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4月28日 01:26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草原教案设计6篇(完整文档)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2-15 10:45:03

    草原教案设计第1篇【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学要求】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教案设计6篇,供大家参考。

    草原教案设计6篇

    草原教案设计 第1篇

    【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
    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19。草原

    (张伟)

    草原教案设计 第2篇

    【教学目的要求】

    一、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讲读分析,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了解蒙汉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培养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读写训练项目,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抓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和“抓住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有的句子含义也较深,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

    一、介绍写作背景和草原风土人情。

    向学生提供有关反映草原风光和草原民俗的图片和读物。其目的是:①为突破难点,理解课文作准备。②培养学生使用参考书的能力。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字词,重点理解下面词语:

    回味、洒脱、迂回、襟飘带舞、拘束、羞涩、会心

    四、出示预习提纲

    内容如下(教师巡视指导):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认真读课文,按“写景”、“叙事”给课文分两部分。并按课后揭示,概括第二部分各自然段的段意。

    3.结合上下文,试着理解课后2题中的句子,为下节课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五、课上交流。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自由发言

    1.说说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经过努力,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草原教案设计 第3篇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草原》教案设计(三)。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那么……那……”“既……又……”造句。

    3.背诵课文第一段。

    4.初步掌握文章中描写事物与环境联系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情景交融即事物与环境的相互联系。

    【教具准备】录音机一架、幻灯机一台、自录配乐朗读磁带一盒、幻灯片若干。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生自学课文,总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你在图画里见到的草原是怎样的?草原上的牧民有什么风俗习惯?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者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情境之中,油然而生了特殊的感受,目睹了草原的蒙族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了,让我们一起随着录音去参观访问。

    二、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课文

    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懂的字、词解决。

    四、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节写发生了什么事,同时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第一节: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绿毯 勾勒 骏马 奇丽 柔美

    渲染 回味 茫茫 一碧千里

    翠流

    第二节: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

    疾驰 迂回 洒脱 襟飘带舞

    第三节: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

    第四节: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

    拘束 羞涩 鄂温克

    第五节:斜阳下的话别。

    天涯 斜阳

    五、质疑

    还有什么不懂的字词?

    六、作业

    1.练习作业第1题。

    2.熟读第一自然段,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草原》教案设计(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讲读第一、二自然段,初步了解事物与环境的联系。

    一、讲读第一节

    1.默读、分层次。

    2.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看到的天空景色是怎样的?(板书:“那么清鲜,那么明朗”)

    3.“那么……那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够用上它说一句话?

    4.如果你置身于这样一种清鲜、辽阔的环境之中,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板书:“总想高歌一曲”)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录音,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听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想象回到作者的描写,板书)

    天底下 一碧千里

    平地 绿

    小丘 线条柔美翠流

    羊群 白色的大花

    6.出示幻灯图景。重点理解“茫茫、翠流、渲染、勾勒”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7.如果你置身于这番美景之中,又会产生如何的感受呢?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惊叹、舒服)

    8.作者为什么会“惊叹”?“既……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用“既……又……”说一句话?

    9.最后一句话写出谁的感受?为什么这样写?(骏马、大牛衬托景色的美丽)

    10.小结:这节写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景象,从天空写到地面,置身于美丽的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作者产生了特有的感受,情景交融。祖国的草原是这么美丽,让我们看这图景,听着草原音乐,把课文内容回味一遍,争取背下来。

    (学生看图听音乐,教师随着音乐指点图景,即兴诵读)

    11.指名试背。

    二、讲读第二节

    1.作者欣赏了草原美景,随汽车继续往前走,初入草原和快到公社时,作者分别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产生了怎样不同的感受?

    默读课文第二节并在练习题上填写表一,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填写。

    2.“马疾驰,襟飘带舞”是何意思?

    3.为什么说“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4.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了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第一节。

    2.练习作业第2题、第3题。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讲读三、四、五自然段,领会中心,点明写作特色。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课后词语。

    2.指名背诵第一小节。

    二、讲读第三、四、五小节

    1.出示课后题(3)

    主客是怎样见面的?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我们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围绕以上问题,默读三至五小节,找出有关动词,填写在表(2)中,(指名将找到的动词填在黑板上。)

    3.主客见面,作者写出了热情洋溢的气氛,主客之间是怎样握手的?(引读)怎样笑的?(引读)怎样说的?(引读)。你体会到此时大家的心情怎样?(高兴、欢乐、热情)有感情地朗读。

    4.主客之间就是这么握着、笑着、说着,不知不觉进入了蒙古包,在蒙古包里,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蒙汉人民的深厚情意?

