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20日 23:11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2023年度《草原》教案3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3-04 10:05:20

    《草原》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重点: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草原》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草原》教案3篇

    《草原》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重点: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

      难点: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有关草原的歌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放腾格尔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

      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资料)

      课下,有些同学告诉老师说:我以读过好多遍课文了,还用再读吗?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读书──提问题。(根据所提问题来决定回答方式)。

      三、精读课文

      1.读完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既然是美景,那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参观这美丽的大草原吧,你可以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自由组成参观团,参观完了再汇报,听好参观任务:

      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

      2.你们觉得哪些景物美?为什么?

      3.你想怎样汇报你的参观结果?

      教师引导:要完成参观任务,先怎么办?

      (自己读,自己划,有了意见、想法再和同学交流。)

      当完成参观任务后,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向所有的参观队员汇报你们的所得?

      (可以朗读,展示图片、画画,编成诗歌、儿歌的方法。)

      明白任务后,请同学们带

      着自己的任务进入到你最喜欢的草原参观吧。

      1.学生边读边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谈体会,汇报感受到的美。

      可重点引导以下几处地方:

      “羊群……大花”写出了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变化之美!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流入云际”,一个“流”字将草原那具有鲜活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流入云际”则写出了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这种境界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读。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一个“吹”字则写出了速度之快、动作之轻盈飘逸。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远望去,就像一条彩虹在向我们飞。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则又使静静的草原在我们的心中动起来了。

      此时此刻,我们参观者有怎样的心情?高兴、欢快。你能将这份喜悦读出来吗?

      四、布置作业

      陈巴尔旗草原美,同学们的描述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汉一家的情谊。课下请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民族团结互助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有明朗的天空,有翠绿的小丘,有迂回明如玻璃的小河,那里形美、色美,而更美的是那里的人。

      二、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只有心相同,才会“握手再握手”,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主客人都舞的舞、唱的唱,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能将这段文章满含深情地读出来吗?

      三、课外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些呢?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草原》优秀教案2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激趣揭题,牵出明线

      上课伊始,我以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带领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课文带给我们的快乐,“登上长城、走进北国、浏览桂林漓江、飞到鸟的天堂……”薄薄的语文书,使我们大家人在课堂,心在飞翔……这一行行动人的文字使学生对即将要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为心的继续飞翔鼓足了劲、加足了油。学生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很快牵出文章表现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这条明线,并迅速开始了认识草原景色的学习。

      2、“读占鳌头”、突出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因此,接下来的课文教学,我采取的“读占鳌头”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精读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线”,品味“动情”。

      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写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

      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具有美学趣味的活动。《草原》中在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时有这样一句话:“……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多媒体展现草原风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现草原美景,牵起了作者初步动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诗这条暗线,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课内外结合在“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深情吟颂中结束了此段的教学。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段融合“赛马、迎宾、热情会面、盛情款待”内容的音乐,组织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模仿主客双方的动作,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萌发出学习草原人情美的浓厚兴趣,再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细读品味作者又动情到更动情的感情变化。具体作法是:默读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体会。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着力于语言文字训练。抓关键词“襟飘带舞”,比较“飞”与前文中“走”的异同,在作者感悟“又动情”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充满激情的煽情读。反复吟颂结尾诗句,体会作者愈加强烈的感情,用饱含深情的颂读,体现学生对“蒙汉情深”的深刻理解。

      3、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课件展示中,在悲凉、沧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深情的吟颂中,我本想结束课程的学习,但王主任的话给了我启示:为何不把*时鼓励孩子大胆质疑的作法大胆展示一下呢?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反复考虑后,我接受了王主任的建议,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很快理清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蒙汉为何情深?仅仅是蒙汉才情深吗?”并顺势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在 “56个兄弟姐妹一家”的动人旋律下,课件展示“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动人画面,继而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提供旅游网址、推荐老舍名著”,在学生专注的沙沙记录声中,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识之门在他们面前打开,孩子们从这扇门出发,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四、教后反思:

      《草原》这节课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美的课件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因为我的设计不周,学生对草原景色的认识还有些浮于表面,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谈的还不够深刻。但是,我坚信,在有色小学的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够更精彩。

    《草原》优秀教案3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四、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去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声像感知,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将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作用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象,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更好的带着学生神游美丽的大草原。】

      (二)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当中,我将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发现草原的自然美,学生由情创意,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文中重点的语句,我将会出示与之相应的图片,由于图片的颜色鲜艳,形象突出,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个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句话的学习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渲染"和"勾勒"进行理解,并让学生动手画画。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结合图象,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到小丘线条的优美。】

      (三)自读品味,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小组读,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内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会配上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出草原美丽,恬静的景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走进大草原,从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美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学习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我将会放手让学生学习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汇报你觉得最能体现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同时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突破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六)整体回顾,拓展迁移,让美得到延伸

      课上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再次的朗读全文,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学生通过学习《草原》一文,激发了学生对西部的兴趣和欲望,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时即将结束之际,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资料,例如与之相关的网址,书刊等,并鼓励学生自主的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为本组"走进西部"其他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草原》优秀教案3篇扩展阅读


    《草原》优秀教案3篇(扩展1)

    ——《草原牧歌》优秀教案3篇

    《草原牧歌》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小黄鹂鸟》演奏《筷子舞》《银杯》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三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感受了解蒙古草原音乐的魅力并了解两首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旋律特点及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

      学唱欣赏曲的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复习。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聆听全曲。

      2、介绍演奏家。

      3、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4、复听全曲,同时随音乐打拍子。

      5、学唱主题音乐。

      6、表演。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鸟的美好感情。

      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部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

      4、节奏训练。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有节奏的读歌词。

      4、学习歌曲。

      5、演奏《筷子舞》随音乐边唱边打拍子。

      6、掌握音乐的强、弱。

      7、齐唱。

      8、自评、互评。

      三、结束部分: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银杯》,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复唱时正确演唱。

      教学难点:正确演里二声部。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随音乐打拍子。

      4、掌握音乐的强、弱。

      5、齐唱。

      6、指导不足之处。

      7、反复练唱。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草原牧歌》优秀教案2

      教学对象:七年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地点:音乐教室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3、欣赏《牧歌》感受无伴奏合唱人声的艺术魅力,多声部效果的美感和内蒙古民歌优美的

      二、教学重难点

      1、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感受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那你都知道哪些民族呢?

      生:56个,汉族、*、苗族、彝族等。

      师:今天我带领大家去一个民族,蒙古族,好吗? (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二)、新课教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音乐。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听到蒙古人演唱的长调牧歌,便立刻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体味到高度的艺术享受。不信,我们来欣赏一下。在欣赏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牧歌?

      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

      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感。

      1、欣赏男声独唱《牧歌》从这首歌曲的欣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使你联想到了什么?(速度缓慢、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抒情。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理解乐曲和表达的情感。以视、听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蒙古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粗略的了解,也为后面欣赏活动想象力的发挥作好铺垫,积累物质基础。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1) 通过聆听无伴奏《牧歌》问同学们和我们*时听到的合唱有什么不同?

      (2) 讲解无伴奏合唱知识,让学生了解无伴奏合唱形式。

      在合唱的各种形式中,有一种完全不使用伴奏乐器的纯人声合唱形式,称为无伴奏合唱。

      (3)学生认真聆听和我们刚才欣赏的独唱《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同学们谈一谈又有什么感受?(相同点:主旋律基本相同,表达的情绪、速度、节奏都差不多。不同点:演唱形式是无伴奏合唱,歌词也不同。优美、抒情、安静、草原、牧人、热爱草原等)

      师总结:这是作曲家瞿希贤根据诗人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而成的无伴奏合唱曲,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加充实,意境得到升华。使这首优美的民歌形像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

      设计意图: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学习的自主性和有目的性增强。因此,此时的提问不局限思路,让学生摆脱问题的束缚,自由欣

      赏,自由想象,通过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蒙古长调的特点,生动直观、加深印象。

      3、 复听无伴奏合唱《牧歌》分析,讨论作品特点、结构。进一步感受音乐美。

      (1)播放音乐,学生认真聆听。

      提问:

      A、你们能听出那几个声部呀?( 女高、女低 、男高 、男低。) 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个声部组成的。 师引导学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B、这首合唱可分为几个乐段?(引子部分、第一乐段、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尾声部分)

      (2)分段欣赏。每个乐段表达了什么内涵?

