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4月28日 15:54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模板7篇(精选文档)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1-03 19:55:0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案设计模板7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数学教案设计模板7篇(精选文档)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小编带来数学教案设计模板7篇,希望大家喜欢。

    数学教案设计模板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75页中的《体育中的数学》——《队列中的数学》。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尝试数学与多学科的整合。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孩子们,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视频,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演示课件)

    师:这段视频展示的是20_年我国庆祝建国60周年时所举行的隆重的阅兵仪式。就在这些整齐的队列中蕴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队列中的数学”。——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动手设计

    师:笑笑她们班正在准备参加学校举行的队列比赛,老师为了编排队形伤透了脑筋。她们班共有48名同学,聪明的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帮她们设计一个队形吧!

    师:请听要求:1、用小圆代表同学;2、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听清楚了吗?动手画一画吧。

    师:孩子们,都画好了吗?我们邀请几位设计师来展示一下他的作品吧!(投影展示)

    师:说说你设计的队形吧。

    师:6×8和8×6排法相同吗?

    (板书:每行人数行数)

    2、完成表格

    师:3(4)班的孩子可真踊跃,都想发表意见。这样吧,我们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你们这组能写出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课件出示活动要求:4人小组交流排法,组长记录完成表格。

    3、汇报交流

    师:王老师刚才收集了几个小组的表格,一起来看看吧!(投影展示)

    师:能说说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师:是呀,我们在找寻排列方法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找,这样就不会出现漏数了。

    4、理解方队

    师:刚才笑笑给我打电话了,说学校有一项加分要求,就是排成方队的话可以加2分。(课件出示)

    师:你知道什么叫“方队”吗?(课件出示方队概念)

    师:那48人能正好排成一个方队吗?笑笑她们也正发愁呢?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呢?请先在4人小组内说一说吧!

    (生分小组讨论)

    师:谁想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我们至少应该增加几人!或者至少减少几人呢!

    (板书:至少增加1人至少减少12人)

    师:那么,哪两个相同数相乘的积最接近48?对,那我们就排成7×7的方队。

    三、课堂反馈:

    1、师:孩子们,咱们班有多少人?那如果我们想要排成方队,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师:增加的人从哪儿来?那我们就邀请听课的老师和我们一起组成方队吧!那减少的人呢?就去做小老师吧!

    师:真是太感谢你们了!给我们班出了这么多的好主意,我代表我们班的同学谢谢你们!

    2、(课件出示)师:笑笑在队列的变换时站在一个小方队的中间,她的前、后、左、右都各有2名同学,你知道这个方队一共有多少人吗?请你在本上画一画吧。(生动手)

    师:谁来展示一下?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班上的孩子爱动脑,会思考,而且遵守上课纪律,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录像。(视频展示)

    师:看了这个有创意的队列表演,大家感兴趣吗?如果你们对这回家们也试着设计一个有创意的队列吧。

    板书:

    队列中的数学

    每行人数行数

    68

    86

    ……

    至少增加1人至少减少12人

    7×7=496×6=36

    48+1=4948-12=36

    数学教案设计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 复习有关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结合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体会交通与数学的关系;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材分析〗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有趣的学习素材。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的交通数学问题的一节复习课。这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个好的案例,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从一年级学生学习新教材伊始,一直把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为重点,经过一、二年级的培养,学生不但具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形成了意识。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根据复习课的特点,我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不再是学死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大多数步行上学,结合此实际情况,更便于孩子们自主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也便于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每天上学,几点从家出发,路有多远?

    生1:我家离学校不远,十多分就到了。

    生2:我家离学校也就是体育老师测验一百米那么近,一会儿就到了。

    生3:我得乘车,等车加坐车得用20分。从车站到学校还要走10分,半个小时能到。

    师:大家估计一下家离学校的距离,算一算你每天上学放学走多远。

    生口算或笔算求出答案,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互相了解。

    (评析教师能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

    1. 师:同学们看图“小东上学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能回答你的问题。

    2. 生小组合作,提出并解决问题。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评析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大组汇报。(解决书上和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学生们容易忽略的问题。)

    生1:我提醒大家小东中午如果回家吃饭,就是4个650米。

    生2:还可以理解为2个1300米。

    师:小东家在六楼每上一层大约用12秒,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这道题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为什么?

