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10日 03:33 星期五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2【精选推荐】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4-27 16:00:09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第1篇一、教学内容课本P27~30例1、例2。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掌握它们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2,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2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1篇

    一、教学内容

    课本 P27~30 例 1、例 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掌握它们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教学难点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正方体:1.2)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2.出示收集的各种物体:这些图形同刚才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师出示一些教具,学生拿出收集的学具。

    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几类?

    (2)学生小组研究汇报:根据围成的面的不同可以分为:由长方形围成和由正方形围成的。(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3)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1)

    (4)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样的物体叫长方体呢?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5)关于长方体你想学习哪些知识?

    师拿出长方体教具,学生拿学具,师给出面、棱、顶点、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概念,并板书。

    2.长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3)

    (1)长方体有几个面?(6 个)你来猜想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2)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3.学生验证。

    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通过量长和宽计算;

    (2)剪下比一比;

    (3)将其中一个面描在纸上,用另一个面对比。

    4.汇报结论:长方体的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有不同的发现吗?(也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5.教师重点带领学生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请大家再来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还有什么特征?

    6.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怎样验证?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一、二)

    7.学生利用学具验证。

    (1)测量;

    (2)用学具插一个长方体后,再比较棱的长短。

    8.汇报:怎样插长方体,用了什么材料?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12 条棱,相对的 4 条棱相等。

    9.重点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棱的特点。

    10.填写总结报告。

    11.认识长、宽、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并量出长短。

    3.正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4)

    (1)学生独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填表。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三)

    (2)汇报你们是怎样研究的?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相同点: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

    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图形中,是长方体的在括号里画“△”,是正方体的在括号里画“○”。

    2.写出下面各图的名称。

    3.观察实物图,然后填空。

    (1)橡皮的形状是( )。

    (2)橡皮的前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3)橡皮的右侧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橡皮的上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看图填空。(单位:厘米)

    长( ) 长( ) 长( )

    宽( ) 宽( ) 宽( )

    高( ) 高( ) 高( )

    5.判断。(对的在括号里划“√”,错的划“×”。)

    (1)一张很薄的塑料纸,只有正反两个面。

    ( )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3)一个长方体中有四个面完全一样,那么另外两个面一定是正方形。

    ( )

    (4)用一根长 120 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框架,正方体的棱长为 20 厘米。

    ( )

    (四)全课总结

    在这节课上,使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2篇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

    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

    (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

    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们借助手中的正方体物品来观察研究,看看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体的特征。

    交流汇报。(汇报时重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预设:

    ①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都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

    ③正方体有8个顶点。

    小结:同学们从棱、面、顶点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了“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12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

    (2)制作模型,加深认识特征

    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绍你制作的正方体的特征。

    用剪好的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做一个正方体。

    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设计意图:学完长方体后,学生已明确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知道了从哪些方面探究图形特征,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动手,学生亲身感知正方体这个立体图形。考查目标1】

    (3)对比观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我们都是从面、棱、顶点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4人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交流汇报后,教师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引导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3.巩固练习

    (1)第20页的做一做。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①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试一试。

    ②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③搭一个四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余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面、棱、顶点三方面认识了正方体,有6个面,都相等,12条棱也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3篇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角的初步认识》是京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有了这些已有知识和感性经验作基础,本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一些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做数学的环节,力求让学生在眼看、耳听、手动、脑想、口说中学习知识,发展抽象思维。

    二、学情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一个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会用尺子画角。

    2、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深化对角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活动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角,会画角。

    教学难点: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五、教学准备:大小不等的圆纸片若干。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角

    1、同学们,这是什么?(三角板)你知道为什么叫它三角板呢?(因为它是三角形的,有三个角)

    2、谁能指一指它的三个角在哪?(生指三角板上角的顶点)

    师:我把你指的这个地方画在黑板上(师画一圆点)

    大家觉得这是不是一个角呢?(不是,这是一个点)

    3、 “角”是什么样子的?谁再来指一指,描一描。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物品导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知识的冲突点,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角。)

    (二)实物抽象,初识角

    1、从自己周围找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三角板上有角外,其它物体上有没有角?下面大家从周围的物体中来找找角,比比看谁找得最多最准确。

    (学生“找角”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汇报:同学们发现哪些物体上有角呢?谁能给大家指一指。

    (生比划从周围物体上找到的角)

    2、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请看:(出示:钟表、相框、红领巾)

    你能在这些物品中找到角吗?(生指,课件抽象出角)

    3、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些角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生观察,师介绍角的顶点和边)板书:顶点和边在数学上我们用弧线标出角,并给它起个名字(标1),这个角就可以读作角1,记作:∠1

    4、刚才你找到的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呢?和你的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5、判断角刚才同学们认识了角,也找到许多的角,请大家看这些图形是不是角呢?(按点一:判断)(指名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找角”的活动初步认识角,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出角,引导学生观察找共同点,从而了解角的构成,并会读角和记角。另外再以一组判断题来检验学生初识角的成果,并加深对角的构成的认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片。

    1、展示。

    指名到前面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名片,引导其他同学参与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非常热烈,那你想不想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你先来吧,(一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名片),我们仔细看(老师示意其他同学和老师一块儿认真看),你从他的名片上了解到什么内容?(生说)你看得非常仔细,而且还在用心的记,很好。你是属牛(鼠)的,我也记住了,

    请回。谁再来介绍?还有谁想来?

    2、提问。

    师:小朋友们,根据刚才大家的介绍,你想不想了解我们全班的一些情况?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①我想知道属牛的有多少人,属鼠的有多少人?

