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4月30日 04:24 星期二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2023形成教案集锦20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4-13 13:45:04

    的形成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比较图案细微不同,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图案的分辨能力。2.学习对应。3.训练幼儿的耐心和信心。二、教学准备:蜡笔、操作册、不同物体的图片人手一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成教案集锦20篇,供大家参考。

    形成教案集锦20篇

    的形成教案 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比较图案细微不同,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图案的分辨能力。

    2.学习对应。

    3.训练幼儿的耐心和信心。

    二、教学准备:

    蜡笔、操作册、不同物体的图片人手一份。

    三、教学内容:

    (一)引起动机

    1、播放歌曲《小星星》

    师:"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那我们来看一下这幅图上的星星有多少颗呢?

    (二)情境海报讨论

    1、师:图上的小星星它们长的一样吗?请找出不同的那一颗;
    并说一说,哪儿不一样?(形状和颜色)这颗星星里面的形状与其它的不同,它里面像小房子的形状,而其他是五角星的形状;
    还有颜色也不同,这颗星星里面是粉色的,其他是黄色的。

    2、师:图上还有什么?(还有房子和汽车)我请小朋友从左到右观察一下这些房子,认真找一找,找出两座一模一样的房子(引导小朋友表述相同两个图案的特征),我们先比较第一座房子与第二座房子的形状哪里不一样(从第一座房子与其他房子逐个比较)。

    小结:我们找到了两座相同的房子,除了形状相同,还要颜色相同。

    3、师:公路上也有很多汽车,请小朋友从左到右找出两辆颜色相同的汽车。我们先比较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哪里不一样?(从第一辆车与其它辆车逐个比较)小结:找出两辆相同的车,除了颜色相同外,还要形状相同哦。

    小结:两个相同的物体要颜色和形状都一模一样,才叫相同哦。

    (三)幼儿操作

    1、我们一起观察这幅图,有哪些物品。请听题:找找看,在下面每一排中,找出完全相同的两个,并在正方形的框框涂上颜色。

    2、操作前提出要求:请小朋友操作时要保持安静不干扰别人,提前完成操作的小朋友把蜡笔放回盒子里,然后举手请老师检查。

    (四)拓展延伸:玩游戏《看谁找得对》

    玩法:老师发给幼儿不同的实物卡,当老师举起某一物品时,与老师物品卡相同的孩子跑到老师身边排好队,观众席幼儿一起验证答案对否,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五)小结:刚才玩游戏过程中,有的小朋友找到了两个物品颜色相同,但形状不同;
    有的小朋友找到了形状相同,但颜色不同;
    我们必须要找到两个物品颜色和形状一模一样才叫相同,缺一不可哦。

    的形成教案 第2篇

    活动目标:

    1、学习4的形成。

    2、在操作的基础上尝试用语言来表达4的形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超市用的柜台,里面有各种玩具、食品、文具等、篮子若干、小兔的家背景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今天我们去超市买东西好不好?你们喜欢去吗?超市中有许多好东西,你们每人买3个,要一边买一边数数。幼儿操作,提醒幼儿一边买一边数。幼儿可以互相交流自己买的什麽,买了几个。

    2、你们买了东西以后还要赠送你们一个。一边赠送一边问幼儿:你买了几个?(3个)3个在添上一个是几个?幼儿尝试用语言回答:3个再添上1个是4个。把买来的东西摆放在桌子上数一数有几个(点数)

    3、我们把买的东西送给小兔子好不好?(一边送一边说:我送小兔子4个玩具。)

    4、让幼儿自己添数

    刚才我们把买的东西送给了小兔子。现在我们自己来买喜欢的东西好吗?请小朋友每人拿3个你最喜欢的玩具,一边拿一边数。回来摆在桌上。

    老师问:你们有几个玩具?(点数)

    老师想让你们每人有4个玩具,在添上几个就是4个了?请你们去拿。(幼儿自己去拿)。告诉我3个添上1个是几个?(尝试回答:3个添上1个是4个)

    活动反思:

    1、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们学习激情很高,互动很好!

    2、这堂教学活动—学习4的形成,我了解到幼儿对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还不是很清楚,通过多次练习,有较好效果。

    3、我发现对于数学活动,我们应该多以游戏和出示教具等实物更加生动、形象的讲解,这样会让幼儿能容易接受,获取知识。

    的形成教案 第3篇

    活动内容:4的形成

    活动目的:

    1、学习4的形成,知道3添上1就是4,点数4个以内物品。

    2、认读数字"4",了解其实际意义。

    3、喜爱参加数学活动。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4的形成》,"坐汽车",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坐汽车",数字卡片。玩具汽车4辆;
    生活中含有数量4元素的物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问好,走线,线上游戏:一家人。

    二、集体活动。

    1、复习3的形成。出示课件幻灯片《我会说》。

    点击出示2只小兔和数字和数字卡片"2",再添上1只小兔和数字卡片1,引导幼儿说出:2只小兔添上1只小兔就是3只小兔;
    2添上1就是3,在初示数字卡片3。

    2、探索4的形成。出示课件幻灯片《你会吗》。

    创设情境:现在站台上有3只小兔在等车。如果再来1只小兔,会有几只小兔?鼓励幼儿用学具探索4的形成,先摆3只小兔,找出对应的数字卡片,再添上一只小兔,并找出其对应的数字卡片。然后点数一共有几只小兔,并用对应的数字卡片表示形成后的数量。

    小结:3添上1就是4。

    3、在生活中认识4的形成。

    出示课件幻灯片《我会做》,幼儿练习4的形成。

    出示课件幻灯片《你发现了吗?》,幼儿在生活中找出4的形成。

    4、认读数字4,出示课件幻灯片《我会认》,引导幼儿说说数字4像什么?