      力度意境 出现的声部与音色特点

      引子部分:pp 草原由近到远女低: 饱满 柔美舒

      男低: 浑厚 结实缓

      第一乐段: f草原的辽阔宽广 女高: 明亮 华丽

      第二部分: mf 草原的连绵起伏男高: 高亢 明亮 悠 第三部分:f 歌唱草原赞美生活 四个声部 长

      尾声部分: ppp 意犹未尽余音绕梁 女高领唱

      (3)同学们两首牧歌对比起来,你更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

      生:无伴奏合唱。因为更能显示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分散发言,对关于作品特点的分析做个简单小结,以对作品有个整体性的了解,可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概括能力,然后再由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必要的补充,使学生对作品,特别是对“无伴奏合唱”这一独具特色的声乐演唱形式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学生实践与才艺展示

      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现在老师伴随《牧歌》音乐给大家跳一段蒙古舞蹈怎么样?。

      设计意图:经过老师的带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加让学生投入到音乐当中,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提升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牧歌》尽上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

      1、听赏音乐,划出音乐的旋律线或音乐使你联想到的画面画下来。

      2、随音乐朗诵歌词。

      3、上台表演舞蹈,可模仿老师的舞蹈动作或自编动作。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抒发对音乐的感受,表现音乐的形式同样需要不拘一格,因而这时又一次把学习的自*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表现方式,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也给了学生广阔的表现空间,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四)拓展延伸

      欣赏:无伴奏合唱《小白菜》

      设计意图:拉近我与学生,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对无伴奏歌曲有更深的了解与掌握。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欣赏《牧歌》,我们对蒙古族音乐有了初步感受体验,通过参与讨论和表演,同学们对歌曲有了进一步了解,开阔了视野。不同音乐创作形式带给了我们不同的音乐美感,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老师相信这优美的旋律深留在你们的脑海里,当然这一切都得感谢我们的民歌,正是这些民歌激发了音乐创作者的灵感,给他们提供了音乐创作的素材,才能使我们欣赏到更美的音乐作品,也让我们永远记住我们的民歌吧。

      五、课后作业

      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蒙古民歌或无伴奏合唱歌曲试听、学唱,并自由选则一首歌曲演唱。

      六、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音乐带来快乐,自豪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根据学生特长让学生不同形式表现《牧歌》,学生们都乐于参加音乐活动,并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团结协作,在音乐的氛围里练习了技能,并且促进了各学科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艺术氛围中达到课堂的高潮,同时也达到了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教学目的。

      欣赏《阿玛嘞火》《玛依拉》《森吉德玛》

    《草原牧歌》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

      1、学习《牧歌》及相关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北部边疆草原的人文风情和音乐风格,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从而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2、通过歌唱和欣赏等综合性音乐活动,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及情绪的特点,能通过歌声与形体动作,表现出自己的音乐感受。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有感情的歌唱《牧歌》。

      教学重点:

      1、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特点。

      2、从音乐的角度领会蒙古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

      歌曲音乐节奏和音准的准确把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电子琴、口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相关文化(10分钟)

      1、提前播放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迎接学生进入教室。

      2、通过歌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是降央卓玛演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3、了解我国的草原分布情况

      师: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在银幕上显示我国主要草原分布情况,教师用简短的歌曲来表现各地草原歌曲特点。如:黑龙江的《乌苏里船歌》、 内蒙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新疆的《 塔里木河》、 *的《青藏高原 》)

      4、 通过诗歌了解草原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到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呀?(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诵。

      5、 了解蒙古族的舞蹈、盛会、乐器。

      (展示舞蹈图片)介绍舞蹈特点: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P47)

      请几位同学上台学习抖肩、骑马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展示《那达慕》盛会图片)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P46)

      (展示马头琴图片)介绍马头琴。(P45)

      二、新课学习(30分钟)

      1、欣赏歌曲《牧歌》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 演唱 (P48)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歌曲的意境。

      (用55 50 |55 50|55 55|55 50|的节奏来肯定回答问题的同学,

      意思是:真不错,真不错,你的回答真不错!)

      2、配乐朗诵《牧歌》歌词

      老师弹琴,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牧歌》歌词,注意朗诵的速度和节奏。

      3、教师范唱,学生对照口型开口默唱,着重让学生尽快把握音乐的节奏、音准和速度。

      4、全体同学跟琴轻唱,学会歌曲。

      5、全班合唱《牧歌》

      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用 “n音”唱旋律,一组用“lu音”唱旋律,一组用“a音”唱旋律,最后一组唱歌词,教师伴奏。

      6、介绍无伴奏合唱

      无伴奏合唱是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

      无伴奏合唱能充分发挥男女不同声部、声区、音色的表现力,并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

      7、欣赏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

      说说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给人的不同感受。(充分发挥人声特点,更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三、拓展学习(4分钟)

      1、欣赏器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P45)

      歌词表达意境如同一幅草原新生活的画卷,描绘了牧民安宁、舒畅、如意的生活美景。音乐以当民歌为素材,用柔和、安详但又蕴含着饱满激情的旋律,抒发草原牧民对新生活的赞美之情。婉如一位蒙古族妇女在草原上眺望,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教师现场口琴演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蒙古族音乐的热情和对美丽的大草原的向往之情。

      四、小结(半分钟)

      本课大家一起了解了我国美丽的大草原,了解了蒙古族的人文风情、舞蹈、盛会、音乐风格。着重学习了《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魅力 。

      五、布置作业(半分钟)

      请大家下去收集草原民歌,找出一首自己特别喜欢的,学会有感情地演唱。


    《草原》优秀教案3篇(扩展2)

    ——《草原上》音乐优秀教案3篇

    《草原上》音乐优秀教案1

      一、设情激趣。感受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草原是什么样的呢?

      生:草原上有蓝天。

      生:有马,有牛,有羊。

      生:草原上有绿草。

      师:同学们,说的真美,草原上有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和清清的水。还有壮壮的奶牛,肥肥的羊儿和奔驰的骏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歌曲。了解一下蒙古草原的风情。感受一下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性。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草原,请同学们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吧。请坐。

      1.听辨节奏。

      xx︱x—︱xx︱x—︱

      师:现在,我来打一条蒙古族歌曲节奏,你们能试着模仿吗?由强—弱。由弱—强。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我们现在来静静地听一首蒙古族歌曲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同学们,听着这首音乐,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我们前面练习的节奏呢?

      生:(感受到了。)

      师:好,这些节奏型就是这首乐曲中的基本节奏,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歌曲的重点节奏。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音乐,跟着音乐我们一起来打这条节奏。《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同学们做的不错,现在我们用肢体语言来感受音乐好吗?听着音乐,跟着老师一起来做。

      (草原就是我的家律动)。

      二、学习歌曲,走进音乐。

      师:同学们做的真棒,有点蒙古族感觉,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蒙古族歌曲。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到底唱的是什么?(播放歌曲草原上)

      师:歌曲中唱的是什么?

      生:蓝天

      生:羊儿叫

      生:草原好热闹。

      师: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抒情,激动。

      生:甜美的。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草原上》。

      师:首先,来认认我们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什么音呢?做出手势3。

      师:这个又是什么音呢?做出手势5。

      师:两个都说对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音,大家一起说好吗?做出手势6。

      师:今天我们主要来学学这三个音的音高位置。同过这三个音的学习来学唱《草原上》这首歌曲。

      师:同学们我们边唱边用手势体会音高。

      师:356,216,51653,356,216,12516.用手势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学习乐谱,乐句学会后连起来唱。

      师:我们现在用身体来感受一下音高的位置。老师带领学生根据音高的位置来用身体感受。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歌词,大声有感情的来朗读。

      生:朗读歌词。

      师:请同学再有感情,声音洪亮的来读读歌词。

      生:朗读歌词。

      师:老师领你们读一遍好吗?

      生:和老师一起很有感情的读歌词。

      师:很好。现在我们小声的跟着钢琴来试一试唱歌词。

      生:和着音乐小声唱歌词,一段。

      师:同学们的节奏感真不错,我们现再勇敢点再来唱一唱歌词吧。

      生:1遍。

      师:请同学们再唱的跳跃活泼一点,注意声音位置。

      师:弹琴伴奏。

      生:唱。

      师:注意长音的位置,发音要准。

      生:唱。

      师:让我们怀着对草原的热爱,激情饱满的再来做一回小牧民。还记得我们的节奏么?请你们在歌曲前奏部分打着节奏加进来好吗?(试一下老师带学生边哼着前奏曲边打节奏。)

      生:听着音乐唱。

      师:同学们,你们想想,草原上的天气会不会总是风和日丽,阳光普照呢?如果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小牧民会怎样呢?下面,我们来即兴表演一下,老师来弹一段旋律,你们听到了什么,尽情来表现?《暴风雨》

      师:亲爱的同学们,暴风雨来的这么猛烈,你们能勇敢的来面对,并用热情来战胜它,你们真是草原上的小英雄!让我们用激情饱满的歌声来赞美他好吗?大家穿上皮靴,带好头巾,骑上骏马,奔驰在草原,做一个勇敢的小牧民!

