陷;觉得自己样貌不好看……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就会很伤心失落,就好像这个图片中的小男孩(出现一个噘着嘴的小男孩)?

      2、介绍挫折的影响因素

      我们知道,挫折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那么,挫折它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几张图片:

      (幻灯片呈现出第一张图片)

      大家看看图片中的这位妈妈,她怎么了?(学生回答:哭得很伤心……)对了,大家可以看到这位妈妈很悲痛,还有旁边的这个小男孩,他也是很难过伤心的,同时表现得也很无助是吧?这张照片是一个记者在前几年发生的东南亚海啸中拍下来的。海啸发生后,很多人失去了家园。他们都无家可归了,对于这些人来说这真是个很大的挫折。当然,除了海啸,像台风、洪水、地震等,也会给人们带来挫折感。那么同学们说说,像海啸、台风这些原因,应该属于什么因素呢?

      学生自行归纳出是自然因素或者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是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指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人祸。

      (呈现出下一张幻灯片)

      大家看看下面左边的这幅漫画。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男孩低着头,而旁边的这位老师却在说:“你考的怎么这么差!真不知道你怎么学的,以后不要来了……”这个老师太凶了是吧?再看看右边的漫画。这位妈妈手拿着一根棍子,旁边的小女孩眼泪哗啦啦的流,像水龙头的水似的,好伤心……同学们你们考试考不好时爸爸妈妈会像他们那样吗?

      学生:(笑)不会……

      那看来我们都有一个好爸爸好妈妈。但我相信当我们考试考不及格的时候,爸爸妈妈还是会批评我们,做错事的时候老师也是会批评我们的对不对?当我们被批评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到很强烈的挫折感。那么同学们,这个又是什么因素呢?

      这个归纳起来可能会比较难。老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这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涉及到的有教师、父母、同学之间沟通不当,或者亲人突然亡故等。

      (呈现出第三张幻灯片)

      最后让我们看看最后一张图片。图片里边都有谁啊?

      学生回答:姚明和潘长江(或者不知道)……

      由老师作进一步的解释:在这张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姚明很高,潘长江很矮,所以他有点自卑啊!他问为什么他没有那么高呢?实际上,我们很多同学有时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我没他那么高呢?为什么我没他那么漂亮呢?为什么我没他那么能干呢……由此就容易显得悲观失望,感到很伤心。那么,这些又应该是什么因素呢?

      学生回答:个人因素……生理因素等等。

      由此老师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是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等。然后对挫折的影响因素作个小归纳,对每个因素都大致举些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四)、体验场

      刚刚我们认识了挫折的定义和它的影响因素,也了解了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挫折,那现在我们来体验一下,闭上眼睛,想想,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感受最深刻的挫折是哪一次呢?当时心情是怎样的?好的,给大家一份钟的时间想想,然后我们请几个同学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次经历好么?

      这个部分会根据时间,选择几个学生讲述自己遇到的挫折。

      (五)、活动园

      (1)引入

      好的,感谢这些同学和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故事。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下几种挫折:考试成绩突然下降,亲人遭遇到意外,被老师同学家长误解,别人讥笑自己身体有缺陷……假如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的反应会怎样?又会怎么处理呢?现在我们先不急着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带着这两个疑问,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故事,看看他们是怎样面对挫折的……

      (2)以名人故事激趣,启发学生

      幻灯片投影,由老师一边切换一边讲解肯德基创始人哈伦德山德十的故事:

      5岁时,父亲去世;14岁时,辍学流浪;16岁时,谎报年龄参军,军旅生活处处不顺心;18岁,结婚,不久妻子卖了他的财产逃跑;后来学法律学不成,卖过保险、卖轮胎,经营渡船、加油站……都失败了。中年时作餐厅厨师和洗瓶师,不久又失业;65岁,获得第一份社会保险支票,并用105美元创办自己的事业;88岁,事业大获成功……

      肯德基就是这样创办并从此风靡全球的。可是大家确很少知道哈伦德山德十是经过了这么多挫折才获得成功的。其实,很多人都是的成功都是经历很多挫折的,比如孔子、孙膑、爱因斯坦……(幻灯片切换,大致介绍他们的故事)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名人虽然很有成就,但是他们也是遇到很多挫折的,在遇到挫折时,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呢?他们放弃了吗?他们灰心吗?有没有被困难和挫折吓倒了呢?由此启发学生,让学生回答他们的感受。

      总结:在遇到挫折时,他们坚持不懈,不泄气,不灰心失望,敢于挑战,所以他们获得了成功。

      (3)情景设置:当挫折来临时……

      当挫折来临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面对挫折都会有哪些态度呢?在肯德基创始人、孔子等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出第一种面对挫折的态度——敢于挑战。)大家还记得刚刚我们讲过的那个日本年轻人吗?他在面对挫折时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出第二种面对挫折的态度——灰心放弃。)还有另外一种态度,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之前作出了努力,但是因为坚持不了就放弃了,这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啊?(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出第三种面对挫折的态度——半途而废

      分小组讨论:把全班分成三个小组,每个组随机分配一种态度类型。让学生讨论,假如当挫折来临时,这种态度的人会怎么说,怎么应付?

