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20日 16:35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14篇)【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11-01 17:25:0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14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14篇)【优秀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篇一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一、回忆导入

    出示柳宗元的诗《江雪》(同学们熟悉这首诗吗?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多少?)齐读诗,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并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这里他寄情山水,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文章,叫《永州八记》,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小石潭记》。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有学生谈自己所查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由于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贬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借山水,欣赏大自然来排遣心中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有名的《永州八记》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柳宗元,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凭着一股积极的热情和出色的才能进行政治活动。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深入生活、接近百姓、反思历史,从而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

    四、题解:《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寄情山水,借景抒情。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最高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

    1、检查预习:出示课文内容,(课文没有标点,让学生读,检查并练习学生读文言文停顿情况)出示字词注音: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坻(chí) 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ǐ)俶尔(chù) 翕( xī)忽 差(cī)互 悄怆(qiǎo chuànɡ) 幽邃(suì) 龚(ɡōnɡ)古

    2、听录音,出示课文(重点字词注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参(cēn)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3、仿读课文,模仿录音来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子的停顿、作者的感情。

    4、指名读。了解学生读的情况。边读边评。

    5、齐读: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六、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

    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3、思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用现代汉语写一篇介绍小石潭景色的文章。

    一、导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了解作者所写之景,学习作者写景之法,感悟作者所抒之情。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来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

    1.齐读课文,重温内容。

    2.给红色的字注音(幻灯片2)

    篁竹() 清冽( )为坻( ) 为屿( )

    为嵁() 佁然( )俶尔()翕忽( )

    差互(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3.重点词、句积累(幻灯片3、4、5、6)

    实词积累检测(幻灯片3)

    青树翠蔓 为坻潭中鱼可百许头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乃记之而去 水尤清冽

    (幻灯片4)1、乃记之而去 2、佁然不动:

    3、崔氏二小生:
    4、不可久居

    (幻灯片5)1、从小丘西行闻水声 2、如鸣珮环

    3、心乐之 4、下见小潭

    5、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

    7、斗折蛇行 8、其岸势犬牙差互

    9、凄神寒骨

    (幻灯片6)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幻灯片7)“记”的有关常识。

    二 、走近文章

    1、读课文思考:请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为题,谈谈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2. 再现小石潭的写作思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走进文章

    柳宗元不愧为文学大家,他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我们来进一步感受它的美,体会作者的写法。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学生读文章,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作者好奇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发现了小石潭。(所用方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2、小石潭有什么特点?用原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些特点的?

    明确:——“石底”、“水尤清冽”

    3、作者依次描写了那些景物?用的是哪些写法?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特写镜头。潭水:清 鱼:乐

    怎样描写?水:侧面描写 鱼:动静结合 溪: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运用比喻修辞)

    石→树→ 鱼 → 水 →溪身→ 岸势→ 四周

    ↓ ↓ ↓ ↓ ↓ ↓ ↓

    奇 美乐 清曲折 参差 幽寂

    其实,文章景物中无不透着“石”的气息,请找出。(学生找出并且读出来)这才是小石潭。

    4、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体会作者情感。(学生先读课文,找出对应的句子,再来读)

    明确:——“心乐之”、“似与游者乐”(体现作者观赏小石潭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和快乐)

    ——“以其境过清”(环境凄清,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悲凉的心情。)

    明确:作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小结:景物:潭、树、鱼、水、源头、岸势

    潭:“全石以为底”、“水尤清冽”

    情:“乐”、“清” “凄”

    四、疑难探讨: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也就是说作者到底是“乐”还是“忧”?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小结: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州,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人,他时刻牵挂着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呢?