      生:骑在小凳子上表演唱。打节奏为自己伴奏。

      师:我的小勇士们,你们可真棒!看!这是什么?蒙古包,我们来了解一下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性和民俗风情吧。

      三、了解蒙古。

      师:在我国的北部地区,居住着勤劳,勇敢,善良的蒙古族人民。那里有蓝蓝的天空。青青的绿草。静静的湖水和肥壮的牛羊。人们说着蒙古话,喝着马奶酒,吃着烤全羊,住着蒙古包,骑着骏马,挥舞着长鞭。潇洒的再草原上飞奔,所以也称蒙古族为马背上的民族。正如诗中所写: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垄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播放PPT配音乐天堂)

      师:谚语

      说的蒙古话,穹庐做居家,男人会三艺,妇孺能飞马,

      喝酒用大碗,吃肉用手抓,烧柴用牛粪,渴了喝奶茶,

      无歌不成礼,进门就是客,奶食不分家,户户养牛马!

      师:同学们,男人会三艺说的是哪三艺?

      生:(骑马,射箭,摔跤)

      师:妇孺能飞马是什么意思呢?

      生:妇女和小孩也很会骑马。

      师:这些谚语充分的体现了蒙古族人生活习性和热情好客和民俗风情的画面。

      四、拓展

      师:我们唱了蒙古族的歌曲,又了解了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性和民俗风情。蒙古族人能歌善舞,我们也学学跳蒙古族舞好吗?谁上来做做动作(3)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和我们刚才做的律动很像噢。

      师:请同学们到前面来,带好头巾一起来跳舞好吗?

      五、大家一起跳起来。(播放音乐)(圆圈位置)

      同学们,时光总是那么短暂,音乐总是那么美好,请同学们记住我们今天的蒙古之行。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情天天都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草原上》音乐优秀教案2

      活动目标

      1、能听辨音乐中的特定音效,做出各种动作。

      2、感受原野风的律动特点,引发幼儿跳模仿舞蹈及创编舞蹈动作的兴趣。

      3、借助小图谱记忆歌词,学唱歌曲。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幼儿模仿舞蹈及创编舞蹈动作。

      2、幼儿当听到“呦嘿”时换动作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彩色纱巾人手一条

      3.音乐《草原上的舞会》《口哨与小狗》

      活动过程

      一、情景音乐入场

      师:今天我们要去爬山,宝贝们高兴吗?

      幼:高兴

      师: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山上有好多鲜花真香啊,还有许多蝴蝶在飞舞可真漂亮。还有什么呢?还有许多小鸟在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这里有一片草地我们快坐下来休息一下。

      二、通过游戏学习“呦呼”声音

      1、通过游戏方式感应音效声,调动幼儿学习兴趣。

      师:这么好的天气我们在这里举办一场草原舞会,谁想参加?

      幼:我

      师:宝贝们都想参加,在舞会开始前,我有礼物送给参加舞会的宝贝们,看谁能第一个得到礼物。看,礼物就藏在这个神奇的宝盒里,这个宝盒不是谁都能打开的,要说出宝盒的咒语才能打开宝盒取出里面的礼物。你们想知道咒语是什么吗?

      幼:想

      师:咒语就是“呦呼”

      幼:“呦呼”

      师:咒语都学会了,我现在就要用我的口哨来发礼物了。我对谁吹口哨谁就可以说咒语,说对咒语的宝贝就可以取礼物了。看谁第一个得到了礼物。

      ——师吹口哨,幼儿取礼物

      师:得到礼物的小朋友请把礼物放到腿上,看看别的小朋友得到了什么礼物。

      三、熟悉音乐、感应音效

      1、听声音感应音效

      师:宝贝们都得到了礼物,礼物是什么呀?

      幼:纱巾

      师:是许多漂亮的纱巾,这些纱巾可真漂亮,拿着它就像偏偏起舞,舞会现在开始

      2、肢体动作感应音效

      师:宝贝们真聪明,音乐里一响起口哨声,我们就把纱巾举起来。大声喊“呦呼”看谁的舞蹈最美丽。

      四、原野的呼唤

      1、装扮舞会服装

      师:宝贝们的舞蹈跳的可真棒,就是服装不够华丽漂亮。宝贝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的服装变得更美丽?

      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漂亮的纱巾装扮一下自己,开始吧!

      3、集体舞蹈

      师:大家都装扮好了,我来看看可真漂亮。现在我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跟着音乐跳起舞来。

      五、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在《草原上的舞会》这一节音乐律动游戏中,我主要是以听哨子的声音来感应特定节奏,同时也是以哨子音来贯穿整个活动的环节。这个音乐是很欢快的,孩子特别的喜欢这个音乐。在活动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完成了目标的要求,也知道了原野风格的音乐是怎么样的。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好的也有不足之处。好的是,孩子的整个课堂气氛都很活跃,都和我一起互动起来,孩子们一直都处于那种兴奋地状态,上课也很认真,常规也比之前好多了。环节的连接还是可以的。然而自我反思不足的地方是在装扮活动的这个环节,在这环节孩子玩的非常的开心,在装扮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是拿纱巾“爱不释手”的装扮,在装扮好纱巾参加舞会时孩子的注意力仍然在纱巾上,以至最后的舞会环节部分过于凌乱没能完成我的要求,所以感觉这环节不是很好。在下次活动时,我应该要注意下孩子的发展情况和孩子的兴趣,想想如何在这个环节中正确引导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对于这种过于引起孩子情绪的活动我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探索过才进行游戏,不过这个环节还是可以放在课前完成。这样子的话孩子在游戏时就不会太关注于纱巾,而是游戏的整个过程了。

      不过,总的来说,孩子的表现还是让我比较满意的,因为孩子在活动时都比以往活跃很多。基本以上的整个活动流程基本上能达到我预设的活动目标。

    《草原上》音乐优秀教案3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并通过其他的创编活动来初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在小组集体中用各种创编活动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难点:老师通过听、唱、吹、奏来掌握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教材分析:这首歌曲为4/4拍的羽调式内蒙古族歌曲,音乐语言简练易记,旋律线条起伏较大,基本素材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节奏舒展,旋律优美,生动地勾画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就仿佛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当中,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热爱家乡的美好生活,刻画了内蒙古人民的爽朗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教具:多媒体、钢琴、电子琴,录音机,打击乐器(碰铃、铃鼓、双响筒、易拉罐)

      一、组织教学:

      (一)师生问好

      愉快的音乐课又开始了,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个游戏——听音点将。

      (二)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看看,你们想不想去呀?

      生:想!

      师:在看的时候如果你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你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跟着唱、打拍子等等(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flash给学生看)

      1.情境想象,进入主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老师作提示:天上有什么?地上有什么?草原有什么颜色?

      它们分别是什么?生:天上有白云,地上有羊、马、狗,草原有绿色、蓝色、红色、白色、棕色,绿色是草和山,蓝色是天空和河流,白色是云和绵羊,还有蒙古包是白色红边的,棕色是马和狗)

      2.初步掌握歌曲风格:

      师:下面再给你们听一首歌,也是关于草原的。听的时候要思考这首曲子是什么速度、情绪、节奏和旋律是怎样的?(放《草原上》这首歌,并把有草原图片的歌谱展示出来)

      出示多媒体:

      师:所以年年光景好,草原人的生活水*逐步提高,生活得很幸福,对吗?

      生:对!

      师:好,下面听着录音伴奏,看老师手的指挥,一起来草原唱歌。

      3.有感情地跟老师电子琴伴奏

      师:全班同学自己再来唱一次,要求有感情地,就好像我们正在大草原上正享受着美好的风光。

      (二)知识点

      1.初步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唱这曲子的时候,在同一个小节里有一些词唱得短一些,有的要唱得长一些?比如在哪个小节里的哪些词?请同学回答。

      生:高、照、跑、跳、壮、肥

      师:那他们分别相对唱什么音呢?

      生:“高、跑、壮”唱6,“照、叫、肥”唱6。

      师:请一组的同学把这两个音前的短音唱出来,另一组同学接着用竖笛把长的这两个音吹出来感受一下。

      (一组同学唱短音,另一组用竖笛吹长音,然后轮换)

      师:我们把这个长音叫做二分音符,短音叫做四分音符,虽然二分比四分还少两个数,但二分音符要比四分音符多唱长一点时间,表现二分音符的音后面还拖着一根线,那么四分音符有没有?

      生:没有,只有一个音

      师:对了,以后看到了音后带一根线的要唱得怎么样啊?

      生:唱长一点。

      师:对,同学们很聪明!

      1.实践活动

      师: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表现短音?(请回答的同学来演示一下,一些同学用碰铃表现长音,一些用拍铃鼓表现短音)

      师:在草原有什么动物奔跑?