    师:哦,你想了解属相问题。板书:属相。

    ②我想知道爱好什么的多?板书:爱好

    3、统计。

    师:那怎么能知道?学生可能会说:统计一下

    师:这个方法不错,那我们就分组做一下统一下吧。请打开信封,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个表格,第一个是属相统计表,请统计出你们小组属牛的有多少张,属鼠的有多少张。第二个是爱好统计表,爱好唱歌的有多少张,……如果还有其他爱好,可在后面的空格里填写。第三张是性别统计表,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张?(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介绍三个表格的使用)

    属相统计表爱好统计表性别统计表

    听明白了吗?下面开始统计吧,看哪个小组统计得又快又对。

    (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统计表后在黑板上贴出三张大的表格,设计成折叠式,只出示左半部分)

    师:都统计完了吗,各小组汇报一

    下吧。各小组汇报统计的数据,教师记录在表格中。

    二、摸名片(一)——体会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1、激疑。

    师:刚才大家统计得不错,下面呢,我们就来玩这些名片。想玩吗?想玩得好吗?那你可得听好了,看好了。来,先把你的名片翻过来,都放到桌子中央,合到一块儿,(教师慢慢说,一定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错,小朋友都跟着做了。看老师,我从这些名片中随便摸一张,想知道是属什么的?(生猜测着说)你告诉大家。(教师向一生出示结果),继续看,把这张放回去,重新打乱了,再摸一次,又是属什么的呢?你说说。如果这样重复摸很多次,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究竟结果会怎样?想不想摸摸试试?那你会像老师刚才这样摸吗?好,听清老师要求,每人摸一次,小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出结果,开始吧。

    2、游戏。

    (教师出示黑板上属相表格的右半部分,然后巡回参与小组的活动)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并做出标记。一般事先安排一、二、四组属同一种类型,如都是牛多鼠少,而三组则正好相反。当三组汇报完后,师可问:怎么你们小组摸到的鼠多?(和前二个小组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他们小组属鼠的多,别的小组属牛的多。

    师:哦,原来是因为数量多少的问题,咱们一块儿看看是这样吗?一组……二组,哦,果然是这样,你们说的还真有道理,(教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和学生一块儿分析,并做标记)来,该四组说说你们的结果)如果4个小组实验的结果都正常,师可问:你从这4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②验证偶然现象,可能四组出现了张数少的摸到的次数反而多这种偶然现象。(因为4组教师安排的两种属相数量相差小)也可能在别的小组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师:你们对这个实验结果有没有什么想法?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意见,哦,感觉不大对,不要紧,咱们再来重新做一次实验,这次咱们每人摸二次,谁到黑板上来做记录,其他同学仔细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通过这次摸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再一次说明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问题。

    师:再仔细比较一下这4个小组实验的这些数据,你能不能再发现点儿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张数相差多的,摸到的次数相差也多,也就是摸到的可能性相差大,反之可能性相差小。

    学生可能会说:某数和某数相差那么大,或我们组属牛(鼠)的一张也没摸到,因为属牛的张数太少了,只有一张……

    师:你是说你们组摸到属牛的和属鼠的次数相差很大,有相差小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会有相差大的,也有相差小的,这说明什么?

    ④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师:如果把全班同学的名片合到一块儿来摸,摸到属什么的可能性大呢?合计一下,看看结果怎样?(先合计张数,让学生预测后,再合计次数)

    上面的汇报教师要把握好这几个层次。

    a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

    b引导学生对偶然现象再次验证,体会到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就是大(也可能在这里没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c引导学生比较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现数量相差大的,可能性相差小。d引导学生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

    4、各小组预测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大。

    师:属相的问题我们解决了,我们还统计过爱好情况,你能猜猜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什么最小,为什么?(学生预测,教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做标记)

    5、预测摸到自己名片的可能性有多大。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关注有没有摸到自己的名片,那你认为在你们小组里你的.名片被摸到的可能性大不大?为什么?如果放到全班里面来摸呢?

    三、摸名片(二)——体会数量差不多的,可能性也差不多。

    1、预测。

    师:爱好的问题我们也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男女生问题,你能猜一下你们小组摸到男生和女生的可能性各会怎样呢?(学生预测,教师标记)

    2、验证。

    师:的方法还是摸摸试试,这次每人摸2次,小组长还是要做好记录,你知道这次为什么要摸二次呢?(如果前面没有重复做第二次实验,这里就不必提这个问题了)(教师出示性别统计表的右半部分)。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结果,并同预测的比较,教师记录(学能会稍有差别,引导学生预测只要相差不大,就算结果正常)

    ②如出现偶然反常现象,要组织学生再做验证。

    师:有的小组实验结果和预测的相差挺大的,不要紧,我们再来做一次,这个小组每人摸3次,谁上来记录,其他同学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一般结果会是次数差不多,或比原来缩小差距)

    师:通过这次实验,你又有什么体会?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老师在家里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教师边说边向学生出示一枚硬币)抛硬币的实验,我连续抛了很多次,将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做了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大家看——

    (投影出示)

    你从中发现什么?(抛的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越接近,越能证

    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四、应用——设计摸奖方案。

    师:小朋友们,摸名片好玩吗?摸奖好不好玩?还有比摸奖更好玩的呢,那就是你设计一个摸奖方案,让别人来摸,摸什么你说了算,那多有意思。想不想试试?

    (投影出示)某商场玩具部要设计一个促销摸奖方案

    ①凡购物满50元,即可参加摸奖一次。

    ②兑奖规则。

    红色珠子—一等奖遥控汽车黄色珠子—二等奖芭比娃娃蓝色珠子—三等奖智力拼图。

    白色珠子—谢谢光临。

    ③用红黄蓝白各色珠子共100个进行摸奖,各种颜色珠子各应多少个呢?红色珠子()个,黄色珠子()个,蓝色珠子()个,白色珠子()个,小伙伴共同商量一下吧。

    汇报评优(可能各有各的优点)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摸名片活动是在研究什么问题呀?(板书课题:可能性)你能关于可能性说一句话吗?(如: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等等)在今天的课堂上你除了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识,还有什么体会?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5篇

    1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整理三种水果学具,用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活动,探索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认识符号“ =”、“>”和“< “,知道它们的含义,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1—5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比大小。在第一单元的学习准备阶段,学生对同样多、多些,和少些等知识已经有了初步感知。本节主要是通过创设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感知同样多、多些和少些的同时,认识” =“、”>“和”< “三个数学符号,会用这几个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 =“、”>“和”< “的含义。

    难点:学会比较大小的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复习旧知识

    小朋友,你喜欢小动物吗?小猴带来了几个数字,你们能帮忙把这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吗?板书课题:《比大小》。

    认识了3个数学符号,大家动手写一写,看谁写的认真规范。

    区分“ =”、“>”和“< “。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1)我说符号,请小朋友们摆出相应的符号卡片。

    (2)我说符号,请小朋友们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3)你喜欢哪个符号?请你把它介绍给大家。遇到什么样的式子用这个符号连接呢?