    生3:一楼不用上,他实际就上了5层楼。

    生4:比如说我家住在2楼,实际就上了一层楼梯。

    生5:我忽略了一楼不用上楼梯。

    师小结: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想一想,再解答。跟同桌说一说你家住在几楼,你上了几层楼梯。

    (评析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认识,则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这一步的教学中,注意了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互相补充、提醒。这种生教生的方法,更易让学生接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买车票

    师:小叮当要乘火车旅游,你能帮他买票吗?你能知道些什么?(出示火车硬卧票价表)

    (评析注意引导学生审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第一行是火车走的里程数。

    生2:第二行是火车票的价钱。

    生3:走得越远,票的价钱就越贵。

    数学教案设计模板篇3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1、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3、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4、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5、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6、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1、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3、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5、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6、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8、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数学教案设计模板篇4

    教学设计示例

    运用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分析和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初步掌握运用完全平方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理解完全平方式的意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4.通过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把一个代数式看作一个字母”的换元思想,数学教案-运用公式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难点: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公解因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问:什么叫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

    答: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我们学过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及运用平方差公式法.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4-ax2 (2)16m4-n4.

    解 (1) ax4-ax2=ax2(x2-1)=ax2(x+1)(x-1)

    (2) 16m4-n4=(4m2)2-(n2)2

    =(4m2+n2)(4m2-n2)

    =(4m2+n2)(2m+n)(2m-n).

    问:我们学过的乘法公式除了平方差公式之外,还有哪些公式?

    答:有完全平方公式.

    请写出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是:

    (a+b)2=a2+2ab+b2, (a-b)2=a2-2ab+b2.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如何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

    二、新课

    和讨论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思路一样,把完全平方公式反过来,就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式子a2+2ab+b2及a2-2ab+b2叫做完全平方式,上面的两个公式就是完全平方公式.运用这两个式子,可以把形式是完全平方式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问:具备什么特征的多项是完全平方式?

    答:一个多项式如果是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的两部分是两个式子(或数)的平方,并且这两部分的符号都是正号,第三部分是上面两个式子(或数)的乘积的二倍,符号可正可负,像这样的式子就是完全平方式.

    问:下列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为什么?

    (1)x2+6x+9; (2)x2+xy+y2;

    (3)25x4-10x2+1; (4)16a2+1.

    答:(1)式是完全平方式.因为x2与9分别是x的平方与3的平方,6x=2·x·3,所以

    x2+6x+9=(x+3) .

    (2)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第三部分必须是2xy.

    (3)是完全平方式.25x =(5x ) ,1=1 ,10x =2·5x ·1,所以

    25x -10x +1=(5x-1) .

    (4)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缺第三部分.

    请同学们用箭头表示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与多项式9x2+6xy+y2中的对应项,其中a=?b=?2ab=?

    答:完全平方公式为:

    其中a=3x,b=y,2ab=2·(3x)·y.

    例1 把25x4+10x2+1分解因式.

    分析:这个多项式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25x4”是(5x2)的平方,第三项“1”是1的平方,第二项“10x2”是5x2与1的积的2倍.所以多项式25x4+10x2+1是完全平方式,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解 25x4+10x2+1=(5x2)2+2·5x2·1+12=(5x2+1)2.

    例2 把1- m+ 分解因式.

    问:请同学分析这个多项式的特点,是否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有几种解法?

    答:这个多项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1”是1的平方,第三项“ ”是 的平方,第二项“-m”是1与m/4的积的2倍的相反数,因此这个多项式是完全平方式,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解法1 1- m+ =1-2·1· +( )2=(1- )2.

    解法2 先提出 ,则

    1- m+ = (16-8m+m2)

    = (42-2·4·m+m2)

    = (4-m)2.

    三、课堂练习(投影)

    1.填空:

    (1)x2-10x+( )2=( )2;

    (2)9x2+( )+4y2=( )2;

    (3)1-( )+m2/9=( )2.

    2.下列各多项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是,可以分解成什么式子?如果不是,请把多

    项式改变为完全平方式.

    (1)x2-2x+4; (2)9x2+4x+1; (3)a2-4ab+4b2;

    (4)9m2+12m+4; (5)1-a+a2/4.

    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2-24a+144; (2)4a2b2+4ab+1;

    (3)19x2+2xy+9y2; (4)14a2-ab+b2.

    答案:

    1.(1)25,(x-5) 2; (2)12xy,(3x+2y) 2; (3)2m/3,(1-m3)2.

    2.(1)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把第二项的“-2x”改为“-4x”,原式就变为x2-4x+4,它是完全平方式;或把第三项的“4”改为1,原式就变为x2-2x+1,它是完全平方式.