      生:马!

      师:那么可以再用什么乐器来表现呢?

      生:双响筒!(让这位学生来演示)

      师:你们看过马跑吗?

      生:看过!

      师:那么马跑得怎样的啊?

      生:很快

      师:所以我们敲双响筒时应该要敲得怎么样?

      生:要快一点!

      师:而且要按节奏来快,听老师示范(老师演示一遍马蹄声,然后让同学来表演)

      另一位学生发言:老师铃鼓还有一种方法表演,可以摇动它来表现长音(请其演示)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好!现在就请这些同学来伴奏表演,请你们用刚刚所创造的演奏方法来表演,其他同学请你们来给他们唱并讨论一下谁表演得好。(学生在歌声中用自选的打击乐器表演,并选出了演得较好的一位)

      (三)分组创编表演

      师:(面向全班)同学们都表演得不错哦!那么你们能不能也来表演表演?

      生:能!

      师:好,我们不但可以用这些打击乐器表演,还可以用身体上发出的声音来表演,请看老师(带音高的吹唇、打舌)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可以用来表现草原上什么声音?

      生:前面的动作可以表现长音,后面的可以表现马蹄声!

      师:好的,现在你们分组然后分配好各自用什么方法来表演,要求能把长短音很好地表现出来,可以自己再创作别的方法来演,看那组的表演方式最有创意,合作得最好。

      (老师鼓励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分组出来表演各自创编的表演活动,共同评选出最有创意、合作得最好的一组)

      师:每一组都表演得很好!希望下一次你们能更好地发挥出你们的创意和合作精神!

      (四)进一步掌握风格:

      师:现在老师放一段朋友跳的蒙古舞蹈给你们看,叫做《我也来当小骑兵》,好不好?

      生:好!

      (看完以后)师:同学们你们感觉到内蒙古舞蹈有什么特点吗?

      生1:很活泼生2:动作很大生3:有骑马的动作

      师:为什么会有骑马的动作呢?

      生:因为内蒙古人爱骑马

      师:哪位同学举手来做几个内蒙古舞蹈有代表性的动作:骑

      (请几位做得比较好的同学来给学生们示范,然后跟着做)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很有天分。

      三、课堂总结

      1.总结风格

      师:我们已经唱过了内蒙古歌,跳过内蒙古舞了,那么你们感觉到内蒙古人的性格应该是怎么样啊?

      生:很开朗

      师:对了,而且很热情好客,如果你们到内蒙古去做客,他们一定会很热情地招待你,这就是我们*众多少数名组中的内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下课

      师:好,现在下课,请同学们骑着马离开这个美丽的大草原(放《我也来当小骑兵》音乐,学生们做着骑马状离开课室)

      教学反思

      新课标,新理念

      ——《草原上》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在教授此课中遵循了以下几点:开展情境教学、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尊重学生差异、鼓励创造性以及简化理论知识。

      一、开展情境教学。为使学生开始对本课感兴趣,导入部分利用了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看时下网络上最流行的flash,这是用多张草原照片做的动画,先让学生进入课题的情景中,激发了他们对美丽草原的爱慕之情,从而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接着进入主题,让学生在欣赏新曲的同时思考音乐的表现基本要素,并且与学过的、风格相差甚远的曲子作比较,这样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在无意中掌握了情境与音乐的关系,不同的音乐表现不同的情境,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二、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能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学习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笔者在情境提示中让学生主动地去记歌词,并不是让学生去硬背歌词。根据这个班的情况,我用这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长短音。先让几个比较积极的学生来表演,以此给其他学生做榜样,这样就能调动起全班的表演欲望,在往下的分组创编表演能够顺利地进行。在欣赏舞蹈后让学生跳舞也是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来进行,而且在这个部分之前已试过让他们表演打击乐器,在这个部分他们的学习已被调动起来,都显得很积极主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小组作努力取得好成绩,增强了与人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

      三、尊重学生差异。每个学生各有各不同的特点,在分组创编活动中,我让学生自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演,一些演唱较弱的学生用了竖笛来表达,喜欢唱歌的同学则用歌喉来表现,并且配上打击乐器进行。笔者还往更广的方面去提示学生,如果不用打击乐器能不能也可以表现呢?然后老师示范了两个,随后就让学生自己选择来做,并且还创造出别的方式如拍手、跺脚、(这是他们曾经有过的课堂体验)。这样,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演,这样更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作用,更能让他们能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简化理论知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不要给孩子灌输复杂的音乐理论,要简化其并转化成有趣、生动的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本课就先通过让学生听、唱。


    《草原》优秀教案3篇(扩展3)

    ——《草原》优秀教学教案

    《草原》优秀教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原》优秀教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草原》优秀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组词:

      骏( )俊( )竣( )限( )驰( )

      峻( )唆( )梭( )垠( )弛( )

      蹄( )茶( )貌( )杯( )跤( )

      缔( )荼( )藐( )怀(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理清课文线索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2.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再读这一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4.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5.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初入草原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3.出示投影片: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4.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2.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2.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习第五段

      1.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2.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七、总结

      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课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借助录音、录像、图片,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逐段领略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教学的重点放在: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草原》优秀教学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划原。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牧的情景。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想像,以加深课文内容的感受。

      二、教具安排:

      插图、卡片、生字卡、田字格

      三、教时: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认识新偏旁(二)重点、难点、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一学期,我们学过《小池塘》、《春到梅花山》之后,知道了什么?

      (春天来了,农村的池塘美了,梅花山梅花盛开,也很美

      2、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再到草原去看看,那里春天的早晨怎么样呢?

      (板:草原的早晨)领读:

      师:我国的内蒙古及两部黄土高原,有杂草丛生的大片土地,间或杂有耐早的树木,适应放牧牛羊。

      3、说能说说记住“原”学的办法。

      (教“厂”字头)

      二、初读指导:

      1、引导看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牧民们骑在马上,挥舞着鞭子,羊儿蹦跳着向前奔)

      另一幅图上画了些什么呢?

      (牧民们骑在马上,照看羊群;一群群羊儿在草地上吃草)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①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②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读一节

      出示啪、鞭、打破、黎明、宁静、铺满、新绿

      这些词中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交流

      小结: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宁静:安静

      新绿:刚刚出现的绿色。

      ②指名读第二小节

      出示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跨上骏马

      交流:“无边的草原”说明草原怎么样?(草原大,看不到边)

      “牧民”是牧区中靠畜养和放牧羊,牛生活的人。

      “骏马”指好马,走得快的马。

      问:“牧民们跨上骏马”是什么意思?

      (3)指名读第三小节

      出示生字词:远处,飘动。

      (4)复习巩固生字词

      ①认读

      ②结合认读生字教新偏旁

      三、作业

      1、读读,写写下面的生字词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 远处 飘动

      想想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2、写出下列新偏旁的字:“扌”字旁 ( )

      “文”折文旁( )

      “厂”字头 ( )

      3、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另写生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课文,另写生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词语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工 远处 飘动

      (2)听写,说出“处”“牧”“原”的偏旁

      (3)指名朗读课文

      四、精读训练:

      1、第一自然段

      ①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事: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季节:春天 新绿铺满草原)

      时间 早晨 黎明

      ②口头填空:

      鞭声打破 宁静。 草原醒来了。

      (3)自由讨论并交流:“草原醒来了”,是什么意思?

      (春天来了,天气转暖,草也露出了新芽,就好像草原睡了整整一个冬天,现在醒过来了)

      (夜,静悄悄的,草原也跟着人们一样睡着了。早晨,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草原由静到动,就像醒过来了。一样)

      指导:响亮、黎明、新绿。

      2、第二自然段:

      ①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板书:羊儿牧民)

      ②再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

      羊儿涌出了圈门, 奔向 草原牧民们 ,追赶那 。

      ③交流:一只只:羊儿多

      蹦跳着:羊儿欢快

      无边:草原大

      跨上:牧民怀着欢乐的心情

      ④这一段写羊儿多,牧民欢乐,感情朗读。

      3、第三自然段

      ①只有一句话,谁会谁读

      ②写草原上羊儿多,牧民欢乐

      ③作者为什么说“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羊、云都是白色的,并不断移动,它们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鞭声

      ; ( )草原

      ( )羊群观点 ( )清香

      2、照例子填空:

      一( )春雷 一( )气

      一( )白鹅 一( )小船

      3、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的:

      学写新字词

      完成有关练习

      二、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写好生字

      三、教学难点:

      认真书写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 远处 飘动

      五、部诵指导:

      ① 的 ,打破了 。 草原醒来了。

      ② 羊儿 圈门, 奔向 。牧民们 ,追赶那 。

      ③ 羊儿像 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

      练习背诵

      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

      无 打 处 民 动 牧原新

      指名认读

      3、仔细看田字格内的“打、动、牧、新”,比较在结构的安排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根据学生发言、归纳:

      打:左高右低

      动:左低右高,下面也不齐*。

      牧:左右两部分一样高

      新:左右两边上面齐*,右边“斤”的竖拍长。

      无:独体字

      处: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

      与“外”相区别

      七、作业:

      练习描红

      各自练习写生字,难写的多写几遍。

      板书:

      5、草原的早晨

      羊儿 牧民

      一只只 涌出 跨上 追赶

      一群群 飘动 歌声

      (多) (乐)

      教后小记: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录像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课上并没有立即就让学生看录像,一面是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通过读书,让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进行质疑,这时,录相的加入让学生的疑问与图像相联系,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示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和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草原》优秀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情感目标: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勤劳。

      教学用具:光盘、录音歌曲、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悠悠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板书:草原)(放录音歌曲) 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那里的早晨是什么样的。(补充课题:的早晨) 齐读课题。

      二、看图感知 看!(播放光盘) 你喜欢草原吗?你喜欢草原的早晨吗?