    (4)我们一起来唱一首儿歌: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相同的数字间用等于号,打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活动3【练习】拓展训练

    1、出示数字卡片,选择合适的符号。

    2、课件显示练习,4=4,2>1,2< 5。

    3、5>(),括号里填几,式子才能成立?

    4、思考题:2和4,怎样使两边的数字相等呢?

    活动4【练习】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谁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要用” =“、”>“和”< “来表示。可以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来比较,也可以用数的排列顺序比较。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6篇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位数和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相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和两位数进位相加,对列竖式进位相加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激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材第3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进行验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验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先估一估,再笔算下列各题。

    238+91= 659+306=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我们学习了不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接着完成有关湿地生物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例3、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请看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

    我知道了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呢?自己尝试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求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就是把野生植物的种类数与野生动物的种类数相加,算式是445+298。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

    我们可以用口算,把298看作300,这样445+300=745;
    刚才多加了2,所以再减2,745—2=743。

    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

    可以交换445和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好,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算一算298+445的结果与刚才的结果一样吗?

    三、知识运用

    1、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找朋友:把和相等的算式连起来。

    277+769 423+576 766+657

    521+902 125+874 358+688

    可以根据和的个位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3、用竖式计算

    69+93= 167+78= 449+374=

    四、总结

    今后我们在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呦!

    五、作业

    1、用竖式计算。

    749+284= 479+546= 857+396=

    627+385= 954+288=

    2、一个电饭煲295元,一个电饼铛148元,买一个电饭煲和一个电饼铛共需要多少钱?

    3、三年级同学植树368棵,四年级同学植树545棵。三、四年级同学一共植树多少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并熟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相互平行的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2、认识正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12条棱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长方体棱长总长、正方体棱长总长。

    2、对比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

    四、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20xx)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第一节的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知识,其中长方体含有例1、例2,正方体含有例3。

    教材设计意图:重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五、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普遍对空间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学生对新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可能会比较困难。因此唯有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由浅入深,逐一穿插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过程中来分析和比较,从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最终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相关知识导入。

    1、回顾长方形及正方形。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体的空间概念。

    (二)师用实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量。

    1、师分别展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2、生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

    3、生可在桌间或小组内交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数量特征。

    ①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通常都是长方形,特殊2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

    ②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都是正方形)

    (三)引导生通过操作、讨论,来理解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间的特征。

    1、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区别与联系。

    (长、宽、高的定义;
    相互平行的棱长长度相等)

    2、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二):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联系。

    (所有棱长长度相等;
    统称棱长)

    3、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间区别。

    (四)激励生再操作、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特征。

    1、生各自独立完成(活动三):

    请学生课前剪下教材后的附页,备好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

    ①认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猜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一些面面积相等)

    ②沿虚线折长方体和正方体,验证猜想。

    ③初步归纳长方体或正方体特征的异同。

    (长方体:相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所有面面积相等)

    (五)师生互动作课堂小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点: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

    ①长方体:相互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②正方体:12条棱长度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

    (六)课外作业

    一根绳子既可做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又可做一个棱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体宽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8篇

    第二课时:简便计算和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60页例3,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十五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中能够应用一些简便算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62×37+38×37 36×99

    指名说一说应用了什么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新授。

    1.导语。

    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计算与巩固练习)

    2.教学例3。

    出示例3:计算

    (1)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

    (2)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3)问:下一步应该怎样算?有没有简便算法?

    学生把题目做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简便运算。

    2.练习十五的第7题。

    让学生比一比,谁算得快,谁的计算方法灵活。

    3.练习十五第8题。

    第2题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2.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能简便运算的应该怎么办?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6、9、10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9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总结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作业布置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板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10篇

    教学内容

    《分类与整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一课新授课,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类与整理”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以及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分类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分类能力既是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本课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先让学生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标准分类。

    教材编写

    本课教材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分类”的活动使学生能对物体进行分类,老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摆放的理由,让学生懂得分类需要一定标准。为让学生能比较直观地认识分类,掌握分类方法,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安排的物品也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气球。接下来的环节教材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并掌握分类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在实践中体会分类的方法、含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一些铅笔、气球卡片。

    学具准备:气球卡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

    现在喜羊羊和美羊羊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做客,来到门口,你们愿意到谁家做客?为什么?出示图片,引出分类

    【设计意图:情境创设从学生熟悉的动画片环境入手,到别人家去做客,房间整洁,引出分类摆放,提高孩子们的求知欲,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互动。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师:喜羊羊邀请我们去做客,原来是他要过生日了,我们来装扮房间吧,看他的好朋友买的气球,漂亮吗?这么多气球,喜羊羊想考考大家,应该怎样分类呢?。

    生答略(按形状,按颜色)

    师:真了不起!你们有这么多分类的方法。(在黑板上板书:按形状分,按颜色分)

    【设计意图:在分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理解分类的实际意义。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有利于学生认识和体会分类的含义及目的,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为学生完整地体验统计的过程做足准备。】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整理、分析数据

    师:那这样吧,今天我们就按形状来给这些气球分分类。接下来你们要完成三件事,请看这是老师对你们的要求。(读要求)

    师:听清楚了吗,那气球呢?现在陈老师就来变个魔术,闭上眼睛,一、二、三,它们已经在你的抽屉里的1号信封里,快动手分一分吧!(多巡视)

    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展示象形统计图的方法。

    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

    展示其它记录方法,让学生评价。(展示一两个其他的作品)

    师: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虽然大家的方法可能不相同,但从结果看,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按形状来分,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学生年龄尚小,分类结果的呈现一定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与鼓励,一方面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给予细致地指导,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探究其他的分类方法。

    师:刚才我们是按形状来分,你们完成得很棒。现在我们试着按颜色来分,愿意接受挑战吗?

    师:请从2号信封里拿出小气球和原来的放在一起,按颜色分一分,再数一数,这回不用记录!

    生动手实践

    请一生上台展示

    小结:同样是这几个气球,不仅可以按形状来分,还可以按颜色分,也就是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你们还把他们整理成图或者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类与整理。(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类计数,渗透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在分类活动1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分类活动2,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分类活动的认识,加深对分类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巩固练习

    分铅笔,准备孩子们平时用的铅笔(颜色,有无橡皮,削开和完整的等根据不同标准分一分)

    师:你们胜利闯过了智慧乐园的考验。你们的智慧让老师感到很自豪。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1、师:这节课你学的开心吗?学会了什么?