      如:敢于挑战的人说:坚持就是胜利;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灰心放弃的人说:我害怕;我不敢……

      半途而废的人说:算了,我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太辛苦了……

      总结:灰心放弃的人,永远到不了成功的彼岸;半途而废的人,成功很容易就擦肩而过;敢于挑战的人,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一步步走向成功!

      (4)出谋划策

      思考本环节第一部分的情形应该怎么应付,此部分和第一部分首尾呼应。以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活动园”环节中引入部分的内容:考试成绩突然下降,亲人遭遇到意外,被老师同学家长误解,别人讥笑自己身体有缺陷……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六)、训练营

      这是书本最后一部分的内容。指导学生通过“60秒训练法”提升个人自信,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具体内容如下:

      你近期的奋斗目标是:

      在达成这一目标过程中,你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面对困难,你的积极态度是:

      然后由大家自由推选或者自由回答的方式,让学生讲演自己写的内容。

      (七)、总结和共勉

      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一起交流了关于挫折的知识,我们认识了挫折的定义、影响因素,体验了自己遇到的挫折,学习了一些战胜挫折的名人故事,也分析了对待挫折的三种态度等。我们知道了,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只要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勇敢地面对挫折,坚持不懈,就能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在最后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句名言,是由英国伟大的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的一句话:

      如果生活只有晴空丽日而没有阴雨笼罩,只有幸福而没有悲哀,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么,这样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生活既有晴空丽日也有阴雨笼罩,既有幸福也有悲哀,既有欢乐也有痛苦,这才是人的生活。生活中的挫折就像是风风雨雨那样,只有我们勇敢地面对它们,坚持不懈,才能走向成功,才能见到风雨后的阳光,见到风雨后的彩虹,就像有首歌唱的那样: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在今天课程结束的时候,让我们以这首歌曲结尾,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够不怕生活中磨难,收获更大的成功!

    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设计2

      一、设计理念

      (一)活动实践

      “教学论”指出:学生的认识主要在活动和实践中得到,本课在设计时以活动为主,给学生创设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机会,以加深对挫折的认识。

      (二)贴近生活

      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所以本课在设计时选择的活动主题贴近生活,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情感体验

      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本课力图通过必要的情感体验,伴以相应的理性分析,加强学生积极、正面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化并转化为行为。

      二、教材分析

      “人生难免有挫折”是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中的第一框内容,本单元是上两个单元的逻辑发展,通过学习,学生渴望做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但是,当他们迈步去做的时候,挫折和困难是他们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本框是为解决前两个单元,甚至上册书中的行为实际问题而设计的,也为下单元的知识学习和行为实践做了有力的准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框题又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习第二框“挫折面前也从容”的基础。学习本框题,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心理素养,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奠定科学人生观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情分析

      (1)针对过分关爱造成学生的人格偏差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关爱,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得到太多的帮助。所以遇到困难很容易产生情绪低落、行为退缩的不良人格。初中阶段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意志品质,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2)针对学生对挫折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

      在学生当中,对挫折有两种认识上的偏差。一种认为,挫折是伟大的人物和成功人士所遇到的困难,中学生的人生是*凡的,谈不上挫折;另一种认为,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中的挫折,谁要是遇上了,那就是倒霉而无奈的事情。针对这两种想法,需要对挫折的含义和产生的原因向学生作简单的介绍。通过相关的资料介绍和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明白,挫折是难免的,它与人生相伴相随;面对挫折,要用积极地态度战胜它。

      四、教法学法概述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歌曲、文字、视频材料等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案导学,进行探究、讨论、实例分析,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

      五、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能够以一种*常心来接受和对待挫折。了解产生挫折的原因,能在复杂的事物面前学会选择、判断,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

      了解挫折的含义,造成挫折的因素以及挫折与人生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地、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和教学的直观性,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景与氛围。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形成认知,培养正确认识挫折的健康人格。

      六、教学重难点

      难点: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人的活动受各方面的因素的制约。

      重点: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会有不同的结果。

      七、教学流程

      环节一: 调查成果交流(导入新课)

      [幻灯]我最敬重的人的故事

      学生向大家展示调查结果

      [小结引题]教师:感谢同学们让我们分享了你的成果。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令我们敬重的人一生中最珍贵的经历都与“不如意”、挫折、磨难有关。因此我们说:人生难免有挫折!

