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文档网 - www.qiying88.com 2024年05月17日 12:59 星期五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2023年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7篇(精选文档)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1-09 16:35:0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7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7篇(精选文档)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的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的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小编带来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7篇,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1

    一、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地比出物体的轻重,从而认识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2.发展的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应培养的情感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初步让学生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其中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学情认识

    学生对比较轻重、高矮、长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比较活动中的相对性认识不足,本单元就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相对性的认识。

    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等学生并不困难,但对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才能获得,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4. 经验介绍

    “轻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这一环节通过两个小动物玩跷跷板,使学生一眼看出谁轻谁重,认识到重量差别大的两个物体可以通过看得出比较的结果;“掂一掂”这一环节通过淘气和笑笑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认识到用眼不能看出轻重的情况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一环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当看、掂都难以分辩物体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来比较,从而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最后通过一组练习来使学生获得得间接比较轻重的方法,知道轻重和大小、高矮一样是相对的,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三、实施要领

    1、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2、教学流程

    序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辅导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 轻 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发现相关数学信息。

    生1:大象重、小狗轻;

    生2:大象重、小熊轻;

    生3:小猴重,小狗轻。

    根据低年纸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且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请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3)请2~3名同学上台掂一掂。

    (1) 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7)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

    2.称一称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2)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办法。

    (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

    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

    再掂一掂、称一称。

    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生1:文具盒轻、数学书重;

    生2:数学书轻、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数学书一样重。

    得出:讲桌上的文具盒比数学书重。

    得出:现在文具盒比数学轻。

    如一本书和一个本子比,一本书和多个本子比,等等。

    学生猜测结果。

    小组讨论方法,交流意见。

    汇报交流,充分听取同学想出的不同方法,给予适当的评价。

    分小组进行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想、推测、实践等探究活动,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探”,通过学生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积累轻重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4.第4题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独立判断,并说一说判断过程。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达到数学目的。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学业诊断

    1.常见错误分析:

    常见错误分析

    1.比较轻重时,判断天平称翘起的那边重。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不懂得天平称的原理。

    2.( )比( )重,()比( )轻矮,各个量填反。

    缺少观察比较的技能和表达的方法。

    3.三种物体比较轻重,错误把数量多的判断为最重的。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等量代换的思想理解有困难。

    2.诊断问题

    诊断1:( )比( )重?

    诊断目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以及表达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2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图片、铅笔、纸货架。

    教学设计

    从生活中引入分类,初步理解分类的意义

    师: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

    你们在超市里都看见什么了?

    那么这些物品是怎样摆放的?

    说明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就要像同学们说的那样一类一类(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板书课题)

    那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初步学习分类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马大哈超市,你们想去看看吗?这样摆好不好?怎么不好?

    那么咱们来帮他整理整理,这个超市的左边是一个冰柜,这是冰柜上的广告画,右边是一个货架。

    谁来整理一下?(学生对货架上的物品进行整理)

    为什么把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摆在一起?(强调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通过同学们的帮助,货架上的物品摆放得既整齐又美观。

    动手操作,巩固分类方法

    如果让你当一名超市里的售货员,你打算怎样摆放货架上的物品?

    1.小组创作将物品分类。

    下面咱们亲自动手摆一摆。

    你们要摆放的物品都在纸盒里,先把所有的物品倒出来,分一分,看哪些物品放在一起比较合适,再摆一摆,看摆在哪一层比较合适,确定后再贴一贴。每个物品的背面有一个双面胶,把上面的小白纸撕下来,就可以贴在这个纸货架上了。

    下面4个人一组,看哪组合作得最愉快。

    2.学生汇报。

    师:有哪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货架摆放的情况。

    还有哪个组?(学生介绍小组分类的情况)

    还有这么多的组愿意展示,下面咱们请各组长拿着自己组的货架到前面来展示。

    3.小结:

    我们参观了超市,又自己亲自动手摆了摆,知道了商店中物品的摆放可以分为蔬菜类、水果类、服装类、文具类、鲜花类等。这样摆放既方便了顾客的购买,又减少了混乱,提高了效率。分类这种做法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也经常出现,所以说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

    4.联系生活,巩固分类的意义。

    师: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你的家里有没有分类摆放的情况呢?

    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好数学,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练习六的第1、3题。

    扩展思路初步尝试不同标准分类

    1.尝试。

    刚才我们都是把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现在看你们每个桌子上都有一把铅笔,都是铅笔,看看你们能不能把这把铅笔再分一分。(同桌讨论)

    2.汇报。

    3.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把许多不同的物品进行了分类,现在又把一种物品进行了分类,而且有这么多种分法,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花色分,有的按有橡皮头和没橡皮头的分,有的按削过和没削过的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3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初步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比一比,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培养动手能力。

    2.进行比较,培养观察和判断能力。

    3.用完整话说一说有关同样多、多些、少些的道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学会正确握笔方法,写字的姿式及写法,提高书写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强调写字的基本要求,培养良好地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连线初步认识一一对应。

    2.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3.做写字准备练习,强调写字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

    1.一一对应,比较多些、少些。

    2.写字准备练习。

    教具准备

    1.实物图或电脑软件,4个萝卜,4只白兔;2只小鸡,1只小鸭图;2个苹果,3个桃的图。

    2.磁力板及10个○,7个△,5个□;小棒若干根。

    3.画有写数字练习格的小黑板。

    4.学生准备5个△,5个○,5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教师在磁力板摆3个△、4个□、5个○,请学生按图形种类分类。

    要求:把同一类移动到一起,并用笔或金属丝圈起来,再数一数每个圈里的图形各有几个?