      三、初读课文 1.那就翻开书,自己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2.能把课文再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吗? 要求:请拼音小博士帮好你的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朋友仔细听好,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然后两人再交换进行,开始! 3.练读了几遍课文,那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来表示。

      四、细读训练 1.谁来先读好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评价,指导:你读得很流利。 好象鞭声还不够响亮,谁再试试。 黎明时,草原还没有苏醒,是很静很静的。读好:宁静。 眼前,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读好:铺满新绿。 谁愿意当一回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 草原还没彻底醒来,再来一遍。 齐读 2.此时,草原开始热闹起来,欢乐起来!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从朗读中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谁来读好它。谁能超过他。 喜欢羊儿出圈,喜欢跨马追赶的同学一起来读吧! 3.让我们眺望远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草原的远处十分迷人。谁来读。为什么这样读? 悠悠的感觉读得真棒!学他的样子一起来读。 4.草原真是太美了,这样美的地方,这样美的课文,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了。 (齐读)你觉得草原怎么样,草原的早晨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五、写字教学 小朋友把课文读得这么棒,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你也能学得很棒。 1.认读生字卡片 小火车开起来(带拼音,去拼音) 2.这堂课我们学习两个生字“动、牧“ 自学笔顺表,掌握笔顺。学生书空笔顺。 自己分析字型结构,左右等宽。结合学习新偏旁。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词: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 指名认读,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二、背诵指导 1. 各自朗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练习 (1)()的(),打破了()。()的草原醒来了。 (2)()羊儿()圈门,()奔向()。牧民们(),追赶那()。 (3)()羊儿像()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2. 结合口头填空,理清文章结构。 3. 读了课文,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4. 练习背诵。

      三、写字指导 1. 出示生字:无打处民原新 2. 指名认读。 3. 仔细看光盘上生字书写笔顺,比较每个生字的结构安排。 指导:“无、民”都是独体字。“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沿竖中线往下写,“民”的最后一笔是斜钩,幅度较大。 “处、原”是半包围结构。“处”第三笔是*撇,“原”里面是“白、小”。

      四、作业 1. 练习描红。 2. 各自练习书写生字,觉得难写难记的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 背诵课文。


    《草原》优秀教案3篇(扩展4)

    ——草原教案10篇

    草原教案1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具的语文能力。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大作家老舍,描写草原的一篇力作,本文语句优美、行文流畅、结构清晰,写作手法独特新颖,是品读入境的好文章。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读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要读出热情友好的蒙古情操。同时借助相关的课外资源,体会作者行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本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要借助可感句式段落,及时组织学生练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 2 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引入 ,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 ,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 、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 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二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 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 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 měng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 ”,“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 ,“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xx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 板书:风景之美 )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 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xx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xx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 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 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二 、由景及人, 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 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 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 襟飘带舞 策马疾驰 握手不放 笑了再笑

      4 同学们 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 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三 、情感升华 体会蒙汉情深

      1、 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 品味全篇 总结写法

      1 直抒胸臆:

      2 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 不加雕琢:

      五 回顾情境 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草原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 学习作者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们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

      通过阅读想象,展示语言文字蕴涵的丰富形象,进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抓住关键词,理解景物特点;通过品读好语段,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1. 课前要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 搜集有关描绘草原景色的图片和赞美草原的曲子。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一)播放歌曲,引导想象。(出示视频)

      (二)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让学生说体会。

      (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导入: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优美动听的歌曲声中欣赏那一望无际的辽阔大草原,学生会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一)自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三)同桌互读。

      (四)检查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一)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二)引导交流,理清条理。课文主要写草原的景和草原的事,写草原的景,突出草原景色的美;写草原的事,突出了蒙汉情谊的深。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这篇略读文章,所以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四、精读细品,感受草原之美。

      (一)自读想象,还原形象。

      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读了课文,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到这画面你有什么想说?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进入情境去感受,进而借助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朗读想象,再现情景。

      再次自由朗读,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借助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细读品味,加深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你认为哪句话最美?在相关的句子旁写出自己的感受。

      2.读后交流,相机点拨。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课件出示)

      “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设计意图:联系“天苍苍,野茫茫”对比理解,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课件出示)

      这句话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出示)

      翠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矛盾吗?

      轻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配乐朗读,熟读成诵。(课件出示音乐)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展示草原图,并配以轻音乐,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读,最后熟读成诵,促进积累。)

      四、细细品味,感受草原人民之情。

      导入:

      草原的景色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给初到草原的作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那么草原人民给作者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一)自由朗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想:读了课文,在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从这些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交流眼前出现的画面:“迎客——会见——款待——联欢”,并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画面,谈感受,并借助朗读,再现情境;抓住重点,拓展情境;准确理解,深入感悟。)

      (三)自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朗读、感悟,加深体会。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抓住静态和动态描写,体会“蒙汉情深”。

      1.课件出示蒙古族同胞款待汉族同胞的画面。

      2.设置情境,激发读书兴趣。蒙古包里摆上了热乎乎的奶茶、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你们想去做客吗?熟读课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3.分角色表演本段内容。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狂欢的欢乐气氛。

      1.看画面“联欢”。(课件出示)

      2.出示诗句,再次体会含义,加深理解。

      3.多媒体出示“碧草斜阳”图,想象“话别”的场面,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

      五、拓展延伸,升华内心感受。

      假如你是个导游,在前往草原的车上,你怎样向游客介绍草原的美好景色和风土人情,让游客对草原产生向往之情。请结合课文和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写一份解说词。

      教育反思:

      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本班学生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上课的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借助音乐,以及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感悟、理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由于制作水*有限,不能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调出图片,只能按照固定顺序出示图片,教学显得不够灵活。

      3、反馈时提问的面不够广,优等生,中等生提问次数多,没有照顾到后进生。

    草原教案3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具的语文能力。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大作家老舍,描写草原的一篇力作,本文语句优美、行文流畅、结构清晰,写作手法独特新颖,是品读入境的好文章。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读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要读出热情友好的蒙古情操。同时借助相关的课外资源,体会作者行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本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要借助可感句式段落,及时组织学生练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 2 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引入 ,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 ,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 、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 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二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 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 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 měng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 ”,“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 ,“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xx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 板书:风景之美 )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 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xx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xx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 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 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二 、由景及人, 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 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 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 襟飘带舞 策马疾驰 握手不放 笑了再笑

      4 同学们 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 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三 、情感升华 体会蒙汉情深

      1、 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 品味全篇 总结写法

      1 直抒胸臆:

      2 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 不加雕琢:

      五 回顾情境 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草原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草原之美,感受其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2、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理念:

      提倡教师、学生和文本的*等对话,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体验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在体验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探究、综合学习法。

      教具:草原挂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草原夜色美》:“……草原夜色美,未举金杯人已醉;晚风唱着甜蜜的歌啊,轻骑踏月不忍归……”这是草原女儿德德玛献给那块美丽土地的崇高敬礼!蒙古民族素有“马背民族”、“草原雄鹰”的称誉,马和诗歌是蒙古人的两只翅膀。当我们想到蒙古人,第一感觉也许是豪放、爽朗、粗犷…,此文却让我们感觉到了他们的心灵的另一写照:细腻柔情。“草原三剑客”里著名的鲍尔吉原野情系故乡,本色质朴,个性谦逊低调。让我们怀着一颗宁静的心,走进原野,走进《静默草原》。

      二、作者简介:

      1、学生回忆:《雪地贺卡》

      2、师补充:鲍尔吉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些感受洋溢着诗意的光辉,便如草原上的轻烟一般摇荡在他的字里行间,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雅洁、细腻、豪放、睿智等。

      三、整体感知:

      “风格即人”。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时代是培植其创作个性的.气候和土壤。鲍尔吉原野来自苍茫辽阔的北方,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他的笔下有静默的草原和蜜色的黄昏,文字如野马破阵,云过山峰。没有鲍尔吉·原野高度的人,挖不着草原的底蕴,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生命。没有鲍尔吉·原野宽度的人,合不拢草原的精神,自然著不出草原的风范。没有鲍尔吉·原野维度的人,张不开草原的思绪,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灵魂。

      正如“草原不可看,只可感”一样,《静默草原》对初二学生而言,也会诞生一个“陌生化”的世界,产生许多审美错位。因而学习此文重在朗读和品味,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书香的芬芳中领略一腔细腻深沉的赤子情怀和一方灵光四现的草原风光。

      1、教师范读。

      2、找出重点字词:鲍(bao)簇(cu)立迥(jiong)然咆哮(paoxiao)鬃(zong)颊(jia)摩挲(suo)处境(chu)

      3、学生展开想象,并思考:

      “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明确:(1)特点:辽远而苍茫/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看不到与看不尽/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可以接触/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2)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因而困惑。/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人的处境感最强烈。/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四、探究本文:

      1、自由谈:与《敕勒歌》相比,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有何特点?