    五、感情体悟

    作者借小石潭的美景来抒发怎样的情感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在文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作者写景的方法(移步换景、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运用修辞、寓情于景),更让我们看到了《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水彩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也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乐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更是一篇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优美篇章(山水游记的名篇)。

    七、学以致用、运用文中所学写景方法,写一段景物。(十分钟后让学生读)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积累古诗文中写景的名句。

    3、读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其他篇章。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篇二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通读课文。

    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参差(cēn cī)、寂寥(liáo)

    摇缀(zhuì)、隶(lì)

    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3、精读课文。

    在诵读课文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弄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⑥分析“以”“为”在本文中的几种不同用法?

    4、研读课文。

    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重点研究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2、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解说:设计以上四步程序,是根据本文的特点决定的。设计第一步,意在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了解柳宗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主张和有关文学常识情况。设计第二步,意在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通过初读、范读、熟读,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设计第三步,意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设计第四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这篇游记篇幅短小,全文只有192个字,却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这篇课文,应把握好如下三点:

    1、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小石潭,不仅“下见小潭”,点出了“小”,而且说“潭中鱼可百许头”也暗示了潭的范围不大,否则,潭的范围怎能尽在眼底,又怎能一览无余?又例如写“水尤清冽”,是从侧面写潭中的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又清晰地写出鱼儿的静态是“怡然不动”,动态中“傲尔远逝,往来翁忽”,而且“似与游者相乐”,又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柙态写得维妙维肖。再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3、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解说: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是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所在。把握了以上三点,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课文。)

    1、试比较本文与《桃花源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语,仔细加以品味。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4、背诵全文。

    5、观察你所熟悉的某处景

    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参考答案

    1、两文开头部分都十分简约地交待了是怎样发现美景的,《桃》文:“缘溪行……忽逢桃花林……从口入”才出现桃花源。:“从小丘西行……隔篁竹,闻水声,……下见小潭”这样先写外景,从远处写来,为主要景物的描写作好铺垫。

    2、①(小石潭四周)是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枝条相互)覆盖着,缠绕着,摇曳连接,长短参差,随风飘荡。②(流进小石潭的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也像蛇那样蜿蜒爬行,(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十分明显。③(小石潭周围的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使人感到(情绪)忧伤,幽静极了,幽深极了。

    3、①√②×③×④√4、5、略。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篇三

    <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一、导入,引出作者和课题:人物竞猜

    (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21岁中进士,后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

    (3)他对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独特的贡献,他的山水游记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 《小石潭记》

    二、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推荐学生朗读

    3、纠正字音和节奏

    4、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小石潭)

    2、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 石 树 鱼 源 岸 环境

    3、小石潭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

    预设:

    (1)、清(水尤清冽)

    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学生朗读,解释。

    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青

    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朗读,赏析。

    妙哉!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此等仙境 ,令人心驰神往 。

    (3)幽

    句子:隔篁竹 伐竹取道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总结1: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那么柳宗元为什么给他取名“小石潭”?

    4、找出描写“石”的句子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凄神寒骨

    四、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

    看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投影: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找景物,说特点)

    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哪些句子是快乐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2分钟)

    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为岩”。我是从“为坻??为岩”这几个词语看出来的。

    注意:为,成为的意思。这句话 的意思是??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明确:

    教师预设:

    填词 理由 重点讲解

    树木青葱――青树??披拂――学生看注解理解

    群鱼戏水――潭中??.相乐――定点写景

    水清见底――潭中??.相乐――侧面描写

    源头曲折――潭西南??蛇行――斗折蛇行

    岸势崎岖――其岸势??.其源――犬牙

    环境凄清――坐潭??幽邃――学生看注解理解

    五、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同学们边读边试着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小石潭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几个同学小声议一议。、哪些句子是悲伤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学生自由发言

    投影:这是一个让人感到(说心情,谈感受)

    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品味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接下来请大家听听我来读这篇课文,看看我是怎样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学生齐读课文。

    六、探究作者的情感

    过渡语:如此凄美、清幽的小石潭,作者坐在此地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孤寂)以其境过清(凄清)

    那为什么前面提到“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怎样理解?