      设计意图:用源于学生身边的人物、事物开篇引题突出问题的真实可信性,紧抓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以此方式引题,达到关注全体学生的目的,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以成果汇报的方式给学生一种成就感,同时也营造了一种探究学习,全员参与的氛围,为展开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环节二:实例分析

      [幻灯]谈迁与《国榷》

      [讨论交流]:意义、 感受大家谈,学生交流答案

      [小结][幻灯]挫折含义

      [过渡]哪些人会遭受到这种目的没有达到或愿望没有实现的痛苦呢?

      设计意图:谈迁撰写《国榷》的经历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刺激。另一方面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从遭遇挫折的情绪体验出发,启发学生自主探究。

      环节三:猜一猜

      [竞猜游戏]根据条件猜一猜

      [答案及点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可口可乐饮料、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等。哪些同学在这个环节表现最棒。

      [追问]你还能例举哪些经历过挫折的名人?

      [过渡]通过活动我们发现这些知名人物知名事物大都经历过挫折。那是不是只有名人才会面对挫折呢?我们的生活是不是永远都“风和日丽”呢?

      [当堂小调查]当堂随意调查有多少同学经历过挫折?填写学案内容。

      [问]通过以上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会发现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人们正是在不断地认识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对挫折普遍性和长期性的认识,为强化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我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为突破难点做铺垫,并且在游戏中注重启发内容的设置,寓无形的教育于兴致勃发的游戏中。通过追问和小调查环节反复强调挫折的特性。从感性出发形成理性认识,逻辑性更强。

      环节四:挫折大家说

      [巩固过渡]既然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挫折,那就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挫折经历。要求:明确点明造成自己这次挫折的原因。

      [延伸练习][幻灯]练习

      [板书]将学生在巩固和延伸部分找出的原因随学生回答先记录为副板书。

      [讲解归纳]

      根据副板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归类小结,造成挫折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三方面:自然原因、社会原因、人为原因。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反馈过程。本着回归生活,在学生逐步扩展生活经验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的理念,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资源,让学生根据亲身感受的生活实际,谈挫折。懂得*凡人的烦恼和挫折不比名人少,来突破难点。

      环节五:情景推断

      [幻灯]直至小学毕业,我一直是名……为这个同学推断至少一个过程一个结果

      [活动交流]说说你推断的情况是什么

      [自主学习]学生自学教材63页,完成对推断结果的归类。

      [活动小结]通过以上活动,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来说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来说是一道万丈深渊。(巴尔扎克)那么现在告诉老师你们的选择是──

      [幻灯]“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板书形式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本活动落实本课重点: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教师总结,学生聆听,表态式选择激*感升华。

      环节六:挫折共勉

      [展示]大声朗读我的“挫折人生的励志语”

      [幻灯]音乐、图片烘托

      [小结全课]我们并不欢迎挫折的拜访,但他一定要来,我们并不怕他,我们并不乞盼一帆风顺,人生的伟大就在于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永不低头,永不妥协,永不放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独立的思考,使正确的理念、积极的态度内化为积极健康人格,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达到情感上的升华。设计的“励志语”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感,觉得名人、名言并不神秘,从而增强战胜挫折的勇气和力量,同时这也是考察学生知识理解的反馈过程。

      多媒体呈现激励画面和音乐,烘托氛围,达到高潮。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评价及反思

      多元评价为主,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学习效果,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则多以鼓励表扬为主。

      本课从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等各方面都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顺利完成知识点教学,力争做到人文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但,面对课程设置的新颖性,对于驾驭好学生和课堂仍存在一些操作性问题,教师本人应从中总结经验,加强基本功练习。

    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设计3

      本课设计理念: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品德的养成,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合作学习,实现师生*等,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直面挫折,学会客观地分析挫折及成因,让学生深刻体悟到“,我们要直面挫折”,进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知识目标】了解挫折的含义、挫折产生的原因。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分析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

      产生挫折的原因

      树立积极的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说说心里话”

      活动目的:通过给母亲写祝福语,让学生明白这些祝愿中往往总是美好的,但在现实中却经常会遇到挫折。

      活动过程:通过学生回忆在母亲节时给自己母亲的祝福,教师让学生念,再由教师用过渡语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标题:

      <新课探究学习>

      一、挫折与人生相伴

      活动二:讨论归纳挫折含义

      活动目的:学生材料在教师的点拨下,归纳理解挫折的含义。

      活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60邓亚萍的经历,并思考、讨论邓亚萍遇到哪些挫折,并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分析理解什么叫挫折?