    三、操作活动:

    幼儿操作学具"坐汽车"。操作生活中含有数量4元素的物品若干。

    四、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很短,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一事物,而数学的抽象性特点使幼儿的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系列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同时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思维“拟人性”的特点非常明显,其认识活动的无意性占优势,而有意性正在形成。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小班幼儿的特点,创设了小猴一家来做客的生活情景,把教育内容设计得生动形象、新颖奇特,以此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来自主探索4的形成。把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从“游戏动作”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数学的知识和经验。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相互作用主动获取知识,提升幼儿有关数形成的相关概念。整个活动从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做到层层递进,从而逐步提升幼儿各方面能力。

    的形成教案 第4篇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4的形成。

    2、在操作的基础上尝试用语言来表达4的形成。

    3、感受招待客人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猴手偶4个、课件(餐桌)、果盘人手一个、水果卡片若干、一些小食品若干。音乐《猫抓老鼠》。场地布置:四个大圈圈。

    活动重难点感知4的形成。

    活动过程

    1、随音乐《玩具进行曲》入活动室。

    2、游戏《抱一抱》复习3以内的数,为学习4的形成做好知识铺垫。

    3、以小猴子一家来做客的生活情景,引导幼儿初步感知4的形成。感知招待客人的礼仪。

    (1)利用手偶依次出示小猴子一家,引导幼儿点数4,感知3添1是4,4去1是3 。

    (2)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怎样招待客人。

    师:“小猴子一家来我们幼儿园做客,该怎样招待他们呢?”

    ??? 4、(出示餐桌课件)准备餐具,强化4的形成3添1是4。

    师:“餐桌上有些餐具准备的不够,宝宝们帮老师找找是那些餐具呢?”(引导幼儿把不够4个的餐具添1变成4个)

    师:“餐具准备好了,我们给猴子一家吃什么?”(幼儿猜想)

    (出示3个小食品)师:“看老师给他们准备了什么?”“够不够?”“怎么办?”(让幼儿抓取食物,感受3添上1是4)

    ??? 5、操作游戏分水果,进一步感知4的多种形成。

    (1)盘子里的水果有1个的、2个的`、3个的,要求幼儿把每个盘子里的水果都变成4个。(幼儿分组操作)

    (2)师检查是否每个盘子都是4个。

    (3)请幼儿说一说是怎样把水果变成4个的。

    ??? 6、游戏《小猫抓老鼠》巩固提升幼儿对4的形成的感知。

    ? 游戏:老师当花猫,幼儿当老鼠。准备4个圈,让幼儿抢圈,幼儿和老师一起随音乐绕着圈走,当儿歌结束时幼儿迅速站进呼啦圈内,每个呼啦圈里最多只能站4个幼儿。没有占上圈的幼,被猫抓住。退出游戏。下一轮再开始(每轮减少一个圈)。

    7、结束

    欢送小猴子一家。

    活动反思

    持续观察时间很短,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一事物,而数学的抽象性特点使幼儿的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系列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同时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思维“拟人性”的特点非常明显,其认识活动的无意性占优势,而有意性正在形成。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小班幼儿的特点,创设了小猴一家来做客的生活情景,把教育内容设计得生动形象、新颖奇特,以此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来自主探索4的形成。把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从“游戏动作”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数学的知识和经验。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相互作用主动获取知识,提升幼儿有关数形成的相关概念。整个活动从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做到层层递进,从而逐步提升幼儿各方面能力。

    的形成教案 第5篇

    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使幼儿清楚的感知到9添上1是10,并能用语言加以描述,理解10的形成。

    2、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细心观察的习惯。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挂图(梨树,树上挂着9个黄梨,9个青梨)磁性大黄梨1个,大绿梨1个,数卡1——10。

    学具:雪花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9以内的形成。

    1、拍手游戏。

    2、看数字做动作。(教师出示数字5——9,幼儿根据数字做相应数量的动作)

    3、接着说数(教师随意说数字,幼儿接着说下去)

    二、学习10的形成。

    1、出示挂图,问:图上有什么?(幼儿说完后,集体点数验证,可以引导幼儿用目测后接着数的方法去点数)9个黄梨、9个绿梨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给予匹配数字9)

    2、有的梨被叶子遮住了,小朋友看看遮住的是什么梨?(引导幼儿说出1个大黄梨和1个大青梨)。

    3、现在有几个黄梨、几个青梨了呢?10个梨是怎么变成的呢?(引导幼儿完整说出9个黄梨添上1个大梨是10个梨)

    三、幼儿操作,进一步巩固10的形成。

    1、幼儿看数字取相应数量的雪花片。

    2、看会变的`数卡取放相应数量的雪花片,从而进一步感知9、10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收拾用具后结束本次活动。

    的形成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四)断层构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板书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第一课时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一)褶皱: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二)板块属性:内部稳定、交界活跃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找水、找油

    2.确定钻矿、修建隧道的位置

    的形成教案 第7篇

    活动目标:

    1、学习目测数群,能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感知7以内的数。

    2、能进行数物匹配,并根据数量的多少进行排序。

    3、增强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数字卡片(5、6、7)人手一份。水果图片若干。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多媒体,导入课题,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看他是谁呀?(小猴)秋天到了,小猴要摘果子送给小朋友们。”(出示多媒体:三棵果树,梨5个,苹果7个,柿子6个。)

    提问:“你们看见了什么?”