    出示课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遍游永州山水,永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有情。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柳宗元的永州情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 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
    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六、拓展:千古文人山水梦,“仕 不 得 志” 便 寄 情 山 水。

    1、

    (1)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绝)万径人踪灭。(灭)孤舟蓑笠翁,(笠)独钓寒江雪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2、教师读自己写的词:“报国为民改革忙,奸人起,埋忠良,贬谪永州,十年愁断肠。纵然闲情又逸趣,钓江雪,孤独伤。忽逢小潭悦心房,流水清,游鱼畅,岸似犬牙,乱石写文章。虽有快意跃然起,离别时,又凄凉。”

    七、结束语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

    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石,他们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篇四

    《小石潭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江山多娇。入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壮丽山河的,让学生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被贬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对于景物的描写以及抒情方式的表达有一定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所以教学时侧重于对文言词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被贬之后寄情于山水的那种凄凉、忧伤的情感。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词汇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讨论、教师点拨等方法,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文中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被贬之后寄情于山水的那种凄凉、忧伤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篇五

    1、了解游记的有关知识。

    2、理解本课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特点。

    3、体会作者用词精炼,描写生动、具体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1、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谪到永州时写的,通过对小石潭的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唐顺宗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当时柳宗元33岁,任礼部员外郎,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但是在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顺宗退位。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这时,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区,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小石潭记》正是通过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2、《小石潭记》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小石潭记》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佳作。它的精妙之处,首先在于它的结构。

    全文共分五段,其内容如下:

    第一段:叙写寻潭的过程,概写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写潭水与游鱼。

    第三段:写潭溪与岸势。

    第四段:写潭上人的感受。

    第五段:记同游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有一先一后的两条贯串动作线在流动,一条是游踪,一条是视线。

    写寻潭,以游踪为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着如佩环碰撞那样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不禁引起作者的极大兴趣。于是,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道路,穿过一大片竹林,一个美妙的天地便展现在眼下:潭。

    写观潭,以视线为序。寻到“心乐之”的小石潭,令人不由地急忙打开那犹如摄影机一般的眼睛,贪婪地摄下石潭的全景,唯恐漏下一星半点:清洌的潭水,全石的潭底,近岸“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的底石,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所在呀!尤其攫人之心的,是那清洌的潭水。这又使人不由地把散漫的目光收拢回来,投到那连游鱼的影子都能看得真切的一泓迷人的潭水。可是,潭水从何而来呢?视线不由地又一次转移,拉到很远,很远,去寻那源泉。于是“斗折蛇行”的小溪,“犬牙差互”的岸势,四面“环合”的竹树……便一收入眼底,令人嗟叹“不可知其源”;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本文是如何逼真、生动、传神地描写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

    试以第二段描写潭中的游鱼为例。在这里,作者不是单纯地写游鱼,而是既写鱼,又写水,最后还落笔于“其境过清”的意境。

    你看,鱼儿在水中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依凭一样:阳光照射下来,深深透进水底,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三言两语,在写鱼中,就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天色的晴和。如果不是日丽,不是风和,不是水清,游鱼能“影布石上”,能给人“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感觉吗?

    我们再来看看写鱼。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飞快地窜向远处,来来去去,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嬉戏一样。这里有静景,也有动景,不仅活灵活现地表现了鱼的姿态,而且以动衬静,惟妙惟肖地创造了“寂寥无人”的境界。鱼儿能这样往来自若,岂不正说明鱼儿从未受过人的惊扰,此地的环境之清吗?而段末一句“似与游者相乐”则用拟人的手法,把人与鱼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寄寓着作者的诗情。

    在这里,无论是以鱼写水,还是以鱼写静,用的都是侧面烘托的写法。这种写法用得好,往往能够收到正面描写所难以达到的境界。

    4、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本文的重点无疑是写景,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难以排遣的忧郁。篇末所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是作者身世遭际的自然流露,凄心与“清”景融为一体,情景相生,确属难能可贵。