      活动三:展示交流材料,感悟挫折难免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材料,使学生在交流中体悟到挫折对名人、凡人都是不可避免的,从而能理解挫折是普遍存在的。

      活动过程:通过学生展示、交流收集到的名人受挫的故事及自己遇到的挫折,理解挫折的普遍性。

      活动四:学生自学,教师帮助理解挫折原因

      活动目的:意在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在自学中学会归纳概括造成挫折的原因。

      活动过程:学生阅读教材P61-62内容,在教师的点拨、提示下归纳挫折的原因,举例理解不同的因素,并通过幻灯片出示的材料巩固这一知识。

      二、不同态度,不同结果

      活动五:学生回忆,树立正确对待挫折观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参与、回忆自己受体验,树立对待挫折的正确人生态度。

      活动过程:帮助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挫折时的选择,进而认识到选择积极和消极的人生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学生谈本课学习的感悟。

      练习巩固: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篇(扩展6)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3篇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市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班级配备有电脑、电视及投影等电教设施,便于日常教学工作的使用。此外,学生对数学有着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教学设计〗

      (一)认识分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请同学们猜测老师的年龄、体重及身高。(表示身高时用到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用“米”或“厘米”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宽。(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量得很麻烦。)

      2.独立探索,发现新知

      (1)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2)小组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从0刻度开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量一量,估一估,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4)讨论米、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1m=100cm,1m=10dm。)

      (二)认识毫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多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2)学生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课件演示测量结果的放大图——6厘米3毫米。)

      (3)看到这个测量的结果,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教师或学生讲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学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个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点。(小、细、短……)

      (2)在学具袋中找到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如:1分硬币的厚度,IC卡的厚度,3张扑克牌的厚度,1分硬币上表示年份的小数字“1992”中“1”下面的“”长,扑克牌中“K”一竖的宽度,胶带的厚度……)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怎样验证手势是否准确?(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再用另一只手将其取走,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课件演示:11月份上旬全国降水量分布图、蜂鸟图、35毫米自动榴弹*图、世界上最薄的手机图、眼睑及脚底皮肤的厚度图、手指甲及脚趾甲生长速度图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为了“1厘米长,还是10毫米长”这个问题而争吵。数学博士认为:1厘米与10毫米同样长。

      为什么数学博士要这样说呢?听了他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1厘米=10毫米;进行长度比较时,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长度单位。)

      自己在尺子上数出10毫米。

      (三)复习巩固,应用提高

      1.手指游戏

      (1)教师边说边演示:“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开表进率,相等空间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们去揭密。”(用“快板”的形式说出来。)

      (2)学生互相动手表演。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密。”

      2.看图说出回形针和课本的长度。

      3.自己测量树叶标本的长度和宽度。

      4.剪出长度为30mm,2cm,5mm,1dm的彩带。

      5.先估测各种实物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再进行实际测量。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市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班级配备有电脑、电视及投影等电教设施,便于日常教学工作的使用。此外,学生对数学有着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教学设计〗

      (一)认识分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请同学们猜测老师的年龄、体重及身高。(表示身高时用到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用“米”或“厘米”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宽。(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量得很麻烦。)

      2.独立探索,发现新知

      (1)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2)小组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从0刻度开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量一量,估一估,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4)讨论米、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1m=100cm,1m=10dm。)

      (二)认识毫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多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2)学生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课件演示测量结果的放大图——6厘米3毫米。)

      (3)看到这个测量的结果,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教师或学生讲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学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个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点。(小、细、短……)

      (2)在学具袋中找到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如:1分硬币的厚度,IC卡的厚度,3张扑克牌的厚度,1分硬币上表示年份的小数字“1992”中“1”下面的“”长,扑克牌中“K”一竖的宽度,胶带的厚度……)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怎样验证手势是否准确?(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再用另一只手将其取走,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课件演示:11月份上旬全国降水量分布图、蜂鸟图、35毫米自动榴弹*图、世界上最薄的手机图、眼睑及脚底皮肤的厚度图、手指甲及脚趾甲生长速度图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为了“1厘米长,还是10毫米长”这个问题而争吵。数学博士认为:1厘米与10毫米同样长。

      为什么数学博士要这样说呢?听了他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1厘米=10毫米;进行长度比较时,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长度单位。)