    “小猴也看见了。猴摘了几只梨?几只苹果?几只柿子?”

    2、数量配对

    (1)“请小朋友帮小猴摘的果子找一个数字朋友。找到后把数字高高的举起来。”(放多媒体证实幼儿的答案)

    (2)“现在我们小朋友也来装一种果子,装的果子的数量要和

    小猴装的一样多。”幼儿自由选择水果,进行操作。

    提问:“你装了几个什么水果?”

    3、按顺序给水果排队

    “小猴说呀要请小朋友来帮个忙,给这些水果按从少到多,数字从小到大的的顺序来排队。谁该排在第一呢?”

    4、小猴要把它的果子送给它的好朋友小兔、小猫和小狗,一样多的水果送给一样多的朋友。

    5、分组活动

    “小猴出了几道题目要考考我们小朋友,你们有没有信心做?”教师讲解题目要求(点卡接龙、添去点子)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进行练习。

    6、评价幼儿作业。

    “你做了什么?你是怎样做的?”

    活动反思:

    《小猴摘果子》 是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的内容,这一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教师不仅要帮助幼儿掌握,而且要引导幼儿逐步能够不受物体的大小和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感知和判断7以内的数量。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的形成教案 第8篇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及其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结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褶皱与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通过实际设置问题,尝试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2、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和认识自然界的美,以及热爱家乡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3、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4、火山的结构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活 动 设 计设 计 意 图导入新课

    【播放图片】从身边的名山说起,让他们认识家乡之美,从而扩展到更广阔的世界。

    【设问】这些名山是怎样形成的呢?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增强热爱家乡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褶皱的类型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

    【设问】“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如何去区别它们?”

    【引导读图】

    1、褶皱的形成

    2、褶皱的基本单位 (地层的形成→受力弯曲→背斜、向斜的形成);

    3.从水平方向上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让学生总结得出: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的中心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4、形态上的区分:一般背斜的岩层上拱,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但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自然界中,还是“以貌取山”你可能会犯大错误。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引导学生对图中背斜、向斜处的岩层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通过设问 ,让学生整体参与读图,并在交流中掌握科学的读图方法和图文转换方法。

    直观教学不再由教师完成,而是由学生参与完成,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褶皱山的形成背斜的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
    向斜的槽部受挤压;
    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运用】找石油、水和天然气应在什么地质。

    构造中?

    在工程选址中的应用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难度较大,学生可能分析不够到位)

    【生答师总结】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而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背斜的岩层形态类似于石拱桥,安全稳定;
    利于隧道中的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

    师: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有的规模很大,如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亚欧大陆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

    师:介绍全球六大板块知识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口头表达能力。

    让学生感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褶皱山是其形成的一类,另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断块山。断层及断块山的形成“断层的形成”。

    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楚“什么是断层?”

    【展示】断层的模型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断层的原因

    断层形成的不同地貌

    【投影】地堑:汾河谷地

    渭河平原

    地垒:“庐山、华山、泰山

    【教师小结】华山—“险”、泰山—“雄”、庐山—“秀”

    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

    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

    【生回答】略

    【活动探究】P75活动题:假如你是一位地理爱好者,到野外考察不同的山,你会怎样区别褶皱山与断块山呢?

    【展示图片】“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

    学生分组、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发言。

    【生答师总结】

    1、从外貌景观看:褶皱山一般连绵分布,岭谷相间;
    断块山由于断层构造的存在,常形成巨大的陡崖,山地由于平地拔起,地势格外险峻。

    2、从地质构造看:褶皱山是由褶皱发育而成,各地岩层连续完整性,而断块山是由断层发育而成,在断层(陡崖)两侧,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同时岩层发生明显的错位。

    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

    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完成活动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

    【观看火山视频】

    增加学生对火山感性认识火山

    【投影】“火山示意”图片

    学生自己得出火山的结构:火山口、火山锥。

    【展示】展示火山的类型图片

    结合课本案例,和学生搜集的资料,说明火山对人类的影响,(从两个角度分析:有益、危害)

    师:进行练习评价

    通过“火山”资料的搜集,整合,明白事物是辩证的,既能形成巨大的灾害,也会给人类带来丰富的资源,如:地热、矿产、温泉等。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三种山地——褶邹山、断块山、火山的形成及特点。重点要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练习:见《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

    的形成教案 第9篇

    第二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难点重点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
    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火山"部分内容组织。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

    导入【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
    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背斜向斜比较表。

    【说明】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

    【板书】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

    【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
    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3)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出示投影片】

    断层

    成因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位)的断裂构造叫断层。

    地形断层面-陡崖

    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

    上升的岩块形成块或高地

    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

    图示

    【转折过渡】除了以上所说的褶皱山和断层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山脉呢?试举一例说明。

    【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3、火山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5思考: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③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

    ①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如哥伦比亚高原。

    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③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
    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板书】(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教师讲解】我们虽然了解了火山的构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们对其作具体讲解。(读图4.14)

    【教师补充讲解】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转折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来说明。

    【板书】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指导读书】阅读教材p76思考:

    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什么方式为主,为什么?

    3.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取原则?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1.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3.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思考题】

    1.在断层处修建水库,大型工厂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

    2.北京地址平面图上,从古到今,为什么总是缺一个西北角?