    一、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简介。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

    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境内,当时是一个荒僻的地区。但著名的九嶷山耸峙在它的南面,衡山余脉盘绕在它的北面,五岭山脉中的越城岭和都庞岭绵亘在它的南面,澄碧的湘江和潇水横穿州境并在境内汇合,因此,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非常雄奇美丽。柳宗元到这以后,经常上高山,入深林,探寻幽深的溪谷流泉和怪奇的山石。大自然的雄奇景象,开阔了他的胸怀,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那因政治上的不幸际遇而带来的愁绪得到了宽解;
    同时,也使他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创作素材,从而写下了包括《小石潭记》在内的,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山水游记,为中国文学史正式奠定了游记文学的基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语言清丽,手法巧妙,善于抓住不同山水的特点刻意描摹,个性突出,栩栩如生。更值得称道的是,在精妙的景物描写中,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透露着强烈的倾向性,情景相生,意趣无穷。《小石潭记》是历代传诵的优秀篇什之一。

    二、正音、正形。

    1、正音:

    篁(huáng)坻(chí)参差(cēncī)屿(yǔ)嵁(kān)缀(zhuì)佁(yí)翕(xǐ)怆(chuàng)邃(suì)龚(gōng)

    2、正形:

    洌(三点水)怆(右旁非“仑”)坻(右旁非“氏”)蔓(非)

    三、疏通文意,点拨难句。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西”,方位词作状语,译时要补出省略了的介词“向”,讲作向西。“步”,古时是量地单位,一步合当时六尺。《史记·秦始皇本纪》:“舆六尺,六尺为步。”要注意的是,古时举足两次为一步,今天举足一次为一步。也就是说,古时的一步,等于今天的两步;
    今天的一步,等于古时的半步,又叫做“跬”。《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里的“跬”就是古时的半步,今天的一步。“百二十步”,作行的宾语。“篁”,读huáng,《说文》:“竹田也”,丛生的竹子;
    “篁竹”,竹林。“如鸣佩环”有两种分析法,一种是作补语,摹拟水声;
    一种是作分句,主语“声”承前省略。“佩”同“佩”;
    “佩环”,古人系在腰带上的玉制装饰品,行则有声。“鸣”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发出响声。“乐”,古读yào,动词,喜爱。“之”指代这个地方,但不是小石潭,因为小石潭是在伐竹取道之后才见到的。

    全句的意思是: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心里很喜欢这个地方。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全石以为底”,就是“以全石为底”,意思是拿整块石头作为底。“以”和它所介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一般是作状语和补语。“以”所介的词语,为了强调它,有时可以提到“以”字的前面,如成语“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中还保留着这种句法。“卷石底以出”中“卷石底”就是卷起石底,也就是石底卷起。汉语中有一类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方向很难说是从主语到宾语,例如“他流泪了”,是泪自己流下来,还是被人流下,就说不清。这类动词,词义不变,主语和宾语可以互调,而动词并不转为被动。“卷石底”,既是“卷起石底”,也是“石底卷起”,意思一样。“以”相当于“而”,可以不译出,连接两个动词。

    “为”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动词,有“做”、“当做”、“成为”、“是”等意义,随上下文而定。“为坻”,成为坻。“坻”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屿”,小岛。“堪”,读kān,指,山嵁崿形。“岩”,指峭壁。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石潭拿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可”本是能愿动词,用在数词前面,词义由可能引申为约计,属副词;
    “可百许头”,大约一百来头。“许”用在数字后面,也是表示约计的,相当于现在的“光景”、“左右”等;
    “百许头”,百把头的光景。“可……许”复用,约计的意思更明显。

