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4月28日 23:28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2023年度小学数学单元设计13篇(范文推荐)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3-28 14:15:03

    小学数学单元设计第1篇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单元设计13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单元设计13篇

    小学数学单元设计 第1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雪花片,石头,海绵,点心盘(幼儿操作材料)。

    2、木制积木,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蚂蚁)

    师:小蚂蚁爬着爬着饿了,发现远处有棵苹果树,就爬过去,可是面前出现了一条小河,请小朋友帮蚂蚁想办法过河?

    幼:造一座桥……

    二、 认识沉与浮现象。

    1、教师做沉浮实验。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

    2、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师:我现在请一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

    三、 幼儿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教师先请一幼儿操作,同时将结果记录下来。(规则:拿一操作材料放入水中,浮起来的就把这种材料的图片贴到小河里,沉的则不需贴。) 集体纠正。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小学数学单元设计 第2篇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2-6的加法,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学生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4、学生在用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5以内数的加减法

    (2)关于0的加减法

    (3)6至10的加减法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精彩故事会

    猴 王 出 世

    小猴下山的故事: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认真,要有始有终。

    猴子捞月:

    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们有的在树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闹闹,好不快活。它们中的一只小猴独自跑到林子旁边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边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来,小猴看到井里有个月亮。

    一只大猴听到叫声,跑到井边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惊,跟着大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们的叫声惊动了猴群,老猴带着一大群猴子都朝井边跑来。当它们看到井里的月亮时,都一起惊叫起来:“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们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最后,老猴说:“大家别嚷嚷了,我们快想办法把月亮捞起来吧!”众猴都义不容辞地响应老猴的建议,加入捞月的队伍中。

    井旁边有一棵老槐树,老猴率先跳到树上,自己头朝下倒挂在树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个一个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头,挂成一长条,头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体轻,挂在最下边,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众猴想,这下我们总可以把月亮捞上来了。它们很是高兴。

    小猴子将手伸到井水中,对着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几滴水珠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小猴这样不停地抓呀、捞呀,折腾了老半天,依然捞不着月亮。

    倒挂了半天的猴们觉得很累,都有点支持不住了。有的开始埋怨说:“快些捞呀,怎么还没捞起来呢?”有的叫着:“妈呀,我挂不住啦!挂不住啦!”

    老猴子也渐渐腰酸腿疼,它猛一抬头,忽然发现月亮依然在天上,于是它大声说:“不用捞了,不用捞了,月亮还在天上呢!”

    众猴都抬头朝天上看,月亮果真好端端在天上呢。

    由于众猴不了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当真,所以空忙一气,又愚蠢又可笑。

    3、拓展性学习包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小学是在金坛仁劬小学度过的。因成绩不好,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华罗庚原来也是个很调皮和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

    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
    5个5个地数,还余3;
    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完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将本单元5以内数的加减法与6—10的加减法进行整合,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中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接着学习10以内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2、学科间整合:把语文课本中的《美猴王》在本单元中加入,让学生对花果山和水帘洞简单的了解,满足好奇心,同时通过小猴下山的故事学习关于0的加减法,教育学生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

    3、把传统文化中的名人故事《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在本节课中整合。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20课时。

    (四)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信息窗一 5以内的加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孙悟空,谁来讲一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讲故事)

    师: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二、 初步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来到花果山》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他们在干什么?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你说我讲”红点中所示内容。

    (1)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②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③ 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树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树下有2只,我再拿出2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了。也就是把3和2合起来

    (2)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把3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认识加号。

    (4)理解算法。

    结合图意或利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理解“3+2”的算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口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

    三、精讲点拨

    结合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问题口袋”中,到学到相关知识时再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像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五、走进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

    六、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注:

    5以内的加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加法知识,创设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加法学习中。

    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单元设计 第3篇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并能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学以致用,本节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

    1、在引入小括号之前,注重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教学中,当学生列出错误的综合算式时,抓住契机,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结合问题情境明确运算顺序,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及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2、在学习新知之后,注重安排学生的实践应用。

    在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并掌握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之后,及时安排学生独立解决需要小括号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关于小括号由来的资料

    学生准备关于小括号由来的资料

    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问题,请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并口答。

    (1)一辆出租车能坐4名乘客,一个旅游团有36人,需要多少辆这样的出租车?

    (2)三(2)班有24人去南湖公园划船,每条小船可乘坐6人,这些人一共需要多少条这样的小船?