    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3.火山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作业地理填充图上的练习

    的形成教案 第10篇

    活动目的:

    1、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理解并能说出相邻两数之间多1或少1的关系。

    3、通过操作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学习如何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

    活动重点:

    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活动难点:

    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1、4只小动物图片、4座房子。

    2、 每位幼儿1~6数字卡片、1~6点卡

    3、1~6数字卡片、磁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小动物找邻居

    (1)通过动物搬新家,初步感知“邻居”概念。

    师:小朋友在家和自己的邻居玩吗?孩子说一说。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搬了新家,他们找不到自己的新邻居了,请大家帮帮忙。(教师出示动物房子)!

    师:看看谁搬了新家,你们知道他们的邻居吗?(孩子们说一说)

    教师帮助幼儿理解住在家两边的小动物就是小猪的邻居。

    问:小猪家的门牌号小狗家少1,小猪家住在几号?

    猴子家的门牌号比小猪家多1,小猴家住在几号?

    (2)教师小结:原来邻居就是住在隔壁的人家,小动物们都有两个邻居,就是住在他们前面和后面的小动物。

    二、数字朋友找邻居

    师:小动物们有了新邻居真开心,这里有一些数字朋友,他们也要来找邻居了。

    教师出示数字1、2、3、4、5

    提问:数字2的邻居是谁和谁(1,3)? 数字3的邻居呢?(2,4)

    (因为1在2的前面,比2少1;
    3在2的后面,比2多1)

    教师小结:一个数与它前后邻居的关系,是相邻数关系,1和3是2的邻居,也叫做2的相邻数,所以2的相邻数是1和3。

    三、游戏:找朋友

    教师幼儿共同游戏:老师和孩子伴随着歌声给数字找相邻数。

    四、幼儿操作:

    1、给每位幼儿分发的数字1——6和圆点1——6。

    2、幼儿根据老师说的数字出示相邻的数字。

    3、幼儿根据老师说的数字出示相邻数的点卡。

    4、一位幼儿出示数字其他孩子出示它的相邻数字或对应点卡。

    五、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父母或邻居小朋友一起给1到5的数字宝宝找他们的相邻数。

    的形成教案 第11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学习3的形成。

    2、感知物体数量的变化及数字的变化,进一步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

    3、在活动中,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增强合作意识。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让 幼儿懂得3比2多1, 2比3少1。

    2、幼儿学会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学习3的形成。

    活动准备

    教具:背景图一幅、3只小鸭、3只小兔、2颗白菜。

    幼儿操作材料:小苹果教具、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2的形成。

    二、幼儿操作小苹果,启发幼儿说出3的形成。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3是怎么形成的吗?老师想瞧瞧你们的操作方法。

    2、教师出示小苹果教具3个,幼儿操作。

    请幼儿取出是苹果数量的代表数字。提问:2个小苹果是怎样变成3个小苹果的?启发幼儿说出:2个小苹果添上一个小苹果就是3个小苹果。幼儿操作苹果…

    三、出示实物图,引导幼儿学习3的形成。

    有2只小鸭在草地上玩,又从水里上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2只小鸭是怎么变成3只的?

    四、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感知数量和数字的多少。

    出示兔子3只、白菜2颗,提问:是兔子多还是白菜多?谁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一只兔子对应着一颗白菜,有一只兔子没有白菜,那么3比2怎么样?2比3怎么样?如果想让另一只兔子也能有白菜吃,那怎样才能使兔子和白菜一样多呢?

    五、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用“添上”和“去掉”理解数量的变化。

    出示背景图,草地上2只小鸭,水里游着1只,请小朋友让草地上2只小鸭变成3只小鸭,该怎么办?那么2添上1就是几?3只小鸭怎样才能变成了1只小鸭。

    六、出示数字卡片,幼儿操作。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数字卡片,2再多1就是数字3,反之3去掉1就是几?然后请幼儿互相操作卡片,再由教师反复考验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

    七、以游戏的"方式,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巩固学习3的形成。

    老是把小朋友分为几个小组活动,每小组为1——4人,请每组的小朋友互相调整一组3人。

    八、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点。请小朋友把每组小成员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分成每3人一组。

    九、分好组之后,教师组织幼儿做游戏。(在游戏的欢乐中完成课题)

    教学反思

    1、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们学习激情很高,互动很好!

    2、这堂教学活动—学习3的形成,我了解到幼儿对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还不是很清楚,通过多次练习,有较好效果。

    3、我发现对于数学活动,我们应该多以游戏和出示教具等实物更加生动、形象的讲解,这样会让幼儿能容易接受,获取知识。

    的形成教案 第12篇

    教学课题:

    山地的形成

    所用教材: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褶皱山、断块山等实例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是知之甚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点。

    设计思想

    本节课涉及到比较多的地质构造和地理原理,难度比较大,所以应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和山地的形成过程的演示过程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褶皱山和断块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褶皱和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并能够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让通过读图、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5、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太行山、华山、日本的富士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板书】一、褶皱山

    【板书】=1GB3MERGEFORMAT①褶皱

    【引导】什么叫褶皱呢?