    5.饭后,在草原上又举行了联欢告别仪式,让我们一起分享这蒙汉情深的欢乐吧。

    (出示幻灯图景,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

    6.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7.作者的诗句充分表达了这种心情。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意。

    8.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9.这三节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节主要是写什么的?

    后面三节主要是写什么的?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

    草原教案设计 第4篇

    12.树林和草原

    屠格涅夫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2. 学习写景的语言特色。

    3. 学习写景顺序。

    重点难点

    重点:课文写景语言的特色

    难点:课文写景顺序的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自读课,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生自学前提下,结合“思考与练习”理清景物描写的顺序及景物的特点,品味语言,并把握一些生词及多音字。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

    1. 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

    教师补充:《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它是一部形式独特的写集。其第一部写《霍里和卡利内奇》最初发表于《现代人》杂志,1852年,作者将先后刊出的21篇特写汇编在一起,外加一篇未曾发表的新作《两地主》,以《猎人笔记》为名出版,本文选自最后一篇。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3. 基础知识训练。

    4. 默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

    二、赏析课文

    1.品味语言

    作者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请你把你认为精彩的修辞句子从文中找出来。

    2.课文采取第二人称写法,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

    可拉近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作者不必现身说法,却能使读者在一组组电影镜头似的画面中达到与主人公沟通的目的,具有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

    3.找出描写草原的句子

    A.“沾满了露珠的发白的草原

    B.“草地很快变干了”

    C.“青草、灌木丛,周围一切顿时变暗”

    --描写角度:以时间为顺序

    4.学生质疑,合作解答

    A.“这是怎么的呀?”有何作用?

    B.“二十开外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狗在黑暗中隐隐发白。”

    三、作业

    草原教案设计 第5篇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

    “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

    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教学反思: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

    ——

    欢迎远客

    ——

    亲切相间

    ——

    热情款待

    ——

    联欢话别;然后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来充分领略草原的自然之美。我觉得这一堂课有以下几个闪光点。

    一、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学本课我始终把朗读放在了第一位。

    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小组结合问题合作学习: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图文结合理解重点句。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这样以读为本,学生从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最后在音乐声中展示草原资料,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三、抓住重点词句,读出意境美,理解句子含义。

    如第1自然段描写草原的美景,我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采取喜欢的方式读文体味,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意境中。让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句,随机出示相应的图片,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草原美景的印象。抓住句中“绿毯”、“一碧千里”、“翠流”、“绿色渲染”等词,并说一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景象,从而体会到这绿色把天地都染绿的草原。而在这种境界里人物的情感,我让学生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进一步体会到让作者沉浸其中的原因是草原大自然之美。

    主要问题:

    1、学生放手不够,思维想象不够丰富,有照搬资料回答问题的迹象。

    2、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课堂上未能及时要求引导背诵。

    3、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草原教案设计 第6篇

    教学内容简介:

    《草原》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经历和感受写的一篇访问记,《草原》教学设计。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学生通过学习景美、人美两部分,体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内涵。透过文字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与生命相互依存的关系,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感受到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会认3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迂腐、鞭子、疾驰、墨线、无际、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来。

    4、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同学们你去过草原吗?(指名回答)你知道草原是什么样子的?(指名回答)

    2、那么草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草原》一课,一起感受一下草原的美景。

    二、了解作者加深印象。

    1、这篇课文是老舍爷爷写的,关于老舍你知道多少呢?教师相机简介作者老舍。

    2、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老舍的文章。(《老北京的春节》、《鸟的天堂》等)

    3、老舍爷爷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学习他的文章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初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认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

    2、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结合自己得到理解来谈一谈。(指名回答)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1961年夏天老舍先生访问陈巴尔虎旗的经过)

    4、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本文主要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案《《草原》教学设计》。)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并板书。

    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四、品读赏析课文感悟课文中的美景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汇报交流。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合作探究。

    师: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你喜欢的部分。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第一部分:抓重点词句理解草原的美丽景色。)

    2、锁定重点,品读感悟。

    根据汇报内容随机出示相关句子,进行学习。

    (1)景美部分:

    在汇报第一部分时,可通过"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青翠欲滴,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等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品悟草原的美景。渗透环保教育。

    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

    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

    (2)人美部分

    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让学生读自己认为最能表现出蒙古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体会人情美,渗透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教师小结。

    3、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板书设计

    草原

    景美人美

    明朗可爱热情好客

    一碧千里蒙汉情深

    民族团结

    推荐访问:草原 教案设计 草原教案设计6篇 草原教案设计(合集6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