    2、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观察讨论,发现新知

    1、观察教材8页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1)独立观察情境图,获取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组织学生交流各自获取的数学信息。

    师:现在把你获取的数学信息向大家说一说吧。

    (学生汇报)

    师:这些数学信息你们都看懂了吗?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引导学生理解“每条小船比大船少坐学生3人”的含义)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师(出示教材8页第二个问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哪些相关的信息呢?

    (请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叙述完整:同学们过河,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条大船坐学生9人。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2)尝试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3)交流解题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29+25=54(人)54÷9=6(条)

    师:为什么先算29+25?54÷9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需要几条大船必须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再看54里面有几个9,有几个9就需要几条大船)

    方法二:列出错误的综合算式。

    29+25÷9

    师:你认为这样列式正确吗?

    师:按照前面学习的除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25÷9,而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先算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先算29+25,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运算顺序呢?

    (4)引入小括号。

    师:如果我们要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一位朋友可以帮忙,它的名字叫“小括号”。

    (5)介绍小括号的来历。

    师:在没有发明运算符号以前,人们运算都要用很复杂的文字进行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需要有密切联系的各种计算也逐渐复杂起来。这些计算常由两个或几个算式合成,而且在计算时常常需要先算某一个算式,再算另一个算式,于是便产生了区别先后运算顺序的符号。大约400多年以前,在大数学家魏芝德的数学运算中,首次出现了“()”“[ ]”和“{ }”。“()”叫小括号,是荷兰人吉拉特最先开始使用的。

    师:由于小括号可以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所以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小括号的来历,使学生对小括号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小括号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记住小括号。

    小学数学单元设计 第4篇

    一、设计意图

    根据《新纲要》的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爱听故事的情况,组织设计了《猫医生过河》这一故事续编的语言活动。大班的幼儿抽象思维的能力有所提高,对词汇的理解及掌握有一定的积累。组织他们对故事进行续编不仅仅能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对事情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创造力。

    二、活动目标

    1、 会说、会用一至三个新词汇。

    2、 能够完整地叙述故事。

    3、 体会故事中小动物们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

    三、活动难点

    在幼儿续编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顺利完整地续编故事。

    四、活动准备

    猫医生过河的故事图片3张。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出示图片,将幼儿引入故事情景,介绍角色背景,讲述《猫医生过河》的故事。

    (二)幼儿学习续编故事

    1、就图片内容对小朋友进行提问,帮助他们理解故事。

    2、以组为单位让小朋友讨论续编故事。

    3、请故事编得好的小组选出代表起来,给其他的小朋友讲他们续编的故事。(2"3个组)并对续编的故事进行简短的评价,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澄清。

    4、老师也来续编一个故事,并请小朋友们为老师编的故事提一些建议。

    5、请小朋友们共同编一个故事的结局,让故事更完整。

    (三)小结部分

    总结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联系实际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热团结友爱,热情帮助别人。

    六、延伸活动

    在小朋友们续编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性情景表演。

    七、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单元设计 第5篇

    设计意图

    1、我在设计这一活动中,打破以往上语言课的常规模式,如先讲故事,再请幼儿回答的方式。我将这个小故事设计成一个游戏,让幼儿作为游戏的主角,在背景音乐的帮助下,以"我"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思考,想象,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内容,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在让幼儿讨论过河的方法时,我给他们了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3、最后一个环节中,我尝试让幼儿初步学习创作连环画,把自己创编的故事画下来,以简单的情境组合,然后通过自己的画册把故事讲给同伴听,以这种方式巩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活动目的

    1、幼儿在扮演游戏里的角色中,学会想象,思考,理解游戏的内容,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

    2、幼儿能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初步学会创作简单的连环画。

    3、懂得当同伴有困难时应热心帮助的道理。

    活动准备

    1、录有轻快音乐和雨声的磁带,录音机一台。

    2、鸡妈妈头饰一个,小鸡头饰每人一个。

    3、图片两幅,图一:小鸡的家;图二:小鸡过河情景。

    活动过程

    1、教师扮演鸡妈妈,幼儿扮演小鸡,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到草地上做游戏。突然,天下起了鱼,鸡妈妈带着小鸡回家去。(出示图片一)

    2、回家路上,鸡妈妈问道,前面有一条河,我们怎么过去呢?(出示图片二)

    3、鸡妈妈启发小鸡们讨论过河的方法。

    4、鸡妈妈启发小鸡们将刚才遇到的事情编成一个小故事,比一比谁的最有趣,说给同伴听。

    5、请幼儿根据自己创编故事的情节,把它画下来,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小学数学单元设计 第6篇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2、提高幼儿的模仿能力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活动准备:

    1、器材

    梅花桩16个、软性棍25-30个平均每人1个、软性环50-60个平均每人2个、秒表;以及竹扁担及塑料瓶(如下图)

    2、练习场地布置

    ①设置两条跑道;

    ②将梅花桩分别布置在两个跑道上,间距为25CM,均匀排列;

    3、比赛场地布置

    在跑道起点画一条约1米长的起点线,在起点线正前方50厘米处设置梅花桩;

    运动形式及动作要领:

    1、桩上行走:幼儿身体直立,保持平衡从梅花桩上通过;

    2、挑水行走:幼儿需要将“水”挑着,通过梅花桩;

    运动过程:

    第一部分 准备活动

    徒手热身操

    第二部分 分项练习

    1、平地挑“水”前进,每名幼儿1~2次;

    2、身体直立、两臂展开保持平衡通过梅花桩,每名幼儿1~2次;

    3、挑“水‘通过梅花桩,每名儿童1~2次;

    第三部分 运动竞赛

    幼儿按总人数分成两组,站在各自跑道的两边,每个跑道有8个梅花桩。游戏开始后,每队的第一名挑好水要踩过8个梅花桩到达对面把水交给第二名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如果软性环掉了或者幼儿从梅花桩上掉下来都算违规,在原地把环挑好迅速踩上梅花桩继续进行游戏。

    活动建议:

    1、幼儿在挑水过河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能力比较差的幼儿进行保护和引导。

    2、游戏从简到难,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克服困难的意识。

    3、幼儿在自由练习挑水过程中注意不要相互推挤。

    小学数学单元设计 第7篇

    活动目标

    1、体验坐船的乐趣。

    2、初步感受水对人类的利弊。

    3、坐船过河时要注意的问题。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5、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条目标意在让幼儿感知水对人类的利弊,引起孩子对水的关注,是重点;
    第三条目标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装有水的大盆1个,玩水的玩具:塑料小船、小人、一些小动物。

    2.活动要求:活动前先讲清活动的一些基本要求,把孩子分角色扮演过河的人(如:爸爸、妈妈、我、老爷爷)。

    活动过程:

    探索实践——感受水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再次实践获得感悟

    第一个环节:探索实践

    (1)先分组,孩子们自己玩坐船过河的游戏。

    (2)分角色玩坐船过河的乐趣

    (3)怎样才能安全过河

    第二个环节:汇报交流

    利用所给材料,小船怎样才能安全过河?该怎样坐船才安全?你会谦让吗?你会遵守秩序吗?

    第三个环节:再次实践,获得感悟

    让幼儿再一次玩坐船过河的游戏,谁先上船,谁后上船,让孩子从小懂礼貌,同时知道坐船过河很危险,要遵守纪律,不能再船上打飞打跳。此环节我会利用一些坐船因超载而翻船沉没的图片来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知道要遵守公共安全。

    教学反思

    我想: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不少孩子们经常要坐船回家,怎样指导孩子们坐船,就显得特别重要。通过玩坐船过河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坐船回家要遵守公共安全,不然会发生危险,同时让孩子们在活动及生活中懂得谦让、守纪。

    小学数学单元设计 第8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导学提示: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学情预设: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合理分工,有序地开展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导学提示经过启发,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丛冢提高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实验记录,并发言

    (学情预设:各小组介绍搭建的3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通过三次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对表达流畅,思路清晰的小组给予表扬)

    如:我们组共搭建了3个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为2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第二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第三个……通过三次实验,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五)、解决问题

    1、实践活动

    在我们这间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请大家任选一个,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计的和算出的面积是不是较接近。(学生操作活动,并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2、前几天,老师新换了一个办公桌,它的长是14分米,宽是8分米,我想给这张办公桌配一块玻璃,需要买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题:

    这是一块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既丰富了叙述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另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并不是长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再如三角形,我们怎样可以知道它的面积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研究)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小学数学单元设计 第9篇

    一、教学内容

    我这节课上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
    教材第61页。书上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这节课的内容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进位)基础。