      自己在尺子上数出10毫米。

      (三)复习巩固,应用提高

      1.手指游戏

      (1)教师边说边演示:“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开表进率,相等空间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们去揭密。”(用“快板”的形式说出来。)

      (2)学生互相动手表演。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密。”

      2.看图说出回形针和课本的长度。

      3.自己测量树叶标本的长度和宽度。

      4.剪出长度为30mm,2cm,5mm,1dm的彩带。

      5.先估测各种实物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再进行实际测量。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学生尺、每人一枚1分硬币,10厘米的吸管,米尺。

      教学重点: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难点是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大家知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请同学们打手势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

      2、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测量物体的方法。(很有必要,为建立毫米及分米的表象寻找依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1)小组学习,测量引入新知

      师: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硬币。(板书:铅笔有多长)再用直尺量一量他的厚度,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同学知道的真多!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毫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还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板书:毫米)(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师: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看着你的直尺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中间有10小格,每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师: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等式还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1 cm=10 mm。)

      (3)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这是一张IC卡,你先估计它的厚度是多少。

      师:实际量一量,看你估计的对不对?师:用拇指和食指捏住IC卡,将IC卡慢慢地抽出,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缝隙的宽度大约是1毫米。再做一次,体验一下。

      师:除了IC卡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你还能说出长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吗?(4)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5)实际测量①说出自己铅笔的具体长度。②考考你的眼力:估计数学书有多厚,实际测一测。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6)出示用合适的单位填空的题。一根粉笔长约75()一块玻璃的厚度大约是3()课桌的高是7()。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认识1毫米的实际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认识分米

      1、课桌的高是7()学生试着填单位。有孩子说分米就直接介绍。(板书课题:分米)

      2、介绍分米

      分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 dm。得出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

      3、认一认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用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谁能说说你是从几刻度找到几刻度的?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始,只要是10厘米就是1分米。(2)体验:

      在学具中找到吸管,估计吸管的长,再测量。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吸管,再轻轻拿走它,保持手型这时两手指间的距离大约就是1分米?②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分米。比划给同桌看。

      4、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也是1分米的?(师生交流)【通过在直尺上比划、空手比划,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测量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5、做题目

      3 dm =()cm 7 dm =()cm 60 cm =()dm 100 cm =()dm找出米和分米的关系

      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米和分米的进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

      (三)、阶段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时要求特别精确的话,还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么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每个小组的同学研究一下。

      对儿歌:巩固。“嗨嗨,让我们大家来比一比,比什么?比比米(分米、厘米),一米(分米、厘米)到底有多长?1米(分米、厘米)大约有这么长。(学生用手势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手指歌课间活动,让学生得到身心的放松,随着音乐的节奏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学手指歌、读儿歌,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疲劳,同时也从另一角度巩固了新知,建立起数学知识与语文、音乐、舞蹈等学科知识的联系。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一句话来评评你的伙伴。

      (五)、作业设计

      1、找找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分米表示。

      (六)、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去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习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2、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二、教学探究

      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

      有个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面有个故事,你知道吗?

      宋朝有一个宰相赵普,别人说他读书只读《论语》,宋太宗就问他是不是这样。他说,我*生所学到的本领,的确都是从论语中来的。以前用一半来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现在以其半辅陛下致太*。《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我们今天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论语》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前面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在通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一此问题。让我们今天通过课堂的学习来解决这此问题。

      二、课文分析

      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是孔子弟子。侍坐:陪长者坐,聊天。

      问: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长里短,他们聊了一个什么话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志”“治国”都对。

      志;孔子两次说:“不过各言其志尔”。

      治国: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释:如,如果。或,有人。则,那么。如……则……假设语气。)还有四人各自的谈话也是在谈治国。

      不过,志是从发言角度说的,而“治国”则是从具体措施上说的。

      问:那么这个话题是谁提出来的?如何引出来的呢?

      明确:第一段。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话题。你能翻译一下孔子的话吗?

      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

      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4、以吾一日长乎尔(省略句式)

      问:孔子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有顾忌。二是抛出话题。(居则曰:不吾知也!)激将学生,要学生们畅所欲言。

      问:那么,这四个弟子都有说了些什么?四人之志各是什么?

      明确:子路:有勇,知方

      冉有:足民(足,使动用法。)

      公西华:小相(小相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宰相?不是,小相是祭祀中的小赞礼。他的志是从事礼仪活动,在祭祀中执行上下有序的礼仪活动)

      总结:还有一个人,他在干什么?弹琴。我们暂不管他,让他在一边玩去,先看看这三个人是如何言志的?