    “空”是名词,作“游”的状语,意思是在空中。“空游”就是无所依,“空游无所依”是联合结构的复杂谓语,前后互相补充。犹如“裹足不前”,把脚裹住,就是停止不前。“所依”是所字结构,在句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实际上是“所依之物”的省略。“无所依”,没有可以依托的东西。“若”用在动词前是副词,好像、仿佛的意思。“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天空中游,没有什么依托的东西,意思是,好像并不在水中,并没有水似的。这是形容潭水的清澈见底。“空”只是“游”的状语,“若”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皆”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

    这句的意思是:潭中的鱼大约一百来头,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托的东西。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西南望”的“西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潭”是“西南”的定语,“而”连接前后两部分,而前一部分实际上省略了一个介词“向”。“斗折蛇行”的“斗”和“蛇”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山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斗折”和“蛇斗”,结构并列,意思相同。名词作状语,既保有名词本身的意义,还要从它作状语的用法上,加上有关的词来理解,如这里的“斗”和“蛇”是表示比喻的,所以它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像”。

    “明灭可见”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其”字。站在高处看,曲曲折折的泉流,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看得见的为“明”,看不见的为“灭”;
    因为泉水弯弯曲曲,所以一段明,一段灭,明而又灭,灭而又明,其明灭隐显皆可见。

    这句的意思是:向小潭的西南望去,只见那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四、难点重点讨论。

    讨论问题见前文“难点、重点分析”部分。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篇六

    一、教学重点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
    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参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怆chuàng 邃suì

    2 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目标展示】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
    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新知研习】

    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角度入手解读,这节课我们从其他的角度入手,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1.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说说题文之间有什么联系?

    参考:①紧扣“石”的语句有: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只有水冲击到石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同)等。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在今天,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只有一百来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者”等。

    2.请问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你如何解读课文?

    参考:

    ①“动与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化静为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形状。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与情: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平常不乐,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后来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不过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这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可以说成是“寄情山水以销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3.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请你品品文章的语言美在何处?

    4.作者看到潭水游鱼觉得它们“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的环境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该怎样理解作者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

    明确:作者写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彻时游鱼的活泼生动,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但内心的孤寂是无法真正排遣掉的,后来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了作者贬居中羁旅孤寂的心境。

    【归纳总结】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巩固拓展】

    假如小石潭要开发旅游资源,在潭边要修建一座亭子,请你给亭子命名,并撰写一副对联。

    【预习指导】

    预习《记承天寺夜游》,解决朗读和字词的音、形、义。

    收集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小——“下见小潭” 抓住特征,描写细致

    石——石底、石岸

    潭——潭水、鱼、溪流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记——“记之”“同游者”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篇七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同学们,大家先看一首诗,多媒体展示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二十》:“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大家知道这首诗中柳州深是指哪个诗人吗的?对了,他就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寂寞的柳宗元。

    (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

    2、多媒体展示“作者介绍”和“记”的文体知识

    作者介绍: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在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他因政治原因被贬湖南永州,后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在任永州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比如《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核舟记》 《醉翁亭记》

    3、感知文章

    (1)初读: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洪亮。

    (2)正音: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语来检查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

    悄怆(chuàng)篁(huá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ān)差(cī)互寂寥(liáo)幽邃(suì)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

    龚(gōng)古

    读得很好,下面大家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3)听读(播放多媒体):我们听一听录音示范朗读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4)同学推荐代表范读。要求带着感情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教师评价:读得很好,并且能够带着感情。我们就从文章中找一找能集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精选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精选?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卷( )石底以出为坻(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翕( )忽幽邃( )犬牙差( )互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3.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篇八

    1、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语句,品味语言之美。

    3、体会作者贬官失意之后孤凄悲凉的情感。

    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揣摩语句,品味语言之美。

    体会作者贬官失意之后孤凄悲凉的情感。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明代朱子臣说:“山水朋友,性命文章,是名士本色”。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位将生命融于山水间,将真情寄寓文字中的伟大文学家—————柳宗元,欣赏一篇他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

    2、出示目标。

    3、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政治上主张改革。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遍访永州山水,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二、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听准字音和节奏。