      明确:共同点都写出了草原壮阔雄浑的美。不同点《静》景物描写少了,以叙述、议论为主,内容和写法都比较单纯、集中,用笔凝练干脆,主要写感受,给人深刻的印象;全篇而言是辽阔苍茫感,侧重而言是不自由感和单一感。原野在对草原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基础上,抒发了对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

      2、作者对草原的情感层层递进,在文中是怎样抒发的?用了什么手法?

      (此文的感受独特而深邃,

      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静默草原》教案一》

      其文思有着“三重楼台”的意境,因而经得起反复阅读,耐人寻味。惊慌、困惑、自由、不自由等。对比手法。

      3、讨论回答:对比手法体现在哪里?有哪几组?

      (1)学生从文中找出四种和草原进行对比的景色:都市、名山、园林、大海。

      (2)师补充:牧人与城市人的比较。城市人是在“寻找”草原;牧人,却是在“享受”草原,如“总是眯着眼睛”。所以说,城里人到了草原是“困惑”的,牧人却装满了“苍茫”。

      (3)忆读,找出课内外运用对比手法的例子。如《有的人》、《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筏子》、《黄生借书说》等。

      (4)讨论《静》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4、思考:草原具体给作者怎样的感受?(11段)

      (1)“自由”与“不自由”矛盾吗?(两者都缘于草原的辽阔。实际上,这是作者的心灵写照,他觉得自己在这里没有依*,好象被世界遗忘了似的,没有安全感,甚至是迷茫的感觉。自由的抒怀者诸如——————)

      4、思考:草原具体给作者怎样的感受?(11段)

      (1)“自由”与“不自由”矛盾吗?(两者都缘于草原的辽阔。实际上,这是作者的心灵写照,他觉得自己在这里没有依*,好象被世界遗忘了似的,没有安全感,甚至是迷茫的感觉。自由的抒怀者诸如——————)

      (2)“拐杖”“人文背景”指什么?

      明确:人背负的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

      (3)如何理解“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与草原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由”“局促”。

      5、作者对草原的感受是“自由”而又“不自由的”,那么他对草原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分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在草原上生于斯长于斯,草原是它们的故乡。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现出了类似的行为,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这正是作者内心的情感折射,一种绿叶对根的情谊。

      5、引申讨论:作者情感的源头是什么?映射出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明确:(肯定同学们的回答。)作者情感的源头是对草原的无比热爱,其人生态度是一种“善忘”的豁达。由于作者是沉稳的,不喜张扬的。所以,在他的眼里,草原也必然是“静默”的,不是通常所说的“喧闹”的。

      五、师生共写共赏:

      以《静默草原》为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心目中的草原或作者印象,六百字左右。参考题目:《梦中,我来到草原》、《假如我是草原人》、《原野先生,您好》等。

    草原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田字格前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美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课时计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几天来,我们跟着春姑娘游了风光秀丽的太湖,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认识了顽强生长的春笋,了解了不同状态的雨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的地方。

      2、板书课题: 5 草原的早晨

      3、解题:

      ⑴ 学习生字:原

      ① 指名呼读音节:yuán

      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② 教学厂字头。

      ③ 指名说说怎样记住原。

      引导用熟字记忆。

      ④ 谁能用原组成另外的词?

      ⑵ 师述:

      大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特别勤劳。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图。

      二、引导看图,教学部分生字词

      1、出示幻灯片: 图片内容:草原无边无际,绿草如茵。近处,羊儿涌出圈门,牧民跨马追赶羊儿;远处,羊群与白云相连。

      2、看图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思考:

      ⑴ 从图上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从哪儿看出它很美、很大?

      ⑵ 图上有谁和什么?

      ⑶ 牧民们在干什么?

      ⑷ 羊儿怎么样?

      3、讨论上述思考题,相机进行词语教学:

      ⑴ 无边:形容很大,没有边际。

      看图理解。 无与元比较字形。

      ⑵ 铺满:指名拼读音节,举例理解。

      ⑶ 牧民:专门从事放牧的人。

      ① 牧:教学牛字旁。

      ② 民的笔顺。

      ③ 要求学生用民扩词。

      ⑷ 骏马:指好马

      指名拼读音节:jùn

      ⑸ 远处:

      ① 指名拼读音节:yuǎn chù 。强调远是整体认读音节,chù 是翘舌音。

      ② 远与运比较。

      ③ 处与外比较。

      ④ 引导学生用这两个字组词。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碰到不认识的字多拼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练几遍,一直到读通顺为止。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卡片抽读:啪、打破、欢乐。

      ⑵ 指名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⑶ 领读几个长句子:

      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第2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停顿的地方。

      四、写字

      1、处是左下包右上的字;原是左上包右下的字。

      2、教学处的偏旁。

      3、引导学生分析田字格里的字,要求把结构写匀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强调读准民、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⑴ 指名读课文。

      ⑵ 思考讨论:

      ① 这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理解词语:铺满新绿。

      师述:因为冬天里,草原一片枯萎,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草原上又绿了,而且绿色铺满一地,所以说是铺满新绿。

      ② 黎明和宁静是什么意思?

      黎明:天刚亮的时候。

      宁静:举例理解。

      ③ 黎明前就发出了响亮的鞭声,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牧民起得早,说明他们很勤劳。

      ④ 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可能会出现马儿的叫声,牛儿、羊儿的喊声,大人、小孩的.说话声,草原上顿时热闹起来。课文中说草原醒来了。

      ⑤ 看图听录音,进一步理解句意:

      图上先出现宁静的、铺满新绿的草原,接着出现牧民的鞭子,最后出现马牛羊人在活动的情景。与之相配的是舒缓低沉的音乐,接着是啪!啪!的鞭声,最后是各种动物的叫声和人的吆喝声。

      ⑶ 指导朗读。

      2、细读第2自然段:

      ⑴ 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

      羊儿涌奔

      牧民跨追

      ⑵ 进一步理解第一句话:

      ① 引导学生比较一只和一只只、旋和涌、走和奔有什么不同。

      ② 比较句子:

      羊儿涌出了圈门,奔向草原。

      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无际的草原。

      指名读句子,说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好在什么地方?

      第二句话好,一只只、涌写出了羊儿的多,蹦跳着写出了羊儿的欢快,无边写出了草原的大,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明白、具体。

      ⑶ 进一步理解第二句话:

      哪个词说明牧民的动作非常熟练?

      跨上、追赶说明牧民的动作熟练。 指导朗读。

      3、细读第3自然段:

      ⑴ 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远处有什么?

      板书:像白云

      ⑵ 课文中把羊儿比成了什么?

      一群群和一群意思有什么不同?

      朵朵可以改成一朵吗?为什么?

      课文中的飘动是什么意思?

      ⑶ 看录像,体会意境:

      录像内容:与天地相接的地方,羊群移动,野花盛开,绿草如茵,牧民的歌声在经久不息地回响。

      ⑷ 指导朗读。

      三、作业 1、练习写生字:无、民

      无、民都是独体字,书写要居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说说下列字的书写笔顺:

      无民

      二、总结课文,指导背诵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春天的早晨,草原上是什么样的?牧民们怎么样?