    2.请同学们把混在一起的学具分类,而后用手各画一个圈。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同样多。

    (1)认识一一对应,教学同样多。

    ①教师在磁力板上无规则出示或电脑显示4个萝卜,4只白兔,请同学分类。

    ②指名将萝卜和白兔按顺序从上而下排成两行并且圈起来,成5页左上图形状。

    ③引导观察,左边有几个萝卜?右边有几只白兔?

    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边说边在萝卜和白兔之间放一根小棒或电脑显示连线)萝卜没有多余的,白兔也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④认识在什么情况下,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引导学生说: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萝卜没有多余的,白兔也没有多余的,我们说: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指导学生用4个○代表4个萝卜, 4个△代表4只白兔,边摆边说,边动手连线。说明萝卜、白兔同样多。(板书: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⑤相互之间指着课本上的图说一说。

    (2)动手摆学具,理解同样多。

    ①摆□,要和○同样多。(5页右上练习,指一名同学到前面摆,其它同样在课桌上摆)

    请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摆2个○,再在右边对着○摆□,要求摆的□和○同样多。怎么摆,摆摆看。

    请摆学具的同学说一说,怎么摆,摆几个□,□和○同样多。

    ②摆△,要和○同样多。

    请同学们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4个○,在○下面一个对着一个摆△,△要和○同样多,要边摆边说。(一个△对着一个○,摆4个△和○同样多)

    请一名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3)请同学们指着教室的人或物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

    2.利用一一对应,认识多些、少些。

    (1)观察比较,认识多些。

    ①磁力板出示或电脑显示2只小鸡的集合图,再在右边出示1只小鸭集合图。

    指图问:不用数,怎样知道小鸡和小鸭是同样多,还是哪个多些?

    ②学生回答:用连线方法,一只小鸡对照一只小鸭,在小鸡和小鸭之间连上一条线。

    ③指图提问:小鸡和小鸭都对上了吗?有多余的小鸡吗?再看,小鸭和小鸡都对上了吗?有多余的小鸡吗?

    ④师生共同小结:一只小鸡对着一只小鸭,小鸡有多余的,小鸭没有多余的,我们说:小鸡比小鸭多。(板书:小鸡比小鸭多)

    ⑤练习:课本5页左下图,学生摆完后,再说一说怎样摆,△就比○多1个。(先一个△对着一个○,都对上以后再多摆一个△。)

    (2)观察比较,认识少些。

    ①用磁力板或电脑显示:2个苹果的集合图和3个桃的集合图。

    提问:不用数,怎样知道苹果和桃谁多、谁少?

    ②同学们互相议论后,指名回答并连线。

    ③小结:一个苹果对着一个桃;苹果没有多余的,我们说苹果比桃少。(板书:苹果比桃少)

    ④练习:课本5页右下图,学生自己动手摆完后,指着图说一说怎样摆。

    3.反馈练习。

    (1)摆学具,比多少。(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

    ①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对着上面的○摆△,△和○同样多。

    ②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对着上面的○摆△,△比○多2个。

    ③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对着上面的○摆△,△比○少1个。

    (2)练习一、2.(打开书6页,看第2题)

    ①读题目要求。

    ②数一数每个□里的小动物只数,再与点子数同样多的□连线。

    (3)练习一、3.

    ①指导看图,这题里画了两行什么?仔细看每行的后面还画了什么?(一条线)

    ②读题目要求。说明:这一题是要我们看一看哪一行圆多,就在哪一行后面的横线上画。

    ③那行圆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数出来,连线)

    发现:两行圆排列都很均匀,而且两行的第一个圆和最后一个圆也上下对齐,但两行的○疏密不同,所以两行的○个数也不同。摆的密的,○的个数多;摆的疏的,○就少,以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直接判断出那行多。

    4.写字准备练习。

    (1)讲述握笔方法和写字基本要求。

    ①身体要坐正,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本子一尺远(6寸尺),本子对着上衣中间扣线。

    ②用右手握笔,笔放在中指第一关节稍外一点,大姆指和食指捏紧笔杆,握笔处离笔尖约23厘米。

    (2)指导写字。

    ①教师在放大的练习格上边示范边说明:画横线要由左向右,横要平;画竖要由上到下,竖要直;弯儿要拐得圆一些。注意,起笔、落笔要用力,拐弯要稳,笔画要匀。

    ②请同学们按要求先练笔顺,再描完格里虚线的笔画。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4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的口算.