    2、给加点字注音。

    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4、挑读课文。

    5、齐读。

    三、译读课文

    1、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2、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3、师生共同释疑。

    四、品读课文

    (一)赏潭

    1、默读前三自然段,标划出描写小石潭美景的句子。

    2、欣赏小潭的清幽之美

    以“这是一个的小石潭(四字词语),请看”(文中原句)的句式诠释小石潭的美。

    怪石嶙峋树木青葱群鱼戏水水清见底溪身曲折岸势崎岖

    3、体会作者的心情——乐

    4、指导朗读前三自然段

    (二)悟情

    1、翻译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体会心情——忧

    3、出示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心情由乐到忧的心情变化,体会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作者写作此文时正因革新失败,被贬永州,生活困顿,饱受迫害,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内心的悲愤凄苦不言而喻。

    4、指导朗读。

    五、课内小结

    永州山水以其独特的灵性吸引了柳宗元使他暂时摆脱烦恼,消解忧愁,同时,柳州山水也被柳宗元孤寂悲凉的心境物化,真正实现了寓情于景的至高境界。寄情山水不是目的,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忧伤悲凉的心情才是真实。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篇九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目标1、目标2

    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一则新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备学生)如果学生未做充分预习,教师要预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时,要求学生落实掌握字词。

    解释及翻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投影显示: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清冽()为坻()

    b.为屿()为嵁(山甚)()佁然()

    c.俶尔()翕忽()差互()

    d.寂寥()悄怆()幽邃()

    ②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过程。(目标2)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1.引导讨论下列问题。投影显示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
    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2.熟读课文。

    五、小结:(1分钟)

    请一学生概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并背诵全文。(a)

    2.翻译第二自然段。(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文章技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词语、生字在预习中解决,对文中的一些活用现象不必涉及,只作整体理解即可。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目标1、目标2

    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分钟)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的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

    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②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或投影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票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②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投影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③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
    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或投影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

    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
    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②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
    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投影或板书显示: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

    明灭可见

    曲折、蜿蜒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比喻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投影或板书显示: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四、.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篇十

    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难点)

    2、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篁竹() 清洌()

    为坻() 为屿()

    为嵁() 佁然()

    俶尔() 翕忽()

    差互()寂寥( )

    悄怆( )幽邃()

    心乐之蒙络摇缀

    可百许头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凄神寒骨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

    2、品读精彩语段,感受大自然的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难点)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主旨: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一)熟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

    1、描写小石潭中水的声音的句子:

    2、描写小石潭周围的植物的三个句子:

    3、描写小石潭中的鱼游动的句子:

    4、描写在小石潭游玩时凄凉感受的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一)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

    悄()怆()幽邃犬牙差()互寂寥()无人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liè()翠màn()连zhuì()清chè()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篇十一

    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1、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请坐。游山赏水,探胜寻幽,历来是我国文人的保守喜好。或抒发平步青云的喜悦,或咏叹仕途坎坷的感悟。唐朝的文学大师──柳宗元,借游小石潭,唱吟了一首宁静与感伤的诗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小石潭记》。

    作为一篇文言游记,你最希望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会哪些知识呢?

    生1:学会文言字词的音、义,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生2:弄懂文意。

    生3:了解所描述景色的特点。

    生4:古人往往借景抒情,本文是否也是这样?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我们应先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1)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所做的游记之一。

    生:(一齐)朗读并背诵。

    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老师确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并且读一遍。

    (出示课件2)

    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感知文章内容,标注出下列生字词的读音。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出示课件3)

    一、走进录音棚

    1、听录音,为下列加粗字释义:

    篁竹(huáng)_______ 清洌(liè)_______

    为坻(chí)_______ 为屿(yǔ)_______

    为嵁(kān)_______ 佁然(yǐ)_______

    俶尔(chù)_______ 差互(cī)_______

    幽邃(suì)_______ 悄怆(chuàng)_______

    师:放录音。

    生:(听完后)齐读字音,并带拼音写一遍汉字,交流词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反复诵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出示课件4)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会的字、词、句交流讨论。