    (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②背斜和向斜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外部形态上看褶皱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有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有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我们将岩层向上拱起的称作背斜,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称作向斜。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为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略

    【板书】=3GB3MERGEFORMAT③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引导】那要怎么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呢?大家请看PPT。

    【教师讲解】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都是可靠的。

    【板书】④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的形成教案 第13篇

    (1)投入:土地、 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和原料、零部件

    (阅读思考)(处理流程:先让学生阅读→教师出示归纳表,并做适当分析→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读材料和图,并分析、讲解)请同学们阅读P60“阅读: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读P60图4.5“每冶炼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并思考:①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是什么?(接近煤炭产地→接近铁矿产地→接近消费市场或交通便利的地区)②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科学技术的进步)③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什么会影响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一方面,冶金技术的提高,使得钢铁工业对原料、能源的依赖减少;
    另一方面,巨型矿石运输船的应用,使原料、能源的运输费用在总的生产成本比例不断下降。因此,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越来越灵活,更多趋向市场和交通便利地区。)

    (过渡)此外,社会因素如政府政策、决策者的行为等,也是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系统地阐述了工业区位选择的原理,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这也是 我们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内容,应重点掌握。关于“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要明确不同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应因制宜,具体分析。其中,影响区位选择的这些区位因素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同时了解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工业发展中,不仅要服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服从社会发展多方面的需要。总之,对工业区位的选择,我们应多方面、全方位考虑,因地、因时制宜,合理选择。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1)投入: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和原料、零部件

    (2)产出:产品和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2、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工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经济目的)

    4、五种常见的工业区位选择导向类型:

    导向类型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

    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等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

    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

    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等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

    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等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

    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 业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 及其作用的变化

    (1)原因:

    (2)结果:

    2、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变化的因素

    (1)科学技术的进步

    (2)环境

    (3)政策、决策者行为

    的形成教案 第14篇

    预设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掌握4以内数的形成。

    2)、能正确认读数字1、2、3、4。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教师幼儿每人一套1~4的数字卡,四个指偶;
    1~4的圆点卡片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导入课题:出示指偶,引起兴趣。

    2)、有具体形象到抽象训练:让幼儿操作指偶,复习4以内数的形成,正确认读数字1、2、3、4。

    A、让幼儿出示1个指偶,启发幼儿说出1个指偶的数量用数字“1”来表示,老师出示数字“1”,让幼儿说出像什么并认读。

    B、提问幼儿:“1个怎样变成2个?”让幼儿操作验证并认读数字2(方法同上)。

    C、同法,复习3、4的形成,认读数字3、4。

    3)、半抽象到抽象思维训练:让幼儿操作圆点及数字卡片,进一步复习4以内数的形成,人读书自1、2、3、4。如提问:“2个圆点添上1个圆点是几个圆点?”让幼儿在桌上摆出3个圆点的卡片,并在圆点卡片的下面对应摆出“3”的数字卡。

    4)、听音举数卡:如老师敲“4”下小铃,幼儿举起数字卡片“4”。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的形成教案 第15篇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通过实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示:光的折射

    2、科学发现室光学区域。

    活动指导

    1、教师同幼儿讨论什么光是怎样形

    讨论后让幼儿知道,当物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我们就看到的热物质的发光。

    如:火光、烛光、白炽灯的灯光,以及前述钢铁、玻璃、石头等烧红时的发光。

    2、问题:光沿直线传播,生活中有什么常见例子

    给幼儿讲解:

    第一,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三点一直线,在射击、射箭运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二,由光的直线传播,再加上人的双眼效应,可判断物体的位置。

    第三,木匠用刨刨一木条,刨了二下就要检查刨得直不直,他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用眼睛从木条的一端沿木条看它是不直的。

    第四,队伍对齐:"向右看齐!"

    3、幼儿在光学区域自由探索、发现光的折射。

    (1)课件演示:光的折射

    通过观看课件演示,让幼儿对光的折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实验:把筷子插到水里发现筷子在空气中和水中拐了个弯的原因。

    (空气和水就是两种不同的介质)

    (3)指导幼儿在光学区域,积极尝试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实验,

    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和了解光的折射。

    (4、教师讲评活动情况,表扬鼓励探索中有发现的幼儿

    让幼儿讲一讲在探索活动中发现了什么?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硬币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5角、1元的硬币。

    2、能够区分两种硬币。

    活动准备:

    5角、1元的硬币每人一套,存钱罐1个,篮子20个,小盒子1个,教棍1根,幻灯片7张(5角、1元硬币的正面、反面、正反面各一张,5角、1元在一张图的图片一张),捐物箱2个,玩具若干,长桌2张。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认识5角、1元的硬币

    2、活动难点:区分两种硬币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出示存钱罐,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存钱罐)老师在里面存了好多硬币。现在我把它请出来和小朋友交朋友。

    2、基本部分

    (1)幼儿找“朋友”,进行认识。

    硬币朋友最喜欢和轻轻拿,轻轻放的人交朋友了,你们能做到吗?请你们在篮子里找一个“朋友”。

    提问:

    a、你找的“朋友”是什么形状的?

    b、它是什么颜色的?

    c、上面有些什么图案?

    (2)幻灯片演示,教师逐一出示5角、1元的硬币让幼儿认识。

    现在,请小朋友都把自己的“朋友”送回到篮子里,下面我们把这些硬币放大了再来看一看。

    认识5角,用幻灯片向幼儿展示5角的硬币。

    正面——提问:

    a、这是多少钱的硬币?(5角)

    b、它的正面上有些什么?