    二、分析教材

    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例题通过分别求数学课本有多少本和一包语文课本和一包数学课本一共有多少本这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从心理上喜欢接受这些计算并迅速进入思考算法的状态。然后教材分别以学生自己探索的形式呈现了多种算法,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例题,是从不同的两种课本求一共有多少本这种实际问题引出。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在计算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法。防止混淆,教材还组织学生讨论“计算35+30和35+3有什么不同?”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更清楚的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新课前,我提前让学生对新课进行了预习并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在教学例题时,先学生回忆了预习时在主题图上获得的数学信息并进行归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和喜好提出数学问题问题,并让学生运用昨天学习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列式计算。在教学35+30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我来当学生在学生讲解到比较关键的时候我以学生德身份提出问题,这时全班的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很多同学都说了了自己的算法,虽然有的同学总结的不是很好,但是通过这一方法大大锻炼了学生总结,表达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有了前边当小老师的铺垫在教学35+3的计算过程时学生的学习情绪很高,我顺势让同桌讨论各自的算法并进行总结发言,看谁的方法更简便更科学。到此学生更加深了对“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

    我还组织学生讨论“35+30和35+3的算式和计算方法各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更清楚的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这节课大家学得很专心,投入,获得了不少的新知识,请小朋友谈谈你自己的收获好吗?”通过学生谈收获,师生共同总结全课,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本课教学我力求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达到师生和谐相处和知识的渗透是润如细无声的境界。

    小学数学单元设计 第10篇

    活动目的:

    1、 幼儿在扮演游戏里的角色中,学会想象、思考、理解游戏的内容,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故事《小鸡过河》。

    2、 幼儿能按照游戏情节的发展初步学会创编故事。

    3、 懂得当同伴有困难时应热心帮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小鸡们讨论过河的方法,幼儿教案《故事《小鸡过河》》。

    教学难点:
    幼儿能运用自己想出的过河的方法创编到故事里。

    活动准备:

    1、 录有轻快音乐和雨声的磁带、录音机一台;

    2、 鸡妈妈标志一个,小鸡标志每人一个;

    3、 图片两幅,图一:小鸡的家;
    图二:小鸡过河情景。

    活动过程:

    1、 教师扮演鸡妈妈,幼儿扮演小鸡,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到草地上做游戏。突然,天下起了雨,鸡妈妈带着小鸡回家去。

    2、 雨不停的下,鸡妈妈启发小鸡猜想这会对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发生什么事。

    3、 鸡妈妈启发小鸡们讨论过河的`方法,选出比较可行的办法。

    4、 正当小鸡们讨论完过河的方法时,鸡妈妈告诉它们,河里突然出现了一座桥,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桥是谁搭的。

    5、 鸡妈妈带领小鸡们从桥上过河,到草地上做游戏。

    6、 鸡妈妈启发小鸡们将刚才遇到的事情编成一个小故事,比一比谁的最有趣。

    7、 听着轻快的音乐,鸡妈妈和小鸡们高高兴兴地回家去。

    小学数学单元设计 第11篇

    教学目的:

    1、结合课本提供的具体情境,探索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初步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循环小数的读写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实践、观察、分析达到认识理解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4、创设综合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请同学们集中精神听录音,想一想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咔嚓,咔嚓……重复的出现。

    同学们,请观察这是什么图片?(出示自然界水循环的动态图片)

    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像水一样的不断出现的循环现象?

    学生举例

    师:讲的好,同学说的都对,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其实我们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大家想不想理解数学中的循环问题?

    二.自学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循环小数

    1.出示算式,揭示矛盾

    现在我们来一组有趣的做题比赛(电脑出示)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个组的同学先完成,每组选一名代表黑板来做

    2. 44÷4 1÷3 58.6÷11 3.45÷5

    尽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计算。在算中让他们去感知去体会“无限”与“有限”,“循环”与“不循环”的数学现象。

    教师评出冠军组,待学生发现不公平后请同学说出其中的道理。

    2.讨论:

    ①第(2)(3)最难在哪儿?如果继续除下去,会是什么样子的?

    ②商为什么会重复出现?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导致除不尽的原因是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依次不断出现。那你怎么表示这种情况的商,省略号又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写出几个像这样的小数吗?

    像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3.总结循环小数的定义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不同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把你的想法可以和同桌或小组人商量一下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从某一位起”引导学生概括出以上特点。

    由学生概括出循环小数定义: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4.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老师把你们总结的感念整理了一下,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这个概念默记在心里。

    5.现在我们利用这个定义判断下面的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

    1.5353……0.19292 8.4666….. 5.314162….. 5.745547…..

    (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刚才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有自己的写法,请同学把书打到27页,自己看一看,你都知道了什么?第二种写法比第一种简便

    写出板书中的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三)认识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

    看板书中的循环小数,他们小数的位数是怎么样的?