    2、师: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分类的现象,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汇报

    师:看来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可真大!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再次让孩子们认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

    按形状分:

    按颜色分:

    六、课后反思

    《分类与整理》是新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这是新教材的一节融合《分类》与《统计》的一节新课。本节课中我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分类,并且能对一些东西按照适当的标准来分类整理,能整理成图或者表。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我注重渗透一些相关的数学思想:分类思想、集合的思想、统计思想、一一对应的思想。

    存在的许多问题。

    一、在时间的安排上还是有点前松后紧,时间安排不合理。

    二、在课堂中,有两次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我生怕学生被桌上好看的气球卡片吸引住,所以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纪律整顿。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我要多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也要多向名师学习,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针对性问题,是值得我一直研究和学习的问题。

    以上是我在这次课中的不足之处,我会及时改正,不断进步。希望能在这次的反思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1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活动角,不规则纸,绳子。

    教学过程

    一、联连看。

    师出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露出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

    师语: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追问:“这次你们为什么不猜成是圆形?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猜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对对碰。

    对碰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师:你发现了什么?咱们比比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2、抽同学汇报,表扬发现角的孩子。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设计意图:立足三维目标,让课堂和谐平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对碰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指角。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2、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3、引导正确指角。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4、同桌互相指角。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5、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6、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设计意图: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教师没有去急着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几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然后自然地引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对碰三:小组合作,折角

    1、折角。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

    2、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3、还有不同折法的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对折出来不是角的要让学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折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对碰四:动手操作,做角

    1、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

    学生选择材料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

    师:你还能用什么做成角呢?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角,问题的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努力形成了材料不同,形状、大小不同的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两条边收拢一些):这个角怎么样,怎么又会变小的?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演示钉子板上的角,把刚才做的角变大些,变小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感知角的大小是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为下面比较的大小作好准备。]

    3、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小和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怎么样?(学生回答)

    (2)重叠法。

    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

    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

    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又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4、课件出示对碰主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操作、小组讨论使学生直观地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开的大小有关。]

    对碰五:体验感悟,画角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中有角,只要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师: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学生尝试画角,指几名同学板画。

    3、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4、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三、泡泡堂。

    1、辨认角。课件出示书上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并说出理由。(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辨别角的过程中,建立清晰的角的概念。)

    2、数角。课件出示书上第2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前面建立起来的角的概念,使学生对角的特点、角的构成有了更深的认识。)

    3、比较角。课件出示书上第3题(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张开的大小有关。)

    4、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设计意图: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拓展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5、总结升华。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12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58页、第59页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复习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一步巩固练习和综合运用。

    2、通过分步、多层次练习,是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联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种方法思考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书本第41-59页,看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看书后汇报,师生共建构知识结构图。

    师:真不错,在同学中的共同梳理下,使我们这个单元的知识又一次有序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课件显示知识树,加深印象。

    二、系统整理、梳理知识

    课件出示书第58页第一题。

    师:请认真观察表格,思考:

    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师:自己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3分钟)

    1、梳理口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生:都有一个0.

    师小结:两个因数的末尾至少有一个0的,都可以通过口算计算出它们的积。

    师:你能结合这两道题说明是怎样口算的吗?生结合题目说口算过程。(课件演示)

    师:你能总结下口算乘法的方法吗?

    生小结汇报。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课件呈现)

    2、梳理笔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笔算得到的?你能借助这一题来说明是怎样笔算的吗?

    (生结合题目讲解,教师课件演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谁能帮助大家回忆一下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生小结汇报。(课件)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①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②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③然后将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3、判断并改错(课件出示)。

    师:这是冬冬同学做的两道题,同学们帮他检查,看看他做对了吗?错的请你在练习本上帮他改过来。

    生在练习本上做,找生说明错误原因及正确答案。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的判断。你能具体说说他错误的地方吗?(课件演示)

    师:笔算乘法要些注意什么?

    提醒注意:笔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4、梳理解决问题方法

    课件出示书本58页第2题。

    师:冬冬家有一个果园,种了4行橘子树,每行8棵,今年平均每棵收获橘子25千克。请你帮冬冬算一算:今年冬冬家一共收获橘子多少千克?第一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请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

    师:如果把800千克的橘子装箱运走,每箱8千克,5辆三轮车,平均每车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请独立完成。(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第二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除应用题)

    使:如果每千克橘子卖2元,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生提问并解答。(师指名说一说)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面对问题,我们既可以从已知信息出发,边读边想: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与其他信息有什么关系?能求出什么?我们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所需要的信息题目中能直接找到吗?如果没有可以通过哪些信息求出来?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30×23=13×20=

    24×5=100×70=

    22×40=60×70=

    31×3=14×50=

    17×400=

    2、辨是非,对的打“√“,错的打”ד。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三位数。()

    12×4的积与16×3的积相等。()

    两个数相乘,乘数末尾没有0,积的末尾也没有0。()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出判断原因。

    3、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3个蛋糕装一袋,6袋蛋糕装一盒,36盒有多少个蛋糕?下面算式正确的是()。

    A.36÷(6×3)B.36÷6÷3C.36×6×3

    将240本书分给2各班,每个班有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多少本书?下面算式错误的是()。

    A.240÷2÷4B.240÷(2×4)C.2×4×240

    4、教材第59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发现,集体订正,总结规律。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对个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大家在今天的学习中有这么多的收获啊!这些原本零散的知识好比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我们通过整理和复习把它们串成了一串价值连城的项链!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牢记算理,更加细心,都能成为计算的高手!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辛苦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13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5各数的实际含义,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来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运用“=”、“>”、“<”来描述数的大小。

    2、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开火车数数。

    2、说一说上节课学了哪些内容?用“=”、“>”和“<”填空。

    34 42 21 55

    让学生回顾怎样区分“=”、“>”和“<”,借助顺口溜来记忆。

    二、巩固提升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指导学生看第1幅图,然后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

    (2)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指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答,小组内相互交流,最后全班评价展示。评选出每组画的同学,让其他学生说说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1)师: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师:“数一数,比一比”是什么意思?怎样数才不会数错?