    (2)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把第二项“4x”改为“6x”,原式变为9x2+6x+1,它是完全平方式.

    (3)是完全平方式,a2-4ab+4b2=(a-2b)2.

    (4)是完全平方式,9m2+12m+4=(3m+2) 2.

    (5)是完全平方式,1-a+a2/4=(1-a2)2.

    3.(1)(a-12) 2; (2)(2ab+1) 2;

    (3)(13x+3y) 2; (4)(12a-b)2.

    四、小结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的主要思路与方法是:

    1.首先要观察、分析和判断所给出的多项式是否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如果这个多项式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再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它进行因式分解.有时需要先把多项式经过适当变形,得到一个完全平方式,然后再把它因式分解.

    2.在选用完全平方公式时,关键是看多项式中的第二项的符号,如果是正号,则用公式a2+2ab+b2=(a+b)2;如果是负号,则用公式a2-2ab+b2=(a-b) 2.

    五、作业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1)a2+8a+16; (2)1-4t+4t2;

    (3)m2-14m+49; (4)y2+y+1/4.

    2.(1)25m2-80m+64; (2)4a2+36a+81;

    (3)4p2-20pq+25q2; (4)16-8xy+x2y2;

    (5)a2b2-4ab+4; (6)25a4-40a2b2+16b4.

    3.(1)m2n-2mn+1; (2)7am+1-14am+7am-1;

    4.(1) x -4x; (2)a5+a4+ a3.

    答案:

    1.(1)(a+4)2; (2)(1-2t)2;

    (3)(m-7) 2; (4)(y+12)2.

    2.(1)(5m-8) 2; (2)(2a+9) 2;

    (3)(2p-5q) 2; (4)(4-xy) 2;

    (5)(ab-2) 2; (6)(5a2-4b2) 2.

    3.(1)(mn-1) 2; (2)7am-1(a-1) 2.

    4.(1) x(x+4)(x-4); (2)14a3 (2a+1) 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提取公因式法及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放在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上,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和灵活运用公式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让学生从不同侧面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例1和例2的讲解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分析和解答,使学生当堂能够掌握运用平方公式进行完全因式分解的方法.

    数学教案设计模板篇5

    1.教学内容解析

    教学内容主要指“课标”的“内容标准”中所规定的数学知识及其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学内容解析的目的是准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做到教学的准、精、简。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内容解析要做到:

    (1)正确阐述教学内容的内涵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阐明其核心,明确教学重点;

    (2)正确区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如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等);

    (3)正确阐述当前教学内容的上位知识、下位知识,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

    (4)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角度分析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教学资源和价值观教育资源。

    2.教学目标设置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师生活动方式的依据,是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的依据。清晰而具体化的目标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要做到:

    (1)正确体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在“课标”的“总体目标”和“内容与要求”的指导下,设置并陈述课堂教学目标;

    (2)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

    (3)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避免抽象、空洞;

    (4)要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学生在学习后会进行哪些判断,会做哪些事,掌握哪些技能,或会分析、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5)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具体内容,避免泛化。

    3.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的核心是学习条件分析。学习条件主要指学习当前内容所需要具备的内部条件(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外部条件。学习条件的分析是确定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材料的前提。鉴于学习条件(例如,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复杂性,本标准着重强调如下要求:

    (1)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包括日常生活经验、已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等);

    (2)分析达成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

    (3)确定“已有的基础”和“需要的基础”之间的差异,分析哪些差距可以由学生通过努力自己消除,哪些差距需要在教师帮助下消除;

    (4)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难点,并分析突破难点的策略。

    4.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策略是指在设定教学目标后,依据已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为解决教学问题而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策略分析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学策略分析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并做到具体且针对性强:

    (1)对如何从学与教的现实出发选择和组织教学材料的分析;

    (2)对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的分析;

    (3)对如何围绕教学重点,依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规律,

    设计“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的分析;

    (4)对如何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适当帮助的分析;

    (5)对如何提供学生学习反馈的分析。

    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数学学习活动,包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从操作层面看,教学过程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指导的学生数学学习的活动步骤和方式。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意说清设计意图。

    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是:

    (1)根据不同知识类型学习过程安排教学步骤,包括: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已有相关知识和学习兴趣,呈现有组织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开展主动理解、探索知识的数学思维活动,通过练习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提供应用性情境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等;

    (2)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内容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地再现和纠正,使知识(特别是数学思想方法)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

    (3)学生活动合理有效,教师指导恰时恰点: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思考;