    反面——提问:

    a、这是5角的正面还是反面?(反面)

    b、上面印有什么图案?(荷花)

    正反面——这就是5角硬币的正面和反面,请你们在篮子中找出相同的硬币。(找到后)

    提问:

    a、请你们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硬硬的、圆圆的、凹凸不平的)

    b、它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的?(金色、圆形的)

    认识1元,用幻灯片向幼儿展示1元的硬币。

    正面——提问:

    a、它是多大面值的硬币?(1元)

    b、上面都有些什么?

    反面——提问:

    a、这是正面还是反面?(反面)

    b、上面印的是什么图案?(菊花)

    正反面——这个就是1元硬币的正面和反面,请你把它找出来,好吗?(找到后)

    提问:

    a、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银色、圆形的)

    b、数字是几?(1)

    c、上面的汉字是什么?(元)

    (3)同时出示5角、1元的硬币让幼儿观察、认识。

    老师把5角、1元的硬币都放到了一起,我们一起来看看。

    提问:

    a、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结:都是圆形的,都是硬硬的,凹凸不平的。5角和1元的硬币,颜色不同,大小不同,数字不一样,汉字也不一样。

    (4)区分硬币以巩固硬币的认识。

    我们认识了5角、1元的硬币,现在我要考考旁边的爸爸妈妈,看看他们认识吗?这是多少钱?(5角)要考倒爸爸妈妈可真难,现在我来考小朋友,看你们认识这些钱吗?这是多少钱的硬币?(1元)这呢?(5角)真棒!现在老师换一换,请你们在篮子里面找出5角的硬币让老师看看,你们还能找出1元的硬币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看看吗?刚才小朋友说了5角和1元的大小不同,老师这里有一个小盒子,里面放了许多5角、1元的硬币,我请小朋友用最快的速度摸出一个5角的。

    3、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并进行简单的购物。

    今天,我们和硬币交了朋友,都认识了5角、1元。看,老师请了2个售货员阿姨来,请阿姨们说说她们卖的是什么东西?(售货员介绍:小朋友们好,我是5角店的售货员阿姨,里面有…)你们想买玩具吗?(想)那老师请小朋友拿一枚硬币去买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买到后玩一会儿就把它捐给灾区的小朋友。请1、2组的小朋友拿硬币买玩具,请3、4组的小朋友拿硬币买玩具,…小朋友你们看,这是捐物箱,我们把买到的玩具捐给灾区的小朋友。(甘红梅)

    的形成教案 第16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学习3的形成。

    2、感知物体数量的变化及数字的变化,进一步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

    3、在活动中,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增强合作意识。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让 幼儿懂得3比2多1, 2比3少1。

    2、幼儿学会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学习3的形成。

    活动准备

    教具:背景图一幅、3只小鸭、3只小兔、2颗白菜。

    幼儿操作材料:小苹果教具、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2的形成。

    二、幼儿操作小苹果,启发幼儿说出3的形成。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3是怎么形成的吗?老师想瞧瞧你们的操作方法。

    2、教师出示小苹果教具3个,幼儿操作。

    请幼儿取出是苹果数量的代表数字。提问:2个小苹果是怎样变成3个小苹果的?启发幼儿说出:2个小苹果添上一个小苹果就是3个小苹果。幼儿操作苹果…

    三、出示实物图,引导幼儿学习3的形成。

    有2只小鸭在草地上玩,又从水里上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2只小鸭是怎么变成3只的?

    四、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感知数量和数字的多少。

    出示兔子3只、白菜2颗,提问:是兔子多还是白菜多?谁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一只兔子对应着一颗白菜,有一只兔子没有白菜,那么3比2怎么样?2比3怎么样?如果想让另一只兔子也能有白菜吃,那怎样才能使兔子和白菜一样多呢?

    五、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用“添上”和“去掉”理解数量的变化。

    出示背景图,草地上2只小鸭,水里游着1只,请小朋友让草地上2只小鸭变成3只小鸭,该怎么办?那么2添上1就是几?3只小鸭怎样才能变成了1只小鸭。

    六、出示数字卡片,幼儿操作。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数字卡片,2再多1就是数字3,反之3去掉1就是几?然后请幼儿互相操作卡片,再由教师反复考验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

    七、以游戏的方式,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巩固学习3的形成。

    老是把小朋友分为几个小组活动,每小组为1——4人,请每组的小朋友互相调整一组3人。

    八、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点。请小朋友把每组小成员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分成每3人一组。

    九、分好组之后,教师组织幼儿做游戏。(在游戏的欢乐中完成课题)

    教学反思

    1、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们学习激情很高,互动很好!

    2、这堂教学活动—学习3的形成,我了解到幼儿对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还不是很清楚,通过多次练习,有较好效果。

    3、我发现对于数学活动,我们应该多以游戏和出示教具等实物更加生动、形象的讲解,这样会让幼儿能容易接受,获取知识。

    的形成教案 第17篇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对称的概念,引导幼儿利用数学插板进行简单对称的操作。

    2、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数学插板幼儿人手一套,ppt,电子白板。

    活动过程:

    一、利用电子白板帮助幼儿巩固认识行和列。

    1、复习行、列的意思。

    "在数学插板上横着摆放棋子的叫行,竖着摆放棋子的叫列。"

    2、老师在数学插板上摆放行或列的棋子,让幼儿说说那是第几行或第几列。

    二、利用ppt进行学习对称的教学活动。

    1、观看ppt演示,认识对称轴。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条直线,这是一条很神奇的直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①这是一个三角形,一条直线把三角形从中间分成两半,这两半我们把它对折后发现大小一样,完全重合在一起。

    ②这是一只蝴蝶,一条直线把蝴蝶从中间分成两半,我们把它对折一下,发现大小一样,完全重合在一起。这条直线真厉害!