    生:(边读边结合注释)自主学习。

    师:接下来,我想考一考同学们,请看屏幕。

    (出示课件5)

    3、理解下列每组加粗词的含义:

    ⑴ 全石以为底 ( )

    ⑵ 以其境过清, ( )

    ⑶ 以天下事为己任 ( )

    ⑴ 其岸势犬牙差互 ( )

    ⑵ 以其境过清 ( )

    ⑶ 益习其声 ( )

    (讨论后)

    师:(找两名学生回答其它学生补充)明确答案:由、因为、把 那、那种、驴子。

    师:同学们字词理解得很好,再努力,看谁能理解了文章内容。

    生:相互交流,疏通文意,不会的提出,商讨。

    师:(学生讨论结束后)哪位同学愿意把自身的理解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解释文意(其它学生补充)。

    师:同学们对文意理解得非常好,你能否用自身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你所喜欢的句子?请看示范:

    (出示课件6)

    二、进入探究园

    1、结合文意,大胆想象,用自身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如:第二段的“似与游者相乐”可理解为:鱼儿一会儿钻出水面,一会儿又潜入水底,一会儿游到你的面前吐着水泡,一会儿又游得远远的望着你,好像故意逗你呢!

    (学生考虑、讨论)

    师:哪个同学愿最先表达自身的见解呢?

    生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可理解为:树木和藤蔓郁郁葱葱,枝叶相连,环抱着小石潭,如同一位母亲轻轻摇动着睡梦中的婴儿。

    师:很好!比喻新颖。

    生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可理解为:石头的底,石头的边,石头的岛屿,石头的岸,一个天然的石头盆景出现在眼前。

    生3:我认为“日光下彻”中“彻”用的好,仿佛让我们感到阳光直接照射在潭底,潭中没有任何东西一样。从而更好地表示出小石潭水之清澈。

    师:在描写方法上这属于哪一种呢?

    生3:侧面描写。

    生:(一齐)为生3的精彩回答一齐鼓掌鼓励。

    师:非常好!这三名同学的考虑很具独创性。哪位同学还想再试一试?

    生4:我认为“影布石上”一句也具这种功能。看起来是写鱼影,但实际上仍在表示潭水之清。正因为水清小鱼的影子才干极其清楚的“布”在石上。一个“布”字用的极妙。

    生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表示了小石潭地处偏僻之地,与前面“伐竹取道”相互应。又能看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极其幽静,幽静的能让人发生寒意。又与下文“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相联系。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在此基础上你能否再归纳一下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学生讨论)

    生1:小石潭的──清。

    生2:小石潭的──静。

    师:作者又是分别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突出这两个特点呢?

    师生一起交流,用课件明确答案。

    (出示课件7)

    2、小石潭的显著特点:

    小石潭的“清”是通过(水、石、树、鱼)

    小石潭的“静”是通过(四周环境、作者的感受)

    师:既然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很深刻。那么老师有一个不理解的问题,你能否帮老师解决一下吗?

    (出示课件8)

    3、作者描写了那么美的景色,开头也说“心乐之”而为什么结尾处却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1:景色虽美,但此地过于荒凉。

    生2:我却认为:景色虽美,但作者遭贬,心情抑郁。

    其它学生补充。

    师:由此可见,人在欣赏景色时,心情是关键。心情不佳往往会触景伤怀。作者心中被贬的阴影挥之不去,抑郁之情时时体现在字里行间。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第四段,体会文中的这种感情。

    生:朗读、品味、感悟。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篇十二

    一、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实词以及虚词“以”“其”等词的不同含义,疏通文意。

    2. 学会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
    理解第二段写“鱼”与写“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生字词(请学生上黑板注音)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参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怆chuàng 邃suì

    2.了解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非常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了解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目标展示】

    1.掌握文中实词以及虚词“以”“其”等词的不同含义,疏通文意。

    2. 学会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
    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新知研习】

    1.你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这篇文章吗?