    2.使学生能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迁移类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演示课件“”】

    2+9= 3+8= 4+7= 5+6=

    3+9= 4+8= 5+7= 6+6=

    4+9= 5+8= 6+7= 7+6=

    5+9= 6+8= 7+7= 8+6=

    2.( )里应填几?【继续演示课件“”】

    5+( )=11 4+( )=12 5+( )=14

    4+( )=11 2+( )=11 3+( )=12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

    (1)出示例1:11-5=□.

    ①启发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开发学生思维.

    想加算减;

    数的组成;

    因为11-6=5,所以11-5=6;

    ……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5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

    11-5=6

    12-5=7

    13-5=8

    14-5=9

    15-5=10

    (2)出示例1:12-4=□.

    ①启发学生分级讨论、交流.

    ②联系本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4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

    11-4=7

    12-4=8

    13-4=9

    14-4=10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

    (1)分级讨论、交流,十几减3、十几减2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2)汇报时,使学生明确:

    11-3=8 11-2=9

    12-3=9 12-2=10

    13-3=10

    3.引导学生对比.

    启发想的计算可以怎样想?使学生明确.

    想加算减;

    想十几的组成;

    想:11-5=6→11-6=5 ……

    11-4=7→11-7=4 ……

    11-3=8→11-8=3 ……

    11-2=9→11-9=2 ……

    三、全课小结.

    略.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继续演示课件“”】,投影出示,启发学生说明图意,独立填写.

    2.“做一做”第2题【继续演示课件“”】,口算,竞赛.

    3.练习五第3题【继续演示课件“”】,分级讨论交流,独立填写.

    (此题渗透统计思想,必要时教师做一下说明.)

    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4、5题(图片“练习四”、“练习五”).

    板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5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6

    课例类别:

    部分探究

    学习课目:

    数学

    学习年段:

    小学一年级

    学习时间:

    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及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搓、切、搭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这样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示作品等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对数学知识日益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资源

    1、多媒体动画:故事内容为机器人(带音乐)叮当来到了小朋友们的中间,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跟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人都说说。

    2、各种物品的演示。

    3、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

    4、生活中的物品形状、举实例。

    (1)冰箱、洗衣机、彩电、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笔筒、乒乓球、皮球。

    三、学习实施方案

    ·学习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32、33页。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

    ·学习流程:创设情景—讨论探究—巩固拓展—实际应用。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讨论评议。

    ·教学重点: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说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形状的物品说名称。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学生每人准备一盒橡皮泥、积木一盒。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目标:从儿童喜爱的机器人叮当如上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过程:电脑出示动画(见学习资源)

    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活中的物品形状,说说是怎样分类的?

    2、探究释疑:

    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类的方法。

    过程:

    (1)教师用电脑出示讨论题:

    a、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b、把你分的“形状相同的”每一类物品告诉大家,你觉得它们分别长的是什么样子?

    c、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2)让学生按以上步骤在小组中讨论,教师巡视。

    (3)交流:

    探索的途径:指几生上台演示他们是怎样感知的,电脑再显其过程(学习资源)。

    (4)讨论与小结:

    a、说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b、电脑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几何图形、名称。

    3、巩固与拓展:

    目标:利用电脑展示各种动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创造情感和浓厚的兴趣。

    过程:

    (1)课本中的题改编:看图形,说名称。

    (2)数数制造叮当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数,也可以自由组合数。

    (3)搭学具:

    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并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拿出自己的积木,分工合作完成。

    汇报:城堡、动物园、飞机、世贸大楼、航空的母舰……

    (4)转化: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的见到一些组合图形。比如说棒棒糖吧,糖是球形、柄是圆柱形的。想想看,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这样的例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掌握测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电化教具:

    电脑,投影仪。

    学生学具:

    直尺,提供了两道测量题目的小纸条(上课前老师事前准备好的)

    二、创设情境

    1、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课桌的长度的?”

    学生提出各种量法,例如用手,用铅笔,用笔盒……

    2、实际测量:

    分别统一用手量,然后再统一用铅笔,用笔盒量,把学生测量的结果分类记录在黑板上。

    3、根据测量结果,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得出: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4、那么,有什么工具使得不同的人使用这种工具的时候,测量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学生想到了直尺。

    三、建立模型

    1、初步认识直尺

    幻灯片出示一直尺,让学生观察,从直尺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书:刻度,刻度值,单位

    2、进一步认识直尺

    从直尺上你能找到1cm的长度吗?

    你能找到6cm的刻度吗?

    从哪个刻度到6cm这个刻度才是6cm的长度?

    3、直尺的使用

    A播放课件,出示一些测量的错误示范,让学生讨论错在哪里,从而感受正确的测量方法。

    B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总结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四、理解与应用

    1、试试测量小纸条中的第一题。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测量方法,用投影仪投影测量过程。

    (通过亲手操作初步实践刚才总结出来的测量方法)

    2、测量小纸条中第二题。

    测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进一步体会测量方法)

    五、提高拓展

    播放课件,展示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而是从2刻度开始测量的情况

    学生讨论该方法是否正确,又应如何正确读数。

    六、作业

    1、书p151、2

    2、《自主练习》p6

    推荐访问:小学一年级 数学 教案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7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7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7篇课件

    Top