      问:他们是如何言志的?(揣摩三人语言,体会三人的语气,情感,也可以加上动作词帮助体会三人不同语气))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

      冉有:冉有比子路多了一层意思:谦虚。(方……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愿……,他就更谦虚了。

      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为何这样言志?)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你说话如果不顾长幼尊卑,就是失礼了。

      问:这三个人的发言,一个人被孔子哂笑,两个没有表态,还有一个人在弹琴一直没发言,可是他一发言,就得到孔子的激赏,孔子这种反应有无道理?孔子对这些弟子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点的志是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曾点的志)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学生可能会有的发言:

      生:曾点看前三人的回答都没有被夫子表态,他另辟途径。

      生: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表明他的志与前三个人是不同的。

      生:他说的不是具体自己的志是要干什么,而是描绘了一幅和乐的生活图景。

      生:云台是祭祀的地方,他说在那里吹风,可能是生活比较好了,不用求雨。感觉求雨好象与灾荒,贫穷等连在一起的,这里边说明人们生活很富足安乐。

      生: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生:曾点描绘了一种隐士的生活,十分恬淡。与孔子晚年的生活心境十分相似。

      教师总结:不论曾皙的志描绘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游春也好,祭祀也好,隐居也好,我们只看这幅图景本身:里面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与自身(物质与精神)是和谐的。整个图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一种无处不有礼有序的社会环境。

      问:这幅画面是不是曾皙的志?(隐含了曾皙的志:要使社会达到这样一种大同的有礼有和谐)

      问:那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和前面三位弟子相比,看看曾皙是怎么样言志的?

      明确:一整套合乎礼的动作。(如果曾皙立即停下动作,琴声嘎然而止会怎样?不和谐,不合“礼”。

      问:那么,我们看看(结合最后一段)前三个人的发言是否合礼?

      明确:子路无礼,其言不让;冉有比较有礼,发言谦虚;公西华过份谦虚,不合礼。

      曾点的志一说出来,孔子便赞赏:“吾与点也!”(与,赞同)而他对前面发言的三个一一个“哂”之,另两个没有直接表态,他心里有无一个标尺?

      礼。为国以礼。我们看到为人处事要有礼,那么治国呢?也要以礼,请大家以“礼”这一标

      准来衡量一下三弟子的治国之志,看看它们合不合“礼”?

      对子路:治国当以礼,自己发言的行为不谦让,而且子路却以勇作为治国之策,——重

      勇轻礼。

      对冉有:?从对公西华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冉有的态度:所言是国家大事,经济是大事,礼乐更是大事。他知道礼乐也是国家大事,却把他让出去了。如果有君子来可以治礼,如果没有君子来呢?难道就不做礼?!——知礼不做。

      公西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肯定其所言之礼是国家大事。“赤也为之小,其孰能为之大?”也婉转的批评了他做的太小。他有能力去作更大的礼,却放弃不做。——行小礼,弃大礼。

      曾皙:天下大同,礼无处不在

      ▲总结: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无所不包,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子路所说的军事,冉有说的经济,以及公西华说的外交礼仪,是不是实现“礼治”的手段或途径?是的。军事是礼治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保障,试想民众没有安全感,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谈何安心礼治?同样,经济不富足也谈不上礼,古人说“仓廪足而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没有一个*等和*的外交环境,国家之间恃强凌弱,也不可能有“礼”。如美伊战争的造成的动荡,以及恐怖事件层出不究,又谈何礼治?!这三个方面都是礼实现的途径或保障。三弟子在实现“礼治”上各有偏重,在态度上对礼也有一定的轻视。这是同一层次问题不同方面的体现,也表现出了各人不同的性格和态度。

      只有曾点的礼治社会,表现了一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和谐社会”吗?

      我们今天再读《论语》,是不是也获得了治国的启示?最后让我们看看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这真是至理名言啊!

      请同学们下课后再找一些《论语》中关于“礼”的文章来读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能够较准确地翻译全文。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审美鉴赏与创造:进入情境,分角色朗读,分角色翻译,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1.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

      2.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3.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论语》中的篇章,有了一定的基础,课前自学,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导入:播放歌曲视频《孔子说》。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迅速从课间回归课堂。)

      2、课堂导入:宋代诗人米芾的诗:“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圣儒的《论语》,从节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领略圣人的风采。

      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特点:①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②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③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④不耻下问,温故知新。

      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4、题解

      “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题译: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从孔子坐着。

      三、诵读感知(整体感知)

      1.录音或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2.引导学生正字正音,齐读,把握字音和节奏。

      重点字词读音及句读:

      曾晳(xī)哂(shěn)舞雩(yú)铿(kēng)尔

      小相(xiàng)比(bǐ)及冠(guàn)者喟(kuì)然

      3.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结合注解整体把握文意。

      (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

      点拨:本文记叙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文章先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再叙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等人谈自己的志向,最后写孔子对他们志向所作的评论。孔子问志,四个学生的回答,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有所不同,其实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的。

      四、掌握字词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重点字词句,写成纸条,教师有选择地采用实物投影的方式,由写纸条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对重点字、词、句加以讲解,教师点拨、纠错。教师可适当提示下列重点字、词、句(在课文注释“基础”上补充,投影)。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坐:陪侍孔子坐着。侍,在尊长旁边陪伴服侍。“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子曰:子:指孔子。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尊称。

      “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以:因为。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一日,一两天的意思,作“长”的状语。长:年纪较大。乎:介词,同“于”,这里表比较,可译为“比”。下文中的“乎”,除“何伤乎”一句的“乎”是疑问语气词之外,其余都是介词。尔:代词,你们。

      毋(wú)吾以也。没有谁任用我了。毋:代词,表无指,没有谁。在句中作主语。以:动词,任用。这是个否定句,代词宾语“吾”置于动词之前。课本注对这一句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这里采用的是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说法。

      居则曰:居:*居,*日在家的时候。则:同“辄”,副词,往往,总是。这句主语是“你们”。

      不吾知也。’知:了解。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或知尔,如或:如果有人。如:连词,如果。或:无定代词,有人。则何以哉?”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这一层记述孔子问志,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一日长乎尔”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的*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居则日”一句,反映出他对学生*时的思想动态了如指掌。

      子路率(shuài)尔而对曰:率尔:轻率地。尔,助词,用作修饰语的词尾。对:回答。在古汉语里,“对”一般指对上级或尊长的回答。○“率尔”一词生动地写出了子路爽朗而又缺乏谦让的性格。“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这里指四匹马拉的战车。摄乎大国之间,摄:夹。乎:于,在。加之以师旅,加之:加在它上面,指侵犯它。之,指千乘之国。以:介词,用。师旅:指军队,古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因之以饥馑(jǐn),因:动词,继,接续。之:代词,指“师旅”所进行的侵略战争。饥馑:指灾荒。五谷不熟为饥,蔬菜不熟为馑。这句直译是:又把饥荒年岁接在战争之后(加给它)。由也为之,由:子路自称其名。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语气词,用在主语后表提顿。为:治理。比及三年。比(旧读bì)及:等到。这是介词性复音虚词,“比”和“及”是同义并列关系。可使有勇,“使”后省兼语“民”。且知方也。且:连词,并且。方:义,正道,这里指礼义。○子路的政治抱负,和孔子“足食足兵”,“既富矣”又“教之”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但他轻率地直言其志,显得毫不谦虚,并把事情看得过于容易。

      夫子晒(shěn)之。哂之:对他微微一笑。哂,微笑。之,代子路。○一“哂”字传神地表现出孔子对子路的委婉含蓄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他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其言不让”。

      第二课时

      师生合作,继续梳理课文实词虚词并翻译课文

      “求。尔何如?”求:冉有的名。

      对曰:“方六七十,指面积六七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纵横。如五六十,如:连词,表选择,或者。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使”后省兼语“之”,“之”指这个小国。足民:人民生活富足。如其礼乐,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和“如五六十”的“如”同是连词而用法有区别。其:指示代词,那。以俟君子。”以:把。后边省宾语“之”。俟:等待。○富而后教,礼乐治国,政治主张明确;而语言谦恭,与子路不同。

      “赤。尔何如?”赤:公西华的名,“公西”是复姓。

      对曰:“非曰能之,能:动词,能做到。愿学焉。焉:代词,指下文提到的事情。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这在古代被视为国家大事。宗庙,天子、诸侯放祖宗牌位的处所。如会同,如:连词,或者。会:诸侯之间的盟会。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章甫,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为小相(xiàng)焉。”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政治抱负不外乎“礼乐治国”。所言均为国家大事,不曰“能”而曰“愿学”,并且只是“为小相”,态度更谦虚。

      “点,尔何如?”点:曾皙的名。

      鼓瑟(sè)希,鼓:弹。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这句主语是“曾皙”。铿(kēng)尔。铿:象声词,这里指曲终收拨划动琴弦的声音。尔:助词。舍(shě)瑟而作,舍:放下。作:站起身。○从“鼓瑟”到“而作”,短短九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而“舍”“作”两个动作,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乎:介词,跟,和。者:特殊指示代词,复指“三子”。撰:同“供”,善言,这里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