    引导学生先数出小狗和小猫以及花朵的数量并把数字写上去,再进行比较。

    (3)还可以怎样比?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师:图中都有哪些动物?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除了动物,你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并且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进一步理解1~5各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3)师:小鸟和大象比,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有序看图的学习习惯。通过数一数活动加深学生对于1~5每个数字的含义的理解,并进一步建立数与图之间的联系,培养良好数感。

    5、完成练习三第5题。

    (1)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来表示1~5这几个数字。对于学生的不同的表示形式,要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式表示出的这几个数字。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

    6、完成练习三第6题。

    (1)出示爱心桃和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各有几个?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4=4。

    (2)让学生给圆形涂色,要求圆形要比爱心桃多。

    师:圆形要比爱心桃多,应该怎么涂?

    先让学生说一说应该涂几个圆,再指导学生填空。圆形有5个,所以圆形比爱心桃多,5>4。

    (3)师:五边形比爱心桃少,应该怎么涂?

    提示学生可以少1,可以少2,也可以少3,告诉学生只要比爱心桃的数量少就可以,让学生体会答案的不唯一性,但是涂的数量要和式子相对应。

    7、完成练习三第7题。

    让学生先观察这几个数字,再填入正确的括号里。使学生体会4大于2,也可以说成2小于4。

    8、完成练习三第8题。

    先让学生观察珠子的排列规律,再用水彩笔涂一涂,最后把数量填入括号里。

    三、拓展延伸

    完成教材第19页思考题。

    师:这只猴子说的对吗?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14篇

    一、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周长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平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平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图形剪开来比。)

    4、汇报交流

    5、教师评价,评选出“智慧小组”、“团结小组”、“文明小组”

    (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来抽取任务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和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测量、计算和交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们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应用数学知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15篇

    一、教学内容

    课本P38~40。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
    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积概念的建立以及对体积计量方法的理解。

    2.教学难点

    感知物体的体积以及建立体积单位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模型;
    水杯,水,沙子,大小石块(用线系好),木块等;
    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五、教学设计

    (一)铺垫选择研究方向

    1.引入:在装有半杯蓝色水的玻璃杯中(先在水面处做个记号)放入一块石块。

    2.观察思考。

    (视频脚本三:长方体和正方体4.土豆放入水杯的动画片。)

    (1)水面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

    (2)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二)发现并认识体积

    1.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用桌上提供的物品验证。有:木块、沙子、火柴盒、工具箱、石块、玻璃球……

    2.教师巡视与学生一起探讨。

    3.提问汇报。

    (1)你们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2)你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学生动手操作。

    (4)学生回答。

    生:我们拿出自带的装满细沙的杯子,先把细沙倒在纸上,把一块木块放入杯中,然后再把细沙倒入杯中,沙子不能全部倒入杯中,有剩余部分,因为木块占有一定空间。

    4.表象再现。

    (1)闭眼回忆刚才验证物体的样子。

    (2)学生闭眼想象。

    5.抽象体积的概念。

    (1)物体所占的空间一样吗?

    (2)学生回答。

    生:我们先把小石块放入杯中,然后在水面上升处作个记号。取出石块,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块,发现水面比原来的水面高了。

    (3)为什么上升的水面会比原来的高?

    (4)学生回答。

    生:因为大石块占的空间大,所以上升的水面比原来的高。也就是说,物体的大小不一样,所占空间的大小也不一样。

    6.看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学生回答: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7.看书质疑。

    (三)自我探索体积单位

    1.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或者一个物体的体积比另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多少或少多少,该怎么办?这就需要计量,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

    2.猜想。

    你听说过哪些体积单位?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汇报:将你们学习到的说给大家听听。

    (3)学生回答。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5.视频“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的演示)

    3.估量体积单位。

    (1)1立方厘米的空间有多大?比画比画。

    (2)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接近1立方厘米?

    (3)1立方分米有多大?比画比画。

    (4)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5)1立方米呢?

    (6)1立方米有多大?利用一些工具体验大小,你们钻进去试一试。(准备3个米尺)

    4.填入适当的单位。

    (1)橡皮的体积大约是5()。

    (2)桌子的体积大约是240()。

    5.质疑。

    (四)体积的初步计量

    1.教师演示(学生跟着摆)。

    (1)出示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2)出示6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3)(改变长方体的摆法)这是长方体吗?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仍是6立方厘米?

    (4)(再改变形状)形状变了,体积有没有变?为什么?

    (5)为什么不管摆什么形状,体积都是6立方厘米?

    2.学具操作。

    (1)你们每人桌上都放有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现在请你们摆一个体积是9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想想怎么摆?

    (2)为什么所摆的长方体的体积都是9立方厘米?

    3.归纳概括。

    (四人一组讨论)根据刚才所摆的图形,你怎么知道这些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的?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棱长()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根粉笔的体积大约是10()。

    (2)讲台桌的体积大约是0.4()。

    (3)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大约是0.35()。

    (4)一张信纸的面积大约是5()。

    (5)一块城砖的体积大约是3()。

    3.拼一拼,说说是由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组成的?

    (六)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心得和体会?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计量: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16篇

    教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练习五第4、第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建立正方体的概念。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正方体的特征,掌握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当右面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生:正方体。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老师暂时先保密,相信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大家就都清楚了。

    【设计意图:通过把长方体变成正方体,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投影出示例3 。

    1.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面、棱、顶点。

    师: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请你也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请同学们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出示观察要点)

    (1)正方体有几个面?有什么特点?

    (2)正方体有几条棱?有什么特点?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汇报:

    (1)正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都完全相同。

    (2)正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长都相等。

    (3)正方体有8个顶点。

    2.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师:通过制作正方体,相信同学们一定对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到现在为止,我们已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那么让我们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组内交流观察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投影展示:

    相同点不同点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相等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说它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特殊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确正方体是一个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现在我们之前的那个猜测,是不是得到验证了呢?如果我们画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该怎样画呢?

    板书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的比较,从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在这节课里,我们认识了正方体,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完全相同,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了解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与联系,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和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作铺垫。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 )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 ),当a=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B类

    用72厘米长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相等特殊2. 12a 72 3. 5×12=60(厘米)

    B类:

    72÷12=6(厘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20页做一做

    (1) 8个(2)略(3)搭成的是正方体

    教材第21页练习五

    4.正方体10厘米6个9. C F D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17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特点,请你回忆一下,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第2张)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8)个顶点。

    在我们的身边,除了许多长方体的物体,还有许多是正方体。(课件第3张)

    比如:骰子、魔方、沙包、积木、礼品盒等,这些都是正方体。

    你还能说出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呢?