    (4)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机智运用反馈调节机制,根据课堂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进程,通过观察、提问和练习等及时发现学习困难并准确判断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教学,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效果;

    (5)设计的练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既起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查漏补缺的作用,又在帮助学生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6)恰当运用学习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7)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包括教育技术在内的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教案设计模板篇6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让幼儿喜欢识数,并对身边的数字充满好奇和探究的欲望。

    2、认知目标:引导幼儿加深对数字1、2、3的识别。

    3、能力目标:通过点数或心数判断物体的个数(1、2、3个)并能将实物或图片与等值的数字连线做朋友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

    1、认识数字1、2、3

    2、听懂别人谈话的内容。

    教具准备:

    皮球1个,红花3朵,口杯3个,图片若干张,挂钩,数字卡,手机,录音等。

    活动过程:

    一、齐唱歌曲《找朋友》,并让小朋友说说你的朋友是谁?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做?

    二、创设情境,激发幼儿识数兴趣。

    1、教师接听电话,要求小朋友们安静听一听,是谁给老师打电话来了("喂,你好!请问你是谁?""什么?你是数字妈妈呀,找我有什么事?""数字宝宝要到我们幼儿园和小朋友玩,怎么玩呀?""让我们班的小朋友帮他们找朋友,可以呀!""那他们什么时候来?""现在就来了,在我们教室门口,还带了一些玩具,""好的,我现在就去迎接他们。")

    2、提问小朋友:刚才谁给来老师打电话了?谁要到我们教师来?他们要来干什么?那小朋友们敢不敢帮数字娃娃找朋友哇?(鼓励幼儿)

    3、迎接数字娃娃的到来。

    1)、数字"1"娃娃进教室,放录音听他的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数字娃娃1,很高兴见到各位,今天我想请中班的小朋友帮我找朋友,因为我是1,所以我只和表示1个的东东做朋友,记住了哟。"

    2)、迎接数字娃娃"2",听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我将和你们一起玩游戏,大家喜欢吗?你们帮我找朋友好不?凡是表示有2个物体都可以和我做朋友,知道了吗?"

    3)、数字娃娃"3"来了。听录音(不耐烦的语气)"真倒霉,数字1和数字2硬是拉我来和中班的小朋友做找朋友的游戏,他们那么小,谁会帮我数字3找朋友啊!不该来,真是不该来!"

    4、鼓励幼儿,听数字3说我们小,不能帮他找到朋友,小朋友们你敢不敢帮数字娃娃找朋友?那你知道数字1要找什么样的朋友?数字2呢?数字3呢?(再次明确目标)

    三、玩数字娃娃找朋友的游戏

    1、通过出示数字娃娃带的玩具(一些实物),比如:2个口杯、3朵红花、1个皮球等让数字娃娃在其中找朋友,要引导幼儿把找朋友的结果说下来,如:1和1个皮球做朋友,2和2个口杯做朋友,3和3朵红花做朋友等。以此激发幼儿:看,刚才数字3小看我们说我们不能帮他找到朋友,这不,现在我们不是帮他找到朋友了嘛,看来我们中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

    2、用图片帮数字娃娃找朋友。(尽可能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展示的机会)

    3、连线找朋友。

    1)、在黑板上摆三张图片,分别表示1、2、3,在图片的下面摆上与之不对应的数字娃娃,引导幼儿观察:现在数字娃娃能不能和他上面的这一幅图片做朋友?为什么?那他们的朋友分别在哪里?这是我们可以用一条线线把数字娃娃和他的朋友连起来,表示他们手拉手做朋友。(教师做示范)

    2)、将图片换一换,指名幼儿尝试给他们数字娃娃找朋友。

    4、夸奖表现好的幼儿,今天大家真了不起,帮数字娃娃找了这么多的朋友,我代数字娃娃给你们说一声:谢谢小朋友!

    四、拓展练习出示图片(上面画有4条小鱼)让小朋友们帮他找朋友,说一说为什么1、2、3都不是他的朋友呢?那谁会是他的朋友呢?今天数字4没来,说不定明天我们还要给数字4找朋友呢,小朋友们愿不愿意?今天就再见啦!拜拜!

    数学教案设计模板篇7

    教学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过程

    等比数列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得出。

    【方法规律】

    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题。方程观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别地,在判断三个实数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均不为0)

    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

    【示范举例】

    例1:(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为。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a1=,q=。

    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的中间项。

    推荐访问:模板 数学教案 设计 数学教案设计模板7篇 数学教案设计模板7篇 数学教案设计模板7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