      3、指导背诵:

      ⑴ 帮助学生理清线索脉络:

      时间线索:鞭声响起草原醒来羊儿出圈 群羊如云

      空间线索:醒来的草原近处远处

      ⑵ 指导学生练习背诵。

      三、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写字

      1、打:引导学生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

      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2、牧:左右等宽、等高。

      四、作业

      1、在书上描红。

      2、抄写生字词两遍。

      3、口头填空:

      ( )的鞭声 铺满新绿的()

      ( )的羊群 朵朵飘动的()

      4、练习用飘动说一句话。

      〖板书

      5 草原的早晨

      羊儿 牧民

      涌 奔 跨 追

      像白云 唱

    草原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理清课文线索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草原教案7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划原。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牧的情景。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想像,以加深课文内容的感受。

      二、教具安排:

      插图、卡片、生字卡、田字格

      三、教时: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认识新偏旁(二)重点、难点、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一学期,我们学过《小池塘》、《春到梅花山》之后,知道了什么?

      (春天来了,农村的池塘美了,梅花山梅花盛开,也很美

      2、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再到草原去看看,那里春天的早晨怎么样呢?

      (板:草原的早晨)领读:

      师:我国的内蒙古及两部黄土高原,有杂草丛生的大片土地,间或杂有耐早的树木,适应放牧牛羊。

      3、说能说说记住“原”学的办法。

      (教“厂”字头)

      二、初读指导:

      1、引导看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牧民们骑在马上,挥舞着鞭子,羊儿蹦跳着向前奔)

      另一幅图上画了些什么呢?

      (牧民们骑在马上,照看羊群;一群群羊儿在草地上吃草)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①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②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读一节

      出示啪、鞭、打破、黎明、宁静、铺满、新绿

      这些词中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交流

      小结: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宁静:安静

      新绿:刚刚出现的绿色。

      ②指名读第二小节

      出示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跨上骏马

      交流:“无边的草原”说明草原怎么样?(草原大,看不到边)

      “牧民”是牧区中靠畜养和放牧羊,牛生活的人。

      “骏马”指好马,走得快的马。

      问:“牧民们跨上骏马”是什么意思?

      (3)指名读第三小节

      出示生字词:远处,飘动。

      (4)复习巩固生字词

      ①认读

      ②结合认读生字教新偏旁

      三、作业

      1、读读,写写下面的生字词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 远处 飘动

      想想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2、写出下列新偏旁的字:“扌”字旁 ( )

      “文”折文旁( )

      “厂”字头 ( )

      3、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另写生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课文,另写生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词语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工 远处 飘动

      (2)听写,说出“处”“牧”“原”的偏旁

      (3)指名朗读课文

      四、精读训练:

      1、第一自然段

      ①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事: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季节:春天 新绿铺满草原)

      时间 早晨 黎明

      ②口头填空:

      鞭声打破 宁静。 草原醒来了。

      (3)自由讨论并交流:“草原醒来了”,是什么意思?

      (春天来了,天气转暖,草也露出了新芽,就好像草原睡了整整一个冬天,现在醒过来了)

      (夜,静悄悄的,草原也跟着人们一样睡着了。早晨,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草原由静到动,就像醒过来了。一样)

      指导:响亮、黎明、新绿。

      2、第二自然段:

      ①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板书:羊儿牧民)

      ②再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

      羊儿涌出了圈门, 奔向 草原牧民们 ,追赶那 。

      ③交流:一只只:羊儿多

      蹦跳着:羊儿欢快

      无边:草原大

      跨上:牧民怀着欢乐的心情

      ④这一段写羊儿多,牧民欢乐,感情朗读。

      3、第三自然段

      ①只有一句话,谁会谁读

      ②写草原上羊儿多,牧民欢乐

      ③作者为什么说“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羊、云都是白色的,并不断移动,它们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鞭声

      ; ( )草原

      ( )羊群观点 ( )清香

      2、照例子填空:

      一( )春雷 一( )气

      一( )白鹅 一( )小船

      3、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的:

      学写新字词

      完成有关练习

      二、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写好生字

      三、教学难点:

      认真书写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 远处 飘动

      五、部诵指导:

      ① 的 ,打破了 。 草原醒来了。

      ② 羊儿 圈门, 奔向 。牧民们 ,追赶那 。

      ③ 羊儿像 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

      练习背诵

      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

      无 打 处 民 动 牧原新

      指名认读

      3、仔细看田字格内的“打、动、牧、新”,比较在结构的安排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根据学生发言、归纳:

      打:左高右低

      动:左低右高,下面也不齐*。

      牧:左右两部分一样高

      新:左右两边上面齐*,右边“斤”的竖拍长。

      无:独体字

      处: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

      与“外”相区别

      七、作业:

      练习描红

      各自练习写生字,难写的多写几遍。

      板书:

      5、草原的早晨

      羊儿 牧民

      一只只 涌出 跨上 追赶

      一群群 飘动 歌声

      (多) (乐)

      教后小记: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录像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课上并没有立即就让学生看录像,一面是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通过读书,让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进行质疑,这时,录相的加入让学生的疑问与图像相联系,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示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和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草原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会6个生字。

      三、教具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a) 复习:轻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b) 学习生字。

      1. 分析字形。

      半包围结构的字:迎

      左右结构的字:朝、如、狂、传、碰。

      2. 读准字音:

      多音字:朝出示朝霞课文中读zhāo,还有一个读音cháo,朝前。

      传出示传来课文中读chuán,还有一个读音zhuàn,传记。

      3. 指导书写:

      a) 迎:出示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指句读,理解欢迎。

      注意:迎的右半部分是不是卯。

      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b) 朝:由几个部件组成?书写时注意什么?

      用朝字组词。

      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c) 如、狂:说出偏旁部首的名称,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

      d) 传、碰:书写注意左窄右宽。

      4. 领读、齐读、接龙读黑板上的6个字,中间穿插提问字的结构、词语的意思。

      c) 出示投影,检查认读情况。

      d) 盖住拼音读课文第3自然段,增识汉字。

      e) 完成课后题:2、3。

      f) 布置作业:《阅读》

    草原教案9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学习准备

      搜集草原风景的图片、资料。

      三、学时安排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注意生字“勒、骏、限、鞭、驰、蹄、茶、貌、杯、跤”和“迂、襟、涩、涯”的读音);

      3、理清课文的线索(练习列小标题):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或:初见草原—迎客—相见—待客—话别;初见草原——进入草原——蒙古包外——蒙古包里——联欢话别;……)

      4、反复默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

      如:(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说一说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可能唱什么歌?)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绿得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为什么说“并不茫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为是“天苍苍,野茫茫……”)

      (3)“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白色的羊群。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观看一幅*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 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与“万古长青”、“一碧千里”区别。)

      (5)“这种境界……”这一句是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境。“惊叹”,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的翠绿,感到惊讶。“久立四望”,是留恋草原景色,总是看不够;“低吟小诗”,是想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可能吟什么诗)

      (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类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时,会觉得小鸟在向人歌唱,树枝摆动是为人鼓掌。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诵。

      6、质疑。

      7、建议课后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感受草原,或赞美草原、关注草原的实践活动(如画、写诗或文、配乐朗诵、编歌、找图片、搜集描写草原的诗歌、办手抄报……)。

      第二学时

      1、课文不仅写了草原的景美,还写出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人情美)。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许多人“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客人;他们盛情款待来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姑娘们为客人唱歌、跳舞,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等。)

      2、据课文的描述,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面。

      3、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这一句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4、课文中还用了不少比喻句,来描绘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画出来体会体会。

      (如用“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来比喻草原上的羊群;用“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来比喻小丘;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来比喻河;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族同胞。这些比喻的特点是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我们亲眼见到了一般。)

      5、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

      (全文要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6、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之前可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列成提纲,然后围绕提纲介绍,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7、质疑

      8、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拓展阅读:《草原》课文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草原教案10

      目标:

      1.能感受和表现大草原美丽的风光。

      2.感受优美恬静和快乐奔放两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并能与诗歌中的草原的不同风景匹配。

      3.能通过文学的活动和美术作品感知音乐,大胆创编各种合适的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准备:

      1.熟悉并理解诗歌的意境,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朗诵诗歌。

      2.组织幼儿讨论画面与哪段音乐相符,请幼儿安静欣赏。

      3.启发幼儿根据音乐与画面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4.鼓励幼儿根据对音乐的感知,即兴创编。

      5.幼儿自由选择主题,美丽的草原风光或欢乐的草原进行绘画活动。注意色彩、构图与音乐性质相符。

      活动反思:

      这首歌词共分三小节,歌词中描写了草原的无限美丽风光,赞美了牧民们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课件展现草原的美丽,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找出体现草原的美的语句,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想象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进行表达,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感悟。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学探究,弄清“你从哪些地方感悟到了草原的美”这个核心问题,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习的体会。在研读时,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学生抓住遍地花想象到草原到处都是花,彩蝶纷飞想到各种颜色的蝴蝶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百鸟唱想到很多鸟在草原上叽叽喳喳的叫着……在此基础上,我还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并结合课件让学生想象,这样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画面,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二、运用课件营造学习氛围。