    生举例说。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仔细观察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你发现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1)小组合作:

    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2)汇报交流:(课件第6张)

    生1: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生2: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2.总结正方体的特点。(课件第7张)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面完全相同。

    正方体有12条棱,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有8个顶点。

    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

    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观察实物的过程中发现正方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课件第8、9张)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长方体的6个面一般是长方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3: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的所有棱长度都相等。

    4.列表比较一下:(课件第10、11张)

    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课件第12张)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体也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特殊在哪里?

    生2:正方体可以看做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你会用集合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6.小结:(出示课件第13张)

    (1)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3)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

    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能查漏补缺,更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7.做一做:(课件第14张)

    小组活动:小组同学配合,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并思考:

    (1)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摆法?搭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3)搭一个四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

    8.答案揭晓:(课件第15张)

    (1)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如下图:

    (2)用12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摆法?搭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课件第16张)

    第一种摆法: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12cm,宽是1cm,高是1cm。

    第二种摆法:(课件第17张)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cm,宽是2cm,高是1cm。

    第三种摆法:(课件第18张)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4cm,宽是1cm,高是3cm。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可以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理解的更为透彻,为下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好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搭一个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课件第19张)

    搭一个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搭成的长方体其实就是一个正方体。

    (三)课堂练习

    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到智慧乐园挑战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心呢?

    1.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有几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课件第20张)

    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cm。它有6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

    本题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方体的特点,知道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6个面也是完全相同的。

    2.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分米?(课件第21张)

    正方体12条棱相等,棱长和是72dm,可以求出一条棱的长度。

    72÷12=6(分米)

    答:它的棱长是6分米。

    (四)拓展提高。(课件第22、23、24张)

    用铁丝做一个底面周长是56厘米的正方体框架,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1)小组讨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2)汇报交流:

    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可以先求一条棱的长度,再求12条棱的总长度。

    56÷4×12

    =14×12

    =168(厘米)

    答:需要铁丝168厘米。

    (3)底面周长就是4条棱长是总和,求12条棱长的总和,就是56厘米的3倍。

    56×(12÷4)

    =56×3

    =168(厘米)

    答:需要铁丝168厘米。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4.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六)板书设计

    正方体

    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4.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教学反思】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先回忆有关长方体的特点的有关知识,再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正方体的认识,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18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发展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

    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有几条?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并思考。

    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

    生:都是正方体。

    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
    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19篇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结果。

    3、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学会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能根据具体内容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气球卡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引出分类

    今天呀,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快看有多少件礼物?(播放幻灯片)

    学生自由回答:数数的方法,先分再数的方法。

    师:真棒!还有其他方法吗?

    点名回答:先分再数的方法。

    师:刚才呀,你们都是用XX分类的方法来数一数的。(板书分类)

    (2)列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师:其实呀,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分类现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超市里各种商品的分类摆放,可以让我们更方便找东西;
    图书的分类可以更方便找书籍;
    垃圾的分类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环保、更美好。

    二、探究新知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师:现在你们想不想拆老师带来的第一件大礼物?

    生:想。

    师:好!我们一起来拆礼物。哇,原来第一个礼物盒里面装满了气球。你们能不能把这些气球分分类,怎么分呢?谁知道?

    生:按形状分。(板书形状)

    师:分别有?

    生:葫芦形的、圆形的、爱心形的。

    师:你真棒,还可以怎么分?

    生:按颜色分,有黄色的、红色的、蓝色的。

    师:你真聪明!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

    师:刚才某某同学是按照颜色分请你们小组上黑板来分一分,某某同学按照形状分也请你们小组上黑板来分一分。我给下面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气球,请你们小组合作,商量商量,选择你喜欢的分法,在小板上分一分。听明白我的要求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好,现在请小组长拿出学具袋,开始分一分。(3分)

    师:好!同学们基本上都完成了。现在请组长把小板放到桌子左上角。刚才两组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按照形状、颜色把气球进行了分类。我们先看按形状分的,他把气球分成了几类?分别是?

    生:分成了3类;
    分别是爱心形的、葫芦形的、圆形的。

    师:现在靠你们眼力的时候到了。看谁的眼睛最厉害,能一眼看出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

    生:圆形气球最多有5个,葫芦形气球最少有3个。

    师:你能上黑板指一指,告诉同学们你是从哪开始数的吗?

    学生上黑板示范。

    师:嗯,你真厉害!在统计中,我们一般是从下往上数的,从这里开始要在这画一条起点线,然后呢在底下做上标志,写上这一列气球的数量。

    师:下面谁愿意上来,帮我们颜色分类的图形整理出来。

    学生代表上黑板演示,其余学生点评。

    师:刚才呀,如果你们不是按照从下往上摆的,请你在小板上修改修改。

    学生修改

    师:现在请你把修改好的小板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都改对了吗?

    学生互相观看修改好的小板。

    师:(口令:请坐好)现在请同学们学具放回学具袋,看哪个小组最快。(画小旗表扬快的小组)

    师:大家看,这一堆气球,按照颜色分一共有多少个?按照颜色分呢?也有

    生:12个;
    12个。

    师:当我们分类的时候,虽然我们分的方法不同,但是气球的总数相同。

    师:刚才我们不仅学会了分类,还学会了整理成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类与整理(板书),一起来读一遍。

    (3)初步感受“一个”和“一种”的区别

    师:哎呀,我还有一个气球(绿色葫芦形气球)忘记放进去了,快帮我出出主意,这个气球应该放哪?谁愿意上来贴一贴。

    学生上黑板板演。

    师:他放对了吗?

    生:放对了。

    师:你为什么放这里?你们同意吗?

    师:我还有一个更可爱的兔子气球,这可怎么办呀?谁来?

    学生板演,预设贴在按颜色分中的红色。

    师:如果我想按照形状分,应该放哪呀?

    追问:你为什么不放在这三列当中呀?

    小结:你看,都是增加一个气球,你们为什么一会增加一个数,一会增加一列呀?绿色葫芦气球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但是兔子形气球原来没有,是新增加了一种。

    三、巩固练习

    (1)分小动物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第二个礼物盒有什么?