    小结:从图形或图案中间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变成两个大小一样的图形或图案,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③一个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对折的两部分大小一样,这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④一个图案沿着对称轴对折,对折的两部分大小一样,这样的图案叫轴对称图案。

    三、引导幼儿进行操作简单的对称。

    "这条对称轴这么厉害,今天让我们在插板也做一条对称轴。请你在第5列插上10课黑色的棋子。"

    1、在数学插板第五列插上10颗黑色的棋子,当作对称轴。

    2、老师在对称轴左边第4行摆放2颗红色的棋子,幼儿在自己的插板上插上对称的两颗棋子。

    3、老师在对称轴左边第8行摆放4颗绿色的棋子,幼儿在自己的插板上插上对称的4颗棋子。

    4、老师在对称轴左边用红色的棋子摆放半个三角形,幼儿也在自己的插板上摆出同样的图形,然后再摆出其对称另一半。

    5、用同样的方法,用黄色的棋子进行简单对称图形的摆放。

    6、幼儿自由在数学插板上摆放出一个简单的周对称图形。

    "我们利用这条对称轴可以摆出各种对称的图形或图案,现在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做一个对称的图形或图案。"

    四、游戏巩固对称的认识。

    1、帮紫色的花找对称的另一半。(按颜色找)

    2、帮猴子找另一半脸。(用排除法,逐一排除)

    3、给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按对称,不对称进行分类。

    的形成教案 第18篇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幼儿初步掌握7的形成,以及多1少1的关系。

    2、体验数学操作和探索的乐趣。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一次性餐盘、叉子、蛋糕图片各7个、大演示板、智慧盒。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知道6添1是7,并能用语言描述。

    难点:知道数与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并理解7里面有7个1;7个1合起来是7。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老鼠和猫》

    老鼠要去买蛋糕,路上遇到了猫,过去六只老鼠就有一只猫,我们看看有几只猫出现?

    请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教师边说儿歌边用手一个一个的指。

    儿歌:小老鼠上大街买蛋糕,遇见猫。(指到谁,谁就说:“老鼠”,当指到六个人的时候,那个幼儿就要学一声猫叫。)

    例:老鼠、老鼠、老鼠、老鼠、老鼠、老鼠、猫。看哪位幼儿点数清晰,反应最快。

    (二)讲解操作:

    1、通过猫和老鼠吃蛋糕的故事,学习7的形成。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请的谁呀?我是怎样指的老鼠呀?(一个一个的指)我们现在一只一只的把老鼠请出来吧!

    提问幼儿:几只老鼠?我们一起点数。

    教师小结:6老鼠又来了一只猫,现在是几只动物?

    6只老鼠添上一只猫是7只动物,6添1是7。

    2、教师出示6个空的一次性餐盘当蛋糕盒,有序摆好6个,幼儿点数。

    提问幼儿:(1)有几个盘子。(2)比较动物和盘子一样多吗?谁多谁少?多几个?少几个?

    教师讲述:我们给老鼠盘子,猫不高兴了,怎么使6个盘子变成7个盘子?

    教师总结:对!6个盘子再添上1个盘子(彩色)是7个盘子,6添1是7。

    3、发蛋糕。

    教师讲述:小朋友们我们为每只小老鼠发蛋糕吧!(请幼儿在分餐盘的上面一个一个将蛋糕对应放好)。

    提问幼儿:蛋糕是怎么放到盘子上的?6里面有几个1,请幼儿点数,并说出总数。

    教师讲述:猫说我也想吃蛋糕,我们也给它一份蛋糕吧!原来有几份蛋糕呢?6再添上1份是几份?

    量的物体,感知数字和实物的数量关系运用已学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数字和数量的关系通过游戏进一步让幼儿巩固数字6尝试数字1~6的排列。

    教师总结:6份蛋糕添上1份蛋糕是7份蛋糕,6添1是7。

    4、发叉子。

    请幼儿发7把叉子,提问幼儿:7里面有几个1呢?(7个1)请幼儿点数,并说出总数。

    (三)幼儿操作智慧盒自己插出7的形成过程。

    教师讲述:老鼠和猫吃完蛋糕都没有饱,那我们给它们再准备一些吃的吧!你们想给它们再准备什么?

    1、请幼儿在第一行插好6个绿苹果,如果再给猫1个绿苹果,你会怎么做呢?

    教师总结:6个绿苹果再添上1个绿苹果是7个绿苹果,6添1是7。

    2、请幼儿在第二行插好6块奶酪,与绿苹果比较多少后,再提问如果再添上1块奶酪是几块了?

    教师小结:6块奶酪再添上1块奶酪是7块奶酪,6添1是7。

    3、幼儿在第三行插出6块红色糖果,与奶酪比较多几少几后,提问:如果再添上1块糖果是几块?

    教师小结:6块糖再添上1块糖是7块糖,6添1是7。

    4、请幼儿在第四行插出6个蓝莓,如果再添上1个蓝莓是几个?