      教学中我搜集了很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过来,一下就将同学们带进了学习的氛围。在授课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亲耳聆听这首歌,并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有的同学甚至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翩翩起舞。整节课在歌声中结束,使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抓朗读走进文本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我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喜欢读的同学起立来读、评价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朗读中的无限乐趣,使语文教学变的生气勃勃,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发展。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再熟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四、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叶老一句“教是为了达到不教”道破了阅读教学的天机。“教”怎样达到“不教”呢?它的关键在“教”的内容,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懂得一篇文章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更重要的是教学生阅读方法。掌握了方法,学生才自能阅读,教师才可能“不教”。在学完歌词的第一小节,我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此段的方法,学生在相互启发的基础上,总结出读文找句子,抓词来理解,感情来诵读,熟读背下来。然后进行学法迁移,学生再去学习第二、三小节歌词,也就轻松自在了。同时我又引导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积累,并且让学生感悟背诵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总结,逐渐形成学生学习的能力。

      五、读写结合,创编歌词

      学文后,我还让学生以《美丽的长春我的家》进行仿写训练,效果较好,我发现他们写完后还在互相欣赏呢。我想语文教学就是要既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草原》优秀教案3篇(扩展5)

    ——介绍草原的优秀导游词3篇

    介绍草原的优秀导游词1

      现在我们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鄂温克少数民族分布地。今天我们来看草原。

      看,这是内蒙古大草原的小丘与*地,小丘与*地全都是绿的。这里的空气比别处更清鲜,是一个天造地设的天然氧吧。你再看一看温顺的小绵羊,还有高大的蒙古马,骑上去试跑几圈,你就不忍心下马了。有人说内蒙古草原到处绿色,可实际不是这样,看看河岸边吧!

      有小花,有红的,有蓝的,有黄的,有紫的,有白的,有粉的,五彩缤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开放,还有明如玻璃,清澈见底的小河,小河上倒影着五颜六色的花儿,花儿上沾满了河水,其真是别具特色,美不胜收的奇景,内蒙古大草原有多么美,大家知道了吧?

      现在我们来到蒙古包里,大家可以品尝品尝内蒙古的特色手抓羊肉,还有加有羊奶酿的奶酒,和奶豆腐,我来介绍一下手抓羊肉,奶茶,还有奶豆腐。这三样蒙古族同胞的重要食品,手抓羊肉,咱们的蒙古族同胞习惯用刀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到割,用手抓。奶茶可不是我们常喝的珍珠奶茶,而是掺和着牛羊奶的茶,是内蒙古同胞招待客人,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当然也不是豆腐了,,它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品,盛在盘子里用来当招待客人的点心,比如奶酪,它也是叫奶豆腐的。这些东西都是内蒙古同胞的特色食品。

      好了,今天的旅游就到此结束。


    《草原》优秀教案3篇(扩展6)

    ——大草原的初中优秀作文3篇

    大草原的初中优秀作文1

      经过了一天的颠簸,我们进入了内蒙古自治区。一路上山山水水,美不胜收。山,翠绿翠绿的,山峦重叠,千姿百态,看尽鬼斧神工之巧;水,透亮透亮的,波光粼粼,五颜六色,展示晶莹透澈之秀。

      踏入内蒙古,第一眼就看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远远望去,一片绿海。绿海中,成千上万的雪白的羊在吃草。牛群肆无忌惮地横穿公路,并“哞——哞——哞”地叫,好像要跟我们的越野车比力气!据说,一头公牛怒了能把一辆车子顶翻。我们小心翼翼地等候它们经过,不敢冒犯。远处,万马奔腾,非常壮观。我用照相机抓拍下了这些“伟大”的时刻。

      第三天,我们到了内蒙古最大的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我们的车队停了下来,有的饱览美景,有的在草地上踢球,有的采野花,还有的引吭高歌。而我呢,猫腰在草丛中抓蝈蝈。由于这里的草非常茂盛,蝈蝈不仅数量、种类多,颜色也多。各种色彩的超大蝈蝈在花丛里跳来跳去,犹如一个个跃动的“颜料棒”,很美丽。

      我们的车队行进到了呼伦湖。呼伦湖的水很清,可见底。湖面很宽,一望无际。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那里遍地的玉石。粉的、白的、琥珀色的都有,晶莹透亮。我们捡了两袋子,形状各异,或大或小,或圆或方,大家都爱不释手。

      我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自己能骑上疾驰的骏马。这次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的愿望实现了。我挑了一匹结实的骏马,神气地骑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骑马,但我一会儿就掌握了要领,我我慢慢开始不用人牵着缰绳,后来我还让马跑了起来,多有趣呀!我还和那匹马合了张影作为纪念。

      十天的内蒙古之旅很快就结束了,但是那些美丽的风景、高大的骏马会永远在我的心中。临别前,我对着草原大喊:“美丽的内蒙古,我一定会回来的`!”

    大草原的初中优秀作文2

      “哇!多美的草原啊!”我们终于来到了美丽的希拉穆仁草原,广阔的天空,成群的牛羊。

      我们跟着导游先来到了敖包,那里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呢!现在你一定想知道敖包是什么样的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敖包是像一座圆形*顶房子,不过是用石头垒起来的,一层一层的,上面那层最小。导游告诉我们,每一片草原上都有这样的敖包。只要你拿一块石头,围着敖包转三圈,(。)再把石头扔到最上面,说出自己的愿望,这愿望就一定能实现。于是我悄悄地许下了自己的愿望。

      下午,我们来到了马场,因为我们要去骑马,真把我给乐坏了,那可是我第一次骑马呢!由于是第一次,我都有些不敢骑,所以妈妈选择了骑二小时路程的马队。马倌抱着我坐在一匹白马上,他手里还牵着一匹马,马上坐着一位胖哥哥。刚开始,我们都很害怕,生怕从马上掉下来,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所以才一会儿的功夫,大家渐渐习惯了,我们的马队就有了欢笑声。

      我们骑在马上还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呢,一群群牛羊在绿绿的草地上吃草,非常悠闲。再看远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是多么广阔,多么美丽啊!最后我们来到了一片水草丰足的地方,看到许多人都在拍照。于是我也换上了蒙古族的衣服让妈妈给我拍照,照片里的我有灿烂的笑容,牵着一只小羊,多像一位真正的蒙古族小姑娘。

      回来的路上,马跑得很慢,大家玩得也很高兴。可就在这时,一位阿姨骑的马冲了上去,我们的马见了,好像不甘示弱的样子,也飞快地追了上去,真好玩呀!可是旁边那位胖哥哥去不行了,他的屁股在马背上

      很震,痛得哇哇直叫。大家见他这副模样,都笑了……

      大草原多么辽阔,骑马特别好玩,真想有机会也来大草原,让我们在这里尽情奔驰!

    大草原的初中优秀作文3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么美妙,令人向往的地方。今年夏天,我和老妈有幸去草原玩,亲自感受它的迷人。

      早早的我们驱车来到西乌草原,此时的草原格外清新,辽阔无边,好似被朝阳渡上一层金边。草叶上的露珠,想镶在翡翠上的宝石,泛着五颜六色的光华。远看各色各样的野花,这儿一堆那儿一片,把碧绿的草原装扮得比花园还美。细看花瓣儿上挂满了露珠,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小珍珠,美极了。

      绿草如茵的草原上流淌着一条细细的小河,坦露在阳光下,远远望去像一条银色的项链。

      草原的天空是浅蓝色的,空中浮着几朵白云,像浩瀚的海洋上泛起的雪白浪花。你们看那头牛,头上长着两个像织布梭子似的大耳朵,前面长着两个尖尖的硬角,长长地脸上嵌着一双铜铃似的大眼睛,圆圆的鼻子下长着一个宽宽的嘴巴,伸出舌头把草卷进嘴里,吃的津津有味,尾巴欢快的甩动着。

      这时,一匹马从我眼前奔过,在草木茂盛的地方停下,这是一匹白黑杂毛的梨花马,四只蹄子白如雪,肩上一条白毛像披着一条雪毯,臂部滚圆,四条腿长而有力,跑起来像一阵风。

      当然,草原上还少不了羊群,雪白的羊群散落在碧绿的草原上,像花、像云、像圣洁的哈达。

      我陶醉在草原美景之中,我飞奔下车,冲进花的海洋,投入草的怀抱,像一匹小马驹在草丛中撒欢,我在草地上奔跑、打滚,花丛中追逐着蝴蝶,玩得不亦乐乎,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太阳偏西,天边的红霞把天空染红一大半,我恋恋不舍的和草原挥手告别。

    推荐访问:教案 草原 《草原》教案3篇 《草原》优秀教案1 《草原》优秀教案1年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