    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读出文言情感。

    2.你能疏通全文吗?

    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解释文中的重点字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完成字词的解释,最后由其中的一个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纠正和补充)

    (1)重点词语

    西行 心乐之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 俶尔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寂寥无人 悄怆幽邃 佁然不动

    乃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2)特殊现象

    ①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以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

    以其境过清(因为)

    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3)翻译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你能概括文章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吗?

    明确:第1节,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小石潭的概貌。

    第2节,写潭水和游鱼。

    第3节,写潭水的来源。

    第4节,写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5节,记下同游者的姓名。

    4.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请问作者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以作者的游览行踪为顺序。

    5.写景过程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提示:可以从动词的角度谈,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谈,可从颜色的角度谈,可以从声音的角度,也可以从写形状的角度谈、从情与景的角度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斗折蛇行”,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蜿蜒弯曲的样子。

    6.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
    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7.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鱼突出水之清澈,写水是紧扣文章的标题的。

    【归纳总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

    【巩固拓展】

    想象描写: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预习指导】

    在理解作者感情表达方面,你有什么疑惑?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石潭

    潭水和游鱼

    潭水的来源

    潭边的感受

    记录同游者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篇十三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忧与乐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一)课前检测:

    1、《小石潭记》作者(),字()()河东人,著名文学家,

    之一。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全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二)、导入

    新课,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是因为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的,他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今天通过我们学习的《小石潭记》便可知道。

    (三)1分钟、明确学习目标:幻灯显示,内容见前面。

    (四)精讲点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各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是作者悲凉凄苦的反映。

    (2)课文的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试说说本文的思路。

    明确: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3)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请你说说本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明确:如第一段,整段文字全都是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
    水色清洌,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接着从正面落墨,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又如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五)课堂小结: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强化训练:观察你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感受。

    (七)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810题选做,15题必做。

    发现小石潭

    小石潭记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潭中气氛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篇十四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2、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学生自主学习,预习在前,教师点拨、分析在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最后取得共识。采用“讲练评”相结合,既抓整体感知,又要突出重点。

    多读。多媒体以及其他的现代技术协助教学。把学生自主性学习调动到极致。

    一、激趣导入:

    依图猜诗——《江雪》,导出作者柳宗元简介,明确: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

    二、预习检查:

    1、检查生字词(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小组预习情况,然后小组长作点评、

    篁竹huáng清洌liè为坻ch

    为屿y为嵁kān佁然y

    俶尔chù翕忽xī差互cī

    寂寥l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ì

    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来选取几句或者一段来读,然后其他小组对其做点评、

    三、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然后各组推荐一名男生女生进行朗读比赛。(要求: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

    2疏通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集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最后教师总结。

    3解释重点词句意思(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到每个小组去,让小组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在这过程中其他小组可以作点评和补充、

    (1、(小组a、读第一小节,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注意好句中停顿、语言的节奏、

    重点词句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水尤清冽寒冷

    (2、(小组b)读第二小节,要求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重点词句1、日光下澈向下,澈,穿透

    2、影布石上照映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小组c)读第三小节,要求读出一点游历的兴趣。

    重点词句1、明灭可见或现或隐

    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

    像长蛇爬行那样

    3、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小组c)读第四小节,要求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重点词句1、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师总评: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作点评和补充。

    四、问题探究

    研讨下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来学习,可以小组先讨论,把你这个小组讨论的结果派代表来展示成果、

    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石(潭石、——奇

    水(潭水、——清(写鱼是为了写水,侧面烘托、

    势(潭势、——曲

    境(潭境、——幽

    2、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3、作者观鱼时的心情和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五、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抓住特点描绘了小石潭的景物,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推荐访问:课时 教案 小石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14篇) 2023年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14篇)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3课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