    教师小结:6个蓝莓再添上1个蓝莓是7个蓝莓,6添1是7。

    幼儿一个个将棋子收起来,然后点数说:“7里面有7个1。”将棋子摆好到智慧盒指定位置。

    (四)放松游戏:(丰富幼儿的生活常识)

    让我们每位幼儿都当蛋糕面点师,每个人都做一个不同的蛋糕吧!说出蛋糕

    名字,并用身体表示。“你做的是什么味道?你的呢?”例:水果蛋糕、草莓蛋糕、蛋黄蛋糕、海苔蛋糕、巧克力蛋糕、冰激凌蛋糕、肉松蛋糕、布朗蛋糕、葡萄干蛋糕、香蕉蛋糕吧!

    活动反思:

    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是我们从纲要中所学到的,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宗旨,我以游戏和情景故事为双重因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7的形成和实际意义,并在实际的操作中进行巩固学习。根据本主题的大目标和本活动的内容,我为教育活动制定了三个目标:

    一、老鼠和猫的游戏导入,理解7的实际意义。

    二、以吃蛋糕的情景导入,让幼儿初步掌握7的形成。

    三、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操作中我采取了二个步骤:

    (一)是通过故事图片的操作,让幼儿在表象认知中,初步感知7的形成及数数,并进行初步的等量差量判断。

    (二)通过操作智慧盒,让幼儿亲自操作,在实物认知中理解7的形成及数数,知道6、7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游戏、故事以及操作,让幼儿在抽象符号的认知中形成对7的数概念的理解,幼儿学习起来会很轻松。

    通过这次活动,我感觉我的三个教育目标基本达到,而且孩子的情绪非常投入,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喜欢这种形式,因为他们喜欢故事,我认为幼儿数学教育以这种故事和游戏的形式进行传授,幼儿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我在活动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操作过程中除了智慧盒以外是否操作探索的材料再丰富些,达到每个幼儿都能人手一份,互动的效果会更好,再多渗透的一些数学的概念。让数学来源于生活,如果在活动中再渗透一些情景游戏,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个人对这节活动的自评,由于个人水平有限,恳请各位园长、主任以及老师们多多指导,我会虚心接受,以解答自己活动中的困惑与困难。谢谢!

    的形成教案 第19篇

    一、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雨的形成过程,水的两态之间的变化。

    二、活动准备:

    1、幼儿有过看雨的经验。

    2、一个酒精灯,一个装有水的烧杯,一块透明玻璃。

    三、活动过程:

    1、猜谜。教师出示谜面: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在水里就不见。请幼儿猜出谜底:雨。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雨是怎么形成的?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3、教师向幼儿展示小实验:雨的形成。

    教师将装了水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让幼儿观察水加热后变成蒸汽的现象。然后在烧杯朝上开口的地方放一块透明的玻璃,让幼儿观察蒸汽遇到冷的玻璃后又变成了水珠流了下来的现象。

    4、教师引导幼儿讲解水的两态变化的原因:受热、遇冷。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幼儿进行分组实验。

    四、活动延伸:

    可以随后进行画雨、雨中打伞或穿雨衣漫步、感受雨等活动;
    也可以进行雨伞的种类区分、制作、绘画等活动。

    的形成教案 第20篇

    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体的影响,正确感知5-10的数。

    2.能理解数的意义,有良好的操作习惯,并积极与材料互动。

    3.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数卡、实物卡若干,信封若干(其中的大信封上贴有动物头像和数字5-10)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活动

    师:春天到了,花儿开了,公园里的小动物想请我们去玩,你们高兴不高兴?那请小朋友 想一想带什么礼物给它们呢?

    春姐姐手捧信封来到活动室:小朋友,前天我在动物园听动物们说,它们最想看你们把数与实物配对的本领,瞧,我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礼物。

    师:那我们先来看看,准备的是什么礼物(信封)

    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数与实物的配对

    这个信封上有几个三角形?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信封上是几个三角形就放数卡几)

    请一幼儿到前面来操作。

    2.我们再来看这个信封,上面是数字,里面放了许多实物,它要我们做什么呢?请小朋友动脑想一想,幼儿相互讨论。(数字是几就放几个实物)

    3.吆,这个信封上有数字,里面放了笔和纸,要我们做什么呢?(要我们看数在纸上画上相应数量的自己喜欢的东西)请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操作。

    三、幼儿分组操作

    1.介绍做法及要求:幼儿每人拿一信封,先看清信封上是几个图形就放几的数卡,是数字几就放几个实物卡。

    2.教师个别辅导。(教师可用抽卡片形式帮助幼儿将数与实物配对)

    3.幼儿互相交流、检查。(说说信封上是是数字几或是几个实物卡,里面就放几个实物卡片或数字几)

    4.教师与幼儿共同检测。(请几个幼儿到前面来讲讲为什么这样放,其他幼儿帮助检测操作的对不对,若不对则帮助纠正)

    5.奖励每人一颗五角星。

    四、游戏:送信

    1.教师讲解游戏的玩法及要求:全体幼儿到上自己准备好的礼物坐“火车”去动物园。

    2.幼儿根据要求送信(小朋友送的信要和动物身上的数一样多)。

    3.教师与幼儿共同检查信送的是否正确

    4.全体幼儿随音乐《逛公园》,和小动物一起做游戏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延伸

    在巧手区、操作区放一些信封、卡片、实物图片,鼓励幼儿积极去探索。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环节流畅,《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学是有用、有趣的。因此在此活动中贯穿了很多游戏,以便与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感到数学的乐趣。幼儿对这些游戏也非常感兴趣。

    推荐访问:教案 集锦 形成教案集锦20篇 的形成教案(集锦20篇) 的形成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