    像这样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你能给他起个名字吗?那么黑板上(1)和(4)中他们的小数位数怎么样?谁愿意到黑板写出什么是有限小数

    (四)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原来数学王国也有循环现象,那就是循环小数,接下来我们继续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四.强化练习,促进内化

    1.比较大小

    2.把下面的三个数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3.判断正误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循环小数,从你们的姿态、眼神及课堂反应中,老师感觉到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专心,那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反思

    循环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上期教学内容,是一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对“循环”、“无限”等过去没有抽象的认识。我就采用学生熟悉的火车声音、自然界水循环这一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并对这几个难懂的词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比赛谁先求出商,让学生在不公平的“除尽”与“除不尽”的比赛中发现问题,初步感知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这种数学现象,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合作交流,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研究问题,获取新知。再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和练习设计配套。用多媒体出示循环小数的相关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根据小学生直观━半直观━抽象━概括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再通过讨论、师解、生自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四、通过回顾,思考,弄清本节课所获得的新知识,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掌握知识要点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提高、升华。

    小学数学单元设计 第12篇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的双脚在有间的物体上交替移动绳子向前走的能

    2、增强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技巧。

    3、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准备:

    篮球若干

    活动过程:

    教师带幼儿到户外操场,做简单的热身动作。

    1、导入游戏

    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做个有难度的游戏好不好?(幼儿回答,好)这个游戏需要小朋友们之间合作完成,那个小组的小朋友合作好,这个小组就可能获胜。下面看这个游戏怎么做,教师示范具体玩法。幼儿观看。教师首先说明游戏的规则和过程,请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路纵队,游戏开始后,魅族排头的的两名幼儿双脚踏绳走,通过其他幼儿不断向前移动绳子前行,到达中点后原路返回,看哪一组的幼儿配合最好,那组幼儿最先完成任务,就是获胜组。注意事项在传球的过程中,要注意绳子的放好,即间隔的距离。相邻幼儿要互相配合,幼儿要注意安全。

    2、游戏分组将全班幼儿分成两个小组,站成两个纵队,每组的第一个幼儿开始。

    3、开始游戏幼儿准备好以后,哨声一响,游戏就开始。

    4、活动结束,对表现好的小组成员给予表扬鼓励,教师做及时总结活动反思移绳过河给幼儿带来了快乐,锻炼了幼儿的身体机能,幼儿积极主动地的参与到游戏中去,在配合中增长了知识,磨练了意志,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更进一步感受了集体成员的合作的乐趣。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是对于小班来说,既要让他们记住活动内容又要保证安全还要活动的井井有条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始终都以语言来提示幼儿注意安全。

    小学数学单元设计 第13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听说咱班同学个个遵守纪律,学习优秀,所以很想和大家交朋友,欢迎我这位大朋友和大家一起上节数学课吗?谁愿意向我介绍自己?你真勇敢,那就请你第一个介绍自己。(……)(板书:8)(第二个学生。)你的声音真洪亮!这位同学听得最认真,你来介绍一下?(第三个同学。……)看来同学们的年龄都是一位数。现在该我自我介绍了。我叫……,至于我的年龄嘛,应该是个几位数呢?(两位数。)猜猜看,我的年龄应该是几十几岁呢?(根据同学们猜的数字进行大小调整,如:你猜得有点太年轻了、有点大了,小了一点点……)对了,你可真棒,我今年正是37岁。(板书:37)你能根据我和这位同学的年龄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要算出我们的年龄和,应该怎样列算式呢?(37+8=)这个算式的得数你能算出来吗?这个结果对不对呢?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检验一下好不好?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

    二、探究过程:

    学习计算方法:

    师:现在就请出我们最熟悉的学习小助手――小棒来帮助我们检验37+8=45口算的结果对不对!把信封中的小棒拿出来,看谁的动作最快,声音最小。现在请同学们用小棒摆出黑板上这道算式,(学生动手摆算式。)摆完后请你坐好,谁表现的好,老师就选他到前面摆给全班同学看。(指名摆。展台演示)他摆的时候请你们这些小老师仔细观察并判断,他摆的对不对?