      子曰:“何伤乎!伤:妨害。乎:语气词,呢。亦各言其志也!亦:副词,表限于某个范围。只是,不过。○善于点拨诱导。

      曰:“莫春者,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音义同“暮”,是“暮”的古字。者: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表提顿。春服既成。既:副词,已经。成:稳定,指春服已经穿得住。冠(guàn)者五六人,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guàn)。童子六七人,这是曾皙指自己偕同冠者与童子。浴乎沂(yí),乎:介词,在。沂:水名。风乎舞雩(yú),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县东南。古代求雨之祭,叫“雩祭”。有巫人在坛上歌舞,所以称为舞雩。咏而归。”咏:唱歌。○曾皙没有直接说明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夫子喟(kuì)然叹曰:喟然:长叹的样子。“吾与点也!”与:动词,赞成,同意。○不但盛赞,而且喟然有感慨。盛赞,是由于曾皙所描述的太*盛世的情景正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喟然有感慨,是因为孔子正经历“毋吾以也”的遭遇,自己也有过“道不行,乘桴(fú,小筏子)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设想,抱有“君子固穷”(君子在处境困窘时还能坚持自己的德操。见《论语卫灵公》)的态度。曾皙的志趣,与孔子正相投契。

      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

      三子者出,曾皙后。后:用作动词,留在后面。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夫:指示代词,那。○孔子只对曾皙明说“吾与点也”,故曾皙有问。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也已矣:语气词连用。“也”表论断语气;“已矣”表限止语气,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怎么。也:与“何”相呼应表疑问语气。

      曰:“为国以礼,为:治理。以:介词。靠,用。其言不让,其:他的。让:谦让。是故晒之。是故:连词性结构,因此,所以。○评子路,指出其不谦虚的缺点。唯求则非邦也与(yú)?唯:句首助词。求:这里指冉求所说的。则:副词,就。邦:国,这是指国家大事。与:疑问语气词。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疑问代词,作状语。怎么。也者:语气词连用,与“安”相呼应,表疑问语气。○冉求对于“礼乐治国”方面谦言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故孔子评冉求意在鼓励。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不是诸侯国家的大事又是什么?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又”。赤也为之小,为之小:给诸侯做一个小相。这是双宾语结构。为,动词,做。之,代词,指诸侯。小,小相。下句“为之大"类同。孰能为之大?”孰:谁。○公西赤有“非曰能之”“愿为小相”的话,故孔子的评论意在增强其信心。从以上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评论,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生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

      第三课时

      五、把握思路

      整体把握文意结构和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志。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六、研讨性学习

      设计一:(启发式)

      咏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

      (一)问志与述志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2.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3.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4.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小结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二)评志

      咏读课文,体会孔子对弟子的评论。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对曾皙: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社会大同。

      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

      因为他的理想是礼治的最高境界,与孔子期望的“风清浴美,老安少怀,人民安乐”的太*景象相符。说出了孔子追求的太*盛世的景象,所以要赞。因为孔子怀才不遇,所以要叹,

      这世外桃源般的悠闲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要叹,而这生活毕竟是美的令人憧憬的,所以要赞。

      孔子自己怀才不遇,他的弟子这么大年纪了那么有才能还在读书,也是不得志,所以叹,而他的学生所拥有的才学这么高、追求的境界那么高,所以赞。

      (三)体会孔子形象

      1.孔子为什么不直接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而是先从自己谈起?

      学生看第一段,请个别学生朗读。

      明确: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作出铺垫。体现了孔子态度谦和、亲切,循循善诱的教风。

      2.还有其他地方表现出孔子这一教风吗?

      明确:“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励曾点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

      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学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易近人。一开口说话,就显得温文尔雅,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

      ②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弟子*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针对性强。

      ③启发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晳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差别大,不想发表意见。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促使曾晳敢于畅谈自己的理想。

      ④评价得体。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晳的发言,“吾与点也”。当四个学生述志后,孔子进行总结,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导意义。

      七.拓展积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案:

      《论语》

      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四课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三、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注:鼓瑟希,铿尔:鼓,在金文中鼓的写法中本身就有动词“弹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

      四、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5、摄乎大国之间状语后置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

      10、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五、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闲居,*时在家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

      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六、重点虚词

      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2、如 (1)如或知尔: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而(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3)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

      七、一词多义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 (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2、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如(1)如或知尔(假如)(2)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

      4.为(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2)愿为小相焉(做) (3)赤也为之小(替)

    推荐访问:西华 教学设计 子路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3篇 《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