    生:想

    师:看,请大声的告诉我。

    生:热带鱼、海马、斑马、海豚、大象、鲨鱼、兔子、章鱼

    师:可以怎么分成两类?

    生:按照动物生活在水里,还是陆地来分。

    师:火车火车谁来开?

    师:请把掌声送给他们。请看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有多少个?陆地上的呢?

    身:5个;
    3个

    (2)分水果卡片

    师:第三个礼物盒有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哇,原来是~~一堆水果卡片。这些水果卡片可以怎么分呀?

    生:按照水果的种类分;

    师:还有不同分法的吗?

    生:按照卡片的形状分。

    师:其实呀!老师把水果卡片藏在了你的抽屉里,看看谁是幸运者,快找找。

    学生纷纷寻找卡片。

    师:好,要求来了。第一第二组的幸运者按照水果种类分,第三第四组的幸运者按照卡片的形状分,没有卡片的同学统计每种的数据。

    师:准备好了吗?请第一第二组的同学排好队上来分一分。(排在上面后再说)下面的看他们是从哪开始贴的?

    学生上黑板展示

    师:刚才他们是从哪开始贴的?

    生:从下往上贴的。

    师:这里雪梨有~~,苹果有~~,桃子有~~

    师:同学们真棒!请把掌声送给自己。现在请第三第四组的幸运者准备。

    师:那我们要记住,在进行统计时,要从下往上。

    (3)分扑克牌

    师:剩下的礼物盒,哦,原来装的是扑克牌。

    师:这里有6张神奇的扑克牌,请你认真观察它们的特点,可以怎么分?(停4秒)看哪位同学找到最多的分类方法,想到的,和同桌说一说(讨论2分钟左右)

    学生汇报(汇报的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先说标准,再说分法,最后统计整理数据)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回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类与整理,明白了整理数据的时候,要从下往上数。

    五、课外活动

    师:课后呀,请你用你学过的知识把自己的书桌上的物品分类整理一下。

    六、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

    形状颜色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20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3.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4.在探究三个关系符号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类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
    建立数感,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

    PPT、或主题图。1-5的数字、<、>、=等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课件演示:小猴吃水果图

    师:仔细观察图画,看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数一数,小猴和水果都有多少。

    2.汇报交流。

    生:4个梨,3只猴子,3个桃子,2个香蕉。

    3.动手操作。

    (1)师: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图上有的东西,怎样摆就能看出那种水果多,那种水果少呢?

    (2)如果每只猴子都要吃1个桃、1个梨、1个香蕉,够不够?怎样摆能一眼看出来?请同桌小朋友一起摆一摆,说一说。

    ②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和()同样多;

    ()比()多;

    ()比()少。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

    师:小朋友们说小猴先吃什么水果啊?为什么?

    师:猴有3只,桃有3个,一只小猴吃一个桃子,刚好够吃,我们就说猴和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

    课件出示3 = 3读作:3等于3

    等号

    师:一起和老师写一遍,3=3,读作3等于3。请你在自己的本子上再练习几遍,再和用桌的小伙伴互相说几遍,看看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掌握了他的写法和读法。

    学生活动:同桌读写后再抽问几个学生,保证人人都会。

    2.教学“>”(猴和香蕉比)。

    师:小猴吃完了桃子,还没有吃饱,那他们接下来吃什么水果好呢?

    师:我们来看看小猴和香蕉,怎么进行比较啊?

    师:一个对一个,咦,发现小猴比香蕉多,怎么办呢?

    ①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一一对应的摆法)……

    ②引出大于号。

    师:4比3多,在4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我们把这个等号变一变,”课件动画演示等号变大于号: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变小点,就成了大于号。(让学生体会到符号之间的联系)

    ③这个式子4>3怎么读?(4大于3)。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大数在前用大于,大口朝(前)左大于号”。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
    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练习使用“<”“>”

    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

    请同桌交流:说一说几大于几?几小于几?课件逐一出示

    2.再次体验: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观察这些算式,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时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

    (1)揭题: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三个好朋友。(出示课题)

    (2)课件出示书P18“做一做”第1题。

    (3)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4)右图:两边各有几只猴子,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讲评。

    (5)游戏:排排队。请5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①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②谁?谁最小?请随意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每个学生用“﹤”“﹥”摆摆看,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下课后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21篇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2、 培养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二、预计教学时间:
    1 节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三、教具学具准备

    猴子分水果图,猴子、梨、香蕉、桃子图片。

    三、教学活动

    (一)呈现课本主题图,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1、 有一天,猴子灵灵过生日,他请了好朋友来家里庆祝。它一共请了几个朋友?它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水果?每种水果各有几个?怎样整理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哪种水果够吃,那种水果不够吃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

    (二)动手操作,学习“〉”、“〈”、“=”

    1、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2、学生展示自己摆放的结果,师生共同摆出书中的象形图,并写上相应的数字

    3、学习“3=3”

    (1)一只小猴子说:我喜欢吃桃子,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子吗?

    (2)一个猴子吃一个桃,3只猴子要吃3个桃子。桃子够吗?猴子的只数和桃子的各数由什么关系?(它们一样多,同样多、相等)

    (3)教师:表示两种东西一样多,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图下面写上“3=3”并教读这个式子。

    4、学习“3〉2”

    方法与前面相同,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表示,说说大于号的形状,

    5、学习“3<4”

    方法与前面相同。与小于号比较,借助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记忆大于号的用法,如“大嘴对大数,尖角对小数”等。

    6、区分“〉”和“<”

    (1)区分两种符号

    用手势表示不同等符号,教师说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

    (2)教师说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来

    (3)5以内的数字比大小,填上正确的符号

    (三)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我们比较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比较物体多少的时候,可以用一个对应一个的方法进行比较。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 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引导学生看图后说说书中是怎样比长短的?(用数格子的方法)

    2、 填空

    (1)左边摆2个梨,右边摆1个苹果,填( )〉( )

    (2)左边摆4朵花,右边摆3个梨。填( )〉( )

    (3)左边摆3个苹果,右边摆5朵花。填( )〉( )

    3、完成书练习二第21页第5题

    4、在□里填数。

    □ =□ □〉□

    6、在□里填数。

    【提高练习】

    7、 完成书练习二第22页第6题

    8、 5〈□

    【拓展练习】

    9、这里有1、1、2、3、4、5、=、〉、<这些数字和符号,用这些数字和符号组成各种不同的式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22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热身小游戏

    二、复习旧知: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5+34= 48+29=

    230+540= 360+240=

    三、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湿地吗?(学生自由回答)那么今天徐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湿地的美。(出示湿地图片)

    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吧!(课件出示四种野生动物)

    2、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有用的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第36页表格)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从表格中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和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四、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而且不是整十整百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用竖式计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算式:271+31=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

    指名学生展示竖式的计算方法,重点说清楚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并说一说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当百位上相加满十,不知道怎么办了?