    师:他这样摆对吗?和你们摆的一样吗?(……)那怎样才能正确口算出37+8的准确结果呢?我们还请小棒帮忙,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动嘴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37+8的,也可以把你的想法边摆边说给你的同桌听。听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动手操作,师检查。)

    师:刚才教师发现咱班同学真了不起,借助小棒找到了好多37+8的口算方法,你们想学吗?用最快的速度收好小棒马上坐好,我就请他来教大家。(学生收小棒。)谁愿意借助这些小棒把你计算37+8的方法告诉大家呢?(我知道咱班同学最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我们现在就认真听听他的计算方法,一会我可要找你来复述一下他的计算方法。)

    谁听懂了他的方法?能给大家再说一遍吗?(第二次指名说时生说师摆小棒。)先算7+8,也就是先把个位的七根小棒和这八根小棒合起来等于15,再与十位上的3捆,也就是30加起来,结果等于45。(生汇报,师根据汇报同时板书:

    (1)37 + 8=45

    30 +15

    不错,你的解释很清楚。同学们明白他们这种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与整十数相加的方法了吗?与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你们真是所见相同啊。那就一起来说一遍这种口算方法吧。(先算7加8等于15,15加30等于45。)有与他们的算法不一样的吗?好,掌声欢迎这位小老师来说说。(指名到展台前摆小棒演示。)请下面的小老师们再次认真倾听,做出判断。

    板书:(2)37+3=40

    45+5=45

    (……)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他用到了我们以前所学的哪种知识?(凑十法。)你真有想法,能做到学以致用。咱们把掌声送给他。

    与他的算法差不多的有吗?请你来演示一下。

    (……)

    (3)8+2=10

    35+10=45

    他的方法可以吗?你的思维反应很快,能举一反三,我们也把掌声送给他。

    刚才我们在小棒的帮助下找到了这么多计算方法,那不用小棒你能不能说清楚怎样算呢?(能。)那就请你把自已认为最简便的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学生练习说。)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找到了37+8的口算方法,(指板书)可以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与整十数相加,也可以把个位上的"数或一位数先凑十,与整十数相加后再加剩下的数。这几种方法都很简便,你认为哪种方法你使用起来最简便,你就用哪种方法来计算。想试试你的方法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出这两道题的得数。

    出示:42+9= 28+5= (说出得数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师:它们十位上的数字为什么都变大了?大了多少?这个1是从哪来的?(……)个位上的数相加满了十,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数字加上进来的1就比原来大1,像这样的算式就叫进位加法,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就是它的口算方法。请大家齐读一下课题。齐!

    三、实践运用:

    1、同学们知道你今年几岁了吗?老师帮你们算了一下,照正常情况,再过15年,你就可以大学毕业了,快算算,你大学毕业时有多少岁了?(……)

    你怎么这么快就算出来了?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吗?(重点是训练学生说算理。)有和他不一样年龄毕业的吗?

    2、我们生活中也常用到这样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知识,比如:我们班这组共有24人,这排有8人,你能算算一共有多少人吗?(……)还有,我买一个书包花了45元后,我还有9元钱,你知道我原来有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不能也找出这样的例子呢?同桌合作也可以。

    3、这种口算方法你会了吗?那我们就来比一比。请同学们做题卡的第1题,做完后认真检查一遍就坐好。(指名读算式,集体订正自批。)

    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44+7= 29+4= 88+3= 56+7=

    62+9= 19+9= 25+6= 73+8=

    通过刚才的计算,现在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个别回答)

    4、同学们做得又快又正确,都要成为神算子了,那就来走走连环桥,看看谁是真正的计算小能手。请同学们看第2题,用6连续加6,将每次加得的结果填在横线上。听清楚了吗?开始。

    走走连环桥:(用6连续加6,将每次加得的结果填在横线上。)

    6→ → → → →

    集体订正。

    5、两位数加一位数你们会算了,那加两个一位数你还会算吗?请同学们算出第3题,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小数学家:你能算出来吗?

    30+5+7= 24+8+9=

    6、有个小朋友看你们如此聪明,也想来考考你们。他的爷爷今年58岁,他自己的年龄是一个比10小的数字,但他和爷爷的年龄加起来是六十多,你能猜出他可能是几岁吗?请你把猜到的年龄填到第3题的括号里,并算出他和爷爷的年龄一共是多少岁。如果你觉得有困难,可以找小组的同学一起完成。

    猜一猜,填一填,说一说:

    58+( )=6( )

    最大是( )岁,最小是( )岁。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这类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题你会算了吗?你想怎样计算?谁来说说?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数学问题,只要做个有心人,你就一定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小专家。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1)37 + 8=45

    30 +15

    (2)37+3=40

    45+5=45

    (3)8+2=10

    35+10=45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 单元 设计 小学数学单元设计13篇 小学数学单元设计(实用13篇) 小学数学单元设计模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