    想:十位上相加满十,向百位上进一;
    那么百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千位上进一。

    五、总结提升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布置:

    完成数学书37页的做一做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23篇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掌握大、中、小的区别。

    2、在探索活动中,让幼儿初步感知形状是可以通过外力改变的。

    【活动准备】

    1、圆形饼干(大、中、小)每位幼儿三块放人盘中。

    2、投影仪、电视机。

    3、课前请幼儿洗手并消毒桌面。

    【活动过程】

    一、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掌握大、中、小的区别。

    1、观察饼干,感知形状与大小,发散幼儿思维。

    师:“盘子里的饼干你们喜欢吗?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东西是圆形状的?”

    2、品尝饼干,比较大、中、小。

    师:“三块饼干比较一下,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图案、花纹、厚薄等。)

    “请你挑一块你最喜欢的饼干尝一尝,然后说说你吃的饼干?”(从大、中、小来分。)

    “你吃的叫什么饼干,你是怎样知道中饼干的?”(让幼中饼干是相对大、小饼干而言的。)

    小结:“中饼干比大饼干小些,比小饼干大些,安排们叫它中饼干。”

    二、在探索中,让幼儿初步感知形状是可以通过外力改!

    师:“刚才有位小朋友咬了一口饼干,你们看,饼干被口洧什么变化?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

    “饼干被咬,掰了以后,像什么呢?”……发挥幼儿想像探索大或中饼干的变化。(像船、山峰、扇子……)

    师:“饼干被小朋友咬了以后,发生了许多变化,改变的形状。”

    三、请幼儿继续吃饼干,想像、交流。(先吃完饼干的水、漱水。)

    【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比较大、中、小”是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生活中常见物“饼干”进行粗浅的数学活动。活动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幼儿在活动中感到亲切、自然。活动过程,难易结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恰当的设问激发了幼儿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多通道感知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便于幼儿掌握学习。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使幼儿真正做到了“生活即教育”,让小班幼儿在没有学习压力和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粗浅的科学道理,从而掌握了有关数学的奥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24篇

    设计说明

    “比大小”是在学完“分一分(一)”和“分一分(二)”,对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对于分数的进一步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呈现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让学生用图形表示分数,使他们通过具体、直观的思维操作去理解和掌握。这样的编排,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巩固,使他们充分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突出现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总体上还处在具体运算操作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是他们的优势。直观不仅是他们理解数学知识的手段,也是他们探索数学、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工具。所以本节课比较分数大小,主要以掌握图示等直观方法为主,在此基础上借助具体背景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正方形纸 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懒羊羊和小灰灰遇到了问题,需要大家来帮忙,咱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同样大的饼,懒羊羊吃2份,小灰灰吃1份。用分数怎么表示?它们想让同学们帮忙判断究竟谁吃得多。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同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懒羊羊和小灰灰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分数的大小,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探究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1.比较和的大小。

    (1)先把教材73页的一组正方形和一组圆分别表示出和,再比较和的大小。开始行动吧。(学生动手画图比较)

    (2)学生展示比较结果。

    比一比和谁大。

    (3)学生交流汇报想法。(实物投影展示、讲解)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4)教师小结学生的想法,并演示。(贴教具)

    师:其实,你们所说的1份就是整个圆的,这样的3份就是3个,通过涂一涂,比一比,我们发现:>。

    2.比较和的大小。

    师:我出示一组图形,你们能看阴影部分写分数并比较大小吗?

    (1)学生写出分数,并比较和的大小。

    (2)教师板书:>。

    3.写十分之几的分数,比较大小。

    师:同学们,看图写分数,然后比较大小,你们完成得非常好!如果让你们自由的想一组分数,画图涂一涂,再比较大小,相信你们会完成得更好。

    (1)先自由想分数,涂一涂,再比较大小。

    现在请根据你写的分数画图涂一涂,再比较大小,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生独立操作,完成后个别展示)

    (2)老师也来写一组分母是10的分数。(板书:和)

    没有图形,你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生自由发表见解)

    4.观察对比,感知规律。

    (1)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这几组分数,再看看黑板上的每一组分数,每组在比较大小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

    (3)学生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板书: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二)自主探究分子是1的分数(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1.自选材料,探究和的大小。

    要求:利用学具分别表示出和。

    学生交流:和谁大?为什么?

    请学生上前面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这么多种方法的展示和讲解,我们知道了不管是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还是比较线段的长短,都能一眼就看出同一个图形的比大。(贴教具)

    2.练一练:写一写,涂一涂,比一比。

    师:为什么分母小的这个分数反而大呢?我们再来探究和这组分数的大小,看看在比较的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

    (1)先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再比较分数的大小。

    (2)请同学们一起读这两个分数。(教师板书两个分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第25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大小。

    能力目标动手操作,正确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熟练计算它们的体积。

    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同学们,最近你们发现的城市有哪些变化呢?在城市里为什么要建这么多高楼大厦呢?如果建平房,会怎么样?

    老师带来一件衣服,谁想试一试?(点名让一胖一瘦上来)问:同样一件衣服,为什么有的宽松,有的紧?(因为他们体型不一样,也就是占的空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空间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体积

    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苹果,问:哪只苹果占的空间大?你能从自己的身边选两件物体,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

    3、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土豆和石块相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下图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见教材)

    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三、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1、猜一猜: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跟什么可能有关?

    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知识迁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师:根据这种关系,你能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 a×a×a= a3

    师强调: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 a表示3个a相加。

    拓展应用学校要在操场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沙坑,如果长6米,宽4米,里面要铺垫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计算,这些沙子重多少吨?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作业布置33页8、9题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 ‖ ‖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a×a= a3

    推荐访问:人教版 教案 单元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2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单元教案(通用25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